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為什麼會傳染?

動圖:http://ww1.sinaimg.cn/large/005vbOHfgw1f3myf2icwvg309r06l4qq.gif


  • 打哈欠的作用

打哈欠通常與疲勞,壓力,勞累過度,缺乏刺激和無聊聯繫在一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能與大腦的冷卻有關。 去年年底的一項研究認為,打哈欠能幫助我們的大腦降溫。人腦就像電腦一樣,對溫度非常敏感,必須保持涼爽才能有效運轉。

去年12月,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海克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者蓋洛普通過解剖發現,相比很多醫學教科書中的描述,人上頜竇的後壁要更薄,因此也更具有彈性。而打哈欠會讓上頜竇像風箱一樣擴張和收縮,把空氣壓向腦部,從而降低腦部溫度。之後通過在大鼠腦中植入感測器,他們發現,大鼠在準備打哈欠時腦部溫度較高,打呵欠中開始降低,之後快速降回打哈欠前的溫度。

  • 解釋一:「移情能力」

神經生物學家們發現,只有大腦皮層發達的脊椎動物,才有能力辨識哈欠,並且彼此傳染,這是「大腦高級意識和智力」負責的事情,是很複雜的社會行為。

2007年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一項研究[3]發現與同齡的正常兒童相比,自閉症患兒對別人的呵欠更加無動於衷。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哈欠傳染與移情能力的聯繫。所以,在溝通與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呵欠的傳染,而這些人也往往不善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其他也有研究發現,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人往往比較理性、堅定,甚至冷酷,而易受到哈欠影響的人則比較敏感,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打哈欠傳染和移情之間的關係由2011年 比薩大學(義大利)的Ivan Norscia和Elisabetta Palagi 的一個行為研究[4]得到進一步印證和支持。研究發現,在很多其他方面的不同如國籍、性別、和感覺模式中,只有社會關係明顯的影響哈欠的傳染髮生率。 打哈欠傳染在親人之間發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後是熟人和陌生人。熟人和陌生人在哈欠傳染的反應延遲要長於朋友和親屬。

  • 解釋二:「暗示」

還有人說這是心理學中的馬納姆效應,也就是人們的一種從眾心理。 其實人類一直都在尋找自己,但卻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一個人張大嘴打了一個哈欠,他周圍那些不打哈欠的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那些不打哈欠的人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如果讓一個人伸出雙手,掌心向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系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右手綁了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此人受暗示性越強

  • 解釋三:「鏡像神經元」

在我們祖先生活的茹毛飲血的年代,社群生活依賴團結的力量,維繫社群行動整齊劃一的關鍵因素是交流。快速,有效,是重中之重。殘酷的環境漸漸令活下來的古猿社群,發展出了讓溝通更順暢,能表達更多含義的語言。超越了原來簡單音節代表的「我餓、我疼、我怕」及打哈欠表達的「我困」的效率。這要感謝我們逐漸發達起來的大腦,讓一切表達皆有可能。在我們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埋伏著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們在我們看到或者聽到某種動作時被激活,促使我們像照鏡子一樣,模仿剛才那個動作。

  • 解釋四:「進化論」

Gordon Gallup推測,打哈欠可能是保持清醒的一種手段,傳染性的哈欠很可能是從過去繼承的一種求生的本能。 「在人類進化史中,當我們捕獵或被其他群體攻擊時,當大家看到一個人打哈欠時整個群體都會打哈欠來保持警覺,使得很好的探知危險。」

  • 不算結論的結論

由於人們還沒有找到打哈欠為何具有感染力的確切原因,因此,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

——歡迎補充指正。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wn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rror_neuron
  3.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391210/?tool=pmcentrez
  4.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33580/?tool=pmcentrez


「漢尼拔」中提到移情empathize,人類有傾向模仿他人的潛在機制。與該機制有關的神經元在幼兒時期十分豐富,使得幼兒更加傾向於模範他人,從這樣的行為模仿中,有助於他們成長融入社會。成年後,這個機制會退化。


來自科學松鼠會,源地址 科學松鼠會

下午第一節課,無聊。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在上面自說自話,下面學生,不知所云、不知所以、不知所措。一個哈欠打破了群體靜默的尷尬,此起彼伏的在即將睡去的孩子們之間「擊鼓傳哈」,輪到你了——6秒鐘,局部肌肉充分伸展,更多的氧氣湧入肺葉,滲入血管,導入大腦,伴隨著流淚、揉眼、遮嘴——有種「小爽」的感覺,更爽的是沒有被老師發現,竊笑地看向四周,猛的直面一張來不及遮住的正在打哈欠的血盆大口,牙齒縫中夾帶著午飯時的韭菜,嚇了一跳……打哈欠會傳染的!

「傳染的哈欠」是我們從社群生活的祖先那裡沿襲下來的一種肢體語言。在古猿社群中,它的重複出現,表達著「我困」的含義。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夕陽西下,比「你媽叫你回家吃飯」那個時間點更晚一些,古猿社群中某個精力弱些的傢伙打了第一個打哈欠,其實它打的不是哈欠,也不是寂寞,是疲憊。旁邊「看」到或「聽」到哈欠的古猿進行模仿,幫著宣傳隊伍中「有同志需要休息」的消息,一時間哈欠四起,社群成員達成共識,停止跋涉,打尖兒住店。

在我們祖先生活的茹毛飲血的年代,社群生活依賴團結的力量,維繫社群行動整齊劃一的關鍵因素是交流。快速,有效,是重中之重。殘酷的環境漸漸令活下來的古猿社群,發展出了讓溝通更順暢,能表達更多含義的語言。超越了原來簡單音節代表的「我餓、我疼、我怕」及打哈欠表達的「我困」的效率。這要感謝我們逐漸發達起來的大腦,讓一切表達皆有可能。在我們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埋伏著一種特殊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它們在我們看到或者聽到某種動作時被激活,促使我們像照鏡子一樣,模仿剛才那個動作。(圖1)。

(圖1:猴子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可以讓它模仿人類的動作)

說白了,所謂的「哈欠傳染」其實就是「哈欠模仿」。你是那種看到別人打哈欠、聽到別人打哈欠、想到打哈欠這個動作,自己也容易被「傳染」打哈欠的人嗎?甚至你在看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都已經打了好幾個舒服的哈欠了?若答案肯定,那麼恭喜你,你天生髮達的鏡像神經元賦予了你超強的語言習得潛力。同時,你比那些對別人的哈欠無動於衷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圈裡的傾訴對象。多愁善感、易於產生共鳴、富有同情心是你的特質。陪哥們兒喝大酒、逗哏罵娘;陪姐妹掉眼淚、捧哏詛咒是你的天職。

「傳染的哈欠」並不僅僅限於「靈長目個體」用來表達「我想要睏覺」。2008年,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Sanju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人的哈欠可以傳染給狗,實驗是這麼做的(圖2

):

實驗組:陌生人叫寵物狗的名字,當它轉過來看自己的時候,朝著它打個「聲色兼備」的哈欠,如此重複操作5分鐘。

對照組:陌生人叫寵物狗的名字,當它轉過來看自己的時候,朝著它做「不具備哈欠的特徵」的張大嘴的動作,如此重複操作5分鐘。

(圖2: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研究小組做實驗過程中)

實驗結果:29隻狗參與研究。實驗組中有21隻狗打了哈欠,平均每隻5分鐘內打1.9個;對照組的狗則一個哈欠也沒打。

神經生物學家發現,只有大腦皮層發達的脊椎動物,才有能力辨識哈欠、彼此傳染,這是複雜的社會行為。這麼複雜的事情,歸大腦的「高級意識和智力」部門負責。水中的魚兒也會打哈欠,但魚群中不會傳染——你能想像魚群一起打哈欠的景象嗎?很容易暴露目標吧……

陷入沉思的你貌似融入了課堂,實際是在生物學的樂園裡閑逛,教室中更多的「南郭先生」們打著哈欠,自滿的教師仍在喋喋不休,面對一教室的哈欠,一個哈欠都沒打的他,大腦的某個區域可能不夠發達——不能和你感同身受。教學質量穩步下降,成績大幅滑落,學校著急,將下午第一節全部改成生物課,這才讓頹勢有所逆轉。

(全文完)

====================================================

主要參考資料:

1,Yawn

2,BBC NEWS | Science/Nature

3,《環球科學》:鏡像神經元,大腦中的魔鏡

4,Mirror neuron

-----------------------------------

我今天看漢尼拔里一隻狗打哈欠我莫名也打起來。。。- -


果殼網有答案: http://www.guokr.com/question/181230/

連哈欠的原因都有:http://www.guokr.com/article/73440/


TOEFL TPO 18 reading:

The mystery of yawning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theory, yawning takes place when people are bored or sleepy and serves the function of increasing alertness by reversing, through deeper breathing, the drop in blood oxygen levels that are caused by the shallow breathing that accompanies lack of sleep or boredom. Unfortunately, the few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of yawning have failed to find any connection between how often someone yawns and how much sleep they have had or how tired they are. About the closest any research has come to supporting the tiredness theory is to confirm that adults yawn more often on weekdays than at weekends, and that school children yawn more frequently in their first year at primary school than they do in kindergarten.

Another flaw of the tiredness theory is that yawning does not raise alertness or physiological activity, as the theory would predict. When researchers measured the heart rate, muscle tension and skin conductance of peopl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yawning, they did detect some changes in skin conductance following yawning, indicating a slight increase in physiological activity.

However, similar changes occurred when the subjects were asked simply to open their mouths or to breathe deeply. Yawning did nothing special to their state of physiological activity. Experiments have also cast serious doubt on the belief that yawning is triggered by a drop in blood oxygen or a rise in blood carbon dioxide. Volunteers were told to think about yawning while they breathed either normal air, pure oxygen, or an air mixture with an above-normal level of carbon dioxide. If the theory was correct, breathing air with extra carbon dioxide should have triggered yawning, while breathing pure oxygen should have suppressed yawning. In fact, neither condition made any difference to the frequency of yawning, which remained constant at about 24 yawns per hour Another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physical exercise, which was sufficiently vigorous to double the rate of breathing, had no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yawning Again the implication is that yawning has little or nothing to do with oxyge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ory holds that yawning assists in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ungs early in life, but has no remaining biological function in adults.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yawning and hiccupping might serve to clear out the fetus s airways. The lungs of a fetus secrete a liquid that mixes with its mother"s amniotic fluid Babies with congenital blockages that prevent this fluid from escaping from their lungs are sometimes born with deformed lungs. It might be that yawning helps to clear out the lungs by periodically lowering the pressure in them.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yawning in adults is just a developmental fossil with no biological function. But, while accepting that not everything in life can be explained by Darwinian evolution, there are sound reasons for being skeptical of theories like this one, which avoid the issue of what yawning does for adults. Yawning is distracting, consumes energy and takes time. It is almost certainly doing something significant in adults as well as in fetuses. What could it be?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uch as it is, suggests an altogether different function for yawning—namely, that yawning prepares us for a change in activity level. Support for this theory came from a study of yawning behavior in everyday life. Volunteers wore wrist-mounted devices that automatically recorded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for up to two weeks: the volunteers also recorded their yawns by pressing a button on the device each time they yawned. The data showed that yawning tended to occur about 15 minutes before a period of increased behavioral activity.

Yawning bore no relationship to sleep patterns, however. This accords with anecdotal evidence that people often yawn in situations where they are neither tired nor bored, but are preparing for impending mental and physical activity. Such yawning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incongruous" because it seems out of place, at least on the tiredness view: soldiers yawning before combat, musicians yawning before performing, and athletes yawning before competing. Their yawning seems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leepiness or boredom—quite the reverse—but it does precede a change in activity level.


和供氧沒有什麼關係吧,反正我看見電視里的人打哈欠自己也會忍不住打的,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現象。


我們為什麼會打哈欠?

一個新近的研究認為,打哈欠可能能幫助我們的頭部降溫。這個發現也許能給失眠、偏頭疼甚至癲癇患者帶來一些希望。

之前科學家已經為打哈欠尋找了很多解釋,比如疲勞或者缺氧,不過都經不住詳細審視。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者海克(Gary Hack)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者蓋洛普(Andrew Gallup)認為,打哈欠會讓上頜竇壁像風箱一樣擴張和收縮,把空氣壓向腦部,降低腦部溫度。上頜竇是人頭部4對鼻竇中最大的。

人腦就像電腦一樣,對溫度極度敏感,必須保持涼爽才能有效地工作。《醫學假說》(Medical Hypotheses)12月刊發布的這項 研究 ,除了研究了打哈欠的原因外,可能還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要有鼻竇。

2002年海克和同事在解剖屍體時發現,相比很多醫學教科書中的描述,上頜竇後壁要更薄一些,因此也更有彈性。

研究者覺得,當下頜活動時,鼻竇壁會收縮,使得鼻竇通風。2007年開始,蓋洛普開始在動物和人身上檢驗自己的想法,很多動物也是會打哈欠的。比如他們就曾在大鼠的腦中植入了感測器,檢測打哈欠前、哈欠中和後的變化。研究小組發現,預備打哈欠時腦部溫度升高,之後開始降低,並最終快速降回打哈欠前的溫度。這表明打哈欠是由腦部溫度升高觸發的,且打哈欠確實能促使腦部降溫。

了解打哈欠的原理可能有助於診斷某些疾病,比如癲癇和偏頭疼,這些病症常常出現在哈欠連連之後。失眠症患者在調控體溫上常常有問題,發現也許也能幫助失眠症患者。

打哈欠會傳染嗎?

打哈欠是會傳染的,具體原理有很多種說法。

打呵欠真的是會傳染的,而且傳染性很強。打哈欠很可能是人類所有行為中最奇妙的一個,尤其是會傳染這件事,簡直是太引人入勝了。科學家們曾為打哈欠尋找了很多解釋,比如大腦缺氧、疲勞、厭倦等,不過這往往是打呵欠發生時的特徵,而非打呵欠的原因。曾經有一項研究認為,打哈欠能幫助我們的大腦降溫。人腦就像電腦一樣,對溫度非常敏感,必須保持涼爽才能有效運轉。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海克和普林斯頓大學研究者蓋洛普通過解剖發現,相比很多醫學教科書中的描述,人上頜竇的後壁要更薄,因此也更具有彈性。而打哈欠會讓上頜竇像風箱一樣擴張和收縮,把空氣壓向腦部,從而降低腦部溫度。之後通過在大鼠腦中植入感測器,他們發現,大鼠在準備打哈欠時腦部溫度較高,打呵欠中開始降低,之後快速降回打哈欠前的溫度。這個結論除了解釋了人們為什麼要打呵欠之,還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要有鼻竇。

有趣的是,不僅看到別人打哈欠自己也想來一個,當聽到打哈欠的聲音,看到打哈欠的字眼,甚至只是聯想到打呵欠的情景時,都可能不知不覺地打起哈欠來。這也是很多時候,一群人即使並沒有相互看到,一個人的呵欠也會引起一大片呵欠聲,雖然這裡的原理還並不是很清楚。

打呵欠在很多動物身上都有,貓、狗、大猩猩、河馬,甚至連魚都會打呵欠,但打呵欠傳染這件事目前只在人、黑猩猩、狒狒和狗發現過。神經生物學家們發現,只有大腦皮層發達的脊椎動物,才有能力辨識哈欠,並且彼此傳染,這是「大腦高級意識和智力」負責的事情,是很複雜的社會行為。

很多研究者認為,被打呵欠傳染的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移情能力,也就是一個理解他人的感受並為之共鳴的能力。英國利茲大學的研究者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心理系和工程系的學生回答一個調查移情能力的問卷。在開始答卷之前,每個學生都會與一個帶領者在個房間里隨意地待上10分鐘,而那位帶領者會在那10分鐘里故意打呵欠。最後根據錄像的統計結果顯示,越容易被呵欠傳染的人,那份移情答卷也完成得越好。而心理系的學生比工程系學生更明顯地受到打呵欠的影響,同時在隨後的移情能力調查問卷中得分也更高。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研究者則統計了120名6歲以下的幼兒,發現大部分孩子要到4歲以後才會被別人的呵欠「傳染」。另外還他們還研究了30多名6至15歲的自閉症患兒,發現與同齡的正常兒童相比,自閉症患兒對別人的呵欠也更加無動於衷。所以,在溝通與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呵欠的傳染,而這些人也往往不善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其他也有研究發現,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人往往比較理性、堅定,甚至冷酷,而易受到哈欠影響的人則比較敏感,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另外一個與之相關的研究是,科學家們發現關係密切的人之間,越容易受被打呵欠傳染。

義大利比薩大學以及義大利認知科學和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用一年的時間收集了超過100名不同國籍的成年人,在義大利或馬達加斯加島的真實場景中打呵欠的情況,然後他們開發了一個統計模型,來分析了被試者與其他人的關係、原屬國籍、性別以及打哈欠的情況。結果發現,打哈欠傳染在親人之間發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後是熟人和陌生人。這也再次印證了打哈欠被傳染是移情的一種形式,越是關係密切,人們越容易體會到其他人在壓力、焦慮、無聊或疲勞時的感受。

引自:http://www.guokr.com/question/181230/


我剛剛坐在客廳打了個哈欠 由於在工作 注意力比較集中 所以逼迫自己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結果室友在卧室也接著打了一個哈欠 有聲音 所以我知道她打了哈欠 然而她沒有看見我的臉 也沒有聽見我打哈欠的聲音 我就想知道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打哈欠還會傳染[捂臉]


人和動物身上都有鏡面神經,你和你家的狗狗熟悉的話,你打哈欠,它也很可能打哈欠


視頻封面【TED趣味雙語】TED講解 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的@微視TV-HOT Why is yawning contagious - Claudia Aguirre—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很久很久之前聽說過,哈欠是大腦供氧不足,機體對氧氣的需求增大而產生的行為。其目標是增加氧氣攝入量。那麼可不可以認為,別人通過哈欠吸入大量氧氣導致你也缺氧呢?~貌似有點不合理~其實樓上的回答更合適的,我覺得。


因為病菌是由空氣傳染的


推薦閱讀:

TAG:生理學 | 生物學 | 打哈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