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是否是新媒體面向社會的最大毒瘤?

新媒體(公眾號),當今最火的資訊接收平台,現在的人們幾乎都是在微信公眾號上瀏覽資訊、雞湯、新聞等等的資訊與內容,而內容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人生觀。那麼問題來了,咪蒙的內容對於現在的年輕女性來說是不是有著極大的危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PS:在知乎的廣告上看到一個問題《現在的男生為什麼不追女生了?》你覺得和咪蒙(或者咪蒙那個類型的內容)有關聯嗎?


謝邀隨便聊聊

用形象一點的說法,咪蒙其人相當於當代中國的網路哭喪代言人

在中國某些地區,存在一種哭喪風俗,優雅一點的說法,哭喪文化。職業哭喪人遊走於各種不同的葬禮上,披麻戴孝,涕淚四下,哭得賓客們不勝自悲,淚眼朦朧

職業哭喪的精髓,就是察言觀色,然後哀嚎悲鳴,一步步調動賓客的情緒

這個職業與咪蒙現實十分貼切,她們的共通之一,就是著名的司馬夾頭說過的工作與生活關係,職業哭喪人披上白麻布跪在靈堂之上時,她入戲之深,讓人覺得死者就是她的親人,這是她的工作狀態

但是哭完之後,靈堂之外,職業哭喪人瞬間談笑風生,這是她的生活狀態

咪蒙又是怎樣表現她的工作與生活關係的呢?舉一個小例子,她一邊寫下致LOW逼致賤人這樣的文章,鄙視求助各種謾罵,另一邊是在現實中,因為她兒子上學的事,情緒激動不惜發文求助

她的言與行,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工作的歸工作,而生活歸生活

咪蒙有著十幾年的媒體工作經歷,她對傳播學的理解,遠勝常人,但不一定勝過職業媒體人,她能夠成為網路哭喪代言人,除了職業敏感外,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舊職業道德的底線

今天的中國社會,焦灼情緒瀰漫,各種不安與壓力找不到宣洩的渠道,咪蒙的文章,在這個背景之下,成功地喚起了一部分人的情緒共鳴,這一部分人歡天喜地成為堂上的賓客,看著咪蒙在堂下打滾,替它們叫,替它們罵

叫罵越誇張,喝彩越響亮

然而,職業媒體人,並不是為叫罵而生的,當咪蒙拿起筆致LOW逼致賤人的時候,她已經不再是媒體圈的從業者,而是以賣弄情緒為業的哭喪界的明星

這是職業性的決裂

這個決裂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咪蒙必須要學會察言觀色,必須要學會逢迎堂上賓客,假如她跪倒靈前一時興起唱起了喜洋洋,後果就會難以想像

她的唱詞,必須一如既往地叫罵人生,謾罵社會,作為座上各位賓客的社會情緒代言人,她的言,已經被牢牢地劃定了範圍,哭喪只允許哀嚎,代言只可以叫罵

觀察她的各種文章,你就會發現,理性的文字,已經很難引起她的粉絲共鳴,但是極端偏鋒的叫罵內容,總是能引起狂歡,從反面來講,咪蒙其實已經被她的座上賓客的情緒綁架,她已經成為一個陷入重圍的職業罵手

咪蒙的當下風光,並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她叫罵代言的局限性,註定了她的情緒會一天比一天焦慮,如果不能寫出令座上賓客喝彩的叫罵之聲,她將速朽於網路

但是,哭喪這種職業,偏偏在哭詞上,可發揮的餘地幾乎為零。一個職業哭喪人,她只需要掌握幾套哭詞模板,反反覆復如復讀機,就足以輾轉於各家葬禮

但是咪蒙的處境,不一樣,她的一千萬粉絲,總聽著這幾套唱詞,看不到一點新鮮,是會失望而去的,所以,她必須不斷地提供新鮮的叫罵聲,罵完LOW逼罵賤人,罵完婚戀罵實習,但是,生活就這麼些雞零狗碎的方方面面,三鼓而竭,不可避免

海洋中有一些魚類,隨著生長攝食的過程,體內毒素越積越高,最終變成一條劇毒的魚,它的毒性之源,是海洋,是各種食物。咪蒙之毒,其實並不完全象這些魚類,相似之處,就是她的反智叫罵,來自於對社會的各種迎合提煉

在這個認知下,把提問改個格式,就合理多了,咪蒙是這個社會造就的最大毒瘤嗎?

毫無疑問,是的


不。

她現在的文章,和A片一樣: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需求量很大。

就像東瀛不斷產出女性向的愛情動作片一樣,咪蒙也接連用她各類文章手淫目標讀者的大腦,讓他們達到閱讀高潮:通過事例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代表正義的一方口頭處決加害者,最後用一句口號結尾文章。

看了以後爽不爽?爽!

然後呢?

並不需要然後,還是該幹嘛幹嘛。

最重要的是,她做的事情不犯法。

更重要的是,許多時代都有這樣的媒體:

90年代起的都市報如此;

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的美國報紙亦是如此。

這些時代都有一個共同點:傳媒工具變得更廉價,更加商業化;也讓媒介工具傳遞的信息更加廉價和商業化。這類信息都是給人很強的感官刺激,讓枯燥或者強壓力的生活得到一點調劑。

在1992年,我國的新聞出版署指出報紙具有商業屬性。在這之後,許多報紙用煽情手段包裝新聞吸引讀者,通過壓低價格來擴寬市場。

比較典型的就是1999年江蘇省報紙價格內鬥。

5月份的《江蘇商報》售價兩毛錢。

10月份的《現代快報》價格為一毛錢。

12月份,《金陵晚報》稱「訂一年報紙花144元,返還144元禮品」。

可能江蘇的網友對這次價格戰還有一點模糊的印象。

咪蒙文章的影響跟這些媒體競爭帶來的影響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畢竟2000年,江蘇省委宣傳部出面主持,協商後報紙統一價格為三毛錢。

在19世紀之前,美國的報紙大部分是政黨報紙,換句話說,就是精英們搶佔輿論陣地的武器。

在這之後,本傑明?戴於19世紀初創辦《太陽報》,僱傭很多記者寫「人情味」故事:講述一些生活瑣事,但是寫得委婉動人。

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新聞報》也是刊登各種聳人聽聞的消息和言論。赫斯特的新聞報甚至教唆刺殺總統麥金萊。

至於他們這股浪潮是怎樣下去的,有兩個原因:讀者對這類新聞麻木且厭惡;一些報道嚴肅莊重的報紙興起,例如《紐約時報》。

我列舉這麼多歷史事件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說明一個事實:在我們這個媒介工具不斷更新的時代,這種媒體就像流感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每次都是新變種,但是核心還是沒有多大變化。

至於題主說對年輕女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具體來說,就是你看了咪蒙的文章,覺得這樣的文章對別人,尤其是年輕女孩的影響非常大,大到會影響她們的認知和行為。你覺得自己有必要做點什麼。你在知乎上面看到的相關討論又進一步強化了你這個觀點。

但是咪蒙的文章最多只能算一個引子,一個任性的女性任性時掛在嘴邊的借口。

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是整個環境的擠壓,讓讀者感覺爬升社會的天花板一層接著一層,一層比一層難突破。簡言之,就是殘酷的競爭環境。(這種殘酷感是主觀感覺上的)

這種壓力又產生焦慮。焦慮需要一個口子才發泄,而咪蒙的文章正好就提供了這樣一個發泄口。


上大學那會還沒有接觸過這些火爆的微信公眾號,被室友推薦玩了微信,再來就是被她們安利了不少有趣的微信公眾號,這些火爆的公眾號中咪蒙就是其中之一。熬夜連翻了咪蒙當時的所有文章,紅著眼睛熬到了天亮,我承認,我作為一個女的確實或多或少被吸引到了。

以情感為定位的文章不少,在微信多種類型的公眾號中也最吃香,在情感類推文中站穩腳跟,有自己的一派風格,這無疑是咪蒙聰明的一點。

先闡明一下自己的觀點,非咪蒙粉,不太認同她發表的一些文章傳達的價值觀。僅發表一些看法。

就拿咪蒙閱讀數最高爭議也最大的兩篇來說

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

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

這種標題充斥著惡毒譴責的文章為什麼能以細菌滋生一般的速度傳播到人們的眼前?作為中文系科班出身,熱愛魏晉玄學的咪蒙,這些不罵人就不夠帶勁的文章,是她真正想寫的嗎?

在寫《守腦如玉》時的無人問津,到寫《致賤人》時的聲名大噪,兩者一對比就可知道,咪蒙這幾年中在生活和理想兩者之間做了怎樣的選擇。

我想當一個人把成功定義為有豪車別墅,日進斗金的時候,這些問題就得到了解釋。

關注咪蒙的公眾號有一個原因,作為一個運營人員,想研究一下咪蒙成功背後的種種原因,今天不談別的,借咪蒙來說說在當今這個流量主宰的社會,是不是除了博人眼球沒有其他出路?

相信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懷揣著一點夢想,芳齡21的我現在就是想做一個擁有十萬忠實粉絲的新媒體運營者,傳達一些我個人的價值觀,而我們深刻且悲哀的知道,社會科學理論的命運取決於其傳播性,而不是其正確性,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你文章寫得再好,沒人看就是白搭!

顯然咪蒙對這句話有很深刻的認識,我翻了翻咪蒙15年推送的第一篇文章

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

這時候她已經明確了自己公眾號的定位,情感類文章容易引起女性讀者共鳴,獲得轉發分享,做一些用戶調查可知,她的用戶白領階層的女性居多,接下來怎麼辦?接著寫啊,寫戳中粉絲G點的文章啊,畢竟粉絲是上帝!試想一群到你這找高潮的女性,看到你性冷淡一樣的文筆,高潮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取關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所以,寫大家想看的,寫著寫著就low了,寫著寫著就賤了。

那麼如果不以這種偏激的方式博人眼球,新媒體還有沒有其他出路呢?

我不能告訴你準確的答案,只是有人愛看撕逼吵架,就有人愛看哲學通史,有人看文章是為了找高潮,有人卻喜歡性冷淡文章的字字珠璣。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傳達自己認為對的想法,自然就有人欣賞。

我總結了下,做新媒體無非兩種:

1.讓你的三觀影響讀者

2.被讀者三觀影響【就是迎合讀者】

作為運營人員,兩者都應該兼備,不去接近用戶,增加用戶粘性是無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生存的,而你所要做的也正是潤物細無聲的去改變用戶,使他成為受益者,受暖石創始人張君老師的影響,我一直堅信,做對用戶有幫助的內容,打破當下流量稱王的現狀,才是每一個新媒體人員應該做的。

---------------------------------------------------------------------------------------------------------------------------------

一個剛走在新媒體路上的小白,歡迎大家溝通交流,互相學習


當然是!這是我寫在如何評價迷濛問題下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

咪蒙之流,不是個例。把新媒體最大毒瘤的名頭送給咪蒙一個是掠人之美。

這是一群人。可以把燕公子(就是那個騷擾黃軒者)、ayawawa等等全部納入這個群體。她們借著微博微信時代的到來和網路女權東風的新形勢,以「x逼」為標題帶一波節奏後,能讓不少涉世未深的小女生在對待兩性問題時,生出同仇敵愾、智珠在握、醍醐灌頂、看破紅塵的情緒、幻覺,或者在閱讀她文章時生出一種從眾的刻奇心理。久而久之自己也深信不疑了。

她們的手法和詐騙犯差不多。就是用非常弱智的邏輯,寫出充滿三觀硬傷的文章,再篩選出非常弱智的粉絲,最後怒收一波智商稅。這不奇怪。畢竟中國有14億人,郭敬明的文都有人追(現在看來郭敬明比她們強多了),粉這些人沒什麼奇怪的。

她們的文章看起來很真實很酷很先鋒很獨立很女權,故事裡動輒我朋友、我親戚、我員工、我實習生、我認識的XXX、我同事、我同學、我同鄉……最後矛頭直指男性。引得涉世未深又對女權一知半解的小姑娘們一片叫好。但這就帶來幾個問題:

一、文中事件的真實性,只有她們自己圈子裡的人才能判斷。至於各位讀者,沒有義務也無法判斷她們說的是不是真的。

二、姑且假設說的都是真的吧。那她們圈子裡的人可真夠奇葩的。可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麼獨立這麼先鋒的女權旗手們,不得不委身於這群奇葩之中?更弔詭的是,她們不但和這些奇葩成為朋友,還靠著這些人的真實事迹發家致富並樂在其中。這究竟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三、基於上面兩條,這些總能和奇葩發生聯繫並身處一個圈子的旗手們說的東西,又怎麼指導人生呢?

咪蒙們總喜歡用個別案例來證明整體都是這樣。她們非常善於把【中國社會存在某種現象】等同於【男人這個群體個個都是這個現象中的一員】。當你被她們的文字帶偏後,一股對待兩性關係的階級仇恨油然而生。最起碼也是對男人的看法大為改觀。然後一部分人就乖乖的為屏幕後面咪蒙們的一己私利貢獻了信仰。

但問題是,她們說的那些東西,即便都是真的,也從來不是問題的全部真相,更不是正確的處理手法。這種用偏激言論帶節奏、以個例代替整體、靠碰瓷男生做營銷、充滿煽動、暗示的文字,得三觀殘疾成什麼樣才能追捧之?兩性關係如果就像這個群體說的那樣,那麼金賽李銀河等兩性關係前輩們還不羞死?

比如說咪蒙。咪蒙只是一個一篇推文50萬人民幣的商人。用她的文章指導人生、經營愛情,只會活的越來越糟糕。就是咪蒙自己,難道就會嚴格按照她自己說的東西去生活嗎?別忘了,她的文章不是她一個人弄出來的,她有團隊,有助理。她不是一個人。你怎麼知道「咪蒙」這個號上推的文就是咪蒙自己的價值取向呢?

咪蒙被禁言後我看了一圈微博評論,實在是很震驚。有人說「憑什麼封我家咪蒙,怎麼不封李銀河」,真是腦殘。李銀河做的是學術研究。咪蒙是什麼東西?她只是個一篇文章五十萬(今天有人告訴我現在的行情是一篇68萬,我已經落伍了)的商人。為了公眾號的閱讀1000000+什麼干不出來?這樣說話的人腦子在哪兒?

還有人說,你們就會斷章取義!你們看過她的文章嗎就這兒瞎比比!這是個撕逼界的老問題了。可惜我恰恰看過她的文章。因為沒有調查研究,我也不會輕易發言。

比如說她昨天的那篇《嫖娼簡史》。我恰好看了。

什麼是「簡史」?某種意義上就是說,能夠簡單的概括整個真相的東西。但這篇「簡史」的內容是什麼呢?大概就是咪蒙採訪了一些有過嫖娼行為的大學男生,把他們的奇葩觀點、言論摘錄出來,用你懂得的語言,說了一下這些渣渣的變態心理。最後總能讓看過這篇文章的你,像電視劇演過無數次的老橋段一樣得出結論:看到了吧,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這些採訪如何調查取證、是否真實存在、刊文有沒有斷章取義等等,我不清楚。我只是有個疑問:作為一個有過嫖娼行為的男性,在一個嫖娼是違法犯罪的國家,你會接受咪蒙這個【在各種意義上看來都是大V的自媒體】的採訪並曝光嗎?請捫心自問一下。反正如果是我,即使是匿名,我也沒有這種勇氣。

回到這篇文章。咪蒙在高考前發這個到底是什麼用意呢?

只是單純的為了介紹一下男性嫖娼的心理和歷史嗎?

是想告誡即將步入大學的小丫頭們,大學男生其實充滿著嫖娼習慣你要小心嗎?

還是是想通過一些極端特例污名化男生、借著網路女權的東風帶一波節奏再狠狠賺一波錢呢?

大家自己判斷,我說了不算。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但百萬+的閱讀量就得靠話題性撩撥大眾心理,至於你得出什麼結論,迷濛大可以說一句「你想多了我可沒這意思」,推得乾乾淨淨。

嫖娼確實有錯。但這是個常識問題。咪蒙不可能討論政治正確早有定論的常識問題。這種討論帶來不了1000000+的閱讀量。咪蒙的這篇文章,用那種微妙的充滿暗示性的文字告訴你,大學男生每個人都無所事事,每天都活在遊戲和嫖娼中。他們道德敗壞無恥下流心理變態三觀扭曲,都是不疼惜女人的直男癌,人人可殺。這已經是老手法了,並不新鮮。

現在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有個男生用這種手法炮製出大學女生被人包養最後染病的故事,現在的輿論又會是什麼樣子呢?儘管現在大學女生被包養的現象已經蔚然成風,真實性毋庸置疑。

好好想想這個假設。好好想想。

我們都知道,現在「女權」是一個很火的話題。各大平台上的咪蒙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得以野蠻生長。作為一個男性,我必須要說女權覺醒是個好現象。這說明女性群體的自我權利意識正在覺醒。這是很大的進步。值得32個贊。

但我國這種網路女權意識的覺醒,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確實是社會裡的條條框框對女性並不友好,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不安全感。再加上中產的困惑、男孩子的心理不成熟(很多男性大學生在兩性關係中確實特別弱智)、青年知識素養的提高、營銷號、娛樂事件的推波助瀾,催生出中國女權十分怪異的幾個現象。

一、對兩性關係的輿論導向,很多時候居然是靠娛樂事件推動。

一個明星家庭的情感悲劇,就會催生無數「再也不相信愛情」的言論;一個電視劇里的「處女情節」事件,就能讓姑娘們吵吵嚷嚷半個月。在我看來這簡直太荒謬了。如果自己的想法、意見需要靠這種東西催發和支撐,那在現實生活中你得活的多麼無力啊!

但即使是娛樂事件,人們也是帶著階級鬥爭般的思維看待。

前段時間黃磊三胎生了兒子,無數女生微博刷屏:好了,終於可以不生了。

首先人家生不生和你沒關係,其次不論生男生女,這是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我們應該祝福。第三,有了女兒想生兒子,有了兒子想生女兒,這是人之常情。你們三觀噁心,看到的也只能是噁心的邏輯和噁心的現象。

二、很多所謂女權,最後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把兩性對立。

即使是溫和的高喊著「平權」者們,在我看來,她們對女權問題的認識也未見得多透徹。在最後要麼陷入邏輯難以自洽卻自我狂熱的怪異循環中,要麼就是披著女權的毛皮包裹著精緻利己主義核心的妄想症患者(請在微博搜索「索瑪女王」,丫置頂微博是各種女權書籍,看起來好像是個真女權。但千萬別急,往下挨個翻她的微博以及她擁躉們的評論,你會看到中國女權的真實現象)。真正的女權少之又少。

我不止一次在微博上見過「男人就是xxx」的言論,具體的可以看「第三新缺德社」的話題「中國女權觀察」;我也不止一次見過前面說「女性要怎麼樣怎麼樣」後面說「你個大男人怎麼這樣」的精分患者。具體案例如下:

案例一

前面:【女人經濟獨立、我要小帥哥、我要嫁給愛情、你為什麼這樣對我、對我媽】

後面:【房車錢憑什麼讓我出?彩禮十萬都拿不出來我憑什麼嫁給你、你憑什麼不給我買包買口紅、憑什麼讓我容讓你媽】

案例二

前面:渣男都該死、出軌骨灰拌飯!

後面:骨肉皮橫行、鮮肉炮王睡粉絲是活菩薩!

我竟無言以對!

三、同樣性質的問題,人們選擇雙標。

我大一時候有個同學被人包養後來患病(不是性病),我親眼在她微博裡面看到各種抨擊直男癌、處女情結,一時間粉絲破五千。誰能想到網路上如此高潔如此女權的人物,在現實中是個這樣的雙標爛人?

當然了,你可以說這只是個例。那就除開這種個例。微博大V「微博搞笑排行榜」曾有兩個話題:

第一天:男生選擇分手時會有哪些徵兆?

第二天:女生選擇分手時會有哪些徵兆?

該話題發表於2016年2月26日。現在還在,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對比著看看這兩個話題下的評論。

第一天的話題下面幾萬評論全是痛罵男生,外加非主流QQ簽名式的矯情句子。

第二天的話題下面幾萬評論全是各種為自己開脫為自己找補,然後痛罵男生,外加非主流QQ簽名式的矯情句子。

這種對比十分明顯,也十分可笑。

看完後我不由得在想,難道這個世界上被分手的人只有女人?這麼雙標是給誰看呢?

儘管人們為了搶熱門即使編造故事也要硬說,也算有特例。但數萬評論的樣本空間,足以說明雙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永遠不可能在不深刻反思的情況下看到自己的問題。

從這個事情上,你就能看出網路田園女權的荒謬。

如今直男是個筐,啥都能往裡裝。男性都被標籤化了。儘管很多標籤只是姑娘們的一廂情願。

不逛街?死直男!愛逛街?一定彎!不打扮?死直男!看美女?色鬼流氓!和女人講道理?你是怎麼活到現在的!甚至在某些營銷號的帶領下,連說不出口紅色號都成了死直男的標籤了。昨天我甚至看到了一個「你見過最low的直男行為是什麼」的互動話題。

我很好奇,喊著這些口號的人,你們知道阿里·代伊的球衣號碼嗎?你們知道《美國末日》是哪個工作室出的嗎?如果你不知道,別人說你死直女,把你們的故事變成段子四海流傳,你做何感想?

是什麼給了這些自媒體、營銷號這樣對待男生的底氣?是整個社會對男生的調侃,還是女生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傷害,亦或是男生自身的不辯解、不作為甚至隨波逐流?

請將心比心的討論一下:假如現在有一群營銷號,每天用些極端的特例、充滿暗示和煽動的語言描述、調侃女性,輿論又會怎麼樣呢?好好想想,想想。

所以別什麼都扯男權。咪蒙們的那些東西都是男權逼她發出來的嗎?她們賺的錢都被男權們拿走了嗎?

關於兩性關係的認識,我們國家一直落後。早年對早戀嚴防死守,大學畢業恨不得立刻領個對象回家。生理衛生課大家都紅著臉躲避,甚至性教育課都被家長集體抵制,結果發生了博士夫妻不知道怎麼生孩子的奇聞。

我們這代人,對兩性關係和感情生活的認識,不是來自影視、小說,就是被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灌輸。正兒八經關於兩性關係的書,從來沒人看。我們沒有「愛的教育」,不會愛人。我們沒有經驗,我們需要指導,我們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但要命的是,有些「石頭」,只是為了讓你和它發生接觸,不是為了讓你過河。為了達到其別樣的目的,手段無不用其極。而有些人卻依然選擇為此買單。我同情她們。

有些案例,本來就是極端的案例,或者是理想化的案例。做到真的不太可能。用這種案例的標準來指導人生,你要麼會有無窮的痛苦和失望,要麼就是會把自己改造成一個矯情逼和公主病。不論是哪樣,日後面對同樣的問題,你一樣無力解決。

生活很平凡,沒有那麼戲劇化。你我都是小人物。理想的感情生活是個求極限問題,我們需要努力經營追求完美,別用完美的標準衡量現實。互相包容彼此體諒共同進步,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希望所有看過本文的人,都能做到保留自己的同時,開朗、妥帖的處理好情感中的一切問題,不再被奇葩們指導、煽動。

-------------------------------------------------------------------------------------------------------------------------

本文只討論咪蒙們文章中的兩性關係部分(主要是咪蒙),至於別的側重點(如職場生活等),微博上有一篇《致咪蒙毒雞湯:自己的道德沒有底線,站哪裡都是高地》等文章討論,理中客,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裡面咪蒙把【隨意指使實習生干私活】這種事先等同於【老闆分心做雜事必然導致失敗】,然後無限拔高到創業的成功要素、如何做好老闆的高度。此文邏輯之神奇、行文之奇葩,令你不得不服。

我只能說咪蒙現在當了老闆了,當然可以對【隨意指使員工給她拿外賣干雜事】這種事無限拔高,給員工洗腦才能理直氣壯的享受老闆特權嘛。

假如她是實習生,她會寫這種東西來反覆論證【要自覺且無償給老闆干私事】這種事的正確性嗎,早就開噴了吧!

按照他這個邏輯,實習生被老闆疏遠乃至排斥,是因為沒給老闆拿快遞拿外賣沒有自覺主動的干私事,被罵活該;老闆們的失敗都失敗在拿快遞定外賣干私事干雜事上了。好慘的老闆和實習生!願每一個咪蒙的粉絲都遇上咪蒙這樣的老闆!願你們相愛相殺到永遠,來世還生咪蒙家!

除此之外,咪蒙干過很多可笑的事情。一邊發文支持鼓勵實習生退學,一邊為自己的子女擁有更好的教育資源跑斷了腿。這是幹啥嘛,自己在文中把退學的邏輯、道理說的那麼好,讓自己的孩子也退學就好了嘛,網路上求爺爺告奶奶的幹啥呀?

所以看到評論里有人說【他看到的咪蒙有多麼多麼正的三觀】,我根本不想理會他。這些人你根本叫不醒。偶像崇拜也好,三觀扭曲也好,工作幾年經歷多了病就全好了,人總會成長。這是一條真理。


我覺得咪蒙比較能抓住女性的YY慾望,就類似很多男生喜歡看後宮文和龍傲天一樣,而咪蒙寫的東西就是女生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男人都是圍著『我』來轉動。比較符合女生的尿點,吸引一部分未成熟與單純的女性。

至於為什麼會觸發我這個提問,只因為咪蒙的一篇「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這個文章而感到憤怒罷了。

做為一個媒體人,我深信媒體是有力量的!一個正直的內容能給自己的讀者帶來正確的價值觀,而那些打著勵志的旗號做著一些誤導性,錯誤性的媒體,與毀人一生無異。


她存在因為她被需要 就像煙草

這個社會不只需要思路清醒的精英階級

正是我們這群蒙昧容易煽動又日復一日的俗人托起了高高在上的貴乎用戶

正是因為女青年看這些東西 糊塗的她更糊塗 才更容易被男青年哄騙

這就是生態環境啊( ̄▽ ̄)


郭敬明和咪蒙,從很多方面來看很像。

有著驚人的文字功底,對受眾心理的了解極為細膩,能準確觸到情緒的煽動點,很會賺錢,一個被認為是文學界的毒瘤,一個被認為是媒體界的毒瘤。因為他們都脫離了文學和媒體的初衷,走上了過度商業化的道路。

公眾對他們的態度的分化很極端,狂熱的粉絲你喚不醒,討厭的人厭惡到了極點,更多可能是我看不慣你但是我沒有辦法拿你怎麼辦,於是只能嘆口氣。

人大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在《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中寫過:

「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會穩壓的前提下, 一定數量的情緒宣洩通道和場地是必要的,即使網民在這個空間里"吐口 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這也是一個相對健全的社會所應該容忍的。須知,虛擬空間的發泄性代償總比現實的社會衝突代價低得多。」

所以即使這個時代沒有咪蒙其人,也一定會有其他的「咪蒙」出現。

咪蒙是不是媒體界的毒瘤?是,因為她已經背離了作為媒體人的初衷,她只能算個生意人。但是她是不是媒體面向社會的毒瘤,這倒未必。


本來我也覺得咪蒙就是當下最大的社會毒瘤,直到我發現了鹿晗


人類社會當今三大問題:

1-恐怖主義威脅人類安全

2-艾滋病威脅人類健康

3-咪蒙威脅人類智商


我是學新聞的,關注咪蒙很久,對她又愛,又恨,又嚮往,又遺憾,但不認為她是毒瘤。

一、愛

我為什麼愛咪蒙?因為她代表女性,代表你我,說出了很多我們內心想說但又不敢大聲說出的遐念。

2017.05.04《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這篇文章遭到很多人攻擊。看完這篇文章後,我沉默了好久,因為我的的確確有過休學的念頭,但是我敢想而不敢言,我怕我說出口之後,別人就會懟到:那你就休學啊!看你將來怎麼找工作。想和做是兩回事,我們被社會的條條框框,公序良俗包裹,我們不能直視或表現出我們內心深處的叛逆與偏執。不僅不敢做,我們連說都不敢。咪蒙她敢。

二、恨

我為什麼恨咪蒙?因為她說,她很抱歉,她的員工一個月工資才5萬。

在這個傳統媒體江河日下,新媒體艱難前行的當下,媒體人生存環境窘迫。咪蒙這樣赤裸裸地以高達5萬的月薪向他人示威,傲嬌的姿態讓人不適。她近乎偏激的語調的確會誤導沒有獨立思考、不能理性判斷的受眾。

三、嚮往

如果有一份咪蒙實習生的機會擺在新聞學子們的面前,我想大概沒有幾個人會拒絕。

因為那意味著5000-10000的實習工資(而絕大多數電視台和報社都是沒有實習工資的,還要自己解決房租、交通以及餐費),意味著一段在「頂級新媒體」實習過的實習經歷。咪蒙說,她的實習生出去,沒有一家新媒體會拒絕。新聞理想的堅守是一種成功,世俗意義的成功也叫成功,我們都橫嚮往。

四、遺憾

咪蒙也是南方都市報的一名編輯,但現在更像是劍走偏鋒的營銷高手。

咪蒙一篇噱頭十足的文章引來無數關注與熱議。但與此同時,我們這個社會有多少更需要我們關注的社會新聞、國際新聞也正在發生?誰又會關注?做社會新聞、深度報道的那些記者,誰又會知道?誰想知道?新聞專業主義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最後,我為什麼說咪蒙不是社會的毒瘤。咪蒙傳遞的價值觀是值得商榷的,永遠不要用理性邏輯的視角來評價她的觀點。咪蒙看到你們生氣或大肆議論大概會很開心,她就是想讓你生氣。她把你我人性中一閃而過的遐念放大、誇大,不能說這是錯。只要我們有我們獨立且理性的思考,你就能看穿她的把戲。咪蒙危及不了社會,她只是社會因子的放大鏡。


兒童節

佳節圍城展此韜,殺雞焉得用牛刀。

詩存鄭衛猶千古,頌近魯周皆五毛。

海內文章分妓婢,屏前歌舞絕牢騷。

但教閑客無多欲,且看三家爭二桃。


咪蒙這類人的最難纏之處在於,即使你明知道她所說的話非常偏激而偏頗,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你仍然能看到很多人會去踐行她所說的話——甚至包括你自己。

沒錯,這就是癌症的屬性。

1.

我的頂頭上司偶然間和我們談起了咪蒙寫的那個關於實習生的文章。言下之意是:咪蒙說的非常的偏激,也非常的赤裸裸,看完這文章你都覺得是在罵街......

對嘍,你也知道有 「但是」 對不對?

......但是很現實。

現實?我不覺得這是什麼現實,至少我們在這段比較難挨的時間裡,上司自己也沒有做出這種行為。但是你無法否認,確實有這樣的老闆在做著這樣的事,並且把這種論調奉為圭臬。

而一旦有人支持,一旦有人買單,一旦這樣的說法可以為她吸引到一批絕對的支持者——那麼正確與否,似乎就成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

現在這個時代,所謂的成功者,要麼上限很高,要麼下限很低,要麼上限高而且下限低。

2.

如果你被喪屍殺死,你也會變成喪屍。如果你覺得這句話太過抽象,那麼:

如果你買得起房子,你也會盼著房價繼續上漲。

如果你可以當官,你也會優先照顧自己的親戚朋友。

而在此之前,你或許曾經痛罵過炒房團,痛罵過貪官污吏人情關係。

所以正確與否已經不再是重點。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人可以很舒服的活在互聯網打造出來的私人訂製的世界裡 —— 所謂大道三千,只求順心意。

誰願意接受逆耳的忠言,苦口的良藥,或者不那麼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所謂原則?

說女權,有人說平權才屬王道,西方的婚禮一般都是...這個人說的我不愛聽,取關。

同樣的話題,有人說我們姑娘多麼不容易,所以你們男生怎麼怎麼...就是這個道理啊,粉一波!

愛聽是硬道理,誰還管對不對?

對憤青說官場腐敗,對五毛說外國危機,對美分說中國亂象,對三胖說韓國撒比。

你當我是浮誇吧,誇張只因我很怕,似石頭似木頭的話,有誰注意嗎?

這條規則已經開始具有普適性,而咪蒙只是擅於此道罷了。

3.

我不針對咪蒙這個人。

事實上,咪蒙只是同一種理念的諸多不同表達方式中的一種而已。

大尺度的套圖,擅於挑逗的女主播是迎合,咪蒙也是迎合。但是她的職業決定了,她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存在硬碟里的種子和zip。

她是意見領袖。她不只是在某個時間節點影響一下誰的荷爾蒙與多巴胺。

在新媒體這個行業的加持下,她的文章能起到的作用,產生的影響力,不敢想。

也許她只是「說出了迷濛粉心中的想法」,但是廣而告之,本身就足夠可怕了。


咪蒙蒙,咪蒙蒙,咪蒙蒙……只是念的很順,沒有別的意思,還是聊聊這個話題吧。

剛剛刷微博,不知怎麼的,刷到一個直播的頁面。隨手點了一個進去,看到一個主播搔首弄姿,有人打賞蘭博基尼,主播眼前一亮,連連道謝。我又看了一分鐘,那主播說她是模特,演過一個不知道叫什麼的電影。真心無聊,我就把它關了。

回到這題,我不洗地,只是覺得你說咪咪是毒瘤,那剛剛那個主播就不是毒瘤了?我看區別只不過是一個賺錢多,一個賺錢少罷了。她們都是時代的產物,說不上好不好,存在便是合理的。


我昨天還看了一篇關於她們對創業的一篇文章。回想起之前一些咪蒙的內容,我覺得她受到青睞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真實。

真實恰恰是網路生態里缺少的一環,而這一環正式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交流的重要基礎。

所以我覺得咪蒙的存在有他的客觀原因,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對吧?

但是,當一個公眾號或者說平台成了一個公眾關注點,成為了一方話語權的時候,我覺的其自身內容的定位也要稍加調整:比如增加一些積極向上的主旋律內容或者對一些熱點的積極表態來彰顯真正的內容平台的價值。


不是!!!!

別一言不合就噴咪蒙,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千千萬萬的小號,一直在宣揚著很多不知所謂的觀點。

而大號,很多很多很多,更是有著很多奇奇怪怪的觀念。

有錢的女生都自帶燒錢屬性?那沒錢的就不是女生了?

男人愛你不就看他秒回不?那不秒回的全都是虛情假意了。

幹嘛老是看不慣人家,大家都為了錢沒了道德,怎麼沒人在知乎上罵其他號,就挑這個咪蒙這個熱點來。

最後,我不是咪蒙粉。。。。。

價值觀的東西,我自己有。

但是寫新媒體文章,她真的厲害。


這他媽都是什麼啊,

又在炒作一個不認識的人???


小黃文是18禁的話,咪蒙應是38禁。

都是圍繞人的天性做文章。

沒有分級制度,確實算是毒瘤。


不是。田園女權自媒體是個大毒瘤 咪老師是其中的一個大細胞。


我覺得算咪蒙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團隊吧。就跟瓊瑤、郭敬明一樣,經營文化產業,雖然三觀不正,但有一批擁躉就可以創造商業價值。

說是毒瘤,人家也沒觸碰到文化出版法律的底線,沒法禁止的。

心智完整的人自然會批判性地看待這些,未成年人或者某些心智不全容易被洗腦的人會深信不疑,成為其粉絲。


她的文字少有對高地的執念,不俯視讀者,她站在跟他們一樣的水平線上,把那一套人們心底的邏輯給挖出來,站在恰巧的角度和讀者對話,這並不容易。

太多寫字的人對自己心裡的東西的分量看的過重,但心中所執的本身自己尚未理清,就急不可耐的要拿出來教化世人,這種有時是崇高,多數是傲慢。少有的真誠也多少帶有自我感動的意味。太多夾雜的私貨,如果始終在自己的那一套邏輯里滾,反而髒了文字本身。

文以言志,只是咪蒙不言自己的罷了,若咪蒙能找到角度,把很多人藏在心底的邏輯,用文字做以橋樑,讓他們已經在心裡萌芽的觀點跟世界做一個抵達,那麼這種商品,是有其合理性的。而對於那些心裡已自有獨立溝壑之人,這種文字的攻擊性本身就很小,如同韓劇一樣,若看,也不過是為了放鬆大腦罷了。

文字究竟需要多少導向性的作用,要背負多少責任?這又是很大的話題了。因為其實很多文字本身,敘述只應是唯一的目的,而道德的無視反而是視角的公正。但這點不提,因為咪蒙寫的達不到這個高度。

但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文字工作者本身並不以藝術來定位寫作,說到底絕大多數人也只是以物換物罷了。但他們不及咪蒙成功,多也不是有什麼崇高的精神,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精準的角度。若煽動和情緒的拉扯是從上往下的,缺乏本身的感染力,若是比讀者本身還低一頭,那未免顯得過於可笑。多數人寫的東西也只能照見自己,是看不到「大多數」心裡去的。

我很少看咪蒙寫的東西,寫這些不代表認同,只是想說,最起碼,不要把看咪蒙的人當傻子,始終堅信人心方寸之間的知覺讓人成為萬物之靈,而忽略或俯視受眾,必是一場對現在的中國絕大多數人群需求的一種背離。

心裡滿的要命,身段高的要命,腦子裡的評判太多,就永遠找不到一個平和視角去觀察,那種宣稱自己要降緯里的驕傲不去掉,還不如老老實實寫發自本心的東西。

咪蒙若是拍紀錄片,或許機位對的比大多數的我們,還要準確些。


推薦閱讀:

2022 冬奧會申奧成功的慶祝表演是事先準備的嗎?
中國的媒體報道是否對食品安全的發展發揮了正面作用?
在普通香港人眼裡,《蘋果日報》是一家怎麼樣的媒體呢?
較為客觀、獨立的新聞雜誌有哪些推薦?
新聞求真:9歲男童在救助站餓死 屍體只剩皮包骨頭?

TAG:媒體 | 新媒體 | 社會 | 年輕人 | 咪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