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秋》?
看完這篇小說後有種說不上來的觸動。但我抱有一些文本相關的疑惑。比如,如何看待信子嫁人後性格與情緒的逐漸轉變?以及照子這個人物塑造的類型與其意義?這篇小說是想表達怎樣的思想?希望大家能探討、指點,謝謝!
姐姐信子為了妹妹照子的幸福,犧牲了自己,把本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俊吉「讓」給了妹妹。《秋》里芥川重點描述了婚後信子不那麼幸福的生活,以及從姐妹、俊吉見面時的場景,也可以推斷其實幾個人之間都還是存在深厚的感情的,也就是貫穿整個日本文學的羈絆:與妹妹的是親情,與俊吉的是愛情,與丈夫的是生活,信子犧牲了愛情成全了親情最後擁抱了生活,這就是《秋》的故事。
《秋》創作於大正九年,也就是芥川龍之介28歲的時候,當時正值十月革命思潮席捲世界,日本文壇也有無產階級思想萌芽,受此影響,一向善於駕馭歷史題材的芥川開始嘗試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文筆細膩、感情豐富的《秋》便誕生了。
如上文,《秋》的故事其實就是幾個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信子嫁人後仍然想著寫作,而在這一點上,對比之前與俊吉在文學上的惺惺相惜互相理解,沒有什麼共同話題的丈夫是難以支持的,於是公認的「才女」信子便漸漸埋沒在了生活瑣事、遷就家庭之中。信子的轉變不如說是理想主義對現實主義的屈服,本有著成為作家的天賦與理想的信子,選擇了成為一個主婦的現實。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妹妹照子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更值得挖掘。照子也是一個善良的人,被動接受了姐姐的犧牲,終於與喜歡的俊吉結婚,從這樣看起來看起來無足輕重,但是信子和俊吉才是相愛的啊,兩個人情投意合,是完美的一對(即使在婚後,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善良單純的照子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愛著姐姐和丈夫。所以說照子是信子與俊吉犧牲理想後的產物,一個容器,這個容器里裝有信子的愛、以及俊吉對信子的愛(因為愛信子才接受妹妹照子)。所以說從故事來看,照子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平衡整個故事,也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影射,她與姐姐的親情元素的加入,也讓整個故事更加豐滿。
芥川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日本近代文學普遍就是探討性、愛和美,並且字裡行間都隱藏著物哀的氣息,類似的,川端康成對於靈與肉、頹廢與死亡之美的探討,三島由紀夫的春雪一般的愛,太宰治的愛而不能,這幾位近代文學代表人物的風格貫通,都有著根植於日本文化的羈絆;亦如樓上所言,這幾位的文字沒有細嚼慢咽的心境便難以安讀,而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後,死亡的陰翳和人性的美永遠是共生的(四位作家最後都是自殺)。
相比而言,我們更喜歡輕盈積極的作品,現代日本文壇也都在急於擺脫二戰的陰翳氛圍。比如領軍人物的村上春樹,我更寧願把他的作品看成是對幾位前輩陰翳的風格的撥亂反正:風格也不再那麼壓抑,易讀性和知名度也大了很多,於是有了諸如《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卡夫卡》《1Q84》等為眾人熟知的作品。此外還有一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等),《個人的體驗》里的「鳥」就闡述了大江的文學觀「小說必須給人以勇氣,必須鼓舞人向上進取」,他的作品裡雖然依然是一個骯髒、陰暗、醜陋的世界,但是也給予了我們超越、拯救、解脫的希望,這一點算是大江、村上與上文四位作家的區別吧。
竊以為村上春樹之所以沒能拿到諾獎,一個原因是他更傾向於寫故事,《1Q84》的句子也足夠優雅,但是對本土文化更層次的探討還稍遜一籌;而且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深受歐美文學熏陶的村上,沒有了前幾位作家對於日本民族文化深深的羈絆與表達。而這一點是我認為的,一個值得拿諾獎的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比如莫言)。我也認為基於普通大眾的閱讀水平,村上的作品滿足了普通大眾對於文學的「自我修養」(沒讀過《1Q84》都不好意思撩妹),我更寧願把他的作品看做稍高出「暢銷文學」「流行文學」一層次的存在,雖然現在「暢銷」二字已淪為貶義。
以上。
你問的問題太高考滿分作文了。。。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吧,從故事開頭我就在等高潮,結果沒等到就結束了。 通篇的感覺就是無力感和似是而非,比如你說信子喜歡寫作吧,婚後為了家庭她好像也沒做多大思想鬥爭就放棄了;你說信子愛俊介吧,是為了妹妹所以放棄了他嗎?其實文中說信子看完妹妹的道歉信後雖然感動哭,可又有點壓抑,說白了也不全是因為妹妹她才放棄的,也許可能大概似乎,是對俊介其實不那麼喜歡,也可能出於一種少女想證明被愛的一種作? 感覺這種文章適合內心豐富細膩敏感的人去腦補,閱讀上習慣了大魚大肉的人可能會無感。
我看完就是一臉的迷茫,信子自我以為的犧牲並不偉大,也未必是多喜歡俊吉吧,也可能有些自我滿足在裡面,覺得自己犧牲了。一開始的婚後生活並不是不好不是嗎?不過世易時移,瑣碎的主婦生活,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壓抑的心情,牢牢的捆住信子。所以才會在再一次遇上俊吉的時候高興雀躍,可是依舊被壓抑。而且最後妹妹竟然嫉妒信子,實在很諷刺呀,感覺自己的犧牲就是個笑話。莫名有些心疼信子,她至始至終都沒為自己爭取什麼,一切都是逆來順受的,無奈的,無助的。
第一重是現實夢想衝突。家庭狀況不好,需要相親嫁人。想做一個女作家,在文里成了一種不被丈夫理解的想法。表達了一種鬱郁不得志的苦悶。第二重是愛情親情衝突。愛的人讓給了妹妹,因為妹妹是主人公唯一牽掛之人。而妹妹在和她的談話里,並沒有照顧她的情緒,並且因為前一晚和俊吉聊天被妹妹妒忌。所以當意識到會和妹妹漸行漸遠時,她心都冷了。由此看,現實不可託付,命運不能由己,人性也沒那麼美妙。一個理想主義,願意成全他人委屈自己的女學生,在離開學校後贏來一個寂靜凄冷的秋天。一切都幻滅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
※村上春樹那麼清新的日語表達被林少華翻譯得那麼華麗,真的好嗎?
※《源氏物語》《平家物語》《萬葉集》《百人一首》這四本書的譯本,哪版翻譯得最好最有意境最接近原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