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發達國家占支柱產業的是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於傳統服務業而言,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務業。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
1.基礎服務(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2.生產和市場服務(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中介和諮詢等專業服務)3.個人消費服務(包括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遊、房地產、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服務業是除了農業、工業、建築業之外的產業,,但服務業並不直接提供生產生活資料,那國家如何能夠靠服務業為支柱產業來支撐國家的健康發展呢?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
實際上我在高中學經濟的時候,對一些詞語就不是很明白,什麼「支配」、「主導」、「支柱」...本著懷疑一切的精神,我主動忽略了這些辭彙,力求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比如說:「為什麼在發達國家占支柱產業的是現代服務業?」我們對「支柱」的第一反應,是把它解讀為「佔GDP或GNP的比值較高」。這些零散的、虛頭巴腦的東西怎麼可能是支柱呢?人類文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物質文明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器具(包含軟硬體)才行,服務類的怎麼可能推動人類向前發展嘛,我就看不出洗剪吹服務怎麼能推動人類發展了其實並不是這樣晚上更新。=====================================================================先說一些宏觀上的東西: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某一樣商品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就會越少→導致的後果是:
①冗餘的人力資源投入到新產品生產上去;②冗餘的人力資源投入到產品上下游產業鏈中去;③冗餘的人力資源失業;那麼我們看結果:①會導致社會產品品類更加豐富,人們選擇更加多樣;②會導致原先產品的功能擴展了,比如產品相關的服務業;③失業/收入下降/中產階級減少。①和②,在我們國家體現得非常明顯;③可以參照美國中產階級的數量變化;====================================================================發達國家靠什麼支撐國家的健康發展?維持其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
對於人口幾百萬上千萬的小型發達國家來講,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多種產業選擇,甚至不必走工業化這條路,但這種發展方式必須是外向型的,因為只有從足夠多的服務人口數量中攫取足夠的利潤,才能維持幾百萬人的高生活水準和發展水平。比如紐西蘭荷蘭新加坡香港(地區)。對於人口幾千萬甚至是上億的中型大型發達國家來講,那麼只有一種方式,就是深度的、全方位的大規模工業化。比如美日德法英。因為大規模工業化實際上並不是只革新了物質生產方式,還革新了發生地區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思維觀念、生活方式...方方面面。中東富油國那種靠天吃飯的根本不叫發達國家。====================================================================工業化這麼好,為什麼不把更多的人力資源投入到第二產業中呢?明天更。中國幾千年以第一產業農業為發展重點,重農抑商。直到清末才被迫開始工業化,發展第二產業。
只有前一個產業基礎非常堅實,後一個產業才有可能大發展。
比如戰國時候的秦國,它想發動戰爭兼并天下,第一件事就是發展農業生產,大搞水利建設。只有農業產出足夠的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去從事戰爭準備,更多的人口才有可能出生,並且被養活,再投入進戰爭和戰備。
雖然戰爭不是工業,但戰爭能催化工業的發展。這在一戰二戰里也體現出來了。各種用於戰爭的技術,在戰後都應用於了民用商用工業的發展。戰後的經濟大發展,不能不說是戰爭技術帶來的催化。
而如果農業技術落後,農業產出常年不夠消耗,不要說根本談不上發展工業,就連人口孳生都不能。因為工業不直接生產食品原材料,它是讓社會往更便捷更強大的方向發展的。當然,工業發達了,農業也可以通過工業化被反哺,獲得更強的生產力。
當工業生產力強得不得了的時候,產能大到過剩,就需要市場需求來消化產能的擴大帶來的過剩產品。這時,促進商品消費的服務業就會進入到極大的發展。
因此,老的工業國,發展到最後,必然是服務業發達的國家。(2015-11-12)簡單四句話:
無論什麼活兒,歸根結底要人來幹活。人幹活兒有勁兒,才能活兒做到做好。而且人活著要有奔頭,要有希望。只有服務業能夠提供更多的奔頭。
且看萬能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農業和工業可以保證初級階段的需求。但是無法滿足中級階段以上的需求。你不可能讓雜交水稻來愛你吧?
你不可能守著一座空房,就覺得有歸屬了吧?你買高級轎車、跑車、皮帶、高跟鞋,歸根結底,是因為那代表社會身份和被人看得起。——想想看它們的廣告都在暗示什麼。可以說,幾乎所有服務業,都是圍繞著幫助人更好的滿足中級階段,無論直接或間接,而生的。
我們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從微觀上理解上述原理。
想像一下,有富翁他坐擁良田萬頃、自動化工廠數千萬車間,物質需求應有盡有——請問,他是不是就開心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哪怕單論物質,人對奢侈享受的追求,永遠是,要更好的。
這個人乍一看,是不需要別人的。會有人為了他的糧食和工業產品,敬愛膜拜他。
其他人沒有那麼多物質資源,他就必須靠滿足富翁來討得歡心得到資源,或者你也可以說公平交換。
某天富翁照舊吃著小麥麵包,感覺生活挺美好的,但也有點無聊。
這時候有人聲稱他發明了一種小麥飲料,喝了之後讓人爽翻天。富翁接見了他,喝了那人發明一口啤酒。炎熱夏天來一口,果然爽翻天!富翁一開心,決定用幾百斤小麥換一杯啤酒。此時,這個啤酒發明者,就滿足了富翁的一種潛在需求——對新食物體驗的需求。甚至可以說,等富翁喝多了成了酒鬼,啤酒就成了另一種『剛需』。
某天富翁在家思念遠方的表妹,念叨著這信怎麼還沒送到。
這時候有人聲稱,可以讓富翁馬上見到表妹。掏出一個IPHONE,開了FACETIME。富翁見到日思夜想的表妹,開心得應許給發明者百斤各類金屬和非金屬工業產品。啤酒發明者和IPHONE發明者,就成了次級富翁……
接下來就可以上演類似的故事。服務業的本質,是在原有的需求上,建立出新的需求(喝啤酒買IPHONE),或者說滿足出潛在需求(更快更好的滿足口欲和交流需要)。這必然要求技術和理論的創新。
而滿足了別人的需求的人,其實也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發明啤酒的人,沒有發明IPHONE的人,富翁這輩子過得多麼單調無聊。尤其是在生產力發達到——每個人哪怕不是富翁也已經基本衣食無憂甚至小有富裕的階段。
所謂飽暖思淫慾。古人不欺吾等。哪怕你本來不知道,但是好的服務會讓你看到的時候就覺得——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這個問題有很多角度分析,我說一個角度。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高,少部分人從事生產就能給國民帶來豐富的物質,這個所謂的生產不僅僅是指自己生產實體產品,還包括出口和對外投資賺的錢可以從國外進口所需的物質商品。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大批人總要就業賺錢吧,所以這批人就大量投入到服務業中去。
因為有石油煤炭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把理概念大致說一下,其實我也說不太清楚,大家明白大概意思就行哈:
1發達國家,這個概念其實很複雜,聯合國之前是用人均GDP來認定的,1990年之後又增加了人類發展指數來界定。不管用哪個都有問題,中東賣油國有錢,可是國民生活品質不高,不丹很窮,可是國民幸福度高。所以必須結合起來用。我想,以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的29個發達經濟體。應該滿足題主說的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芬蘭、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盧森堡、日本、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中國台灣、瑞典、瑞士、中國香港、丹麥、挪威、以色列、新加坡、紐西蘭、塞普勒斯、冰島。
注意:你看,中東幾個賣油的富國被排除了。如果把發達國家比喻為有錢人的話,富二代、官二代、家裡有很多套房收房租的人是不能列入該行列。因為這太TM沒技術含量了好嗎。2支柱產業,直接理解為服務業佔GDP60%以上好一些,以上國家我相信都超過了。3現代服務業,就是現代第三產業,其實就是服務業的升級版,或者說附加值高、專業度更高的第三產業。為了更好理解,我舉個稍微極端一點的例子,同樣是第三產業的金融,上海金融的是傳統服務業,紐約金融的是現代第三產業。說到這裡,請允許我把題主的問題變為:發達經濟體為什麼現代第三產業佔比高????
如果要一句話說明的話,那就是------第三產業更賺錢!不是說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不賺錢,比如軍事工業、晶元、精密儀器這些高技術製造業比大部分第三產業還賺錢好嗎。所以我說的是一個總體而言,比如同樣100萬人從事製造業和100萬人從事第三產業,你會發現後者創造更多的價值。說到這裡,我更新一下題主的問題,應該變成----發達國家為什麼大部分產業都是比較賺錢的行業?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傻是吧,就相當於問:富豪為什麼都做賺大錢的買賣?因為做賺大錢的生意才能成為富豪啊!想來想去,我還是覺得回答以下問題更能讓題主滿意:
為什麼發達經濟體會擁有佔比高的現代第三產業?因為1發達經濟體更有這個條件 2因為現代第三產業更賺錢我把我想到的試著說一說,一次性說不全,就後面再補吧。專業的辭彙我不會,通俗大白話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就好。----------技術回答分界線-----------
發達經濟體為什麼更具備發展現代第三產業的條件?我用人來打比方更貼切,一個窮小子,20歲進一家鞋廠打工,月入3000;靠勤勞的雙手和自己天分,入廠2年後成為嫻熟製鞋工人,月入8000元;入廠3年後,鞋廠讓他教新員工製鞋,一針一線演示給新手看,月入15000;入廠5年後,他培養出一批製鞋巧匠,他的工作開始管理這些製鞋巧匠,讓他們更好的教新員工製鞋,還積累不少管理經驗,收入達到30000每月;入廠第十年,他已經積累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在鞋廠也是中上層領導,管理著200多人的團隊,對製鞋工藝、隊伍建設、營銷設計、工廠管理都有不少經驗,還有一幫感情深厚的下屬、合作愉快的客戶。 在他35歲的時候,他帶著資金、人脈、經驗,自己成立了自己的鞋廠,給知名品牌做代工,受益於好的經濟形勢,在他40歲的時候,已經是資產過億的大老闆了。 故事還沒結束,在他45歲的時候,他決定創建自己品牌,通過資本的力量和深厚的行業背景以及對市場的遠見,在他50歲的時候,他的品牌在國內家喻戶曉,甚至還有20%的海外營業額。此時的他,自己已經不生產鞋子了,滿世界尋找低成本的代工廠,只保留了核心部件的生產,自己公司專註於品牌營銷、設計、研發、專利保護等,在他60歲的時候,一個上市鞋帝國已經誕生!一個富翁誕生,不,一群富豪誕生!發現沒有,他做到後面只剩設計啊研發啊資本啊這些第三產業了,只做能保證自己獲得高利潤的環節了。說不定這富豪不做鞋了,專註投資、企業兼或股票之類的了。 一個國家在成為發達國家的路上不正是跟一個人一樣么:窮國(農業和手工業為主)??溫飽國家(農業和低端製造業為主)??小康國家(中端製造業為主,有部分第三產業)??中等發達國家(中高端製造和第三產業為主)??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和高端製造業為主) 從窮國到發達國家,需要好的大環境,需要抓住機會、需要自身努力,通過不斷提升技術能力、提升管理經驗、提升資本運作能力、做到產業鏈的頂端,攫取利潤最高的環節。發現沒有,從窮國到發達國家,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沒有國家可以跳躍這些階段,只是時間長短問題,有的花了30年,有的花了50年,有的話了100年甚至幾百年。「十三五」這五年,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將有力推動國際國內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場的深度融合,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與我國發展實際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的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相均泳,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現代服務業是穩增長、促就業的基石2015年,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50.5%,比上年增加2.3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速為8.3%,快於工業(規模以上)增加值2.2個百分點。2011年,服務業吸納就業超過農業,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2014年,服務業就業比重已經達到40.6%,預計「十三五」期末將達到47%. 現代服務業是調結構、促升級的助推器 現代服務業以知識和人力資本投入為主,能夠實現對第一、二產業內部結構進行優化和重組,減輕對自然環境的損害,擺脫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增長模式,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進而推動實現由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方式向低能耗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工業產品的附加值中,製造環節所佔比重越來越低,而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中物流、營銷、研發、信息服務等專業化生產服務所佔比重越來越高,成為提高效益的主導因素。伴隨著產業專業化分工的深化,現代服務業從產前、產中、產後全面介入傳統製造業,完成對產業組織和生產經營方式的改造,加速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 現代服務業是優化貿易結構的新動力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帶動服務貿易的進步,2015年,高附加值服務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服務出口結構繼續優化。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270億美元,同比增長25%.專業管理和諮詢服務出口2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6%.廣告服務、文化和娛樂服務、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增幅分別達37.1%、43.9%、64.9%.現代服務業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點 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服務應用和創新日益活躍。數據處理、數據存儲、集成電路設計、信息技術諮詢等服務快速發展。生態旅遊、休閑養老、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數字穿戴、數字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新模式不斷出現,大大拓展了消費新渠道。創意設計、節能服務、遠程診斷、遠程技術支持、系統流程服務、設備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在線產業帶等新業態飛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需要指出的是,認為只有第二產業才創造價值,第三產業都是浪費的想法和古代的重農抑商別無二致,都是計劃經濟思維的產物。
比如金融業,這個產業受到太多的歧視。然而金融是現代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也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沒有金融業很多新興企業根本無法發展起來。
高科技企業的代表蘋果公司就是典型的服務業。蘋果與其說賣的是手機,不如說賣的是服務。如果還抱著日本製造業的產品才是根本的思維是斷然創造不出蘋果這樣的公司的。
中國企業最拿得出手的BAT全都是服務業。整個移動互聯網就是服務業。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移動互聯網了,誰還敢說服務業不重要?因為生產力足夠發達了,物質生活也都滿足了,更多的人能夠解放出來從事其他工作。和飽暖思淫慾類似吧,農業和工業還是基礎,只是生產力提升,供大於需,價值比例也就低了吧
個人意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中國90年代以前,一直在解決國家的溫飽問題,著重解決吃飯的問題;以前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經濟作物,玉米地也成為口糧地,因為玉米產量高,能緩解糧食不足的問題,如今的玉米已經不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了,轉變為動物的飼料。 90年代至今,著重發展硬體,就是大家的房子,車子,硬體鐵路,高鐵,地鐵,橋樑,高速公路,隧道,廣場,公園,學校,醫院等硬體設施。這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推動,人口紅利顯而易見。 未來,會出現人口紅利拐點,也就是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在一些縣城會更加的明顯和突出。我國的經濟會轉型,轉向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會進一步提升,例如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李總理工業4.0的提出,會減少純體力勞動力的需求。 硬體建設的差不多了,軟體的建設也會如火如荼的進行,以拉動中國經濟,軟體包括哪些我不細說。例如服務業中的旅遊行業,最近兩年的火爆程度大家應該都知道,節假日哪個景點不是人滿為患。 一些新興的服務業,也就是傳統行業的升級,大家不妨關注一下,衣的方面,大家更注重品味了,班尼路,真維斯,美邦,等流水線大批量生產,追求性價比的服裝已經不再火爆。食的方面追求健康飲食,少油少肉,一些中層以上家庭已經開始注重。住的方面有小米公寓,行的方面有專車…… 依然看好中國經濟,雖然短期會有轉型期的波動,但新的增長點已經初見成效,有遠見的企業已經開始布局,例如萬達,布局酒店,電影,旅遊等行業,地產已經只是一部分,不再是主導。 屬於我們90後的時代來了,讓我們在中國軟體建設中分得一杯羹吧!———————————————————————回歸話題,中國是其他發達國家發展的一個縮影,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很完善了,需要的只是維護,新的經濟增長只能是高新科技和服務行業的升級換代。人們需要的是更好的服務和體驗,如果能把發達國家的這些移植到中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舉個例子A公司是個工廠,1000個工人,每年生產100萬個產品E,實現工業增加值(GDP)1000萬元。人均gdp1萬元。後來發現這樣競爭力不行,於是通過金融融資,引進了新技術,新設計,新銷售,公司也配備了這方面的人才10人,改造後同樣生產100萬個E只需要100人,質量更好售價還更高。於是實現了更多的GDP。但是這時候的分配產生了變化GDP=利潤+稅收+薪水+固定資產折舊金融融資,引進技術和設計,這是為3產創造的GDP,自己公司配備的此類人員,也屬於三產。工人加工這一環節的GDP大大的降低了。於是,通過三產介入。大量GDP給三產,工業GDP變少或者增加很少的情況下啊,大大增加了總的實物產出誰說此類三產不是實體經濟?,你是要後者還是前者?
- 科技發展帶來的商機很多,比如說電商。
- 發達國家,或者發達地區,製造業都肯定會被邊緣化,最大的兩個原因就是 工資上升 和 生產力提高(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
- 製造業受技術影響很深,而且其市場很容易達到飽和狀態,長期利潤和服務業相比太低。
不管鍊鋼種田,通訊晶元都需要投資,金融是血液,血液流通的順利高效,會促進創新進步。金融為萬業之母,金融強則萬業興。同理萬業興則價值迅速增值,互相促進。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產生價值,西方現代經濟學認為交換產生價值。
推薦閱讀:
※雷曼兄弟是怎麼倒閉的?
※社會為什麼要鼓勵我們不顧一切拚命賺錢?
※為什麼我哥們欣賞李嘉誠做實業?看不起馬雲?
※如何看待許小年的「中國已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評價美聯儲自3月以來的鴿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