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射導彈的難度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五常玩這個也都難玩溜
潛射載體,導彈性能?
今天突然想明白很多事情,決定取匿了。
我的心好累,補充修改了一段,結果點了取消!--------------第二次手打---------------首先,慣例反對高票答主!!
樓上那個熊,你是認真的嗎?(那個小熊熊我是匿名不能給你評論,發私信也不太好意思就寫在這裡了。)別的我不敢提,一下摟不住,說多了要被查水表的……
對!就是那個點火發射……你說的那些什麼俄羅斯 美國 法國,是指下面這些導彈嗎?
23333干發射:使用無動力運載器,從標準魚雷管中發射,以一定角度浮出水面後助推器點火導彈發射……美國「捕鯨叉」UGM-84 還有海長矛有動力運載器,法國「飛魚「SM-39 俄羅斯SS-N-21
濕發射:無運載器,美國」戰斧「還有垂直發射裝置發射的垂直發射,大傾角發射裝置發射的大傾角發射……啊啊啊
分類真的很累啊,因為現在的導彈都是一彈多型,一彈多用的啊……飛魚就有有動力運載器和無動力運載器都有啊,戰斧可以用魚雷管水平發射,也可以用垂直發射啊啊啊啊……導彈型號搭配組合真的很多啊……不同的潛艇配不一樣的導彈和用不一樣的發射方式,完成不一樣深度的任務啊!!!!還有水下點火技術真不是什麼難點啊,就是在水下把運載器或者助推點著,把導彈送到水面(或者水面上方)和調整導彈姿態,把導彈發射出去。中國也有啊,俄羅斯,美國,法國啥的都有啊,這就是個運載器和助推的設計問題啊。還有在水裡點火點的不是導彈,點的是運載器和助推啊……(你問我怎能點著?不告訴你,太累……)導彈燃料是隨便浪費的啊!!萬一差個一兩米,沒追上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那個小熊熊你知道嗎?我在一個文獻上找到了一道計算題的原型啊!!!《導彈水下點火的流體動力研究》魯傳敬你知道是哪年發的嘛?1991年6月!!!那時候,我特么連受精卵都不是啊!!還有艇內點火是什麼鬼?你是想蒸熟一潛艇人嗎?
我只知道有 遠發射筒口,近發射筒口和發射筒內點火啊!!發射筒內點火俄羅斯一直在用啊!只是原理比較複雜啊,公開很少啊……比如涉及到低溫火藥啊什麼的!!對了還有自拋發射方式……發射方法很多啊,那個合適用哪個啊……
筒內發射研究不好,潛艇位置就被暴漏了啊……沒必要非得選用這麼個方式啊!打准,打好,減少暴漏和攔截就好了啊!我看有人說 發射筒產生的泡泡都可能會暴漏位置啊,
何況是導彈點火這麼大一個熱源標記在潛艇上!(啊心真的好累)
什麼?我沒有說中國的導彈?我不知道啊!!我怎麼會知道中國有哪些潛射導彈和發射方式什麼的啊……你們自己百度百度什麼巨浪啊東風啊紅鳥啊什麼的……不要問我啊 我不知道……真不知道————————————————下面是原文
網上一查其實就有好多理論文獻。所以我打算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以及我不會介紹我國目前相關領域發展到什麼地方了,因為我不知道啊……23333理論問題就不講了,所有導彈的發射理論都大同小異,這是潛射導彈發射需要計算在海里的運動過程(其實就是把空氣介質換成了液體介質來考慮),再加一個分離階段。(當然也衍生有什麼海水倒灌,波浪干擾等問題)
第一個問題:變深度(齊射間隔)
我知道在水裡發射一枚導彈,和陸地上是不一樣的潛艇發射一枚導彈後由於反作用力就會改變位置。(在水裡沒有依託,和陸地不一樣,無法抵消反作用力)如下圖所以定深度發射需要回到原來的位置才行。會增加發射間隔時間,所以現在都拚命縮短不應期(發射間隔)發射系統的能量基本是固定的(你總不能現場核算髮射能量再調整吧)所以如果要實現變深度,只能調整出筒速度(就是從潛艇上分開的速度),這樣的話又會使出水的姿態(就是角度什麼的)會有變化,而出水姿態的變化才是決定導彈往哪裡飛的(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變深度發射(就是在一定深度範圍內可以不需要調整位置)問題上研究和突破依舊需要不斷的深入。
第二個問題 運載器
運載器就是一些導彈會裝在容器裡面,然後把容器發射出去,在離開水面的時候再把導彈打出去(分離)。
裝在運載器里方便導彈儲存和運輸等等… 然後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砸艇(這是個萌點)如下圖就是分離以後掉下來有可能會砸到潛艇。然後主要解決方案是讓它砸不到,什麼你說讓發射艇動一動?請上翻看問題一……所以運載器的設計,發射有需要大量的發射經驗和設計來完善。
問題三:設計和工業
設計難題對於任何工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在導彈設計中,包括運載器,彈道,發射管等…每個都是難題,然而還有難得,就是把難題混在一起「運載器水下彈道設計」理論不想講太多,設計流體力學 動力學 波浪影響 導彈位置等等……然後限制最大的來了,工業技術!
對一個導彈位置的調整和控制需要 感測器深度高,精度高的出水感測器非常重要。
但是 我國感測器技術始終不行,離美日都有非常大的差距,這差距需要技術積累。還有材料!生產加工技術其實也可以的。
但是材料問題真的很重要!很多時候,質量上不去,主要材料技術難度突破艱難。包括運載器材料,發射管材料……特別是在海水裡這種非常複雜和不友好的材料環境里。克服材料的海水問題,始終一個國際範圍內重點關注的課題。我為什麼不說理論難度 燃料問題呢?
因為我們火箭技術的發展,使得這方面的問題,比起前面而言其實不大。來,上張祖師爺的圖必須要感謝錢學森先生做出的巨大貢獻。
下面進入講故事階段當年太祖一輩曾和錢先生討論:航天和航空我們先發展辣鍋?
錢先生說:先航天后航空!簡單說一個以造火箭為主(航天),一個以造飛機為主(航空)。
當年定下來這個發展方案以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航天業。雖說航空航天不分家,但中國當時國力還是沒法同時支持兩者的共同發展,還是有所偏向。(所以現在航天領域的發展速度要超過造飛機的技術)現在看來選擇是非常明智的。
當時錢先生其實在航空領域也絕對是非常出色的,
但是他站的角度更高。錢先生當時的科學能力毋庸置疑,並且寫出了《工程式控制制論》被中西方奉為經典,連馮卡門都讚嘆不已!他當時就指出航天的重要性要大於航空,而且在好的航天基礎之上,航空可以發展更快。比如:控制理論,火箭,衛星,雷達…(衛星重要性不必再說,沒有火箭能發的上去?)得益於錢先生在航天,控制領域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我國導彈事業的理論基礎非常紮實。擁有了無數的護國重器。
(以上為我們教授上課講故事講的)達瓦利希熊 說的就很全面了,我再補充一下關於燃料的問題。
導彈的本質還是火箭,肯定是要追求最大比沖(燃料的利用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打得更遠。從這點來說,氫氧》煤油》肼基》固體。
(V2導彈和早期東風是用酒精)然而潛艇的體積限制導致它不可能有太完善的燃料庫,氫氧和煤油都涉及到液氧的低溫保存問題,對於每次巡邏都要一年半載的核潛艇來說這絕對是荒誕的。肼基燃料是常溫保存,但是偏二甲肼有毒,使用時需要全身防護服,現代火箭一般只在地球以外使用這種燃料,如果是硝酸做氧化劑的話還有腐蝕性,對導彈和潛艇壽命有影響。而且液體燃料平時要保存在專用容器中,發射前需要加註準備,時間比較長。這樣一來,就只能選用固體燃料了。
固體燃料推力大,易保存,無準備時間。與其說它適合潛艇,不如說更適合路基導彈,因為那個發射慢一點就要挨炸了。但是固體燃料比沖低,導彈的體積必然會增大。潛艇體積膨脹,導致成本越來越高。縮小體積也可以,但是代價是射程變小,潛艇要到更近的位置發射,自由度低一些。而且固體燃料存在難以調節推力和無法重開機的問題(雖然這點也可以克服),對於要求機動性和高精度的導彈來說有點麻煩所以現在的趨勢就是導彈燃料和火箭燃料完全向不同的方向發展,無非工藝問題。如果不是因為固體火箭可以作為助推器使用,那導彈燃料的發展還會更落後。保持彈體出水姿態穩定就是一項難點。眾所周知水的空氣的阻力差別巨大,導彈在水中和空氣中適合的形狀不同。大致來說空氣中我們希望彈頭尖銳一些,減少阻力,就像絕大部分導彈一樣。水中我們希望鈍一些保持水中的穩定,就像魚雷的雷頭。三叉戟c4,d5上的探桿,蘇聯輕舟彈頭上的氣體發生器都是考慮到兩種介質的運動。順便一提,日本的91式穿甲彈入水後脫落尖銳的風帽,也是這個原理。
有巨大的推力使巡航導彈從潛艇倉內彈出....然後火箭才能點火助推。難度略大
先佔坑,慢慢來答。
個人以為可以從燃料,體型,發射方式,威力幾個角度來論述其難度。對於彈道導彈核潛艇來說生存能力是關鍵,然後任何核武器平台第一要評估的是在第一波核打擊下的生存能力,難度在於任何技術都要在潛艇生存力的妥協下如何處理髮射導彈的問題。
出水控制。
光出水姿態控制就難倒一大批國家
推薦閱讀:
※第一次手槍實彈射擊是怎樣的感覺?
※現實中的槍戰能壓槍么?
※可以命中200m處的人像靶的手槍多麼?
※如果美國海軍與美國空軍爆發全面衝突,請問誰能打過誰?
※為什麼不正確的射擊姿勢會造成卡殼,什麼樣的射擊姿勢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