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與 Uber 中國合併,給用戶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用戶還能享受到之前那樣的大力度的優惠與減免嗎?

另外,改卸載哪個的APP呢?


針對個人用戶的補貼會降低同時帶來價格的提升,哪次兼并收購整合之後,商家不是明裡暗裡得提價,而且是一個如此燒錢的行業,這也是商業的本性,無可厚非。同時,高峰期或許會更頻繁而且倍數會更高。因為在兩家合併之前,大部分司機都是同時開優步和滴滴的,但是個人消費者沒有這麼精明,重合度不會這麼高。所以這就意味著,供給的增量遠低於消費的增量,這種不平衡在高峰期會被放大,由此帶來更平凡更銳利的高峰期。

同時專車的服務會變得更差。Uber當年就是靠著炫酷和性感打入中國而征服用戶(想想當年各種的段子:用Uber遇到開法拉利的美女和開賓利為招聘程序員的老闆)。不過共享經濟本來就是偽命題,兼職最終會被全職替代,當Uber的規模擴大之後,車況和服務水平也落入凡間,大踏步向滴滴的水平落去。如此這般整合之後,這兩者的服務水平肯定不是求最大值,頂多就是求平均值。

針對供給側的專車司機,日子肯定會更艱難,薅羊毛的補貼會越來越少,於是大家肯定會進一步降成本和疲勞駕駛,這就是為什麼在上一段說專車的服務質量會更差:什麼樣的回報吸引什麼樣的服務者和產生什麼樣的服務,破車+疲憊司機的雙殺會越來越多。不過供給側還有不少是租賃公司,他們不會太差,本來就是Uber和易到等平台同時做,而且還在各類本地廣告平台上投廣告招來用車旅遊或者會議服務的散客。所有人以為他們會被滴滴和Uber徹底剿滅,然而他們其實在細分市場活得挺好。

最後是創業者。滴滴和Uber的整合(最後就剩下了美團外賣、餓了嗎和百度外賣),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資本盛宴的褪去,瘋狂燒錢的模式已經被翻篇了。創業者如果還想再用融錢燒市場再融錢的傳統模式,需要思考一下。之前有篇文章(數說融資市場(2016) - 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專門分析資本寒冬是否來臨,下圖足以說明。

在文章(基金恩怨情仇考(II) - 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中也提到,高瓴、Tiger、DST及中信等超級PE已經結成強大的聯盟。當他們已經不投項目了而專註於不斷整合手裡的資產,本身就意味著他們策略的調整和精力的再分配。

再延伸一下,有人說易到和神州專車會很慘,我倒覺得大家還是低估了資本市場的力量,如同當時因為低估PE大玩家的資本力量而不肯相信滴滴和優步中國會合併一樣。首先,這兩家都是對接國內資本市場,一個靠市夢率和故事就可以融到大錢的海量資本市場,而且還有發理財產品這一絕招。其次,這兩個專車業務對母體都貢獻價值和市夢率:神州專車依賴於神州租車業務,收穫成本和資本支出等多重便利,同時還可以幫助其處理二手及閑置車輛;易到用車為樂視貢獻利潤,所謂的「生態充返拉動硬體銷售」,能為樂視母體貢獻利潤。然後,神州專車和易到用車確實提供了不一樣的用戶體驗,滿足中產階級和金領階層,動不動來一下「充一百送一百」就能大量積攢用戶散錢,要說是圈錢,似乎也說得過去。

所以,我不認為易到和神州專車在短期內會被玩死。這還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或者說真正的拉鋸戰才剛剛開始。

(話音未落,易到用車在此次收購案公布後的第三天就開始了充100返150的活動,其中50元是現金,100元是樂視生態鏈的抵用券。力度空前,不過100元的抵用券不是特別實惠。)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所以說中國的互聯網到底是創造了需求還是將原來線下的需求,一地之壟斷變成線上的需求並壟斷全國?想想互聯網公司對輿論信息的控制只會比國家強不會比國家弱,細思極恐呀!


滴滴收購了優步中國,用戶打車還會有高額補貼嗎?【做夢吧】

滴滴和優步的合併,對用戶、司機、競爭對手、計程車行業都有很大的影響:

1、用戶再無便宜專車可打。

滴滴和優步的專車價格,一直遠低於計程車和其他出行平台,這是建立在它們一起燒錢競爭的基礎上的。價格是最有利的武器,滴滴和優步都深諳此道,所以一直陷在纏鬥中不敢提價,並為此付出數10億美金的代價。但在合併後,失去了外部競爭壓力的滴滴+優步,毫無疑問將會大幅提高專車價格,以改善自己的盈利狀況。對用戶而言,坐或者不坐之外,已別無選擇。

2、專車司機的選擇變少。

過去,私家車司機可以同時安裝滴滴、優步客戶端,哪家補貼高、訂單多跑哪家,以後恐怕是愛干不幹、不幹拉倒。因為有競爭對手存在,此前滴滴和優步在司機服務方面的競爭也很激烈,想盡辦法拉攏司機群體,但以後恐怕司機們沒有什麼選擇了。至於收入會不會降,要看滴滴的策略。

3、計程車行業加快衰落。

兩大對手合併成了一家,資金實力、用戶規模都會疊加,計程車行業面臨著一個比過去更強大的對手。當然,計程車行業能活多久,還要看管理部門和滴滴之間的博弈。

4、易到、神州的挑戰和機遇。

對易到和神州來說,滴滴、優步的合併既是好事又是壞事。好處在於,易到變身行業第二、神州變身行業第三,它們的想像空間比過去更大;壞處在於,對手更加強大,易到、神州面臨的競爭威脅也會前所未有。

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是一個爭強好鬥的人,今年年初做客央視《對話》節目時,明確表態不會為了利益和滴滴合併。

而今天,它們倆結婚了,可見在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敵人~~~~~~~

2012年3月,優酷和土豆合併;

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併;

2015年4月,58同城和趕集合併;

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

2015年10月,攜程和去哪兒合併;

2016年8月,滴滴和Uber中國合併……

而今天,輪到它們倆結婚了,

可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意思的是:

柳傳志的女兒柳青是滴滴快的總裁,

侄女柳甄是Uber中國區戰略負責人,

最後,柳傳志自己的聯想,則是神州租車的大股東,

柳家一門幾乎包攬了專車市場前幾大份額。

合併之後最高興的人應該就是聯想總裁柳傳志了吧~~~

以後應該改叫DiuDiud打車了~~~

以後出門「diu」一下就行~~~

哈哈哈~~~~


開頭先說說對創業市場的影響,滴滴收購Uber中國(其實美國的報道都叫合併),預示著其實這輪的科技泡沫破裂了,我覺得對中國用戶的影響在兩個方面,最受影響的應該是創業環境,首先對於出行領域首先對創業者來講,窗口其實就已經關閉了,因為Uber和滴滴是本輪互聯網熱潮的兩家最熱門的創業公司,其實也是最大的泡沫公司,都有明顯過高的估值(雖然商業價值確實大,但是gmv是跟不上的,因為Uber和滴滴,到現在還只是一個流量平台),而兩家合併後,其實表面著出行的流量入口之爭就此結束(實際上因為他們燒錢太厲害,甚至間接導致了o2o的一些寒冬),並且也不太可能出現新的競爭者了。接下來進入「垂直深化」的階段。目前來看滴滴的支付掌握在阿里和騰訊手裡,技術能力也無法在別的應用場景里進行輸出,能切的如車輛交易和金融、汽車後服務、送餐、送花,都不容易。並且滴滴的這種平台,並不像很多人所說的有無限、無邊界的規模化效應,共享經濟能部分提高效率,車+人,車可以24小時共享,但人不是。所以無限的服務擴展,只是一個故事。從此這個領域進入平淡期,幾個月顛覆傳統行業10年的互聯網+之夢會消失。

講完創業環境我在講下兩家公司之後會如何,我可以大膽說一年後,Uber應該就慢慢被滴滴消化了,因為多品牌,多終端在流量入口消失後沒有太多存在的意義。

然後講講對消費者的影響,短期內我覺得直接點會取消消費者的補貼降低成本,然後增加司機端的補貼增加接單率,然後歸於和出租市場對標的穩定,中國市場不在有懸念。


想想還是匿名,簡單的梳理下。

7月28日網約車合法化政策正式出台,不能說舉國歡慶,起碼跑網約車和用網約車出行的人都感到一波利好。

7月29日,稀疏的網上出現傳言優步與滴滴將要合併,最初沒有用滴滴收購一說,把最早的一波新聞又拿出來炒一遍。

8月1日,疑似疑似Uber CEO卡蘭尼克的博客文章在網上流傳,卡蘭尼克在文章中稱優步中國將與滴滴合併。

8月1日下午,正式合併了。(應該是滴滴吃了優步)

正文

暫且不說兩家平台好壞,在短短的一周內,從各方發聲不會合併,到最後莫名併購,能不能用朝令夕改這個詞?

誰都知道市場主導經濟下,競爭才能良性發展,優步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砸錢,想必不是為了討好滴滴的吧,誰都想分市場的蛋糕,尤其是一塊新的大蛋糕。莫名的現在變成一家獨大,後期誰來監管,如何定價,將網約車直接喊成滴滴好了,以前1.6起步的日子到哪裡去找?

是誰能有這麼快的權利和資本短期內合併兩家公司?

表面上支持網約車,實際後面傻子都能看出來只有一家大的運營商的後果,細思恐極。

優步來華砸了一波錢,還沒賺回本一個併購全都回來了,腰包鼓鼓的去世界各地開拓市場。資本運作完美案例。

滴滴不需要走出世界,一個收購拿下最大競爭對手,然後坐上頭把交椅。易道、神州、首汽都是什麼?陪玩的嗎?

國家政策好!給大家創建了這麼一個大的平台!

感謝兩家公司!你們可以隨意定價了!

利益相關:優步合作租賃公司,我們的業務就是幫助管理車輛,優步派發管理費,現在都變成滴滴了,員工們,老闆對不起你們,回家洗洗睡吧。


還記得計程車鬧事的時候大家怎麼評價計程車的么?

他們只是想便宜佔盡。

其實誰又不是呢。

1.

朋友圈裡某位供職於專業IT類媒體的前輩轉了一篇自己媒體寫的深度文。

原本想發來跟大家分享下,但是言辭中明顯有捧一個貶一個意思。

還在還有《財新》這種真正具備媒體精神的專業媒體在。

直接扔兩篇東西大家看看。

滴滴收購優步:反壟斷申報?價格上漲?

獨家|滴滴收購Uber中國前 柳青獨家解析行業公司

2.

第一,不可持續的高補貼沒了,大呼小叫「壟斷無恥」,可誰都知道高補貼根本不是可持續的模式,有沒有併購都有停手的一天。

第二,二家合成一家,這也不是第一例了,人家還沒下一步動向呢,大呼小叫「壟斷無恥」,先把帽子扣在這——動動腦子,還隨意定價,定高了有流量么?為了營業額、增長率(資本市場喜歡的,涉及估值)和利潤率,他敢定高價?

第三,就算這DU敢定個無恥天價,易道和神州都被人捆住手腳了么?低價殺入保證一定利潤率鐵定市場佔有量飆升,DU敢冒這個風險么?

3.

說到底,你們喜歡的不是競爭,就是補貼。

別人兜里掏出來給你的錢不給了,立刻翻臉罵街而已。

壟斷?

什麼叫壟斷?

計程車那種高額管理成本、變態的准入制度和負分的管理才叫壟斷。

網約車,是個企業就可以做,是個車主就可以加如,做得不好顧客立刻用腳投票……

即便這市場佔有率高就非得被稱作壟斷,也是比計程車優質得多的壟斷。

4.

說回開篇那篇報道。

文中說某一家的盈利基於剋扣司機補貼,提出的證據只有「司機的感覺」。

都不用別的,另一家的大連總部門口被人掛條幅,按周階段的錢經常有司機拿不到,並且感覺上「越是幹得多的時候越不給」,怎麼不見有人報道下呢?

還有「感覺某家比另一家素質高」這種,連續出現「感覺」作為結論的支撐,我真是無語了。

也罷,連成名的媒體都有如此水準的表現,對知乎的回答也不該報太高期望。


只想問,聯想當年的柳總尚能飯否?而今楊總何人知曉?


意味著搭公交的時代又回來了。


還不都是愛佔便宜的消費者 愛佔便宜的私家車主弄出來的格局

貪便宜 把滴滴養肥了 倒不是說讓他賺到錢了 而是讓他的體量和市場地位具有了和政府協商的力量

所以 希特勒是德國公民選出來的

滴滴也好 優步也好 合法性也是普通人通過出行方式的轉變培植出來的

別看前期大家都吃到甜頭了

你自己種出來的果子, 自己得老老實實吃下去

不過 好歹出台服務規範 這果子倒也不算太苦 就是錢得多花點了 這酸爽。。。

------------------------------

有些人對此有不同想法

說句難聽的話

網約車現在運行狀態本來就是非法狀態,,

只不過,交通運輸部一不想和國務院頂,二不想依法執法帶來不和諧現象,所以就扯了七個部委下水,搞個辦法出來

不為別的,交通運輸部只想把安全的責任控制好,至於其他的,你們愛怎麼折騰 就怎麼折騰好了,我把我的公交安全運行就好,計程車死了就死了,管我鳥事,本來就是中間扔過來的,交通部門也沒有拿份子錢,想要交通部撒手不管也行,把現有法條廢掉就好了,運輸安全統統丟給安監局,公安部去,費力不討好,,,,,運輸市場徹底開放,交管局,質監局負責車輛性能就好,

懶得去配那張圖了,,免得引來更多爭議

我呢 還是按照一個原則,什麼時候網約車服務規範生效了,不合法網約車從市場上逐漸退出了,我會開始使用網約車

話說優步在美國,還是依法運行的,特定州法律許可,或者不禁止其商業模式,他才可以合法營運,

Uber在美國如何應對「封殺」?

Uber在美國內華達州被判停止運營

Uber在美國多個州府遭到禁止未來何去何從(圖)-新聞中心

中國部分地區都封殺滴滴,優步在美國怎麼應對?

至於在台灣

Uber 在台灣將被撤銷投資許可,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也就是國內民眾,喜歡一群人一窩蜂紅燈衝過人行道的德行,跟對待網約車是一個性質,

當然,也是TG自己要背鍋,民眾依鬧辦事的模式,TG政府要承擔主要責任


當時的優惠你愛理不理,如今的價格你高攀不起


互聯網的本質,不是競爭,而是壟斷,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啊。

前期的燒錢大戰,只是為了後期能夠更好的壟斷而已。

在彼得·蒂爾著名的書《從0到1》中也講到,互聯網本質上比曾經的任何一個行業,都要來得更加壟斷,而非更加競爭。但互聯網企業卻總喜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競爭性的行業里的競爭性的企業,以此來迷惑媒體和公眾。

舉個例子:

  • Windows系統的市場份額超過90%,在中國超過97%

  • Google搜索的全球市場份額約為73%,bing+yahoo(雅虎的後台使用的是bing搜索)約19%,而Google加上bing(包括yahoo)兩家就佔到了全球份額的約92%

  • 阿里巴巴佔據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份額約80%
  • 百度搜索約佔國內搜索引擎市場份額的約85%
  • android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為82%,另一家IOS則為約15%,兩家加起來高達約97%,其他操作系統幾乎絕跡。

以上還沒包括社交巨頭facebook的兩款超過10億用戶的社交軟體whatsapp和messenger.還有騰訊的微信和QQ自然更不必說。

互聯網領域裡的壟斷者數不勝數,再多一個滴滴,又有什麼奇怪?

曾經有一段時間支付寶非常強勢,建設銀行的行長跑出來說:「銀行也是弱勢群體啊!」這句話聽起來挺可笑的,但你仔細一想會發現其實並不是一個玩笑。就算銀行的業務依賴政策保護,但中國依然有近一千家不同的銀行,而假如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銀行在同一個條件下競爭,最後,由於互聯網天然具有的壟斷性,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一下,你不會想不到全中國只剩下」阿里銀行「和」騰訊銀行「兩家佔了市場的99%吧(手動壞笑),銀行們當年的慌張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只是後來由於政策限制住了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擴展,才讓傳統銀行業緩了一口氣。

經過長期的燒錢大戰後,回到網路打車的本質。我覺得大部分還是原來線下的需求,改進的地方是,網路打車比曾經的路邊招手打車更從打車方式上,方便一些,另外就是網路打車多了一個拼車一個順風車,對環境保護是一個好處。雖然網路打車必定會漲價,現在的傳統計程車公司也會轉型,我認為會更多的轉向滴滴打車無法服務到的細分市場,騰訊阿里兩巨頭會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程車公司」,未來可以更多看好這兩家的盈利。


( ′? ??")停車技術太爛而堅持Uber的我,已經乖乖地重新開車上下班了——from真實的用戶體驗


可以試試易到和神州這兩個app了

不過像我這樣非商務精英人士估計要回到公交,地鐵的時代了

另外:從前幾天(大概是條文出來那兩天)優步和滴滴就貴的離譜

底下是兩個應用的推送

第一個是今天天津優步的推送?一篇類似告別的傷感文。

並且:沒有優惠券!

第二個是昨天的滴滴的炫耀帖?

總之,現在優惠券就沒有了啊!!!


讓我知道了易到的存在,不說了,回去試試……


看了上面的答案,個人感覺無論什麼時候陰謀論都是很有市場的。


先合法化,再和諧化


對用戶來說,最大的改變當然是用車價格了。

不過之前滴滴和優步的低價,本來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常態。

作為可以不用站在路邊等車(大熱天或颳風下雨時優勢尤其明顯),可以在室內叫好了車再出門上車,在偏僻的地方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附近的車(不用走到會有計程車經過的大路才能打到車),等等等等,這些更好的體驗,都是網約車相比傳統計程車的優勢。

根據一分錢一分貨的選擇,網約車其實本應該比傳統計程車更貴的。

只不過前期為了培養市場,網約車平台都採用了燒錢補貼的方式,利用低價吸引消費者。這其中,除了讓一些原本習慣打計程車的人群外,還吸引了大批原本不打車(選擇更便宜的出行方式)的人群。而後者對價格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網約車的價格比公交貴太多,甚至超過了計程車,他們也不會再選擇網約車,而會回到公交等更經濟的出行方式。

本來,按照優步的「分享經濟」的概念,網約車的主體是私家車,沒有稅收和管理費等成本,價格可以比較低廉,處在公交和計程車這兩個價位之間,吸引大批覺得計程車貴又覺得公交太擠太慢的人群。但現在網約車新政的規定,掐斷了私家車作為網約車的可能,今後網約車的成本會比現在大很多(比如保險,可能出現的管理費等),加上規定了不許補貼,由地方政府規定準入門檻等,網約車的價格必將大幅度上漲。所以今後網約車的目標群體的門檻就高了,必須具備一定消費能力。

而這個群體,也就是以前習慣於打出租,現在被網約車培養出來「叫好車再出門」這個習慣的人群了。


Uber跟滴滴會淪為徹底的打車軟體?

今天在廣州打車,用的是Uber,28公里,收費110+……七點多打的…貌似1.5倍?

上車後,司機問我,打車一共多少錢…

我說110左右吧…

司機說,要不你取消吧,我送你過去,你直接給現金或者微信轉賬都可以……

我說,好的……

跟司機閑聊,他說,110塊,到他手裡只有80多…Uber吞了兩成,既然這樣還不如我來賺這個錢……

後來Uber收了我10塊多的取消車費…被我傾訴回來了……

如果收費問題不解決……以後司機只用Uber聯繫乘客,但不用Uber收費……直接架空了Uber……

反正乘客給的錢一樣…還不如多給點司機……


再也不會有人,一言不合,就卸載滴滴,一言不合,就棄用優步了。

還記得7月份大雨,有人控訴滴滴漲價,讚揚優步五元封頂嗎?這臉打的~~

快來快來,卸載滴滴和優步,現在他們已經抱團了。人民群眾再也無法相信他們了。

讓我們不用滴滴,走路出發。

小電動又將迎來春天啦^ω^


公交車,電瓶車恐成最大贏家!


推薦閱讀:

uber和滴滴打車的盈利模式分別是怎樣的?
嘀嘀打車為什麼將補貼短暫調為 5 元後,又迅速調至 12-20 元?
交通部 2015 年 10 月公布的專車新規會對滴滴出行、Uber 等運營造成哪些影響?
乘坐滴滴順風車是怎樣的體驗?
滴滴打車的專車是否屬於合法的計程車?

TAG:優步Uber | 滴滴出行 | 滴滴優步合併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