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意俄加入亞投行是好事嗎?

雖然這種事情很難以好壞來定義,不過對於中國組建亞投行的初衷來說,這些國家的加入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相關背景:

1 俄羅斯申請加入亞投行

2 亞投行籌建背景


取決於定位問題,所以在6月之前章程的談判,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決定這件事情,股權分配已經定下來,其他各方面的議程都已基本成型,主要還是機構設置問題和定位問題,而這兩者往往又是交織在一起的。

比如關於「一票否決權」的問題是否需要堅持,早期的亞投行設置如同放大版的主權基金,以基礎建設投資和相關適配的諸如港口,交通產業為切入點,亞洲關起門搞務實的基建貸款,那個時候是需要絕對的否決權的,否則不可控且極度低效。而現今遊戲由於各方踴躍加入,更傾向於一個多方以實投為核心的多方合作體系了,那麼在意向國的話語權配置和協商機制上佔據主導權是否更重要一點。

一帶一路是首要的著力點也是基建布置的規劃。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儘力在淡化亞歐世界島由中國主導向中亞衍生,並被美媒解讀成「新陸權」之事,盡量把項目本身置於地緣布置之外,那麼這首先依然是一個中國主導的框架項目,所以不要單純解讀成「政治站隊」,這個因素存在,但個人認為不是首要。這個問題我在這個答案有聊到過:對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各位有什麼看法? - 政治

我朝的計劃有兩個比較明確的目的,那就是:

1,消化過剩產能。

2,人民幣國際化。(包括消耗龐大外匯)

前者而言,消化過剩產能方面包含這樣一些內容,是通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來完成,主要就是對於新興國家基礎設施的融資和實投。標誌性工程,要幫助有關沿線國家開展本國和區域間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規劃。故而首先是對於新興國家的高鐵產業輸出,並沿大陸橋,與中亞國家環帶通過交通沿線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區域,然後再通過基礎設施,諸如電力,通信設施,建成新的伴隨著陸上貿易新形成的沿線貿易城市,最後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當然更為具體的做法在於:中資企業海外接工程提供資金融通,相當於中國國家財政出資,把企業風險暫時轉移到國家財政,再由亞投行與標的國協商還款方案,包括資源置換、援助等方式,這樣中國的產能就走出去了。

人民幣國際化,本身也是建立在上面一系列實業投資上面,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投行基本上是互補的。亞投行本身是中國全面主導的一個體系,首先是由於中國本身從東亞起始到整個西太平洋框架的天然經濟向心能力,並與現有亞行體系功能分割開的一個組織,對於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來說,亞行提供的貸款遠遠不夠。亞行每年有約130億美元的新貸款、新項目,保守10年間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8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年8000億美元。故而,在功能性上與亞行的融資重點分隔開。其基礎是建立在好規模龐大的外匯的消費計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輸出計劃,將這個基礎體現在人民幣體系的實業融資上。

而金磚國家開放銀行基本上類似於新興國家自己,類似TPP、TTIP的金融版協議,當然目前的問題在於作為一個多變貸款機構和獨立金融體系,由於金磚國家產業關聯度還不夠高,故而主導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還是值得商榷的階段。而中國主導的,東亞-東南亞-中亞通過貿易的經濟一體化和產業外擴,實際上不僅僅是亞投行實投基礎,也給予了金磚國家內部通過合作參與這一區域經濟的建設以及擴大,來鞏固互相的產業聯繫,尤其是俄羅斯現在也主導環中亞帶和東歐之間的產業集群合作,印度也在南亞做同樣的事情,故而新經濟帶的互相合作是金磚開發銀行的契機。。

而絲路基金就是直接產業投資執行機構。所以亞投行本身還要為以上體系做第一步資金配套的問題。

而從這個角度來說,英法德意俄的加入並沒有導致這個初始目的有任何偏移,所以談不上有弊。

除以上之外,亞投行本身是給產能輸出做個風險閉環設計,並通過多方合作與外交途徑,來實現轉移、化解、填充項目的風險敞口。故而,避險功能,在新常態前期,可以爭取到更大的空間和更長的產業結構調整時間,用於對沖第二大經濟體本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弱勢地位,同時降低外部衝擊和匯率波動風險,並以此在國內經濟上還可以承接國家2025產業升級發展規劃目標。

而基礎設施投資,尤其是在西亞和東南亞地區,歐洲公司的比例也相當高,2014年ENR國際承包商前5位分別為:西班牙ACS集團(ACS)、德國豪赫蒂夫(HOCHTIEF)、美國的柏克德公司(BECHTEL)、法國的萬喜集團(VINCI)、美國的福路公司(FLUOR)。而美國兩家基本集中在海灣地區,但歐洲公司在亞洲以西亞項目為核心,在整個亞洲都有展開,所以亞投行體系對於歐洲大陸國家在主權危機後的明顯低潮期,做資本輸出和實業獲利上的預期都是非常高的。更何況德國在新的中歐合作中,佔了製造業合作項目的主要份額,2025計劃中的主要產業項目就是中德的合作,相對於德國本土的工業4.0,這次雙邊合作在我朝的資本體量推動下,其獲利預期更為豐厚,在本土社科界也比較看好,那麼德國加入亞投行體系是必然的事情。

而作為歐洲資本輸出地的英國,很大程度上在早期,其財長就對亞投行的意向非常濃厚,很大程度上是我朝在亞投行設計中,有大約3個董事會名額留給域外,而英國對於這三個董事席位的興趣是非常大的,英國雖然在前工黨時代都提出了一定程度的產業遷回計劃,包括將本土設計行業和高端製造業結合,但是金融業界還是提供了主要的財政產出,而金融業界從10年開始在亞洲資本業務的重視也開始與日俱增,中,印,西亞諸國,俄對歐的資本輸出基本都會經過倫敦,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的業務也開始擴大,甚至光總部經濟就刺激了倫敦本土的商業地產。而亞投行體系,顯然是獲利預期很大的一個體系,英國也試圖在裡面有一定話語權。

俄羅斯除了政治站隊因素,很大程度上和普京在去年末提出在前獨聯體地區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體系整合和多方合作,正好對於亞投行的主要基準業務交集很大,一帶一路對於中亞地區的基礎設施輸出理應佔有相當比例,而由於盧布市場問題和長期不下的地緣衝突,產業長期處於過渡時期沒有大得發展,俄羅斯對於新的資本獲利點是非常渴求的,所以加入亞投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這些亞洲之外的國家加入,只是一定程度上把原有亞投行的定位給擴大了,但是談不上帶來弊端,這個多方合作體系在章程談判中只要保證中國的主導權,中歐之間的博弈是限制在基本守序之下的,對於基準目標也沒有影響,至於當亞投行的定位開始轉向更為體量大的國家化協作平台後,定位和戰略在歐洲國家加入後有什麼具體變化,這個需要等6月份過後了。


英法德意俄加入亞投行,對中國沒有直接的、大的好處,但有潛在的好處。

這就像你辦一個俱樂部,原來只有幾個不知名的小夥伴,影響力十分有限;現在加入了馬雲、王健林,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對其他小夥伴有強烈的示範效應。

當大多數小夥伴都加入這一組織,再有人不加入,那就是被排斥和孤立了。

加入亞投行,各方算盤各有不同,但都希望從中獲利:

1)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獲取基建資金

印尼、越南、印度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落後,急需建設資金。加入亞投行,正可解決一部分基建資金問題。

這裡有幾組數據:

印尼2011年公布國民建設規劃,僅2011-2014年的中期計劃投資總額即達4700億美元,基建工程投資佔比約40%;

同年,越南政府提出2011至2020年投入4000億美元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泰國2013年批准了726億美元、為期7年的投資規劃。

在中巴經濟走廊的框架下,中國政府承諾未來六年內對巴基斯坦投資456億美元,分別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資118億美元,在能源項目上投資338億美元。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台後,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鐵路升級計劃,計劃在未來5年內,對總長超過65000公里、壽命達100多年的鐵路投入約1370億美元,換代鐵路基礎設施。

2)歐洲國家:保持金融影響力

對歐洲而言,英國、瑞士和盧森堡等傳統金融業強國為維持金融業地位,一般會加入國際性金融機構,並試圖影響該機構的政策制定和日常運營。2012年英國金融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10.6%,瑞士金融業佔比GDP約13%。全球五分之一的國際銀行業務、接近三分之一的外匯交易、一半的國際股權交易和二級市場70%的國際債券交易在倫敦金融城完成。

對於亞投行的域外國家,尤其是英、法、德來說,他們加入亞投行有兩面性,一方面寄希望於為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從長遠看,意向創始會員國的身份獲得更大發言權。

製造業強國德國對亞洲特別是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已遠超美國,對華投資更是處於快速上升通道。德國加入亞投行,有助於該國增加在亞太地區話語權,並為本國產品和服務找到出口。

3)中東國家:資產獲利

與瑞士、盧森堡等金融業發達國家類似,挪威等北歐國家,沙特 、卡達 、科威特 、約旦、阿曼等中東「土豪」加入亞投行,是藉助亞投行成立機遇,將其積累的金融資產在全球範圍內的重新配置。

目前世界上35%的主權財富基金集中在中東地區,沙特主權財富基金達7570億美元,科威特達5480億美元,卡達達256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基金更是高達8630億美元。亞投行長期而穩定的基建收益,對這些基金極具吸引力。

4)中國:對外輸出資本產能,拉攏歐洲對沖美日

中國創建亞投行,有幾大目的:

對外輸出資本和產能。4萬億外匯儲備,可以找到出路。基建、鐵路、港口這些中國的比較優勢,不像工業製成品,可以直接對外出口;創辦銀行捆綁輸出基建是契合這一優勢的思路。

人民幣國際化。當前人民幣在全球整體結算中所佔比重為1.47%,和首位美元(41.63%)和第2位歐元(32.35%)仍有很大差距。但是,人民幣在未來幾十年肯定會越來越強勢,達到和超過現在歐元、美元同等的影響力。

再要扯遠點,拉攏歐洲、對沖美日戰略。美國不讓中國加入TPP,很好,現在我們拉攏英意德俄,另起一個對抗性組織。類似當年的華約VS北約。博弈之後,最終目的是大家坐下來,共同分配21世紀的世界利益。

參考引用資料: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71,20150403493368835.html

http://cn.nikkei.com/china/cfinancial/10239-20140722.html


其實在沒有亞投行之前,中國採用是賣方貸款,經濟援助N多形式。這種情況最大問題,一國一例,換了領導就是一個政策。

比如斯里蘭卡就是活生生實例,在中國大規模軍援他是什麼樣狀況? 猛虎組織長期割據東北部,時不時給首都來一下,轟炸機場,在首都暗殺個高官之類。幾十年下來軍費年年走高但是滅不了猛虎。中國2009大規模軍援並提供國際政活保護後,不到半年完全清剿。

中國圖什麼? 最重要是你得給那你們賺錢,你們的大型基建得給我,而且帶動你們富裕。這種看起來雙贏的局面好象很美好。但是經常在幾個老對手美日印之類挖牆角下變成走形。

比如斯國新總統上台今年第一件就是叫停中國建設的港口問題。

緬甸就不說了,更加窩火,在他們看你的投資進來了,看到不是雙贏而是抵押品。我有所圖就要拿出來說事了。

好了,現在我投資全走亞投行。你丫再這樣搞,就是不是得罪中國這個冤大頭了,是整個歐亞大陸所有主要國家。


先回答題主問題,吸引英法德意俄加入,肯定是利遠大於弊的。

就如@藍色鼓點分析的那樣,從中國建國後的援建一點上可以看出,建國初期,中國積極援建第三世界革命,等於是拼了半條命無私幫別人搞革命,到最後才發現,原來幫的那些都是白眼狼,但是東西已經給出去了,沒有什麼別的制裁手段,也沒有任何國家願意為了中國利益而去得罪另一個國家。前些年也是,中國企業大舉進軍海外,走的就是貸款援建項目,給你貸款,你讓我賺錢,但是別國政府選擇餘地就比較大,有一個第三方給搗搗亂,中國神馬投資到後來連本都收不回來。11年的利比亞,撤僑很成功,但是中國在那邊的投資損失應該被補償的餘地不大,以及去年的敘利亞,最近的緬甸。還有一些政府換了領導就對中國項目指指點點的。不排除這些背後有美國和歐洲政府的一些陰謀。

現在好了中國設立亞投行,並且啟動一帶一路計劃,現在經濟不景氣之機,給世界各國勾畫出了一個大蛋糕,亞投行就是這個蛋糕的一部分,中國自己的基建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不斷完善,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強大實力的基建公司,現在國內建設差不多,就要走到國外去,其實前幾年開始,中國公司就已經不斷走出國外,特別是基建一塊,中國算是世界第一。但是你們也看到了,這一塊發展是有限的,中國基建公司進入的國家分布在兩個地方:1.落後的非洲;2.對中國友好的東南亞國家(緬甸、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東南亞的國家基礎設施都處在中國80-90年代的水平,有很大的利潤空間,而有些國家害怕受中國控制不容許中國加入其市場,有些國家沒錢,也沒資源投資發展。

從亞投行成員分布來看就可以看出中國有很大的策略,首先主要是東南亞基建欠發達國家(待投資方);第二個就是歐洲那些老牌帝國(融資方)。

早之前傳言中國將放棄一票否決權,看來也是傳言。中國財政部副部長都發聲說表態中國放棄一票否決權是偽命題。初始註冊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意向出資可能高達500億美元,憑什麼放棄這麼好的條件,而且作為五大流氓之一,在安理會各種會議上看到一票否決權的種種好處,怎麼可能放棄。但不排除此次副部長聲明是為了和西方進行博弈而做出的姿態。

下面從兩個方面考慮中國可能的收穫:

從待投資方考慮,東南亞(主要待發展基地)需要紛紛申請融資發展基建,就得向亞投行申請資金,中國作為領導者及最大的出資方,決策權應該不會很少吧。第一、你在亞投行申請基建貸款,請中國企業的勝率應該遠遠其他國家,這樣中國過剩產能走出去就方便多了;第二、那些和中國有種種利益及領土爭端的國家沒有亞投行的投資,導致國力及人民生活水平不及周邊,那麼是否為了發展和中國作某些方面的利益讓步也就敬請期待了。

對於融資方的考慮,英法德意澳(且先不說俄羅斯了),這幾個都是美國鐵板盟友,之前沒少搗中國的亂,中國把他們拉進來,就是你們也別搗亂了,我帶你們一起發財,:1.這些東南亞前宗主國對那些獨立還不到100年的國家還是有影響的;2.中國對於歐洲那些先進技術還是有覬覦的。

總之拉入這麼幾個國家,好處要大於坏處的,差別具體有多大,要看最終亞投行的股權結構了。

最後再補充一點,中國設立亞投行,最大的競爭者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出資方中,美日各佔15.65%,中國作為第三大出資方6.46%,亞行從設立到今,行長一直由日本人擔任,中國在亞行的話語權上升空間不大,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為何拿錢讓別人花,自己花多好,未來亞投行某些方面可以模仿亞行,最為最大出資國的中國,應該一直把持亞投行行長的職位。


(以下來源於觀察者網·評論,趙宏偉《謀術:俄入亞投,韓抄薩德》之一部分,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江湖多謀術,觀謀讀馬跡。3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俄國副總理突然宣布俄羅斯加入亞投行。從28日至31日如此長時間訪中,想必是要深入磋商亞投行等事宜,也難怪中國樓繼偉財政部長走上前去握手歡迎。

為什麼說這是「突然」?各國宣布參加亞投行(AIIB)之前,都有一個表示在研究這麼個階段,可是俄羅斯沒有。之前從俄羅斯和中國傳出的信息沒有俄方的任何動向。反而有一些俄羅斯根本就沒有考慮,因為想成立自己的歐亞聯盟的銀行,沒有多餘的財力等等負面信息。這理由說得還特像回事兒。可是俄羅斯宣布參加亞投行了,顯然早已研究好,只是中俄一概不說,兩國媒體也不報道。為什麼這麼保密?

俄此時才宣布,應該是中俄默契:等歐澳韓都加入後,俄再宣布。不然會給美國反對的借口,美歐在烏克蘭與俄羅斯處於敵對狀態,美歐日聯手對俄羅斯進行著國家制裁,又主要是金融制裁。美國用此借口一反對,歐澳韓可能會左右為難。所以,讓俄羅斯別吱聲,等歐澳韓都宣布加入,大勢已成之後,俄再表態入亞投行,就皆大歡喜了。

同時,俄羅斯表態加盟的3月28日,也可以說是亞投行的關門拒客之日。理由也在俄羅斯身上,即美國討厭俄羅斯,那就請別進來了。忠於美國的日本也不用想進入亞投行了!因為美國和日本真也來個突然宣言擠進去亞投行的最後一班車的話,不歡迎他們進來攪局的各位還真為難。美日實在想參加的話,就請今年6月之後,亞投行章程都寫好了之後,願意接受你就來。寫章程這段時期是最討厭敗事有餘者來攪和的。

不過,可惜的是加拿大。加拿大還在積極進行著內部協商,還沒宣布加入亞投行,俄羅斯的加入增加了中國做加拿大工作的難度吧。非常希望加拿大加入,造成G7隻剩美日的情況。看來難度增大了。

如此巧合?美國雅各布·盧財政部長3月30日和31日作為奧巴馬特使來訪中。這也是突然出來的消息。看來此時俄羅斯宣布入亞投行,也有封殺盧部長30日突然宣布美國加入亞投行的意圖?這是一個可能性。實際上奧巴馬最愁的恐怕是,即使宣布參加亞投行,美國國會不批錢,美國反而會因沒出資而失去資格,丟臉丟到全世界。美國現在對聯合國會費都欠著呢。政黨惡鬥式「民主」甚至是美國不得不反對亞投行的最大原因。只是日本糊塗地聯美反華,實際上被美國政黨惡鬥所利用,當了殉葬品。另外,還沒宣布參加的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也許會跟進。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以色列是變數?

現在包括巴西金磚五國都入了亞投行,上合組織也基本都進來了。上合銀行大概就不需要了。俄羅斯曾經為搞他的歐亞聯盟銀行,一直抵制上合銀行,這回中國用亞投行一繞圈把諸侯們都圏了進來,結了。


美國和俄羅斯都想抵制亞投行的。

詭異的是美國只是那群小弟加入了。而俄羅斯卻控制住那些小弟了(中亞、高加索地區)。然後發生了更詭異的一幕,大哥竟然加入了亞投行。。。

看樣子烏克蘭危機確實對俄羅斯打擊過大。

總之,結果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人多瞎胡亂,雞多不下蛋。

回復 張性新 :簡簡單單順風順水發財致富的好事輪不到你家大大,都是一步步拿著銀子堆出來的,試錯成本最高的一點就是這個時代賦予的機遇太難得了!事情就像你媽給你做了些好吃的帶去教室,看到同學你說大家來吃嘛,結果人真的都來了,你心裡再苦逼不也得強顏歡笑?

就這樣吧

前面分析的好詳細,其實就個人的感覺而言就一句,黨國一開始沒想到會搞成這麼個局面,明顯有些不知道該怎麼玩下入的節奏。

多說一句,腳底的泥還沒洗乾淨,走出國門玩這種地域性的合作組織,尤其是主導這種實質性的長期做工程做事情的多國合作組織,大國心態是缺少的,經驗值只能慢慢積累了,沒辦法,一步步走唄,習慣了就好了。

………………

國內過剩產能轉移和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的金融兜底解決方案是我國亞投行設計的根本目的和實質所在。

所以,這幾個國家來湊什麼熱鬧?

我大大好不容易坑人設的套攢的局,被一群傻逼拯救世界的濟世情懷給念歪了經。

最後愣是搞成政績工程想想也是醉了。


推薦閱讀:

中國的信託公司主要有哪些?
K線的精髓在哪裡?
我國股票市場實行 IPO 註冊制有何利弊?
券商的量化投資部門主要是做什麼的?
股市新手怎麼選一隻股票研究?

TAG:政治 | 經濟 | 銀行 | 金融 |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