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ofo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
網易科技訊3月1日消息, ofo宣布完成D輪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融資,此次融資由DST領投,滴滴、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Coatue、Atomico、新華聯集團等多家國內外機構跟投。ofo方面表示,此輪融資之後,ofo成為行業內估值最高的獨角獸公司。
新聞鏈接:ofo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 DST領投
可能沒有幫助的回答
開個ofo的鎖跟偷車似的,還是繼續用摩拜單車重演前幾年團購、打車的融資大戰。想當年Uber、滴滴也是拿刀對砍,甚至合併之前還接連融資,大有拚死一戰的架勢。沒想到說合併就合併了。
對共享單車來說,2017年是決戰之年。誰合併,誰被合併,誰稱王,誰出局,就在這一年。
與ofo的4.5億美元D輪融資對應的是,1月摩拜單車完成2.15億美元D輪融資。看看ofo和摩拜兩家背後的投資人陣容,都強。兩家在資本層面勢均力敵。一方想勝過另一方,怎麼拼呢?最重要的就是投放量、用戶數。投放量背後是資本投入、自行車製造。
對ofo和摩拜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得勝者生,敗北者死。所以雙方在數據上打架,都說自己是第一。其實現在用戶滲透率還很低,目前的第一併非最後的第一。
至於說盈利問題,這不是問題。ofo每輛車單價不到300元,每天有10個人租用,一個月就回本。更別談押金、廣告導流業務。
還是那句話:從單日訂單來說,共享單車超過滴滴是必然。訂單量這麼大,當然會產生巨大價值。
地址深圳。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小黃車能夠與膜拜平起平坐,作為每天都要使用單車的上班族而言,小黃車很多方面都遠遠比膜拜差遠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數量少,遠遠比膜拜少,無論哪裡
2.單車被認為破壞的多,比如號碼牌被刮花,踏板被認為破壞,車子本身質量比膜拜差就不吐槽了
3.客服!他的客服電話連續撥打一周都無人接聽,郵件沒有回復,這樣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不撤銷客服乾脆就說沒客服嘛。當然打客服電話是為了退回餘額。
這幾個問題於膜拜都不存在,註冊了OFO我就覺的被騙了。換句話說叫客戶體驗極差,也許單車被破壞不是同行破壞而是想退回餘額的客戶發現客服根本就不存在,內心氣憤而破壞,OFO如果不能改善這幾點必死。
共享單車路向何方?
附:ofo與摩拜單車融資歷史
ofo:
2015.03 天使輪:數百萬元 投資方:唯獵資本2015.12 Pre-A輪:900萬元 投資方:東方弘道、唯獵資本2016.02 A輪:1500萬元 投資方:金沙江創投、東方弘道2016.08 A+輪:1000萬 投資方:真格基金、王剛2016.09 B輪:數千萬美元 投資方: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唯獵資本2016.09 B+輪:數千萬美元 投資方:滴滴出行
2016.10 C輪:1.3億美元 投資方:滴滴出行、Coatue Management、小米科技、順為基金、中信產業基金、元璟資本、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Yuri Milner2017.02 D輪:4.5億美元 投資方:DST、滴滴、中信產業基金、經緯中國、Coatue、Atomico、新華聯集團摩拜單車:2015.10 A輪:數百萬美元 投資方:愉悅資本2016.08 B輪:數千萬美元 投資方:熊貓資本、愉悅資本、創新工場2016.08 B+輪:數千萬美元 投資方:祥峰投資、創新工場2016.09 C輪:1億美元 投資方:紅杉資本中國、高瓴資本2016.10 C+輪:5500萬美元 投資方:騰訊、高瓴資本、華平投資、紅杉資本、啟明創投、貝塔斯曼2017.01 D輪:2億美元 投資方:騰訊、華平投資、攜程、華住酒店集團、德太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愉悅資本、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熊貓資本、祥峰投資、創新工場、鴻海集團、PGA Ventures2017.01 戰略投資:金額未透露 投資方:富士康
2017.02 D+輪:金額未透露 投資方:淡馬錫、高瓴資本
摩拜單車2月21日宣布獲得淡馬錫股權投資,D輪累計融資已超3億美元;2月22日,ofo共享單車宣布與中國電信、華為達成合作,共同研發基於物聯網NB-IoT技術的共享單車智能解決方案。資本、技術推動下,共享單車的快速擴張和發展,勢必加劇市場競爭,ofo和摩拜作為行業領頭羊,「黃橙大戰」將成為市場競爭焦點。
ofo採用「只連接,不生產」網路平台的「輕模式」,單車投入成本較低,依靠存量車快速擴張;摩拜採用「研發、生產、平台運營全閉環」的「重模式」,資金投入較高,技術領先,直面「單車質量、用戶找車、騎行方便」等用車痛點,ofo和摩拜單車的「輕重模式」也將一較高下。
短期來看,共享單車市場仍未飽和,「攻城略地」的速度之爭仍將繼續(主要二三線城市投放車輛,擴大用戶規模),同時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已短兵相接,存量市場的運營之爭日趨激烈。當前用戶對價格敏感度不高,摩拜單車領先技術帶來的使用便捷、運營高效、車輛安全等優勢,產品上將更具吸引力,同時融資優勢彌補了重資金的短板,其擴張速度也將得到保障,若ofo在技術上無法快速跟上摩拜,用戶規模上無法形成護城河,勢必在市場競爭中略遜一籌。
但長期來看,ofo、摩拜及市場其它玩家將如同「滴滴、快遞、優步」,最終合併歸一。運營角度,市場容量一旦飽和,客單價相對固定時(可提價空間不大),重複投放必然增加運營成本,唯有統籌運營,實現效率提升。資本角度,各公司背後的資本為實現投資收益,所投資公司無法實現盈利時,勢必推動市場整合。用戶角度,更希望手機上一個APP能夠解決「最後一公里」出行,而不需要10-20個APP。
在廣州,我看見摩拜明顯多過OfO。OfO單車都在小區巷道里,熊孩子每天在練車,不見給錢,密碼鎖隨便開
1輛小黃車賣99元,還賣的很high!!!
產品粗暴論與完美論的PK!
看好ofo!
巨額融資過後,單車是否能變摩托
近幾日,互聯網行業出現一則重磅消息,ofo完成4.5億美元D輪融資,而就在前不久,摩拜單車也已完成了億元美元以上的巨額融資。從融資額度上看兩家企業難分伯仲,這也其實意味著在共享單車領域,一場大戰即將來臨。然而,在這背後,是否真的毫無隱患,巨額融資過後,單車能否變摩托?
對於這兩家企業,我也不用再說什麼,網上正充斥著一大批一大批的介紹文章。摩拜單車是由UBER前上海總經理王曉峰一首創辦,這不得不說在一些搶佔市場和運營企業方面,前者有著更為老道的方式和成熟的經驗,況且其在創辦之初團隊中就有為數不少的UBER舊部,而相較之下,ofo的核心團隊是北京大學學生畢業直接創業,在搶佔市場中並無優勢。但所幸的是,去年11月,前UBER北西區總經理張嚴琪加盟OFO出任COO,同時也為OFO帶來了大量UBER舊部,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OFO在拓展市場方面的不足。
其實從兩家企業的融資方來看我們也不難發現,摩拜在選擇投資方時確實更加老練,它著重在投資方能否為自己企業的發展提供便利。比如說摩拜背後的騰訊掌握著QQ和微信量大社交應用,後續一旦為摩拜引入微信流量入口,那為其提供大量用戶並非難事。而OFO在選擇投資方時也有自己的考慮,它背後的兩大金主之一就有滴滴,這家在幾年前與快的和UBER大戰中獲勝的企業無疑會為OFO提供它最欠缺的大量寶貴的戰鬥經驗。所以從線上來看,這兩家企業可以說五五開,兩者都不能說誰佔優勢。
從線下看,回到兩家企業產品本身。我首先接觸到的是OFO小黃車,而沒有騎過摩拜單車,摩拜單車也是在今年開學初才在學校中看到過,以前都未看到過。所以不得不說OFO首先佔領大學校園市場也確實有其的道理。而後它把方向轉向城市也說明是正確的必要的。說下用戶體驗,小黃車確實好騎,准入門檻低,即掃即騎,當然這也是兩家企業單車所共有的,說說不一樣的地方。首先我認為,小黃車在成本上明顯比摩拜單車低,在搶佔市場方面,這無疑是一個絕大的優勢。因此在前些時間出現的眾多毀車事件中,小黃車方面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摩拜則不同,聽聞其初級版本並不好騎,其次其造價過高,雖然它被毀被偷幾率較低(裝有GPS)但是一旦在大規模進入市場後發生此類事件的幾率一定會大幅提高,那麼這帶來的損失將是巨大的。不過摩拜方面也在積極改進和研發新版本壓縮成本,不得不說互聯網企業效率賊高啊。而小黃車成本低的同時被毀壞率也是非常高的,這也是優點下的缺點之一。
講真,中國人好像一直都對自行車情有獨鍾,一直是世界上自行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可以說人手一輛甚至說是人手兩輛都不為過。其實,共享單車這個概念並非是新的,早在以前我們就在大街小巷中看到有出租的自行車,不過這並沒有什麼卵用,這些自行車大多准入門檻高(保證金貴)而且極不方便(不能隨騎隨停,並非隨處可見),所以這類出租單車也就沒有發展起來,每次都能看見一排排自行車根本就不會有人借,直到生鏽報廢。而此次的共享單車即很好的解決了這些缺點,同時滿足了人們出行幾公里的實際需要,所以迅速地火了起來。
但是在共享單車的發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它所帶來的許多問題。首先是我覺得最主要的報廢單車影響環境的問題,共享單車都是隨停隨騎,沒有固定的範圍,那麼在其報廢之後倘若沒有及時做好處理,那麼將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很大影響,不僅影響市容市貌不說,還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生鏽)其次,從滴滴大戰中我們不難發現,企業要想得到長久穩定的發展,就必須要過政府這一關。(而今滴滴都還沒有領到營業牌照)。大量的共享單車入駐城市時,一定會造成亂停亂放的現象,輕則影響行人過道,重則阻礙交通,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那麼政府就會出來管制。所以共享單車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要想好如何運用政府,來更好地推廣自身的產品。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政府合作,將共享單車真真正正地深入到百姓生活,這不僅與政府提倡的節能環保的議題相適應,又能夠極大地改善人民出行條件。其次還能夠通過政府來整治那些違法偷盜私藏單車的現象。所以能否率先拿到政府這個極佳的支持,可能直接決定了兩家企業的存亡情況。
其實不難預測到這兩家企業肯定會想當初的滴滴快的那樣掀起一場大戰,但是這對雙方來說並非好事,況且單車與打車不同,單純地燒錢可能並不能帶來很好的收益(租單車門檻低,價格相差不大,單純靠補貼可能難以吸引用戶),另外,這兩家企業都並未實現盈利,所以如何把龐大的用戶變現也是他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我看來,在用戶基數大的情況下,單純憑藉租車收入可能很難把本收回來,況且大量的單車還要面臨著維修保養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更好的渠道可能是集中在如何處理巨大的流量方面。通過流量來變現。
當然,兩廂孰贏孰敗,我們拭目以待。最後也不得不說,這兩家的大戰背後說到底也是互聯網巨頭間的戰爭。不管怎樣,我們小老百姓能方便了生活也是極好的。一周過去了,點了退還押金,沒有任何消息,打客服n個電話,沒人接!我的押金和餘額馬上退回!至於你們這種只顧著有的快而不走穩,不負責的公司,我只想說一句:mlgb,無法控制怒火!
作為長居深圳的人來說,每天摩拜的使用度高於其他所有品牌合併。在共享單車剛剛在深圳上的時候,註冊了幾個的平台,包括摩拜,小鳴,小藍,ofo。使用下來,摩拜的好感度明顯高於其他,後來摩拜有了小程序之後就專註於它了,16G黨傷不起。
最近有摩拜的活動,充值有贈送,算起來蠻划算的。硬是想把估值頂到10億美金 ,聊了一圈知名PE都不願意投,這一輪基本都是老股東再頂一下,Yuri個人本來就是老股東,所以DST入局。融資額嚴重誇大,根本沒那麼多,只是PR造勢而已。真實融資額遠低於對外宣傳的數額。
虛報造價、增報人工?賭場洗白模式到賬快;
科技炒冷飯,數據黑千年?技術笑它太無聊;傷害返廠,腐敗維護?小錢也得有大智慧;跑馬圈地,坐等收購?金主和解掏腰包?且不說合併上市,即將到來的IPO…
親,你幼稚了,押金=眾籌!就像我們的社保養老金,現在都還在全球的股市裡。摩拜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摩拜,聽說ofo拿了個比你更高的融資!」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找一下銀行卡,我要十萬輛車。」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盜用用戶押金了!」摩拜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親眼滿大街上騎的都是ofo,你投放再多的車也沒人騎。」摩拜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合理利用押金不算盜用!用戶的錢來為用戶服務能算盜用嗎?」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小程序接入」,什麼「一鍵掃碼」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紅黃單車的未來變數——NB-IoT究竟是誰的菜
趨勢: 摩拜更火,但OFO更重視NB-IoT
共享單車ofo於3月1日完成了D輪4.5億美元,而在今年早些時候,摩拜單車也完成2.15 億美元融資,對比雙方融資歷程可以發現,共享單車項目在2016年8月逐漸升溫,受到投資機構追捧;而從現在看來,ofo和摩拜單車獨角獸對峙態勢已然形成。
從百度指數的趨勢可以看出,自8月以來,摩拜的勢頭顯然更猛,ofo處於追趕者的角色。
兩家公司當前分別在開展了NB-IoT的嘗試:ofo在二月與中國電信,華為開啟了NB-IoT的合作,並且短期內完成了「躥紅」,受到各方的關注。
雖然摩拜也在去年12月中旬與中移動,愛立信開展了NB-IoT測試,但關注度較低,漲幅的流量大多來自對融資的報道,社會事件探討等。
從關注度的對比可以看出兩家單車重視程度的區別,或許能推斷出這兩家公司對NB-IoT可能依照自身需求與場景,採取不同的策略。
摩拜:由重變輕的轉型,或選取NB-IoT作為補充
摩拜的第一款車型,採用自發電系統,具備免維護度高等優勢,缺點在於內置的發電機導致車身過沉,騎行吃力。
如下為我們從App Store的摩拜單車應用評價中,對負面情感形容詞進行爬取。從負面情感關鍵詞中可以看到,車身重已經成為摩拜單車的最大槽點:
為改善上述問題,摩拜於發布了Lite版單車,Lite版採用太陽能供電, 拆掉了笨重的發電機,並將太陽能電池放置於車筐上。
隨著Lite版單車的覆蓋量增加,使用者負面情緒比重大幅減少,同時明顯減少的還有用戶對於「費力,沉」的吐槽,再來看一下對Lite版發布前後,App Store的評價變化。
摩拜Lite的出色表現,讓NB-IoT對於用戶現有騎行體驗的提升空間相對有限;另外NB-IoT的上報數據時延長,移動性支持不強等缺陷,似乎也與摩拜專註的精細化數據收集的模式有所出入。
摩拜更注重對Hyperlocal的採集,它承載了更多商業價值
當然也不排除未來摩拜會利用NB-IoT低成本,廣覆蓋等特點來定義一款基於NB-IoT的單車,作為現有業務的補充。
ofo: 由移動互聯網向物聯網演進,智能鎖成為關鍵路徑
ofo小黃車與摩拜相比,最本質的區別是,摩拜是物聯網服務, 而ofo是移動互聯網應用——小黃車沒有採用智能鎖而是採用機械鎖的方案,這讓小黃車成本降低,騎行更輕便;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如下的困擾:
- 數據完全來自於用戶的手機,這種數據在精細化程度上就差了很多;
- 用戶經常有找到不到車的吐槽,也是由於缺乏準確GPS位置導致;
- 機械鎖的密碼固定,容易破解;
自帶鋰電池的ofo智能鎖
為解決上述問題,ofo發布了第一代智能鎖;同時為保持騎行體驗,仍然沿用了無外部發電裝置的模式——智能鎖採用鋰電池的方式來供電。這種堅持走「輕」的路線, 讓後續推出NB-IoT可以與小黃車的場景更好的結合:
- 低功耗,延長鋰電池的待機時間;
- 廣覆蓋,讓單車在地下室等信號強度較差的地區仍然可以使用;
- 低成本智能鎖方案;
- 獲得相對精細的位置信息,未來NB-IoT智能鎖,手機可以協同工作,如圖所示:
採用協同工作的模式,也可以屏蔽掉NB-IoT的數據時延長,傳輸速率低,移動場景下工作不穩定等缺陷。
ofo 在最新的一次發布會宣布了新的開放戰略——只連接車,不生產車。可以預見的是,ofo的未來將與最擅長連接的NB-IoT緊密捆綁 。
正好有人跟我討論了,我就隨口說幾句,關於在這麼高估值和投入的情況下,為什麼資本會參與?
首先我們知道,資本總是往著高產出/投入比的地方去,哪兒錢可以生出更多的錢,錢就會去哪裡。而錢生錢的能力是跟運營效率和風險相關聯的。
1. 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是典型的有規模經濟效應的,資本投入越多,單車成本越低,曝光量和服務密度也就越高,加持的資本越多,確定性就越大
2. 國內的明星投資機構,由於他們有可能投到百倍回報的項目,所以即便單項目的風險極大,但也能夠支付創業項目非常高的溢價的,但這種價格換給二三流的投資機構就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創投界有明顯的金字塔結構,除了基金的回報率是頂尖機構享受最高回報之外,頂尖項目也可以享受最高溢價
上面兩個原因基本上能解釋最初的兩輪融資。至於後幾輪,憑什麼運營效率、政策風險都還沒打磨很好,還會有人願意投大錢呢?
3. 本質上就是錢多項目少。去年整個創投的投資額其實是比15年要多的,但是投資項目數量要少很多,就是資本愈加集中。一方面,因為普遍缺好項目,募來的資沒有特別好的通道能投出去,所以投明星項目,無論是品牌還是給LP交待至少都說得過去。另一方面,對風險投資來說,投資一個明星項目還是要比投一個便宜但是不為人知的項目要安全,這種項目雖然不一定很好退出,但是至少不會死掉了,畢竟還有一大堆的財主共同承擔風險和整合資源
4. 至於滴滴和騰訊參與,類似於此前快車大戰時先是騰訊阿里參與,後是新加坡和沙特國家主權基金參與的情形。至少我們公開知道的,騰訊阿里是為了推支付,哪怕投資的錢賠了,支付給推起來也算是成功的。到了這個層面,已經超出了我們說的風險投資獲得成長回報,PE投資獲得管理效率,證券化或周期行業輪替回報的範疇,是一個更大尺度上的博弈和利益設計。其實對於這些資源和資本的大玩家來說,這種事並不稀奇,只是偶爾釋放到咱們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創業項目上,才感到了稀奇
移動互聯網一波的資金轉到其他「實體互聯網」——事實就是這麼簡單。能觸及大面積用戶的 有點水花的 借著共享經濟的東風 加上行業內的競爭本身就雪球效應助長了這波投資! 看似熱鬧 但是我覺得無論是mobike還是ofo將來都支撐不住自己的估值。無論將來在共享單車客戶端上玩出多少花樣 因為你就是個工具 而且是不涉及「商業」的工具。 歡迎樓主回復
地標深圳,摩拜真是甩OFO幾條大街,OFO的二維碼,車牌號被刮花的看不見多了去了。看不見就使用不了,去一個地方就能看見被破壞肢解的OFO小黃車,而摩拜就很少看到這種情況,還有就是OFO的成本太低導致問題太多,輪胎是橡膠充氣普通輪胎,有些人拆了直接拿到單車修理車賣錢了。賣了你也找不回來,因為ofo的輪胎就是大眾化的,坐墊也是,所以被破壞的真的很多,摩拜的輪胎是目前市場上幾乎可以說是獨有的設計,你拆了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你的輪胎是盜的,還有摩拜的一鍵開鎖功能比ofo強多了。ofo還的搞個什麼密碼。綜合來說就是ofo小黃車的技術沒有摩拜的好,沒有全球定位,丟失的也多,小區里的孩子把那個ofo的鎖破壞了天天騎車到處溜呢。目前來看看好摩拜。ofo在深圳灣的海里我倒看見不少屍體在生鏽,,,
怎麼看ofo都不像要好好乾的樣子,滿臉的騙錢表情
知道十幾年前的公共電話亭嗎?上次是人民納稅人買單,財富轉移到了官商勾結的某些人手裡
這次嗎,除非他能上市,讓韭菜買單,否則,投資人打碎了牙往肚裡咽吧233,這把虧得可就大了,全是廢鐵,知道現在收廢鐵什麼價嗎,讓他虧得褲衩都穿不起
這2家逃不掉合併,摩拜又得多花一點。
合併後半小時2.5元。
最後一定是ofo收購摩拜而不是摩拜收購ofo,等打臉
推薦閱讀:
※ofo餘額怎麼退 客服電話也一直忙碌?
※ofo餘額退款為什麼這麼難?
※ofo小黃車餘額怎麼退?
※向ofo投訴無門,新用戶該如何維權?
※ofo和摩拜你首選哪個出行?你能說出各自的優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