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嶺南文化總是被忽略?

最近看到外國人來華旅遊的熱門路線,基本就是北京,西安,敦煌,成都大熊貓,江浙,粵港澳少得可憐。之前看貝淡寧的書中也有提到外國人認為香港是個只賺錢沒文化的地方。而國內很多人也把粵港澳尤其深圳香港稱作文化沙漠,廣州也很多。說到文化也是北京江浙居多,少見廣東。廣州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卻有很多人認為廣州是近代興起的暴發戶。作為一名在北方讀書的大學生,的確感受到了嶺南文化的確和傳統意義上的中華文化有些格格不入,但每當想起南越王墓,想起五羊,想起引領中國的康梁,孫中山,想到執信中學,又覺得廣州,廣東其實是國內比較有文化的地方。為什麼會有現在這個狀況呢,求大神詳細分析解答。


謝邀。

我覺得你的視野要打開。因為刨去北上廣深這類現代化城市化標杆,還有熊貓兵馬俑這類已經符號化的中國國際認知,其餘的大家都在被忽視。

在工業社會裡,隨著人力、資本、物流的集中,支流文化只會受到主流文化越來越嚴重的衝擊與融合。可以預見的是,以「我」為角度講述支流文化的傳播者會越來越少,以「他」為角度去分析、研究支流文化的傳播者會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在支流文化中成長的新一代只會越來越少。

支流文化的結局,一般是在保留極少數具有文化屬性的習俗後,本質上與主流文化融合。想想現在的德裔、愛爾蘭裔、波蘭裔、法裔美國人,他們雖然或多或少保留了一部分母國文化特徵,但是他們的本質有區別嗎?

嶺南文化在這一進程中,實際上已經是非常幸運與頑強的了。與國內主流文化同步,加上海外三千萬廣東華僑作為額外的文化載體,結合香港這一內容產出地,嶺南文化仍然在語言、音樂、文學、飲食、商業等多個領域有著強大的自我演進能力,持續維持一個完整的子文化圈不成問題。

真正意義上急速消解的文化圈應當數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曾經和嶺南文化一樣,有著大量獨立的傳播載體:新聞、戲劇、小說、電影等。現在呢?地鐵報站?

很多新一代上海年輕人對上海話的掌握,比我這個在上海就住了兩年的廣東人還差。滬劇還有人聽嗎?新上海小說家的頭銜還有人在乎嗎?

其實津門文化更慘,現在大家只知道郭德綱了。

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正對各種文化圈進行摧枯拉朽的改造,粵派、海派、津門是如此,強勢文化圈如北京文化也是如此。很多人覺得北京文化因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享受了巨大的特權,在我眼裡北京文化因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首先崩潰。

說起北京文化你想到了什麼?衚衕?南城的幾個館子?嗚呼哀哉。求別提798。

在生產力無法改造或填合的分歧處,就是文化的分野。農業社會裡,一條河,一座山,都能對兩邊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福建十里不同音,所以湖北文化你只能想起武漢。

但是工業化、全球化、城市化和互聯網在一起,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熔爐。大量細微的地緣區隔被生產力打破,剩下的,大概只有種族、宗教和核心地緣政治了。

所以在大量子文化瓦解崩潰的同時,存活的文化主幹開始彼此強化差異。德裔與法裔美國人的文化認知兩三代就融合了,而已經融合入英倫文化兩三代的穆斯林們開始重新標榜自己的身份認知。

中國有嘻哈?奇怪,中國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hiphop?hiphop不一直是美國人的么?美國人什麼時候說過要搞「美國人」的喊麥?前段時間黃西等說中國的stand up comedy發展緩慢,what?為什麼中國要搞「自己」的stand up comedy?那不是老美的特色么?

因為融合到了一定的階段,文化主幹就會對外來文化產品進行「脫敏」,然後開始內化,最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不管是子文化圈的消解還是主文化圈的強化,都是歷史的進程。一部分成為共同的記憶,一部分成為一部分人的記憶,一部分被永遠忘記。

我們只能祈求,儘可能忘記的少一點。


嶺南文化距離被忽略還有很遠,滿族人被同化到八八九九,其文化還未被人忽略呢!以下舉一些嶺南的實例:

粵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也。」北方地區也有俗語「有腳的桌子椅子不吃」丶「四條腿的板凳不吃,兩條腿的廚子不吃」。

廣式點心:可以專指廣東及香港地區的風俗「飲茶」時進食的食物,一般都是指放在蒸籠的包子及糕點,大致分為咸點及甜點,大部分點心都是熱食,亦有小部分為冷盤。

燒味丶腊味丶滷味:燒味源於廣東,有時被稱為燒臘,但兩者其實有別。香港的「燒臘」店,除了售賣燒味外,秋冬兩季也會兼售腊味。燒味製品常與滷水製品同店銷售,後者稱為滷味。

禾花雀:黃胸鵐又名禾花雀,被中國食客稱為「天上人蔘」。在數量嚴重減少後,中國於1997年禁止獵捕。

南粵三寶湯:廣東有三寶:陳皮丶老薑丶禾稈草。湯水鮮甜,稻草香撲鼻;鷓鴣在老薑和陳皮的烘托下更覺鮮甜,且能驅去夜涼。

涼茶:國務院批准把涼茶列為518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

糖水:嶺南地區處於瘴熱地帶,而廣東地處南粵,氣候悶熱潮濕,容易潮濕上火,所以這些地區的人有「煲糖水」的風俗,習慣吃碗糖水滋潤。源頭已不可考究,追溯廣州自有史以來就有。

九江雙蒸酒: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九江雙蒸酒正式被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晉陞與名酒同一陣營。

廣東話/粵語:還有幾千萬人講呢!

廣東話粗口:在粵語中,粗口具有相當的獨特性,廣泛流行於使用粵語的社區,包括香港丶澳門及海外唐人街及華人社區等,除了含有性俚語外,有些則是咒罵內容。根據使用時的環境及心態,可以分類為具冒犯性丶不禮貌的咒罵丶情緒發泄及習慣無意助語等等。

粵劇:名列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鹹水歌:又稱白話魚歌,是水上居民的一種歌謠,主要流行於中國珠江三角洲一帶,「中山鹹水歌」登錄進中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陳李濟:中國最古老的中藥製藥企業,有400多年歷史,健力氏世界記錄認定為「正在運作的最古老製藥廠」(oldest operating pharmaceutical factory)。

致美齋:擁有400餘年歷史的醬料調味品生產及銷售商。現今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醬料調味品廠家之一。

廣東麻將:是十三張麻將中的「新章」打法,相較於香港麻將的「清章」(一說「舊章」)麻將,胡牌方式更多,包含「六獨」丶「十八台」及「無奇不有」牌型。

廣彩:廣州織金彩瓷,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制而成的工藝品,以色彩絢麗丶金碧輝煌丶構圖嚴謹丶繪工精細而著稱,是中國四大名瓷之一。

廣綉:廣州刺繡,是以中國廣州,佛山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手工藝,歷史逾千年,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有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杜陽雜編》。

嶺南琴派:古琴琴派的一支,發源並主要存在於嶺南地區,已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丶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也是廣州和東莞等城市的市級文化遺產。

嶺南畫派:廣東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創建於晚清時期,為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以創新為宗旨。

廣東南拳:主要流派包括詠春拳丶紅船永春拳丶蔡李佛丶東江拳等(未能盡錄),現時仍有傳承。

在廣東人全部只識說普通話之前,相信嶺南文化尚在。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粵語】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粵語】

房地產相關的專欄:賞心悅目的家

投資理財相關的專欄:投資自己最好

專欄短網址:【每天一讀】脫苦海的文摘

相關問題:

脫苦海:廣東人真的會天天煲湯喝嗎?如果有的話都是什麼品種?

脫苦海:香港民眾是如何看待廣州民眾的?

脫苦海:深圳哪些地區是屬於填海區?

脫苦海:家在香港,在深圳上班,這樣的通勤是否可行?

脫苦海:中國沿海地區能否通過填海造陸解決耕地與城市用地的矛盾?


不信耕讀,無以稱文化

廣東話可能答八股文,天然不利


題主還是樂觀一點吧,嶺南文化現在已經在重新抬頭了,雖然推普導致出現了斷層,但是最近大家也都開始重新重視了,例如前些日子五羊小學的粵語課本(遭遇某些zz說這是要搞獨立的激烈反對不知道有沒有搞成),還有南方電視台所搞得粵語大賽,都是一些好苗頭,只要現在不是特意去打壓,嶺南文化還是會重現光輝的


不吹不黑,我嶺南的空氣就是比你好!


因為中國最燦爛輝煌的中古史上,也就是魏晉至明朝前期,嶺南能夠留下的痕迹很少。


說句會挨罵的話,香港澳門>海外粵語華人社區>廣東>廣西東南地區。就按這麼一個強度從大往小排列了。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未來難以確定。嶺南文化,靠廣東人是靠不住的。海外粵語社區又太分散,只能自保,不能去發展。澳門不說了,只能靠香港有點發展。當然,也得看形勢,未來某個時間,可能香港的嶺南文化會先于海外粵語社區完蛋也說不定。一些人扯什麼歷史大勢的你省省吧,這倫敦都有好幾種口音的英語,和日本一樣,小小的地方有好幾種方言,幾百年了我怎麼沒見它們被經濟發展的大勢給淹沒了?我在美國的遇到的華人環境,英粵共存的比例高於廣東的普粵共存的比例。忽悠唄,在一一些人眼裡就是二元論,什麼發展了,然後另一個就沒有了。忽悠,繼續忽悠,要不是我去過一些其它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我差點就被你給騙了。想不想保存文化,那就從自己做起。不單粵語區,所有方言區都應該傳承好自己的文化,這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不要聽那些方言已經逐漸消亡地區的人胡說八道。這群人,心理其實挺陰暗的,就是當地方言不強勢,必須依附於當今主流文化,才能找到跟方言強勢區的人一樣的優越感。總是說某某地區人很有優越感,說明什麼?說明心理不平衡很唄。忽悠,接著忽悠,你說某某地區方言不能代表中華文明的全部,那包括你也是,你也不沒資格定義中華文明的核心。所有顯存的國內的歷史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想滅掉它們,就忽悠唄,借著忽悠


嶺南文化被忽略?

為什麼我覺得嶺南文化很強勢呢

中國有那麼多粵語歌曲廣為流傳

你現在聽過吳語歌曲?客家話歌曲?四川話歌曲?河南話歌曲?山西話歌曲?藏語歌曲?蒙語歌曲?閩南語歌曲嗎?


http://news.163.com/17/0116/21/CAUBNGO800014AEE_mobile.html

這算是官方資料,可以看出,廣東確實是文化沙漠,作為一個萬億級旅遊超級大省,主要收入從會展、自然旅遊和現代人工景點支撐,人文、歷史資源比例很小很小,這就是現狀。

至於說到歷史,嶺南直到明朝,依舊不是一個發達地區,加上氣候問題,很難支撐高水準的人文建築長期保持良好狀態.......然後........講真,嶺南本來就是中華文化圈一個次要又次要的旁枝,就不要因為現代發展快經濟好而硬裝文化昌盛繁榮區域了。


在黨國一體的大統一制度下,地方和中央本來就是相互矛盾的,你要發展地方文化發揚地方特色就會威脅到大一統的穩定性,從秦朝開始統一中國,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現今一樣用暴力的方式消滅漢族省份地方特色文化,嶺南、荊楚、江右、客家、徽文化、廣府粵文化等等延續了幾千年的南方特色,在破四舊、去宗族又歷經90年代暴力推普運動,把普通話和方言對立,把講北方普通話描述成文明,先進的表現,把講方言和落後不文明聯繫起來,我自小學起學校就禁止講方言,學生之間互相監督,誰講方言週一在全校升旗儀式下罰站念檢討叫家長給你不文明調皮學生的稱號,呼籲學生遠離講方言的孩子,你以為只有我一個學校這樣做嗎?南方大多數省份都經歷過這樣暴力的運動,秦朝起中國就統一沒錯,南方方言對應的文字難道不是漢字嗎?幾千年來南方各省講方言它們分裂了嗎?普通話也是方言的一種,普通話存在也只有500來年,南方贛語楚語吳語粵語湘語隨便一算也有一千五百年以上,地方特色黃梅戲、粵劇贛劇湘劇徽劇真的是活歷史,京劇什麼時候出現?滿清最多200年,京劇是國粹,南方孩子們對京劇的理解從來都是課本上灌輸的臉譜,其他幾乎不知,南方多省方言日常用語依然保留著古漢語詞彙,不是說誰高級誰低等,比如把臉說成面,吃飯為食飯,今天為今朝,中午為晝時,站為企,繩為索,眼為目,脖子為頸,衣服為裳,看為睼,走為行,這都是鄉下沒讀過書的農村人都會講的方言詞彙,對閱讀古詩文有很大的幫助,可惜在這種政治環境下,地方政府完全沒有發展自己各省特色文化的選擇權,所以荊楚文化,江右文化,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徽州文化只能消逝在這時代裡,普通話和方言對立嗎?我會講普通話會講方言,我能用兩種思維思考閱讀交流寫作,推普可以,但殺死方言是否沒必要呢?我們南方人自細出生就講著方言母語,暴力推普後地方台禁止方言廣播,地方衛視禁止方言影視,偶爾看到一個方言配音節目只覺得悲從中來,不禁流淚,那是兒時熟悉的母語阿。

從頭到尾我未講過普通話無用論,我也未排斥普通話,但很厭惡這種拔高普通話和文明素質掛鉤的行為,總有人腦子轉不過彎,講方言就是排斥普通話呵呵。


一眾人立刻打著壓迫的旗號以香港為代表,把自己和中國對立起來。

打著粵語的旗號,把自己和普通話對立起來。

大哥,全國最沒危險的方言就是你粵語了好嗎!

當然最能叫的也是你。

大哥,香港電影音樂影響至今猶在你和我講嶺南被忽略?

旅遊去香港?我怕被打出來呃

給香港做中國首都好嗎?什麼?你們不是中國人是香港人?呵呵

——————

評論里幾位要教育我嶺南是什麼,還什麼百越文化

抱歉嶺南還包括越南呢,ti?ng vi?t nam hi?u bi?t kh?ng?

看眼題目和其他答案,人意思就是廣府那部分粵文化

還有爭香港不是廣府文化的中心的,都2017年了,蘇州都讓位給上海了。你們不認香港倒是拿出東西來啊,一上來就祖上闊過,求下你冇用噶

————

我語氣很沖沒錯啊,我就是來懟的啊

不過搞清楚我在懟什麼: 廣府文化弱勢被打壓

呵呵,簡直不能再強勢。

頂看不順廣府文化裝弱的樣子,謝謝。


當年那麼多人去深圳,後來那麼多人去廣州,嶺南文化怎麼就沒影響力了?


【嶺南建築學派博物館MLAS】

亞洲的嶺南【MLAS嶺南建築學派博物館開館】

7月8日,「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於7月14日舉行開幕式,展期至23日結束。

此次大展不僅是廣東省首次舉辦、近百年廣東美術精品佳作的一次全面集結,也是近年來國內美展的一次盛會。中國美術館拿出91件館藏廣東籍畫家精品展出。部分精品多年未曾公開,包括潘鶴1956年創作的雕塑《艱苦歲月》、湯小銘1972年創作的油畫《永不休戰》等一個時代的美術經典作品。此外,觀眾還將在本次展覽上看到關山月《長城內外盡朝暉》、《俏不爭春》,林墉《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等難得一見的廣東名家傑作。廣東美術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關山月美術館等機構,也對本次大展的展品徵集鼎力相助,部分大家的家屬和後人也積極響應。本次展覽還籌集到十餘幅林風眠的作品,全面展示出林風眠如何將西方美學內化為自己對中國藝術的理解,從而創造出新繪畫風格的藝術歷程。

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為主題,精選廣東美術百年來575件作品參展,分為「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六個板塊。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的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的歷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認為:「舉辦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有重要現實意義:一是擦亮嶺南美術的品牌;二是回顧梳理廣東美術的百年發展對新時期的發展意義重大,薪火相傳,廣東美術必將有新的輝煌。」

英特納雄安爾大業,有BF有NX,有GG有KF。

但百年美學貫穿全國的只有嶺南啊。

-------------------------思考題停頓線---------------------

何香凝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畫非洲獅子?


不知道為什麼貌似廣東地區的總想振興他們文化,儘管我覺得他們一點也不弱,有次在國外一個深圳同學對我(東北)和一個西北同學說現在粵語越來越落魄,要振興粵語,我倆一臉懵逼,我說為啥啊,西北同學也一臉懵逼附和「就是啊」,然後那同學就去找從廣東移民去新加坡的前輩說粵語聊天了


我所知的廣東人一口一個撈頭,他們還會說這不是歧視哦~廣東人自以為靠著香港一直自命清高是真的(???)


粵語是國內唯一能和普通話叫囂的語種,你問問吳語敢不敢。 你問問閩南語敢不敢。

現在一有些人是想著獨立粵語當成語言,否認粵語基於華語的方言地位。

就這種影響力, 嶺南文化哪裡被忽略了。 哪裡被忽略了??


可能是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當做蠻夷之地的緣故吧!嶺南文化在南方還是很重要的,可能是放在全國範圍內比較的話就比不上傳統的中原文化吧,不管怎麼樣,在中國歷史上,北方中原地區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中心。南方的崛起比北方滯後好幾千年的,就算是後來經濟起步了,兩廣地區仍然是蠻荒之地,你要中國這麼多人認同一個蠻荒地區的文化那怎麼可能呢?(當然現在的嶺南地區都很爭氣了,很多方面都沒有比北方差)只是在以前,那確實是一個不被人看起的地方,看古典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都能看到的劇情,囚犯被發配邊疆的就有被送到嶺南地區的。這能怪誰呢?偏僻自然少人問津。也不只是嶺南文化,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新疆西藏內蒙古這些地方的地區文化,也沒多少人了解的


想體會嶺南文化美國各大城市唐人街走一走就可以體會了


能力不足不回答這個問題,僅僅就題目描述提個意見。

這一帶至少有三種方言,粵語,客家話,閩南語。

討論嶺南文化只圍繞著粵語區並不合適。

但是我並沒有能夠去具體了解嶺南的範圍,沒有能夠去了解文化的具體。

粗淺看來,一個地域文化能否得到關注,大概是和該地域自己發聲力度有關。

發聲力度又和地域文人與地域經濟以及地域本身文化特色有關。

一個是文人,特別是離家的文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也就是故鄉的文化。當然拉薩之類被當成第二故鄉心靈故鄉的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一個是地域經濟需不需要靠傳播文化來獲利。也就是搞旅遊經濟。

再一個是不同地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有一些地方非常離天空比較近,老房子比較多,比較適合裝13。裝完13發個文繼續裝13。有一些地方本身文化比較市井,老房子也不多,上面雕個啥畫個彩的又不古樸又不震撼,沒有吸引自來水的能力。


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

廣東包括三個文化圈。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嶺南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梅州為中心,主要講客家話,葉帥是那個地方的人。

潮汕文化,保留得比較好的是潮州,古迹也是潮州那邊比較多。汕頭更趨於都市化。講文化,那邊更欣賞韓愈,講現代則是李嘉誠。

嶺南文化,就是講粵語的地方,主要是珠三角地區,自成一套,原來的中心是番禺,後來是在廣州。文化名人比較多是講蘇東坡。會有什麼日啖荔枝三百顆。近現代就更多了,孫中山,黃飛鴻……

以廣州本土來說,主要是西關小姐,山東少爺這種民俗。

吃的方面就更多了。

弄弄的小市民,實在的街坊文化,而且嶺南文化不那麼排外。這點潮汕本地人就有點不好。


推薦閱讀:

上海真的精緻奢華嗎?
特別容易疲勞是為什麼?
丹陽是怎樣一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怎樣的一座城?
上海人那麼排外 要是上海沒了外地人會怎麼樣 它還是上海嗎?

TAG:城市生活 | 城市 | 廣州市 | 文化 | 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