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穆迪確認中國政府債券Aa3評級 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周三(3月2日),穆迪確認中國政府債券AA3評級,但將評級展望從穩定調降至負面。

  穆迪表示,調整評級展望反映出中國財政指標正在並將繼續趨弱,同時政府債務上升;還反映出資本外流導致儲備持續下降,凸顯政策、外匯和增長方面的風險。

  穆迪稱,中國財政與外匯儲備緩衝規模依然龐大,當局有時間實施一些改革並逐步解決失衡問題。中國實施改革、並解決經濟失衡方面的能力存在不確定性。估計2015年底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從2012年的32.5%顯著上升至40.6%。


Moody已經把關於對此次主權債務評級的負面展望(長期而非短期)定調為負面的理由列出來了,比如你提及到的政府財政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經濟下行風險、中國經濟改革回撤、資本管控的可能、政府信譽受損等等方面。這說明中國確實有這方面、那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存在的,過去的一年裡國外主流媒體對中國經濟的報道都是極度悲觀的,我們自己也注意到在波動的股票市場、庫存堆積的房地產市場、鋼鐵煤炭紙張光伏太陽能等過剩產業出現的問題,國外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Moody還是相對客觀地在分析中國經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

他們分析員的分析要點在這個鏈接後面,仔細讀一下:志願者公益圓夢的隨記

一個國家的主權債務評級主要服務於這個國家對外債券融資的收益率,而對債券收益率的影響因素確實很多的,有政治、經濟、國際社會環境等因素綜合的影響,所以是否會出現債務違約尤其是外債違約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是相對遙遠的。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想要留有債務違約的風險,更何況中國政府債務主要是通過國內的儲蓄融資的,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政府債務存量問題和不斷加大的財政赤字問題,所以在養老金方面的收入和支出兩方面進行了改革而減少政府財政負擔的壓力。Moody的債券評級結論現在往往不只是服務於債券定價,全球大額資本也是根據這些信息來做出相應的跨地域配置的,所以負面的展望將導致中國的資本外流會更進一步。中國現在不是通過降低利率來放鬆信貸而是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方式,這足以表明中央銀行對於人民幣匯率不貶值的急切期待以防止資本大規模外流導致經濟震蕩。標普也在3月31日對中國主權債務持負面展望,給出的論據與Moody相近。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帶去了經濟上的成功,但是大多數經歷過「計劃統治經濟」年代的群體依然未能夠改變其計劃時代的思維方式。中國政府在經濟中扮演的主導作用是得到經濟數據支撐的(國資委管理的100多家大型央企的總資產,發改委的投資項目安排中的總額度,中國的土地財政所貢獻的財稅收入數額等),這讓民眾很少去質疑政府錯誤決策所可能導致的經濟風險。他們深信中國政府極強的經濟管理能力和數一數二的財政收入,能夠抵禦一切外部和內部經濟風險,而且他們會說,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國企改革、亞洲金融危機和本世紀互聯網泡沫破裂、08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功避險且取得經濟的告訴增長。

可是我們要知道,中國的經濟成長是不可能離開世界經濟而繁榮的,現在的共識是,中國經濟奇蹟還是「東亞模式」(日本、韓國、台灣)的套路,經濟由封閉下的停滯到出口驅動基礎上的繁榮。中國經濟的成功與否,是與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緊密連接起來的,OECD國家無論在技術上、經濟上、制度上都具有絕對競爭優勢,而且他們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是任何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難以挑戰的(在此階段)。評級機構的評估模型有很多的瑕疵(08金融危機例證),他們更像是一種「智囊集團」(think tank),如果能夠在近百年的市場激流中存活下來並且影響到各國政府的政策,那他們還是有很多地方是為市場經濟主體所認可並深信的。查詢一下,凡是向IMF和WB申請「緊急貸款」和「結構性貸款」的國家,他們的主權債務評級都是先被評為「垃圾級」甚至不予評級,這足以看出這些評級機構確實有很多經過歷史證明過的「相對合理性」。

中國和印度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過程很能夠說明一個問題——外國直接投資和援助幫助了中國很多,很多人對印度的現狀有很多誤解,我現在比較一下這兩國在何時把經濟發展差距拉開的,能夠給我們進一步證明「開放所帶來的資本、技術的重要性」。外國投資者(實幹家還是投機客)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很會影響中國經濟的走勢,因為全球化過程中的資本比全球GDP還要多幾輪。

直到1991年(剛好印度經濟自由化開啟,也接近鄧小平南巡講話進一步確立珠海等特區吸收外資),中國人均GDP是小於同期印度的水平,而兩者間的最大差距出現在1981年,中國的人均GDP為193.3美元,印度為271.9美元,印度的人均GDP是中國的1.41倍。從印度經濟自由化的1991到2014年,如果按照指數級增長方式計算,中國在這24年中人均GDP平均增長了13.9%,而印度只增長了7%;如果按照簡單算是平均方式計算,中國在這24年中人均GDP平均增長了14.8%,而印度只增長了7.6%。印度在這24年中,共出現了5年的人均GDP負增長記錄,印度只在2007年出現了28%的最高增長率,而中國卻在1995、2007、2008總共三次出現了高大28%的增長率,24年中中國總共只有6年人均GDP增長率低於同期的印度。

印度和中國在1960年GDP分別為376億和591億美元,中國首先達到1000億GDP關口是在1972年,而印度是在2年後的1974年。中國在1982年GDP達到了2000億美元,在1988年達到了3000億美元,在1992年達到了4000億美元,並最終在1998年達到了歷史性的1萬億美元,並於2005年成功將GDP翻一番達到了2萬億美元,最讓世界矚目的2014年中國達到了10萬億美元的水平。印度在1997年GDP達到4000億美元,在2007年達到1萬億,並在2014年達到了他們關鍵性的2萬億美元水平,所以中國確實在經濟發展方面要比印度領先至少10年,儘管印度製藥、IT、外包、金融服務等行業比中國要發展很多。

從1991-1995年中國的經濟引擎火力全開,以加速前進的態勢把印度給甩在後方了;在1996-1999年和2000-2003年,中國因為國內不利的經濟形勢而跑的慢了些,印度在此期間加速追趕中國;在2004-2008年金融危機前,中國的經濟又開始騰飛了,印度再一次被甩在後方了;但從2011-2014年,中國就未能甩開印度很多,中國加速領跑印度的勢頭緩慢下來了,而印度卻在動蕩中加速前赴。

關於另外一問題,附上一個鏈接,仔細看一下全球性的財政赤字、債務、政府債券收益率方面的狀況:志願者公益圓夢的隨記

財政赤字和財政盈餘都是一個動態變數,過去幾百年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史揭示了一項Law,政府的規模是不斷擴張的,譬如美國當下政府公務員佔據了美國所有勞動力的近20%。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其實是在擴大的,尤其是在當今世界以「Mixed Economy」為主的經濟體系內,政府的收入(稅收及其他服務費用)與政府的支出(公務員工資、國防、轉移支付、社保系統等)的總量和結構都對經濟系統產生偌大的影響。

財政赤字代表了政府需要向私人部門借款來支付當下的支出項目,政府現在是通過債券方式籌集款項來為其缺口融資,這就導致了政府的行為與債券市場產生關聯了。政府的財政赤字並非能被一概定論為負面因素,只要財政赤字所導致的生產性經濟活動能夠提振全社會的的經濟信心和最終產出,那財政赤字其實是一個以小博大的重要財政管理工具。可是,現在的大多數情況是很多國家的財政赤字屬於結構性的赤字問題,比如美國的「Medicare」"Pension fund"其實是嚴重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而遲早會讓政府赤字擴大到需要重新設計這些項目的兩難境地。

財政赤字多半是出現在經濟困難情形下,可是如果經濟一直處於下滑,那政府的稅收就必定會萎縮,而「自動穩定器」機制卻需要政府擴大支出,那這樣的赤字會讓政府的債務不斷增加而最終加重社會負擔。現在經濟學講一個「跨代際模型」,政府的現在財政負擔最終會落在生活著的這一代人身上,而不是像他人想的那樣將債務負擔轉移到下一代人身上。所以財政赤字很大的政府往往會通過加稅或改革的方式來縮減這個缺口,不然他的選民就會感覺到這個由於政府赤字所導致的債務負擔轉移壓力而放棄該政府。

中國的財政赤字15年是2.4%(GDP),官方公布的財政債務是16.7%(GDP),注意:財政債務是一個stock概念,而財政赤字是個流量概念。財政債務是過去以往政府財政赤字本金、利息的總計,非官方的財政債務在中國已經達到了GDP的247%,比世界最高的日本債務GDP比的227.9%還要高。財政越赤字,代表經濟越不景氣,因為中國財政赤字看起來不像是政府主觀選擇的,而是當前經濟局限條件下不得不提高的決策。政府財政赤字需要向市場借款,那必然導致市場上其他企業債券的融資成本提高的,因為「Credit Spread」會有擴大的趨勢,這就間接造成了企業債券融資的困難,更何況現在企業對實體經濟不是太有信息,他們的投資意願本來就不強,現在走高的債券收益率更會打消他們投資的意念,造成經濟活動的衰退和蕭條。

中國政府打算在16年將CPI穩定在3%的水平,可是15年的水平為1.4-1.6%之間,這表明中國政府其實很恐怕中國會陷入「deflation」陷阱,更危險的是「流動性陷阱」。只有當通脹率或通脹預期率高企,企業投資實體經濟才有信心,否則企業生產出去的東西就不會有較強的購買力需求。中國現在的利率水平(1.5%)是很低很低的,現在的資金普遍比較便宜,人們不太願意消費而是存起來,那政府就將這部分存款動用起來促進經濟運轉,這還得看中國政府的投資項目是不是「生產性」的。

總之,財政赤字沒有絕對的還壞之分,如果中國經濟在03-07年期間保持高赤字,人們都不會有多大擔心,因為中國經濟在那期間可以用瘋狂那形容,政府很容易通過不斷擴大的稅基償還債務。現在中國經濟是相當困難的,中國的出口有些季度是接近零水平的,國家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的手法自然就上演了。

我們可以具體看看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情況和政策蘊含的經濟增長隱憂:

從2000年01月至2015年12月總計187個月的月度廣義貨幣供給環比增長量序列中,(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預設導致5個無效月份數據)僅僅只有19個月份的環比閱讀廣義貨幣供給量呈現負增長,而有「9成」的月份呈現的是環比貨幣供應增長態勢。在2015年12月份期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已經達到139多萬億,而新近統計出來的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7多萬億,這表明中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M2/GDP=207)已經成為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日本(251)居於第二。

中國自從90年代因為市場價格改革和失控的建設投資所導致的2位數通貨膨脹外,之後在物價層面並沒有出現讓社會恐慌的惡性物價上漲現象;可現在我們來自銀行的信貸而導致的社會融資規模已經遠遠超過經濟總量所需要的那部分(美國的M2/GDP=87(2010年數據)),這些多出來的大量貨幣並沒有進入CPI籃子里,於是乎過剩的鈔票就由政府通過政策轉移到了「房地產」和「股市」。在當前股市相當不景氣的經濟形勢下,中國政府又打算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信貸政策,讓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脫離寒冬而進入春天,因為貨幣太多了不是在普通商品價格里吸收,就必須要有其他的出口來吸收這些票子。而現在中國6.9%的GDP增長率表明經濟增長出現了困難,那中央銀行就一定會採取價格和數量槓桿來向市場投放信貸,而已經達到全世界最高貨幣投放量的中國卻又需要再不斷膨脹這個M2池子,其後果就是當中國經濟稍微有所好轉之後就會有極強的通貨膨脹預期,而房地產市場卻又是對抗貨幣對內貶值的主要資產形式,所以中國一線地區房地產必定會把泡沫越滾越大但政府又會百倍確保它不能破裂。

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很能夠說清問題,在2001年的時候貨幣供應呈現負增長,因為那是處於互聯網泡沫破裂期間;而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為襲來,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幾乎全部為正增長率,且增長的程度是遠遠高於均值的,出現了中國式的「非理性繁榮」。當中國經濟出現困難時期的13年,中國就採取了放鬆信貸的政策,而有通貨膨脹的勢頭出現時,就又開始了收緊信貸的過程。當前中國極力推行股票市場的改革,想通過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來鼓勵企業開展直接融資,目的是為了化解銀行內部過多的間接信貸而危及中國金融系統。


你們呢,不要聽風就是雨,哈哈哈。

兩會期間部長答記者問環節,有跑得快的記者問了樓尚書這題。

樓尚書當時特別不屑地提了一句,即使希臘在債務危機最嚴重的時段里,穆迪對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也高於中國。後面的話因為我沒忍住笑,並沒在意。

位及二品,還是執掌戶部這等衙門的大員,明顯帶有情緒地說這些話,細想還是很有味道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視頻,看下整個記者會,乾貨還是很多的。

說句題外話,天朝的主權債若真糟到了需要考慮違約風險的地步,違約顯然已經不是個事了。

財政系統的老前輩說,財政財政,歸根結底是個偏正短語嘛!


信美國評級機構的投資人,已經在08年跳樓死光了。所以這種對中國抹黑式的評級對中國毫無影響。


2009年,標普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某些人說歐盟藥丸哈哈哈。

2011年,標普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某些人說美國藥丸哈哈哈。

2015年,標普下調日本主權信用評級,某些人說日本藥丸哈哈哈。

2016年,穆迪和標普僅僅是把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某些人又說了,誰信標普誰傻B。

你開心就好:)


2016年3月初,穆迪將中國主權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為負面,政府債券維持Aa3評級

同年3月14日,將對香港的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為負面,但維持對香港政府Aa1的長期債務評級與發行人評級

這件事引起政府以及經濟學界巨大反響,並對穆迪提出質疑。

我們來看看穆迪這段時間的動靜

  1. 穆迪將中國38家國有企業及授予評級的子公司、25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

  2. 穆迪預計2015年鐵礦石價格會處在50~70美元/噸的水平(但是年內跌破50美元/噸)。

  3. 穆迪預計可阿根廷比索的貶值幅度,預測50%(但是實際貶值34%)。

  4. 穆迪在2013年一直看跌澳元兌美元,成功預測,澳元大幅貶值,並在2013年初期預測原油價格維持高位天然氣價格緩慢回升,成功預測。

  5. 穆迪預測2013年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在7.5-8.5%區間上半部分(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7.7%)。成功預測英國經濟蕭條延至2015年之後。成功預測西班牙的負債率以及俄羅斯的經濟形勢。

我認為:

穆迪公司3月初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從穩定轉為負面,同時還將30多家中國國有企業的評級展望從穩定調整為負面,對於這樣的評級引起了各國對穆迪的質疑,並相繼發表聲明以及解釋。

通過穆迪公司大量的預測信息以及報告分析,發現其涉及的評級範圍比較廣泛,包括房地產、上市公司、經濟形勢(包括各國GDP、負債率、償債能力等)、二級市場、一級市場等。

從預測最後的結果來看,穆迪的預測準確率相對較高,這與其公司的調研方式以及方法有關,有一定的客觀性。在某些國家經濟衰退的時候有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其對俄羅斯、巴西、希臘、葡萄牙等國家的評級,使得各國在經濟運轉上「雪上加霜」,但是就投資者來說,具有一定的客觀性、準確性。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穆迪的預測絕大部分預測期較長,一般都是幾年,有的甚至預測幾十年的經濟形勢,而具體到月、季度的較少。

另外,關於對穆迪評級的質疑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地方。

比如說,針對國家主權的評級主要參考的是一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趨勢、對外貿易、國際收支情況、外匯儲備、外債總量及結構、財政收支、政策實施等影響國家償還能力的因素外,還要對金融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所造成的財政負擔進行分析,最後進行評級。

但是對比前三年的評級,對中國這次評級的180度的大轉彎,我還是對其中間的利益關係表示質疑。畢竟三大評級機構一向被認為是經濟界的指南針,資本界的引路人。

但是還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我們不像是在進行職業的評級分析,更像是在把自己的靈魂出售給魔鬼換取金錢」


事實上,2008年之後,標普穆迪之類的機構信譽已經和廢紙一樣了,電影《大空頭》裡面有體現。真正搞投資的大財團,尤其是投資數額巨大,關係到多少人飯碗甚至生命的投資項目,這些人是不會真的看標普穆迪下菜碟的,因為這樣做的財團早就倒閉了。現在信標普的主要人群都是一些沒有經驗的菜鳥投資手,這些人掌握的資金不多,被嚇唬一番恐慌性的逃掉後,對中國影響也是蚍蜉撼樹


2017年5月24日,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將中國長城資產的信用評級從Aa3降低至A1,並將我國前景展望從「穩定」調為「負」。這是25年以來,三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惠譽國際、穆迪)首次降級我國。

Aa3和A1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風險,Aa3表示信用程度較高,資金實力較強,資產質量較好,各項指標先進,經營管理狀況良好,經濟效益穩定,有較強的清償與支付能力;A1則表示資金實力、資產質量一般,各項經濟指標處於中上等水平,經濟效益不夠穩定,清償與支付能力尚可,受外部經濟條件影響,償債能力產生波動,但無大的風險。

穆迪官方給出的原因是我國首都北京經濟疲軟,債務上升,金融體系混亂。信用評級下降帶來的後果可能會提高國家企業、國家銀行等國有機構的借款成本。在調整前,中國工商銀行發布的5年期美元債券收益率為3.2%,而同評級的高盛發行的債券,收益率則為2.8%。

這次降級不能接受

2015年,我國的經濟增長為6.7%,2016年是6.9%。穆迪認為,這兩次增長是自1990年以來最低的,於是就成為了此次 調整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經濟增長放緩不正是發展穩定的象徵嗎?此外,經濟增長放緩,債務水平上升,這就是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那麼穆迪降級背後的含義,其實就變得非常明顯了。

第二點,因為一些你們都懂,但是我就不說的原因,北京經濟在2017年年底是絕對不可能出現下滑的。這點我認為穆迪應該再清楚不過了,如果沒有任何背後的原因,那麼穆迪對北京的看法可能來自於我國平衡北京經濟至全國水平時,而導致的大量製造業危機,如裁員、關停業務等。中國的商品進出口也位於世界的先列,同時這些製造業多為國有,或者准國有機構(比如X鋼)。因此,才會對北京持負面態度。

說到這裡,其實矛盾就很明顯了。我國自開始信息產業改革,就已經誕生了大量基於傳統商業的數字經濟。這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國有企業參與的項目。可以說我國的經濟正在從製造業、農業、原材料等轉變成為信息業。而穆迪似乎沒有看到這些,或者說故意不看。

第三,這次降級明顯誇大了中國當下的經濟困難。2017年,我國深化供應側改革執行力以及我國擴大總需求能力,都不是穆迪在公開信中提到的。我國財政部門表示,這次降級「不合適」。

我沒有什麼證據,但是結合我國和世界其他大經濟在2017年的經濟狀況來看,我認為這次降級的原因不會這麼簡單。一些專家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這樣突如其來的降級不合常理。

穆迪在2016年對我國的發展前景的預測是持樂觀態度的,半年沒到就變了張臉。難免會讓人覺得,是不是有人在暗中搗鬼,亦或者是阻礙我國經濟發展(一個猜測,不一定對)。

虎嗅網 作者: 鐵雄


前兩個星期參加了moody主持的就下調對中國主權評級展望的電話會議。

其實主要意思就是:1.下調展望並不代表短期內一定會下調評級,如果狀況改善會重新把負面調為穩定,反之則可能下調評級;2.下調展望原因為(1)人民幣貶值壓力大,資本持續外流,外匯儲備在2016年1月已經降到3.2萬億美元,較2014年6月峰值減少了7620億美元(2)財政指標走弱,槓桿率持續上升。某些行業產能過剩,負債率及槓桿率過高,由於供給側改革,未來政府扶持意願及力度會偏向某些對經濟發展重要性強的行業,而慢慢減少對某些重要性弱的行業的支持。

再提一下,Moody用到的是BCA分析方法,針對企業評級,其主要由三點決定:(1)不尋求政府支持的條件下,實體償債能力的評估,主要就是財務數據了(2)提供支持的政府的財政實力(3)政府支持的意願

個人認為此次評級並不會對市場造成過大影響,事實上也得到了驗證。


建議密切關注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客觀中立的新聞媒體,它們將解答讀者的疑問。


看過大空投the big shot你就知道評級機構是什麼鬼了,本質上是盈利機構,誰給錢就聽誰說的。


弊國的債務炸彈,已經到了全地球聯合也救不了的地步。。。。。

而小小的希臘不過是德國花點小錢就能擺平的事


要問大家對中國經濟怎麼看?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會有些憂心忡忡,畢竟經濟增速下降、政府債務高企、房地產庫存問題、鋼鐵煤炭產能過剩等… 其實這種「憂心忡忡」就是表現了我們自己對中國經濟的「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這次標普和穆迪對中國的主權債務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沒有真正下調),應該算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狀況的正常反應吧?我覺得是還是客觀的。而不要因為這是美國公司,有陷入了各種「陰謀論」。

至於某部長的「不care」論調,如果真的不相信這些機構的評級結果,我覺得應該是:調高不care,調低也不care!而不是當初調高時樂呵接受,調低時怒目相向。

下面的圖大家自己看吧:


如果把中國當做一個公司的話,他就是一個佔地960萬平方公里,公司員工13億人的巨大的公司,這個公司的業務有兩種,一是低端產業,例如落後的農業,依靠人口紅利的密集型製造業,二就是像航空業,高鐵之類的高端產業.這兩大主營業務是我們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們這13億人就靠這吃飯呢.可是現在的情況是低端產業受到來之東南亞的 幾個人力成本更低的公司的競爭,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力越來越弱.而高端產業也有美國和歐洲這樣在高端產業深耕多年的公司的競爭,可以說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我們的實力又不像美國那樣強,可以全世界到處借 (搶) 錢.所以現在公司高層的意思就是多招工人(開放二胎),來分攤降低人力成本,依靠(犧牲)低端產業,來為高端產業的發展爭取時間,等我們有能和美國等大公司抗衡的實力了,我們就可以到處借錢(搶錢)過日子了.豈不是美滋滋?

這麼看來,人家說中國政府債券Aa3評級 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好像沒設么不對


推薦大空頭這部電影,你看完之後就知道標普穆迪都是什麼德行了


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必須會存在遏制與反遏制的過招,必須會存在發展與阻礙發展的比拼,如果你把這些較量稱之為陰謀論也說得過去,但更文雅一點的稱呼是「國家戰略」或者「國家博弈」。只不過在信息化時代,大國之間的較量已經沒那麼多秘密可言了,即使是博弈也是半公開地進行,所以陰謀成了陽謀,而且為了不顯得那麼齷蹉,外交辭令上都會說「你的繁榮穩定符合我的利益」。

中美之間的較量大家都心照不宣,只不過因為中國實力還有所欠缺,所以大多時候會忍氣吞聲。最直接和涉及國家最核心利益的較量,無非是人民幣國際化與美國的遏制。美元的世界霸權可謂是美國最最核心的利益,脫離黃金本位之後,美元基本成了「無錨貨幣」,美國通過美元這一金融工具在全世界薅羊毛的舉動,早已遭到大多數國家的反抗和抵制,包括日本、俄羅斯、歐洲等很多國家,都試圖侵蝕美元的霸權,但都無功而返,最終被美國修理得服服帖帖。

待續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銀行都在大力推銷信用卡?
持有雙證的法官如何去投行?
如何評價曾子墨的自傳書《墨跡》,還有她的投行轉主持?
什麼是金融市場上的結構化產品?
投資銀行職員的收入構成如何?

TAG:投資銀行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中國經濟 | 政府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