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的育兒袋是怎麼進化出來的,進化過程是什麼樣的?


謝邀,樓上幾位答的都是「有袋類是怎麼進化來的」,但是我覺得題主還是想問「有袋類的育兒袋是怎麼進化來的」,雖然前一個問題更有研究價值,但是後一個問題明顯更好回答啊( ?° ?? ?°)?關於有袋類的育兒袋是怎麼進化來的,只要看看現生有袋類的情況就知道了。

即使是現生有袋類,也不是都有育兒袋的,很多有袋類是沒有育兒袋的,比如鼩負鼠類,它們的幼崽出生後直接抓住母體腹部的毛髮,嘴叼住母親的乳頭,因為這些原始的有袋類體型很小,所以這樣就能固定身體。

也有很多有袋類只在繁殖季節才長出育兒袋,也有些有袋類只有一個簡單的皮褶充當育兒袋。

到了一些體型稍大的有袋類,幼崽不可能單靠抓住母親腹部毛髮固定住,比如北美負鼠,皮褶進一步增大,增加固定效果,

北美負鼠的育兒袋圖片(有鼠窩恐懼症就不要看了哈哈)鏈接→視覺中國負鼠育兒袋

負鼠育兒袋

但它們的育兒袋還是不夠完善,通常又一胎生很多,所以當幼崽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兜不住了,於是就要轉移到母親背上,於是就出現了這種場景↓

於是就有了「負鼠」這個名字(注意:負鼠不是嚙齒類,而是有袋類,使用「嚙齒類」這個詞之前應該先查查「嚙齒」二字是什麼意思,不要不懂裝懂亂用專業辭彙。哺乳動物里有好幾個類群都是尖嘴短腿小個子的外形,嚙齒類只是其中之一,負鼠也是其中之一。)

再到體型更大,更進步的澳洲有袋類,比如袋鼠,它們的育兒袋就完全成形了,能夠兜住更大的幼崽,幼崽也能在育兒袋裡發育更長的時間

袋鼠育兒袋

當然,育兒袋並非只有袋鼠這種樣式,很多有袋類的育兒袋是向後開口的,比如考拉

考拉育兒袋

所以其實育兒袋這麼簡單的器官的進化過程是一目了然的,這比眼睛、耳朵什麼的進化過程簡單多了,育兒袋只不過是肚子上多了一層皮而已。

補充一點,所有有袋類都起源於同一祖先,並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樣是不同動物分別進化出育兒袋才變成有袋類,而是遠古的某種有袋類逐漸分化出了如今許多不同類型的有袋類物種


(12月30日)再補充一點,雖然所有有袋類起源於同一祖先,但是並不是所有長著育兒袋的動物都可以叫「有袋類」,「有袋類」是個專有名詞,專指哺乳綱後獸亞綱之下的有袋類。至於其他也有育兒袋的動物,比如同樣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針鼴,以及育兒袋長在爸爸身上的海馬,當然和有袋類的育兒袋有著不同的起源,而且也不能叫做「有袋類」,不過進化過程大體相似。

至於為什麼同樣是哺乳動物,有袋類進化出了育兒袋,而我們有胎盤類沒有這種裝備,根本原因是有袋類沒有真正的胎盤,它們的胎盤很原始,籠統地稱為假胎盤,母子之間的營養輸送效率很低,因此幼崽出生後發育不完全,甚至肺都沒有發育好,需要靠皮膚呼吸,所以必須在母親育兒袋裡繼續發育一段時間。而我們有胎盤類有真正的「絨毛膜尿囊胎盤」,可以高效地進行母子之間的物質交換,因此出生後至少可以自己活動和呼吸,就不需要育兒袋了。


Marsupials: The Evolution Backstory


謝邀,非生物專業,只能憑藉自己對進化論的理解回答一波

袋鼠是有袋類的一種,這種生物曾經家族龐大,現在不排除人類影響只在大洋洲可以看到活體。這其實很能說明問題,為啥別的地方看不到?不是因為看不到,是後來被其他的淘汰了呀。

生物進化或者說生物淘汰其實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過程,用羊來說事吧,跑的慢的,腿短的,喝水都長胖的都在漫長過程中被各種食肉動物幹掉,有幸被人類馴化的,不會長肉的,毛不好的,長得不好看的(大霧)也被淘汰掉了。這不是他們自願做的選擇,是外部環境逼著他們選擇(淘汰的)

有袋類是早期的哺乳動物做出的一種嘗試,參考袋鼠大哥可以發現,他們選擇了更小的幼崽體型,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母體很快能解套,生產容易,壞處是幼崽過於脆弱。他們能夠生存,並且發展出一大家子可見這個策略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成功的,之後只在新大陸能看到蹤影可見他們打不過我們熟知的那一群,只能退居大洋洲了

生物繁育其實還有其他很多種嘗試,比方說雌雄同體拉,雌雄變化啦等等,現在大部分動物是一公一母養育幼崽只不過是這種繁育模式更適應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各種環境(災難)而已

個人的淺薄認知,看看就好了,具體的還是需要看專家的解讀。有資源的話可以去下學術論文看看。


瀉藥。沒關注過有袋類的進化,說說我有限的認識和猜想:

育兒袋應該是逐漸演化出來的,有袋類和一般哺乳動物的共同祖先並沒有育兒袋。

有袋類和有胎盤類的最大區別就是有袋類木有胎盤,應該是從卵生進化到胎生的過程中,出現了一次分歧——有兩個進化的方向成功保留下來,一個是我們所在的有胎盤類,用長的孕期使得幼崽發育完善,生出來不久就可以自由活動,缺點是母獸在孕期行動不便,風險大;另一個是有「無胎盤類」,特點是孕期短,使得母獸減少了孕期行動不便帶來的風險,代價是幼崽發育沒有完善,需要「掛」在母獸胸口哺乳,這時候,如果有一個突變,使得母獸胸部產生一個「凹陷」的結構,更利於幼崽的生存——比如逃跑時不會輕易掉落、保暖等,這個突變就容易保存下來並擴散到整個種群,其它沒有這個變異的「無胎盤類」就被淘汰或者替代了,「凹陷」結構的突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加強,演化成了育兒袋,這個剛進化出育兒袋的物種,就是今天見到的「有袋類」的共同祖先。

至於後來有袋類的祖先分別進化成各種有袋動物,應該是屬於趨同進化。比如和狼佔據類似的生態位的袋狼、和兔子佔據類似生態位的袋兔、和羊、鹿佔據類似生態位的袋鼠。最後,有袋類和胎盤類的競爭失敗,只有澳洲的有袋類因為地理位置而生存下來。

個人猜想而已,沒有詳細去研究,有誤請指正。


基因突變的隨機性。

偶然出現了有袋的基因。


推薦閱讀:

什麼是好的科學史著作?
民間科學會不會把研究方向轉到經濟學上?
所有科學定律都是可證實的嗎?
有沒有研究知識本身的學科?
我國在量子科技方面貌似很領先,中科大郭光燦潘建偉他們一直在出成果,放在國際來看,水平究竟如何?

TAG:自然科學 | 進化論 | 生物學 | 科學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