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藥物是未來腫瘤藥物研發的主要方向嗎?


靶向藥物應該不會是未來腫瘤藥物研發的主要方向,起碼小分子靶向葯不會是。目前上市的小分子靶向藥物,格列衛算是最成功的一個吧,治療CML療效非常好。但是其他小分子靶向葯,針對BRAF、MEK、EGFR等等的藥物,基本上都會出現耐葯。

一般來說,這些藥物,不管是激酶抑製劑、磷酸酶抑製劑、TKI等等,都是針對的靶點蛋白上某個特定的蛋白結合口袋,也就是幾個氨基酸的特定位點。腫瘤自身的異質性和突變能力很強悍。一旦這些蛋白結合口袋出現變化,小分子的作用就會減弱甚至失效。對於這些小分子靶向葯的耐葯,研發人員做的,要麼是改進分子,要麼幾個靶點的抑製劑聯用,要麼去尋找新靶點,但是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旦靶點突變,耐葯依然會出現。

上面的內容應該是做小分子靶向抑製劑人的共識吧。我自己雖然做過一段時間的腫瘤藥理研究,但是知識比較淺薄,以下都是我自己的拙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這幾年免疫治療的的概念非常火熱,從CAR-T療法到現在的PD-1/PD-L1單抗、CTLA-4單抗,都取得藥物研發屆的關注。特別是PD-1/PD-L1單抗,對這種藥物敏感的病人基本上可以用治癒這個詞了。和之前我們的關注點不同,免疫治療是使用病人身體自己的力量來對抗腫瘤,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以後,病人自身就可以為殺滅腫瘤的戰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這些免疫治療的藥物是靶向抑製劑遠遠達不到的。

在這種概念下,靶向藥物,特別是小分子抑製劑的地位就很尷尬。對於可以切除的實體瘤,手術、放化療肯定是第一選擇;血液病的治療,化療藥物的療效更顯著;不能切除的實體瘤,免疫治療可以做得更好。傳統的化療葯,也可以用在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但是小分子靶向葯呢?

未來靶向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向,就是ADC(抗體偶聯藥物)了,靶向的抗體藥物和化療藥物通過連接子偶聯。抗體靶向葯作為精確制導的激光,化療藥物就是摧毀腫瘤的炸藥,這一方面,已經有藥物上市用於治療乳腺癌了。

總而言之,大分子的靶向藥物,通過免疫識別、蛋白結合、介導免疫等發揮作用抗腫瘤作用,應該具有一定的空間。小分子靶向葯的未來,可能真的比較模糊。


謝邀,未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吧。也可以划到精準治療的一大類里。


謝邀。

現代醫學的特長就是微觀研究。

靶向藥物肯定是未來藥物研製的主要方向之一。


都在說什麼高大上的藥物,我倒是覺得將來是器官移植的天下,哪兒有病了換一個就好。

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這些老年病才是最麻煩的,可能幹細胞移植是一個好辦法。

癌症的話最好是早發現早治療,可以配合基因篩查,實在不行了靶向藥物是一個選擇。

綜上,靶向藥物在未來不會主導醫療,但是應該有發揮餘地。


腫瘤領域也許是靶向藥物的天下,但是普葯領域也許是老分子的再組合,比如兩個不同類分子協同給葯,以及給葯模式的優化


並不是。它是現在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來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個人化製藥服務化製藥,一個template下針對每個病人微調。


近未來腫瘤治療研發的主要方向顯然是免疫療法啊,包括各種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和CAR-T等細胞免疫療法。不過小分子過膜還是有優勢,細胞內標靶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主要還是得靠小分子。


從整個腫瘤治療領域來看,靶向治療已開始在走下坡路。因為靶向治療的關鍵問題是治療有效的時間太短」。耶魯醫學院藥學系主任Joseph Schlessinger曾研發出了一種靶向藥物,用來抑制突變的braf基因的表達,從而抑制黑色素瘤生長。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另一種致癌性更強的ras基因在這些腫瘤細胞里被激活了,從而使得腫瘤變得更加惡性,長得更快。最終這一藥物的使用不得不終止。

瑞士製藥巨頭諾華(Novartis)旗下的拳頭藥物格列衛,是靶向藥物研發史上耀眼的明星,它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很好,不僅能夠使腫瘤消退,還能長期控制。但這只是個例,陳列平表示,大多數的靶向藥物在使用一年左右腫瘤就會複發。腫瘤患者很有可能在支付一筆昂貴的藥物費用之後,仍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對此, 提出了腫瘤微環境中存在「免疫逃逸關鍵分子」的假設的耶魯大學腫瘤中心免疫學主任陳列平教授解釋說,「這與靶向治療在設計之初的精確旁路治療有關,腫瘤細胞不停產生不同的突變,它們總能逃避這些藥物的殺傷。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靶向治療將會遇到最大的一個瓶頸。」不過2012年,靶向藥物佔據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的60%,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它們仍將引領抗腫瘤藥物市場。

2013年年末,腫瘤免疫治療被《科學》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拉開了腫瘤免疫治療的大幕。2014年,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與默克(Merck)的兩款 PD-1 抗體藥物相繼獲批上市,標誌著免疫治療正式成為抗擊腫瘤的「主角」,癌症治療已進入免疫治療時代。

PD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免疫治療方法。但是抗PD治療並不是對所有晚期腫瘤病人都有效。PD-1/PD-L1抗體雖是廣譜葯,但是它只對每一種癌症的一部分病人有效果,例如肺癌,僅對大約30%的肺癌患者有效果。如果病人的腫瘤組織為PD-L1陽性,有效率進一步提高到50%左右。對何杰金淋巴瘤有效率接近90%,黑色素瘤有效率達40-50%,膀胱癌50%,消化道腫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有效率也在30%左右。

除了PD治療,目前腫瘤免疫治療還包括腫瘤疫苗細胞治療CTLA-4抗體治療


靶向葯目前還是腫瘤藥物研發的熱點。不論是出現PD-1/PD-L1, CTLA-4, Lag3還是CAR-T治療,面對高昂的價格,以及只有少少病人有應答,靶向藥物仍然是前仆後繼。

靶向藥物的特點是只對某基因突變的人群有療效,而同一個腫瘤不同突變效果就可能完全不同。易瑞沙當年是一個失敗的藥物,起死回生的原因是找到了他的有效人群--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

這樣有效人群就變得非常少了。葯企拿它怎麼賺到盆缽滿盈。這時候就出現了"籃子試驗" basket trial。 同一個靶向分子葯我要讓乳腺癌,胃癌,腸癌等等患者都來買。隨著基因測序的開展,葯企的伴隨診斷也出現了,病人的組織拿來就測突變,有突變就入臨床試驗,就用藥。這樣葯企的盈利模式基本就位了。

靶向治療的典型要算非小細胞肺癌(NSCLC)了。有了一代TKI易瑞沙,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病人生存時間顯著提高。但是靶向葯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耐藥性,病人出現耐葯,治療又陷入瓶頸。而後出現二代TKI 阿法替尼,可以有效阻斷erbB整個家族。NSCLC出現的耐葯2/3時來自於TM790的突變,於是AZ 又弄了個針對TM790突變的泰瑞莎 (奧西替尼)。TM790突變產生耐葯後又腫么辦呢? 肺癌新葯Sitravatinib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雖然臨床研究處在II期。Sitravatinib 是個多靶點絡氨酸激酶抑製劑,靶點包括RET, KDR, PDGFRA,KIT, TRK, DDR2,MET, AXL和CBL. 有phaseIb臨床研究顯示,經過一代,二代,三代TKI治療的NSCLC患者,經過Sitravatinib治療後,腫瘤縮小77%。AZ說了,我們從1代TKI開始到3代靶向藥物,肺癌患者的生存顯著提高,我們要把NSCLC當成慢性病來治療。就這樣,我們拭目以待4代肺癌靶向藥物的誕生吧。

靶向藥物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副反應非常嚴重

不管有多少人詆毀靶向葯,包括最近NEJM發表的引起轟動的"Limits to cancer precision medicine",其對靶向藥物作為大量金錢投入的研究方向表示不認可。但只要有GLeevec, Imbruvica這樣的神奇靶向藥物的存在,就組織不了我們做葯人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不可能,個人覺得終究被淘汰!靶向治療是目前還沒有一個更好的治療方法被發明出來之前可以用來治療腫瘤的一個比較好的方式。靶向治療療效局限太大了,對晚期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完全沒幫助。現在對腫瘤的治療宗旨也是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存質量,而靶向治療相對更符合這個宗旨!這是因為目前腫瘤還是很難治療的(對大部分晚期患者),但隨著醫學的進步,腫瘤肯定要延著治癒的方向發展!


我只知道在指南上,有幾類(大多數)肺癌已經把首選療法換成了靶向藥物。

不過靶向藥物不一定是萬能的。確實會有像三陰性乳腺癌一樣的沒有合適靶點的藥物,在一定時期內沒有靶向治療的辦法。

但是,靶向藥物的發展重點是給了一個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個體化醫療。Everybody is unique. 這才是靶向藥物真正的意義。


差不多吧,今年已經有國內的醫科大學教授用酵母抑制了癌細胞的休眠和營養攝入,餓死了癌細胞。以後通過靶向治療法,使特定的癌細胞接受藥物控制,將其餓死是有可能實現的。


未來腫瘤藥物研究方向有,靶向藥物,免疫治療藥物,腫瘤疫苗。其他研究方向還有細胞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基因編輯等等。配合藥物研發的基因檢測等技術也是精準醫療發展的重點。


只知道現在很多畢業論文都是這個主題話題。


個人認為不會太熱,畢竟靶向的主要能力還是針對一些能明確機理的病症,這就使其受制於基因工程、製藥工程等各方面的限制。

當然,這並不是說沒發現空間,比例雖小但基數大,有發展但不會主流


推薦閱讀:

五年生存率是不是很現實,很殘忍?
體質差的人如何恢復心肺能力和鍛煉肌肉?
精準醫療為何如此火爆?將會為腫瘤治療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中醫治療腫瘤是否有效,有真實的治療案例嗎?
腫瘤生物治療(細胞免疫)方法有效么?

TAG:藥物研發 | 藥物 | 腫瘤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