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中國的大學教材真的不能編得好?

看中國的《線性代數》,一臉懵逼。看Gilbert Strang教授的線性代數,豁然開朗。

聽說不僅《線性代數》,很多課幾乎都是這樣。

為啥中國教材不能用點兒心啊,更通俗易懂一些啊!

覺得很可惜,只需要換一批教材,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人就可以學懂了,也就少了許許多多對學習失去興趣的人。


一點愚見

國外出版的書往往很貴,除了編校的人力成本高之外,分給作者的版稅收入也更高,作者寫的也就更用心。而反觀國內,老師寫書感覺很功利(可能是為了評職稱?),因為書很便宜,對自己的收入影響並不大,所以就不太用心。

此外,國外的高等教育基礎課程教材往往是把學生看成沒有什麼背景的,當做一張白紙再教學,而國內不知道作者們是怎麼想的,可能學術寫作能力有些差吧,不能完整的闡述一些東西。

比如說一本Adams的Calculus

又大又厚,1000多頁,講的非常詳細。當然售價也很昂貴,大概在100歐左右。而且這僅僅是我在國內上的工科高等數學(高等數學A)中的部分內容

而國內就如飽受好評的同濟版高等數學,裡面的內容比這本calculus還多,篇幅還少,自然講的不詳細了,我個人是覺得同濟版也並沒有那麼容易看懂。同樣的我現在學校上Linear Algebra(線性代數),Statistic(概率論)用的教材都是類似這樣子的一本。

我所在的學校有一門課叫做Academic Writing in English(英語學術寫作),教授學術寫作的技巧,如何用最學術的辭彙通俗、明確地表達出要表達的意思。我在國內是沒有聽說過有類似的課程。

另外我覺得國外很多學校(起碼我現在的學校)每個學期結束之後都有調查問卷,其中就有一些項目是關於教學資料(study material)的,這其中也包括教材。學生要對教材的內容、順序安排、自己用下來的感受等進行評分。如果一個教材很垃圾,那學校就會選擇換教材。這也算是一種激勵手段讓教材變得更好。我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沒有遇見過這種情形。

當然國外也有一些學校的自編教材,不對外出版的(我們學校叫做Lecture Notes),質量層次不齊。比如我本學期的有一門課程的lecture notes中錯誤百出,老師寫習題答案是從答案反推過程,然後過程錯了也不知道。

總體來說有這麼幾點,導致國內的教材質量一般:

1. 作者對於潛在讀者的背景認識不夠,自身的學術寫作能力有待商榷。

2. 作者出書是功利性行為

3. 作者出書沒有什麼實際的收益、回報,不是很上心

4. 學校不考慮學生的感受

5. 沒有競爭機制


在商業社會一切東西都要考慮商業性。美國一流的大學幾乎都是私立的,也就是說大學其實是個企業。而美國大學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於校友的捐贈。所以在美國,學生和學生的家長是大學真正的金主。家長負責給學費,學生負責日後發達了進行捐贈。在這種情況下,大學如果想要存在,想要發展就要在兩個方面下工夫。

第一是科研,因為好的科研成果能給學校帶來足夠的名聲,而這是招生的依據。

第二是教學和服務,學生日後的捐款全靠這個,如果學生對學校不滿意肯定不會捐款。

在這種結構下,教材的可讀性和易讀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此外,因為美國的版權保護非常好,一本好的教材可以給教授們帶來不菲的收入。一本四百多頁的教材在美國可以賣到100刀,這也是教授們願意花心思編教材的原因。

反觀中國,大學的主要金主是政府,所以根本不指望學生的捐款。同時大學好壞的評判標準也是幾乎固定的。985,211都是國家政策下規划出來的,一流大學基本都是欽定的。所以學生也因此被分配好了,學校與學校之間對並沒有太大的競爭。

中國教授的評判標準是科研,也就是發表的文章的數量和質量。學生的反應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微乎其微。

所以中國的大學是不需要太多考慮學生感受的。

一者與教師評職稱和升遷無關

二者與學校的名譽和財政收入無關

同時,中國的版權保護非常差,一本好的教材幾乎立刻能在網上找到影印版。教授用心編寫的教材也無法帶來很多收益,所以花心思編寫通俗易懂的教材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以上就是中國教材質量不高(絕對準確卻難以理解)的原因,因為中國的社會做好大學教材沒有相應的獎勵機制。與之相對比,高中教材就有大量的輔助和解析,其中原因無需累述。


這個問題太好了......作為長期使用國外翻譯教材的社科狗,我要寫個長長長長長的答案發泄一下自己的怨氣......

大學教材編寫質量的問題,牽扯到很多方面,包括:出版制度、教學理念、教育體系、群體間博弈等等。下面的答案就分兩個角度來答吧,一是個人,二是體系

一、教材的編寫者:為什麼我要寫一本好的教材?

1. 不可否認,中國大學中的教授/講師,很多都是不合格的教師。

從歷史角度來說,有一部分是在七八十年代恢復高考後,在信息並不發達、各個領域都還是一片空白時,通過翻譯國外學術著作、重複國外理論,甚至更低劣的方法,攫取了大量學術資源,確立自身學術地位。當然,還是有許多擁有真材實料的教授,只是比例上來說.....

至於年青教師,雖然具備了學術能力,也有想把課上好的想法,但無奈自幼遭受應試教育摧殘。他們上大學時的老師也繼承了蘇聯那一套假大空的授課模式,以至於這群年青教室並不知道「如何進行好的教學」。

海歸的話,相信我,很多出國念書的人都挺與世隔絕的,對國外頂尖大學本科的教學氛圍並沒有太多接觸.......

從動機角度來說,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高校要求教師定期上交「學術成果」。教師在處理個人的住房、婚姻、養老問題,以及應對行政體系各種要求之外,還要操心自身的學術能力,如何還能保有對教學的動力?畢竟教得好或差,都不會對自己有什麼影響,而且教學帶來的授課補貼與在外開講座相比根本不值一提。這並不是為教師上課不負責開脫,只是處於高壓狀態時,自然會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有回報的領域內。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回答裡面,績效工資在各種收入中的地位。國內高校畢業,在大學經濟學科教書的青年教師收入構成是怎樣的? - 博士

2. 那這些老師為什麼要編寫教材呢?

評職稱!!評職稱!!評職稱!!

充科研成果!!充科研成果!!充科研成果!!

光是這兩條的利益就值得無數人爭搶了。(嗯,你看,編寫教材這種事也被弄成了「項目」)參考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為什麼普遍不使用口碑良好的國外著名教材,而用良莠不齊的國家規劃教材? - 大學

其次是學校教學要求(比如「結合本校教學情況」編寫公共課基礎教材。我就不懂了,你校學生到底是多聰明或者多笨,市面上就找不到一本適合的教材,非要自己編寫?)

最後才是理想的情況下(一般是學術能力強,又擁有較好生活條件的老教授),為了學術的普及以及後代學生的福祉著想,編寫一本質量較高的教材。當然,如果能找到出版社願意出的話。

3. 如果我投入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編寫出一本好的教材,我能得到什麼?現實的說,除了一個好的聲譽之外,可能的確沒有任何實質回報。

前面很多答案提到了國外教材價格問題,但教材的昂貴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因為版權保護和作者版稅,具體可以移步問題:歐美教材價格為何虛高? - 版權保護。簡單來說利潤主要是被壟斷出版的三個出版商賺走了,教授和學生為了對抗他們也想出了很多辦法,諸如二手市場、電子書、教材租賃的八卦。

不過相對國內來說,確實要好得多了,著書的教授一般能拿到11%~15%的版稅。我找到的資料顯示美國每年學生花在課本上的錢為$655,以UBC為例,按一年兩個學期來算,很多核心課一般是3~4credits,大部分學生一學期會選14~16credits的課,那就是一年8本教材,平均每本80刀,作者能拿到8~12刀的版稅/本。美國平均家庭年收入5W刀左右(注意是家庭,不是個人),賣出5000本教材差不多就能達到這個水平。每年全美的註冊大學生人數在2000萬左右,平均分散到各個科係數量會有所減少,但每個專業幾十萬應該還是有的。特別如果是微積分、學術寫作、普通心理學這種基礎課教材,需求量更大。所以教材寫好了,不說發家致富,至少養家糊口絕對可以。

至於在國內,諮詢了出版業的朋友,按比例抽成版稅的作者不多,更多是公司直接買斷版權。教科書同樣如是,朋友的公司向比較知名的教授約稿大約是千字200~300,出書買斷版權的話應該會再低些,若按一本比較厚的教材50W字算,寫完之後獲得稿酬是約是5~10w。但教材很多時候是合著,所以平分一下可能就是幾萬。幾萬雖然也不說是小數目,但相比於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大家自己掂量吧.......

二、教材的使用環境:為什麼我們能容忍這麼差的教材?

1.教材是寫給誰看得?

有人會說,「廢話,難道不是寫給學生看的嗎?」。這問題還真不是廢話......

按理論來說,教材兼具了教育性與商品性,面向對象應該是學生或消費者。就像歐美國家,在教授能拿到高版稅的情況下,他們也非常希望不只是高校學生,普通民眾也能夠購買教材自學,所以兼顧了專業性與科普性。每個章節前面都有導覽,每個術語/現象前面會有故事,講解時插入類比和比喻,每一塊結束後還有總結回顧和簡單測評/思考,生怕你看不懂。具體請參考為什麼感覺國外的教材都比國內的厚得多? - 文化差異最高票答案。

但實際上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國內許多高校公共基礎課的課本完全不由學生決定,甚至也不由老師決定,而是直接學校印刷、分發的。市場固定的,編得再好,其他人不會買。編得再差,自己學校還是會用。所以出來的教材可以說是面向學校領導的。那你說,領導會在乎這本書編寫得好還是不好嗎?

2.誰在使用著教材?

嗯,毫無疑問這次的答案是學生了。可惜學生群體在中國沒有任何權力,基本處於底層。說得難聽點,中國有句古話叫「打狗也要看主人」。作為「主人」的學生既然那麼弱小,那教材這條「狗」自然是被人打得落花流水了。

學生沒有權力,體現在哪?

①對課程沒有選擇權。必修課太多,而且時間固定、類型固定、教室固定,這就為一大波爛教材的出版奠定了基礎條件。畢竟,要上課就要考試啊,考試就得有教材啊。

②對教師沒有制衡權。必修課教師不存在競爭,也沒有壓力,自然沒有心思搞好教學。至於每學期例行的教學評測,也沒聽說過哪個老師因為分數太低就被換掉,該誰上還是誰上......當然,另一方面這對教師也是負擔,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適合教書。

③對教學計劃沒有修訂權。無數的小夥伴已經吐槽過課程設計的不合理了:A老師說這東西B老師肯定講了,然而設計上並沒講;C老師說這玩意兒D老師會講,我就不講了;課程內容老掉牙,基本沒人用了還要學;上學期基本沒課,下學期課程爆滿;先學高級課,再學基礎課,進階性完全顛倒......這裡贊一下母校,已經開始嘗試根據學生需求開設新課程。如果你有想學習的課程而學校不開設,可以嘗試寫出課程設計,再找10位以上同樣想上課的同學和你一起簽名。學校審核通過後,就會尋找合適的老師開設課程。現在只是小範圍實驗,希望以後可以推廣~

3.我們有沒有可能用上更好的教材?

不可能。除去上述一些宏觀上的不可控力外,再來談談學生群體自身的一些不足

①很多人不存在這種意識。若沒有接觸過好的教材,可能就會一直以為國內教材質量是普遍情況,加之除了教輔外基本沒有讀過課外書,於是便會存在「看書=看教材=枯燥無趣」的錯誤認識。更可怕的是,許多人並不關心教材質量,只關心教材內容是否和老師的試卷內容相符

②價格無法接受。大部分國人還是很不習慣為知識產品付錢的,同樣是50塊錢,可能他們會覺得用來聚一次餐比用來買一本好教材更實在。另外需要考慮一部分同學的家庭狀況,雖然由於教學資源的不均衡,中國大學的學生分布情況也漸漸在向富裕階級傾斜,但目前為止還是有許多寒門學子的,動輒上百的(翻譯)教材價格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難以負擔。

③考起試來很痛苦......去年考社會心理學這門課的時候,雖然老師已經划出了一半左右的重點章節,但要複習的東西還是居多.......國外教材非常厚重,內容翔實,提升思考性和普及性的同時,也為考試帶來了難度。而國內教材通常一個概念,會給出具體的名詞解釋,再講講特點、作用、印象等,條理清晰、框架明確,非常適於成為答案。而且我們也容易知道自己該背什麼。老師要用這樣的課本出試卷負擔也比較大,不像國內教材直接改一改就能考了。

三、額外補(tu)充(cao):我們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上面的回答里我把事情講得很嚴峻,但就個人來說,想要好好學的話自己買好教材看就行了,偶爾再安利安利身邊的人。考試周再跟學長姐借下舊教材,或者去圖書館借老師制定用教材複習考試就好了~

還要吐槽一下國內現狀不僅是不愛讀書,而是根本對書籍、知識沒有太多尊重。大家尊重的也只是「學位」、「教授」、「項目負責人」這些能顯示出社會階層的頭銜,其根本來源是預設了知識轉化為財富、名利的可能性,而非對其知識本身的敬畏。在這樣的狀況下,眾人教材的期望僅僅是它只需要完成其本身被賦予的任務——作為選拔考試的參考材料——即可,而沒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學生選擇教材時也追求成本最小化、成果最大化:理想情況是不花錢就能把試考過了。

最後要說:這個回答包含了很多個人觀點,數據也沒有經過太仔細的檢驗,如果發現不妥之處,歡迎討論和指正。

【其他參考資料】:

1.2012年全美在校大學生銳減 每13人中1名亞裔

2.美國大學的教材為什麼比腎6還貴?

3.美國老百姓的平均年薪大概是多少美元? - 薪酬待遇


謝邀。

我並沒有太看過中國大學的教材。只看過的是兩本同濟高數,看了一半放棄了回去看微積分教材。還看過一九八幾年版本的信號與系統和模擬電路,後放棄。

總體感覺中國教材的優點是語言非常簡潔,易攜帶,便宜。缺點是不能第一遍就讀懂,很多時候需要老師來講,而且過程省略很嚴重。

外國教材的優點是寫的灰常詳細詳細到難以置信,內容通讀一遍就能看懂,過程詳盡,而且排版好看。缺點是出奇的鬼,死沉(我都是把教材拆開帶去上課的),而且有時候內容太羅嗦,故事講太多,抓不住重點。

不過這是指的外國本科課程的教材。外國研究生課程和灰常專業的那種課的教材,簡略程度和難啃程度跟中國的不相上下。。。


你還看了strong的線性代數,我總是後知後覺,開學去借書,從來都是發現書架空了的。後來才知道,同學們基本上學期末就把下學期的書借好了,然後用一個學期。


在學線代,來答一波

用的是我們學校數理學院的老師自己編的教材,《線性代數》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因為算是比較感興趣吧,所以一直在做題,然後針對每個題,每句話,每個標點符號都認真研讀,是預習了,我們講的進度比較慢,我是自己先看一遍,不會的標註一下,再看例題,不懂得再看前面,然後繼續做題,在做題的過程中在看前面,領會精髓,終於把題做完了,然後再看一遍前面,確保沒有問題了,再進行下一節。然後打算全預習完了,再刷些題,感覺向量空間那塊兒很有意思呀,證明題是最考驗對前面的理解的了。所以反覆看,反覆想,思辨真的很有味。

再來說教材吧,個人認為,我們的教材確實挺難懂的,但是一本教材畢竟是他人書寫的,那個人水平一定比我高太多太多,既然此書是他對線代這門課程了解的精髓所在,那我就要一定讀懂它,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證明的一步一步的嚴謹。雖說比起國外的教材,因為我也聽過麻省理工的線代課,感覺確實挺好的,是從解決方程問題入手,引入矩陣,就明白了為什麼要這樣。確實挺不錯的,但感覺國內的教材,也還好了,真正學的話,到後來也都能明白,我就想好好學透這門課程,領會數學的魅力。


用過國內外的數學教材,可以說各有千秋,不應該一概論之。除去那些為評職稱,賺快錢的抄襲者之外,很多國內教材是非常不錯的,彙集了大家的心血,教學經驗積聚數載,這些書一定要用心體會,像我這種資質平平者,讀不懂的時候只能抄書,抄一遍下來受益良多,醍醐灌頂,感慨原來編者有如此良苦用心。總的來說,普遍有這種感覺,國內的教材像武林高手的秘籍,要一字一句的去回味,悟到了便大歡喜,悟不到說明功夫不到;國外的教材往往循循善誘,風格如同伊索寓言,甚至可以作為睡前讀物,閑暇消遣。總的來說,兩者結合來看,最好。


看到這個結論大寫的無奈。。。準確的說 國內的教材 編者把學生智商以及勤奮程度默認當做能夠舉一反三 勤于思考 自己推導從而看懂的程度。而國外的數學教材,編者首先用一堆圖表來佔了地方,然後盡量淺顯易懂 逐步推進尤其是習題的部分,會覺得很多超級簡單。這在同濟版本的高數習題里以大部分知友的水平 是不會有這種體會的。

儘管我看同濟的高數 高等教育出版的線代還有什麼人大的微積分清華出的概率論 都是一臉蒙逼併且對自己智商產生深刻懷疑 可是看加國的微積分教材還是能且學且考試 最後勤勤懇懇拿個A-。

當時要武大一個朋友幫我看time series的題目 她很快寫完 並且對我學校的數學系水平給出一個大寫的鄙視。。。所以國內外教材不分質量高低 只不過編者對學生質量定位不同罷了。。。想我這種普通人 還是看看國外教材能自學 可是我那個武大學神 估計就覺得太淺顯了 當初轉系想補點數學基礎,一個北大的盆友說自學就看同濟高數第六版 清晰沒廢話 我看了之後也只能呵呵 畢竟基礎不同 怎能強求 當然這些只是我自己本科階段對國內外數學教材的體驗 不包括碩博階段教材


一點粗淺的想法:凡是起源在國外的學術科目,總是國外的教材好一些。大概是由於翻譯的問題吧,一些概念看英文原版,容易理解的多。


你是不是沒看過:

《高等代數》丘維聲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陳希孺

《高等數理統計》陳希孺

《簡明微積分》龔昇

《複變函數》史濟懷

《數學分析》徐森林

《工程電磁場》馬西奎

……等等

這些其中一部分我看過,感覺不比國外的差,相比老美某些凈是閑話的教材我還覺得這樣的教材嚴謹有條理。

當然不得不說這些教材和國際最高水平還有差距,但是已經算是很棒的了,我們國家在很多學科的實力上和先進水平都有差距不是嗎,現有上限擺在那裡。


還是匿了吧,我本人是出版教材的。教材的編寫者,是各大院校的老師,教材的使用者是學生。而使用哪本教材的決定權還是在老師手裡。

我接觸的很多是高職教師。可能整體的能力是要比本科高校的教師弱一些。對這一群體,我真的是有太多要吐槽的了。身為教師,選用教材時,沒有提供課件的教材她們沒法教,沒有課後答案的教材,也沒法教。還有好多老師要教案,否則也沒法教。曾經有一位教師,因為我們不提供答案,大鬧特鬧,對全世界都宣稱我們的教材不好。

我們編輯都快成客服了。所以,這一群體寫出來的教材,我不做評價,大家可以在市場上多買幾本同樣教材放在一起比較一下,章節,體例,甚至好多圖片,都是一樣的。

當然,也不乏一些勤勤懇懇的優秀教師。會用自己多年的積累與經驗,寫出一些經典之作,只不過,這樣的作者,對於我們年輕的策劃越來越難找的到了。


吐槽一下,教科書第一頁:

由於消費各種資源以生成或形成經濟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生產力是有限的,這也正是資源(包括勞動資源)閑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誰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由於。。。這。。。」 是什麼句型?

給學生看的書非要用火星文寫嗎?

然而這句話出現在勞動資源稀缺性里。前邊還很稀缺,很少,到最後一句突然就閑置下來了,誰知道這又是什麼鬼。


我國教材質量總體來講確實不如國外。但是,你知道的,國外的課本要200多刀一本的,二手只是8折。

很多時候有一個e-code會讓你在網上答題,老師會把作業弄在網上,也就是說強·制·購·買。

如果我國大學教材強制購買,800rmb一本,那質量也會屌的飛起。


自己不肯花時間去啃不要怪教材不行。

我覺得題主估計看不下去李炯生,lax,沙法列維奇,張賢科等等等等。


我手裡的《世界近代史》的出版前言有這麼一句話"這套歷史教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作者們大都年事已高,有的已去世,不可能再作修改"。編書的人也是很無奈吧。


大哥,是抄的不好!


講得不清楚我也就忍了,能不能不要那麼多錯


感覺國內的課本除了那些資歷極深的老先生們出的之外,很國外的書一比都顯得太low了。不過可惜我沒那麼多錢啊,,,一本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 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就要兩百刀讓我如何是好……ps:影印版的書明顯不夠多


答一發,好的教材的標準是什麼?難度非常大?非常容易?符合學校的定位?不知道題主屬於985還是211,如果以後不搞科研,真的真的沒必要學那種死難的教材,非常欽佩的就是我們校長的遠見,給我們學校一個非常明智清楚的定位「應用型本科高校」,平時交流看了一些985同學的教材,和題主有些相同的感受,「這讓我學起來肯定不適合我」我們的部分工科自編教材比起那些985自編的教材真的不能叫難,明知道我們拼不過985,211,甚至一流大學我們就選擇符合我們學校定位的教材,至少從我學著來看,還是不錯的。

一部好的教材能帶給你什麼,讓你學起來更容易接受,給我們更充裕的時間去做自己的愛好


國內也有通俗易懂的好教材

比如吳喜之老師的《統計學:從數據到結論》

可以幾乎不用公式地把統計學的概念給講明白


線性代數這種東西你理解起來都有困難說明不是學數學的材料,不要怪教材,就像1+1學不明白去怪教材不夠生動一樣。

你要是覺得國外教材簡單易懂,可以看一看rudin的,這些才是正而八經本科數學系用的教材。


謝邀。

教材這個東西還是蠻特殊的,基本屬於洗腦專用。從這個角度出發你覺得大學教材怎麼樣


隨便答一個方面吧。國內好一點的大學呢,想著自己出教材賺錢,貴得要死(好吧相比國外的的確很便宜,不過也得看消費水平啦),例如我所在的川大。的確,川大的數學研究比較好。但是,我們只需要簡單易懂的教材啊,所以我身邊的同學沒幾個是只用川大出的教材的,基本看參考書更多。讓我想起了費曼和朗道的區別,他們都是大牛但是大家都說費曼的教材更易懂,就是這樣。

所以,估計還是利益問題吧。再說,給本外文書大家也不一定都看得懂。


推薦閱讀:

學術界,四十歲還沒有拿到終身教職的人,後來都做了什麼?
遇到一個水平低下,養老混日子的博導是怎樣一種體驗?
全球頂尖的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們打魔獸世界嗎?
如何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趙俊傑博士剖析《雲在指尖》」?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鍾揚教授的貢獻?

TAG:教材 | 大學 | 高等教育 | 教授 | 高校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