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怎樣的?是否清朝的政策溫和很多?

如題


先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同治回亂就是滿清統治階層挑起的,目的是什麼就不用說了。

另外,我大清有個城中城的特色,稱為滿城/旗城,成都稱為少城

給你們看看樣本:

武威滿城三百年_大西北網

福州琴江水師旗營-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滿城-烏拉街人-搜狐博客

少城_百度百科

這玩意幹嘛的,我也不用多說了,不過我得指出一下,就算是南非搞種族隔離,也沒用城牆圈地

元末大批蒙古人直接投效義軍出仕新朝,清末滿族大臣將軍們有幾個出仕新朝的?

還「溫和很多」?呵呵,滿清就是死於民族衝突導致的內出血。


清朝的「民族政策」是個複雜的體系,不過也許可以簡略的總結為「分而治之(分),因地制宜(適),靠而不近(矜)」,即:

1、以封建手段限制流動和混合,也就是說各地各族都以民族的不同而分割居住,其中最典型的,要數柳條邊的修建和各地滿城、回城、漢城的出現了。

2、:然後清廷針對不同的地區制定了不同的統治策略和制度,這個後面詳細說。

3、:清代民族政策中頗具特色的是清帝的多重角色:他既是漢地的「皇帝」,又是蒙古的「大汗」,還是藏傳佛教的「活佛」。以此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積極的向蒙漢兩族靠攏。而另一方面,滿漢、滿蒙的區分又始終都存在,並且長期被保持在雖然「不遠」,但是始終不會融合的微妙平衡上。直到清末的動蕩打破這一不穩定的平衡。

這裡先主要說說從康熙到道光這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分層次來講:

1、首先,清廷所需要面對的是如何處理滿蒙關係和滿漢關係,這是清代政治的核心問題。

(1)漢地治理。制度上,清基本是承明制,在中央有六部,在地方有省道府州縣。所不同的是統治核心變為八旗集團。在中央的六部分設滿漢兩尚書;在地方上,由於八旗可以參與科舉,導致地方官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旗人;而同時,旗人入仕又遠不止科舉,上升空間也更大,所以地方上越高層旗人比例越大。這也正是雍正「攤丁入畝」等政策可以成功的關鍵之一。因為那之前的稅制,對於士大夫階層有利,而士大夫階層從明代的核心統治集團,變為了清代的統治集團的邊緣和核心備選。既然清代政權的主要依靠已經不是士大夫階層,那麼向其開刀也就是一件雖有阻力但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另一方面,一部分原本的漢人被吸納入八旗集團。只是漢軍旗在八旗中的地位是相對低的,到了乾隆年間,為了解決旗人生計問題,需要一部分旗人出旗為民,也是先拿漢軍旗開的刀。不過隨著清代的政治,在從順治到乾隆的一百多年中,從具有強烈部族色彩的軍事民主政治迅速的轉變為中原王朝傳統的封建政治,漢地官僚體系中,從上到下的各層級中民人和漢軍旗人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然後,軍制上,滿漢依然是分開的,在長城以內的十八省,駐守各地的是綠營兵。他們也是承自明代軍戶的職業兵。然後數萬駐防八旗散布在十八省各地,由八旗駐防將軍統領。另一個與滿漢關係有關的話題是「禁邊」,即清廷對於民人移民東北的限制。清廷在遼河平原修建了柳條邊,其中南部的「老邊」以南是「關外邊內」的部分,這裡大體是明代的遼東,一度是允許關內漢民移居的,政策幾經搖擺,在乾隆年間收緊。而老邊東端以北,是禁邊的重中之重,目的是為了保護貴族集團在長白山區的經濟利益。

(2)蒙疆治理從制度上講,對於蒙古各部,基本上是由理藩院旗籍、王會、柔遠、典屬清吏司來管。總體有三種情況:八旗蒙古,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八旗蒙古,正像前面說的,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參與利益分配。內屬蒙古由流官治理,大體與內地州縣無異外藩蒙古較為複雜,雖然仍然是各部蒙古王公統治,但是一方面各部是為盟旗制度所約束的,各旗都劃分了牧場,不許越界,更不許互相兼并,定期會盟,在朝廷派員的主持下議事;另一方面又依依附清廷的早晚而劃分了內、外札薩克蒙古,分而治之。內札薩克蒙古的一眾貴族在上陣打仗的時候,可以領有本旗的兵馬;而外札薩克蒙古諸部王公沒有統兵權,比如喀爾喀蒙古諸部的君權就統一交烏里雅蘇台將軍管轄。從具體舉措上,滿蒙世代聯姻聯親,早期清帝每年都要去承德圍場召見蒙古各部王公;對於有功於清廷的額駙策凌,雍正可以單為他划出喀爾喀蒙古一部;又如土爾扈特部東歸之前,就提前有防範,東歸之後,諸多渥巴錫之下王公被提拔,土部被劃為幾部,分別安置於南北疆不同地域,納入盟旗制度之下;而對於持續與清廷對抗,附而又叛的準噶爾各部,採取了最極端的屠滅手段。上面的蒙疆政策,體現的是制度上「親疏有別」,統治策略上「恩威並施」。

(3)蒙漢(農牧)關係。然後,在上述滿蒙、滿漢關係之後,蒙漢之間被的隔開,防止蒙漢衝突,同時防止蒙漢融合。比如柳條邊的老邊西段有一段遼西邊內與內扎薩克蒙古之界,就是既為了禁止蒙古牧民越界到遼西遊牧,也禁止漢民去內蒙各盟旗治下土地屯墾。同時一度禁止的還有蒙漢通婚。另一個農牧交錯帶上的熱點地區是陝北與鄂爾多斯草原交界地帶。這裡在明末因為戰爭等因素變為牧場。到了清初,為了避免農牧衝突,清廷劃定了「黑界地」將農牧民隔開。但是完全禁止也是不可能的,大約到了康熙年間,牧民先被允許進入黑地放牧。而後由於陝北的人口壓力,就不斷有農民突破「蒙禁」進入這一地區耕種。一開始還是臨時性的,春天來秋天走。後來就長期性的居住下來,形成眾多的伙盤村落。內蒙東部諸盟的領主也開始大量招募漢人去屯墾。這時清廷的政策,與移民遼東的政策一樣,雖屢有搖擺,還時有新的禁令出台,但是在操作層面上,差不多仍然是不鼓勵不禁止。

總而言之,上面清代滿蒙漢的複雜關係和冗繁的制度設計,正是體現了一開始的「分適矜」三點,即以八旗為軸心的清廷,分別去在蒙地和漢地依照不同的情況建立統治,然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蒙漢之間的交流及其對八旗在東北的利益的衝擊。而這一關係的確立,是清廷得以立國的基礎,也是清朝可以享二百多年國祚的一個基本面。

2、然後,由於宗教原因,清廷與青藏僧俗兩界的關係的源起是服務於蒙疆治理的。藏傳佛教最初被引入蒙古各部是元代尚未建立的蒙古帝國時代,而真正在草原完全推開則是十六十七世紀的事兒。到了清代,藏傳佛教已經成為蒙古占支配地位的信仰。所以,當時對於西藏的爭奪,就是對於藏傳佛教的宗教話語權的爭奪。曲折過程就略過了,總之最後清廷在青藏分別設立了辦事大臣,駐紮了軍隊。而更重要的是金瓶掣籤轉世靈童尋訪等等慣例的形成以及《善後章程》等文件的出現,確立了清廷對於高原的權威。再說下當時高原的民族關係,這裡主要的是蒙藏矛盾清廷還是上面的老招數——藏北是達木蒙古和霍爾三十九族,青南是藏族的玉樹諸族,而再往北的則又是和碩特蒙古諸部。劃定了牧場之後,游牧就不許越界,而各部由青海辦事大臣和駐藏大臣分別制約。後來蒙古各部的人口增長趕不上藏人的人口增長,青海南部的藏人不斷的越界到環青海湖地區游牧,清廷最後不得不允許藏人這一部分藏人北遷環海地區,然後從新確認牧場。

3、再然後,是對於西域南部諸纏回的治理廣大羈縻地區的土司頭領等的治理、對於陝甘滇回族的治理等,其中前兩者主要是理藩院徠遠清吏司負責,後者屬於陝甘滇相應州縣管轄。最後這些,是清廷不適應也不熟悉的也同時是治理相對不那麼成功的,要不然持續不穩定,要不然雖然可以綏靖地方,但是代價頗大。

(1)清廷對於纏回的統治。所謂「纏回」,在用法上與「漢回」對應。籠統的說,他們對應後來的維族。清廷在滅了準噶爾汗國和准部之後,在西域建立了多重的統治體系,其中對於纏回的統治主要是伯克制。「伯克」來自突厥語言,意為「首領」。是當地纏回的主要管理者,他們也和內地的官員一樣,有等級之分,最高級別的是阿奇木伯克。雖然伯克們本身主要也來自纏回。但是清廷還是依照內地的官制對於伯克製做了較為周密的設計。比如伯克需要迴避,不在本籍任職。在地方上還建立了類似內地的保甲制度一樣的基層治理體系。甚至還表彰過貞潔烈女。再有,高級的伯克需要剃髮易服,而且幾個大城的阿奇木伯克主要來自世代親清廷的黑山派鄂對等家族。然後還對於比如鄂對家族,封了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直到民國,這些家族在自己封地還有這相當的權力。最後一代庫車郡王,是前兩年才死的。然後,同樣的,在南北疆各地所駐紮的滿蒙漢軍隊跟纏回不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不遠處的滿城或者漢城。。。本來,這一些列安排還算比較適合西域回部的實際通知需求。但是問題出在南疆的另一支世家——白山派喀什和卓家族,即乾隆所平的大小和卓家族,他們本身跟黑山派還有世仇。自從大小和卓事件之後,大和卓的後人薩木薩克流落浩罕,一開始乾隆雖然沒有允許對他的刺殺行動,但是還是密切的關注著他們一家的行動。但是到了嘉慶年間,轉而對西域的事務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在加上所任非人,於是留下了禍根。到了道光年間之後,薩木薩克的後人就開始了一波接一波進入南疆,平均有個幾年就來一回。而後來的阿古柏無非是將這一過程推向了高潮。這中間,在操作層面,清廷在民族政策上犯的主要錯誤就是大大低估了和卓家族在南疆的影響力

------------------------------------------------留下點兒坑回頭添-----------------------------

(2)西南改土歸流

(3)陝甘滇回漢治理


二者不相上下,只不過元朝的民族政策殘暴在對人的肉體上,文化上倒是比較溫和(注意是「比較溫和」)。至於文化上蒙古人並沒有想太多,大多是靠武力征服你,所以至少元朝之後還出了個明朝。 而清朝的民族政策卻相反,在文化上是極其的殘暴專制,不僅在肉體上折磨你,還要從文化上摧殘你,讓你覺得你天生就是做奴才的。清代對人民思想和文化的壓迫的惡劣影響,至今還存在我們現在的生活當中。


蒙元 士可殺不可辱。滿清 士可殺也可辱


清朝的民族政策最高明,

元朝的民族政策最野蠻,

本朝的民族政策和元朝最像,某教徒做大爺,拿四等漢的民脂民膏維護民族團結。


估計又是被「人分四等,殺了賠驢」,「臭老九」之類的洗地了,想到這個「國家興亡,匹夫無責,肉食者謀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貌似元朝也沒有那麼多的文字獄,一知半解歡迎來指教;


大清300年盛世還要怎樣???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評價載灃?
清朝末年,清廷為什麼沒能集中軍權?
如果明朝的領土和現在的中國一樣,不存在領土爭議問題,那麼歷史學家們還會歌頌清朝嗎?
清代阿哥的級別都是什麼?
應該如何評價清末新政?

TAG:民族 | 清朝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