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的真正完整的概念是如何理解的?對閱讀起到什麼作用?如何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需要達到一個什麼的層次更加有效?


第一階段:摘抄

第二階段:寫結構

第三階段:觀點質疑,評註

第四階段:用自己的思想重新組織一遍

可以逐層漸進,也可以一起打通。


個人定義的讀書筆記是能更好地記錄上自己認為重要並對自己有用的語句,並最好能引發起當時讀書的思考或者當時的讀書感悟,以起到下次閱讀直接讀筆記即可的效果。

1對閱讀起到更加有目的的作用,有重點性地閱讀,更有效率

2讀書筆記如何做對於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式。個人是用思維導圖來記錄,掌握全書架構,摘抄關鍵語句,記上個人讀書時的思考感悟。

3讀書筆記是為了更好地讀書和複習,推薦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提到閱讀的四個層次。


我把我之前寫的東西全部刪掉了。其實之前那個答案是我偷懶從百度百科上抄來的,這些方法中,有些我在用,有些我感覺不是很好,有些連我都不用了,所以說我把之前的答案刪掉,然後重寫一個答案。

以前,很多人記筆記的方法就是做卡片,或者是專門弄個本子做筆記,這兩種方法我都用過,感覺很不方便,而且在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嚴重落伍了。這兩個方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效率低,而且數量多了之後,難以檢索。我現在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建立電子筆記,也就是使用轉也得筆記軟體來做筆記。我的方法就是百度百科上講的評註法、心得法、摘抄法的結合體。

首先,我的方法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書上看到的比較重要的內容用拍照的方法拍下來,然後把照片導入到筆記軟體中,或者是使用複製粘貼或是截圖的方法導入到筆記軟體中,之後在該內容底下寫上我的評註或者是心得,並且標註上書名、作者、出版日期、章節名、頁數、段落數和關鍵詞。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把我記下來的筆記歸到不同的主題之下。這樣的話記錄下來的筆記既方便查找,也有一定的規律性。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把筆記和書本內容結合在一起重看一遍,因為我的忘性是比較大的,要依靠反芻的方式把看過的內容過上幾遍,這樣才會記住書中的內容,並且加深理解。每當返過來的讀的時候,我都會把我新的體會和感想記錄在之前的筆記之後,並且標註好關鍵詞。

這是我的記筆記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建議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實用筆記讀書法》[日]奧野宣之 著;張晶晶 譯

選書、購書

我大多數的圖書都是通過以上方式發現的,但少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確認」。只是囫圇吞棗的買,盲目樂觀的相信自己一定會看,至今有多本書連塑料封皮都沒拆,就被打入冷宮。

在本書的前兩個章節中,通過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的整合,理出很多想要讀的書,先以書名、作者、簡介(可以是書的概括或是推薦人的介紹 )和分類的形式列在購書清單上。

然後通過豆瓣或是網頁檢索,來確認這是否適合我所關注的主題(我最近對理財和寫作類書籍比較有興趣),然後在前面

做個標記,方便日後讀到相關主題的時候一鍵購買。

讀書、記錄

可以1+1的閱讀,也可以以1n(n≤3)形式進行閱讀。

通讀

以一本書或是一個章節作為讀書節點,將其中你認為有價值的那頁折角,為重讀做準備。

重讀

將折角的頁重讀。在讀的過程中,對書中內容感同身受固然讓人心情愉悅,但這也代表這段話沒有給你帶來新東西。如果一篇文章顛覆了你根深蒂固的思想,使你的認知發生動搖,在重讀的過程中仍然會讓你信服或感受震撼,這種文章才值得抄寫。

摘抄

摘抄讓你有「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的內容。用不同符號把摘抄和感想區分開。

感想

區別於摘抄,把你對某一段話或是某一章節的思考和總結記錄下來。又或是在很久以後,通過某一觸發,產生新的感悟和新的視角,在參考讀書筆記的同時回想當時的思路,在與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較。

(圖中的五角星即為個人感想)

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閱讀時產生的天馬行空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體驗與感想,都可以作為隨想筆記記錄在筆記本中,有助於拓寬涉獵面。

當你的讀書筆記越來越多時,要把書和筆記做好關聯。可以在筆記本的扉頁標註書名,也可以在書的側面貼上膠帶,註明記錄於第幾號讀書筆記中。

活用

叔本華曾說過「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就是思想上的懶惰」。 當你整理完一本書的讀書筆記後,通過主動思考和看其他評論家的書評,能夠得到新的觀察角度,再以自身的應用為切入點,寫一篇書評吧。

當你準備寫一篇「如何從0到1進行寫作」的文章,而又苦於沒有素材時,找出與「讀書」「寫作」「應用」這幾個主題相關的讀書筆記。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創意好壞,關鍵在於如何安排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想多讀幾本書就能武裝思想,又或是寫起文章來能直抒胸臆,這都是不可能的。但你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將在靈魂深處埋藏起來,在有所觸發或與之有所共鳴時,厚積薄發。

不過首先,你要有個筆記本。


各位好像都忽略了一點:所有筆記完整的概念都應包括複習。要不記了有什麼用呢?而且真正起作用的是複習。


謝謝樓主的邀請。

但是很抱歉我對讀書筆記沒什麼心得。一直喜歡記讀書筆記,但僅僅是在以下情況時使用:

1. 某些段落或話語對我有深刻的觸動或深感認同的時候才會可以標註,以做強調,以後翻閱的時候好回味。

2. 有些疑問或不解的時候,會有標註。

但從「筆記」的角度看,我很少記什麼,很少在書中用自己大段的文字來做記錄。抱歉不能幫上忙,摺疊俺吧。


讀書筆記還要時不時得拿出來翻看,引發自己的思考與質疑,不停的領悟,這才有用,之前本人也做了很多筆記基本停留在摘抄階段,抄完本子就扔一邊了,沒把它變成自己的東西,我簡直是浪費時間、


1、摘錄

直接摘錄,而非在原書上做減法。摘錄內容多則盡量保留重要目錄

2、精簡整理

按照自己的邏輯和習慣整理,一般整理後和原書結構不盡相同。

3、提煉

提取精華,去除不好的。修改部分內容,或用自己語言重新組織。

4、融合

一類是同主題閱讀的筆記融合在一起,形成統一體系

另一類是將提煉內容融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

另外也會產生一些任務和行動,加入到自己的任務管理體系中,一般在第3或第4階段產生。


贊同秋葉老師的階段,我現在還沒開始第三個階段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些看了幾百本書的人卻寫不好一本?
如何愛上閱讀?
大學該讀哪些書?
大學應該讀哪些好書?
能推薦幾本你覺得百看不厭的書嗎?

TAG:閱讀 | 學習 | 書籍 | 學習方法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