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7年清華將實施大類招生?

從明年(2017年)起,清華大學將全面推廣大類招生,即入學第一年不分專業,只分大類,大二再分流至各專業。

事實上,今年機械大類(機械、精儀、熱能、汽車四系)已經開始實行大類招生了。浙大、復旦等一些其他高校近年來也開始實施按大類招生的政策。

我想知道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

據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工物將作為一個大類進行統一招生。

(見更新)

我很好奇不同專業的朋友們對大類招生的看法有什麼不同。

======================================================================

更新:

很多知友問消息來源。這個問題也在清華的同學間引起了一些討論。在此我統一回復一下:

是這樣,「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工物將作為一個大類」這個消息最早我是從院系學生組織獲知的,確實不是非常可靠的消息。我為傳播了假消息向大家道歉!

目前看來,大類招生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只是大類會怎麼劃分目前還沒有一個最終方案,這也是清華官網上尚未公布此方案的原因。不出意外的話,理科大類肯定是不會如我上文說的這樣劃分的......

不過,任何試圖劃分「理科大類」的方法我都是不支持的,我個人的觀點是數學和物理至少都應單獨成類。

很抱歉之前的問題引起了一些困擾,再次道歉!


看了這麼多,很奇怪都沒有人貼當年著名的數理基科分流討(si)論(bi)大會的盛況。。。在網上找了半天原文(見後附),可供參考。

數學物理兩個系,大類招生都談不攏,搞題主所述的理科大類招生更不足取。學科之間差異很大,培養目標迥異,所需時間都不短,並且還有院系管理和生源爭鬥,實際上是把招生組和招辦的壓力轉移到院系自己身上,有禍水東引之嫌。

PS:普及校史知識學習,是大清的一件要事。尤其是這種沒有上得檯面的校史,後人不仔細調研,絕大多數可能都是進了前人的坑。現在信息如此發達,有志者應當留意此事。

(以下轉載自分析學與百度數學分析吧,粗體為轉載時所加)

理學院數理基礎平台課研討會簡記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599f80100qzyn.html (這個已經打不開了)

---------------------------------------------------------------------------------------

時間:2007年9月7日~8日

地點:昌平某地

出席人員:汪勁松、陳永燦、張文雪、白峰衫、汪惠、朱邦芬、尚仁成、熊家炯、徐湛、庄鵬飛、安宇、李岩松、高虹、阮東、薛平、陳曦、肖傑、李津、盧旭光、周堅、張賢科、劉智新、張廣遠及兩名學生代表,5名會務人員

7日下午(15:00~18:00):

白峰衫先介紹了數理基礎平台建設的背景與基本情況,以及2005級數理大類本科分流情況。

接著老師們從各自的角度出發,開始了熱烈的討論。

朱邦芬老先生表達了5字班建設中物理系的難處:首先是課程設置問題,同學們入學後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數學課上,物理的時間較少,而且數學與物理課程的吻合度不是很好,使得物理課的學習有不少困難;然後是當年盧爺爺的課程令很多人並不適應,同學們對物理的態度受到一定的影響。很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分流到物理系的人兩極分化了,這對物理系的建設來說並不好(中間若干老師插花,難以勝記)。張賢科則認為:今年分流時數理人數不均只是暫時的、偶然的情況,不必大驚小怪;沒準明年風向又變,物理爆棚

李津提到數學系從大三下半學期將開始引進seminar後,突然飛起一人強烈反對。此人姓肖名傑,數學系系主任是也。系主任似乎並不理解其為何物,認為本科階段數學系的學生更應該將基礎打好,花時間在seminar上是弊大於利的。李津、周堅等人花了一番時間解釋:找個導師,在其指導下讀些書,上些課,子之謂"seminar"是也。肖傑收聲。

朱老先生又對幾點應該改進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應在大基科中挑選出將來有志於攀登科學高峰的研究型人才,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我校的理科水平;

2、應該對課程們進行改進。過去的物理教學偏理論少實驗,這與物理學的發展背道而馳,n多前輩們的n多經驗表明物理的學習、研究都離不開實驗這一重要環節,理應加強實驗的分量(晚飯後阮東表示大量學生與老師均認為朱鶴年的實驗要求高過籠了,但是由於這位朱老先生堅守立場,寸步不讓;而且在國內的實驗數據處理方面他老人家處在絕對的第一位,無法撼動...因此這個在發明基科以前就存在的問題也就這麼一直存在著);數學系的同學則應該可以用工科同學的實驗來代替原有的課程;

另外還應該分清楚同學們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向研究方向走還是應用方向。朱老先生認為5字班的最大失敗是對200多人採用了同樣的課程:物理一律為盧德馨、數學一律為卓里奇。所謂"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理應有不同的課程配備,建議制定多元化的課程套餐,讓同學們選擇的空間加大。

3、05級學生的管理方面很混亂,輔導員、班主任與系的聯繫錯綜複雜,這對班級、系的建設非常不利,很有必要加以糾正

中間若干老師插花,難以勝記;老師們部分意見如下:

周堅:拖到大二結束才分,使得很多人花了更多的時間在與自身方向不同的課程上,不如第一年就分流

張賢科:原來的小基科模式很好,有點懷疑現在的大基科模式;培養學生不能過於通才了,應該有所側重

陳曦:現在的目標比較混亂,首先應該明確辦基科的目的;俺們物理系去年開始已經將課程分化為幾位老師教學,不再像05級那樣只有一個盧德馨的普物了,你們數學系也應該做出讓步,不能老是一個卓里奇

有人指出了現在基科中的一些問題:比如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潛伏在學生中、不少學生分流至小基科將來並不是要進行研究工作,等等,這些都與原來"培養數理頂尖人才"相悖。

......

最後汪副校長上升思想高度,做了半個多小時的總結,有協調眾人關係、指明發展方向、穩定當前局勢、給大家加油打氣的作用。其中提到了"人才教育所具有的滯後性":一個教學計劃、培養方案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眼下沒人能夠說,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長久的時段後回過頭來看看,才有可能得出結論。對於現在的大基科,很需要老師們相互溝通協調,共渡難關。

8日上午(8:30~12:00):

李津、阮東先後把05級數理大類本科培養計劃及其部分修訂向老師們做了簡要介紹。副校長已於昨天離去。座談氣氛熱烈不少,談話中高潮迭起,老師們情緒高亢妙語連珠,肖傑、李津、張賢科、朱邦芬、徐湛等幾位尤為突出。

一直以來都保持沉默的盧旭光總算開金口說了幾句:先肯定了基科的成功之處,其課程安排對學生們的知識結構很有好處,進校後的二次選擇也對大家的發展不錯;再一次肯定了"5字班的同學們是我這麼多年來帶過的最好的一屆學生"(張賢科支持了一下,)。但是也說了一些數學系方面的難處:大一上完後才發現卓里奇的書適合四個學期講,但實際上只能壓縮到三個學期來上必修課,以至於第三學期的課只能挑選著講;同學們也許是在證明方面較為偏重,對計算能力不太重視,今後還有待加強;還提到物理課中一上來就要用到微積分等方面的知識,但數學課程無法跟上,這也只能是同學們的"悲哀"...後來被肖傑插一下花,以至忘了自己講到哪了,光哥於是就此打住......

針對不同偏向制定不同課程套餐的觀點在談論中逐步浮上檯面(感覺這個觀點很可能在到此開會之前就討論出來了),老師們也在這一點基本達成共識,但最後問題出在了數學分析課程的難度要不要降下來。

朱邦芬、徐湛、庄鵬飛等人認為數學課的難度應該分級,一小部分學生繼續卓里奇,在國內知名大學內挑一本較好的數學系的教材供大多數人使用,對將來要去實驗物理等應用方向的同學們應該選擇諸如肖樹鐵所編的微積分教程,"我們物理都把盧德馨和別的分開了,你們數學為什麼不分?!@#¥%";肖傑、張賢科、周堅等幾位老師則堅守陣地,始終不肯降下難度,認為這是數學系的"底線"被逾越了,肖樹鐵的書沒有達到數學系的要求,不可能讓學了肖樹鐵的書的人在分流的時候隨意進入數學系,肖傑更是多次舉手發言:所謂卓里奇的問題其實並不存在,數學分析本身就是難學的,就算是換另外數學系專業要求的課本,也會讓學生們付出很多時間;假使降低了課程的難度,分流進入數學系時至少應加上test或interview......

物理老師們普遍認為大一的數學分析讓同學們的思維方式"中毒"了,庄鵬飛則以量子力學課上總有人問"存在性與唯一性"來論證同學們確實是"中毒"了,結論是過深難度的數學課會影響物理思維的發展,從而使同學們的方向發生偏差;肖傑(還是哪位?)馬上舉出幾位數學很NB的物理學家(但我從沒聽過),徐湛則說按統計來講這是少數......

熊家炯發話:過去03理科平台之前小基科的同學所學數學並不是數學系的專業課,後來有人做數學照樣很出色;肖傑等再次舉手回答問題:在制定培養方案與課程中,要以大多數同學的情況作為參考,不能以優秀的個例作為依據(張賢科的原話是"例子不能說明問題"...);不記得徐湛還是哪位說:應該像元培那樣調整數學課程安排,張賢科:"所以他們失敗了"...

肖傑在企圖發表什麼觀點的過程中,說出一句:"...物理這個天使與數學這個魔鬼..."時,話沒說完張賢科就飛來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數學不是魔鬼,數學是皇后!"於是討論嚴重跑題:有人認為數學不應該是女的,應該是"皇帝",張賢科仍認為"皇后不是生了皇帝嘛?!@#$%",朱邦芬白峰衫等人哂之:"你那個不是皇后是太后",話題逐步轉移到倫理學某分支......各批人馬爭執不下,兩位擔任助理的年輕貌美的女博用相機錄下這一盛況(回來後maze搜之,未果);終於有人(不記得是白峰衫還是阮東)摻和了幾句,局勢略為穩定,周堅又來一句"數學不是皇后,是皇帝的新衣",又是一輪爭辯......很快就來到中午。

來自教務的陳永燦總結了十多分鐘後,老師們似乎還對剛才某話題放不下,準備邊吃邊討論。

(吃飯時陳永燦對朱老先生表達了學校將基科"做大"的希望,朱老很堅決的搖著頭:"不行,現在問題太多了。""有些問題做大後是不是就能解決了呢?"朱老還是很堅決的搖著頭)

8日下午(14:30~18:00):

下午,薛平開完某會後匆匆趕到,先將某會的的精神給大家傳達一下:1、大基科一個問題就是之前沒有先例,使得運轉起來有些不順暢;先前有人提出了以後一個年級引入2名"學術輔導員"的想法,朱老立馬反對:原來所謂的"政治輔導員"又幹什麼?周堅等則認為兩種輔導員理應合為一體......

薛平繼續:2、要鼓勵同學們積极參与社會工作、實踐,積累閱歷;

3、應努力營造宿舍內的學術氛圍,但措施似乎只有在宿舍內多增加了幾個展板,周堅張賢科等認為這只是"文學青年的自娛自樂",對學術沒什麼提高;有人說生活習性不正常,晚睡晚起,阮東提議:"在宿舍內安個電鈴,每天七點半就叫,沒有起不來的";李津:"缺德你這是。"

4、要增強班級建設的延續性;5字班大一時班級體尚未成型,大二時又面臨分流,使得班級建設並不順利,同學們對班級的安全感、歸屬感不強。

......

隨後又複習了一下大半年前曾讓5字班同學做過的調查問卷的一些結論。其中面對基科對自己產生了什麼影響這一問題,選擇人數最多的答案就是"培養了堅定的意志,磨練了自己的勇氣",老師們ft。

再隨後是關於教學評估的要求:

學生方面:班主任輔導員要加強教育;加強班級核心力量;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課前5分鐘進入教室;全體動員一個不落

授課老師方面:增強責任感;明確課堂要求;提高教學效果;改進課堂形式;還要充分發揮助教的作用

接著又回到關於課程的討論。阮東經過深思熟慮後一口氣說了許多:基科必須要接著辦下去;怎麼辦?05級的理科平台與過去小基科的其實並不相同,這使得許多問題一直存在著;要繼續,就要老師們做出協調與讓步......(記不太清了,我恍惚中感覺應該是數學系的老師們應該調整課程)

於是定下來了,普通物理分三類:盧德馨一類,另外兩類由物理系自己出人;數學分析也要分三種教材:卓里奇一套,肖樹鐵一套,再在國內優秀院校內選一本教材(待定)。課餘量起初兩個系都決定要掐兩頭,放中間,在另一位還保持著清醒頭腦的學生代表"給同學們更多的自由空間"的建議下改為了120:150:120。

配置已經出台,接下來的時間就是討論怎麼跟7字班的同學們講解這些物理、數學課的區別了。李津被兩個系的人說得滿頭大汗,最後在朱邦芬周堅等人的建議下總算是有了一套說辭,9號下午就拿今天討論出的結果向7字班嗷嗷待哺的新生們公布,會議圓滿結束~

(由於會議的形式以座談為主,使得記錄起來非常混亂,我也記得不太勤快;昨天回來後又太累了,先是一頓怒睡,醒後忘了許多......諸多原因使得本文僅供參考,十分抱歉)


現在的院系設計本來就不合理,繼承蘇聯的體系,造成各種內耗和鬥爭。

機械、精儀、熱能、汽車本來就應該合併成大機械系。還應該加上航院。

土木、水利、環境應該合成大civil engineering。

計算機、軟院應該合併CS

電子、電機、自動化合併EE.

搞那麼多系不知道要幹什麼。

但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合併招生就是亂搞。

==========

我說的合併方式基本是國際上通行的院系設置。

這樣合併後,本科生培養方案都基本不需要改。

唯一的變化只是有些研究方向不同的研究所要合併到一個系。

這點解決也不難,方向不同的研究所互相併列就好了。

本來每個系就可以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美國更常見的是,每1-3個教授管一個lab,lab之間互不干擾。

其實到了研究所這個層級,跨領域跨方向合作是很正常的,根本不用拘泥於在哪個系。

歸根結底,改革的困難還是來自政治因素。

比如合併以後,原來的系主任和黨委書記不好安排啊。


只說一點,學校實施大類招生其實存有一點點私心:把好專業和相對不太好的專業打包出售,不太好的專業分數不至於太低,能夠提升學校投檔線。

比如理學大類(一般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實驗班、基地班),有數學統計也有物理化學生物等,願意學生物化學的不多吧,願意學物理的也不會太多,可是你想學此學校的數學統計就得冒將來學物理生物化學的風險,此大類投檔線也不至於太低,不然把生物化學但拎出來招生分數肯定低。

比如某北京某大的理學基地班(包含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招生,學校這麼想的:你們不是都想學數學都不想學化學生物嘛,那就這麼干,到時候肯定有人去學化學生物。這導致大家還得再讀一年「高四」,辛苦一年最後也得有人哭哭啼啼去學化學生物,你要知道如果不是大類招生生物要比數學低很多分的。

後來考生都學聰明了:寧願報普通的應用數學專業也不報高大上的理學實驗班,導致應用數學的分數和高大上的理學實驗班差不多,沒辦法,十年寒窗勞資冒不起這個險。

當然凡事無絕對,對於部分對自己和未來一無所知的同學來說大類招生給了他們一年的思考時間,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很好。但是對於目標明確規劃得當的部分同學來說,大類招生感覺浪費一年時間,未來不確定性增大,不好。


謝學弟邀。

最近沒有關注學校政策,對於消息真偽和細節不做鑒定,僅評價大類招生這種培養方式。

作為基科畢業的學生,說實話我覺得之前的基科方案就有很強的大類招生的味道:頭兩年注重數理基礎課,後兩年根據興趣進入不同的方向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從基科的運行效果來說我覺得是非常成功的,具體體現在基科學生進入清華其他方向深造時,還是很受歡迎的。這一部分是因為學校政策傾斜,另一方面也確實能力出眾,從而即便是在基科成績不突出,享受不到基科前60%政策的同學,也能找到相當不錯的出路。當然,總不免也有個別不合適的同學,學得很辛苦但結果並不理想。不過比例並不顯著比其他院系來得高。

但是!我反對把這種模式擴大。基科能有比較成功的結果,有兩個基本的條件:錄取同學的素質本身較強,從而能夠完成整體難度較很多院系要大的基礎學科培養;基科學生總數不多,其他院系接收時不會對於招生計劃和院系規模造成很大的影響。這兩條都無法在大類招生時得以保證。

於是一方面為了學生培養將不得不降低教學難度從而喪失基科優勢。這在浙大的大類中其實已經實踐出了。據我所知浙大大類導致許多非數學的學生大一也要學習數學分析,但課程雖然稱為數學分析但其實就比一般微積分稍微多點東西。於是做基礎學科的不滿意課程深度,轉其他方向的又不如一開始就進行專業培養的來得專業。

另一方面,人數多了之後,院系不能再僅因為學生能力優秀就招收,需要考慮院系培養體系的承載能力和院系間的平衡,從而導致大類到專業時雙向選擇的困難。學生在定方向前壓力大,院系安排時成本也高,同時不免就出現各種為了爭奪熱門去向而導致的功利行為,不利於教育。尤其提問中提到的大類組合,說實話在清華校內熱門程度差別巨大,會進一步加劇這個問題。

上面兩個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資源有限,沒法滿足同學個性化的需要。長遠來看,大類的模式應該會成為趨勢,但在沒有解決資源問題的時候,不宜盲目擴大。


08、09年的時候,全校理工科本科生對於微積分、線代的吃力感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主流視野。一方面是由於高中數學課綱難度持續下降,導致高中畢業生與本科數學基礎課之間的壁壘拉大;另一方面是08年經濟危機之後就業形勢的持續惡化,給T大學生帶來的隱性危機正在不斷發酵。

先是有一批數學系研究生成立了「數學工作室(大意)」,公益性地為全校學生提供額外的答疑機會——幾乎與正課時間相當的「習題課/答疑時間」竟然不夠用,需要公益組織提供額外服務。

在這個「拯救數學」的浪潮中,誕生了一個校內紅人:閆浩,作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他講授的習題課和答疑能夠吸引巨量學生前來聽講,清華最大的教室6C300都擠得要過道和門口站滿人。

也正是這個時候,T大化學系本科生的數學基礎課從「一元/多元微積分」降格成「微積分(I/II/III)」,就是因為化學系本科生跟不上物理專業對應水平的數學課。這個時間點應該是現任邱校長離任化學系系主任,擔任理學院副院長的時候了。

作為清華本科生數學的救星,閆浩師兄聲望日隆,等到2011年「奶茶妹妹」章澤天入學後,「校園之星」評選上,章澤天和閆浩是並列在一起的……誕生了一張著名圖片:

右側憨厚笑臉為閆浩師兄

說實話,閆浩的走紅昭示了數學系正式教師的數學基礎課教學水平滑落到危險線以下。清華從來不缺在某一方面天分爆表的「大牛」,他們的優秀反而無法彰顯對應教師的教學水平。清華普通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竟然要發動「自救」,想一想吧……

但當時我樂觀的想,閆浩這一代優秀的數學系學生畢業後留校,適當地承擔一部分基礎課教學工作之後,大清就能緩過來這口氣。

結果有一天晚上校內網就炸了,我一看是閆浩畢業去向是北京某211院校講師(還是博後?記不清了),未能留校,最後一節習題課上爆滿的6C300擠滿了聽過他課的師弟師妹們……過了倆月還看到他在校內上放出新單位的博後公寓照片……

然後不再是研究生低年級的我開始接手我老闆的大學化學基礎課(面向非化學專業)的助教工作。我老闆講課非常認真細緻,剛開始我也沒發現太多問題。但是高中課綱的退步越來越驚人:

1、實驗課上發現部分學生沒學過「酒精燈的正確熄滅方法」、「不能用酒精燈引燃另一個酒精燈」等基礎知識,經確認該生對應省份教材刪除了該部分;

2、理論課作業上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會正確地讀寫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經確認部分省區教材刪減了元素周期表相關的詳細讀寫範式;

本著負責任的精神,兩個班大約100人左右的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我減分時都用紅筆標註了原因和正確寫法。普遍問題在「網路學堂」上發帖說明。

這樣,堅持到了我畢業,離開了化學界。

現在這門課的助教是我嫡系師妹在負責,上周四聚餐時見到她,得知該課的課容量升級到了一個班160人,她不太有精力逐份詳細注釋了。

所以,聰明的,你告訴我,我該如何期待大類招生?


我是題主。我來說一下我反對的原因吧。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僅僅數學和物理兩個專業組成的數理基科當年都由於課程設置等問題而被迫解體(現在清華的數理基科班其實已經和物理專業沒有任何區別了)。

因此,理科要搞大類招生,我覺得必定會是失敗的。

首先,就理科而言,大類招生對學生培養無益甚至有害。

不同專業對基礎課程的要求大相徑庭。以微積分為例,數學和生物對微積分的要求能一樣嗎(只是陳述事實,並不是在黑生物)?如果大一採用同一套課程,難度設置很難協調。微積分教得太簡單,對於未來學數學的學生相當於大一一年就廢了。微積分教得太難,必定佔用學生大量精力(這一點曾經大基科時代的學長們肯定深有體會),這對於立志做生物的同學來說也是一種浪費。

同樣,要求立志做數學的學生學習化學原理、普通生物學,也是完全沒有必要而且浪費時間的。把數學分析學學好,真的比懂一些化學生物要重要得多。

我推測理科大類招生之後一定會提供多套課程供同學們選擇。例如,數學系會開設一門數學分析,再開設一門高等微積分,供理科大類的同學們選擇。

但這樣做就失去了大類招生的意義了,只是相當於把選擇專業的時機從高三畢業挪到了大一選課之時(如果你大一沒選數學分析,大二分流時怎可能去數學方向呢?)。唯一的優點是鼓勵不同專業選課互通。

另外,說一句經驗之談,能上清華並選擇理科專業的同學多半是對自己的智商比較自信的,很可能在選課時眼高手低,選擇各專業最高難度的課。然而事實上,這樣的選課只對極少數的同學有好處。

當然,以上我說的是針對理科而言。我自己是學物理的,對工科的課程設置了解不多。或許一些工科專業大一的課程確實完全沒有區別吧。對於這類專業實施大類招生我是支持的,但我認為大類招生不宜推廣。

其次,大類招生幾乎必然會造成大二分流時各專業不平衡。

除了少數立志要從事某個學科的少年,很多學生在入學時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明確方向的,在大一一年結束時再做選擇比讓他們在高三對專業了解甚少時就做選擇要好得多。事實上,這也正是大類招生的初衷。

然而,說實話,你覺得在大學學習了一年以後,想去數學和想去生物的人真的會一樣多麼?

當年大基科解體前就面臨這樣一個困境:由於數學分析課程要求很高,大部分同學大一時在數學上投入了大量時間,這直接導致分流時想去數學的同學明顯比想去物理的同學多得多——否則大一時花的很多精力不就白費了?

我認為理科大類招生這樣的問題會更加嚴重。而且這個問題絕對不僅限於理科。你猜,想去經管和想去社科的人比例會是多少?

分流時比例不協調怎麼辦呢?只好GPA優先咯。於是,學生只好把大一當高三過。

「我本來是想學物理的,GPA稍微差了那麼幾分就只好來學生物了。」

這話聽著多心酸。

最後,大類招生對院系學生工作的影響簡直是災難性的。

例如,系級學生組織的招新還怎麼進行?培養幹事、部長肯定會被大二的分流打亂節奏。大一一年很多活動也不太好組織。

而且,考慮到大二大家就各奔東西,大一一年「班級」必定會更加淡化,班級建設會成為一個非常淡薄的概念。

如此一來,新生的大學生活可能會少了很多內容。至少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是這樣。

當然,學生組織一定會逐漸適應新的節奏。但適應畢竟是需要時間的,可能至少會需要摸索一年。

以上是我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上發表的觀點。歡迎知友們的不同意見。


強答。

相關:清華03級理科大平台數學系

體驗1 爽到爆,十幾年後想起來還顫抖:

(1)數學系和物理、生物系一起學的化學系的化學(含實驗)

(2)數學系和物理、化學系一起學的生物系的生物(含實驗)

(3)數學系和化學、生物系一起學的物理系的物理(含實驗)

(4)數學系的數學數學系自己學。

體驗2 滿滿幸福感,談資多

(1)我會用英文背元素周期表,我知道每個原子的電子排布。

(2)我會手刃小白鼠,我會對準枕骨大孔讓大蟾蜍high。

(3)我能在不會微積分的時候就能考過需要用微積分解題的物理。

(4)我們和基礎科學班的課程區別是,我們的數學更難一些。

體驗3 其實學到什麼不重要

(1)反正以後大部分都會忘。

(2)這樣都能畢業,還有什麼不能現學的?

(3)如果專業要二次選擇另當別論,那就苦了,學到什麼就更不重要了。

我喜歡高票答案,看一次笑一次,每個老師都好可愛。

最後

(1)不要太糾結學制,終歸是靠自己,當初糾結的事現在都不是事。

(2)大部分人,付出了,會有對應收穫(意思是有的人不付出那麼多也會比你分高),所以大二再分流是會有壓力的,不過,別怕,至少公平。

哎呀,想回北京看看了,明年畢業十年,老朋友們園子里見!


好事啊,只要到時候不要硬性規定專業分流人數就好了,我相信大部分同學會做出明智選擇,拒絕偽化生


持有謹慎意見,總感覺有大鍋飯的味道。

先看一張圖,轉載自學妹清華小生活,貌似下圖是一個學弟做的(可視作清華不同專業課程重合數粗估):

直觀上,確實有些專業基礎課重合度高,具備歸大類條件,比如機械類。

但關鍵在操作細節上,同一門課程如何設定難度?比如數學分析,是卓里奇,科大,還是蕭樹鐵?不同的細分專業對同一門課程難度要求是不同的,一刀切能行嗎?而且看趨勢,將來分專業,越來越多的人往熱門專業報,而不是興趣主導。

大類劃分所忽略的細節問題往往就是魔鬼所在,清華最著名的大基科解體就是例子,這方面其他校友說得很多了。


這種做法沒什麼好的

看看浙大就知道,其實是給了學生更少的選擇。

舉個例子,跨大類的人畢竟是少數。比方說工科大類(據我個人了解除了機械與能源)確定主修專業的時候工信大類計科是最高的,而且高出很多,但是總gpa在大一還在學學科基礎課的學生而言,未必能夠選出誰是真正適合或者在這一行有潛力的人,最後學生的選擇其實還是身不由己的。

比方說生環地大類,gpa最低的肯定去的是生物……否則總不能沒學上。

上通識的時候一個哲學系的老師提到,人文的學生確認主修的時候,選哲學的有三個……三個

但是最後哲學專業依然正常滿了,由gpa低的學生補上。

還有浙大的很多專業是有很濃厚的化工背景的,自動化之類的有些學生也是需要學精餾塔的。

一聲嘆息

不知道大類這種餿主意是誰想出來的

ps 在98上有很多黑信電的帖子,尤其是匿名的心靈版,不過這種黑更多也是一種無奈的調侃吧。

浙大還有更狠的提前批,比如海洋學院和應生大類,被這兩塊錄取是不能轉大類的

三位一體似乎錄取了也不能轉,不過我身邊沒有三位一體錄取的同學


這是不是搞通識教育這幫人又搞了什麼東西出來

既然要大類招生嘛 清華嘛 標準那應該是向上看齊吧

所以我大概想了一下課程設計

數學么 數學分析 高等代數

物理 普通物理 或者費恩曼物理 那到底還要不要讓化學和生物方向學四大力學呢

果然卓里奇勢力要統治清華了

噫 戲謔的說這個是為了表達我的擔憂 這是基於我對今年的第一屆新雅首次大類招生的新生的觀察

第一點 大類招生基礎課程很難有一個區分 結果就是比如今年新雅相當一部分學文科的同學去學微積分a 我沒有說文科的同學學不好微積分的意思 可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 花費這麼大精力學這樣的數學有必要嗎?

第二點 如何處理分流 你總會要分專業的吧 到大二的我覺得會出現很難協調的問題 而且或許這個時候他們和高三畢業的時候一樣懵懂

之前有一個對別的問題的回答 講到 清華每年有三千塊璞玉 可是學校真的能將多少琢磨地恰當 多少會最終走向沉淪

我支持通識教育 我自己作為新雅書院的第一屆學生也加入了清華在通識教育上的勇敢的一次嘗試 但是我堅決反對任何在不能保證對學生負責的前提下進行的大面積實驗

我們錢班每一屆才30人 所實驗的範圍也只是設計工程基礎和物理科學 然而在我們觀察 項目組在對待多樣性的問題上也是乏善可陳 那麼清華整個會如何?

我以為有兩點

其一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 所能掌握的東西的範圍應該是局限的 當然要有廣度 但就基礎的數學物理 就像我一個做力學的我要學凝聚態場論嗎一樣 局限在適當難度的(這個很重要)的幾門基礎課上 學到足夠的深度 我覺得最為重要 而這絕對是課程重多的通識課不能做到的

第二 清華應該給學生的 最需要的應該是 如何去開發和發展每個學生的特性 那些孩子本來都應該能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的 清華要真的偉大 那應該是偉大在培養出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而不是用群體的冠詞來形容

才疏學淺 個人觀點 不吝賜教


機械學院內部幾個系大一的時候學的東西都差不多,且各個系之間沒有太顯著的偏好差異,搞大類招生還算是能搞的。

信息學院要這麼搞的話是不是會全部都扎堆去計算機了啊?(手動滑稽

順便理學院這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倒是怎麼大類招生。讓化學和生物的都要大一的時候學數學分析嗎?


我們學校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開辦大類辦學,一直至今,效果還是挺顯著的。

個人認為,如果像某些學校一樣,某些地區甚至全國範圍內全都是大類招生是非常卑鄙的行為。學生失去了選擇的自由。這絕對反映了它們自己教育資源不足,對學校規模萎縮的恐懼(實際上也是自己經營不善,否則怎麼會出現科目冷門的情況?)。這點在我認識的各個高校中的同學他們都有這樣的反應。這種所謂大類,對學生大學生活中的規劃,學習節奏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干擾。

所以,從我個人觀點來看,當下實行大類招生是高校無奈之舉。但是一些大類學習的優點還是很值得推行的——全面的學科基礎。但這一切,我都覺得應該建立在自願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大類不能作為唯一選擇,許多高校也一直這樣堅持著。

所以還是大類和現在傳統模式都可以讓學生選擇比較好。個人的一點看法。


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工物一個大類是什麼鬼

根據轉系後所補修課程最少的原則,應該數學物理工物(加上以後的天文)一個大類,化學生物醫學藥學化工材料等放在一塊更好吧


本來還有點疑慮,一看法學專業大類招生之後還是只有法學院。同意,鼓勵,強烈支持!

++++

認真答下這道題吧。其他專業的不了解,僅就法學院來說,入學不分專業,第一年(或者前兩年)大類通識教育,對於培養法學學術能力和思維能力是絕對有利的;但是同樣,會對學生的職業發展產生較大不利影響

好處很容易理解,法律從來都不是天然正義的,法律的正當性一定要從法律之外尋找。紮實的法理學課,一定是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講,而不會過多地去說罕默拉比法典。至於法學界津津樂道的霍布斯、盧梭、洛克等等,他們的名作也都不是所謂的法學專著。未來要學習法律的學生,在大一和政治學、哲學等專業的學生在一起多讀讀書,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弊。

但反過來,設計政策的校領導,往往會忽視的一點是: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就業的競爭已經從大四提前到了大三暑假,甚至有進一步提前的趨勢。這一點體現的最明顯的是經管學院,要想大四去國際投行,就得大一去四大,大二去國內投行,大三試試國際投行的summer,然後盡量甩掉一半多的人留下來。在法學院雖然沒這麼誇張,但是大三暑期實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要大三申到好實習,之前有一兩個實習經歷也是必要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一(甚至大二)都沒學過法律,怎麼找實習?相反,在工科院系,學生大部分讀研,就業壓力沒那麼大的時候,可能對學生找工作的影響會小一點。

我很尊重施一公老師,也很理解他說大學不應以就業為導向。但現實是有那麼一部分學生就是得本科畢業就工作,學校要不要給他們提供好的條件?

所以這次大類招生不包括法學院,我是支持的。


無邀強答

利益相關:復旦13級本科生

首先,這種大類招生已經存在於許多國內頂尖高校的招生中,只不過這個「大類」有大有小,有比較大的比如復旦的試驗班,也有比較小的比如復旦的數學類(這個我不是當事人我不大清楚具體操作),我在當初選擇大學的時候也看到其他學校有類似的安排。

然後簡單說下我的看法吧。

大類招生,本質或者說學校這麼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避免高中畢業生選專業時的盲目性,然後進一步,可以調劑生源,通識教育等等。

所以現在看來,以我的經歷來說,大類招生是優勢明顯的。對於top2的學生,和其他高校的一個顯著區別,特別是各類競賽金牌,各省高考狀元或者北京上海家境優渥的學生,在於他們往往在高考之前就能夠或多或少地產生「獨立的思想」,他們會在選專業的時候真正綜合地考慮包括自己的興趣專業的利弊未來的前途等等因素,與此同時他們也有渠道能夠了解自己將去的大學和專業。

然而,從top3開始往後,國內頂尖大學的大部分學生都稱不上真正「頂尖」,他們往往在進入大學之前並不十分專註於某一領域。以我為例子,我雖然是數學競賽保送的,但是我自己非常清楚,這並不代表我已經在數學上取得足夠的優勢使得我理所當然地選擇數學系。絕大部分學生的喜歡往往都或多或少源於在某一學科的考試上成績比較高,這使得即使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有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也是缺乏事實根據的。進一步,在進入大學學習後,往往會發現自己選擇學科的學習研究內容並沒有那麼有趣,或者對其他專業產生興趣,對進一步發展產生障礙,這是屢見不鮮的。

而大類招生為這種問題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在選擇大類的時候,既結合自己的傾向性,選擇自己可能更感興趣的大類,比如復旦的自然科學試驗班,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專業,這是個足夠大的大類,能夠很好地覆蓋一個可能從事自然科學類研究的高中畢業生對大學專業的模糊傾向性;同時這也是個足夠小的大類,不會把對數學和邏輯有狂熱的學生,或者文科學生吸引過來,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大類劃分。

這裡是分割線

回來了,看了其他答主的答案,確實都非常有道理,從不同方面分析了大類培養的局限性,值得大家參考。

但是有一點,在我理解中,

大類招生 大類培養 是有區別的

題主給出的問題是大類招生的問題,但是包括題主在內關注的重點都放在了大類培養上,我想這是容易有誤區的一點。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是怎樣的,手上事情不少也不打算廣泛調研,就談談我的理解吧。

復旦的大類招生主要分為(排名不分先後) 自然科學試驗班(包含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科學等院系和專業)、技術科學試驗班(包含計算機、電子工程、通信、微電子、生醫電等院系和專業)、經濟管理試驗班(包含經濟、金融、管理等院系和專業)、社會科學試驗班(包含政治、國際政治、社會學、社會工作等院系和專業),以及單獨招生的各院系對內部專業進行的相應整合成類。這樣的劃分大類方式是基本確定的,容易看出,這就是對於學習內容、研究方法、受眾群體、學生興趣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專業的合併。可能每一年具體的專業組成會有所變化,比如材料是放在自科還是技科之類的問題,無傷大雅。

以技科為例,復旦的技科是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微電子學院等院系的招生大類,在完成招生後,學生以「技術科學試驗班」作為專業進行一年大類培養,期間統一安排各個專業所需的基礎課如數學分析(當然沒有數學系的淑芬那麼難,希望大神們不要鄙視)、大學物理和基礎物理實驗(當然沒有自科那麼難,希望大神們不要鄙視)、c和c艹程序設計、線性代數、模擬電子學基礎等等。觀察課程設置可以看出,這些都是「泛泛」而不必須的基礎課。

可能去搞材料的同學不一定要把運放負反饋設計得滾瓜爛熟,去學電子工程的同學們不需要知道什麼叫繼承和多態,去學計算機的同學們永遠也用不到麥克斯韋方程組和半導體特性的關係,但是這些課我們還是要學,要考試,要計入GPA。

反過來說,作為一個大四的老臘肉,我在大一一年都沒有接觸特別專業的知識,估計大部分同學也差不多,當時淑芬學的不認真沒刷吉米多維奇都B+,大霧連跳幾個能級都不知道就能B+,模電三相有無中心線變壓器耦合負載是多少都算不出來照樣B+,c艹直接刪掉了好幾章,連上機都沒幾次,還是B+(我只是舉個例子,事實不是這樣的...)。這TM還學什麼?

但是,我可以自豪的說,作為一個計算機系的學生(還是例子),我知道CMOS是怎麼運作的、知道OFDM是怎麼編碼的、知道過阻尼欠阻尼臨界阻尼電路是怎麼震蕩的。這是大類培養(甚至是通識教育)所特有的,我相信在top2可能學生們更多地把這些東西當做課外小知識或者科普來看,但是這恰好是交叉學科的重要知識基礎。現在我們反過頭來看,這樣的知識面是重要的,至少我認為比大一被迫更專精地學習專業基礎知識重要(這是對不「頂尖」的學生說的,你不知道你究竟是不是要終生從事眼下的專業,多知道一些總是更好)。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大類招生為學生多提供了一次選擇的機會,大一有一年的時間可以解除各專業的基礎課程,認識各專業的導師和同學,更冷靜和全面地看待專業的選擇。(這裡我說的是大類招生,我不知道有沒有學校是專業招生大類培養的,這樣就腦洞比較清奇了)

上面說的是「道」的方面,也就是有關大方向的選擇和個人視野、領域內基礎知識的形成和豐富等方面。對於「術」的方面,也就是大類的分法、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練習、各類名額的爭取、進實驗室發文章等等方面,確實如其他答主所說,大類培養存在明顯局限性。

很明顯的一點,就是,大類招生了之後怎麼大類培養?如何操作才能放大有利因素同時兼顧不利因素,妥善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不能給出解答,我相信不僅僅是復旦、清華,全國高校都在積極探求解決方案。我只能說,復旦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優解,但是與過去專業招生相比,是一種很有益的嘗試。

就比如大一大二之間應該怎麼分專業?我們這一級採用的是依據GPA的填報志願的模式,具體細節不做贅述,總之就是成績越好越有選擇權。這樣公平不公平不說,至少學校排名稍高一些的專業和稍低一些的專業學生的大一GPA之間可能就存在斷崖,具體的表現就是可能你在全大類排第50,專業排第49;而你大類排名100的室友,專業排名前十,之後的各種名額分配就很尷尬。

然後還有專業學習深度的問題,拿我自己舉例子。雖然我學了淑芬,但是僅僅停留在拿個還可以的成績的階段,考完試就全忘了,類似的還有線代、大霧。我現在雖然圖像音頻處理還能玩得轉,但是一旦涉及到數學物理公式,就得一臉懵逼地翻課本,比如什麼常微方程不會解,積分不會算,PN結電流公式記不住,CMOS閾值電壓記不住等等等等,這些或多或少都能把鍋甩給大類培養

最後,不僅國內,國際上也存在著這樣的趨勢。而且現在交叉學科發展極其迅速,不僅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廣泛的專業背景和涉獵的人才,我就不在此具體論述了。


其實想法都是多餘的,三百六十行,行行轉it。

大類招生,好處是多了一次選專業的機會(好像也沒多),讓同學們充分了解各個專業。你花很多時間充分了解軟體、計算機、電子、微納電子、自動化,發現自己編程能力不錯,對操作系統、數據結構也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力,mosfet什麼的看著就頭大,然後你躊躇滿志準備在軟體工程的天空自由翱翔。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教務通知你按照gpa你只能去微納電子系(只是舉例,無意黑我微所男)。你想反駁,教務語重心長(也有可能一臉鄙視)地說:」誰讓你不努力提高考試成績,排名靠後說明你不適合學軟體,去了也會被淘汰。「好像很有道理。。。。

多年以後,午夜夢回,城市的燈火已經暗淡,望著天空若有若無的星辰你突然喃喃自語:」當初如果把了解專業的時間用來多刷幾頁吉米多維奇,結果會怎樣呢。。。。「

————————————————————

如果這是大勢所趨,電子科大就不用分專業了。當初THUEE不就是把n個專業合併成一個,然後專業課爽歪歪。

竊以為,制定政策的大老闆們還是到基層走一走看一看。從青苗法到一條鞭法,再到」永不加賦「,哪一次不是天恩浩蕩,結果參閱」黃宗羲定律「。某清近幾年改革上癮了,有些走火入魔,超英趕美改天換日。

P.s.:大類下各專業冷熱天差地別,完全依據成績排名選專業?中國如果說還有一件公平的事情,有且只有高考了。別說什麼」這裡是清華,怎麼可能。。。。。「,自己開心就好。

——————————

有人點贊好開心。。。改革二字重千斤,最關鍵的是目的。從內心講是很支持大類招生的,正如當年對自主招生的推崇。從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角度講,這種改變是利大於弊的。但是,在以Harvard、MIT、Stanford為榜樣時,教授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這裡是中國。

這是一個很容易sibi的話題,卻又是那麼真實的存在。美國式的精英教育是否理所當然的適合清華北大,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知乎上能看到很多討論top2生源質量的,其中不乏「高考讓很多不配進清華的人混進去」之類的論述。高考確實無法保證錄取到最優秀的學生,可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廢除;自主招生能夠招到更優秀的學生,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鋪開。相反,包括清華在內的眾多高校推出了「農村學子降分錄取政策」,很多地方農村考生只要過一本線就能上名牌大學。

學工科的少年應該知道——局部追求最優往往不利於整體優化。對整個國家而言,中關村雙雄無疑只是局部的局部。讓」不配進top2的人混進去「大概是不利於學校超英趕美的,但是,即使我們弄出兩所世界最好的大學又能如何?大類招生,恕我直言,這些降分錄取的「村裡人」最後會在招不滿學生的院系「歡聚一堂」。可是,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你本來就不夠優秀嘛!相信在知乎,多數人都會認為優秀的人理應得到更多。可惜,社會的主體不是經常上知乎的這幫人,「精英主義」並不是普世價值。

曾經在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如果把知乎的大牛集合起來開個公司會如何」,大家的意見倒是比較一致的——追求「全精英陣容」不是好事。玩兒過《全面戰爭》遊戲的人都喜歡打造一支滿經驗的精銳之師,那迎風飄揚的戰旗看著就爽心悅目,可是老手出戰總會帶一堆炮灰,高中低搭配,物盡其用。大類招生(包括自主招生等形式)能夠讓那些原來通過高考混進金融、計算機等高大上專業的人「原形畢露」,選拔到「真正的精英」,這是好事,也是壞事。

受諸多因素影響,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國家利益和學校利益是一致的,學校利益和學生利益是一致的。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以今日之中國,完全有能力優中選優,找出一幫"真正的精英「淘汰所有「濫竽充數」者,打造一兩所世界頂級高校。國家不僅沒有這麼做,相反卻把不合要求的人通過照顧政策硬塞進去。這就是清華北大和哈佛耶魯不同之處。

前面有知友貼出《走向不和》中的劇照,不禁想起清末新軍——那可是大清花血本打造的精銳之師啊!然後武漢新軍踹門,北洋新軍砸場,滿清門店轉讓。所以,有關」慈禧老太婆把北洋水師軍費拿去修園子真是sb「之類的話在酒桌上說說還行,正式場合就別提了。


終於活著看到了全校都是基科班的場面,像清華這種學校,最好本科進來都先不要分專業,一年之後再說,甚至能允許混搭,design?CS,應該是個很酷很有力的方向


清華的學生或許比較優秀,具體後果我不敢說,但是我想談談我對我接觸過的一些類似大類招生的學校/院系的同學的了解,因為我接觸過的大多是最後選了物理的同學,所以我談的跟物理關係比較大。

首先我想大致把同學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志於學術的,另一類就是對學術沒有想法的。我覺得對於對學術沒有追求的同學來說這樣挺好的,因為這樣的話不至於剛入校就發現自己被碾壓,一般被碾壓都是被對某一方面學的很深的大神碾壓,比如物理,很多大學學物理的同學入校的時候都會發現為什麼自己什麼都不懂有的同學卻一聽就懂,一聽就懂的同學往往對物理都十分感興趣而且花了大把努力,可是人的興趣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專業不一上來不分的話宏觀來看同學們的差距是不會那麼大的,有的同學物理很好生物卻不行,有的同學生物很好數學卻不行,有的同學什麼都一般可是跟某一方面很行別的方面有短板的同學的成績上的差距卻幾乎沒有,所以我覺得清華這樣的做法符合大多數同學的利益。可是對於對學術有想法的同學來說這就有點不是很合適了,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同學,跟他們談點跟研究有關的問題,他們都很堅定的說自己想做什麼什麼,可是具體點我卻發現他們對於自己想做的東西根本就不了解,甚至很多只是停留在科普書的水平,而且很多相關的基礎的課他們也沒有上過,最基本物理甚至不如高中時候的我。而且我覺得對於以後想做研究的同學來說光課上講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我還記得我們當時的電動力學課,課本是一本最基礎最簡單的書,一學期過了課上講過的內容不到課本的百分之九十,很多地方還是一筆帶過甚至很多地方最後基本所有同學都只是背了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公式。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花時間去看書,去思考,去做研究,上課只是打最基本的基礎,可是如果不分專業的話什麼都學,課後自己的時間就少了,而且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看學習的效果也不好。

我記得我當時在交大的物理系,課程進度基本是我知道的國內的學校里最快的,講的都是很淺的東西,最後給同學們打分的時候也看得出來老師花了很大心思縮短同學們之間的差距,很多學的不是那麼好的同學最後的分數也都過得去,有70,80分左右的甚至還有90以上的,依我對清華的了解這些同學在清華恐怕連及格都難,所以我很能理解清華的同學的學習壓力。我覺得大類招生不如降低成績的考核標準,這樣不同的同學都會過得去,大家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才是大學生應有的生活,對於有志於學術的同學來說光有好的成績是不夠的,可是好成績又是必須有的,所以這樣也會降低一些考試失誤造成的風險,所以成績好的同學們這樣的做法也不會排斥。


我只想問才開始的GPA改革有毛用?簡直是啪啪打臉,選專業多半按成績來,只會讓大家更瘋狂刷GPA


推薦閱讀:

十六歲的男孩應該懂得些什麼?
高二文科生是否應該開始考慮專業問題?
如何看待官方承認985、211工程多份文件失效?
你有名校情結嗎?為什麼?
五三,必刷題,一遍過,王后雄,怎麼組合使用,各自優缺點。?

TAG:高等教育 | 大學專業 | 清華大學 | 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