中國大通貨膨脹時代是要來臨了嗎?有哪些標誌?

就現在國內的經濟走勢,本人認為通貨膨脹大趨勢已經形成,所以想請教,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恰恰相反,

中國正在進入史無前例的大通縮

各種原材料跌得和狗一樣。

各種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率、高息攬儲、P2P理財,是房地產債務破產前最後的掙扎。

你覺得通貨膨脹,因為你是窮人,你的參照物是車站旁的煎餅果子。

和美國大蕭條的人力費用下降不同,中國的大蕭條還伴隨著人工費用的上升,因為中國的人口拐點已經轉向。

顫抖吧,凡人。

這個時候怎麼辦?

保守策略:藏好你的現金,等待信號——等炒房地產的人跳樓,再去抄底。

激進策略:購買軍工股。大蕭條和二次大戰證明,擴張軍事工業是刺激內需最後的、也是最強力的終結技。


我去,現在到處都在防通縮,您這討論大通脹趨勢。。。

--------------------------------

認真回答下吧

下圖為CPI從13年7月份到今年2月份的走勢圖,一路下行,而且2月份春節的CPI才1.5個點。要知道08年的cpi好像是8個多點,11年也要5到6個點,而現在基本也就是2個點。一般來說,CPI保持在2-3個點是比較合理的,低於2了基本就快進入通縮了

再看看PPI,更是慘不忍睹啊,已經很久沒有上過100了,基本每個月都在下滑,不過也不完全是我們的原因,大宗商品一直在下跌

我沒有再費時間去找和各位相關的茶米油鹽的價格,但就我家來看,應該說雞蛋肉米油什麼沒怎麼漲價,漲價的是水果和蔬菜,而且漲了不少,但是水果和蔬菜能佔多少比例,應該很小了。而交通(汽油),通信什麼的,都是在下跌的

有心在找一個M2/M1的圖,可是有些事情要去做,但其實很簡答的一點,你看M2-GDP目前也就是在4-5個點,而這四五個點絕大部分還要進入各種基礎建設(那麼多高鐵公路的),還輪不到進入CPI的主要構成,更距離身邊的茶米油鹽太遠了

如果你覺得14和15年身邊的東西漲價太多,那應該看看你的主要支出是不是太特殊了些


近現代紙幣的通貨膨脹比較重要的有以下三次:

(一)"京鈔風潮"。北洋軍閥統治開始後,各省均可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作為籌款辦法,但由於缺乏兌換準備,故信用低下,幣值日跌。當時北洋軍閥籌款主要由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可兌現的銀行券。1915年袁世凱要恢復帝制,又加雲南起義後軍費大增,就強迫動用這兩行的現銀準備,遂使國庫空虛,引起商民爭兌。1916年5月12日,北洋政府下令中、交二行鈔票停止兌現,出現市面騷動,物價上漲,現銀絕跡。一般商界怕承擔損失,紛紛拒收京鈔,而銀行對北洋政府的墊款卻日漸增多。5月份停兌時,京鈔流通及存款數合計2600萬元,10月達4600萬元, 第二年12 月增到9700萬元。於是京鈔幣值迅速下跌,一般常在7-9折之間。但這次通貨膨膨脹風潮只限於京、津地區。後來中、交二行通過供款和發行公債,用了六、七年時間陸續收回京鈔,才穩定住幣值。

(二)法幣。1935年11月4日,國民黨政府為擺脫美國白銀政策引起的白銀上漲給採用銀本位制的中國帶來的嚴重影響,因而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後又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法幣匯價為一元等於英鎊一先令二便士。法幣是一種以外匯為本位的貨幣制度,它藉助無限制買賣英鎊來維持幣值,後來又投靠美元,從而打上了深刻的殖民地貨幣制度的烙印。1942年7月,法幣的發行集中到中央銀行。 由於國民黨政府完全控制了金融事業,其發行法幣又沒有限制,這就為法幣不斷出現通貨膨脹鋪平了道路。在法幣改革前,1934年底全國主要銀行發行的兌換券總計約5.6億元。到1936年1月,即法幣改革後2個月,已增至7.8億,此後更是猛增,至1948年8月21日已達6636946億。與此同時,物價上漲得更快,如以1937年6月重慶物價指數為1,1948年8月21日上漲至1551000。而上海物價比重慶更高,如以1937 年6 月為1 , 則1948 年8 月21 日為4927000。當時有人說,戰前能買一頭牛,這時只能買1/3包火柴。

(三)金圓券。在法幣已走到了絕境時,國民黨政府為了作垂死掙扎,於1948年8月20 日發行了金圓券。此券由中央銀行發行, 法幣按300元合金圓券1元收兌。企業及個人持有的金銀外幣限期兌換金圓券,違者沒收。金圓券發行限額為20億,發行準備必須有40%為金、銀、外匯。金圓券表現上是金匯兌本位制,實際上是一個騙局,因為黃金收歸國有,外匯不能買賣。相反,國民黨政府借發行金圓券大規模掠奪了人民手中的金銀外匯。據統計,從1948年8月23日到10月31日, 中央銀行收兌的金銀外匯約合2億美元。金圓券原定限額發行,但不到3個月,即1948年11月底已發行33.94億。於是宣布取消限額,此後發行額直線上升,到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已達51612.40億。與此同時,金圓券面額從一元一直發到五十萬、一百萬。物價也一日數漲。上海當時一商店曾一日改換商品標價達16次之多。各地發生搶購風潮,暗地則以銀元交易。1948年8 月到1949年5 月,金圓券的發行增長了307124.3 倍,同期上海物價上漲了6441361.5倍。金圓券僅發行9個月,就變成了廢紙,這在世界貨幣史上是罕見的。

國民黨政府12年中發行法幣和金圓券,從全國人民手中掠奪去了150億銀元。隨著金圓券的垮台,國民黨也就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趕出了大陸。

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兩次通貨膨脹!

第一次通貨膨脹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實際上成為黨中央的領導核心,黨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來的時候,仍面臨重大比例關係失調的現實。因此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決定,用三年時間進行國民經濟調整,實行新八字方針,即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隨之,進行了一系列的價格改革。從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糧食、棉花等18種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其中,糧食收購價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並對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實行超購加價政策,擴大議價收購範圍。但是在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的同時,沒有相應調整其銷售價格,致使與農產品相關的副食生產銷售嚴重虧損。繼而在1979年11月,國家又提高了畜產品、水產品和蔬菜等8種副食品的價格;並相應給予城鎮居民5元/人、月的價格補貼。同年4月,政府有計劃地提高了煤炭、鐵礦石、生鐵、鋼錠、鋼坯和有色金屬、水泥等產品的出廠價格;其中,原煤提價30.5%,生鐵提價30%,鋼材提價20%。而燃料、原料價格的提高,致使與此密切相關的下游產品和高附加值的捲煙、釀酒業等成本上升,利潤逐年減少,直接影響到國家稅收。

在此情況下,於1981年11月,適當提高了煙、酒、竹木製品、鐵製品、陶瓷製品和皮革製品的價格。此外,針對第三產業服務品價格偏低的問題,從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鐵路貨運價格和水運客運價格。其中,鐵路運價提高幅度達21.6%。同期,中國農村改革在全國推進,包括降低農業稅收,提高農產品價格,允許農民承包土地,開放集市貿易等。不僅如此,經濟體制改革還從農村向城市擴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以上多種措施的影響下,1984-1986年中國經濟再次進入高漲階段,1984年GDP增長率已高達15.2%。與此同時,物價水平也開始大幅攀升,零售物價指數從1984的2.8%躍升至1985年的8.8%。

歸結這次通貨膨脹的原因,主要是源於成本推動,即價格改革的因素。這也是中國引入市場手段的制度成本。第一次宏觀調控在集中進行價格改革的時期,如果不能控制總需求,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兩種因素同時推動物價上升,就出現嚴重通貨膨脹。而且在總需求持續擴張下,價格改革必然因「比價復歸」而失敗。在1986年以後,我國就出現了各種價格之間的輪番上升,價格與工資的輪番上升,國內物價上升迫使匯率貶值,人民幣貶值則提高進口品價格,以成本推動方式推動國內通貨膨脹,出口大幅度增加則是總需求擴張的一部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雙膨脹,社會總需求超過總供給,中央不能控制地方政府的盲目攀比。

其實在1985年第一次通貨膨脹時,中央就開始經濟緊縮。198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和完善宏觀經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堅決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長速度的現象。儘管1980年代全社會對於改革是有共識的,但是對於改革的宏觀環境卻一直缺乏共識,地方政府和企業總是傾向於高速度發展,無論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下都是如此;理論界的主流「經濟自由主義」熱衷於以發展促改革,忽視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尤其是1980年代前期改革的成功,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出現的初步繁榮,大大鼓舞了改革派的信心。而在引進西方經濟學的初期,對於市場經濟的知識也只是鳳毛麟角。當時我們所知道的,也僅僅是「總需求,總供給」而已,現在想起來,如果早知道什麼叫「通貨膨脹預期」,也許就不會有後來那種「長痛不如短痛」,「價格闖關」的社會動員,搶購風或許就可以避免。1986年3月,「七五」計劃決定前兩年調整。但1986年第一季度工業生產回落,許多人認為經濟滑坡,強烈要求放鬆銀根刺激經濟。五年計劃第一年經濟總是要漲,這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學。綜上原因,1985年—1986年宏觀調控無法到位。

二次通貨膨脹與「價格闖關」由於宏觀調控不到位,1987年中國經濟繼續過熱,增長率達11.6%,1988年為11.3%,預算外投資膨脹無法控制。1988年7月份,物價上升幅度已達19。3%,創歷史最高記錄,各階層群眾產生通貨膨脹預期。但此時,仍準備進行全面的價格改革。結果成為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搶購風潮的導火索。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價格闖關」的消息。當天就出現搶購。有的人一下子買200公斤食鹽,買500盒火柴,商店被搶購一空。銀行發生擠兌,有的地方銀行因不能及時支付,群眾在憤怒之下把櫃檯推倒。大家誤以為9月1日物價要全面放開,新一輪大漲價即將開始,在各大中城市掀起兇猛的搶購風潮,在幾個方面都堪稱共和國歷史之最:

第一,波及面廣。8月中旬始大城市突起搶購風,席捲全國城市和部分鄉村。第二,涉及50個大類500多種商品,部分地區搶購糧食食油。大到幾千元的高檔商品,小到易消耗的便宜貨,均在搶購之列。第三,盲目性大。消費者不是為消費,而是為保值,購物時不管品種、不管牌號、不問質量、不講價格,很多商場積壓多年的殘次商品,也被一搶而空。第四,各階層群眾普遍產生購物保值心理。第五,零售商品總額增幅高。8月份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36.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38.6%,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增加13%。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綢緞增銷35.5%,洗衣機增銷130%。電冰箱增銷82.8%,電視機增銷56%。第六,商品搶購風潮伴隨擠兌銀行儲蓄存款風潮。不僅擠兌活期存款,且擠兌未到期的定期存款。8月份城鄉儲蓄存款減少26.1億元。其中定期減少27.8億元,活期增加1.7億元。

8月30日。召開了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重提出「穩定經濟,深化改革」的方針,原來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五年左右時間」已修訂為「5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會議保證國務院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明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今年。價格改革這一關非闖不可已達成共識,然而對於深化改革的條件認識並不一致。其實,1988年9月份,居民存款只有3000億元,並不構成搶購的原因。再次調整1988年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後兩年改革建設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上來。1989年11月共產黨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三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1989年增長率降至4.1%,1990年3。8%。這次周期共4年,波動幅度七八個百分點;上升1年下降3年。

實際上這是改革開放10年以來,三次調整的總結果,終於結束了10年以來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但必然導致經濟過度緊縮,和理論上「計劃經濟原教旨主義」回潮。1990—1992年中央進行全面的經濟緊縮,經濟增長率下降到4%左右,而價格改革就是在總需求高度緊縮時自動成功的。其機制十分簡單,動機十分樸素,就是經濟緊縮了,企業效益不好了,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在中央政府同意下,取消了許多價格補貼,於是計劃價格就變成了市場價格。到1991年底,中國80%以上的物價放開,基本上實現了物價市場化。此時價格並沒有引起通貨膨脹,而是部分轉化為企業虧損,大家所擔心的居民儲蓄,在3000億存款規模的時候成為搶購的「籠中猛虎「,以後增加到十萬億,也沒有再出過籠。

中國古代發行紙幣時,有些統治者也懂得發行紙幣要有準備金,即"鈔本",並認識到鈔本的重要性。但到後來,由於軍費、奢糜等造成的財政困難,統治者最終還是乞憐於發行紙幣,使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


短期通縮,長期大通脹


既不是通脹也不是通縮,是滯脹。類似90年之後的日本,該倒閉的公司不倒閉,央行不斷輸血保住這些金融寡頭,然後消費市場急劇通縮,物價下跌,公司減產,收入變低,反過來金融寡頭又變得更加危險,然後這個時候央行再輸血,依次循環


居然有人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都搞不清楚,也長篇闊論亂扯蛋說緊縮也是匪夷所思!

現階段討論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不把美聯儲和美元以及全球貿易形勢加進來,都是耍流氓!

所謂通貨膨脹--中國而言,指國內物價上漲!

所謂通貨緊縮--指物價下跌!

導致膨脹或者緊縮的主要原因兩點:

一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放水還有抽水,所謂內生通貨膨脹or內生通貨緊縮!

一種是國際貿易輸入型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內生通貨膨脹通常是央行放水,等於變相徵稅,反之通貨緊縮則減稅!任何一種通貨膨脹對外本幣呈現貶值趨勢,任何一種緊縮都會提振本幣呈現升值趨勢!

外部輸入型膨脹等效國際商品價格大漲,外貿積極,同時熱錢流入,對外本幣呈現升值趨勢,對內則是等效於本幣通貨緊縮利好經濟!

外部輸入型緊縮等效於國際商品價格大跌,外貿承壓,熱錢外流,貨幣貶值趨勢明顯,對內則等效於催生通貨膨脹利差經濟!

其實很好理解,外部商品大漲,而內部商品價格相對低估的時候,必然會存在對外的貿易利差,資本處於逐利性,必然會流入提振出口;而當外部商品價格大跌,國內商品價格高漲的時候,必然有資本流出海外然後進口該商品套取利差,提振進口!

而考慮到人民幣的結匯制度,出口顯然是賺取外匯,出口則是打壓外匯!這也是為什麼現階段外匯儲備一路走低的根本原因!國際商品價格由於頁岩氣革命導致石油價格下跌,同時工業成本下跌,而歐盟和日元都是在同時QE,貶值以利好出口,這就使得外幣計價的商品價格普遍下跌!歐盟和日元同時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對於中國而言,人民幣增量過大的情況下,國內商品價格嚴重高於國際商品,因而存在的是輸入型緊縮,利差經濟!

中國自從2008年後到2016年,乃至2017年,都將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的核心原因是央行放水規模過大,M2存量過高,現在已經是150萬億的規模,而與此同時美元儲量不過16萬億美元。

相比較於中美gdp還有人民幣和美元的國際地位,1:7.0的匯率遠遠不能真實反映中美的貨幣價值,人民幣存在較大的貶值趨勢!


新制杖階段,經濟下滑導致部分時段通縮,整體是長期高通脹。m2是12%,gdp是6.7%,實際通脹超過5%。一年利息是一點多,為了維持資產泡沫。外匯貶值加速膨脹,17年肯定扛不住這麼低的利息了。經濟長期缺乏內生動力,為了維持增長數據,防止外匯決堤,肯定儘可能啟動出口馬車,但是全世界都買不動了。除了買黃金美元,可以買大宗和投機。


房/地價過高導致內需不足,才導致產生樓上們所謂的通縮。


進入2016年,我國通脹連續兩個月上升,2月CPI同比達到2.3%,PPI降幅也在持續收窄,2月PPI同比-4.9%。考慮到我國近期在CPI指數編製中降低了食品與煙酒一項的權重,因此如果按照之前的權重計算,2月CPI將會更高。近期貨幣增速M2持續上漲、經濟增長依然持續走低,通脹指標有所抬升,因此市場對「滯脹」問題產生了一定擔憂。我們認為,短期內我國CPI可能會由於食品價格波動導致上行壓力,但從長期趨勢看,我國通脹將處於溫和下行趨勢,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從需求層面來看,人口結構轉變、資源約束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躍升,這些因素導致我國潛在產出增長率不斷放緩。理論上長期通脹與長期增長率是逐步收斂的,因此較低的經濟潛在增長率導致需求側對通脹拉動的作用有限。第二,從供給層面來看,我國當前工業領域中以鋼鐵煤炭電解鋁為代表的產能過剩行業較為突出,相關行業產能利用率較低,房地產行業在三四線城市面臨巨大的去庫存壓力。此外,中國經濟趨勢性放緩也導致了以石油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處於歷史性地位,儘管2016年初由於美元偏弱導致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反彈,但這沒有基本面支撐,反彈後的調整是可以預期的。因此,過剩產能、原油價格地位導致了供給端對通脹的推升作用減弱。第三,從勞動力成本來看,隨著我國人口結構中的老齡化問題逐漸凸顯,我國人口紅利的優勢正在減退,但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供給基數仍然可觀,在經濟總需求不斷下行、經濟結構轉換的條件下,勞動力市場供大於需的局面仍然會長期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服務業儘管近期發展較為迅速,但由於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相比第二產業要滯後很多,相應的勞動報酬也偏低,因此服務業快速發展對工資整體水平的拉動作用不明顯,相反我國生產效率較高的貿易部門的不斷收縮對勞動力市場整體工資水平的負面影響更為顯著。第四,從宏觀經濟政策來看,當前我國穩增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結構性改革贏取時間,因此類似2009年時的大幅度強刺激政策不大可能出現,2016年M2增速儘管上升,但上升幅度有限,此外債務持續累積、風險偏好降低導致貨幣流通速度自2010以後持續下行,貨幣因素對通脹的推動力作用有限。


怎麼說呢?貌似國家在不斷印錢,但其實有兩方面,首先由於房地產很難再玩起來,但又不能硬跌下來。但總要讓市場上的遊資有個出口,但上一次那單四萬億計劃留下的後遺症都處理不來還敢再印這麼多?於是,我們聰明的政府選擇了另一個泡沫~股市。於是各種借錢入市情況比比皆是。現在大媽基金開戶潮又來了。表面上看真能調動社會遊資,但大媽入市真乃胸罩(凶兆)也!第二點,就是地方政府債務太恐怖,太多。而這些地方債都是欠國民的。於是中央銀行只能將地方債務買下來然後讓地方靠稅收再低息還給中央。這樣只會讓地方基建和各種投資放緩甚至停滯。所以中國死口不認自己是QE,因為根本上M2沒有增長,也沒直接影響到M1

那究竟現在是通脹還是通縮呢?從M2連續回落來看,已經不是通漲,但從物價來看也不是通縮。我認為是要持續長時間的滯漲了。


中國是又通脹,又通縮。

通脹是增發四萬億,老百姓的錢「越來越」不見用。

通縮是東西不好賣,因為手機取代了很多東西。

以後進窮人家裡,也許唯見 一床 一燈 一風扇 一手機耳~


今天統計局公布了12月的CPI和PPI數據。CPI同比上漲2.1%,略微低於預期,但是PPI同比上漲5.5%,遠遠高於預期。

什麼是CPI?

CPI(Consumer Price Index)的學名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單來說就是國家統計局把他們認為(注意,是他們認為)跟老百姓生活最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編製成為一個指數,通過計算這個指數的增長幅度,來觀測物價增長速度,也就是老百姓生活成本的增長速度。

什麼是PPI?

PPI(Producer Price Index)的學名是生產價格指數, 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

從全年數據來看,PPI從1月份同比下降5.3%,到這個月同比上升5.5%,核心推動力是房地產在2016年前10個月的繁榮。說白了,房地產繁榮了,蓋房子的多了,水泥、鋼鐵等相關的工業品的價格就漲起來了,因此PPI就漲起來了。

然而,真正跟投資者直接相關的是CPI。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說過,如果CPI太高,會對債券帶來不小的打擊,對股票也會有間接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CPI的動向。

現在市場中有一派專家認為,PPI會繼續保持在高位,不僅如此,高企的PPI會向CPI傳導,從而拉高CPI。對於這個觀點,我們並不同意。

首先,從銷售面積的增速看,房地產市場已經在11月開始出現減速。在《如何給2017年的投資理財開個好「投」》中,我們詳細分析了房地產市場已經聚集了比較大的泡沫。2016年底的政治局會議中,「防範風險」已經成為2017年的主基調。因此我們認為,2017年房地產肯定會受到嚴格限制。這很有可能會把PPI拉回低位。

其次,PPI向CPI的傳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理所當然。咱們以鐵勺的生產為例。PPI代表了鐵的價格漲幅,CPI代表了鐵勺的價格漲幅。加入PPI上漲,也就是說鐵的價格上漲。由於鐵勺的生產成本上升了,鐵勺生產廠肯定是希望把鐵勺的價格也漲起來,從而保持利潤率的。

接下來會有兩種可能:

  • 如果消費者對鐵勺的需求很強烈,鐵勺賣貴點,大家還是會買的。因此PPI向CPI傳導成功;

  • 但如果鐵勺太多了,本來就賣不掉,如果漲價的話就更沒人買了。因此PPI向CPI傳導失敗。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確信CPI不會上升。CPI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食品(尤其是豬肉)價格的不確定性。另外,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並且特朗普的財政刺激政策引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例如石油、鐵礦石等),這可能對我們的CPI會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我們會持續關注的,有什麼風吹草動會影響到大家的資產配置,我們會第一時間通知大家。


放心吧,中國經濟好得很,不會大通脹,也不會大通縮。在這裡爭吵是沒有意義的,用實際行動去佐證自己觀點吧。覺得會大通脹的,那就去買房好了;覺得會崩潰的趕緊移民或把人民幣都換成美元。


不請自來。禁止轉載,除非經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我將以法律捍衛自己的權益,問你討要金錢,

讓我講個故事,一個有關小明與小王的經濟故事。

1.故事

小明有錢,一直消費,小王勤勞一直生產東西賣給小明,過去小明小啊。小王只需生產糖,小明就一直會買,可是小明也有長大的時候啊。這時問題來了!小王發現自己糖開始賣不動了,因為小明長大了。他愛吃肉了。對糖就買的少了。小王一直沒想明白這事,反倒覺得奇怪小明最近工資一直漲,手裡錢越來越多了(央行發錢),為啥不買我東西呢,我還得降價他才會買上點。

2.故事分析

現在的市場不是沒錢,而是沒有對應的商品來刺激人們消費。中國處於轉型期原有的商品不在受人親賴,這也就是為什麼,GDP會一下子從百分之10變成7,而央行一直發錢,可GDP增速第三季度是百分之6.9甚至低於去年同期。

3。證明數據

題主說現在陷入了通貨膨脹大時代。那通貨膨脹是什麼?是物價瘋漲!並不是鈔票多印出來了多少。可是現在的情況是物價是一直降的,從哪看出來。

一大宗商品價格,石油,礦產一直下降。

二 PMI數值,連續十幾個月低於50警戒線。ps:這個數據由統計局發布,說通俗就是與批發價有關的一個係數,大於50表示東西賣的好,小於50就是賣出去有些費勁,現在是供給過剩,而需求沒有那麼旺盛,所以批發商只有降價才能賣出去。

這兩個數據都顯示了現在的經濟問題並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不要單單以為錢多了物價就會漲,抱著這樣的想法你只會陷入高流動性陷阱之中。

但是看了很多問題大家都很憂慮,覺得大環境差了我們就完了,但是宏觀經濟GDP什麼的與我們無關,世道再好也有吃不上飯的,再差也有富的流油的,有毅力會堅持,肯動心思考的人是不懼怕時代洪流的。


從老百姓實際感受來看,就是票子越來越毛了。

從經濟學來分析,國家要拉動經濟增長,就要搞通脹。

所以,通脹是客觀現實。以年為跨度,近十年的平均通脹率在12%左右,以後的通脹率也不會低於這個水平。

我們能做什麼?

1- 花錢,現在買比將來買划算

2- 借錢,現在借到100萬,十年後只相當於現在的27.85萬

3- 換黃金,硬通貨永遠比紙幣靠譜

4- 換美元,相信米國這個國家是負責任的

5- 投機,跑贏通脹率只有靠投機


貨幣通脹,經濟通縮,當局一直在瘋狂印鈔擴大金融槓桿,M2-Gdp增長率反應了實際的通貨膨脹率,但增發的貨幣主要進入了房地產市場繼續吹大泡沫,實體經濟卻持續下行,各行各業呈現了普遍的生產過剩狀態,失業壓力增大,工人工資收入也持續下行,又因為房價壓力投入日用消費的金錢更少,社會總體貧富差距擴大,商品市場除了部分吉芬品剛需漲價(飯菜總是要吃的),不需要的過剩商品反而降價,以CPI衡量的通脹率反而很低。


通脹通縮我不知道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 今年我們公司不會漲工資


漲個卵,對於未來人民幣對內繼續大幅度貶值這個觀點我不認同,說說我的理解:

以前老百姓把錢存銀行,因此政府大印錢放水稀釋,讓錢不值錢。現在老百姓為了買房子背了一屁股債,政府搞通脹稀釋債務,那不是便宜了老百姓,想想也是不太可能。


說到通貨緊縮我就想罵人了。

房價這麼高,誰有錢去消費阿。沒人消費,商品價格降低不是很正常嗎?

在南山,租房用了快 1/3 收入,把各種水電管理雜費加上就快要花 40% 了,誰 TM 有錢買各種東西。

又要人買房又要人買各種東西,這不是欠幹嗎?


2017年11月11日,是個特殊的日子,剛好看到這個題目

自2001年以來,一直在通脹。 通脹是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持續性上漲。

而2008年以後進入大通脹,標誌有2個,開始是房子,這是過去2008到目前2017這個階段的標誌;以後是石油,這是自2016年開始到未來一段時間的標誌。 分別反映不同的貨幣投向。

補充:沒有提20001年之前,那是因為2000年加入wto,而在那之前市場化水平低。 並不代表在那之前沒有通脹。

今後該怎麼辦?

我個人的看法是,房子升值的最後一站已經完成,投資目的的房子不再能帶來升值的結果(最後一站債務向居民轉移的結果是居民債務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已經達到90%,而這個統計結果並不包括花唄借唄p2p以及親戚朋友間債務等民間債務,也就是居民真實負債比例其實更高。居民凈存款下降而同時企業槓桿未降).

2008年以來全球發行的過多的貨幣(m2增速可以看作是gdp增速+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其實是個貨幣現象,這些過多的貨幣終將反映在生活必需品上。 石油是大宗商品的頭領,石油的牛市我是認為已經於2016年在原油價格從26美元開始上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如今已經是57美元。但是大宗商品投資不是普通人能做的,所以我的建議只適合對投機這種事情很了解的人們。 不了解的千萬別投機,投機是一種能力,是很專業才能去做的事情,沒有這種能力就不能參與。所以,一般人該怎麼辦?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一般人該怎麼辦。大通脹本就是要犧牲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一般人想要在大通脹中增值本來就是一件絕非多數人能辦到的事情。


推薦閱讀:

在金融投資領域,特定個體所獲得的收益一定與其總計承擔的風險成正比嗎?
0經驗無資源跳槽到信託做銷售怎麼樣?高晟財富,求助各位大神?
我國專業的國債網站(中國債券信息網、和訊債券等)所繪製的利率期限結構用的是什麼模型?
銀行員工,目前從事對公客戶經理。可以考哪些證書相對而言比較適合?或者哪些比較合算比較好考?
p2p投資有哪些坑?

TAG:銀行 | 通貨膨脹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