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是否是「分享經濟」成立的前提?

比如說,可分享的資產達到一定密度/數量,分享經濟才能運轉起來?

有沒有類似分享經濟效率曲線之類的理論?

本題已收錄 分享經濟浪潮圓桌 ?,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規模、資產密度大小不是共享經濟產生的必要條件。

規模經濟只是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加速共享經濟平台的發展。以下請注意共享經濟和共享經濟平台的區別。

共享經濟由來已久,汽車共享始於1948年的瑞士,流行於1980年代的北歐。但當時都是小規模的社區本地化運作。 [文獻1]

從密度來做模型,也可以,但是不夠直接,離共享經濟本質還有一定距離。目前分析的切入點主要在與傳統利用模式的成本收益的權衡(基於經典的制度經濟學或交易成本理論,文獻較多)、最優匹配和交易成本的匹配([文獻2])。

共享經濟產生的本質:用分享的方式利用資源後獲得的收益 大於 保有自有資產的收益的時候,人們就會聯合起來。

資產密度大或者小,都要歸結到能給消費者帶來多少效用來衡量。哪怕可供分享的資源再少,只要有效用增加,共享經濟的模式也會產生。

舉例而言:

(1)大學裡相互借晾衣桿、刷子、掃帚的,一個寢室一個吹風機的。

(2)同學朋友圈子裡面去對方高校相互借宿的,都是共享經濟。

(3)農村裡盡量不分家,大家共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降低生產和生活成本。

(4)城市裡的健身中心最初是真正的俱樂部形式組織起來,大家出資共同購買器具。

為什麼在這些地方有共享,出了這個範圍就沒有了呢?

因為這麼做匹配(或者成本分擔)的實現比較有效率(或者足夠低)。

匹配效率:

寢室用具:你想用自己寢室的晾衣桿,掃帚,隨手就用,室友在用了你催一催他就給你。同一個班的也還好,你敲敲門喊一下他就給你送過來。

高校同學間住宿:相互都認識對方,借宿安全,簡單,快速。

農具的話:今天你用明天他用,自己家好說話。

成本分擔:

花幾塊錢就可以買齊備打掃工具,滿足使用。

相互免費住宿,成本低。不確定損失小。

農村自己家的農具,大家都比較愛惜,也會在家長的監督下輪流修理。

健身俱樂部都是本地附近的人或者付費的人,成本分擔和近距離到達有優勢。

當前,對各類資源進行「共享式」開發的平台就很好地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降低交易不確定性,從而使得匹配更有效率(評價體系,平台為交易雙方擔保等);其次,以平台方式交易也降低了直接交易成本和搜尋成本;最後,共享式平台使得參與者付出較少成本就可以獲得較大收益。

為什麼我們今天會往資產分享密度上想呢?

原因可能在於當前的分享經濟是由於信息網路技術發展太快造成的,太多的資源(車、房子、人力資源)在短短几年之間都可以被平台組織起來。所以,當前熱議的「分享經濟」這一概念是基於信息技術的互聯網平台分享經濟。當資源被互聯網平台組織利用以後,對應的產品如果可以帶給人們更多的效用(或比其他途徑獲取節省更多成本),人們就會放棄其他線下的和自有的途徑獲取資源。

所以,共享經濟在人類社會一直都存在,而基於互聯網平台 並對資源進行分享利用 的科技企業才是新生事物。

本問題不妨改為:「可供在線平台交易的資源密度(或者絕對量、相對量)到了什麼程度,對某一資源進行利用的互聯網平台企業才會產生,進而相關的行業才能形成?」

進一步以汽車共享為例:「Uber平台租車服務和對應的信息技術為消費者帶來期望收益等於大於線下出租和自己開(買)車時,uber至少需要將單價做到多少錢,此時平台至少要接入多少輛車?」「長期維持Uber平台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並盈利時,Uber另一端連接了多少司機」

估算均衡時平台上的車輛需要知道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目前有人依據uber企業數據計算點彈性,然後估計需求曲線,進而計算消費者剩餘。[文獻3]

同樣,依據需求曲線我們可以估算均衡的資源分享數量。我們可以參照[文獻3],做一下中國其他行業的。

參考文獻:

[1] Shaheen, S., Sperling, D.,

Wagner, C. (1999). A Short History of Carsharing in the 90"s. The Journal of World Transport Policy and Practice, 5(3), 18-40.

[2] Einav, L., Farronato, C., Levin, J. (2015). Peer-to-Peer Market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1496.

[3] Cohen P, Hahn R, Hall J, et al. Using Big Data to Estimate Consumer Surplus: The Case of Uber[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6.


謝謝 @Joe De 的邀請。

這個問題的回答,既「是」, 也「不是」。

回答是,是因為分享經濟只有上了規模,才有真正的吸引力,才談得上改進社會福利。如果Uber上的司機寥寥無幾,人們還有動機去下這個app么?如果Airbnb上房源很少,人們還會去熱衷於Airbnb找住宿么? 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一個雙邊市場下,如果兩邊存在正的外部性,那麼必然是要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所產生的效益才能夠彌補建立這個平台所產生的成本。其實不光目前我們眼光聚焦的這幾個分享經濟的代表比如Uber和Airbnb如此,即便是平常傳統產業的機構——醫院其實也可以看作醫療建議的分享機構。醫院的左邊是醫生,右邊是病人,更多的高質量醫生可以吸引更多的病人,更多的病人則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醫生入駐。但是建立一座醫院,需要僱傭很多行政管理人員,需要場地,建築和各種必要的儀器設備,如果病人和醫生達不到一定的規模,那麼醫院也是入不敷出的。

之前有人舉例說同學之間分別住在不同的城市,旅遊的時候輪流住宿省錢也是分享經濟,這個確實如此,但是要看到這個平台的搭建依然是有成本的,只不過是大學這個機構替學生們承擔了,也就是學生搭了大學的便車,利用大學組織大家一起學習的機會互相認識了,從而省去了共享平台的搭建成本。這種小的,非專業機構打理的分享經濟往往還具有排他性,局限在一個小圈子裡面,對小圈子內的人存在一定的效率提高,但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非常有限,而一旦試圖把規模做大,那麼對平台的投入就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成本,比需要做到一定規模才能彌補。

回答「不是」,則是因為在當今金融業很發達的情況下,起始的規模不是一個問題。只要你能夠給投資人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藍圖,告訴投資人如何一步步做大和贏利,投資人看到在將來規模上去了之後有很大的收益,那麼投資人是樂意在前期給你足夠的錢讓你去「燒」的。和互聯網經濟一樣,做分享經濟平台,前期燒錢是理性的必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搭建一個Uber平台的固定成本是1億美元,每多增加一個司機,乘客配對的可能性增加一百萬分之一;每多增加一個乘客,司機配對的可能性也增加一百萬分之一(每月);每次成功的配對,乘客獲得10美元的效用,司機獲得20美元的報酬。

假如開始的時候只有一萬個乘客,一萬個司機。那麼所有乘客給一個司機帶來的收益的增加是可憐的 10,000* 1/1,000,000 * 20=0.2美元;而所有的司機給一個乘客帶來的收益就是 0.1美元,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如果通過燒了一億美元之後,讓乘客增加到了兩千萬,司機增加到了一百萬,那麼現在對於任何一個司機而言,這個平台能夠每天帶來的期望收益是 20,000,000 * 1/1,000,000 * 20 =400美元!這麼高的收益,即便是Uber要求對半分成,司機也不會拒絕一個一天200美元收入,自己順路就能完成的工作。而對於任意一個乘客而言,期望收益是 1,000,000 * 1/1,000,000 * 10 = 10美元,乘客的收益不是很大,但是是不是也可以忍受一點app裡面的廣告了呢?這樣算下來,就算Uber只從司機那裡收錢,200*1,000,000 = 2億美元!只需要運營一個月,固定成本和前期的燒錢的成本已經回來了,繼續運營就是純利潤了。


興趣導向和自由意志是分享經濟的前提,分享經濟是個剛剛興起的概念,或許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落腳點是好的。其實分享經濟的如果可以大面積實現,不局限在物質上,推廣到人的共享上,理念就跟共產主義差不多。個人的技能可以作為商品交易(前提是交易要保價,不能出現實體那種價格戰),這樣作為個體的人,就可以不用再為單一的企業主服務,從而避免了現有的職業模式中企業對個人勞動價值的剝削。許多非生產型的人員可以不用再固定時間,固定地點上班工作,可能會實行,人在小城市生活,但是做著北上廣企業給的工作,同工同酬,慢慢的資源會從少數的大城市擴散開來,高企的房價也會軟著陸趨向合理,城市擁堵也可以得到解決。直接服務型行業的待遇也會大幅度提升,根據自由人遠程工作平台(http://www.freemancn.com)調查,年輕人對這種技能共享和職業自由的概念接受度比較高,特別是90年代以後以興趣為職業導向的這代年輕人。

作者:王小二

鏈接:如何提高分享經濟的交易效率? - 王小二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規模經濟實現的條件是生產的邊際成本降低,共享經濟貌似也是需要同樣的條件 。但是仔細一看,兩者並不相同。1邊際成本降低是以金幣為計量的,但是貢獻經濟是以金幣和消費者感知共同構成的。一個好的服務態度或者聊得來的滴滴司機,可能會帶來不同的感受。2規模經濟和邊際成本降低是不能夠帶來資源的額外價值的,但是共享經濟可以,共享經濟帶來的大數據信息本身就可以帶來大量的價值。3規模經濟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共享經濟是後信息化時代的產物,前者注重機械和勞動力的作用,但是共享經濟注重服務者的作用,服務者和勞動力的區別,在管理學上,後者被類比為機械進行生產。4共享經濟是全社會化的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規模經濟卻做不到,且其本質不是針對全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5實現的條件不同,農業社會也可以實現規模經濟,但是共享經濟是建立在後信息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機器演算法的基礎上的。6經營或服務主體不同,規模經濟實現的主體比較單一,一般是企業或企業集群,但是共享經濟牽涉到平台搭建者和實際服務提供者。7地鐵要換乘了,小寨換乘,沒法寫了,就寫這麼多。


其實很多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規模是【分享經濟】成立的前提?

是因為習慣,年紀越大,我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會越來越少。想改變一個人習慣,無非兩種硬的、軟的。

硬的,我就很有經驗,我小時候不愛吃青菜,我媽就逼著我吃完,不吃完打,然後漸漸的就習慣吃青菜了。

軟的,就是誘導,我偶爾會去釣魚,拋魚鉤之前呢,總會在水裡撒幾把誘餌,想必原理大家都懂吧。

撒誘餌就是成本,達到一定規模才有魚上鉤


如果真的要實現城市內共享,有一定的密度和數量是必須的。

例如現在非常火熱的共享充電寶概念。

因為我作為一個普通人,不僅懶而且窮。

對於消費者來說,讓我走500米找個充電寶櫃機,我都嫌遠,更別提遠在10公里以外的火車站了。

走半天找不到歸還點,租用時間一直在拉長,租金一直在累加,我的心一直在滴血。

來電等設置櫃機的方式,受限於櫃機成本以及放置櫃機的地方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和大範圍鋪開,從而達到一定的密度。來電全國現在有1600台櫃機,單看數量已經算是市面上多數充電寶項目「巨頭」,但是對於用戶來說,遠遠不夠。一個用戶在這個商場租了個充電寶,得走10公里路才能找到第二個櫃機歸還。這樣的共享是不具有效率有意義的流通性的。

我們的周圍什麼店鋪最多?難道不是蘭州拉麵和沙縣國際大酒店嗎?難道不是星爸爸和肯德基麥當勞叔叔嗎?難道不是社區的小超市和水果店和五金店嗎?這些店都在我們生活的最後一公里範圍內,為什麼不能跟這些店鋪合作,一起來玩共享充電寶呢?

我們最近在以這個思路嘗試共享充電寶的新模式。

「狸家近」共享充電寶僅在鄭州市區這一個城市,單日布點量就超過100個,一個星期之內就布點超過了600家,意向布點的客戶已經超過了1300個,並且以每天新入150個的速度在增長。我們認為這樣的速度,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達到相應的數量和密度的。

狸家近充電寶在鄭州市區單日的合作店分布圖

「狸家近」共享充電寶的合作商家,遍布鄭州大街小巷,就是用戶經常去的在社區門口的大大小小的水果店、超市、小賣部、五金店、小餐館、茶館、咖啡館,洗浴中心和KTV。

用戶只要有閑置的充電寶,就可以放在家門口的與「狸家近」合作的這些店鋪,隨時隨地跟需要的人共享。如果需要使用充電寶的用戶,只要使用微信就能在家門口的各種店裡租借和歸還。完全不需要去特意尋找零星的租借充電寶的機器。

想要加入共享充電寶的商家,也不需要懊惱自己的店太小,沒地方安置碩大昂貴的機器,還要承擔機器損壞的風險。只需要兩個二維碼,商家隨時隨刻都可以參與時下最熱的「共享充電寶」,為這些鄰里熟客老朋友提供方便。

而且,「狸家近」的共享模式,除了可以共享各種奇葩的充電寶以外,還能共享書籍、共享籃球、共享五金工具、共享桌椅板凳、共享花卉植物等等等等。

試問,「來電」的機器里,能塞得下來自用戶共享的奇葩的充電寶、籃球、書籍和大電鑽嗎?

實話實說,「來電」充其量不過就是「租借」充電寶的機器,離「共享」還差了好幾百個ofo呢。

什麼是共享經濟——不管我貧窮還是富貴、店大還是店小、美若天仙還是普通路人,我只要樂意都可以參與並且都能獲利的,才叫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不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它是在重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規模」是分享模式成為分享經濟的充分條件,不是成立前提

「關係」是分享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

「需求」是分享經濟的必要條件

一、共享本質

  1.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商業模式

  2. 三大主體: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共享經濟平台

  3. 其本質上是種新型社會主義在經濟層面的體現,在這種商業模式甚至是社會模式當中,財產所有權的概念逐漸模糊,物品使用權大範圍轉移,政治體制由技術架構來決定,是可以推進協作、共享、聚合、協調、靈活機構以及其他各種各樣新興的社會合作形式。所以,當我們談到共享經濟,其實我們談論的是人和人之間關係的重新構建,在人與人信任的基礎上,或者以技術驅動的信任基礎上,產生交易行為。

二、共享從何而來

  1. 資源不足:有些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古代的採集部落主要並不是由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組成,而是一群人共同住在一起,沒有私有財產,沒有一夫一妻的婚姻關係,甚至沒有父親這種身份的概念。在這樣的部落中,女性可以同時和幾個男人(和女人)有性行為,形成親密關係,而部落里的所有成年男女則共同養育部落的小孩。這樣的社會結構即使在今日,還是有些人類社會採用這種共同教養制。這樣的結構並不是烏托邦,而是由當時的個體心智進化水平,部落的生產力決定的。部落關係是抱團的前提,抱團才能抵禦其他部落衝突,狩獵大型野獸,抗擊天災洪水,因為即使是再小的意外,也有可能導致整個部落滅亡。
  2. 資源不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雖然仍是群居動物,但產生了經濟,法律,宗教,城市等等新事物,各種標籤將人分為了不同社會階層,政治階層和經濟階層,掌握在每個人手裡的資源可能各不相同,但人的需求總是大同小異。平均人均收入,平均每個人有幾輛車,幾平米房,數據都跟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除了感嘆一下又拖了國家後腿,只能是冷暖自知。正是這樣的資源分配不均,催生了更加強烈的供給與需求,我有乘車需求,你有車輛供給,很好,我們可以開始一段黑車之旅了。但正是因為有了Uber、Airbnb這樣公司站出來,才讓供需轉化的效率更快更高,讓黑車成為專車。他們並不是吃螃蟹的人,而是有了龐大規模之後,有能力面向市場和政府的rule makers,吃螃蟹的人只能做做小生意,而後者可以生成產業鏈,做成共享經濟。

三、共享的下一步

  1. 因為資源永遠是有限的,而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對於人,對於公司,擁有資源的「使用權」,越來越比「擁有權」具有價值。對於商品購買者來說,目的是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對於生產者來說,目的是獲得商品的價值,「共享」比「擁有」更節省了社會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力,也更提高了商品轉換的效率,是新的經濟方式,也是新的合作方式。
  2. 按需服務,不止可以作用在汽車,租房等領域,只要一方有規模化的需求,另一方有標準化的資源供給,就可以產生更大的合作力量。


國內一個做共享房屋的平台,飛鶯樂居的負責人說過:根據目前社會的發展來看,在未來世界中共享經濟有可能取代傳統經濟;共享經濟目前的三大主力是「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和「共享汽車」,其中,又以「共享房屋」的發展最為迅速;共享經濟的核心就是「共同分享」,使得各類資源能夠集中,各行各業的聯繫將更加緊密


分享經濟不一定是規模性的,前提分享經濟的渠道。比如在最早的時候美團、滴滴優惠券的時候,社群形式的來做。

分享經濟不是規模化的,你所指的規模化的是平台的走向,人人都可以做為分享經濟的源頭,就看你怎麼做,比如我認識很多做社群的他們就是做分享經濟這塊,這些人就會做渠道。每周線上兩次分享,線下一次分享,線上就是找一些小有名氣的人,或者相對而言是成功人士、行業領袖或者專家。

線下則是聯合性質的分享會,比如他們會去企業裡面做分享,把企業的一些問題代入到這次分享和討論會中,形式多樣化化。

對你說的是規模分享經濟,是做平台性質的,例如:分答、喜馬拉雅fm、【開講】等等,平台和工具的性質又不一樣。

以【分答】舉例:分答做60秒語音的分享,大家可以搜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人或者內容去付費收聽,但是偏娛樂化

【喜馬拉雅fm】是做是電台類的音頻分享,也是分享經濟的一種

【開講】是一個為有知識或者技能著,做自己的內容商店的工具,可以接入到公眾號,為引流轉化起到很大的工具

同樣的分享經濟模式和專註度不一樣,大家的做法就是不一樣


有可分享的東西應該是在先的,而後才成為規模,分享的東西也不一定需要規模,能滿足需求的東西才是至關重要的,可能就那麼一小部分人有需要!當中參雜了一個重要前提因素「口碑」,口碑差會去搞分享經濟嗎?


規模不僅僅是降低邊際成本,規模也不僅僅是網路效應,應該是價值總量,提高和開發價值與降低邊際成本都是要努力的,這我覺得不論什麼經濟都應該追求的。


不是,小姐不一定非要進洗浴中心才能接客,也可以自己租個房子用陌陌,微信接客。PS:妓女算分享經濟嗎?共享性資源也算吧?


分階段吧,目前來說共同利益比較重要


我怎麼覺得跟可共享的資產沒有必然的聯繫呢,共享經濟的核心應該是互有所求,很多時候,資源是有限的,但是需求是無限的,有時候資源是無限的,需求反而是有限的,之所以能夠共享,是因為在提供者和獲得者之間建立了連接有了真實的交易,個人觀點


請參看「網路效應」概念。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和解釋途家收購螞蟻短租?看好互聯網短租這個分享經濟行業嗎?
從經濟學角度如何理解「分享經濟」,可能會涉及到哪些理論?
分享經濟的邊界是什麼?
如何看待較早出現的汽車分時租賃最近才開始受到人們關注?
為什麼滴滴會發布「滴滴打車再見」?

TAG:經濟學 | 分享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