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賽博朋克 (Cyberpunk)?


發一下我曾經發表在《幻想》雜誌上的文章《混沌的比特》的第一部分。

Cyberpunk,這是一個用來描述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開始發展的一種科幻寫作流派的專用名詞。可以肯定的是,「Cyber Punk」這個詞基本上是Bruce Bethke在其1983年的科幻小說《Cyberpunk》中首先創造出來的。(該作在出版前已經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了不少時間。大約在1980年春,Bethke有意識地創造出了這個詞,並從第一稿開始就用作標題。他承認,創造這個詞的動機其實非常簡單——出於對市場的考慮,他需要一個響亮的人們容易記住的單字標題,顯然他是成功了。)後來作者兼編輯Gardner Dozois開始直接或者間接地引用Cyberpunk這個詞來概括一種新的文學運動。該運動在1981-1982年間最初的典型代表包括了以下五位:Bruce Sterling、William Gibson、Rudy Rucker、Lewis Shiner和John Shirley。但真正確立Cyberpunk的基本特徵和讀者對這個文學支流一般感受的則是William Gibson的第一部小說《Neuromancer》(Neuromancer——這是一個新造詞,由「Neuro-神經的」前綴結合「Necromancer死靈法師」這個詞造成。該書的中文版由上海科學技術教育出版社於1999年翻譯出版,中文名為《神經漫遊者》。雲之君個人認為這個譯名值得再商榷。相信國內的很多讀者對這本經典著作應該有所耳聞。)這本書出版後獲得極大的成功和認可,令人驚異地囊括了當年的雨果獎、星雲獎和菲利普·K·迪克獎,同時Cyberpunk這個詞開始被廣為接受。

在英語中「Cyber」的這個詞脫胎於「Cybernetics自動控制論」。自動控制論是一種研究動物與機器之間的控制和交流的科學。這個詞起源於希臘語「kubernetes」,意思是「導航員」或者「駕駛員」,由自動控制論的鼻祖諾伯特·衛納(Norbert Wiener)所創造。在科幻小說的範疇中,「Cybernetics」廣義上涵蓋了這些主題:機器人、自動化、通訊、計算機、生化人、智能等等。如果進一步縮窄「Cybernetics」的範圍,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詞最常用於指代「人工智慧的創建」。在現實生活中,這的確是自動控制論的核心內容,但絕不是唯一內容。一些自動控制論專家希望通過對神經系統(例如大腦)的分析,以合成出模擬智能,並使其從最初的機器形態逐漸變成自我編程,甚至達到自我意識。在現實生活中,AI的第一步就是計算機,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計算機有關的故事都屬於Cybernetics類的原因(「Cybernetics」這個詞在SF領域中的另一種延伸應用就是「Cyborg」,下文將會涉及)。

在「Cyberpunk」的語境中,「Cyber」所描繪的是這樣一種景象:在未來,工業集團和政治組織不再以國家劃分,而是在信息網路的控制下成為全球一體;在未來,人體的機械置換變得非常普遍,通過藥物和生物工程,人的軀體和思想產生了巨大的改變。Cyberpunk小說的核心思想是「虛擬現實」,對於時下的讀者而言,這個詞在流行文化中最顯而易見的體現和最不費力的聯想就是華納電影公司拍攝的電影《The Matrix》三部曲。而事實上早在1984年,Gibson就在他的小說《Neuromancer》中這樣描繪道: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空間(Cyberspace)的介面接入一種由機器環境構成的全球數據網路,將「自己的非實體意識映射入被稱之為『Matrix』的交感幻象中」。

「Punk」在中文中時常會被翻譯成「朋克」,該詞原本意為「腐爛」或者「廢物」。這是一個曾經在上個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震動世界的青年運動,其最初的起源是一些樂聲猶如噪音般震天的硬搖滾(Hard Rock)音樂團隊,國內讀者比較熟悉的「性手槍」樂隊曾是當年音樂朋克運動的幾個發源地之一。在社會學中,「Punk」的含義超出了音樂的範疇,指的是「反文化」或者「馬路上的無政府主義」。一個朋克就是一個麻煩製造機,反社會的叛逆無賴。在「Cyberpunk」的語境中,「Punk」常常帶有這些特徵:年輕、好鬥、離群、反權威、都市化生存和無政府傾向。在電影大師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根據Anthony Burgess的小說《發條橙》改編的同名電影中,主人公Alex就是一個比較典型朋克的形象。《發條橙》的世界觀設定是在近未來的英國,講述了人類移居月球,對地球上的社會秩序漠不關心。一名叛逆的小流氓Alex在英國冬天的夜晚中,四處偷竊、搶劫、強姦,無惡不作。《發條橙》這部電影從各個方面來說頗為符合Cyberpunk的標準,但在電影史上,這部作品卻常常被放在大師的光輝下和人性罪惡的思辨中被解析。以雲之君個人的觀點看來,Alex這一形象更像一個被遺棄在未來英國的70年代朋克。大家如果看過這部電影,對「Punk」這個詞一定會形成清晰而感性的認識。

總之,「Cyberpunk」這個詞強調了兩個基本方面:科技和個人主義,我們可以概括地理解為「使用機器的無政府主義「或者「機器/電腦的叛逆運動。」一般而言,Cyberpunk小說所描述的對象往往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文化系統中的邊緣人群。在Cyberpunk的故事設定中,總有一種「系統」控制著絕大部分「普通」人群,該系統可以是專制性政府、家長制的大企業集團或者封建宗教。這些系統通過某種科技,特別是信息科技,來強化統治系統內的人們。通常這些技術系統會通過大腦植入體、人造肢體、克隆或者基因工程化器官的方式,延伸成為人體的「部件」,而人類則部分成為了「機器」。未來的都市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或者說在任何世界中,總有一群生活在邊緣的人——罪犯、流亡者、空想者——一群在世界資料庫中沒有註冊的人。他們常常將原本用於控制他們的高科技作為自己的武器,對「系統」展開反擊。Cyberpunk文學的焦點就在這些追求純粹個人自由的人,而其世界觀往往是含糊的,很少存在傳統意義上的「英雄」或者「好人」。


添加重要的文學和影視作品:

Snow Crash (雪崩), by Neal Stephenson, novel, published in 1992

Blade Runner(銀翼殺手), Film, by Ridley Scott, 1982, revised from a novel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by Philip K. Dick

幫助全面理解的緊密相關詞有:cyborg 生化人,dystopia 反烏托邦,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postmodern conditions 後現代狀況,此外,cyberpunk通常描寫都市極度擴張後的工業化殘骸,以及對大型企業化(比如雪崩中的國家消失,團邦化的企業成為社會組織形式)的既信奉又嘲諷的奇特態度。


作為科幻片里的憤青分支,賽博朋克描繪的都是被社會最底層的人,要麼就是在過渡時代中迷失自我的人,總有一股叛逆的味道。

《全面回憶》中Colin Farrell化身超級特工之前,只是一個槍都不會拿的車間修理工。

《攻殼機動隊》中一直想找尋自己身份的寡姐露出最多的表情就是思考便秘臉。

賽博朋克的英文是cyber punk,由單詞「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朋克」(Punk)組成。Cybernetics最初的意思是代表機器與動物互動、控制與溝通的理論,而Punk這個詞本來就生有反骨,它讓罵街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社會意義,兩個詞一合併,一段機器與人的反叛情感大戲油然而生。

大家一提到賽博朋克,腦子裡浮現的永遠都是《銀翼殺手》和《攻殼機動隊》。可能有人會想到《終結者》,但的確算不上賽博朋克的範疇,大概是因為《終結者》太暴力直接了,沒有那麼多人性的博弈,沒有底層人民和頂層人民的生活對比,更沒有陰暗潮濕的下雨天。

暗黑系是賽博朋克的一大特色,因為在賽博朋克的世界觀里,未來就是一坨屎,社會也是一坨屎,世界踏馬就是一個大糞池。

人類固然會因為越來越尖端的科技生活的越來越好,但是在市場經濟社會,最好的永遠屬於商人,而且是成功的商人。環境的破壞和時代的糟粕,放到社會底層讓窮人去承擔,富人在摩天大樓享受目空一切的眺望。

香港的九龍城寨經常被很多賽博朋克影片當做是標誌性場景。

不能再密集的人口密度的劏房,漫天的廣告牌,藏在樓宇間的商戶,成堆的垃圾,九龍城寨幾乎讓科幻小說家看到了五十年後人口大爆炸的景象。

也正因為來自於香港的靈感加上西方人民內心對東方充滿的神秘感,足夠的漢字元素+陰雨天+嚴重貧富不均的社會關係+一個有種的主角,就是標準的賽博朋克式故事。第一個把賽博朋克捧上神壇的故事是William Gibson的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

William在作品中描繪了未來的窮人生活,因為社會資源被商業侵佔,能被廣泛使用的物質財富極度匱乏,富人更富,窮人更窮,底層人民過著日愈艱難的貧困生活,因為摩天大樓的全面覆蓋,居住在下層的人民連曬陽光都很奢侈。

老子吸毒娘親改嫁妹妹援交哥哥殺人,這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就算沒犯什麼作姦犯科的事,也可能因為侵犯了富人的權益被扔進監獄。William本人也因為開創了新的科幻路線而被大家封為「賽博朋克」鼻祖。

William本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Bruce Bethke,賽博朋克這個詞正是取材於他一篇短篇小說的名字《cyber punk》。Bruce雖然創造了賽博朋克,但嚴格來說寫小說只是他的愛好,他本人的職業是程序開發。剛跟C語言接觸,他就發現了程序語言無限的可能性,並在1980年寫出了《cyber punk》,一個青少年黑客的故事。

Bruce Bethke本人

1980年Bruce的這篇小說問世,被一家文學機構買斷了出版權,為了能讓書更好賣,出版方要求Bruce修改小說的結局。

「要讓讀者看的更爽,更過癮,當時他們是這麼跟我說的。我知道他們的意思,他們就想要那種科幻大片的畫面,主角站在鏡頭中央,腳下踩著成堆的屍體,懷裡抱著半裸的性感寶貝,手裡攥著高科技武器,以屠殺取樂,以血性謝幕。我很多次告訴他們,銷售不是一切。」

——Bruce Bethke

1983年這篇小說第一次在《 Amazing Science Fiction Stories》連載,因為Bruce的絕不退讓,導致出版社無法連載自己想要的結局,一氣之下直接停止連載。

整個故事基本上就是一個資本家壓榨良心原創作者的苦逼故事,充滿了金錢的銅臭味兒,對於一個靠碼字兒吃飯的人來說,拿不到後續的稿費或許很致命,但是Bruce是個程序員啊。

追劇的人都懂每一季劇集的結尾留下個大包袱,讓人看了有多他媽揪心,沒有發出結局的《cyber punk》也一樣,每個讀者都以為這是出版社開的玩笑,故意要給大家留下謎團,網上開始不斷有人猜測《cyber punk》的結局,甚至有人直接寫出來。出版社的一招廢棋,卻把這篇小說給捧了起來。

Bruce為了讀者拚命想回收自己的出版權,直到1989年,Bruce和「終於恢復理智」的出版社達成和解,這才將全篇小說公佈於眾(沒有改變結局)。

賽博朋克的勝利

就像出版社被利益牽著走,就像人類慢慢變的離不開手機,就像比你媽都了解你的「猜你喜歡」推給你的情趣用品,我們的生活總被什麼東西控制著,而賽博朋克的存在,就是為了反抗這種控制。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因為這種故事不光在將來,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漫天蓋地的廣告並不是什麼未來的事,你所聽到所看到的每一個品牌,其實都是廣告告訴你的。當媒體被金錢驅使的那一天,所有牌子都告訴你吃屎長壽,你吃么?

關於那部被雪藏了7年的小說,我真沒找著中文版,給你看英文版行么,你可以用谷歌翻譯嘛~

a short story by Bruce Bethke

雖然我們自己是做公眾號的,但從不敢把文章推給父母看

因為我們玩得都是他們眼中,有傷風化不堪入目的亞文化

公眾號:529D實驗室


賽博朋克經過長久的發展,已成為了一種亞文化,不在僅限於科幻小說,而是充分滲透到小說,動漫,電影,遊戲,藝術和建築中,我們很難用一個簡單的句子就給出賽博朋克的定義。

賽博朋克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碰撞形成的產物,國家通常已經消亡,而由壟斷公司掌控著財富,城市化加劇,社會開始崩塌,帶來衰敗與暴力。這也引出賽博朋克最突出的特點,「Low life,high tech.」人在高科技的社會當中是不值一提的渺小產物,黑客,異界人,墮落者,機械體,改造人,人與機械的分線開始消失,邊緣人物他們通過高科技來逃避集體意識,實現個體的自由。無論是堅決反抗,還是站隊辛迪加,無論是心有憐憫還是不擇手段,他們在這個世界自由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其中的反叛者則「絕望」地利用著系統的技術反抗著系統本身,算是無政府主義的反叛運動,帶著濃厚的反烏托邦風格,因此賽博朋克又可以算是一種自我的意識,反抗的態度。

所以,亞文化,自我意識,反抗態度,社會形態,只要存在這些要素,你就可以說


high tech, low life


Cyberpunk = 發生在近未來,以科技世界爲背景的偵探 / 犯罪小說。


先列舉一下書和電影

書: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電影銀翼殺手就是改編自這本書的】

神經漫遊者

雪崩【尼爾·史蒂芬森,開創了後賽朋】

鑽石年代

合成人【帕克·卡蒂根】

賽朋小說集黑鏡【是小說集不是英劇】【主編是布魯斯斯特林】

【其實我覺得托馬斯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也蠻有賽朋味道的但不是賽朋小說】

*這裡提一下布魯斯斯特林,這個作家算是給賽博朋克下了定義了,但是作品基本上都沒有翻譯過來,這裡就不贅述。

*其它作家還有魯迪魯克和傑夫魯恩等

電影:銀翼殺手【這個太經典了】

第五元素

全面回憶

少數派報告

電子世界爭霸賽

黑客帝國

攻克機動隊

移魂都市【推薦】

人工智慧

捍衛機密

終結者【州長的肉體】

阿基拉

大都會【這裡重點提一下大都會】【這可以說是最早一部賽朋電影了,同時也是最後一部重要的表現主義作品】【溫柔說教】【烏托邦式結局】【有說被希特勒表揚?不知道真的假的】

電影太多啦,暫時就這些了。賽朋還是日本和美國為主吧。導演推薦一下押井守【希望大家不要睡著】

【結果說了這麼多還是沒講重點】

賽博朋克,cyber意為控制,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是對科技過度發展的恐懼。比如電子世界爭霸戰中,網路是否能產生自己的理智和情感?或者是攻克機動隊里,素子到底能不能稱為人?銀翼殺手裡仿生人首領的眼淚同樣讓人懷疑一個問題:科技的過度發展,我們最後要怎麼判斷一個人之為人?黑客帝國告訴我們:大腦和意識已不在是判別標準。而移魂都市也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對人自身身份認同的模糊感產生的恐懼】。當人的所有器官都可以被機器代替,而機器又有人的情感的時候,要怎麼判斷人和機器的差別呢?

最後放張移魂都市的圖

希望有幫助。


賽博朋克最先是一種科幻小說流派,大概可以說是新浪潮的末端以及其集大成者。

主要描述信息化、網路化的近未來社會,當賽博格技術、黑客技術、賽博空間等等相關的科技發展的背景下,來探討人、社會等等現實問題。

核心技術:意識上傳、黑客與賽博空間、賽博格

核心觀念:高科技、爛生活

到了現在,賽博朋克基本上可以算一股單獨的文化了,它包含了:小說、電影、美術風格等等方面。

推薦幾部作品,可以去了解入門——

遊戲:《殺出重圍》系列,玩新的2部吧。特別是人類革命,神作。

動漫:《攻殼機動隊》不管哪個版本都可以看看。

小說:《雪崩》我之所以不推薦吉布森的書,是因為很難讀,不適合入門。而雪崩這本書非常好讀,有趣而且基本上全面展現了一個賽博朋克世界。

電影:《銀翼殺手》這個不用多說了,賽博朋克電影的巔峰。之所以不推薦黑客帝國,是因為黑客帝國沒有直觀地展示賽博朋克的相關風貌,雖然它的內核非常賽博朋克。


我們知道,cyberpunk是由兩個詞結合而來的,是cybernetics與punk的結合詞,又稱為數字朋克,計算機叛客,網路叛客,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背景多半是設定在不遠的將來的一個反烏托邦式的星球,不像早期科幻那樣設定在外太空之類的,他的出現是對科幻小說一貫忽略信息技術的一種自我修訂。而他從何而來,因什麼而起就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互聯網和萬維網相繼進入大眾視野,當時到處都聽得到人們在討論由此帶來的各種革命,不管是政治 經濟還是人性本身,似乎都處在轉變的邊緣,互聯網將會使組織走向扁平化,使社會走向全球化,也會使控制去中心化,同時還講使人群變得更加和諧,國家也會走向消亡,公民會從過時的黨派政治轉向去數字化市場中 自然 集會,而長期拘束於軀體的個體也得以擺脫肉體的束縛,去探索他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找到有共同興趣的夥伴,這可以說是一種形式的虛擬現實了,而賽博朋克的產生源於反主流文化運動以及後期計算機個人化所帶來的變革之中,在1990年的時候,WELL(早期網路交流平台)的技術和管理風格,以及圍繞它和其他 全球 相關組織聚集起來的網路一道,成為重新定義賽博空間的手段,在那一年,這個詞第一次被用來描述剛剛出現的電信與計算機網路交叉口路口的概念,計算機評論家約翰 佩里 巴羅成為大多數人所公認的使用這一名詞的第一人。這一切都主要基於他在WELL上的經歷,他把這個新的基於計算機網路世界的賽博空間具象為一個電子邊疆,也正是我們如今虛擬現實的原型,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一個原本有些可怕的計算機網路幻想變成一個想像的空間,在這裡個人能夠以新公社主義的理想方式改造自身和他們的社區。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鄉村大地一樣,巴羅的賽博空間也將置身政府之外,就像一個偶發藝術或迷幻劑實驗,他提供了一套設置和工具,個人通過他能夠建立無形的親密關係。他對反等級控制的忠誠,他的控制論語言風格,變成了聯網計算的通用象徵。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無論對新型計算機網路通信,還是對扁平化社會組織和解除管制的商業模式而言,巴羅版本的賽博空間大概都成了獨一無二的普遍象徵,也成為如今的標準。

當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出版的小說神經漫遊者中首次創造賽博空間這個詞時,它讓我們聯想到的不是美國鄉村的邊遠地區,而是黑暗的 過度工業化場景的電子根基。賽博空間自身是一個發光的電子宇宙,只不過裡邊可能住著一個個性邪惡的計算機系統,並且為大公司所支配。像小說里的主人公凱斯那樣強悍而精通的自由職業者能插入這個空間。在吉布森眼裡,賽博空間是一個虛擬的工具,通過他我們不僅可以探索數字技術正在顯露的潛在價值,而且可以探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美國社會深層的反烏托邦傾向。

而對從事高科技工作的人而言,吉布森定義下的賽博空間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就像阿魯奎爾 羅薩娜 斯通 說的,賽博空間的概念使工作在三維鏡像系統,杰倫拉尼爾稱為虛擬現實。在這地理分散上的一群人,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連接體,共同協作來決定其未來構架。

暫且寫到這裡 高三黨還要刷作業,明天如有時間會繼續補充下去_(:з」∠)_

嘛反正沒人看就這樣算了。


我理解的大概就是核電驅動的諾基亞手機


賽博朋克展現了一個人類社會的永恆定律,就是階級永遠存在,少數剝削大數的問題不會因為社會科技經濟發展而解決,人們嚮往的種種美好,比如愛情,自由,和平,就像賽博朋克世界觀里那些精美絕倫的科技產品和建築,有是有的,但絕對不會屬於大多數普通人,屬於普通人的是高科技下的那些骯髒醜陋的事物,就像現在的社會一樣,而這些美好的東西存在的意義一方面是為了服務少數人,另一方面是為了給大眾一個美好的夢,讓他們去為了這些而努力,從而維持社會的運轉和發展,然後更好的為少數人提供享受


推薦閱讀:

《銀翼殺手2049》中喬伊真的愛K嗎?
反極權、反烏托邦、賽博朋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攻殼機動隊1995中少佐為什麼要手撕戰車?
PSYCHO-PASS裡面的世界範式更接近1984還是美麗新世界?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 賽博朋克Cyberpu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