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社群的影響力比較大?還有他們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社群經濟這個詞火了有一些時間了,可是現在為止好像都沒有靠譜的數據出現,萬能的知乎有沒有做這方面研究的呢?想了解下經營的比較好的社群都有哪些。


現在比較有名氣的社群有一下幾個商業模式,

一、收費社群,收費即是一個門檻。

比如李笑來的「共同成長」社群,會員費已經達到7000元。

又如ScalersTalk的共同學習社群,入群每人得交1000塊,然後共同堅持和學習一件事情,一同成長。

還有知名企業家社群正和島,看其入群的規則,更是遠非單純的交錢那麼簡單:

1.擁有健康、陽光、負責任的價值觀;

2.是所在企業的創始人、董事長或總裁;

3.所在企業系獨立法人企業,成立三年以上,且上一年營業收入須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4.所在企業從事對社會有益的產業或事業;

5.所在企業在登島前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

6.追求成長、熱愛學習、樂於分享。

這些社群都是依靠收會費的最直接的模式,當然你要收會費必然要讓入群成員感到你能為他們提供的價值。所以這類社群一般是比較珍貴知識的傳播或者人脈資源的互換。

二、社群電商,由社群推動電商模式

比較出名的有邏輯思維,在前期有了良好的社群環境後,開始兜售書或者說知識。

吳曉波在做好了讀書會社群後,開始利用社群買酒。

這種模式就是前期通過社群來為大家提供優質的知識內容,維護髮展好自己的社群。以自己的社群作為品牌,在社群價值得到群成員的認同後,通過社群推出的產品一般也會被接受。

三、產品型社群,不直接變現,但服務於其他產品

我所說的產品型社群,指的是社群在運營發展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屬性氣質,由群成員共同創造產品和服務,進而在社群內或社群外進行變現。比如一個母嬰社群平時經常探討市面上紙尿布的優缺點,吐槽沒有一款好用的紙尿布,那麼社群就可以收集這種需求,生產一款全新的紙尿布品牌,並且讓群成員參與產品設計,甚至向群成員眾籌資金生產這款紙尿布。

我們經常提及的小米社群,就是一個典型的產品型社群。在小米社群中,群成員優良的產品建議會得到小米公司的認可,很可能下一款產品的就會直接實現群成員的建議。這自然極大的增加的小米產品的認可。

~~~~~~~~~~~~~~~~~~~~~~~~~~這是一條分界線~~~~~~~~~~~~~~~~~~~~~~~~~~

我們正在做社群運營的免費服務產品,歡迎社群人員加微信交流:jianguo975

請備註:知乎社群


深圳八零年代的GROUPLUS+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建議關注,他們都是BAT的大數據研究者,真正的權威


謝邀。

碰巧最近在做社群相關的產品,所以也對社群的經營現狀做了個統計和分析,這段時間做的社群排行榜,跟題主的問題也比較切題。

據觀察,三年來因微信社交紅利引爆的社群里,有40%仍在迷茫、35%已經消亡,只有25%的社群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落地,而5000%的社群仍在陸續誕生。在這個「社群經濟學」的侏羅紀時代,各路社群的基因兇猛交配,創造出很多讓人來不及總結歸類的社群物種,把社群比作膠狀生物或宇宙星雲的天書比比皆是,那究竟現在社群的生存狀況如何?又有哪些善惡基因呢?

我們很認真地想了這個事情。

我們通過一個小組的社群觀察者,用感性托腮法(想起誰就有誰),列出全國100家新興社群的名單,並以AHP層次分析模型(就是那麼認真)對他們的數據進行搜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37強(吉祥數字)的影響力排行榜,並從地域、行業、人群覆蓋等多維度分布剖析他們得以生存的秘密。

37強社群影響力榜單

他們是怎麼冒出來的?

他們都分布在哪裡?

37強社群完全分布於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香港,與這5個一線城市的移動互聯網水平高度相關的,除了一個特例之外。

插播——廣州地區「零上榜」之謎

那為什麼廣州沒有任何一個新興社群入榜呢?我們猜測可能跟一個人和一本書有關。

《民權初步》是Yat-sen先生最早引入美國《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翻譯著作,書的內容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教一群人怎麼好好說話和氣生財。所以廣州人很早就學會一堆人扎在一起怎麼好好說話和氣生財。加上粵語圈和廣州城自古以來的商貿特質,作為某程度補充商會、協會部分職能的社群來說,人家本來就群居得挺好的,就不用新的組織形式來補充了。

他們是怎麼活的?

所有讓人群好好說話和氣生財的社群都應該具備以下八大服務職能,因為孔子說過存在即合理的,而做這幾個方向的社群活了下來。

以八項服務職能展開對37強新興社群進行統計分析,並跟我們此前對商會、協會的服務調查進行抽樣比較,頗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結果。

* 投融資服務明顯增強,大量社群野蠻建立遊戲機制,使初創業者有更多機會與投資方接觸,成為了社群與成員之間最強的紐帶。

* 傳統商協會所承載的政企對接的功能在顯著弱化。

* 交流學習、社交人脈、教育培訓是共同核心,而由於教育培訓可以兼備前二者的功能,又跟收益有直接的關係,成為新舊社群的重要服務和突破口之一。這或許意味教育行業的社群化營銷將成為下一個風口。

不過總的來說,社群這個話題雖然提了幾年,但還是挺新的一個事物,下次題主再有社群相關的問題歡迎@我一起探討啊:)


目前偽社群很多,因為缺少三個字:信任感。

分享一篇我在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發表的文章《風口來了!社群電商到底該怎麼玩?》,應該有你們要的答案。

-----------------------------------------------------------------------------------

風口來了!風口來了!風口來了!

當渠道和流量費用越來越高;當商品頁面上的每個字每張圖都已被精雕細琢,只為提高百分之零點一的轉化率;當虧本參加大平台的電商節只能博個吆喝而賺不到什麼錢;當單個用戶的獲得成本已經超過商業的實際成本.我們知道,那個靠「流量+轉化率」的電商1.0時代已經過去了。紅利已經消失,市場被寡頭瓜分,掌控流量入口的平台方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那麼接下來的風口是什麼呢?!最近一個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社群電商。

那麼什麼是社群電商呢?!我查閱了一下網上現有的關於社群電商的文章和觀點,基本上沒人能說清楚。大部分人既不懂社群,也不懂電商,更不懂什麼叫社群電商。講的觀點也是七零八亂,有的沾點邊兒,也沒完全說到點子上。

社群電商就是qq群、微信群里發廣告嗎?社群電商就是網紅賣衣服嗎?社群電商就是在樓下放個二維碼,掃碼關注賣東西嗎?上述這些荒唐的觀點都是那幫笨蛋觀察家的誤讀,根本沒抓住社群電商的關鍵點。

既然沒人講得清楚「社群電商」這個話題怎麼辦呢?!

我來講唄!時無英雄,只有讓我這個豎子來成名了。

為了不弔大家胃口,我先直接拋出觀點:

社群電商的關鍵點是三個字:信任感!

沒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謂社群都是偽社群。

社群電商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分三步走的: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

相信大家一定聽得雲里霧裡的,那我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社群電商,哪些是傳統的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傳統打法。舉的例子裡面會有一些互聯網圈的前輩和大佬,可能會得罪他們,如果他們讀到這篇文章,希望他們見諒。

前兩年火了一位賣情趣用品的90後美少女——馬佳佳,她的爆紅程度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的,情趣用品生意不佳,以至於最後停掉也是既定事實。不過我們不做事後諸葛亮,拋開結果看過程,馬佳佳做的是社群電商嗎?

答案是:不是!

馬佳佳雖然靠自己特立獨行的行事風格以及麻辣大膽的言論聚集了很多追隨者。但她至始至終沒有展現出自己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的專業度,導致——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我再說一遍,最關鍵的是:她沒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這個行業上,粉絲對她的信任度!

粉絲們認可馬佳佳這個人,但是大部分人不認為她做的情趣用品是靠譜的,真有需求的時候,大家要買估計還是會到春水堂之類的老牌電商平台。

那馬佳佳在什麼維度建立了信任度?

答案是:傳播能力、意見領袖。

大家說到馬佳佳,都知道她做爆點策劃,做營銷傳播厲害,也擅長代表90後發表驚世駭俗的觀點。在這些點上,大家都十分認可。所以馬佳佳做社群的變現方式,最後還是依靠輸出培訓產品(比如到處去做演講)、社群的精神產品(比如組織社群成員出國玩)等。

在說幾個圈內人(唉呀媽呀,看來是要把圈裡人得罪個遍的節奏啊)的案例。在自媒體圈,吳曉波、杜子健、萬能的大熊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們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專業度大家都是認可的,按我之前說過的社群電商模式,他們在對應的領域依靠自己的專業度是與粉絲建立了足夠的信任感的。

同時他們也依靠自己的自媒體內容輸出,依靠社交媒體沉澱了中心化的社群關係。吳曉波依靠視頻、音頻、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杜子健依靠輸出微博內容(還有某電視招聘節目的露臉),將粉絲沉澱在微博上;大熊主要是靠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輸出內容,然後將粉絲沉澱在微博微信上。

這些粉絲都是為了吸取他們三人在財經、微博營銷、公關領域的優質內容而來,因而人群具有極高的屬性重合度,所以他們三人輸出培訓產品,效果就會非常好,事實上他們也這麼做了。上述的玩法就是真宗的社群電商的玩法。後來他們三人還出了書,也賣得非常好,因為書的內容和他們粉絲屬性匹配度是很高的。

接下來!接下來!接下來!

吳曉波開始銷售他自己海島(是的,他自己有個島!有錢人就是這麼有錢)上的楊梅,杜子健開始賣自己貼牌生產的酒,大熊開始賣黑糖和減肥代餐。據我了解,這幾個產品賣得是不如他們的培訓課程以及書那麼好。

原因很簡單,跟粉絲群屬性匹配度不高。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對財經知識感興趣的人特別喜歡吃楊梅;對微博營銷感興趣的人,喜歡喝酒;對公關感興趣的人,喜歡吃黑糖,而且長得胖有減肥需求。最關鍵的是,他們三人沒有建立在對應食品領域的專業度上的信任關係。不過他們的產品也還是能賣出一些,畢竟名氣大,粉絲基數在那兒,從自己的粉絲裡面發展一些代理也容易,但這種打法就屬於電商1.0時代「流量+轉化率」的打法了。因為沒有在對應領域建立信任度。

寫到這裡發現已經快兩千字了,好多本來準備講的案例還沒講,秉著「不要在同一篇文章輸出過多知識點」的原則,我還是決定把那些沒講的知識點放到以後的文章里。

關於社群電商,我在結尾重新回顧一下前面的觀點,希望大家能有一個系統化的認知,別被其他笨蛋自媒體繞暈了:

社群電商的關鍵:是在對應領域依靠專業內容的輸出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拋去信任關係,純粹靠引流+轉化,沒有復購,就不是社群電商的玩法,而是傳統的「流量+轉化率」的玩法。

做社群電商有三個步驟:

1.依靠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形成流量入口,並建立中心化的信任關係(關鍵點是依靠專業度建立信任感)

2.依靠社交平台沉澱社群關係(大到一個kol的上萬的的粉絲群,小到一個年輕媽媽的代購群)

3.提供和受眾人群屬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務實現流量變現(關鍵點是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要和受眾的興趣、關注點及人群屬性有較高的匹配度)

附上我的微信公眾號


大熊會 收費會員已經五千人

在17年 現在大概七千多人了


個人認為社群是一個重執行的項目。

大家都覺得他好,但是很少能夠堅持執行下去。

社群是多有多得,少有少得的項目,值得去做,

其他開始做的,估計都悶聲發大財了。


社群很難盈利,一旦考慮盈利就會大大降低用戶體驗。

做社群是一項很長期的事情,要慢慢提升凝聚力,服務好社群里的成員,慢慢形成自己的文化門檻。

而且社群人數不能太多,多了反而就沒有了特色。

小七運營維護天璣會5年多,提煉幾個核心關鍵詞:人、信息與空間

天璣會V是深圳為主,覆蓋廣州、上海、北京一線城市,輻射全國的互助性社群空間。

天璣會V願景:讓靠譜的信息暢通無阻,與靠譜的小夥伴一起成長

點擊鏈接,了解更多天璣會V

靠譜,就來天璣會V

天璣會V締造者:熊小七(微信號:xiongxiao777)

認準群主熊小七(xiongxiao777)


社群媒體交流討論群,歡迎有興趣愛好者入群交流。如人數滿員請加微信(IDkkong546)備註社群,歡迎交流。


阿伊~無厘頭社群!接地氣!!


很多微商圈子,比如大熊會,收費1000元,快二千人了,匡扶會。還有觸電會。收費一萬,有一百多人,比大熊會人群更高檔。還有李善友老師的研習社,當然還有邏輯思維這些。現在大大小小的人都出來做社群了,不得不說,同一價值觀+意見領袖或知識供養,還是不錯的未來。


瘋蜜


萬門大學算不算?


嘗試過ugc社交app,感覺推動的好累


有意思,可以看到社群的多元仍然很不足,大家還沒法習慣機制好好聊天


推薦閱讀:

小米的前100個用戶現在在做什麼?

TAG:社交網路 | 互聯網社區 | 社交產品 | 運營 | 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