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或從事考古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的感覺就是:我每次下工地的時候都暗暗發誓,我再也不想來工地了!我簡直有病啊一個小姑娘要這樣對自己,我這是為什麼啊我為什麼?我不讀了我要選一條更輕鬆的路!我本來還是一個小女生的,徹徹底底變成了女漢子啊,我們宿舍的桶裝水一直是我搬的好嗎?!

從工地回來一陣子,導師跟我說我三月份有一個工地blabla,我說:去去去我要去!想去當然想去!

也是因為在學校也很苦逼,學無止境永遠都在學學學,看書看書讀文獻,學各種語言,哦呵呵呵呵~我前幾周問我導師我的藏語學習進程比較緩慢呀,要需要一兩年才能溝通自如,我導師露出了蜜汁微笑:沒事兒你還有博士的時間(我什麼時候說我要讀博了啊!)

明年土耳其有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然後我們師門高興的報名了,然後……土耳其就把俄羅斯的戰機給擊落了,師姐說萬一都去了遇到什麼事兒就是師門慘案了呀?(?"?"? )??????(雖然是說笑,但是敘利亞的那幾個考古學家的遭遇是真的,特別難過)

體驗就是和每一個專業都一樣,選擇了就應該堅持(何況我還很熱愛)。


體驗1:「你手裡有不少古物吧?」「是不是會鑒定很多文物?」「這個你幫我看看吧?」

——————————

考古人不收藏古物、考古人不鑒定古物、考古人不買賣古物。

這在《中國文物博物館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寫得很清楚。不收藏和不買賣很容易理解。關於鑒定,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一種是財政供養人員(公務員+事業單位)業務範圍內的工作,對考古調查和發掘出的遺存的研究,給國有館藏文物定級、展覽、研究,涉及盜掘、走私等案件文物的鑒定,文物進出境管理,等等,理論上納稅人出錢就是讓你們干這個的;另一種是所謂民間鑒定,經常是有償的或者說商業性的,這種事情公職人員就不該摻和,最最起碼不能拿著公職機構的名義摻和。無論什麼行業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肯定不行,道理多麼淺顯。如果有人想反駁稱如果不接觸市場上的這些文物、不參與這些商業鑒定就會導致業務能力下降,那很好,請你先把公職辭掉,然後愛怎麼鑒定怎麼鑒定,那就是個人權利了。

除了公私之別,更重要的是,非公領域的鑒定往往提升了文物的商業價值,而這些可移動文物相當多數來源都是非法的,這隻會導致對不可移動文物更嚴重的盜掘和走私,絕對不利於保護文物!

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只能和文物、博物館、文化遺產從業者共享職業道德準則。但是從考古遺址的現狀來看,現在的收藏熱和鑒寶熱的最大受害者就是考古人!美國美國考古學會(AIA)考古倫理準則中包括:

Refu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de in undocumented
antiquities and refrain from activities that enhance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such objects. 共勉

體驗2:「你是不是經常挖人家祖墳?」「這樣對待祖先的遺體真的好嗎?」

——————————

首先,考古工作對象不止是墓,除了墓葬還有各種各樣的遺迹,比如城市、村落、廣場、道路、房子、工廠、市場、寺廟、溝渠、橋樑、沉船……幾乎所有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廢棄後都會變成考古遺存。而且,無論是從數量還是重要性來說,墓葬都不佔考古遺存的大頭。並不是你挖得越多就越有學術成果,更不可能因為挖多了就能掙錢多或名氣大。這一點詳見:考古學都做什麼工作?

其次,你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現有土地制度下,只要是開放商看中了哪塊兒地要挖基坑,你還真沒有能把該地墓葬保下來的手段,所以在不能原地保護的情況下搶救性考古發掘已經是最優選擇。當然,有些人可能有碎屍癖,一定要爭辯說寧要鉤機下的碎骨,也不要當考古發掘中的完整標本。干這行時間久了,你就會知道哪些利益集團是把考古當成眼中釘肉中刺的,我建議看看這個,寫的很實在:茅坡村考古散記

學考古最大的體驗就是,在網上被噴是家常便飯——但是真到農村實際工作中,你就會發現,沒有農民在乎挖墓產生的倫理問題,他們在乎的是怎麼賠他們的地或者青苗錢。鍵盤俠和社會的脫節真不是一般的大。

體驗3:「考古怎麼總是跟在盜墓屁股後面?」「你們怎麼不向盜墓賊學習找墓技巧?」

————————

考古遺存發現後不一定要發掘。已發掘的遺址,通常出於各種客觀條件限制,只會發掘整個遺址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一個選擇性抽樣的過程。有人看到鋪天蓋地的考古新聞便以為考古學家以多挖為樂事,這只是一種傳媒無意識的誤導,因為更多的遺存是不會被發掘的,因而也就根本不會被報道出來進入公眾視野。很多被盜掘的遺址,事實上是考古工作者發現在先(不信的話隨便翻翻文物地圖集或者文保單位的名錄就知道了)但是沒有新聞報道——一旦被盜才會有大量新聞湧現。但是遺址如無必要不會發掘,不發掘通常就是最好的保護,這是最起碼的常識。很多時候,即使遭到盜掘,考古發掘也沒有跟進,不是說一旦被盜就一定要搶救性發掘的,更多時候就是把盜洞填上了事。我個人認為,被盜掘引起的發掘必要性和基建導致的毀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有條件的話多從挖掘機下搶救一些東西更有意義。

考古和盜墓的「生態位」完全不同。在 考古學家希望發現更多遺存信息 和 盜墓賊希望找到更多寶藏這一點上,二者基本沒有可比性。固然很多遺址有潛在的經濟價值,比如歷史時期帝王陵墓,但絕大多數考古遺存都沒有經濟價值,盜墓賊 沒有動力花錢去找北京人生活過的洞穴、仰韶人生居住的村落,不會去測繪城址、運河、岩畫和石窟寺,更不會去維修古建和土遺址。考古就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這些東西一旦被破壞完,考古學家就得丟失飯碗。絕大多數考古和文保工作是燒錢的,不但沒法兒賺錢,反而極度依賴國家財政。考古工作者不是根據出土遺存是否值錢來衡量自己行為的價值,所以從這個層面上講也沒有動力去和盜墓賊比賽。至於找墓方法,沒有什麼本質不同,也沒有多大難度或神秘色彩,從不少已抓獲的盜墓賊的口供看,有些就是拿著考古報告按圖索驥的,這誰都能買到,毫無技術門檻可言,非要拉風水大旗作虎皮真挺無聊的。

盜墓賊的目標不是所有的考古遺存,只是其中的有經濟價值者。正是因為這種錯位和不對稱性,即使盜墓賊發現了一些從來沒被考古工作者所了解的墓,我覺得也是正常的;特別是近年來基建工地太多,沒有辦法事先全部勘探,很多以往建築物佔壓的地方更是從來沒有開展考古工作,如果有漏網之魚應該可以理解。面對當前盜掘極為猖狂的形勢,考古工作者確實有保護古墓葬的責任,但這又不是單純增加考古工作就能扭轉的——已知的遺址尚且保護不了,費那麼多人力物力發現更多遺址又能怎樣呢?



要說體驗啊,大概是這樣的:

NO.1

第一次聽一首歌唱道「啦啦啦德瑪西亞,啦啦啦啦勒瓦婁哇」,心裡還在納悶,誰什麼時候還給這種石器製作技術寫了一首歌,後來才發現是自己聽錯了_(:_」∠)_……(ps:勒瓦婁哇是一種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作技術)

NO.2

看到帶「墳」「墩」「陵」「冢」之類的地名,都會下意識琢磨:這地方有沒有古代墓葬啊?有的話會是什麼朝代的呢?

NO.3

對於曲解、抹黑考古的人和事,十分反感和鄙夷。經常看到「考古就是變相的盜墓行為」「挖人墳太缺德」之類的言語,感到很生氣的同時也很無力。目前來看,考古還沒有廣泛地進入公眾視野,公眾考古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NO.4

極度反感被與鑒寶劃等號。比如有一次被人得知我學的方向里有宋元明陶瓷研究,於是便說「哎呀,以後可以靠你幫我鑒定瓷器了!」

考古不鑒古!

考古不鑒古!

考古不鑒古!

NO.5

發現考古這個圈子很小。畢竟算是個冷門專業,因而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相對較少,A認識B,B認識C,某天突然發現,咦?C居然也認識A!

NO.6

因為專業緣故,更加註意保護文物。

先這麼多,想起來再更。2016/1/27


e誒呀,首先謝謝邀請我@山丘之卒。

看這個問題題主就算不是學考古的一定對考古有興趣對吧對吧(●°u°●) 」 看到大家想了解真正的考古不問盜墓的體驗什麼的真是開心啊(●°u°●) 」

正題中……

考古聽起來很酷,但是真累,不光學習的時候文理兼修,古文字歷史體質人類學科技考古什麼有關係的都要學,考古課業幾乎頂歷史什麼的一倍啊=_= 而且越往後學課程越多=_=爽翻天

同時下工地也累啊!!!去考古民工說的就是我們(._.) 但是真的很有趣,不光是理論考古學給人的一種從今閱古的驚訝,還是史前考古夏商周等等給人一個時代的燦爛感,或是你喜歡一件器物一個紋飾,也許就會從時間中發現它的產生、變遷直至隕滅,從它的變遷中發現人們的變遷,人們對自然,宇宙,社會和人之間的思考。有時候簡直越想越興奮啊(=?ω?)?

誒,怎麼說不了解的人真正了解考古發現它簡直和自己平時的想像……恩就用盜墓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的!就算像我之前很喜歡考古,覺得自己嗯也算了解它了,但是真正學起來發現還是另一個世界啊……

就拿我上的第一節考古課,舊時器老師問我的感覺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問題結尾,考古學到底是什麼呢……?

大家都可以想一想,但我覺得當我這輩子完了都不懂啊( i _ i )

大家還想問什麼具體的都可以啊嗯哼謝謝觀看啦


(′?ω?`)上能搬磚和泥修屋頂下能抬水換燈踹開門


土裡來土裡去,樂在其中


可以看看高蒙河先生出的《考古好玩》。


就業很難,建議不要學,尤其是女生。


推薦閱讀:

當你第一次發現低頭已經看不到腳尖時是什麼感受?
和貓一起睡覺是怎樣的體驗?
科研做得很順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腰上有肉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你的外貌不配你的性別是什麼感受?

TAG:考古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