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順兩河流域的歷史?
波斯 亞述 古巴比倫,新巴比倫以及阿拉伯國家之間的糾葛。。最好有時間表和地圖的。
148次收藏179贊同,好吧……點贊會讓更多人看到答案,分享知識是個好習慣。
————————————————————————————————————————兩河流域包括今天的伊拉克大部,敘利亞,伊朗的一部分。拋開石器時代和傳說時代不算,她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大概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 早期王朝時期(城邦並立時期)
Early Dynastic period 3700–2350 BC這一段時期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城邦,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大的城邦有蘇美爾,烏魯克等等。
烏爾城邦建立的大金字塔這段歷史比較混亂。總之就是一群城邦在一起打來打去。最早的農業文明從公元前7000年就開始了。但是這段時期的歷史仍然很不清楚,原因可能有多個方面的,比如考古發現的不充分,或者文明剛剛起步之時,本身尚未進行系統的歷史記載等。現在發現的這一時期的楔形文字的文獻主要是經濟或者行政方面的文書,尚無法勾勒出當時完整的歷史來。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3500年,鍥形文字開始出現在兩河流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了。
2. 阿卡德帝國時期
Akkadian Empire 2350–2170 BC公元前2334年,一個叫薩爾貢Sargon的人統一了兩河流域北方一個叫阿卡德的閃族部族。接下來的幾十年,他征服了整個兩河流域,建立起了阿卡德帝國。
棕色地區就是極盛時期阿卡德帝國的版圖阿卡德帝國統治時期,國家的通用語言是阿卡德語,但是書面語言卻是蘇美爾語。像所有征服文明地帶的蠻族一樣,阿卡德人迅速文明化,並且延續了蘇美爾人的文明。阿卡德人在蘇美爾人的基礎上建造了灌溉系統,大壩,水庫,和運河。周圍的小部落也陸續稱臣納貢。
在公元前2154年,在國王那拉昕Naram-Sin的統治下,帝國達到極盛。隨後阿卡德帝國開始衰落,來自北面扎格羅斯山區的新蠻族古梯Guti開始侵略阿卡德。
半個世紀過後,古梯人打垮了阿卡德帝國。但是這群蠻族只知道破壞,不知道建立起新的文明。很快古梯人就在歷史中消失了。
阿卡德帝國存在於公元前2350年到公元前2170年,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按照上三代斷代工程的說法,大禹治水大概發生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就是阿卡德帝國的晚期。
3. 烏爾第三王朝時期
Ur III period 2112–2004 BC消滅古梯人的是阿卡德帝國治下的城邦烏魯克人。
烏魯克人打垮古梯人之後,隨後和其他兩河流域城邦陷入內戰。最終烏爾人擊敗了烏魯克人和其他城邦,重新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棕色的地區是烏爾人的帝國,粉色地區是烏爾王朝的羈屬國。
同阿卡德人一樣,烏爾人也深受蘇美爾文明的影響。這段時期被稱為蘇美爾文藝復興時期。同時,烏爾人還是最早頒布法典的國家,比著名的漢莫拉比法典整整早了300年。
公元前2006年,亞莫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烏爾第三王朝。
亞莫利人和當地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烏爾人逐漸融合,建立起了一系列城邦。比較大的城邦就是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巴比倫。烏爾第三王朝存在於公元前2112年到公元前2004年,大約相當於中國夏朝的早期。
4. 古巴比倫時期
First Babylonian Dynasty 1792——1000 BC公元前1792年,巴比倫國王漢莫拉比以巴比倫為中心,征服了兩河流域大部。他最被後人稱道的就是頒布了漢莫拉比法典。
到了公元前1750年,除了北部的亞述,兩河流域都已被巴比倫王國收入囊中。
漢莫拉比死後,巴比倫王國逐漸衰落。
公元前1595年,北方的赫梯人裹挾加息特人攻破洗劫了巴比倫。赫梯人隨後退回北方山區,留下加息特人留守巴比倫地區。加息特人統治的時期被稱為巴比倫王國的加息特王朝。Kassite dynasty of Babylon加息特王朝統治巴比倫將近400年。在加息特王朝時期,北方的亞述人開始崛起。如圖,紫色是亞述帝國,粉色是巴比倫王國加息特王朝,兩河流域形成南北對峙的形勢算上加息特王朝,古巴比倫王國存在了有將近700年。古巴比倫建國的時候是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統治時期,到古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滅國時候,中國歷史已經過度到西周早期了。
5. 亞述王朝時期
Assyrian Empire 911——612 BC
亞述人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的民族,他們首先將鐵器投入戰爭,並且獲得了巨大的優勢。
公元前911年開始,亞述人橫行兩河流域,殘酷的征服消滅了古巴比倫帝國。他們把被殺死的敵人的腦袋系在腰帶上,另人感到無比恐怖。亞述帝國的征服戰爭以殘暴聞名,所到之處城鎮都被毀為廢墟,財物被掠奪,居民被殺戮或被擄走,人口銳減導致生產力下降。由於亞述人在戰爭中的行為異常殘暴,猶太人將亞述首都尼尼微稱為「血腥的獅穴」。全盛時期的亞述帝國征服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黎凡特,和埃及尼羅河三角洲被征服的人們對亞述殘暴的統治又恨又怕,最終釀成了公元前612年的大起義。巴比倫人聯合米底人,斯基泰人,辛美里安人攻破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城破之後,聯軍殺死了城內每一個人,無論男女。並且放水淹掉了尼尼微。亞述就此滅亡。
亞述帝國滅國於公元前612年。這一段時間正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晉楚爭霸的時候。
6. 新巴比倫帝國
Neo-Babylonian Empire 620——539 BC消滅亞述之後,兩河流域被新巴比倫帝國統治。新巴比倫王國只持續了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
綠色地區為新巴比倫王國領土空中花園:世界奇蹟之一的空中花園便是建造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據說攻破尼尼微之後,新巴比倫王國跟盟友米底人聯姻,空中花園就是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倫城中為患思鄉病的米底公主建造的花園。巴比倫之囚: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不但修建了空中花園,還醉心於開疆拓土。他征服了耶路撒冷的猶太王國,將上萬名猶太貴族擄往巴比倫。這群被迫離開家鄉的猶太人史稱「巴比倫之囚」。
新巴比倫時期,還誕生了最早的國際公約。當時東地中海最強的四個國家:新巴比倫,米底,呂底亞,埃及互為盟約,並且互相用子女聯姻。試圖在東地中海地區建立和平的國際秩序。但這種秩序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因為後來崛起的波斯把他們四個都滅掉了。
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滅國於公元前539年。此時中國進入晉楚爭霸的晚期,晉國開始在楚國東南扶持吳國夾擊楚國。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在東部崛起,征服了新巴比倫王國,將它變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行省。
至此,兩河流域的獨立歷史就結束了。
下面這張圖是反映兩河流域獨立時期的時間表(表內所有時間均為公元前)
早期城邦——阿卡德王朝——古梯人入侵——烏爾第三王朝——城邦混戰——古巴比倫王國——加息特王朝——亞述人崛起——亞述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征服————————————————分界線————————————————————————
從公元前539年來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倫以後,兩河流域就進入了漫長的被殖民時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國才重獲獨立。
7. 波斯統治時期 BC 553——BC 334
波斯人原本是米底人統治下的一個游牧部落。波斯的開國皇帝居魯士原來是米底人冊封的統治波斯部落的一個酋長。據說他的母親是米底王國的一個公主。
米底的末代帝王阿斯提亞吉跟他的哥哥因為一些私人的原因鬧翻了,他的哥哥就跑到波斯人這裡尋求庇護,並且煽動居魯士帶兵勤王,幫他重奪王位。居魯士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早就想自己造反當皇上。一看到這個情況,立刻帶著人和皇上哥哥(其實也算他的表兄了)一起出發了。到了戰場上,米底人的軍隊一看到皇上哥哥還活著,立馬就臨陣倒戈。居魯士一路打進米底首都。幫助皇上哥哥重奪皇位,自己則當了掌握實權的二把手。幾年之後,居魯士幹掉了現在的皇上,自己當了新皇帝,建立了波斯帝國。多年的盟友米底王國被滅掉後,新巴比倫王國就有些不安了。果然隨後居魯士就率領大軍來進攻新巴比倫王國了。當時新巴比倫王國國王納波尼都因為不尊重巴比倫人的宗教信仰,導致民怨很大。人民起義不斷。……塔斯里圖月(公曆9、10月間),當居魯士向底格里斯河上的歐匹斯城(今巴格達附近)的巴比倫軍隊進攻時,巴比倫居民舉行了起義。但他(指納波尼都,即起義者是反對他,支持居魯士的)將匆忙起事的人們全部殺死。本月15日(公曆10月12日),西帕爾城不戰而降。納波尼都王逃走了。本月16日(公曆10月13日),古提(Gutium)總督戈比亞斯(Gobryas)率波斯軍未經一戰便進入了巴比倫城。後來,納波尼都王在潛回巴比倫城時被捕。……阿拉珊那月3日(公曆10月29日),居魯士進入了巴比倫城。綠色的嫩樹枝鋪在他的腳下——城市恢復了和平。居魯士向全城人致意。他的總督戈比亞斯任命了巴比倫的官員。……
波斯人沒經過多少戰鬥,就以解放者的姿態攻破了巴比倫,滅亡了新巴比倫王國。
居魯士和他的後繼者們對兩河流域人們很寬容,尤其是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居魯士釋放了所有困在巴比倫的「巴比倫之囚」,允許他們返回自己的家鄉耶路撒冷。
波斯統治時期,當地人民對統治者有很高的評價。波斯人的統治以寬容著稱,巴比倫人可以保留自己信仰習俗,當地人也可以來波斯朝中做官,甚至有一定自治權,只需像波斯皇帝按時繳納賦稅和服兵役。
上圖右下深粉色地區是公元前559年波斯部落控制區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征服了米底王國(右上紅色區域)公元前547年,居魯士征服了呂底亞王國(左上棕色區域)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征服了兩河流域上的新巴比倫王國(黑色區域)公元前525年,居魯士的兒子剛比西斯征服埃及(左下淺粉紅色區域)新巴比倫王國在波斯統治時期被分成兩個行省,由巴比倫總督和猶太總督進行管理。當地巴比倫人曾經參加過希波戰爭,追隨波斯帝國征討過希臘。巴比倫人主要為波斯提供步兵,薛西斯時期他們參與過與希臘城邦的溫泉關之戰。
公元前334年波斯帝國被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當時中國秦國剛剛開始商鞅變法。
8.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 BC 334——BC 127
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馬其頓開始崛起。到了公元前338年國王腓力二世吞併了所有希臘城邦。並且開始謀划進攻波斯。但他自己很快就被刺客殺害,消滅波斯的任務最終由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完成。
其中最著名一戰就是在兩河流域爆發的高加米拉戰役。據《亞歷山大遠征記》記載,波斯軍隊有將近104萬人,由54個民族組成。馬其頓人則不到5萬。巴比倫人也充當步兵方陣參與了高加米拉之戰。最後亞歷山大以少勝多,徹底消滅波斯主力。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消滅波斯,末代皇帝大流士三世在逃跑過程中被自己部將貝蘇斯所殺。
亞歷山大帝國的首都被定在巴比倫。他試圖以兩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油畫: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城但是兩年之後,亞歷山大就暴病死亡。他死後他的龐大帝國很快分裂。他的部將們爭權奪利,毒死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四世和他的妻子羅克珊娜,並且簽訂了巴比倫分封協議和特里帕拉迪蘇斯分封協議,將亞歷山大的帝國予以瓜分。其中一員部將塞琉古佔據了原帝國亞洲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希臘化的塞琉古帝國。塞琉古帝國以兩河流域為自己的統治中心,塞琉古在巴比倫地區北部底格里斯河沿岸新建首都塞琉西亞,是可以媲美巴比倫的大城市。塞琉西亞是一座希臘化城市,上層居民多為希臘人,下層多數居民為巴比倫人。該城於164年被羅馬人徹底摧毀。公元前64年,塞琉古帝國被羅馬人征服。希臘人在兩河流域名義上的統治也不復存在了。
9. 帕提亞薩珊波斯統治時期 BC 247——AD 651
公元前245年,塞琉古帝國帕提亞總督安德拉哥拉斯(他實際是一個波斯人)發動叛亂,宣布帕提亞獨立。但獨立沒多久,安德拉哥拉斯就被北方一個游牧部落殺死,該部落領袖阿爾沙克吞併了帕提亞的地盤,建立了帕提亞王國(中國人稱之為安息帝國)。他宣稱自己是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後裔。
當時塞琉古帝國忙於西線與埃及和馬其頓的戰爭無暇東顧。讓帕提亞趁機做大。但到了公元前223年安條克三世時期,塞琉古帝國從西線騰出手來,狠揍了帕提亞一頓。帕提亞被迫求和,成為塞琉古的附屬國。
塞琉古帝國(藍色)和附屬國帕提亞(黃色)帕提亞當了將近一百年的附屬國。隨著羅馬人對塞琉古的打擊,塞琉古越發虛弱。帕提亞終於決定對塞琉古開戰。帕提亞在東線對塞琉古持續不斷的發動進攻,終於迫使塞琉古退出兩河流域。公元前127年,帕提亞攻破塞留西亞。公元前122年,帕提亞攻破巴比倫。
極盛時期的帕提亞帝國塞琉古滅亡後,帕提亞與羅馬對兩河流域開展了漫長的爭奪戰,羅馬曾經多次攻破塞留西亞,巴比倫和泰西封,但終究無法長時間控制這些地方。最後雙方國界線大致穩定在幼發拉底河沿線。後期帕提亞將自己的國都也搬到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
224年,帕提亞王國的一個貴族阿爾達希爾取代了帕提亞末代皇帝阿爾達班,建立了薩珊王朝。
薩珊波斯帝國薩珊繼承了帕提亞的領土,也繼承了帕提亞對羅馬的戰爭。薩珊皇族自詡為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後裔,為了恢復祖先的土地,他們對羅馬連續發動戰爭。曾經短暫地征服過猶太,小亞細亞和埃及,但這些土地在阿拉伯人大舉進犯之前,被羅馬皇帝希拉克略重新收復。
兩河流域是帕提亞王國和薩珊王國政治與經濟的中心。國家的首都泰西封就位於此。帕提亞薩珊王朝時期,整個兩河流域徹底完成波斯化。古老的巴比倫文明不復存在,更古老的蘇美爾文明更是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就逐漸消逝。除了文化,當地人血統似乎都換了個遍,當時巴比倫人跟波斯人已經沒有區別。至於公元前6000年那群黑色直發,暗色皮膚,使用象形文字的蘇美爾人早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10. 阿拉伯伊斯蘭統治時期 AD 641——AD 1258
630左右,默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統一阿拉伯半島。當時的薩珊波斯和拜占庭互相攻伐,國力疲敝,人心厭戰。阿拉伯人得以先破拜占庭,後滅薩珊波斯。與薩珊波斯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兩河流域的葛底希耶,阿拉伯人的6000軍隊大破薩珊波斯主力,波斯人引以為傲的重裝騎兵損失殆盡。637年,攻破首都泰西封。641年,攻破兩河流域北部重鎮摩蘇爾。
阿拉伯帝國先期奧馬爾王朝(也有翻譯成倭瑪亞王朝)統治中心在敘利亞大馬士革。後期阿巴斯王朝統治中心轉移到兩河流域的巴格達。巴格達是阿拉伯人新建的一座城市,當時因為兩河頻繁改道,巴比倫城已經喪失了自己的地理優勢。阿拉伯人決定在兩河流域中游新建一座新的城市,並於762年遷都至此。按照伊斯蘭審美,巴格達外觀被建成一個圓形,又被稱為圓城。該城宏偉壯觀,人口眾多,商貿繁盛,是與當時的長安、君士坦丁堡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達這一時期兩河流域快速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阿拉伯語成了通用語言,大批原巴比倫人改信伊斯蘭教。阿拉伯統治時期,兩河流域出了很多科學家藝術家。巴格達被希臘人成為「智慧之城」。
11. 蒙古伊斯蘭統治時期 AD 1256——AD 1506
13世紀初,蒙古帝國在蒙古高原崛起。滅亡了花拉子模之後,蒙古人劍指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哈里發政權,並於1258年摧毀帝國首都巴格達。據說,除少數技藝高超的工匠外,巴格達全城居民都被屠殺,被屠殺人數約為9萬人(《多桑蒙古史》中記載為80萬人)。為了不讓皇族的鮮血被戰刀玷污,巴格達哈里發裹在地毯里被戰馬踩死。
隨後蒙古人以內亞草原城市撒馬爾罕為基地建立了囊括兩河流域的伊兒汗國。早期伊兒汗是信藏傳佛教,直到合贊汗於1295年即位後確立了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蒙古人的統治中心不在兩河流域,而在遙遠的內亞草原,上層官員也主要以蒙古人和波斯人為主,國家官方語言也是蒙古語和波斯語,同薩珊波斯一樣,伊兒汗國被今天伊朗人認為是自己國家的一個朝代。兩河流域當地居民主要處在被統治的地位。
14世紀的伊兒汗國14世紀晚期,同樣來自內亞草原的帖木兒崛起,發動了殘忍的侵略戰爭,消滅了伊兒汗國,短暫的佔領過兩河流域。帖木兒在兩河流域大肆破壞,沉重地打擊了這一地區的文明。帖木兒統治時期,巴格達不再是伊斯蘭世界的中心了。
15世紀初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家族信仰伊斯蘭教。他進一步建設首都撒馬爾罕,將在兩河流域掠奪的文物,珍寶,工匠,學者全部運到撒馬爾罕去,並在撒馬爾罕創立大學,使其漸取代巴格達的文化地位,成為穆斯林的學術中心。
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很快衰弱。土庫曼人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以及波斯人建立的薩法維王朝都曾經短暫的統治過兩河流域。
1407年土庫曼人建立的黑羊王朝(藍色)短暫統治過巴格達和兩河流域 1468年土庫曼人建立的白羊王朝(白色)在消滅了黑羊王朝之後,也曾短暫統治兩河流域1501年波斯薩法維王朝(藍色)在消滅白羊王朝之後,短暫的統治過兩河流域12. 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 AD 1300——AD 1918
來自中亞大草原的突厥人早在11世紀就逐漸進入兩河流域。當時他們主要為阿拉伯人或者蒙古人充當僱傭軍。到了14世紀,在奧斯曼一世的帶領下,土耳其人崛起開始擴張。
在帝國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為了爭奪兩河流域的控制權,與波斯薩法維王朝開始了著名的為期300年的奧斯曼-波斯戰爭。並且最終從波斯人手裡搶來了兩河流域和名城巴格達。
奧斯曼(紅色)與波斯薩法維(綠色)的對峙19世紀開始,奧斯曼逐漸衰落。民族主義思想從西歐傳入奧斯曼,兩河流域當地人民出現了一種崇拜古代巴比倫時期的思想風潮,逐漸開始對土耳其人的統治不滿。
隨後奧斯曼帝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打垮奧斯曼帝國,英國和俄國分別從波斯和高加索入侵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兩河流域,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東戰線。
面對英國俄國兩面夾擊,奧斯曼人在正面戰場上打的不錯,英國人始終打不進兩河流域。但是1916年由英國人策動的阿拉伯人大起義爆發,令奧斯曼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急轉直下。隨後俄國人策動高加索小亞細亞地區的亞美尼亞人起義,奧斯曼帝國軍隊在內外交困中一敗塗地。1915年,英國人佔領巴格達。
1918年10月,奧斯曼向協約國投降。帝國隨即被肢解。在國聯的幫助下,位於兩河流域的伊拉克宣布獨立建國,由英國以國聯的名義代為管理。
——————————————————分界線——————————————————————至此兩河流域的殖民歷史結束了。美索不達米亞人重獲獨立。13. 伊拉克王國時期 AD 1932——AD 1958
英國對伊拉克的代為管理一直持續到1932年,伊拉克建立了哈西姆王朝。
哈西姆家族又稱聖裔。因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先知默罕默德(更準確的說,是默罕默德女兒法圖麥的後裔)。奧斯曼土耳其垮台後,當地阿拉伯人推舉哈西姆家族成員在中東建立起了一系列國家。
1916年,哈西姆家族成員阿里在麥加建立漢志王國。
1920年,阿里的三兒子海珊在大馬士革建立敘利亞王國。但當年4月,敘利亞被國聯劃分給了法國。法國擔心海珊會是親英派,於是乾脆趕跑了海珊。1921年,阿里的二兒子阿卜杜拉在安曼建立約旦王國。1932年,從敘利亞被趕跑的海珊在英國的支持下,在巴格達建立伊拉克王國。伊拉克國王費薩爾·海珊一世30年代開始,散居在歐洲的猶太人試圖重回巴勒斯坦,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猶太國。這一舉動遭到了阿里和他的兩個兒子的激烈反對,雙方正式撕破臉。英國於是放棄阿里和他的兩個兒子,轉而支持他們的反對派。
在英國支持下,阿拉伯沙漠中的酋長伊本·沙特借口阿里阻擾穆斯林對麥加的朝覲。對漢志王國發動進攻。阿里曾向伊拉克國王,自己的三兒子海珊求援,但海珊本人當時有名無實,沒有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父親被消滅。沙特消滅漢志之後,建立了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1958年,在英國授意下,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了伊拉克哈西姆王朝。伊拉克王國就此結束。
14. 伊拉克共和國時期 AD 1958——至今
自由軍官組織成立的伊拉克共和國沒有持續多久,他們奉行的親英政策引起了當地伊拉克人的不滿,尤其是1961年,在英國分而治之的思想下,英國將科威特從伊拉克划走,獨立建國。這引起了伊拉克極大的民憤。也令自由軍官組織聲譽掃地。
伊拉克與科威特分裂是英國分而治之思想的產物1963年,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發動政變,推翻了自由軍官組織。建立以該黨為主的統治。推行阿拉伯「統一、自由、社會主義」的綱領。
1979年薩達姆·海珊成為該黨領袖並接任總統。薩達姆統治時期,伊拉克表現出了政治上極度不民主和經濟上的快速發展。
政治上,薩達姆不願意分權,殘酷鎮壓反對派和宗教異端人士。經濟上,由於石油工業的發展,伊拉克快速步入富裕國家的行列。
80年代,在美國支持下,薩達姆對什葉派鄰居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戰爭整整持續了8年。戰爭並沒有取得雙方想要的結果,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兩河流域環境的破壞。1990年,薩達姆錯誤的判斷了形勢,出兵侵略科威特,宣布科威特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海灣戰爭爆發。隨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狠揍了伊拉克一頓,並且宣布對其進行長期的制裁。
2003年,美英聯軍借口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開戰,伊拉克戰爭爆發。很快美英聯軍就打進巴格達,消滅了薩達姆政權。伊拉克戰爭摧垮了伊拉克的經濟,讓伊拉克成為了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
2006年,馬利基被選舉成為伊拉克總理。2011年,美國正式從伊拉克撤軍。但馬利基政府無力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大量人群失業和流離失所給國家造成巨大動蕩。
2014年,ISIS趁此亂局向伊拉克政府大舉進攻,攻陷了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包括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Mosul)和中部大城提克里特(Tikrit)以及北部城市泰勒阿費爾(Tal Afar)在內的數個伊拉克城市,並進迫首都巴格達。
目前伊拉克陷入分裂局面。ISIS,北部庫爾德武裝,南部政府軍三足鼎立。北部庫爾德人有獨立的想法和能力,伊拉克很有可能從此失去北方將近一半的領土。2015/9/19 23:00 更新
已完結,添加圖片。............................................................................................................................................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蘇美爾文明。約4000BC,蘇美爾人定居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蘇美爾人完成了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衝擊盆地的拓荒和開發,使之成為一片富饒的農耕區域。治理河流、開墾耕地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蘇美爾人在河流沿岸定居並集聚起來,形成了一大批蘇美爾社區。隨著文明的發展,階級分化開始出現,國家的概念應運而生,約3000BC,分散的蘇美爾社區逐漸發展為城邦國家。
此時的蘇美爾城邦彼此相互獨立,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帝國,主要的蘇美爾城邦包括烏瑪、烏魯克、拉格什、基什、烏爾、尼普爾、埃利都等等,各城邦很快進入到相互攻伐爭霸的階段,頻繁的戰爭削弱了蘇美爾人的力量。比較接近於統一蘇美爾城邦的有兩次,其一是拉格什(拉格什第一王朝,與之後的拉格什第二王朝相區分)國王安那吐姆時期,拉格什成功取得了蘇美爾霸權,並在安那吐姆幾個子孫治下繼續鞏固;其二為烏瑪國王盧伽爾扎吉西在位時期,他首先控制了烏魯克,接著趁拉格什國王烏魯卡吉那發動挑戰祭祀權威的改革,使拉格什陷入內亂之機,成功征服了原霸主拉格什,並進一步控制了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蘇美爾城邦,甚至還向兩河流域之外進行了擴張。但是好景不長,盧伽爾扎吉西的帝國很快被阿卡德王國(約2334BC——約2154BC)取代。蘇美爾城邦時代的城邦分布薩爾貢一世是一個閃米特人(閃米特人早已隨著移民大潮進入到兩河流域,並在該地區尤其是其北部地區廣泛存在了),起初是基什的官僚(基什國王的「端杯人」,應當是王室近臣),趁著基什被盧伽爾扎吉西擊敗之機,攫取了基什的政權,並從此發跡。此後,在河流中游的阿卡德建立了自己的城邦,並以此為中心進行擴張,最終,他成功的擊敗並殺死了盧伽爾扎吉西,最終成功實現了美索不達米亞的統一,只不過,統治者已由原來的蘇美爾人,變成了閃米特支系的阿卡德人。
相較於蘇美爾人,阿卡德人文明程度較低,因而很快幾乎全盤接受了蘇美爾人的文化和宗教(當然,與羅馬人接受希臘文化和宗教相似,蘇美爾神也開始有了阿卡德名字),阿卡德語也使用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書寫。但阿卡德人作為外來統治者,仍然受到了蘇美爾人的抵制,蘇美爾人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叛亂,但都被阿卡德人鎮壓。此外,阿卡德人還致力於向外擴張,控制了一個西起黎凡特,東至扎格羅斯山脈,南抵波斯灣,北達阿納托利亞的極為遼闊的大帝國。但阿卡德人最終也陷入到內亂的漩渦之中,伴隨著政局的混亂,阿卡德王國失去了對於其征服的蘇美爾城邦的控制,同時,來自東部伊朗高原的一支山民部落——古提人,進入兩河流域,攻佔並摧毀了阿卡德城,阿卡德王國滅亡,古提人在兩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史稱古提王朝。圖為薩爾貢一世時期的阿卡德王國,紅色部分為阿卡德本土,藍色部分為薩爾貢一世佔領土地,粉紅部分為臣服於阿卡德的地區雖然大多數蘇美爾—阿卡德城邦臣服於新來的入侵者,但古提人文明程度較低,在南部的蘇美爾城邦中,並沒有建立起實際的統治,包括拉格什、烏魯克、烏爾等在內的城邦大多處於自治狀態。其時,拉格什第二王朝在古地亞王在位時期,一度非常繁盛,迎來了拉格什的黃金時代,但拉格什也最終衰落下去。烏魯克第五王朝的烏圖-赫加爾最終擊敗古提人,將古提人逐出美索不達米亞。此後,烏爾的烏爾納姆建立烏爾第三王朝(約2113BC——約2006BC),擊敗了烏魯克和其他蘇美爾城邦,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的統治權重新回到蘇美爾人手中,蘇美爾重新復興。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烏爾納姆的功績,除了南征北戰,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建立烏爾第三王朝外,還有其所頒布的《烏爾納姆法典》,這也是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烏爾王朝晚期,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內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出現了大規模饑荒,外部則遭遇到了一支閃米特人——阿摩利人的猛烈攻擊,東部的埃蘭人也成為了王國的嚴重威脅。北部邊緣省份或脫離烏爾獨立,或臣服於阿摩利人的武力之下。此外作為伊辛總督的阿卡德將領伊什比埃拉開始公然叛亂,宣布烏爾王朝已被眾神拋棄,以正統統治者自居,建立了伊辛第一王朝,並不斷擴展勢力。最後,埃蘭人於約2006BC攻佔了烏爾,監禁了烏爾末代君主伊比辛,烏爾第三王朝滅亡。此後伊什比埃拉從埃蘭人手中奪回了烏爾,但此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部已經新興起了一個國家,即阿摩利人以拉爾薩為中心建立的拉爾薩王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此時處於伊辛第一王朝和拉爾薩王國兩大主要勢力並立時期。與此同時,其他阿摩利部落也乘亂陸續進入到兩河流域,巴比倫(此時的巴比倫王國一般被後世史學界成為巴比倫第一王朝,已與其後在巴比倫建立的幾個王朝相區分,約1894BC——約1595BC)正是在此時在北方建立起來的。在伊辛與拉爾薩爭霸過程中,伊辛接連失敗,拉爾薩最終成為兩強爭霸的勝者,徹底滅亡了伊辛。而此時,在北方,漢謨拉比已經取得了巴比倫的王位(於約1792BC),巴比倫和拉爾薩之間的戰事一觸即發。在共同抵禦埃蘭人之後,漢謨拉比轉而向拉爾薩進攻,通過一連串的勝利,於約1763BC徹底擊垮了拉爾薩王國,將巴比倫的統治範圍擴展到整個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興起。烏爾第三王朝及其影響區域漢謨拉比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統一兩河流域,並大舉向周邊地區進軍,大大拓展了巴比倫的版圖,此外頒布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實現了巴比倫內部社會秩序的穩定,使得巴比倫王國走向極盛。但在其去世後,巴比倫很快衰落下去,並面臨這嚴重的外部威脅。約1595BC,北部的赫梯人入侵美索不達米亞,滅亡了巴比倫第一王朝。但赫梯人並沒有在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地區建立穩固統治,反而在劫掠之後很快離去了,其盟友加喜特人主宰了此地區大部分領土的命運。加喜特人也是來自伊朗高原的一支山地民族,在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加喜特人很快閃米特化了,並以巴比倫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史稱加喜特王朝或巴比倫第三王朝(第一王朝衰落期南部興起了一個短暫的小王朝,後世稱之為巴比倫第二王朝)(約1595BC——約1155BC)。
巴比倫第三王朝長期面臨著外族的威脅,北方的亞述人曾多次入侵巴比倫,並控制第三王朝的朝政,第三王朝最終遭遇了埃蘭人的入侵,其首都被攻破,末代國王被埃蘭人劫走,王朝分崩離析。在加喜特滅亡之後,巴比倫本土又興起了6個王朝,但除了第四王朝(因以伊辛為中心,又稱伊辛第二王朝)(約1155BC——約1025BC)統治時間相對較長外,其餘幾個王朝都很短命。最終亞述人於約732BC吞併了巴比倫第九王朝,亞述國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成為巴比倫國王,建立了巴比倫第十王朝(約732BC——約627BC),這實際上是巴比倫的亞述統治時期。漢謨拉比統治時期的古巴比倫王國這裡就要介紹一下亞述人的歷史了,事實上,但上文中那一大批政權在後世稱之為巴比倫尼亞(大致上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的地區的不斷更迭的同時,亞述人已經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存在了,亞述人是一支閃米特人,奉戰神阿舒爾為主神,以尚武著稱。
亞述建於約2600BC,後來臣服於薩爾貢一世統治下的阿卡德王國,並接受了阿卡德人的文化,此時後世一般稱為早亞述時期。在阿卡德滅亡之後,亞述人獲得了獨立,並發展為一個地區大國,史稱古亞述(約21世紀晚期BC——約18世紀中期BC),亞述人一度試圖染指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地區,但巴比倫的興起使其願望破滅,此後古亞述被米坦尼和巴比倫瓜分,受到外族統治。 趁著米坦尼在與赫梯的戰爭中失利,逐步衰落之機,亞述人逐漸脫離米坦尼的影響,並在阿舒爾-烏里巴特一世治下擊敗了米坦尼,正式獲得獨立,亞述再次崛起,後世稱之為中亞述時期(約1365BC——約934BC) ,烏里巴特一世及其後代不斷開疆擴土,擊敗了米坦尼人、赫梯人、胡里特人、古提人、盧盧比人、巴比倫人等對手,創建了廣闊的帝國。但亞述後來逐漸衰落,陷入嚴重的內亂之中,雖然內亂最終被平息,但是使得亞述元氣大傷,西部崛起的游牧民族阿拉米人大舉入侵,將亞述人的勢力從敘利亞逐出,並嚴重威脅亞述本土,中亞述的霸權被終結。約911BC,阿達德-尼拉里二世成為亞述國王,他重新開始了亞述的大舉擴張之路,開啟了新亞述時期(約911BC——約609BC)。新亞述帝國延續了傳統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作風,並把領土擴張到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程度,亞述人通過強制原住民遷移等手段分化和瓦解被征服民族的抵抗意識,但是各種程度的內亂在亞述仍然很頻繁。正是在新帝國時期,亞述最終完全吞併了巴比倫。阿拉米人早已在中東地區廣泛遷徙,亞述人的遷移政策更加劇了阿拉米人的擴散,阿拉米語逐漸在中東流行開來,地位愈發重要,並最終在亞述成為了與阿卡德語(亞述方言)並列的官方語言。這也影響到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阿拉米語開始取代阿卡德語(包括其巴比倫和亞述方言),而成為當地重要的通用語言(蘇美爾語早已衰落,一般僅在宗教等場合存在)。亞述晚期內戰頻仍,趁亞述內亂之機,閃米特的一支迦勒底部落在其領袖那波帕拉薩的領導下控制了巴比倫尼亞,發動叛亂,並於626BC加冕為巴比倫王,迦勒底人成為了巴比倫的主宰,巴比倫第十一王朝成立(約626BC——約539BC),也有人為與亞述統治前的古巴比倫王國相區別,稱之為新巴比倫王國。新亞述帝國及其擴張新巴比倫王國最為強盛的時期為新巴比倫第二位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期(約634BC——約562BC)。尼布甲尼撒二世夥同米底亞人與瓜分了亞述帝國,並且擊敗了埃及第26王朝法老尼科二世派來支援亞述的軍隊,巴比倫獲得了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一躍成為地區性大國。此後,尼布甲尼撒二世治下的新巴比倫王國與埃及繼續進行了多次的爭霸戰爭,最終巴比倫取得了勝利,穩固了其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控制。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武力擴張過程中,最著名的舉動莫過於其於約586BC徹底滅亡了猶太王國(也有譯為猶大王國),消滅了猶太人在埃及支持下的反抗,為報復猶太倒向埃及法老一方(之前尼布甲尼撒二世即曾遠征猶太,迫使猶太王國臣服),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毀了耶路撒冷聖殿,並將大量耶路撒冷居民和貴族虜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
此外,尼布甲尼撒二世還在國內建立了大批寺廟、皇宮等建築物,將飽受戰亂摧殘的巴比倫城重新建設成富麗堂皇的帝國都城。其為其米底亞王妃安美依迪絲修建的空中花園,被後世學者列入「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此外,為了預防米底亞人可能的背叛和襲擊,尼布甲尼撒二世還沿著邊境線修建了一條米底亞長城。尼布甲尼撒二世使得王國走向極盛,但其窮兵黷武和大興土木,為王國的衰落埋下隱患。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後,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走向了下坡路。此外,王國後期,東部的波斯人開始崛起,並在居魯士二世(居魯士大帝)的領導下消滅了強國米底亞和呂西亞,控制了從東部的帕提亞和巴特克里亞到西部的小亞細亞廣闊土地,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對巴比倫造成了嚴重威脅。王國末代國王也是新巴比倫第六代國王那波尼德(也有資料認為新巴比倫最後一任國王是其子伯沙撒,事實上兩人關係比較微妙,下文中會提及)在位期間,試圖發起宗教改革,提高月神辛的地位,使之成為巴比倫獨尊的神明(可能部分是因為個人喜好,部分是為了削弱神廟祭司的權威,加強王權),這引起了其他神廟祭司尤其是傳統的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神廟祭司的強烈反對,國王與馬爾杜克神廟祭司集團的關係惡化。最終,那波尼德於約549BC離開了巴比倫,前往阿拉伯的綠洲城市泰馬,而將巴比倫城的事務轉交給其子伯沙撒,兩人實際上是共治關係。一直到約540BC,面臨波斯人的日益嚴重的壓迫,加之擔憂其子在巴比倫建立自己的勢力,對自己造成威脅,那波尼德返回巴比倫。約539BC,居魯士率領波斯大軍入侵巴比倫,伯沙撒和那波尼德相繼戰敗,新巴比倫王國最終被波斯人滅亡。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的新巴比倫王國巴比倫被波斯人征服後,美索不達米亞逐漸成為了波斯帝國的核心領土,其命運也與波斯捆綁在了一起。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美索不達米亞的政權更迭與外族征服,基本上都是與波斯一道的。因此,有關此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政權沿革,可以參見 波斯第一帝國,波斯第二帝國(薩珊波斯)和薩非王朝有怎樣的歷史,民族與文化的繼承性? - 佚名的回答
兩者大體上是一致的,區別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答主會在下文中指出。1.阿契美尼德朝(550BC——330BC)時期波斯人的官方語言是阿拉米語,這更加劇了阿拉米語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傳播,阿卡德語的使用也迅速減少,最終遭到了與蘇美爾語相似的命運,成為了一種純宗教語言。2.波斯人的民族政策相對開明寬容,居魯士大帝在征服巴比倫之後,放歸了囚禁在巴比倫的猶太人。而美索不達米亞也基本保持了其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美索不達米亞傳統信仰一直到薩珊朝(224AD——651AD)時期才最終在基督教(主要是聶斯托利教派,也包括一些在敘利亞和亞美尼亞流行的一性論教派)、摩尼教、祆教等宗教的衝擊下消亡。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3.塞琉西王朝(312BC——63BC)的塞琉古一世為執行希臘化政策,在底格里斯河畔修建了新的希臘化城市塞琉西亞,並將其作為在該區域的統治中心,但塞琉西王朝在該地區的希臘化政策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其中灰色部分是在繼業者戰爭後成為塞琉古一世的領地4.在安息王朝(247BC——224AD)統治時期,以泰西封為最為重要的一個首都,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次成為了波斯地區帝國的統治中心。帕提亞人時常與羅馬人作戰,因而羅馬軍隊多次進入美索不達米亞,但僅在圖拉真(98AD——117AD在位)時期羅馬人在該地區設置了行省(美索不達米亞行省和亞述行省),建立起正式的統治。但圖拉真的統治短暫且不穩定,圖拉真下一任羅馬皇帝哈德良(117AD——138AD在位)為與帕提亞人達成和平,將這兩個行省歸還給安息王朝。在後起的薩珊王朝,泰西封的首都地位得到了延續。
安息帝國的最大疆域5.約7世紀AD,美索不達米亞被阿拉伯第二任正統哈里發歐麥爾.本.赫塔卜征服,開始了伊斯蘭化時代。在阿巴斯朝之前,阿拉伯人的統治中心在阿拉伯(四大正統哈里發時期)和敘利亞(倭馬亞王朝),阿巴斯王朝絕大多數時期定都於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核心統治區域。美索不達米亞也逐漸開始了伊斯蘭化,最終,阿拉伯語取代了阿拉米語和屬於中古波斯語的巴列維語,伊斯蘭教取代了聶斯托利基督教等宗教。大部分美索不達米亞區域一直處於阿拉伯哈里發直接控制之下,因而沒有經歷類似波斯的總督獨立,即使在白益王朝和突厥人的塞爾柱王朝,哈里發淪為傀儡,失去實權之時,巴格達毗鄰地區也仍然是阿巴斯哈里發的統治區域。
薩珊王朝的最大疆域(虛線部分為其與羅馬爭奪的亞美尼亞地區)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6.塞爾柱王朝(1037AD——1194AD)末期(確切來說是1092AD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去世後),陷入內亂,阿巴斯哈里發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甚至擴張了一部分領土。花剌子模王朝(1077AD——1231AD)崛起並最終幾乎統一中亞和波斯地區後,摩柯末蘇丹試圖舉兵「上洛」,但由於路遇大雪,且受到庫爾德人的攻擊,損失慘重,因而其決定舉兵回朝,西征最終失敗,阿巴斯哈里發一直保持獨立,直到1258AD巴格達被蒙古人攻佔。
白益王朝(970AD)馬利克.沙一世時期的大塞爾柱帝國(包括羅姆蘇丹國)2015/9/19 更新內容
............................................................................................................................................7.蒙古人的伊兒汗國(1256AD——1335AD)在不賽因汗去世後解體,此時統治著兩河流域的主要是建都巴格達的定都在巴格達的札剌亦兒蘇丹國(1335AD——1432AD)。該王朝曾臣服於帖木兒的帝國,後在帖木兒死後獨立,最終亡於突厥人的黑羊王朝。灰色部分為伊兒汗國,綠色部分為伊兒汗國分裂後的札剌亦兒蘇丹國帖木兒去世之前的帖木兒帝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的最大疆域經歷了阿巴斯朝衰亡後漫長的混亂時期,波斯薩非王朝(1501AD——1736AD)繼續統治著美索不達米亞的土地。薩非王朝成立後,開始與鄰國奧斯曼帝國(1299AD——1922AD)爭霸。1555年,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簽訂和約,波斯被迫將伊拉克地區割讓給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在該區域設置行省,開始了自己的統治。
薩非王朝最大疆域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可以看到其從波斯人手中獲得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1914年,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1920年,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與協約國簽訂《色佛爾條約》,失去了伊拉克地區。一戰後,國聯將伊拉克交於英國作為託管地,但由於1920年伊拉克發生反抗英國統治的叛亂,英國被迫允許伊拉克獨立。根據英伊雙方1930年簽訂的條約,來自聖裔哈西姆家族的費薩爾一世就任伊拉克王國國王,英國將於1932年基於伊拉克完全的獨立,但實際上英國人仍然在伊拉克保留了軍隊並施加一定的影響力。伊拉克王國(費薩爾王朝)建立後,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宗教衝突(庫爾德人、什葉派)。此外,伊拉克軍事政變頻繁,比較著名的是1941年在德國的支持下,伊拉克發生政變,時任伊拉克首相努里.賽義德被趕下台,一個親納粹和民族主義的政權在伊拉克建立,並試圖將英國人趕出伊拉克,最終引發了英國—伊拉克戰爭,戰爭最終以英國勝利告終,努里.賽義德重新成為費薩爾王朝首相。1958年,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賽姆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哈西姆王室倒台,伊拉克共和國成立。此後共和國時期的歷史大家也比較熟悉了,答主在此就不加詳述了。慢慢更,會填完的
吐個槽:好不容易找到了圖,就是傳不了,知乎的用戶體驗大概也就只有12306可與之媲美了…呵呵…………………………………………………………關注了好幾天…還是自己來寫一個吧時間比較緊,見諒
在兩河流域建立文明的民族很多,按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古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喀西特人,新巴比倫人,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
約公元前8000年 兩河流域出現人類定居,出現早期畜牧業
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 蘇美爾人統治時期,城市出現,文明出現(以城市和文字的產生為標誌)。在此期間,約公元前3300,楔形文字出現,蘇美爾人進入青銅時代
ps:古蘇美爾人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ps2:約公元前2900年,蘇美爾城邦(類希臘文明)進入諸侯混戰時代ps3:阿卡德人約於公元前2500年進入兩河流域,後統一蘇美爾地區,文化上基本上是徹底繼承…阿卡德王國後期,中央集權趨於崩潰,後被庫提人所消滅,直到烏魯克的烏圖赫加爾打敗並驅逐了庫提人,恢復了蘇美爾人的統治,而後烏爾第三王國建立(中央集權制,與原先蘇美爾城邦不同)後為阿摩利人(古巴比倫人)所滅。烏爾第三王朝滅亡後,歷史上就再也沒有蘇美爾人建立的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烏爾納姆法典》雖然只保存下來一部分,但他依舊是人類最早的法典,早於《漢謨拉比法典》。
除了法典,蘇美爾人還有一項發明無比重要,那就是輪子,蘇美爾人在約公元前3200年就開始使用輪子了。約公元前24世紀~公元前18世紀 亞述早期王國時期,以亞述城為中心,亞述人是阿卡德人和胡里特人混居而成的民族。
這裡大家看的可能有些混亂,地圖老是識別不了,我就直接說了, 兩河流域習慣上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大體上以今巴格達為中心,北部稱亞述,以亞述城為中心,南部稱為巴比倫尼亞,得名於巴比倫城。巴比倫尼亞以尼普爾為界,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稱蘇美爾,北部稱阿卡德 。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倫人在幼發拉底河左岸建立巴比倫城(此為後世希臘人命名,原名Kadinggirra,意為神之門)
公元前1792年 漢謨拉比繼位,與世聞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問世公元前1595年 古巴比倫被赫梯人滅亡,赫梯人開始統治兩河流域。
赫梯人被認為是最早使用冶鐵術的民族,赫梯人統治時期,佔據了很多埃及領土。公元前1312年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人開戰,雙方進行了一場人類遠古時代最著名的一場戰役~「卡迭石之戰」,戰爭以赫梯人勝利而告終,但埃及人因此從赫梯人處學會了冶鐵術,順帶一提,戰爭的最後雙方簽訂了《埃及赫梯和平條約》,這是人類史上第一部國與國之間的書麵條約。
公元前12世紀 亞述人擊敗赫梯人,佔領兩河流域,開啟了亞述帝國時期,之前有說過亞述王國,雖然亞述人和古巴比倫人幾乎同時出現在二兩河流域,到一直遊離於邊緣地帶…
關於亞述人,有點必須說下,這是一個戰鬥民族,一如高盧人,早期一直給其他民族當僱傭兵,他們創造了最早的重步兵方陣,後為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廣泛運用「亞述壁畫上縱深達7排的方陣步兵身後是6排各種披甲或者輕裝的弓箭手,而後還有3排投石兵部隊 」圖我找了半天…只有這張,弓箭手後是投石兵[img=1123967208]亞述人很早就有了明確了兵種分工,
除了弓步騎,還有專門的工程兵和輜重兵。武器方面,他們有攻城車,投石車,撞牆錘,雲梯……甚至發明了「馬鞍」,當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真正的馬鞍…「這時的馬鞍實際只是一塊簡單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馬的腹部兜上一條腹帶,把馬鞍固著在馬背上。馬鞍的發明。可以使騎兵在馬背上更加活動自由,從而不再需要夥伴的幫助就可以獨立作戰了,但這時還沒有馬鐙。 」
需知道的是馬鞍和馬鐙還有馬蹄鐵的出現對於騎兵的作戰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馬鞍」
的出現讓戰車漸漸淡出亞述人的作戰方陣。騎兵的價值在遠古一直是被低估的,受於裝備限制,單兵作戰能力實在不及戰車理想…
然而亞述人,已經有了類似重騎兵的兵種
「騎兵全身穿著緊身衣,腰部以下放寬成短裙,後身比前襟要長點。腰部扎一寬腰帶。只有從肩部稍下部位開始的兩臂露在外面,以便於靈活操作兵器作戰。騎兵下身穿有盔甲或者皮質的褲子和長統靴。」 ……………………………………………………………手機碼字太累,待更。。。。。。十九世紀西方歷史學家不是牛逼,是逆天。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不但被破譯,而且發言系統被完全重建,只要你想學就可以學會,多一些人會了就可以彼此之間用這兩種最古老的文字作書面和口頭的交流。這尼瑪是解讀古文字還是編製一套密碼?學習資源在這裡Hittite Online: Series Introduction
赫梯的泥板三千年前就被廢棄,居然不僅保存下來,而且是被大批量保存下來(數量以萬為單位),還能夠完全釋讀。歐洲人造假的水平也真是夠嗆,完全不顧及常識。有人說乾燥環境易於泥板的保存,赫梯所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並不十分乾燥,如今年降水量四百毫米左右,上古時期氣候要更加濕潤一些。
兩河流域歷史的六大可疑之處:
1 無從古至今不間斷的信史,現今書本上的歷史由十九世紀以後被西方的歷史學家所重構
2 重構歷史的依據可疑,基本按照《舊約》中的記載去重構
3 出土文物可疑,以石雕,陶器為主,罕有青銅時代的代表——青銅器
4 楔形文字的破譯可疑,分別由德國和英國兩個青年人靠猜謎語的方式破譯
5 楔形文字泥板的數量過於巨大,數以十萬計,內容無所不包
6 楔形文字泥板的保存可疑,這種泥板據說抗旱防潮,保存三千年以上完好無損,不怕硬刷子,且兩片生泥板疊加不會互相粘連
赫梯和亞述原本都是《舊約》寥寥數行中的模糊身影,兩百年後的今天卻搖身一變成為如雷貫耳的兩大軍事帝國,完成這個華麗轉身,靠的肯定不是三千年以來一以貫之的歷史記載,也不是大量出土金屬武器和戰車殘骸。事實上,赫梯和亞述至今沒有一輛戰車殘骸出土,青銅和鐵制武器也少得可憐。這兩個尚武之國雖然武器稀少,文字工作卻做得特別好。兩大帝國的歷史在十九世紀得以重構,完全有賴於一種神奇的書寫材料——泥板書。赫梯的都城遺址哈圖沙有多達三萬塊的楔形文字泥板出土。亞述所在的兩河流域更不得了,包括巴比倫在內,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數以十萬計,時間跨度從公元前三千年一直到公元前後,而且迄今還有多達五十萬塊的泥板書等待考古發掘。這些泥板書的內容包羅萬象,大到祭祀的禱文,國王的敕令,系統的法典,小到民間的契約,商品交易記錄,個人的訴狀,什麼都有。泥板書還是人類第一部長篇玄幻史詩《吉爾伽美什》的載體,最近據說又有人在泥板書上發現了上古時代的短篇小說。更加神奇的是,泥板書不但數量巨大內容豐富,且能被近現代西方歷史學家全部破譯,不留死角。
反觀我國,雖有大量甲骨出土,但每片甲骨上的文字都很少,且內容單一,記錄的基本上是殷商王室貴族的占卜結果。甲骨文雖然是作為活文字的漢字的祖先,但時至今日,被辨識出的甲骨文僅僅是出土甲骨文總數的三分之一。鄙支也有長篇青銅銘文,但所有青銅器銘文加起來字數只有一萬左右。青銅器的鑄造正好需要土胚製作模型,如果要在青銅器上鑄寫銘文,則必須先把銘文刻在泥制模型上,將模型燒製成型,然後澆鑄青銅。現在問題來了,從赫梯和亞述的經驗來看,泥板如此方便保存,難道我國的先民們果真不知道在泥板上寫字?通過上述青銅器銘文的鑄寫過程我們知道,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或許泥板並不容易保存?需知我國出土了大量體型碩大做工精美的青銅器,而用於鑄造青銅器的泥范的數量卻相對較少。兩河流域的泥板是如何被大量保存下來的?帶著這些疑問,我翻閱了一些亞述學的資料,愈發覺得兩河流域的泥板是一種十分神奇的存在。
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教授Edward Chiera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侯出版了一本介紹亞述學的通俗讀物——They wrote on clay. 該書在開始的章節對兩河流域的泥板的特性進行了大量描述:
1 河泥是上天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恩賜。用河泥燒制的磚十分堅硬。一位英國考古學家想把一塊刻了字的泥磚帶走,苦於泥磚太重,於是找來斧頭想把泥磚有字的那部分削下來,削了半個小時硬是沒削動。
2 兩河流域燃料有限,大部分泥磚無法被烘烤,只能在陽光下自然風乾,這些未經烘培的泥磚用於建築,一旦遇到雨季,經雨水浸泡後會膨脹變形,進而導致房屋的坍塌,很快曾經的宏偉建築就會淪為一堆土丘。泥磚如此,大部分泥板書也未經烘培,為了保持乾燥通常被放置在陶制容器中。
3 未烘培的泥板書可以重複使用。即使泥板未經烘培且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除了外觀因為吸收了水分而膨脹外,楔形文字的識讀並不受影響,且用硬刷子刷洗這些泥板的表面也不會破壞上面的楔形文字。
4 未經烘培的泥板書再出土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乾燥即可進行烘烤,烘烤之後的泥板堅如磐石,開水強酸都不怕。
5 如果出土泥板書在入土之前未經烘烤,那麼乾燥過程中泥板一定不能暴露在陽光之下,否則會因為喪失水分過快而解體。
6 泥板不但可以作為書寫工具,也可以作為信封使用,且「信封」「信紙」互相疊加不會發生粘連。
從上面的描述看來,Chiera教授似乎在給讀者塑造一種泥板堅不可摧的印象。用黏土製成的泥板書除了重量超過紙張以外,很多性質都超過了鄙支發明的紙張,用來寫信連膠水都省了,最大的優點是耐久性——紙張易腐而泥板在潮濕的地下保存三千年依然不影響閱讀。但是很多現代考古學的資料又完全否定了上述神奇:
1. 大英博物館針對使用館藏泥板書所制定的守則中就明確指出泥板易碎,很多大型泥板在自身重量下就會發生斷裂。 守則中又有禁止使用牙刷對泥板書表面進行清潔,禁止用鉛筆鋼筆接觸泥板表面等規定,完全不像Chiera書中說的那樣可以用硬刷子刷洗。2. 邁錫尼文明遺址也有一批泥板出土,這批泥板均未經烘烤,因此特別脆弱。如今有一批學者正在論證烘培的可能性以便於泥板保存。可見出土的泥板書是否應當烘培存在爭議。
3. 兩河流域的泥板書之所以能大量保存,是因為戰火把那些未經烘培的泥板書全部烘培了一遍,尼尼微的泥板書圖書館就是例子。
綜上所述,個人的結論是:烘培過的泥板書脆弱,未經烘培的泥板書更不利於保存。Chiera書中的內容相當不負責任,而數以十萬計的泥板書如何在地下沉睡千年又完整出土,實在令人費解。
最後是波斯吞併了整個兩河流域,亞歷山大吞併了整個波斯,接著羅馬和安息互相攻伐,半島上的阿拉伯人興起先滅了安息,再蒙古人痛扁了阿拉伯人,再後來的土耳其又吃到了大致兩河和東羅馬的地,再後來歐洲興起,日落帝國吃掉了兩河的地,再後來戰後獨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值得注意是兩河流域雖然不斷外族入侵,但是都是少數外來殖民者,沒有改變當地人的血統,沒有大規模混血,更沒有血統被換一遍。就是波斯統治下兩河流域沒有被波斯化,波斯統治時期兩河流域還是當地居民為主。而波斯人只是少數上層的統治者,波斯帝國官方語言還是兩河流域當地閃米特人的阿拉米語為主。波斯統治其實也是兩河流域文明的延續,因為波斯人幾乎都是全盤吸收兩河流域的文明。阿拉伯人征服兩河流域後,因為同為閃米特人,於是兩河流域當地居民很快接受阿拉伯語,成為今日伊拉克泛阿拉伯人。準確的說從歷史覺度看,兩河流域的血統沒有多少變化。
推薦閱讀:
※伊朗人是如何看待馬拉松的?
※伊朗(穆斯林)是禁酒的,那麼波斯美酒是怎麼來的?
※為何大流士三世在軍力數倍於亞歷山大的情況下卻最終落得如此慘敗?是共軍有高達還是國軍不給力呢?
※薩珊時代的波斯人是怎麼看待亞歷山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