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日本人懷念昭和年代?

日本人為什麼懷念昭和年代?是因為在昭和年代普通民眾生活狀態比較好么?


我估計現在2ch上的年輕人是不會怎麼懷念昭和的,因為軟綿綿的平成對它們來說正相宜。中年人大約會有一部分懷念昭和,不過就我個人意見,昭和確實是個比平成要輝煌不少的年代。

草率的談幾點,可能有很多不對的地方,望指正。

總的來說,是因為昭和時代的社會文化始終處於開放和兼容並蓄的氛圍中,而昭和時代的國民經濟,除去戰前和戰爭時期,在戰後則始終保持飛速上升狀態。

那時候的整個日本社會,是興盛而富於生命力,給人以力量感的。

就社會思潮而言,戰前的昭和因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給日本本土帶來了極為強烈的「他人」之感,本土人文思想開始轉向,並走向世界語境。高級知識分子文學轉而愈發平民化和大眾化。

因此,以芥川龍之介為代表的精巧細緻的私小說,開始被瓦解和以新的精神面貌重構,也帶來了昭和初期的日本文學的文藝復興時代。比如第一個拿了諾獎的川端康成。

而戰後的昭和則因為美國的援助,經濟在短時間內得以急速起飛。這個時期,歐美的文化思潮再一次極大地衝擊了日本,自我意識的覺醒,對變革的籲求和對民主的追求,伴隨著學生運動被轟轟烈烈地被傳播開來。這個時期拿了諾獎的大江健三郎,以及稍晚時期的村上春樹,作品裡都有這些思想的體現。

一個人文思潮碰撞拼接和革新的時代,也是個最容易出大師的時代。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昭和時代,文學會出現兩位諾獎獲得者,電影會有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漫畫的手塚治虫,遊戲領先在整個世界前沿,就連遊戲音樂都影響了之後無數的歐美音樂人,而由於技術的領先和創新,最早的機器人幻想動畫也在此時出現在日本。

經濟實力和社會文化的全方位繁盛,帶來的則是國民自信心的強烈提升。從昭和時期的國民審美就可見一斑。

昭和偶像:吉永小百合

各類文藝載體(書影畫)上的細膩而不細碎,仍具備相當大氣磅礴的精神。而彼時對於明星的審美,是健康而明麗的女性,以及如高倉健般英朗的男性。

總而言之,整個社會的趣味是生機勃勃的。

但是到了平成時代,隨著日本人廣為抱怨的廣場協定的簽署,和9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後持續數十年的經濟萎靡不前,日本社會顯然失去了這種精神力極為強盛的氛圍。

經濟的持續衰退,帶來的是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感。社會開始疏離,個人行為變得極端化。而有意思的是,在審美方向,也呈現出了與昭和時期的鮮明對比。

大師的時代徹底逝去,創作和審美徹底走向輕飄飄和軟綿綿的狀態。輕小說泛濫,速消品迭出,科技樹點歪,「萌系」取代自然鮮活之美,而成為主流審美,人們對於美的抉擇,從富於力量轉向了纖弱優美,從簡樸真誠越來越傾向於繁複浮誇。

有意思的是,似乎每逢社會經濟衰退,美的概念總會自巴洛克往洛可可的方向轉化。日式lolita服裝,也是明顯的洛可可風格。

我個人還是以為這源於一種不安全感,所以必須要以浮誇的形式,來維護內心的脆弱。

平成偶像:AKB48

康德寫過一本小冊子,叫《論優美與崇高感》。我想,倘若把昭和時期比作具有崇高精神的年代,那麼平成時代便是只餘下優美精神的年代,雖然用在這裡也許也略顯浮誇了一些,但還是請允許我引用如下:

質樸的,遙遠的,不可企及的是崇高的。 華麗的,歡快的,觸手可及的是優美的。

崇高使人感動;優美使人迷戀。對崇高事物的感受,則更強勁地繃緊著靈魂的力量。

這大約是為什麼會有一部分人懷念昭和時代的原因。

當然,對崇高的過度推崇,也是危險的。作為一個閱讀者,我也懷念昭和時代那些出色的作品,但作為一個普通的鄰國人,我對它們停留在平成時代,似乎也並沒那麼介意。


昭和天皇很高壽,在位時間是日本史上最長的,昭和時代從1926年到他1989年逝世,跨越了64年。這64年讓日本有足夠長的時間經歷足夠多的、以後可能都不會再經歷的滄海桑田。

這64年里日本走過了政變、戰爭、戰敗、佔領、轟轟烈烈的學運鬥爭、經濟奇蹟般的騰飛……單從文藝方面看,那也絕對是一個令人嚮往和懷念的時代。

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名單是列不完的。昭和時代,從小津,到電影新浪潮中走出了一大批日本歷史上、乃至世界範圍內偉大的導演。從細江英公到森山大道,又誕生了多少著名的先鋒攝影家。那時候什麼都在創新,戲劇有寺山修司,美術界有橫尾忠則、花輪和一、丸尾末廣,舞蹈界有大野一雄和土方巽。70年代地下有PSF廠牌為代表的新迷幻噪音,還沒到80年代Y.M.O.就作為世界電子樂先驅之一走向世界,影響了後世多少音樂風格。昭和時代文學界更是空前繁榮,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芥川上吊,太宰投水,三島切腹自殺……

在近現代,我很難想出另一個歷史時期,文化藝術的繁榮能媲美昭和時代。日本戰後簡直是集體狂飆突進式的發展。大概唯一可以與之一比的,是一戰前法國的Belle époque(美麗時代),那個開始擁抱工業革命成果、苦艾酒般迷醉的新藝術時代,或是一戰後的 Les Années Folles(瘋狂年代),在巴黎的蒙帕納斯就誕生了大批藝術家,也是法國。

但是與法國相比,日本的昭和時代顯然充滿了劇烈的痛苦和深切的迷茫。痛苦是因為改變,一個國家也像一個人一樣,在遇到生命中巨大的挫折而不得不改變自我的那種痛苦。而迷茫則讓人開始探索。

日本,本來是一個傳統、保守的國家,極端的父權社會,集體主義、反理性(也因此演繹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這一切特點在戰前一刻都達到了最高峰。而兩顆原子彈和天皇的玉音,把國家和人民的精神大廈徹底擊垮,開始了幾十年的崩潰零落,也開始了重建。在這樣的衝擊下,有人反抗,有人反思,有人想回溯已經失去的過去的年代,有人開始擁抱西方文化和「普世價值」。東西價值觀的碰撞交鋒與融合之中,人們有更多的思考,就有更多的表達與創造,藝術就是表達的方式和結果。而 那時社會風氣開放,言論自由,更使這些藝術成就的出現得到保障。

我忘了從哪裡聽到過一句話叫」亂世出詩人「,多災多難的國家往往容易孕育出藝術家,比如曾經的波蘭。我國最好的例子應該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昭和時代就是日本思想上空前的「亂世」。

那時文化藝術方面不管是從多樣性還是開創性上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往往與政治相關,因為人人都在尋找自己新的的身份,用「政治」把自己和更大的群體聯繫在一起,發出更大的聲音。與平成這個消費、娛樂、根本沒人關心政治的日本社會相比,那時因為政治,因為學運,多少人能因此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不管是敵是友。所以昭和時代是充滿熱血和活力的。

經濟的復甦和飛躍+精神上衝擊和空前富足+社會與人際關係的親密與活躍,這樣的時代有什麼理由不讓人懷念嗎。

昭和時代日本文化藝術所達到的高度、取得的成就、及其世界影響力,今後很可能都不會重現了。從另一方面說,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前些日子我刻意從iTunes store上買了松任谷由実、SAS、CA的歌放在手機里,每天上下班坐通勤電車都會聽。

音樂的魔力能喚醒我兒時的記憶,閉上眼睛,我甚至能想起自己趴在老家的榻榻米上讀漫畫書的感覺——無比的清晰。

……

電車到站了,睜開眼睛,走下車,從車窗里看見了自己穿著皮鞋,打著領帶,提著公文包的身影。

也許我懷念的並非時代本身,而是存在於那個時代的我自己。

中文裡有個表述的很正確、又簡短的詞,叫「童年」。


昭和(50年代後)是相濡以沫的年代,現在是相忘於江湖的年代。

昭和年代,一家人買了電視機,一整個弄堂的人都會捎帶酒點去看節目。個人權利的界限模糊,「私產」的概念在一些稀罕物件上完全消失。家長里短滿巷飛,私人生活很輕易就被鄰里干涉,也很輕易可以去干涉別人的人生。婦孺卧病,整個巷子都會動員起來找來醫生。出息了,一巷子的大嬸替你高興,被欺負了,一窩窩大叔給你打抱不平。這種幾無間隙的熟人社會有其殘酷的一面,尤其對於孤僻的「不合群者」而言是很難熬的。但對當下生活在「無緣社會」,甚至可能死了都沒人收屍的日本人而言,那個相濡以沫的年代無疑是溫暖的回憶。

更何況,彼時志氣滿滿,前程無量,以歷史創造者自許,現在則經歷了「失去的20年」,前路渺茫。

60年代的生活:《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 80年代早期的生活:《相聚一刻》


昭和…

平成…


日本的昭和時代類似我們的改革開放初期,到80年代末裕仁駕崩為止,跨越戰後四十年,涵蓋了日本起飛的全部過程。之後從明仁繼位起,改年號為平成,今年是平成27年。在今天日本經濟停滯、人口萎縮的當下,昭和時代被日本年長者懷念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

偏個題,作為東亞相鄰,人種相似,文化接近,乃至生育率特徵都類似的兩個兄弟民族,中國遲早要重複日本走過的路。

這批戰後成長起來的人,被稱之為「團塊世代」。這個詞出自堺屋太一1976年的一本小說。用「團塊」來比喻這個世代,是指這個世代的人們為了改善生活而默默地辛勤勞動,緊密地聚在一起,支撐著日本社會和經濟。這代人進入社會後,和蓬勃發展的日本經濟一樣,「團塊世代」的生活也愈來愈富足,成為日本經濟騰飛的支柱。

而這,和中國的80後是很像的。

在一個經濟一直持續往上走的時代,人的心理會有堅定的樂觀預期。比如1970年日本GDP從2000億美元起飛,到平成初年達到了30000億美元。人均GDP從1960年的480美元增長到1990年的25000美元。(中國人均GDP今年接近8000美元,對應日本70年代末期。)在過去的30年內,我們一直都是相信明天會比今天好的。我們努力拚搏,往小了說是為了更好的車,更大的房,往大了說是在建設這個國家,讓社會變得越來越繁榮富裕。

但是,這個預期是會扭轉的,如果你的兒子第一份工資甚至還不如你當年大學畢業的工資時,你會怎麼想?而這一切,都有可能在未來一二十年內的中國發生。我們這一代人,其實就是中國的團塊世代,將來有機會目睹中國的的放緩、停滯乃至衰退。但我們這代人,我敢說大部分人還完全沒有想到過。

儘管每個世代都有遊離於主流價值觀的人,但中國的80後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價值觀相對統一、積極入世的一代人。80後與上一代人也會有衝撞,譬如最經典的「體制內體制外」抉擇,「打工/創業」抉擇等,但大方向是沒差的。

但作為80後,我們將來很可能將面對價值觀與我們完全相反的子女。

這批人,其實就是日本的「後團塊世代」的鏡像,也就是所謂的家裡蹲一代,其苗頭已經在中國暗暗浮現。這批人都沒有經歷過物資極其短缺的年代,一生下來就已經是物質富足、互聯網技術發達的時代。這批人並不崇尚奮鬥和努力,因為努力帶來的正反饋沒有上一輩那麼直觀明顯,久而久之,只願活在二次元和亞文化里的人會越來越多,一如平成年間的日本。

到時,我們是不是也會變成自己從來沒有想像過的老年人一樣,在家敲著拐杖大聲斥責不願出門工作的小輩?會不會也泡在公園裡和老同學哀嘆人心不古呢?

我們拭目以待。


明治養神,大正養士,昭和養鬼,平成養豚。

大概因為平成養豚。


貼個昭和廣告,感受下那個年代的審美標杆—

(2分鐘起有顏值身材都很誘人的小姐姐出現)

有人評論:「這是我小時候想像中的成人生活,不是現在這種。」

視頻封面【 8 0 年 代? 日本可口可樂CM合集】 "I feel Coke" (廣告歌 治癒系(3)bilibili.com視頻


別說日本人懷念,我都懷念昭和時代,戰後的昭和時代…


昭和時代後四十年日本從一窮二白完成了經濟奇蹟,東京總房價曾經一度能買下大半個美國。一直到昭和六十年簽訂廣場協議為止。但是日本經濟真正開始萎靡已經是平成初期了。

至於懷念戰前的,他們也許以為自己是能喝乳酸菌飲料吃牛排的飛行員,而實際上他們穿越回去只能被拉壯丁去前線送命,或者躲在家鄉吃糠咽菜。


大正養士,明治養國,昭和養了國也養了豚,平成養宅。畢竟算日本國在世界上大放異彩的時代吧,雖然霓虹趁著自己最相對強盛的時候狠狠坑了中國一把。上層社會物質精神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下層要死要活,沒有錢,家裡的女兒去了軍隊←_←咳咳,不解釋。不過整個日本相對其他周邊國家在苟延殘喘時發展迅速,當時日本的民族主義觀念極度膨脹,那個的時候的昭和男兒真有一股大和的男人們氣概,比起現在窩在家裡靠ACG過日的死宅,人們還是更喜歡那個時代有精神的人吧,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P.S.「大和」在日文中的原意就是「山裡人」的意思(&>^ω^



喜歡昭和是因為明白人的奮鬥固然重要。

變得平成是因為意識到了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當然大部分人都還只停留在第一層,只有幾十年後他們才會理解第二層。像我這種理解了第二層的人也很容易出現心理危機,所以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昭和平成,都不如我歐皇。


我懷念是因為昭和時代的東寶,松竹,東映,那個年代的日本電影大師輩出,看看現在……

對了我忘了看題目了……


昭和日是昭和天皇的生日。在昭和時代是被稱為「天皇生日」的節假日,現在這一天更名為「激動的時代·追憶昭和日」。

昭和是日本的元號(年號)之一。從1926年到1989年,約63年的時間。這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元號。對日本而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戰敗、高度經濟成長、最後連接現代。

同時,昭和也是有「明星」的最後的時代。高倉健、石原裕次郎、菅原文太、三船敏郎、勝新太郎…也許只有這樣一個時代,才能孕育出這麼多的明星吧。

【介紹日本】追憶「激動時代」的日子--昭和日 【No.11-1】


日本人其實一直在兩種極端思想—誕生於平安時代的「物哀」和鎌倉時代的「武士道」—之間徘徊。就算某一時期被某種思想所統治,另一種思想也不會完全消亡,而是會靜靜蟄伏等待興起的時機。

昭和時代是近代中罕見的把這兩種力量平衡的比較好的一個時期。既沒有明治時代一味打壓武士道、過度崇洋媚外的酸氣,也沒有戰前反人類的軍國主義的腐朽氣息,更不像今日的日本瀰漫著一股消極、固步自封的死氣。戰後的昭和時代是一個奇蹟般的時代:人們一方面辛勤勞動促使國家崛起,一面又創造出供全世界享用的精神食糧。看看《宇宙戰艦大和號》就能明白那個時代的日本人對於未知的世界和廣闊的宇宙的無限嚮往和戰後新日本獨有的人文關懷氣息。


日本人懷念昭和年代,就像我們懷念……

什麼?!我們竟然沒啥能懷念??


昭和年代(特指戰後和平時期)不就是:

人情大於法理。

論資排輩(日語叫「年功序列」,這個詞是看legal high學會的)。

公權和私權界限混亂。

警察審犯人可以給豬排飯誘供,可以關小黑屋打罵。

赤軍。

暴走族。

愚忠愚孝。

大男子主義,日本婦女比今天更加沒地位。

企業管員工終身,但經常整年發不出工資。剝削員工,不尊重知識產權。

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這麼一看,不就是知乎上的政治不(沒)正(逼)確(格)/反智大合集嗎……

中國也有人懷念「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呢。

那時候公費醫療,開三聯單就能報銷;單位分房;工會會發戲票電影票……

但是你讓他回去,他是絕對不肯回去的。

說起來我也喜歡昭和,連奧特曼看著都比平成的帶勁。就跟86西遊記和新版西遊記似的。特效好了,人不對味了。

PS:你們有沒有覺得真夏龍和六小齡童長的很像……跑題了。

不過呢,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legal high》SE2EP5就講的是這個嘛。


昭和時代的日本有一種別樣的韻味。


不好意思呀,神隱了幾天。我個人對昭和沒啥印象啊。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呀。人活在當下,不是過去嘛。(活著好累啊)

有空問問朋友和長輩的看法在來補答案(′;ω;`)


推薦閱讀:

李嘉誠一個純粹商人為什麼名聲這麼好,微博評論都是支持他的?
為什麼人類藝術的主體是悲劇?為什麼悲劇更有力量?
當你第一次感受到社會的現實時是什麼感覺?
當今中國為什麼缺乏共識?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文化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