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漢族傳統風格的烤肉和生魚片嗎?

我從小就知道,烤肉技藝最好的是小白帽(巴西較遠),做生魚片技藝最好的是倭人。後來聽說,漢朝最流行的兩種菜肴是一一膾炙人口。這是否意味著:

1.漢朝傳統膾炙沒有倭人小白帽膾炙好吃。

2.漢朝人人少錢多,所以膾炙這種昂貴食物能流行。

3.大部分地區的漢人口味改變了,不再喜歡膾炙了。


漢族既有傳統烤肉,也有傳統生魚片。古漢語中烤肉連「炙」,魚生叫「膾」。有個成語叫「膾炙人口」,意思就是「這篇文章寫的真好啊,就像烤肉和生魚片一樣人人都愛吃。」

北京的鐵盤炙子烤肉,就是漢族傳統的烤肉。北京至今仍有康熙年間就開業的「烤肉宛」等多家中式烤肉在營業。民國中期傳入日本,是為今日北海道的名料理「成吉思汗烤肉」。國民黨東渡台灣時,相聲演員吳兆南將北京的中式烤肉帶到台灣,吳因為害怕「北京烤肉」里的「北京」二字觸犯到國民黨白色恐怖的文字獄,改稱「蒙古烤肉」在台北開業。

中式鐵板烤肉定型於明正德年間。宦官劉瑾亂政,操控廠衛、殘害忠良、貪贓枉法、禍亂朝綱,士民百姓無不恨之入骨。他倒台後被凌遲處死,生生被割了四千二百刀。京中百姓爭相購買劉瑾被割下的肉,放到鐵板上炙烤啖食以解心頭之恨。此後鐵板烤肉在京城流行開來,只不過劉瑾的肉改成了口外的新鮮牛羊肉。老北京烤肉非常好吃,大家有機會去北京一定要找本地的老餮帶你們去好店子里吃一次,比就著樹葉子、辣白菜吃的韓國烤肉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至於生魚片,咱們漢族不僅有,而且不客氣地說漢族是吃生魚片的祖師爺。中國傳統的生魚片分兩種,新鮮的生魚片叫「膾」,發酵的生魚片叫「鮓」。

先說「膾」,《禮記》中就明確介紹了魚生的吃法「膾,春用蔥,秋用芥。」隋唐時代,吃鯉魚膾成為了時尚,李白、白居易等大詩人都嗜食魚生,並寫入詩文中。王維有「侍女金盤膾鯉魚。」、白居易有「朝盤鱠紅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魚生跟著遣唐(隋)使,由中國傳入日本。

到了近現代,中國魚生也沒有絕跡。汪曾祺先生的筆記中就說過,解放前杭州樓外樓有名菜「醋魚帶靶」即將活草魚的脊背上的肉剔下,切成極薄的片,澆醬油生吃。

清末李調元《南越筆記》中說「粵俗嗜魚生」。直至今日,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的很多地方有吃魚生、蝦生的習慣,如客家魚膾、順德魚生(下圖)等等。由閩粵遷居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更是把「撈魚生」當成了慶祝農曆春節的習俗。

而發酵生魚片也就是「鮓」,就更是源遠流長、一脈相承了。《說文》中明確說「鮓,藏魚也。」鮓,就是發酵收藏的魚肉。《漢書》中生動地記載了漢昭帝吃魚鮓「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今日,湖南南部的祁陽等地還有生魚鮓,除了發酵魚生原本的的鮮嫩又加入了湘菜的香辣,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古代美食活化石。


烤肉不了解,這個比較粗曠,早已脫離原始社會的漢民族可能更講究精耕細作,在飲食上也同樣如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烤肉這活,太糙了,不上大雅之堂。個人謬見。

至於魚生,作為廣東人必須要聲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漢民族也是吃魚生的,比如順德魚生,傳統上的順德魚生吃的是淡水魚,但是目前也有向海水魚發展的趨勢,畢竟,淡水魚的生產環境很難得到保證,衛生堪憂。感興趣可以自行百度放狗「順德魚生」,漢族、魚生、傳統。還是切題的。

圖片系網路引用,侵刪。


鐵釺子的五毛錢小肉串啊


烤肉就不說了,全世界有文明的地方都有類似的東西,

魚生的話古稱魚膾

先秦時代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御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關於中國南方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西元前505年。雖然《吳越春秋》的內容,許多來自民間傳說,不全可信,但在沒有其他資料的情況下亦可作為參考。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指生魚片。「膾」和「鱠」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一類的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他康復後仍然繼續吃生魚片,終因為貪吃生魚片而死。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生魚片

南北朝時,出現金齏玉膾,是中國古代生魚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稱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在「八和齏」一節里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種調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黃、粳米飯、鹽、醬八種料製成的,用來蘸魚膾。

隋唐五代隋朝時,隋煬帝到江都,吳郡松江獻鱸魚,煬帝說:「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可見隋煬帝也很喜歡吃魚膾。除了蘸醬佐食外,亦有並用各種生菜拌食的食法,這種食法還很講究色彩和造型上的視覺美感。

唐是食用生魚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詩詞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於詩題就提及生魚片;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侍女金盤膾鯉魚」;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青魚雪落鱠橙虀」;白居易的《輕肥》詩就提到:「膾切天池鱗」,又有《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寫道:「朝盤鱠紅鯉」;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則有「冰鯉斫銀鱠」;五代後蜀君主孟昶寵妃花蕊夫人的《宮詞》亦提到「日午殿頭宣索鱠」。可見唐至五代時,生魚片不但是宮廷中常見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甚至出遊時也會就地取材。生魚片亦是於唐代傳至日本。

宋遼金元宋朝時食用魚膾依然很普遍,文獻中有名可吃的魚膾達三十八種,如「魚鰾二色膾」、「紅絲水晶膾」、「鮮蝦蹄子膾」、「鯽魚膾」、「沙魚膾」、「水母膾」、「三珍膾」等。相傳揚州城內梅聖俞家有一女傭擅做魚生,歐陽修知道後每就常常帶鮮魚找那位女傭為他做魚生。此外,蘇軾與陸遊都喜歡吃生魚片,他們現存的與魚膾有關的詩詞就分別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蘇軾的《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列舉了湖州的美味,其中一句是「吳兒膾縷薄欲飛」,就是指湖州的生魚片。陸遊《秋郊有懷四首》提到「縷飛綠鯽膾,花簇赬鯉鮓」,又有《醉中懷江湖舊遊偶作短歌》寫道「野魚可膾菰可烹」。

金朝女真人亦有食用生魚片的習慣,據南宋史家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女真人於入主中原前就有以生魚片作為菜肴:「止以魚生、獐生,間用燒肉」。金朝末年的名醫張從正在醫書《儒門事親》中記載了女真入主中原後的飲食,他說:「又如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膾、鹿脯、豬臘、海味甘肥之物」就是女真貴族,入主中原後仍然喜愛生魚片。

元朝時宮廷也有生魚片菜肴,蒙古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聚珍異饌》篇著錄了他幾代元朝皇帝的菜譜,其中一道菜就是魚膾,是以生鯉魚片,加入芥末爆炒過的薑絲、蔥絲、蘿蔔絲和香菜絲,經胭脂著色,用鹽、醋提味。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魚品》諸篇亦論及魚膾。元曲中亦有關於魚膾的內容,關漢卿的雜劇《望江亭中秋切膾旦》,就有譚記兒喬扮漁婦,為楊衙內切膾的情節。劉可久的《南呂。閱金經。湖上書事》有「玉手銀絲膾」。

明清明朝劉伯溫把魚生的製作方法寫進《多能鄙事》一文中:「魚不拘大小,以鮮活為上,去頭尾,肚皮,薄切攤白紙上晾片時,細切為絲,以蘿蔔細剁薑絲拌魚入碟,雜以生菜、芥辣、醋澆。」但當時魚膾流行的程度已經大為降低,雖然不少白話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喻世明言》、《二刻拍案驚奇》等都有描繪食用生魚片,但都是前朝之事,不能確定是原始話本的遺存,還是當時社會風俗的反映,而其他明代長篇小說如《金瓶梅》、《西遊記》、《封神演義》及短篇小說集如《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里,都沒有提及魚膾,在小說中出現的頻率亦遠低於在唐宋詩詞。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仍有記載魚膾:「劊切而成,故謂之膾,凡諸魚鮮活者,薄切洗凈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

約在明清之交,禽、獸肉膾已經消失了,但清代文獻仍然有魚膾的記載,高士奇的《西苑侍直》詩有:「沾恩饌給銀絲膾」,所記的是康熙十八年與十九年(1679和1680年)夏天的事,可知清宮中有生魚片供應。生活在江浙一帶的名醫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隨息居飲食譜》里也對魚膾進行了論述。李調元《南越筆記》亦記載:「粵俗嗜魚生」。清。李調元《南越筆記》:「粵俗嗜魚生,以鱸以(魚奧)以鰽白以黃魚以青鱭以雪齡以鯇為上。鯇又以白鯇為上。以初出水潑剌者,去其皮劍,洗其血腥,細膾之以為生,紅肌白理,輕可吹起,薄如蟬翼,兩兩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鰣與嘉魚尤美。」反映魚生以殘餘的型態繼續流行於江南和嶺南地區。

近現代吃魚膾的習俗

近現代現代中國北方滿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魚片的習俗,南方某些漢族聚居區亦遺留吃生魚片的習俗,但是大多數海內外華人的意識里,生魚片是日本料理,很少人知道它起源於中國。

各地的生魚片嶺南魚生據《南越遊記》載,嶺南人喜以草魚作魚生,佐以瓜子、花生、蘿蔔、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豆腐乾混合而成的調料。嶺南人喜取草魚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蘿蔔、木耳、芹菜、油煎麵餌、粉絲、腐乾,匯而食之,名曰魚生。」「復有魚生粥,其中所有諸品,因魚生之名而名之」。據說荔灣艇仔粥也是從魚生髮展過來。

順德魚生:

順德的傳統小食 順德魚生一般以淡水魚為主,品質好的順德魚生以約750克的「壯魚」為食材,買回來後先放在山泉水餓養幾天,以消耗體內脂肪,令魚肉實甘爽。殺魚時在魚下頜處和尾部各割一刀,然後放回水中讓魚在遊動放血,了無淤血的魚片便潔白如雪,晶瑩剔透,放血的程序若把握不好,魚肉帶紅色水分也多。片好之後要再放進冷凍一會,魚生才會爽滑和有甜味。

進食時蘸以蒜片、薑絲、蔥絲、洋蔥絲、椒絲、醬油、花生碎、芝麻、指天椒、香芋絲、炸粉絲,再加上油、鹽、糖混合成的調料。魚皮則可涼拌。

潮汕魚生:

多以養於沙塘中的草魚為食材,重三斤左右最為適宜。早上把買回來的魚放在清水裡養著,到下午才去魚鱗、開膛,掏出內臟後將一層魚皮削去,然後沿脊骨取下左右兩邊肉,切除肋骨和魚腹。擦乾血污,把魚放在比較通風的地方,讓魚被風吹至富有彈性。晚上就可以切片食用。

佐料分咸甜兩種:鹹的是豆醬拌小磨香油;甜的則是三滲醬、梅膏醬,另備有一碟生切蘿蔔絲或楊桃片。可謂色、香、味、型俱佳。通常在吃魚生會喝魚頭湯和吃魚片稀粥。

佛山九江魚生:

以拌(粵語稱為「撈」)的形式食用,故又稱「撈魚生」(拌魚生)現時的製法可追溯至清末,通常以海鯇為食材,買回來後養一個月,期間不餵食,讓魚體內的廢物排出,並減掉多餘脂肪。然後殺魚、放血、開膛,之後不能冷藏,要現做現吃。上桌時在魚生的表面放上檸檬葉絲,吃時魚生會有一股清香。

配料可多至十九種,包括炸米粉絲、炸芋絲、炸麻花、京蔥白、薑絲、蘿蔔絲、尖椒絲、指天椒、欖角碎、酸藠頭、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白醋、花生油、鹽、胡椒粉。冬季先放魚肉再放配料攪拌,讓魚吸收配料的香味。夏季則先把配料拌勻再放魚肉,保持魚肉鮮美。魚肉以外的配料,放下去的先後也有一定程序,比例也要掌握得好,雙手各持一雙筷子,先把油、鹽、胡椒粉拌一下,然後把蔥、芝麻等配料倒下去再拌幾拌,再放油、鹽、胡椒粉拌幾下,再下炸米粉絲、炸芋絲、炸麻花等脆口配料,再拌幾下。進食時以筷子把拌勻的魚肉和配料一同挾進口。

傳統製法程序繁複,配料繁多,在南庄、廣州等地的九江魚生會把程序簡化或減少配料,但用作提味的欖角如果去掉,魚生就沒那麼鮮美了。

客家生魚膾:

魚膾也是客家傳統食品,寧化、五華、興寧等地的客家人都有吃魚膾的習慣。

寧化生魚膾:

福建寧化的客家人的魚膾:以約兩三斤重的鮮活草魚為食材,清水漂浸半日,製作時以右手用毛巾裹住魚頭,令魚不再蹦跳,左手持刀快速除鱗、開膛去內臟,沖洗乾淨後不再下水。然後去頭尾劈成兩片,再去魚皮、剔骨。擦乾魚肉的血污後切成透明的薄片。切時師傅要站成弓步,左手指尖輕輕壓住魚肉,右手刀口前傾,走刀飛速而用力均勻,切好後立即攔上麻油上桌。

這種魚膾製作講究,不但注重衛生,製作時還不能靠近高溫、不能使用電扇,保持魚片潔白無染。佐料有上等醬油、芥末醬和薑汁。

五華生魚膾:

也叫琴江魚生,製作過程與寧化生魚膾相若,先把草魚漂浸,然後快速除鱗、去內臟、去骨,再把魚肉切成薄片。特別之處是把切好的魚肉放在竹篩上晾乾水份[ (圖)].進食前先準備一大碗和好的姜蒜汁和白醋浸泡魚肉除腥,佐料有醋腌蒜片、薄荷葉、薑絲、炸花生米、花椒粒、香菜、芹菜葉、辣椒、胡椒等,分別用小碗盛載。吃時先挾生魚片放進醋里浸約半分鐘,然後用勺子把佐料舀到自己碗里,佐料可依照個人喜好決定種類和份量,再把生魚片放在最上面,然後一整碗扒進嘴裡.

興寧生魚膾:

與五華魚膾相似,製法和吃法略有不同,其中以大坪魚膾為極品。把鮮魚[ 去鱗]後,切開[ 放血],然後[ 剖開]、去骨,再[ 切片],魚片較五華魚膾厚。把魚片放在竹篩上面[ 上桌],以高山茶油調味。

赫哲族生魚膾:

聚居於中國黑龍江省和中俄邊境一帶的赫哲族有吃生魚的習慣,對於魚皮、魚籽、魚肉、魚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加入蔬菜的涼拌生魚稱為他勒卡。


廣東順德魚生,廣西橫縣魚生


《三國志》華佗傳記里記載的: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

想必古人是吃魚生的


有那麼一刻,我忘記了那寄生蟲所支配的恐怖。

http://hunan.sina.cn/news/2016-06-16/detail-ifxtfrrf0447158.d.html


東北的泥爐烤肉。

在瀋陽吃過一次,至今難忘!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電視劇里的一個片段。《大秦帝國·縱橫》里張儀和昭文君坐而論道,以魚生的做法比喻治國之道。想到這裡咽了一下口水。


汪曾祺 四方食事.


廣東某魚生


魚生我不說了,說多了沒意思。

如果你說的烤肉是用炭火直接/間接法烤制鮮肉的話,那麼漢族可以說是真的沒有。北京那個炙子你憑良心說能算烤肉嗎?

所以膾炙這種東西可能確實是淘汰了。


叉燒,烤鴨,燒鵝。

魚生基本珠三角附近流域都有自己的特色魚生。


筷子最開始就是用來烤肉的啊……


烤這種烹飪方式在鐵質炊具流行之前是中國古人最主流的烹飪方式之一,上能登天子之堂,下能入平民百姓之家


.

膾炙,商周貴族最時尚的烹飪方式

¨¨¨¨¨¨¨¨¨¨¨¨¨¨¨¨¨¨¨¨¨¨¨¨¨¨¨¨¨¨¨¨¨¨¨¨¨¨¨¨¨¨¨¨¨¨¨¨¨¨¨¨

一).膾

三古時期黃河清澈見底,晉大夫欒賓有曰:「河之水,白石鑿鑿」。

陳桓公有曰:「豈有吃魚,必吃河魴?豈有吃魚,必吃河鯉」?

那個年代的淡水魚毫無環境污染,貴族食魚以膾,就是生魚片。

張侯仲有曰:「宴請諸友,煲鱉膾鯉」。生魚片,是蘸著清酒調拌

的麥醬後食用。

二).炙

炙之烹飪法,比膾之烹飪法早得多,但比燔之烹飪法又晚得多。

燔,肉塊兒在柴火上燒烤曰燔;炙,肉塊兒在炭火上燒烤曰炙;

炮,肉塊兒裹泥後在柴火、炭火上燒烤曰炮。

223.《鄭桓大司徒夫人與夫君簡書》歷史/文化

『引言』 鄭桓大司徒夫人與夫君的此信,經幽王室大司樂譜曲

配噐後題名為《瓠葉》之樂歌。其歌詞原文和參考譯文如下:

  風翻瓠葉 釆回煮烹 夫君的酒 獨酌品嘗

  一隻兔頭 柴火烤燔 夫君的酒 獨酌也獻

 一隻免頭 裏泥烤炙 夫君的酒 獨酌也酢

  一隻免頭 又烤又燔 夫君的酒 獨酌也酬

【札記】..鄭桓大司徒夫人獨自在家,一碗瓠葉煮湯、兩隻野兔頭燒烤下酒。

日子雖然清淡,但相敬如賓之夫妻情誼歷歷在目。

周制,兒子為國君,母親不得住在宮庭,以避女人干政之嫌。因此,鄭桓大

司徒夫人自夫君入幽王室為卿後,獨自住在父母之邦的共國,一個古老而貧

窮的附屬國。後來,小孫子共叔兵變失敗後就逃往共國,有老祖母庇護,他

哥哥鄭伯敢克段於焉,卻不敢去共國追殺他弟弟共叔段。古今詩經詮釋學家

不站在歷史的高度俯瞰經學,就只能把「共人」誤解為同僚,匪夷所思。

此簡書寫作時間比《小明》晚幾天。

.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推薦閱讀:

有沒有美味的燜燒壺食譜啊?最好是清淡易消化的!
你都為了保持身材作出了哪些努力?
「吃面時不能把面咬斷」是一種餐桌禮儀嗎?
吃生肉或者生魚片為什麼要沾芥末?
早餐防彈咖啡,中餐晚餐正常吃(以碳水為主,不生酮),會變瘦還是變胖?

TAG:烹飪 | 飲食 | 飲食文化 | 烤肉 | 生魚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