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如何評價宣武帝元恪其人?是英主還是庸主?

這人吧,說他昏庸吧,在位時對南朝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奪取了南朝梁的四川之地,北擊柔然,國勢盛極一時,北魏疆域大大向南擴展。還平定了宗室咸陽王禧和京兆王愉的叛亂。說他英明吧,誅殺了素有賢名的彭城王勰,後期還任由外戚高肇專權。


謝邀。

吳廷燮在《元魏方鎮年表》中提到「元氏之盛,極於此矣」,這正是他對宣武帝一朝的評價。對於一個政治人物,我覺得更多的應該看到他在政治上的行為,所以在這裡我不對宣武帝的英明與否下結論,寫一點宣武帝一朝的政治形勢吧。

首先,對於任何統治者的評價都不能脫離前朝,宣武帝元恪是北魏孝文帝的皇位繼承人,同樣也是孝文帝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孝文帝改革是整個北朝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之一,而事實上孝文帝490年親政,495年遷都,499年逝世,整體改革推行的時間並不長,所以這一影響巨大的事件帶來的問題,大部分都留給了他的接班人。

孝文帝的改革遭到了鮮卑舊貴族的強烈反對,這其中也包括他苦心栽培的繼承人太子元恂,元恂在叛逃代北事件之後被廢為庶人,元恪由於性大度,好書學,又為馮昭儀寵愛,最終被立為太子。

元恪之立是特殊政治事件帶來的產物,他並非像元恂一樣是孝文帝自小培養的長子繼承人,所以元恪被立為太子之後,孝文帝為了鞏固他的地位,採取了如下措施:

一、殺廢太子元恂

元恂被廢后被囚於河陽城,生活困頓,且一心悔改,讀經度日,已經沒有繼續作亂的可能,但為了消除對元恪皇位的潛在威脅以及粉碎反對改革的保守派舊貴族捲土重來的可能性,孝文帝仍然賜恂死。

二、遺詔處死馮幽皇后

宣武帝元恪生母為高夫人,於太和十八年暴卒,而馮昭儀無生育而「密有養世宗之意」,元恪失去生母后依靠馮昭儀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目的是為了立元恪為太子,在這一過程中馮昭儀多次迫害太子元恂,也是導致元恂叛逃的重要原因之一。

馮昭儀是元恪獲取太子之位最為有力的支持者,「 世宗之為皇太子,三日一朝幽後,後拊念慈愛有加。高祖出征,世宗入朝,必久留後宮,親視櫛沐,母導隆備。 」而馮幽後如此支持元恪的根本原因則是「 帝疾若不起,一旦得如文明太后輔少主稱制者,當賞報不貲 」所以此時馮幽後已然成為對元恪皇權的最大威脅,於是孝文帝臨終前留下遺詔處死了馮幽後。

三、六位輔政大臣

宣武帝元恪即位時已年滿十七歲,完全有獨立執政的能力,但孝文帝仍然安排了六位輔政大臣,六位輔政大臣中宗室四人,漢臣兩人,其中,孝文帝將沒有多少才幹的咸陽王禧、北海王詳作為首輔和二輔、但安排給二人的職務則是太尉、司空這樣的虛職,三輔是出身琅琊王氏的尚書令王肅,王肅太和十七年降北魏,是孝文帝改革的中堅力量;四輔是尚書左僕射廣陽王嘉,廣陽王嘉是支持改革的宗室親王中輩分最高之人;五輔是素有才名的尚書右僕射任城王澄;最後一位是時任祠部尚書,攝七兵尚書事的漢人宋弁,宋弁在孝文帝改革中出力較大,孝文帝遺詔任命他為吏部尚書,不巧的是宋弁在不久前去世,而孝文帝臨終時還未得知此消息,所以孝文帝安排的六位輔政大臣實際上只有五位。

孝文帝此舉主要為了保證皇位的順利交接,元恪被立為太子到登基不過兩年多時間,根基尚淺,馮幽後被殺也導致沒有強有力的後宮勢力扶持,設立輔政大臣就是為了保證宣武帝能夠坐穩皇位,六位輔政大臣均是改革的支持者,這樣也使得反對改革的保守派無法與之抗衡,輔政大臣中咸陽王禧和北海網詳都有篡奪皇位的可能,故任命二人為身居最高位的虛職,以有才幹血源較遠的宗室和漢臣擔任掌握實權的高級官員,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挖個坑……


佔個坑,謝謝小朋友邀請,一定回來補坑。


題主,這個問題已經有人答過,而且還是系統的專著。

張金龍 《北魏政治史 八 宣武帝時代 》

PS:想讀PDF版的,請留郵箱,本人轉發。


推薦閱讀:

北魏的正統來自曹魏還是來自晉?
北魏與金朝哪一個對南方朝廷的軍事優勢更大?
魏國出使邪馬台國的時候是怎麼進行語言溝通的?
北魏壁畫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
為何唐朝前半期的宗室爭權如此頻繁?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魏晉南北朝 | 北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