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好卻總是考不好」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歷,感覺複習的很到位很全面了,但是考試時總會因為一些各方面的因素(如 心態等等)出各種錯誤,比如正負號寫錯,數字算錯,遺漏情況等。雖然大家可能會說這還是基礎不紮實1+1從來就算不錯,但是現有的知識如此之多我們不可能把每一部分知識都學到1+1那麼熟練,而且平時自己做題也並沒有這麼多紕漏,這到底是為什麼?
大家有沒有辦法克服改善這種情況?還有就是感覺心態的影響很大,如果你在考試時能調節的從容而淡定那麼出錯的幾率會大大減少,有科學的解釋嗎?
如果你是一名基礎不錯的中學生,那麼你必須意識到:
會考試和會學習的確是兩回事。
對於基礎有欠缺的學生來說,沒考好就等於沒學好,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
但是同樣是基礎非常好的學生,有的就是更擅長考試,而有的確實不擅長。就像體育運動,有大賽型選手,也有實力一流但是比賽榮譽較少的選手一樣。這種區別的確是存在的。
從方法層面講,這類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問題:
1 平時喜歡鑽研難度大於考試的題目,而對考試難度的題目不夠重視。
花兩個小時攻克一道難題帶來的知識上的收穫的確大於同樣的時間做二十道簡單題,但是這不代表你能在兩個小時內能把二十道簡單題一分不落地做對。功利地講,這兩者需要的能力其實是不一樣的。
這種學習習慣還有一個弊端,就是因為平時訓練難度大於考試,所以在面對難度較小的考試題目的時候,興奮不起來,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這樣就非常容易粗心犯錯。
所以解決辦法就是,一定要有意識地訓練提高在限定時間內,解決考試難度題目的準確率。
2 考試時過分信賴自己的硬實力,忽視了應試技巧。
雖然我批判過「秒殺法」之類的玩意,但是如果你能憑硬實力解決卷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問題的時候,就應該適當訓練一些「投機取巧」的應試法門,包括但不限於特殊值等。
不是說讓你依賴這種方法,人在考場上是非常容易緊張鑽牛角尖的,這些比較狗的辦法並不是真的可以解決問題,而是在要鑽進死胡同的時候可以拉你一把。
總而言之,就是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考試能力。
若排除臨場心態問題,「學得好卻考不好」基本上是個偽命題,認知心理學完美地解釋了這一悖論:低效的學習和努力容易給人一種充實、成長、掌握的感覺,我們自以為的「學得好」可能只是一種學習錯覺,一旦到考試等關鍵時候就露餡了!所以,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得好」?另外,要拿高分,臨場心態也非常關鍵,直接加成或削弱個人能力,那一刻的心態抵得上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本文深入探討這兩個影響成績的核心問題:1)什麼才是真正「學得好」?2) 如何保證臨場心態?No.1 什麼才是真正的「學得好」?1、打破「學得好」錯覺:熟悉不等於理解掌握
2、學習效率取決於信息加工深度
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深層次」的加工比「淺層次」的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信息使之進入我們的大腦。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信息間建立聯繫。
自我檢測(問題思維)是一種有效的信息深加工模式,最近研究表明,對要記住的信息進行自我檢測要比復讀有助於長期記憶和理解!
心理學家設計了個試驗,分為測試組和復讀組,兩組各用10分鐘記一篇文章,然後做2分鐘的數學題,之後,復讀組再復讀背誦文章10分鐘,而測試組進行10分鐘的自我測試。最後分別隔5分鐘、2天、1周進行3次考核,測試結果發現,5分鐘延遲後的測試,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2天、1周後測試,兩組的成績都下降了,但測試組的下降程度要遠小於復讀組。
自我檢測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書本的「測一測」進行自我提問;另一種是自己編問題,比如將書本的大綱和子標題按照層級編成問題,然後自我提問。
其實,向同學、朋友講解知識點,幫助他們答疑,這也是一個自我檢測的過程,能讓自己主動思考、組織信息,這對學習和記憶非常有用!所以,不要吝嗇於同學的請教,這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機會!有經驗的同學都知道,很多靈感都是在給別人講題中產生!
3、高效學習的關鍵:搭建知識框架
問題思維能啟發思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但高效學習並不是知識數量的簡單堆積和記憶,知識孤島再多也沒有用,關鍵在於知識之間的串聯和組織,要建立一個能幫助我們把不同信息聯繫起來的框架:構建出知識的樹狀圖!
以高中學習為例,在我眼中,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發展、壯大這棵知識樹,高三複習時,完全以節點中的問題進行回顧、複習,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思考過程,而不用低效的翻書、複習、遺忘。
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接,知識之間的聯繫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讓知識融會貫通,這才是真正的「學得好」!
No.2 如何保證臨場心態?
先來了解下壓力管理悖論:典型壓力管理強調減壓、放鬆的重要性,這其實進一步肯定了擔心的事實,即壓力、焦慮是表現不好的信號,告訴緊張的人要平靜下來,這強化了他們覺得自己不行的信念,提高對未來焦慮的擔心!此外,現實中,很多事情其實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壓力避無可避,壓力及壓力帶來的焦慮就會形成疊加效應,陷入惡性循環。
不禁想起中考、高考,越是試圖放鬆下來,越是期望雲淡風輕,內心深處越是緊張的要死,那時候特意學過不少的放鬆減壓技巧,聽別人講的頭頭是道,但怎麼到我這就沒卵用,尤其高考兩天晚上都失眠,一直以為自己學藝不精,原來都是坑!
來看一下壓力新科學的最新研究,下面是一個著名的壓力干預實驗:
實驗:「我很冷靜」VS「我很興奮」,把壓力、焦慮轉化成幫助其更好表現的能量!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賈米森對學生考前干預,鼓勵一組學生採用傳統的壓力管理策略,即通過放鬆、呼吸、鼓勵等方式緩解緊張;干預組中,鼓勵學生擁抱焦慮,對自己說「我很興奮」,壓力反應是身體幫助你更好地表現;控制組什麼也不做。
通過收集學生考試前後的唾液樣本分析壓力荷爾蒙發現,思維干預並沒有減輕壓力反應,但在接受過思維干預的學生,更強的壓力反應伴隨著更高的考試分數,壓力提升了表現,而傳統壓力管理組及控制組,壓力荷爾蒙與成績沒有關係!
實驗表明:選擇視焦慮、壓力為興奮、能量或者動力,並不會降低壓力反應,與直覺相反,壓力越大,成績提高卻越顯著,這是因為壓力反應本身就是進化出來幫助我們整合身心資源的!當感覺緊張時,告訴自己這是興奮,是身體幫助我更好表現,這確實簡單、管用!重大事件之前,焦慮和興奮之間,僅僅一線之隔!
還有一個關於壓力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被簡單告知「你是那種在壓力下表現更好的人」,他們實際表現會提高33%,即使這種只是隨便說說也無妨,重要的是信息改變了焦慮信號的意義,不再是「你會搞砸的」,而是你會更好發揮的證據。
壓力新思維把視為障礙的身體壓力反應看成資源,使天平從「我無能為力」向「我搞的定」傾斜,這個思維轉變會隨著時間疊加,它意味著在生活中,面對壓力時,你感覺透支還是被賦予能量!科學的壓力管理,不是試圖減輕它、逃避它,而是在壓力下成長的勇氣,轉變壓力思維的能力:視壓力為資源。
打破傳統錯誤的壓力觀,臨場壓力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如果能夠視壓力為資源,臨場考試就再也不用提心弔膽、焦躁不安了,相反壓力越大,超常發揮的概率就越大!
嘔心瀝血之作,希望你會因認同而點贊!
——————————
曾翻譯過一篇長達44頁的學習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譯文為《刻意練習:成就天才表現》,暢銷書《異類》及「一萬小時理論」均出自此論文,公眾號搜「高太爺」,回復「刻意練習」自動獲取原文及譯文。
http://weixin.qq.com/r/LzmJkRrEr0fQrV7y92w9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前高中課間去問化學老師問題,我屁顛屁顛的跑過去,覺得拋了一個特難的題,已經做好了等待老師演算給我看的準備了。
然而,讓我大跌眼鏡的是,她看一眼就balabala的說出了答案。當場我就被鎮住了。
我心理讚歎:天啊,我們的陳老師也太厲害了!習題裡面的每道題答案及過程記得一清二楚!
後面自己當了老師,慢慢也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大道至簡——就是:熟練。
每周上直播課前,我一般不會去準備具體的一道題怎麼講,而是先確定好主題,然後數好題目的個數。
為什麼?那些題目我都講了N遍了。
所有過程在大腦,清晰可見。
選題的時候分析了一遍,
自己再刷題時做了一遍,
一對一時講了幾遍,
直播課時講了N遍,
幫課程學員答疑,又講了N遍。
我並沒有刻意去記,只是想記不住都不行!這些東西總是在大腦裡面重複出現。
所以現在我有些理解當年我的老師們了。
數十年如一日的站在講台上,只要大綱沒怎麼變,他們重複的次數又遠遠超過學生。
自然就給人一種超級厲害的感覺!簡直是信手拈來,倒背如流之感。
其實只是非常熟練而已!
以此類推,在各行各業,我們都傾向於找經驗豐富的人。比如老醫生,老司機(別想歪)
人們都習慣性以為自己得的病稀有罕見,其實在經驗豐富的醫生眼中,也只是平常小病。看一眼,立馬可以寫出處方。
老司機開車,總是很麻利的,全程可以不用思考,自動化進行。
再厚著臉皮舉個例子,就像學我課程的同學,向我提問,一般我會先建議他回過頭去重新看看第幾章第幾節的視頻內容,看完之後,自然問題就解決了。
因為足夠熟練,一看就可以發現病灶,並且找到解決辦法。
但是學生一般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去重複的,畢竟每天在學校有6門高考科目輪番轟炸。課餘時間也很有限。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放棄治療呀!
一張試卷下來,有人考130+,有人考110+,有人考90+,大家一起聽老師評講,並且都感覺每道題都聽懂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分數130+和110+的同學對教材的熟練度是不同的,不要被「聽懂了」這種錯覺所影響,發張一模一樣的試卷,立馬打成原形。110+的同學,熟練度就是不如130+的同學,這個得坦然接受,並且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熟練度提高。
切忌漫無目的的刷題!提高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有的放矢,先自己的薄弱處。比如錯題。
方法可以參考之前我的一個回答:
呆哥數學: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時間緊迫,我們需要講求效率和結果。用這一招,呆哥在各大考試中,還沒有失手過。
今後步入社會,從事各行各業,也是這個道理。經歷了艱難的過渡期,隨著熟練度的提高,不斷的總結,慢慢也就更加得心應手了。
時間並不是偷偷溜走,還會留下一些東西!
經驗之談無他,熟練而已!
PS:想通過刷題找到自己薄弱處的同學,可以刷我的每日一題,第四期,第五期已經整理好了,第6期還在整理中,需要的可以加我微信(daigemath666),送你電子版的。
第七期還在每天更新中。關注專欄後可以每天看到。
高中數學每日一題
一、
想起了高中時候的班主任,每次看到我們作業字跡亂、上課做作業、邊聽歌邊做作業的時候都會很著急地制止我們。他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們強調:如果平時練習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考試的時候更不可能做到。不要以為你想要「認真」「專註」的時候就能立刻做到「認真」「專註」。你平時是什麼樣,考場上就是什麼樣。二、
高三時有一位其他年級的物理老師給我們臨時代課。課堂上出一道題,要求7分鐘內做出來,另外會找兩個人上講台在黑板上做。題不難,也就是高考倒數第二道大題的難度,但黑板上的同學很少能做對。「上了講台,人就會變『笨』。同樣的,上了考場,更會變『笨』。」他的意思是:不僅要做練習,更要做緊張氛圍下的練習。要做到變「笨」以後還能把題做對。上面各位大神說的已經很好了,我再補充一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當時回答的時候比較倉促,評論區很多朋友表達了疑惑,所以我在此說一說我對兩位老師的話的理解吧。其實我覺得,他們想表達的觀點是:要把平時的練習當成考試對待。第一位老師想強調的是注意力集中,如果在平時練習中習慣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那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注意力集中,再加上考試時的緊張狀態,所以就容易犯錯誤。所以在平時練習中就要「練習」注意力集中。
為什麼會覺得「學得好卻總是考不好」呢?因為平時會做的題到考場上做不對了。
為什麼平時能做對的題到考場上做不對了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平時和考場上狀態不一樣。平時練習很少會有時間緊迫感、精神高度集中、心理壓力,而這些會造成思維不順、手殘等不利於考試的因素。所以我們要練習在時間緊迫、精神高度集中的狀態下做題。——這是第二位老師的觀點。(心理壓力這個不太好練)舉個例子:高三複習的時候老師會發很多的理綜練習卷,如果你在零散時間斷斷續續地做這些卷子,我認為,這卷子基本是白做了(除非遇到了能讓自己發現知識漏洞的題,但是對於「學得好」的同學來說通過做套卷來發現知識漏洞的概率是很低的)。那應該怎麼做呢?我認為最合適的做法是選定2小時左右的時間,排除外界干擾,模擬儘可能接近考場的狀態,做限時訓練。這樣做一套的效果頂零散地做十套。人們常說「考試的時候要像平時一樣」就能做到不緊張、正常發揮,這說的沒問題,但如何做到嫩?我覺得如果能做到「平時就像考試的時候一樣」那自然「考試的時候要像平時一樣」了。
最後,以上內容可能只適合於覺得自己已經」學得好「的同學……如果你還沒做到「複習的很到位很全面」,那就趕緊系統地複習知識點去吧,別刷知乎了……我們大家往往會學習研究題型,知識點,難題偏題,英語選擇題五三原則蒙法,閱讀理解題平均檢查法,理綜時間的分配等等等等,但是卻始終忽略了對錯誤的學習研究。每次考試,因為粗心的錯誤哪次不是幾十分幾十分的?
可是很少有人會真正沉下來認真去想粗心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粗心?粗心在哪裡?怎麼克服?
首先,我們來進行對粗心的分類,先區分開來,再對症下藥,針對性的治療好我們做題目時候缺心眼的毛病:)
1,真正粗心,抄錯題,看錯數字類的。
2,假粗心,出題人的故意陷阱,或學習時沒給夠注意力的知識點。稍後具體解釋。對於第一種粗心,我給大家提供劃題法:顧名思義,劃題法就是用筆把題目里你覺得關鍵的地方,數據等信息圈出來,給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等到做題要用到數據的時候,能夠快速並準確的找到使用。在草稿計算的過程中,因為對數據有印象,也不容易出現錯誤。
這個方法看著簡單,實則威力巨大,基本可以克服所有因為沒看清題目犯的錯。
主要講講,第二種粗心的應對方法:
我給大家提出一個我的原創概念:片段提醒糾錯法。
核心觀念:「記憶」錯誤是很重要的克服粗心的法寶。粗心不只是粗心。每個人容易犯的錯誤是有一定範圍的,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的知識體系里都存在不同的不足,缺陷點。這些不足往往導致了我們在某一方面的經常性「粗心」。而我們常常卻只把這當做簡單的看錯了,小事化了掉,故而一直粗心不斷。
舉個粗簡的例子:
化學物質a,在一般條件下是固態,但是在4攝氏度的時候會是液態。現在問:a 在4度的情況下是什麼形態?
如果你對這個特殊情況下的形態特點有印象而不熟悉,沒有給與這個特性足夠的關注的話,再加上題目看著簡單你做得快,很容易「粗心」造成錯誤。(其實遇到這樣的特殊情況時候,我們早應該立刻敏感起來,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出題老師喜歡考特殊情況了,這也可以算是出題人故意來誤導基礎不牢固學生的的小陷阱)
從這個粗陋的舉例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我的意思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第二種粗心是源自基礎知識的不完善。我相信雖然知道了這個原因,大家也不情願去從頭到尾梳一遍,累死,還超低效。
我也是個懶漢,不願意干這累人還低效的事兒。
So,片段提醒糾錯法誕生了。
無論第一還是第二種粗心,都適用。
首先,以一道錯題為例子,還是那種很幼稚園感覺的例子,很久不做題,我一時間找不到好的例子
最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十字交叉法:
解: x^2-x-2=0
(x-2)*(x+1)=0
得X=-2 , X=1
明顯,最後的部分解錯了,符號全都反了。
接下來,片段提醒糾錯法只要兩步
第一步;為什麼錯了?
由分析知道了是在解(x-2)*(x+1)=0的時候錯了,以為-2.1直接就是答案。
第二步:記筆記,計什麼?很簡單:直接寫,也只寫:
(x-2)*(x+1)=0
這樣的話,你每次翻筆記本一看見這句,就會記起這個錯誤,為什麼錯,錯在哪裡。每看一遍就是加深了一遍印象,你不需要去背,也背不下來。看完之後,你也不會有什麼印象,但以後當你一遇到十字交叉法解方程,就會立刻想起你曾經犯過的這個錯誤。
試問,你還會「粗心」嗎???
通過平時作業的不斷積累,類似的「粗心」都這樣記在一個本子上,粗心不會再是問題,當然也有缺點,需要你去常翻看,不過我個人覺得,能夠解決粗心問題,每次考試多個二三十分,這樣做是值得的。
點到即止,認真的同學在實踐後會對這個方法有更深的理解:)
覺得有幫助的同學們,不要吝惜你的贊和關注哦!
最後我想說,明確具體的方法總是對一些人有效對一些人無效的,真正完全普適的很具體的方法應該極少,所以,適合的同學可以參考。
對於看起來很牛的理論,誰又知道是真是假呢?古代起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圓地方,現在看呢,還不是錯誤的?理論永遠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而只能在一次次實踐中不被證偽。不過我也沒說理論不好,希望大家能用一種俯視的姿態來看待知識,這樣才能學到更多東西。
我們高中時,老師說了,你的一切考不好的理由,都是你在為你沒有完全掌握找的借口
當年我教我同學怎麼理解概念解題思路云云,然後他們考得比我好
學得好的標準是啥?能當小老師教書育人?扯淡吧,誰不是混社會,要混的好只看結果誰管你過程細節如何?
分分分!錢錢錢!妞妞妞!你搞到手就是好,沒搞到,都扯淡!廣大學子們一定有這樣的體會:學的好不一定考得好。
首先學得好不好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自己所認識到的總和事實有一定的差距。其次學得好不一定就會考得好,考試成績一定程度上還會受到臨場發揮的影響。
如果你正面臨著「學得好考不好」的情況,不要著急,按圖索驥分析以下兩點,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你真的學好了嗎?
面對不好的現狀,每個人都要首先問自己:你真的儘力了嗎?你是否有鼓動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去努力、去改變?
面對考試失利,要問自己:你真的學好了嗎?
(1)不要做無用功
有些同學是很「努力」。他們不辭辛勞早早來到教室自習,也有著強大的定力挺直腰桿一坐就是一天;回到家後認真完成作業,燈火照映著他們的臉直到深夜……他們可能比成績最優異的同學還要辛苦,但是考試成績出來後他們的成績卻只能屈居於頂尖之下。這時候疑惑出現了: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嗎?為什麼我比不上那些沒我努力的人?
沒錯,你確實很「努力」,甚至比其他人「努力」的多,但是並沒有做到效率的最大化,很多時間都在做無用功,是在營造一種「我很努力」的假象。努力的意義在於把每一分時間都榨出更多的成果,追求的是更好的效率。而這種刻意拉長時間的「努力」和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讚許的心態,並沒有把「獲得成效」放在第一位,無異於捨本逐末。
如果你想要獲得突破,就要放棄這種熬時間的想法。要緊繃精神,時刻想著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有挑戰性的題目。剛開始可能很不適應,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久而久之你就會知道:靈活的頭腦也是可以鍛鍊出來的。
(2)切忌獨善其身
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尤為重要。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學習知識也會有有不同的問題。通過交流可以在短時間內分享若干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你可以將自己攻克的難題分享給別人,講解能夠讓人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小黃鴨調試法」就是因此誕生。你也可以在遇到困難時和別人討論,這能給雙方都提供靈感、碰撞火花。
理想情況下,知識的交流都是有益的。然而很多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並沒有這樣的習慣。一方面自己的臉皮薄,遇到困難了不好意思詢問別人。也有可能是鑽了牛角尖,覺得自己有能力解決難題並且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對於前者,不必害怕被拒絕。老師和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都會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你的提問會讓老師感到欣慰覺得你是個上進的學生,也可以滿足同學小小的虛榮心,畢竟是對他們實力的認可。 儘管如此,你需要掌握提問的時間和方法,不要在別人忙碌心煩的時候提問,不要趾高氣昂居高臨下的問問題,通常你都會得到滿意的回答。對於後者,你可能自認天才,但是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何近現代科技的發展中,天才越來越少,團隊的作用越來越強?因為當今科學的深度廣度都遠遠超過了個人所能涉及的極限。而你也要認識到自己的極限在哪裡。過度的強迫自己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何不與同學一起討論,你會發現「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不是妄言。
你做好考試準備了嗎?
考試和日常學習通常是兩碼事。有些同學在平時可以輕鬆解決難題,到了考場卻著急的揪頭髮;有的同學平時相當自信,成績下來才發現失誤太多送了很多分。
平時學的不錯,為什麼沒有考好呢?
很有可能是沒有做好考試準備。
(1)考前複習
考前複習是專門針對本次考試的總結。它包括對整個階段知識點的梳理,習題錯題的重點加註,和一些難題解題思路的分析。很多同學沒有這樣一個總結,所有的知識點都是散亂無章的,對自己的認識也就不夠充分。這樣在平時的小測驗中看不出問題,但是每逢大考就會出現這道題似曾相識卻忘記答案的尷尬場面。只有做了複習,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才能在考試中做到胸中有丘壑。
考前複習首先要梳理知識點。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將筆記講義過一遍絕對不是浪費時間,反而能夠為下面的複習奠基。在梳理的時候畫一個思維導圖會讓你對整塊知識有了邏輯上的概念,更有利於小塊知識的記憶。對於老師劃的重點當然要額外注意,其他的知識點起碼也要過一遍,絕不能忽略。梳理過程中可以通過在筆記上增加註解的方式加上記憶。
其次在適當做一些練手題的同時複習以前做過的習題。如果你有收集錯題的好習慣,此時就可以派上大用場。複習習題不能只用瀏覽的方式,這樣的看下去只能留下粗淺的印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只適用於文科,理科更是如此,只有遮住答案再做一遍才能重溫這道題的思路,否則收效甚微。
(2)了解試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花出一些時間了解試題絕對是性價比最高的決策。
很多同學「學得好考不好」是因為他們在思想上是個莽夫。考不好的結果已定,沒有積極尋找方法,而是陷入「盲目努力–消極–盲目努力」的怪圈。懂得了解試題就是思想靈活的表現,它花費複習期間寶貴的一個小時,卻能讓你少做很多無用工。
了解試題,要了解哪些內容呢?
無非是整體的分值比例,填空選擇大題各佔多少分,簡單困難的題目比例。要學會從出題老師的角度來看這一張卷子。出題老師出於控制平均分的目的,會刻意安排題目的難易程度。一般來說,簡單的題目佔60%,中等難度30%,難題最多10%(當然不同老師不同考試差距較大)。要給自己下目標,簡單題目分數全拿到,中等難度保證不錯,衝擊難題。如果你平時真的學的不錯,這樣的目標應該難不倒你。
要善於利用往屆同期的卷子,它們的參考價值最大。無論哪一科目,試卷的題目分布都會有一定的規律。比如這個知識點只能在選擇填空出現,這個位置要麼是幾何要麼是證明等等。也可以從往年的試卷中摸索出題老師的思路,往屆同期的卷子會成為出題老師的重要參考資料。通常老師會帶著學生做這些事情,如果沒有也要自己嘗試去做,只有這樣鍛煉自己才會比別人更強。
(3)臨場發揮
努力做了再多也要靠最終的考試一錘定音。臨場發揮絕不是一句「不緊張」就可以解決的。規範化模塊化的臨場準備更有利於舒緩緊張、發揮實力。
所謂的規範化模塊化,就是每次考試都做一些同樣的事情。第一次做某件事情會緊張,做的多了就變得習以為常。規範化的目的也在於此,在每次考試中喚回從前考試的感覺,自然能放鬆自在。
進入考場,首先整理文具,放置水杯。發下答題卡後塗抹姓名考號,摺疊草紙。發下試卷後首先瀏覽題目,摺疊試卷,按照自己喜歡的順序答題等等……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塊化答題方式。
結語
國內的應試教育體質在較長時間內不會出現大的變革。而不論怎樣改變,考試都會長久存在於教育、工作、生活中。既然無法改變,就要努力適應。祝願奮鬥者,得償所願。
推薦閱讀
騎驢找馬, 拿到 Linkedin Offer
近百封簡歷石沉大海,最終斬獲 Google Offer
學渣的逆襲:簡歷一路被拒, 到拿到Amazon Offer!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九章演算法(ninechapter),幫助你了解IT技術前沿,通過面試、拿到offer、找到好工作!
我感覺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達。我高中的時候就屬於學得好(當然學得好是我自己認為達)但一到大考又經常考不好的情況。首先,我覺得你要知道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有的,畢竟每個人都粗心大意馬馬虎虎,雖然每個人的程度可能不同,所以你不必擔心,不必煩惱,解決它就好了。一、在考試的時候,經常在考卷和草稿紙上醒目的位置寫上認真兩個字,一遇到需要計算的問題就會看兩眼。後來你慢慢可能就不需要寫了,潛意識在遇到一些計算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會提醒下自己。二、在草稿上打草稿時做到清晰明了。比如把一張紙按照題目的順序打草稿,這樣檢查的時候可以發現錯誤節約時間,不必要檢查的時候又完全重算一遍。然後再一些容易錯的地方,比如正負號等等可以用紅筆做個記號,提醒自己。三、紮實的基礎,這個是真的,我後來發現,真正的學霸是很少失誤達,就算失誤,也是從100分到98分達,也是一兩次的失誤達。最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就中學階段的學習而言,起碼我在我的同學的範圍裡面,從沒見過學得好但總是考不好的的人。當然學得好偶爾一兩次考不好很正常,大考失手也很正常,但總是考不好的一定學的不夠好。
另外我的同學裡很少有針對性訓練考試能力的,當然也不是沒有,但多數人主要是靠硬實力+訓練熟練度和速度來考的,技巧什麼是不得已而用之,因為並不能保證一定準確。
謝邀。
說一個情況吧。
例如在做大題的時候,你半頁的步驟都對了,可最後一個結果偏偏就錯了,對應答案的時候十分後悔,卻又安慰自己,沒事的,考試的時候就不會馬虎了。
例如做一道選擇題,排除兩個還剩兩個,亂七八糟一排除,蒙上一個對的。於是你告訴自己,看我第六感多好,考試的時候也能蒙出來。
例如一道填空題,多解卻只求出一個解,於是你一拍桌子,哎呀,考試的時候就不會忘了。
想想,有多少次,你都是因為一個失誤失分的?不要說你平時學的好。你比別人是多做了100題,可是你錯了五十個,但你只看你對的那五十個,然後說,我對的比你多,學的好。
考試中失分就是因為平時的偷工減料,不求甚解。
於是我要告訴你。如果你平時做錯了一道題,只是看看自己怎麼錯的,不研究,不重做,考試的時候,你一樣錯的。學得好本來就未必考得好。我有一個高中同學,雅思7.5去的英國,目前還在讀博,英語學得好不好你們覺得呢?那天回國,大家一起圍坐閑聊,某位在考研機構的同學拿出了16年的英語卷……那位留英博士看了一陣完形填空,提筆一通寫。最後對了3個。
看了一堆回答,答到點子上的太少了。
學的好,考不好的情況很常見,有很多毛病沒有克服。作為數學老師,我給答主解答一下幾種人。1,看的多,練的少。這點導致"偽學霸"。2,抄答案的多,獨立做題少。這點導致考試看題沒思路。3,做題數量多,反思總結少。這點導致同一類型題反覆錯。4,自作聰明多,按部就班少。這點導致有時粗心有時不粗心。相關鏈接:「學得好卻總是考不好」是怎麼回事? - 劉alex 的回答如何克服粗心導致的計算錯誤? - 劉alex 的回答准高三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很焦慮? - 劉alex 的回答 - 知乎你一直刷數學題成績卻無法提高,原因就在於此(點此連接:知乎專欄)
原因無非兩個1重複的不夠 知識記憶不牢固不深刻,重點似懂非懂,課後習題馬馬虎虎做,同步練習做過了應付完了老師就不看了。2總結的不夠 不懂得舉一反三,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第六感在做題中沒用的。不總結去避免雷區下回還在這裡死。你所謂的學的好無非覺得老師講的我都懂,你懂別人也懂,自欺欺人而已
知易行難
想到是一回事,
做到是一回事
完全做到又是一回事
想到和完全做到中間差許多了
首先你學到只是你經驗,你得運用總結解題,
運用的好,你會發現自己技巧
接著你把自己技巧運用所有題目,看是否合適
或者不同題目不同技巧
這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而你會只是停留在你自己認為會,你實際會不會
考試見真招
可以考上清華的孩子,再怎麼失誤,考個985不是很輕鬆嗎
不要有特例代替全部
看平均水平吧
往往學的好就考的好
我也是這樣的。高中大家都學習不錯,班裡有三個同學考上了清華,而我在高中最好考過第三名,是非常熱愛學習的一個妹子。高考考了學校的八十名,可以想像落差有多大。我認為這是一個知識輸出的問題,總是大量輸入卻不整理思考變成自己的體系,考試的時候無法準確提取,成績永遠就那樣和真實水平有一定差距。我幾乎每門課都考過第一,但是不能保持,有起有落,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至於那些說什麼考不好就是因為學不好的就趕緊滾吧,一點幫助意義都沒有。
一兩次考不好能理解,如果每次都考不好就是學不好
題做的太少當你面對考卷所有的題目都是曾經見過的,只是名字說法變一變,你還會緊張么。
『學得好』而『沒考好』是錯覺。
我從小數學就很好,可以說平時作業,考試做題從來沒有不會的題目,但是我數學考試滿分的情況非常的罕見,一般都會因為粗心大意錯一點。
我一直認為自己只是粗心大意,不夠細緻。包括高考也是如此,粗心了,所以考得不好。
上了大學以後因為百般無聊(那年代沒網路,沒手機),所以上課的時候為了解悶就把高數教材配的習題全都做了。期末考試不走腦子也是98分,改卷的挑毛病扣兩分怕我驕傲...
答案很簡單:沒考好是因為學的還不夠好。別自我安慰了,我的高中老師曾經說過:沒做對就是不會,哪來那麼多粗心大意,考不好就是考不好,哪來那麼多借口。
推薦閱讀:
※iphone 上英語學習 軟體的軟體?
※想進入人工智慧領域,該學習哪些東西?
※有什麼對高二學生決定學習口譯的建議?
※生活在一個比較散漫的宿舍里,怎樣保持自我?怎樣激勵自己繼續學習更多的東西,腳踏實地的去學習?(和舍友關係很好的,就是因為這樣,有時候才會有所感染而鬆懈,才會困惑)
※屢敗屢戰地考英語四級,如何調整心態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