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7年9月6日 中國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華為面向全球發布三款分散式資料庫服務?


11個9的可靠性是按照磁碟平均故障概率和恢復時間算出來的理論值,等於掛一個副本之後在平均恢復時間內再掛一個(或以上)副本的概率,符合磁碟平均故障時間的泊松分布,等於 Sigma(P(ngeq2)) ,按照 @郁白 磁碟故障與存儲系統的年失效率估算 | Oceanbase列傳 的這個數據算下來,三副本24小時恢復可靠性是11個9。

可用性是4個9,年不可用時間=(1-0.9999)*365*86400=3153.6,差不多一個小時,算給我司運維留了條活路....

不過膠片還是不知道是誰寫的...

高斯DB就是第二個..derecho,不知道怎麼讀..

其他不明白的的歡迎提問,反正我也不知道..


大家怎麼都在關注幾個9?這個就是個系統設計的理論值,和實際上你數據的可用性/可靠性幾乎沒有關聯。

什麼叫理論值呢,就是說如果實際只發生系統設計考慮到的那少數幾種故障,就得出這個值。沒考慮的故障其實多的是:設計錯誤,編碼錯誤,各種沒考慮的硬體故障,運維操作失誤,軟硬體升級出錯回滾失敗,光纜被挖斷了... 這裡面大部分在分散式系統設計實踐里都沒有成熟的方法學去處理,於是設計上就假裝世界上只有磁碟故障、停機和網路丟包。

實際上如何呢?無論亞馬遜、微軟或者阿里雲,歷史上因為非預期的故障造成的無法服務時間每次都是以天記。如果可用性指標不是按年分別計算而是幾十年一起平均的話,這幾家本世紀都不可能平均可用性達到4個9了。所以也別吹4個9,能切實穩定達到年均3個9你就是業界領先水平。

所以雲計算廠商的SLA真的很搞笑,超出的不可用時間補償對應的機時?氪金網遊的停機維護補償都比你這個有誠意好吧。但是沒辦法,我們做技術的真的不給力(不過美國同行們也沒給力多少),商務真的沒這個底氣承諾更多了。

作為用戶,主要看功能,看價格,可用性只能自己體會和看風評,PPT和SLA上那許多9連參考價值都沒有。


華為公有雲業務對於OLAP, OLTP, MySQL資料庫服務的補齊。

內部研發有段日子了,趁著雲BU的成立,一股腦丟出來,大部分能力來自開源框架優化。不比AWS好,盡量不比AWS差。


確實名字改的連做過的人都不認識了。其實我就想吐槽下那個11個9的可靠性。想請寫膠片的人出來解釋下是怎麼算的。 @中國浩哥


看到LibrA還是有點小激動的


這只是菊廠惡補齊雲服務產品序列的一個開始,畢竟同類資料庫產品早已在友商平台上規模商用。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只是產品發布,發布的產品在華為雲上目前處於公測階段,按照華為以往的風格,規模商用怕是要等上至少半年,希望獨立的cloud bu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至於那個11個9的可靠性,聽聽AWS曾經的解釋就豁然開朗了...——「目前亞馬遜給客戶承諾的數據持久性為11個9,可用性為3個9,而實際上,亞馬遜內部在進行架構設計的時候是按可用性4個9的標準設計的。」


推薦閱讀:

阿里雲在雲 OS 中使用自己開發的 APP 替換了所有 Google 的服務,這樣 Google 如何用 Android 掙錢?
到底阿里雲都做出來了什麼產品?
阿里自研容器技術Pouch前景如何?
阿里雲OS 兼容安卓和黑莓兼容安卓的方式有什麼區別?
關於阿里雲,有什麼故事?

TAG:雲計算 | 百度 | 阿里雲 | 華為 | 分散式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