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自己的惰性?

特別是長時間不工作不學習之後的惰性……


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因為「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是自動化的、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完成的行為或思維方式,有時候幾乎已經是條件反射了。要強行終止一條反射弧,當然難啦!不過,也並非毫無章法可循。矽谷心理學大牛Jason給我們提供了4條遊戲規則!

縱觀人類歷史,幾乎沒有哪個問題在棘手方面比得上「習慣迷思(HabitPuzzle)」。每一個人,從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家到傑瑞·宋飛這樣的著名喜劇演員,都曾在這個問題上發表自己的觀點。

在近幾十年里,科學家們也參與到這場爭論當中,竭盡所能地探究習慣養成的機制。然而正如傑里米·迪安在他的佳作《習慣:改變命運的關鍵力量》中提出的觀點:在習慣養成這件事上,並不存在什麼萬試萬靈、起效迅速的準則。像是在吃早餐之前喝一杯水這種簡單習慣可以在三周之內養成,而其他更具有挑戰性的行為則要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雖然如何養成習慣這一問題錯綜複雜,但我們對此並非無能為力。我們應當銘記,有那麼一些基本原則支配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若以它們為根基,我們便可有條不紊,邏輯清晰地思考這一問題。

以下四條,便是我們在思考「習慣迷思」時應該記住的道理:

1)我們都懶得要命

對我們的祖先而言,能量是一種稀缺資源(越擅長保存能量的祖先更容易在演化中保留基因)。於是,我們現在對能量也是能省則省。想想鳥類是如何飛翔的:只有在需要加速和上升的時候,它們才會猛烈地拍打翅膀,其餘時間只是張開翅膀在空中滑翔。

人類也是如此。出於對輪廓分明的六塊腹肌的熱愛,你原本計劃每天進行高強度鍛煉。然而才開始沒多久,那一開始迸發出來的精力和衝勁已戛然而止。不幸的是,我們不像鳥類朋友那樣可以張開翅膀——我們筋疲力盡時無法優雅滑翔,只能舉手投降。

不過,鳥類朋友還是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是可以藉助一開始的爆發來進行長途旅行的。每當我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開始時總是會雄心壯志信誓旦旦,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三分鐘熱度」來塑造一個有利於我們培養習慣的環境:

我們可以把冰箱裡面的切片火腿和可口可樂等東西通通撤走,只留下蔬菜或其他健康食品;可以把所有的甜食都藏在踮腳也夠不著的柜子里;可以在家門旁的牆上弄一個鉤,把水瓶掛在上面,平時出門時就能順手帶上。總而言之,想要養成習慣,首先要讓這種行為在環境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化。

通過改變環境,我們可以使健康生活變得簡單。請為你心中的勤勞小人加個buff,又或是為懶惰小人設下封印結界吧!

2)我們的目標總是過於抽象

試著回憶一下你最近做的一個夢。在夢裡你長怎麼樣,穿著怎麼樣的衣服?這個夢發生在什麼地方,是在一個綠色的森林中,還是一個紅色的房間?房間里的床是什麼樣子的?你恐怕再努力也無法勾勒出一個清晰的場景。事實上,人們會很容易高估自己掌握的信息。剛剛讀完一本書時,我們都以為自己能夠完整地向別人闡述書中某一章節的內容,但實際上我們根本做不到,除非我們再次研讀那一部分。人們做關於成功的白日夢時也是一樣。雖然我們可以幻想自己精力充沛、堅持鍛煉的樣子,但這對於我們實現目標並無實際意義。無論是想像還是規劃,我們的腦洞總是過於抽象。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實際上該做什麼;我們要做的,是把目標細分為一個一個具體的行動。

人們常說想要養成「健康飲食」或「多做運動」的習慣,這種話我實在聽得太多了。他們總是把結果掛在嘴邊,而不多想一下行為。明確地告訴我,你該怎麼吃得更健康?每天把沙拉當午餐不失為一種方法。同理,想著「每天晚飯後在家附近散步」要比想著「多做運動」好得多。吃沙拉和散步才是我們需要去想像和規劃的具體行為,這些行為將變成我們的習慣。

不要對自己的夢想偷工減料,把你的目標細分成一件件你可以完成的事情吧!

3)人們無法同時記住很多事

繁忙的生活常常令我們分身乏術,跑腿、工作,還要應付如潮水般湧來的e-mail……我們只能在被動地防守,不讓自己被嚴重損耗。我們無法把握節奏,養成良好習慣,過上自我實現的生活。我們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身不由己,很難想得起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又應該如何去做。於是乎,在家裡或者工作場所中設置一些關於我們目標的提示變得極其重要:

如果你想要每天多喝點水,確保你打開冰箱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水瓶,把你的保溫杯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如果從明天起就要去健身房,把你的訓練鞋放在家門前。如果你想要晨跑,在你的日程應用裡面7:00的位置設置「去跑步」,然後再讓鬧鐘在6:30把你吵醒。

不要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遺失掉自己的目標。

4)人們並非無理取懶

最後想告訴大家的是,懶惰不僅是為我們節省能量的生理機制,也是身體向我們傳達重要信息的一種途徑。懶,可能是因為你睡得不夠;可能是因為你攝取的蛋白質不足,又或是有著不良飲食習慣;可能是你心神恍惚,惶惶不可終日。當你感到自己的HP槽和MP槽已被清空,那也許是你的身體告訴你「有哪兒不對勁了」。記住,健康習慣的養成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需要以健康的身體為基礎。我們要先解決根本的問題再開始錦上添花。在打算每天奔跑10公里之前,先確保睡眠充足和營養均衡吧!

[友心小tips]習慣養成的4大原則:

1.我們很懶,請用三分鐘熱度創造適合養成習慣的環境。

2.夢想太抽象,請做具體詳細的計劃。

3.我們記憶力不好,請為自己貼上顯眼的提示。

4.懶可能是身體疲勞。健康飲食睡眠是革命基石。

更多相關心理學文章:

4個設計APP產品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原理

創業心理學02 | 矽谷心理學家解答互聯網產品四大問題

如何讓你的腦袋炸出創意:IDEO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秘密

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設計出有同理心的產品 | 劉偉@CUSeeMe同理心設計營

作者 | Jason Hreha

應用心理學家,行為設計諮詢公司Dopamine創辦人,500 Startups的UX顧問,Thiel Foundation「20 Under 20」項目的Mentor。

譯者 | 陳鳴飛

本文譯自《The Habit Puzzle: 4 Principles of Habit Formation》已獲原作者授權。

原文鏈接The Habit Puzzle

作者博客Designing Behavior

本文由友心人編譯策劃,如需轉載,請聯繫media@yoxinli.com

網站友心人 | 懂心理學的好朋友

新浪微博@友心人

媒體合作media@yoxinli.com


有以下幾種原因會讓你逃避要面對的事情,使你陷入惰性:

——對過去的事情悔恨,區別於對錯誤吸取教訓,它在浪費你的時間,消耗你的正能量

——對將來的事情憂慮,區別於做計劃和對某人的關愛,它使你沒有本該有活力和陽光心態

——懼怕未知,寧願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得5分,也不願在自己未曾嘗試的領域奮鬥得3分,未知所帶來的恐懼遠大於它所帶來的結果

——抱怨世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好好去做個實幹家,而要去做一個光說不做的幻想家和評論家

——被已有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對問題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一味的遵循普適準則

——很多人都有的拖延症,總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拖延的明天,而這個要行動的明天確總不到來

——對父母或對愛人朋友的依賴,自己不能獨立作出選擇

——由於大千世界的人和事與自己事與願違所產生的憤怒,沮喪讓人陷入惰性

——總想要尋求讚許,獲得表揚當然令人愉快,但是總是為了讚許而奮鬥,而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喜歡去做,當面對不同意見和非議時你就會受人控制,不知道如何應對

知道了產生惰性的原因,我們就能找出辦法解決:

——活在當下,不要在悔恨和憂慮中浪費時間,或者把你悔恨和憂慮的都事情列出來,找到突破口,你會發現事情往往沒你想的那麼恐懼,你應該多發現當下的幸福,把握當下的美好事物

——勇敢挑戰未知,要知道歷史上大凡有創建的人,都是敢於挑戰未知的人,這樣才創建了人類不斷進步的文明

——承認世界上存在的不公正,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問題的關鍵不是世界上存在不公正,而是你面對不公正時候的態度

——打破一切條條框框,打破一切常規,不是說要為了反叛而去反叛,這毫無意義,而是在不影響的別人的情況下,作出自己的選擇,尋求更大的自由

——克服拖延症,不做幻想家和希望家,做一個實幹家。要知道「盡量做好」其實是很荒謬的,我們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的十全十美,那是完美主義所會犯的錯,關鍵是"去做"

——不要對別人過分依賴,努力培養自己"自由的精神和獨立的思想"吧,和困難做鬥爭能增強人在自尊感和自信心

——憤怒和歡笑不可能同時發生,那些內心強大的人都有一個特性就是他的幽默會讓和他在一起的人會心一笑,歡笑所帶來的正能量總是使人心心相惜,充滿陽光和動力


首先我建議你可以看知乎周刊的無力拖延,其中很多回答應該對你有幫助。

首先你要明白懶,有些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例如懶得吃飯,就一頓不吃,或者懶得買菜,冰箱有什麼就做什麼。

有些懶,則涉及到態度問題,例如工作偷懶,該你做的事情你沒有做或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這是要改的。

當然,每個人都會懶,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之前我瘋狂愛看電子小說,上班看,坐車看,上廁所看,睡覺之前看,做飯的時候也看,一周看一百萬字是小菜一碟,我也覺得很頹廢,什麼都沒有做。

後來覺得不行了,平生第一次發誓,我是很注重誓言的,我說如果我再看的話,就連續十二個月都發燒,流鼻涕,低燒,咽喉炎。很多次我都忍不住要看了,一想到誓言,就忍住了,人無聊怎麼辦?就找很多替代品,結果就來到知乎了,就看到很多精彩回答了,就學到很多東西了。電子小說現在對於我來說就已經不是引誘了。

關於長時間不工作之後的惰性。還是說說自己的經歷

我的家庭經濟壓力還是挺大的,一個人養小孩,從去年10月到現在都沒有工作,靠吃老本過活。但我不覺得自己是懶,因為整個過程,我確實是休息了,工作至今差不多十年,往往是今天還是舊工作,明天就是新工作,無間縫換工作。

其次,我學習了很多新知識,也反思了自己未來的道路,應該尋找的方向等等,平時也會見見朋友。結果到了2月份,兩份比以前待遇好得多的工作就擺在面前了。因為休整了以後渾身散發的光彩是不一樣的,當然,前提是自己有提升。

最後分享一句,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而活,人真的可以很懶的。但如果是背負著家人,就不會那麼懶了。我現在不吃不喝還要給兒子買奶粉呢,怎麼可能不進步,怎麼可能偷懶呢?現在就算老闆不看著我,不監督我,為了我的家,我的寶貝兒子,也會把工作做好,安安心心賺錢,開開心心回家。


所謂的懶惰與勤奮,就像所謂的私心與公心一樣,本身並沒有對錯。

試想,如果你再做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就能夠拯救地球抑或是得到1億元。

做,還是不做?

這就是所謂的投入與產出。

那麼抽象的來看,什麼是投入,什麼是產出呢?

事實上,投入是損失掉的現在的利益,譬如說為了做作業放棄了玩耍。產出是得到的未來的利益,譬如說那1億元。

好了,切入正題:樓主要求知道如何避免懶惰。有以下三種方法:

1. 減小現期的損失。比如做作業,可以以一種更愉快的方式做,從而間接的增大了回報率。

2. 增大未來的收益。比如可以通過做作業,順便的學習一門技術。

3. 增大未來利益實現的可能性。如果做作業能夠鐵定的將成績提高10分,或者只有50%的可能性提高十分,這動力是明顯不同的。所以做之前,應該更多的明確做作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而且,上面的第三個觀點也部分的闡述了為什麼刻苦用功的人更加擔心災難的發生:自己的現在的投入有可能永遠也收不回來了。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要欺騙自己,一切在最後終將水落石出,未來的利益終會實現。

譬如現在高中的老師盲目地誇大高考的重要性,新東方的老師盲目地誇大美國學校排名的重要性。

當然,現在,你會為了這些令人激動的標語,巨大的未來利益而奮鬥。

但是,當真正利益實現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會發現:

泡沫,終歸是泡沫,最後,都會破滅


  • 縮短反饋和努力的時間間隔,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Why You Need Small Goals In Order To Reach The Big Goal
  • 不要想一次性做對,先開始做再說
  • 把任務/目標寫在你能看到的地方
  • 設定時間節點

———————————————分割線———————————————————————

人為什麼會表現出惰性?

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潛意識裡會把勞動報酬和付出進行比對,划算的話就做,不划算就不做。如果一個誘人的誘惑近在眼前,大部分人都會立馬撲上去,動力十足。但是如果這個誘惑離的很遠,動力則會大減,即使潛在的獲得遠大於需要作出的努力,這時候人們表現出來的就是惰性。當獎勵與付出之間時間間隔比較長的情況下,人就會表現出惰性。

為什麼「縮短反饋和努力的時間間隔」能克服惰性?

這和貓表現的一樣,如果把一隻乾魚放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它很快就走過去吃掉。如果很多乾魚等距離排成一條路徑,那它就會跟著這條路徑一直往前走。

人也一樣,我們常常有一些任務,但是我們並不能看到預期的做完這件任務後的獎勵。人在潛意識裡就會進行權衡,將付出這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能獲得的回報進行對比。獎勵越大,或者獎勵和努力的時間間隔越小,動力就會越大。時間間隔比獎勵程度的影響會更大,一個獎勵即使再大,但是如果需要很久以後才能獲得,就存在不確定性,導致動力大減。

講講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人的心理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本我、自我、超我理論(豆瓣);本我、自我與超我(百度百科),愛情、吃飯、睡覺實現的是本我,工作實現的是自我。

以上說的是「本我」的特性,它影響巨大,違背它會讓人非常之不舒服;

「自我」讓我們需要屈從於現實世界的規則,從而讓自己在現實世界能夠生存下來,他代表我們的社會性,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沒有它,人類就不會是社會性動物,就不會有分工協作,不會有現代文明;

「超我」則是所期望的自己,他代表了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方向。

「本我」有著超強的影響力,只有在滿足它的前提下,你才能舒服的去實現「自我」和「超我」,否則則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的作用,這是人的一個特性。

提高自控力也很重要

懲罰和獎勵一樣,能實現同樣的功能,那就是反饋。獎勵是正反饋,懲罰是負反饋。馴獸師就常常將獎勵和懲罰結合起來,以訓練獅子做出預期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馴獸師代表了獅子的超我,同時又起到監管者的作用。不過馴獸師這個超我是單獨分離出來的,他訓練獅子是為了能夠獲得工資,從而生存下來。但人的超我無法單獨分離出來,並起監管作用。必須得由其他人來負責,比如父母,老師。

如果一個人需要「馴獸師」管你才能把事情做好,這代表了這人不夠獨立和成熟。成熟的人不需要「馴獸師」。人要在現實世界生存下來,或者實現夢想,就必須要有自控力。

自控力其實就是人能忍受更長反饋間隔的能力。自控力越強的人,就越能朝著更長期的目標努力,因為他能忍受更長時間沒有獎勵只能默默努力的過程。有一個實驗:考驗小孩是否能忍受不吃眼前的蛋糕,從而獲得更多蛋糕作為獎勵。後期跟進調查發現,能夠忍住不吃眼前的蛋糕的小孩長大後更容易成功,這其實就是因為這些小孩能忍受的反饋間隔更長,這種特性有利於追求更長遠的目標,比如考大學、掌握某種技能、減肥。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講惰性對現代人的危害

惰性的背後其實是人進化出來的一個很好的特性,這種特性很適用於原始社會,因為那時候的反饋周期都很短,沒有現代人需要的長期目標。但是現代社會很不一樣,現代人需要完成很多長期目標才能生存得更好。我們要想適應現代社會就必須得要自控力的輔助,也就是延長能忍受的最大反饋間隔,古今中外的許多偉人常常是忍辱負重幾十載才獲得成功。


沒有懶惰的人,只是愛亦或是痛苦的能量不夠

人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是她世界觀里的最優選擇。

這個關於選擇的系統貫穿了人類歷史,能超越它的人鳳毛麟角。

人為什麼受傷會痛?

想像一個沒有痛覺的原始人種,就像一個機器人,受傷流血不會讓他產生不適感,也就不會浪費精力去治療

而我們大部分人則帶有這個設計(承載著n代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簡單迅捷的對特定刺激做出正確反應,比如冷、燙、苦。。。

這個系統的源動力,就是 感受。

對快樂,會希望保持。

對痛苦,則希望規避。

大部分人一生都無法脫離它。

(一些有終極信仰的人,除外。例如 甘地 ,以享受痛苦為樂。_(:з」∠)_好像還是沒脫離,只是方式變了。。……)

所以就像早上起床一樣,如果沒有睡懶覺更快樂的事,或是睡懶覺的快感不足以抵消賴床的懲罰的痛苦,我幹嘛要起來。

所以說,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快樂痛苦的權衡問題,也就是劃不划算的問題,

但因為每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差異,對同一件事,每個人賦予的快樂值,痛苦值不一樣,

我也只能說他的選擇是自己的世界觀下最優的。

要改變狀態,比如睡懶覺,可以從(快樂)給漂亮女朋友做早飯或是(痛苦)增加破壞性環節兩方面做努力

當然,要打破原來的平衡,能量必須夠大。

比如要一個煙癮者戒煙。

老婆罵兩句,明天就忘了。

一張肺癌診斷書,估計明天就戒了。

很多人,所謂的逆襲,都是由於刺激,或是家裡破產,或是大病。。。。打破了平衡,藉助這個刺激的能量改變自己

就連一些細菌的dna複製也一樣。

在舒適的環境下傾向於不斷複製自身。

在混亂不適宜的環境下傾向於製造更多的突變。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懶惰的原因,無非是因為要去做的事情比你現在所做的或所想的要麻煩,要苦。

梁啟超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而不在客觀的事。」

這句話絕對真理,你所有的惰性這些把戲的,歸根到底,其實都是心理上的不願意。

改變心理上的認知,是克服惰性的根本。

那要怎麼改變呢,嗯,我覺得心理暗示法最好用了!還有的話就是心理上不願意,一定要努力的在身體上先站起!想要早起,鬧鐘一響你就跳下床跑出去。想要看書,站起來直接抄起書走到一個光明安靜的地方。如此而已


最近老是在問自己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懶得連飯都不想做,碗也不想洗的人,怎麼還會想著做其他大事呢?

總是教育別人,說你還年輕,還可以闖,還可以好好去努力!可是自己呢?

我拿著別人說的可貴的的青春,讀著別人精挑細選的大家都會喜歡的文章,看著別人精心策劃的大家都會關注的新聞,吃著別人精心烹飪的大家都愛吃的食物,擁抱著大家都有的旅行夢想。

我拿什麼跟自己交代?拿什麼給自己證明我不想做那個所謂的「大家」中的一員,我想成為那些「別人」之一。

再見了,惰性!!!


我也有惰性,事實上,懂得道理再多也是不一定能克服得了這種習慣性的惰性,但是從我的經歷上,我找到了解決方法。就是擁有動力!!

這個動力可以是人,可以是一個目標,甚至是一件甚喜之物。

這個每個人不一樣。

你一旦有了這個動力,什麼惰性,更甚可能去做一輩子你都不敢想的事!

老兄,Just do it if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or somebody!


傳一招快速戰勝自我重獲自信人生———不在冰箱里放啤酒。

等到晚上看球的時候,如果忍不住下樓去買啤酒,你就戰勝了懶惰;不去的話,你就戰勝了酒癮。

拿走不謝!


惰性有的時候像一種習慣,習慣了惰性之後,好像回不到之前那個鏗鏘有力的節奏上。

惰性是你需要的。你太辛苦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你已經無法阻止你自己休息。所以,無論怎麼努力,也還是會懶惰下去。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好像是兩個方向,身體像一頭勤勞的黃牛,希望永遠的耕種那片田野,而心靈卻像一匹自由的馬,希望馳騁在自己的空間。好像這兩個動物都在各自的方向上,而無法聚合。其實,也許我們還有一個選擇,既可以耕種那片田野,又可以自由的馳騁。

我們好像並不允許自己休息。當你有惰性的時候,其實往往是你需要照顧自己,需要休息的時候,只有你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你才能重新充滿電繼續前行。

有的時候,我們看起來在休息,但是心裡卻並沒有真正的放下,而是不斷的自責,不斷地懷疑自己,到底是否應該放鬆,原本該好好享受的休息卻沒有真正的得到。

如果沒有真的休息過,又怎會開始新的工作呢?

關於克服惰性的方法,我覺得可以嘗試邁小的步伐,讓自己慢慢適應,不要一下子期望自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嘗試指定一些小的目標,覺得自己最容易實現的目標來開始一段學習,一段工作。比如學習可以嘗試先從每天10分鐘做起,選一個自己覺得完全沒有負擔的方式開始。我們惰性常常因為任務積累的太多,積累的越多焦慮感越強,完成任務所需的努力、勇氣、付出的時間也越多,這太大、太重,讓我們感到難以逾越,不妨選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繼續拖延。

其實,我們可以不完成那麼大的任務,完全可以拆解他們,只要完成了任何一點,都要及時的給予自己鼓勵,積極的鼓勵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要有一種玩的心態。比如小時候喜歡打電子遊戲,是絕對不會偷懶和覺得累的。


把你想不通的都想通

逃避的都面對

接受一切 放下一切

確立人生目標

停止胡思亂想

動動動 你只需要跟隨你的心去行動就好

anything is possible!


壓力,當你後面是萬丈深淵,你自己就會逼著自己前進。找出一個競爭對手來,時刻提醒自己。共勉!!


決心


拖延主要是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和計劃導致的


我覺得懶惰就是 你心裡比較你應該做的事和你現在做的事的結果

你發現 你應該做的事(比如作業),沒有你現在做的事(比如睡懶覺)有吸引力,你就不會做選擇前者。

只要你能說服自己 我熱愛工作或學習, 你自然不會懶惰,反而會積極去做你想做的事。

最終你應該做的事會變成你喜歡做的事


我們有一種天生的惰性:而在拼搏的過程:總想著吃最少的苦、當我們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時、該你走的路……缺少了這一段心路歷程;成功的快樂;有些事情!

精神的田地里依然是一片荒蕪,別人無法替代!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度過你認為滿意的一天?
為什麼那些厲害的人可以每天睡4-5個小時還可以保持精力充沛,思路清晰?
如何在很忙的時候保持看書的習慣?
有沒有更好的todo軟體推薦(android)?
怎樣在下午保持精力充沛,高效利用下午時間?

TAG:高效工作 | 自我管理 | 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