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正統來自曹魏還是來自晉?


這種問題還用問?後來拓跋宏搞過一次我大魏是啥來頭的大辯論,結論很簡單,北魏是水德,上承西晉(北魏的態度是東晉司馬睿不姓司馬,不算),金生水,水德,服色尚黑。

這個和漢朝中間連續改了好幾次合法性是一回事,一開始作為新政府克周是水德,後來變成克秦,成為土德,到劉歆又認為周朝是木,木生火,漢是火德(要不要承認秦朝合法性,這個大辯論貫穿了西漢)到最後光武帝宣布不爭論,火德,否定秦是正統,周木生火。

北魏也一樣,一開始覺得自己黃帝苗裔,直接繼承黃帝的土德,屬於遠古邪惡。。。哦,不對,遠古神聖血脈,後來漢人的妖術師們開始對蠻族的德行進行腐蝕,宣布西晉是正統之外,其他匈奴漢,匈奴趙,羯趙,氐秦,羌秦,鮮卑燕,匈奴夏都是冒牌,西晉之後,只有我是正統。

一般來說,到了帝國中期開始轉向保守和坐天下,就要重新討論德行和正統問題,北魏在孝文帝之後終於確認為西晉之後唯一的正統,和曹魏沒關係。

當然,改成水德後的北魏,三十四年後就崩了。。。。。。。所以討論北魏的正統性是很搞笑的。。。


先說結論:孝文改革之後承西晉之統是毫無疑問的,孝文改革之前沒有確定過北魏承續前代哪一王朝或政權的正統,也就是說太和以前北魏對於自己的正統性的定位是十分模糊的。

史學界持北魏繼曹魏論的學者比較少,其中最有力度也最有影響力的是何德章先生在《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一文中進行的論證。

何先生在論文中提出,北魏太和改制重定五德行次以前官方態度是上承曹魏,即後魏繼魏統,但是這個結論存在過度YY之嫌,其實是站不住腳的。因此以前我就這個問題專門寫過反駁文,可以用來解答題主的疑惑。附一下鏈接:關於何德章《北魏國號與正統問題》一文的商榷_魏晉南北朝吧_百度貼吧

因為有點長,我在這裡簡單總結下何先生的觀點和我的觀點。

何先生為論證此事而企圖論證的幾個主要觀點是:

1.《魏書·崔逞傳》中郗恢遣使於常山王遵一事與《太祖紀》牛德宗遣使朝貢為同一事,《崔逞傳》崔逞「貶其主號」是指以「魏」國號與牛晉作書,並貶抑對方國號,這封書信涉及正統之爭。

2.崔宏議北魏國號為魏,理由之一是「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由於曹魏是為稱「魏」的政權中最強,所以崔宏所謂的「神州之上國」即指曹魏。

3.清河崔氏興起於曹魏時,崔宏作為一個漢人士族,對曹魏政權懷有感情。曹魏在十六國之末的北魏初,是中原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寄託,故崔宏議以魏為號,懷有「北方漢族人士恢復漢魏制度文化的理想」。

4.崔宏議北魏五德行次,以為當從土德,其背後懷有深意,是因為曹魏亦從土德,個人感情上他希望表達的是北魏繼承曹魏。

5.北魏建國過程有刻意模仿曹魏之嫌。

6.《魏書·序紀》中首有年號的力微元年與曹魏黃初元年是同一年。

7.北魏都城建造中有刻意模仿曹魏鄴都形制之嫌。

8.冉閔稱帝,號國號為「魏」亦是借曹魏名號收攬人心,與何先生認為的道武敕崔逞「貶其主號」背後有相同的政治意圖。

9.崔浩以北魏比附曹魏也是認可其父崔宏的主張。

10.以《魏書·李先傳》李先的言語證明北魏通過貶抑兩晉尊繼曹魏的「爭正統」之舉卓有成效,大收北方漢人士族之心。

我的觀點簡述如下:

1.郗恢遣使對象為常山王遵,晉廷遣使對象為北魏朝廷,二者對象不同,並非同一事,不能強行聯繫。北魏牛晉通使乃是朝廷層面的正式來往,郗恢身份不過荊州都督,沒有資格代表牛晉官方。郗恢與常山王遵書以牛晉臣僚身份稱道武為常山王遵的「尊兄」,是貶道武為臣的級別而非目之為帝,侮辱了北魏皇帝,是一次有意的外交事故。道武敕崔逞答書時「貶其主號」,應該是類似地採用貶對方君主為臣的方式,而崔逞最終因稱對方為「貴主」而被賜死,可見道武真正在意的是崔逞並未貶牛德宗為臣,而非所謂的爭正統之事。如果晉廷遣使與郗恢遣使並非同一事的話,那麼崔逞替常山王遵答書一事便與正統之爭毫無關係了。

2.「神州之上國」的「國」不當作「國家」解,而當作「地方」解。且命名國號有原則,當從經義的要求,而曹魏早已不在經學典籍所涉的先秦時事的範疇內。

3.崔宏個人意願難以猜測,何先生在猜測崔宏個人意願時存在過高估計曹魏旗號對於十六國之末的北方士族的號召力的嫌疑。對冉閔稱「魏」的猜測也是犯了同樣的問題。且崔宏在北魏初期不過是地位與數位拓跋勛貴並列的政權上層之一,崔宏個人並未揭露於外的隱秘意願(如果存在的話),沒有資格代表道武帝和北魏官方的政治意圖。

4.北魏建國過程類似十六國,而非似曹魏那樣從東漢政權嬗代而來,何先生所謂的「相似」如果只是指兩政權都是先稱王再稱帝的話,那麼這一時期的絕大多數政權都是經歷了如此一個過程。

5.北魏定曹魏黃初元年那一年為《序紀》的力微元年的原因是該年力微脫離沒鹿回部控制,重領部落,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拓跋部」誕生的一年,而力微在北魏時的「始祖」地位也證明了力微建國這一事件對於拓跋部的重要性。這才是北魏以該年為元年的理由,而與曹魏黃初元年恰為同一年不過是巧合

6.模仿漢族政權的都邑建造都城也是當時十六國政權普遍性的做法,並沒有為了繼承曹魏而刻意去模仿魏王國都城而非其他大城市的跡象。

7.將自身比附曹魏是據有中原的十六國北朝政權為了取得對從魏晉傳承了正統性的南方政權取得合法性而採取的不約而同的選擇,比附與繼承並非一個概念。

8.李先的觀點正是因為不同於當時的世俗看法,並且與未來發展暗合,才作為極少數的「有識之士」被記錄在史書中,恰恰說明當時多數北朝士大夫對北魏政權是否會和十六國政權那樣旋起旋滅心存疑慮的心理,何先生的解讀完全偏離事實。

9.蜀漢、劉淵漢國是歷史上明確宣稱繼承東漢、蜀漢的政權,而蜀漢對兩漢的態度、劉淵漢國對蜀漢、兩漢的態度與北魏對曹魏的態度(官方詔命、時人上疏)判然有別,從北魏政府和士人涉及曹魏的敘述中,都沒有將北魏視為曹魏的繼承者的任何跡象。而何先生提到的那些「論據」,或為捕風捉影,或為巧合,沒有關鍵性的證據。

何先生這篇論文的關鍵問題,一是在於高估了北魏前期的漢化程度,以及無視了拓跋氏入主中原的歷程與十六國胡族政權的相似性,人為地划了一條界線,將初期的北魏從十六國的政治體系和意識形態中剝離出來,認為北魏的統治者甫入中原便具備了與他們原本的經濟、制度、文化發展水平不相符的覺悟和正統意識,這個思路顯然是偏離了北魏所處的真實的時代環境。二是名為論述北魏的官方正統塑造,實則花了大量筆墨從崔宏入手,企圖論證崔宏的態度是尊崇曹魏。而崔宏一人的隱秘想法,又如何能代表北魏官方的正統觀念?三就是上面說的,沒有直接證據,所有作為論據的史料都是捕風捉影。嗯,就是這樣。


寇謙之天師冊封的


北魏的合法性就是自己。

秦朝滅亡,代表中國的貴族時代結束。

西漢,新,東漢,魏,西晉,東晉,宋,齊,梁,陳,權力都是通過禪讓轉移的,合法性也是一脈相承。

北魏不是禪讓來的國家,所以合法性就是北魏本身。另外,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也是一脈相承。

所以說,北魏是第二帝國的開始


理論上應該是西晉,但是我看到過一個說法是北魏之所以選擇「魏」這一國號是為了和「晉」對著干,這是很久以前從一本史學論著上看的,但書名記不清了。另外《魏書》稱東晉為「僭晉」,如果《魏書》能如實反映北魏官方意識形態的話,他們應該是不承認東晉合法性的。


推薦閱讀:

北魏與金朝哪一個對南方朝廷的軍事優勢更大?
魏國出使邪馬台國的時候是怎麼進行語言溝通的?
北魏壁畫的創作風格是怎樣的?
為何唐朝前半期的宗室爭權如此頻繁?
如何整體評價北魏政權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北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