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相對於其他金庸小說獨特在哪裡?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
【為什麼笑傲江湖比其它金庸小說更引人入勝】
這是原提問,給那些吐槽我回答的
謝邀。 個人覺得最喜歡的是《射鵰英雄傳》,最精彩的是《天龍八部》,格局最大的是《鹿鼎記》。 《笑傲江湖》如果硬要說比其他作品更引人入勝,可能首先是因為行動元的改變吧,前期一直以為主角是林平之,結果都講了老半天了才發現主角另有其人,而林平之後期居然成了反派。 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因為《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說吧,把中國歷史上很多發生過多次的事件含沙射影甚至明目張胆地用武俠小說的方式呈現了出來,這是金庸其他作品所未能達到的。尤其是作品連載的時期又趕上了大陸最癲狂的十年,於是大家都會自然地將《笑傲江湖》中的人物對號入座了,這也使得本書比其他作品更有吸引力吧。 從純武俠的角度來說,《笑傲江湖》塑造的一些武功和人物也有很強的特徵,比如破盡天下武學的「獨孤九劍」,比如需要揮刀自宮的《葵花寶典》,以及所謂的少林絕頂武學《易筋經》,比如融合了「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的「吸星大法」等等,而人物的話,東方不敗、任我行、左冷禪、岳不群等人都有非常獨特的個性。 還有一點其他作品不能比較的是,以《笑傲江湖》的人物為主,經過徐克在香港華語武俠電影最巔峰時期的同人作品演繹後,自然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林青霞的東方不敗,許冠傑、李連杰的令狐沖,李嘉欣的小師妹,關之琳的任盈盈,還有那一首黃沾和羅大佑合作的《滄海一聲笑》等都有加成左右。個人覺得,《笑傲江湖》電影里的《滄海一聲笑》是所有武俠音樂里最棒的一曲,如果硬要找一首來與它相提並論,那也只有《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的主題曲《笑紅塵》了。 以上。
答主的提問太過籠統。
金庸曾從側面回答過這個問題,在《鹿鼎記》的後記中,金庸寫道:「一個作者不應當總是重複自己的風格與形式,要儘可能的嘗試一些新的創造。………又常有人問:「你以為自己哪一部小說最好?」這是問技巧與價值。我相信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進步:長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後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如果題主按照寫作順序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會明顯感覺,金庸小說的敘事技巧是有明顯變化的,到了《天龍八部》,為之一變,敘事方式是多角度穿插,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笑傲江湖》又是一變,幾無痕迹。摒棄了之前的傳統小說的筆法,在《笑傲江湖》中,全程是令狐沖的視角,沒了第三人稱、主角視線之外的補充描寫,是很高明的手法。
從內涵上講,《笑傲江湖》不是給年輕人寫的快意恩仇的江湖事,而是一部中老年人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劇。主角雖是令狐沖,但令狐沖的一生都是被動的,被時勢推動著走。在後記中,金庸也說的很明白,在他的設想中,江湖人物都是政治人物,映射是極其明顯的。嚴曉星寫的《金庸識小錄》中道出了許多的思路。
@林二 在《笑傲江湖》話題下有一篇回答,還是很有見地的,推薦題主看下。可能是終於沒有再提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吧…
為什麼我長得比其他答主都帥?
這個問題可以套到金庸任何一本書上問。
《天龍八部》《鹿鼎記》和射鵰三部曲我看了沒二十遍也有十五遍,偏偏《笑傲江湖》只看了一遍並且沒有多大重讀的慾望,所以《笑傲江湖》比其他小說更引人入勝這個前提對我來說就是完全錯誤的。
我覺的笑傲江湖是最具金庸先生最具古龍風格的作品,無歷史背景,正邪雙方的對立,大boss,以及畸形的內心,在絕戰前的無聲而止。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這幾部小說中,都有一種人活在江湖裡的感覺,受限於時代的大環境下。郭靖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楊過想要和小龍女在一起,想報父仇,最終在郭靖的影響下成為了一代大俠,張無忌因父輩的事情捲入江湖,接管明教,最終還是退出江湖,喬峰雖為丐幫幫主,仍然因為契丹人的身份被中原武林驅逐最終為了緩解兩朝戰爭而死。
唯有令狐沖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借用一句風雲裡面的台詞,他有一種「倚樓聽風雨,淡看江湖路」的理想。他願意交各種有趣的朋友,而不區分這個朋友是正派還是邪教,他在江湖中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只在意師父師娘小師妹。
令狐沖身處於江湖之中卻一直有一種超然的感覺,他並不應該處於這種紛擾的江湖中。如果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應該很適合他。因為有令狐沖呀
自由吧!
金庸最著名的幾部小說(《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都有其獨特的地方。
笑傲江湖寫的是江湖,無論是否觸及政治,都深刻地揭露著人性,人性的真假、善惡、美醜包羅其中。
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江湖是名利場,所謂的英雄豪傑都在這爭名奪利,在光鮮的名利背後是利刃是鮮血。
名利不是唾手可得,是靠權謀、靠武力甚至靠陰險、虛偽、狡詐來獵取的。
欲練此功,必先自宮。
靠滅絕人倫的武功爭得天下第一。
與之相比,「萬里獨行」最原始的生理需求反而變得真實而單純。
曲洋、劉正風想笑傲江湖,但他們逃不開江湖。縱然他們想退出江湖,卻都身不由己。
真正笑傲江湖只能先成為強者,至少在血雨腥風中可以全身而退。
令狐沖,風清揚,莫大。
冷眼、孤獨、垂死、任人宰割……
江湖不是書生的江湖,不是樂師的江湖,不是童真少女的江湖。
欲得笑傲,必先江湖。
《笑傲江湖》里寫拳腳功夫的篇幅不太多
笑傲江湖是一部寫政治鬥爭的小說,而且其中很多影射十分明顯,比如說葵花寶典這個名字就是紅寶書改頭換面而來,葵花寶典的變種為什麼叫辟邪劍法?文革宗旨就是要打倒反動派,走資派,等等階級敵人,金庸歸納為辟邪既精當又隱蔽。這兩種武功需要自宮的設定更是妙絕,就是要滅絕人性的意思。實際上笑傲江湖是一部披著武俠皮的政治隱喻小說,如同動物莊園和蠅王一樣不同層次的讀者會看到不同層次的內涵。而在中國,以前時興過官場文,後來宮斗劇又大受關注,說明和政治鬥爭相關的內容始終有讀者和觀眾,那麼笑傲江湖這種既精彩又深刻的作品當然也不會過氣。
沒有定論說笑傲江湖比金庸其他小說引人入勝,但就我個人而言,還是最喜歡笑傲江湖,有最喜歡的武俠人物---令狐沖,金庸也說過最喜歡令狐沖這個人物,把小師妹比作他的夢中女神。笑傲江湖以搶奪辟邪劍譜為線,五嶽劍派的明爭暗鬥,名門正派和魔教的鬥法,令狐沖對小師妹的相思之苦,任大小姐對令狐沖的獻殷勤,等等都很引人入勝。
瀉藥
金庸自己寫的後記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的父母那會在大陸被殘害,雖然後來大陸政府給他道歉了,但金庸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被迫害,而是假如自己不是金庸,那麼大陸政府又會怎樣,恐怕道歉只是為了拉攏他,而不是真心實意地反省。再說難道受到迫害的只有他一個人嗎?胡適的兒子還有老舍還有傅雷,這些人太冤了。還有千千萬萬個無名無姓的普通人,要說他心裡沒有怒氣和哀痛那是不可能的,雖然他沒有明說,但字裡行間還是充滿了對政治人物的譏諷以及無奈之下對「隱士」這一人生選擇的肯定。聰明才智之士,勇武有力之人,極大多數是積極進取的。道德標準把他們劃分為兩類:努力目標是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是好人;只著眼於自己的權力名位、物質慾望,而損害旁人的,是壞人。好人或壞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損害的人數和程度而定。政治上大多數時期中是壞人當權,於是不斷有人想取而代之;有人想進行改革;另有一種人對改革不存希望,也不想和當權派同流合污,他們的抉擇是退出鬥爭漩渦,獨善其身。所以一向有當權派、造反派、改革派,以及隱士。中國的傳統觀念,是鼓勵人「學而優則仕」,學孔子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對隱士也有極高的評價,認為他們清高。隱士對社會並無積極貢獻,然而他們的行為和爭權奪利之徒截然不同,提供了另一種範例。中國人在道德上對人要求很寬,只消不是損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論語》記載了許多隱者,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等等,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雖然,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
孔子對隱者分為三類:像伯夷、叔齊那樣,不放棄自己意志,不犧牲自己尊嚴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像柳下惠、少連那樣,意志和尊嚴有所犧牲,但言行合情合理
(「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像虞仲、夷逸那樣,則是逃世隱居,放肆直言,不做壞事,不參與政治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孔子對他們評價都很好,顯然認為隱者也有積極的一面。
參與政治活動,意志和尊嚴不得不有所捨棄,那是無可奈何的。柳下惠做法官,曾被三次罷官,人家勸他出國。柳下惠堅持正義,回答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論語》)。
關鍵是在「事人」。為了大眾利益而從政,非事人不可;堅持原則而為公眾服務,不以功名富貴為念,雖然不得不聽從上級命令,但也可以說是「隱士」——至於一般意義的隱士,基本要求是求個性的解放自由而不必事人。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大多數小說一樣。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不顧一切的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慮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別的國家中也都有。「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口號,在六十年代時就寫在書中了。任我行因掌握大權而腐化,那是人性的普遍現象。這些都不是書成後的增添或改作。
《笑傲江湖》在《明報》連載之時,西貢的中文報、越文報和法文報有二十一家同時連載。南越國會中辯論之時,常有議員指責對方是「岳不群」(偽君子)或「左冷禪」(企圖建立霸權者)。
大概由於當時南越政局動蕩,一般人對政治鬥爭特別感到興趣。令狐沖是天生的「隱士」,對權力沒有興趣。盈盈也是「隱士」,她對江湖豪士有生殺大權,卻寧可在洛陽隱居陋巷,琴簫自娛。她生命中只重視個人的自由,個性的舒展。惟一重要的只是愛情。這個姑娘非常怕羞靦腆,但在愛情中,她是主動者。令狐沖當情意緊纏在岳靈珊身上之時,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紗帳外的大路上,他和盈盈同處大車之中,對岳靈珊的痴情終於消失了,他才得到心靈上的解脫。本書結束時,盈盈伸手扣住令狐沖的手腕,嘆道:「想不到我任盈盈竟也終身和一隻大馬猴鎖在一起,再也不分開了。」盈盈的愛情得到圓滿,她是心滿意足的,令狐沖的自由卻又被鎖住了。或許,只有在儀琳的片面愛情之中,他的個性才極少受到拘束。人生在世,充分圓滿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解脫一切慾望而得以大徹大悟,不是常人之所能。那些熱衷於權力的人,受到心中權力欲的驅策,身不由己,去做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其實都是很可憐的。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不論詩詞、散文、戲曲、繪畫,追求個性解放向來是最突出的主題。時代越動亂,人民生活越痛苦,這主題越是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隱也不是容易的事。劉正風追求藝術上的自由,重視莫逆於心的友誼,想金盆洗手;梅庄四友盼望在孤山隱姓埋名,享受琴棋書畫的樂趣;他們都無法做到,卒以身殉,因為權力鬥爭不容許。對於郭靖那樣捨身赴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俠,在道德上當有更大的肯定。令狐沖不是大俠,是陶潛那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隱士。風清揚是心灰意懶、慚愧懊喪而退隱。令狐沖卻是天生的不受羈勒。在黑木崖上,不論是楊蓮亭或任我行掌握大權,旁人隨便笑一笑都會引來殺身之禍,傲慢更加不可。「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標。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
一九八○·五·推薦閱讀:
※郭靖為什麼對楊過不聞不問?
※獨孤九劍與辟邪劍法誰厲害?
※《英雄志》在武俠界的地位,是否真的對得起: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