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存在單純的厭女症?
題主男,受過高等教育,有平權意識,對中國社會的男權統治與女性壓迫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理解中國女性遭受的偏見與歧視。
但題主似乎對女性有很強的厭惡情緒,討厭與女性相處,對待女性沒有耐心,更傾向於發現女性的缺點。除非工作上的交集,平時很少願意與女性主動交流。 看了知乎相關的問答,厭女症經常與大男子主義掛鉤,題主自認應該不存在大男子主義心態。現想請教知乎上的各位,是否就像討厭吃苦瓜一樣,人天生會對某一性別產生厭惡情緒,是否有一定的生理基礎,或者說其成因是什麼。謝謝各位。
厭女症有一個更好理解的解釋,叫做女性蔑視。
難道了解了女性受壓迫的歷史,「理解」她們,受過高等教育,就不會有這種蔑視了嗎?很多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了解窮人受壓迫啊,理解他們的苦處,但不也會時不時地蔑視這些窮人嗎。而且從的題主述來看,並不是對女性有生理性厭惡,所以並不是天生的。根據題主的關注區域和唯一一個答題記錄,我揣測題主是一位男同性戀者。那麼我接下來的解答,會根據「男同性戀者的厭女」這個方向來。
社會學學者作田啟一化用過弗洛伊德的理論:
小孩在「父親-母親」這種組合中長大,「想要成為的慾望」和「想要擁有慾望」相反,就會成長為異性戀。比如說男孩會想要成為父親,想得到母親(已被父親佔有,所以要尋找替代者);而女孩會想要成為母親,得到父親(替代者)。
在父權社會中,男性對「擁有一個女性」更直接的說法,其實就是「站在性的主體地位上,把女性作為性的客體,去支配她」。不把女性作為和自己同等的性的主體,實際上就是一種歧視和蔑視。
更簡單的說,男性對自己地位的鞏固,是靠否認女性的主體地位,排斥女性地位來達成的。
而男同性戀者把「成為的慾望」和「擁有的慾望」都同時指向了男性,在父權社會裡,這是一件不能被容忍的事。因為從這一刻起,男同性戀那種「擁有的慾望」讓其他男性陷入了「可能成為性的客體」的危險當中。從主體跌落,是父權社會最畏懼的一件事,而且這種「性的主體客體化」的危險一旦擴散,就會導致階層的混亂。
為了保證男性集體中每個人都不會喪失主體地位,男性集團對內部的危險分子更為苛刻,他們會激烈的把喪失了男性價值的同類驅逐出去,這就形成了「恐同」。
但除了「想擁有男性」以外,男同性戀者同時也「想成為男性」。然而,擔保一個男性成為男性的,不是女人,而是另一個男性。因為男性對女性的排斥和歧視,是不能靠一個人完成的。
舉一個更直白的例子: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的場合,如果男A說「女人在想什麼真的搞不懂」,這句話是不需要得到女人的回應的,因為他是在找男B的認同,通過這種「共犯關係」達成歧視,從而抱團成功,「我們都是男人」。但如果男B此刻回答,不啊,不這麼覺得。男A就被男B排除在外,他尋求集體認同的企圖就失敗了,只能通過抨擊男B不是男人來解決自己的困惑。
在這種父權世界裡,性是固化的,「你不在男人集體內,就是一個女人」。
男同性戀想要融入男性集體,一方面是對進入男性團體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對自己「想擁有男性」的慾望無能為力,為了顯示自己有「鞏固男性地位」的價值,於是下意識的參與進對女性的歧視中。對女性的排斥、蔑視更加強烈,更強調她們的客體身份。
(《厭女》讀書筆記)
除此之外,一些男同性戀者可能會畏懼自己的弱勢地位,於是對女性化的東西都持有強烈不屑 。這實際上是他們肯定自
己,藉以顯示自己是真正男子漢的一種手段。同時,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的弱勢,使得「女性地位更低」這種印象不斷加深,導致在厭女的情緒中繼續循環。
——————————————————————————
所以這就是我們要支持平權的原因。解放女性,也解放男性。「厭女」並不是精準的翻譯。從其字根來看,厭女就是「厭惡女性」。當然,也有叫「仇女」的:針對任何以及所有女性,或者女性整體的一種仇恨、敵視情緒。這種情緒通常(但不必然)出自男性,並且背後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對方是女性。
然而,這定義有些明顯問題。
一來,大概沒有(多少)人真的符合這樣的定義:「厭女」的人多半不會仇恨「所有」女性,他們仍然會愛母親、姐妹、女友、女兒、秘書、女學生。二來,「厭女」的男性似乎仍然會想要親近女性、把女性當成性慾對象。把「厭女」看做純粹只是厭惡、敵視等情緒,似乎與這種慾望衝突。
當然,有可能「厭女」只是個空洞甚至矛盾的概念,只是極端女性主義者、「女權自助餐VIP」發明來壓迫男性的用語,為女性(或者更直白地,為了自己)騙取特權。但我不這麼認為,因此,接下來我將介紹另一種對「厭女」的理解。
康奈爾大學哲學家Kate Manne認為,厭女的敵視與仇恨其實不針對全部女性,而是只針對特定(類型)的女性。她從一個類比說起:
想像一個人在餐廳用餐。他期待上等的服務:服務生注意到他點餐的需求,並隨時保持良好的專業態度、帶著一抹微笑。他期待得到關注,要感覺自己很特別,此外當然要得到想要的餐點。但這次他很失望:負責他的服務生沒有招呼他。或許是出於忙碌或懶散,或許可能更糟:她不但沒打算要服務,而且不知為何還希望顧客反過來招呼自己。無論如何,服務生的表現完全不符合他所習慣的。不難想像他會感到困惑,然後生氣。不難想像他開始敲桌子。不難想像他的憤怒爆發。
Manne認為「厭女」比較像這樣。
我們的社會有許多「社會規範」,其中一部分是「怎樣當個女人」:女性要關愛男性、留意男性的需求、溫順並從屬於男性。簡單地說,就是「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符合的就是好女人;違反的則是壞女人。
Manne認為,這類性別規範與期待(gender norms and expectations),特別是針對女性定下的社會規範,是「厭女」的基礎。
依照父權的標準,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壞女人」:
- 不理會追求者的是「壞女人」。
- 不願意上床的也是「壞女人」。
- 跟別人或太多人上(過)床的也是「壞女人」。
- 不溫順從屬的是「壞女人」。
- 搶男人飯碗的是「壞女人」。
- 做那些「傳統上只有男人可以做的事情」的是「壞女人」。
- 太出風頭讓男人沒面子的是「壞女人」。
- 跟男人頂嘴的——特別是那些該死的女性主義者,她們不但不溫順從屬,還帶壞其他的女人——是「壞透了的女人」。
- 男性開性別玩笑時,不跟著笑、甚至抱怨的是「壞女人」。
- 反正女人就是欠男人各種東西,不乖乖拿出來就是「壞女人」。
而根據Manne,所謂的厭女就是:
依照父權的標準,糾察、制裁違反性別規範與期待、動搖父權的「壞女人」,以便維護男性為尊、女性從屬的社會秩序。
制裁「壞女人」的方式很多。這當中當然包括比較「溫和的提醒」,像是說教、揶揄、嘲笑;到比較「直接的手段」,像是羞辱、醜化、譴責、公審,甚至訴諸暴力、脅迫、性騷擾、性侵害。這些制裁一方面是要打壓那些不「安分守己」的女性,另一方面則是教訓其他女性,要他們不要「學壞」,以至於動搖了父權社會、威脅男性的地位與利益。
厭女當然不必然通過制裁。厭女也可以體現在獎勵「好女人」的制度與行為上。厭女者不厭惡溫順聽話、打扮得體的「好女人」,反倒是愛他們愛得要死。
由於區分了「好女人」與「壞女人」,「厭女」自然不是無差別地仇恨所有女性。厭女只是要好好對付那些特定、少數的「壞女人」。此外,厭女也不見得真的帶有「仇恨」。
制裁「壞女人」的人,有可能主觀上完全認為自己是出自善意,要「提醒」女性要「乖」,以便「追求屬於女性的卓越」——賢德。厭女也可能只是基於害怕社會秩序改變的平庸保守心態。這種對改變的恐懼,往往被美化為「維護傳統價值」。而在「傳統」的大旗下,保守人士即便不是刻意打壓女性,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糾察、制裁「壞女人」。
Manne指出,要看清楚哪些行為、制度是出自於父權的厭女,其實很簡單。只要找一個條件相當的男性,看看他在做相同的事情時,會不會受到相同的制裁就好。如果一個人,只因為她是女性,就要受到更嚴格標準的檢視、面臨更嚴格的制裁,那麼我們就知道她受制於「厭女」。
當然,總是會有人問到進一步的問題:若摒除暴力不談,厭女(或者說要求「女生有女生的樣子」)有什麼不對?男女不是本來就不一樣嗎?就像「男生該有男生的樣子」一樣嘛。
舉例來說,搞不好女性本來就是數學、邏輯比較不好。甚至有知名的男性教授開這種玩笑。我們難道不該接受這種可靠的權威嗎?此外,幾乎各大宗教以及中國優良的儒家傳統,多少都主張男女有別,要藉此社會分工,甚至宣告女性要順從男性、地位低於男性。
對此,我們該採取的是意識形態批判:我們要追問這些所謂的「男女不同」,就算目前為真,為什麼為真。有可能我們對性別差異的認知是錯的。但是更有可能,不同性別之所以有差別,正是因為我們先相信了男女有別,給予了差別待遇,自然導致表現上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許多老一輩的人確實相信女性邏輯比較差。然而,如果看看那些人怎樣對待打算學習邏輯的女性,在教學上給予的差別待遇,就不難理解這種「預言」怎樣「自我實現」。先剝奪女性學習的機會,再指控女性能力不好,還覺得自己客觀中立理性,這種行為老實說不太適合用文雅的字眼來評價。
我們該進一步追問說:社會當中有多少的「男女有別」,其實只是維護、強化父權社會下的性別規範,其實只是厭女的體現?
依照性別規定穿著,包括學校制服大概也是。公知、學者、明星,對女性穿著打扮、外貌言行、「婦德」的指指點點大概都是。特別針對女性的「譴責被害人」的「要保護自己」更是。
父權、厭女幾乎是無所不在。但男性也不是「必然」厭女。只要捨棄父權社會毫無根據的性別刻板印象、拒絕父權預言自我實現、停止雙重標準的性別規範與期待,男性自然不會因為性別去制裁任何人,自然不會厭女。
1.同您一樣,尊重女性權利,認同女性的地位,比較隨和不是大男子主義,但也不喜歡和女生有交流。我也是gay。
2.題主想問有沒有不喜歡女生的生理原因,即是男生(不妨特指gay)有沒有自身的生理原因不喜歡女生,強行把生理因素置換到女生角度,即是不是gay對女性的生理特徵有恐懼心理。這個我是有的。不知道原因。。。連帶結果就是總體不喜歡和女生交流接觸。
3.感覺把原因歸結到男生生理,似乎如問成為gay有什麼生理基礎,有點(自我歧視背景下)尋求自身行為合法性的窘迫。我認為異性戀、同性戀都是生理上一致正常的。現時同性戀變多了、自由度提升,更多是文化因素吧。所以,就我自己及上條回答中的例子而言,會一方面認同女性權利地位、文藝作品中的女性心理,另一面也不喜歡女生。換個描述就是,對於那些文藝作品或現實生活中、或堅毅或知性但自少有獨立自覺意識的女生,是很嚴肅地尊重的,但對於生活中大部分自居於傳統的自我弱勢意識、思想上不獨立的女生,我會覺得交流起來「蠢萌」麻煩,也沒有可以深度交流的內容。無關性別,就像是有些gay也不易被喜歡一樣,女生也是。更何況,即使在強調性別平等的今天(實際情況相反),反而覺得生活中大部分女生更受害於傳統女性角色意識的限制,所以相對而言,反倒是對T們更容易有好感。鑒於本來就不喜歡女生生理,這樣就不喜歡女生了。
4.所以,不喜歡女生,一是不喜歡女生生理,這改不了。二是文化因素,本質上和性別無關,不過女生受舊俗負面影響多些(在這樣一個全面倒車的時代)。就像哲學研究一類,似乎有種「女生搞不了純理論」的鐵律,這同認為女生沒有男生那種風險承擔能力一樣,我是反對這一點的。落入窠臼無趣的人無關男女都不討喜,但作為gay的話,遇到顏值高的小受當然要勾搭啊。
5.我猜樓主一定很好看。
(題主好看這種事實是嚴肅的。要勾搭您就是開玩笑啦。
前面的回答已經點名題主情況了,作為一個極其相似只是較早醒悟者,來補充一點。
一般來說,在目前對同性戀不友好的情況下,男雙性戀在男同性戀社交圈中極不受歡迎,一會被其他gay認為「可能背叛」,二也給簡單追求和異性戀劃分界限尋求自我認知的男同性戀者帶來困惑。
鑒於這個情況,在社交圈中男性同性戀或者潛在的雙性戀皆傾向於自證「同性戀的純凈性」,基本表現為刻意體現自己對女性和非傳統男性形象(即「男性女性化」)的厭惡。這也是(潛在的)女跨男跨性別者能輕易在一些女同圈生存,而反之男跨女幾乎不可能的一大原因。 如果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對於女性,止於尊重即可,無需給自己額外增添負擔。但對於那些「gay首先是個男人」的說法,應該保持警惕。 性少數平權的前提是男女平等,我認為一個致力於lgbt權利者也應該致力於女權運動。作為一個不用參與入婚戀市場的「無知之幕」擁有者,幫助女權主義者並在必要時提出客觀的批評,能對性別平權有所幫助。 共勉希望看到單純心理角度對厭女症的分析。
見過一個恐女的gay,我也分辨不清那種恐懼是不是跟有厭女症有關聯,反正絕對和歧視無關,反而在文藝作品中更容易認同女性心理。可惜對那人只有一面之緣,不好深入研究。真正有厭女症,是出櫃的吧?
個人意見,當一個群體常常把自己封為lowb,理由還特別奇怪沒品的時候,就會討厭這樣群體 .另外,一個群體享受著各種各樣的道德,經濟,法律優勢,還整天不以為然,還找機會攻擊自己的時候,就會討厭這個群體 .
撇清一下,這個群體指的不是全體女性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