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段關於機械行業的話,不知到各位機械大牛有什麼想法??
本人211,985學校畢業,機械行業工作八年,雖然也有還算較高收入的時候,但是對機械感悟如下:
1.收入低,社會上幾乎沒有比機械收入更低的專業了。有人要說,有工作多年的,能力強的,收入8K,1-2W的,這沒錯,但是大家想想,對於三四十歲的人來說,經濟上的花銷可想而知,那些收入很多嗎?對於買房來說,多嗎?對於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這些錢多嗎?2.收入低只是表面,真正的原因:機械行業利潤非常低。
低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我所設計過的一個產品,利潤率只有0.9%,而且那種大型產品,一年也賣不出去幾個。這是什麼概念?銀行一年的定期存款利率還是3.25%呢!現在正在掛牌出售的奇瑞重工(奇瑞的公司,做農機,挖掘機等產品),年投資回報率0.7%,投資者就算把錢存到銀行,得到的利息,都比投入機械行業賺的多。機械利潤之低,令人膽寒;3.從知識到實踐很難,也就是說,即使大學畢業,或是研究生畢業,但是你所會的知識真正能夠創造價值的並不多;而能夠創造價值的技能,又很難學到,並不是說沒有這個學習的能力,而是沒有這個機會學到,這些東西只有通過實際的工作才能學到;4.行業壁壘非常大,這個行業指的是機械行業內的。各種不同的產品,其工作內容截然不同,就算你對一個類型的產品做的非常好,一旦這個行業衰退,你打算去做其他的產品會非常難。而現代社會技術更新的快,想一生都做一類產品,非常難;例如一個人做了多年液壓缸類產品,做的很好,但如果去做液壓馬達,對不起,恐怕是知之甚少。5.產業分布地區少。全國這麼大,但是有機械行業的地區卻很少。這就為今後的就業帶來很多麻煩了。除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全國其他省份,全省能有機械行業的城市恐怕都不超過兩個(這還只是有機械這個行業,沒討論到工作好壞的問題)。例如,本人家鄉小城市,各方面也還可以,但沒有機械行業,我想,為了自己的專業不至於荒廢,總不能困於這小地方吧,結果遠走他鄉,吃的苦就別提了。更嚴重的是,各地區房價差別是多少呢?請計算一下,把不同地區的收入,除以當地每平米的房價(普通住宅價格即可,不必考慮極端情況),就會發現在很多地方看較高的收入其實並不高。
6.機械這東西,即不養小,又不養老。當年輕的時候,因為技能經驗都不足,所以自然掙不了多少錢。我剛畢業那時普遍一千多元,現在看來,用幾萬元炒個紙黃金,紙白銀,一個月都能收入過千。有人會說機械越老越值錢,這個老,是指經驗的老,絕不是年齡的老,更準確的說是在一個產品或一類產品工作的經驗。這個在二三十年前也許還能實現,現在的社會,一切以利益為根本,賺不到錢的產品,沒有公司會一直做。所以很難在一類產品上堅持很多年。而且老工程師一般都是審圖,在一個部門裡,比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數工作人員,還都是青壯年。設想一下,當四十歲多的時候,經濟壓力可想而知,你工作多年的產品因為賺不到錢,而沒有公司會去做,而這時你找其他類型產品的工作,恐怕沒有哪個公司會冒這個風險,因為這種情況,其實還競爭不過應屆畢業生或者工作兩三年的。7.人脈積累少。這就是個更為嚴重但更隱蔽的問題了,大家想,在機械行業工作了幾年,結下了多少人脈了嗎?機械的工作,絕大部分面對的,是圖紙,零部件,生產工人,有時有些供應商和配件商,根本就結不下多少人脈。何為人脈?表面上看,是能幫助自己的人,但這些人為何願意幫助你呢,無非就是能夠從你這獲得利益,所以本質上講,人脈的多少和自己能為別人帶來利益的多少成正比。那我干機械這一行能為誰帶來利益呢?也就採購有這本事吧,但這種油水大的職位可不是好弄到的啊!
人年輕時可能不會覺得我認識多少人有用,盲目相信技術能力,但越往後越發現,能掙多少錢,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你會什麼東西取,而取決於你認識多少人。有人說我一直在詆毀機械,傳播負能量,但這些確實是機械行業的真實狀況,大家不要被《大國重器》那種漫天吹牛的紀錄片所迷惑,現在機械行業直線下降,這種片子就是平衡輿論的,矇騙一些不明真相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這一行業。以上分析,是我在機械行業工作八年的所得,我之前至少有三次脫離機械行業的機會,但都因為我對行業的信心和熱情,繼續在機械的道路走下去,但到如今的時候,想轉型就難上加難了,但我也絕沒有放棄,我堅信每一個機械專業的人,前生都不是折翼的天使,今世也不應註定蒙受更多的苦難。如果我們在報考志願的時候,看到這些,我們會填報機械專業嗎?恐怕連調劑都未必填吧?如果我們已經學上了機械專業,那麼在看到這些,我們不會考慮自學些其他的專業嗎?如果我們已經大四,面臨找工作,即使是機械專業的,我們還會堅持找機械類的工作,不想想別的出路嗎?如果我們已經在機械行業工作了2-3年,那麼我們就完全沒有希望做別的工了嗎?去做別的工作,就一定比機械行業收入少嗎? 如果我們有親朋好友面臨高考,我們會建議他們填報機械專業嗎?
都是眼淚呀。兄弟我是造飛機的人,全靠國家補貼才發的起工資。
題主看了這樣的文章估計很傷心,很不幸他說的是真的。
說實話寫文章的人寫了那麼多,也沒提出一個切實可靠的辦法來,但是真的有辦法改變的話也就不會寫這個文章了。 其實細細琢磨一下作者,作者心很大,為啥呢?琢磨下這句「 但是大家想想,對於三四十歲的人來說,經濟上的花銷可想而知,那些收入很多嗎?」 要看和誰比,和他的同學比他落後了,因為別人做了銷售轉了行。 一共七條,除了第三 第四條一直是在說錢。比較對象基本就是金融行業,還好沒提挨踢業。實話實說機械行業就是份普通工作,沒有比別的行業特殊或者高大上。而且由於長年的大量培養,這個基礎行業根本不缺人,現代化的生產方式使得原來的一套東西慢慢在簡化,門檻在變低。對工程底層人員的要求開始慢慢降低,或者說本科擴招導致原來精貴的變的普遍了(如果說的再難聽點,估計有人要罵我了)。
我只想說要走就走吧,沒人攔著你,你走了正好給別人騰空。都走光了,對於留下來的人也許就兵至死地而後生了!市場經濟么,大家都懂的。但是正因為市場經濟也許有一天機械這種「落後產業」真的會被「淘汰」(這個是我臆測他的意思亂說的)。
對沒有畢業的同行們來說,我想說提升自己才是關鍵,怨天尤人沒有出路。至於你是在本專業提升還是轉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決定了就不要後悔,邁開步往前就好了,你們還年輕有重來的機會,只是記得不要埋頭往前,記得偶爾停下來想想看看。
最後祝曾經是機械行業的、現在是機械行業的以及未來是機械行業的同仁,工作順利!!(心想事成就免了,機械行業最難的就是這個,一般來說,前期越順後期越苦)不知道到這篇文章什麼時候寫的。
不過06年前後國企做機械錢還是不少的,風水輪流轉吧。
目前來說,汽車行業的待遇也還不錯。我不是汽車行業的,現在在天津,但是公司的前輩30-40歲,看起來過的還是不錯,有房有車有娃,沒事全家旅個游,工作壓力也不是特別大,偶爾晚上開個會而已,加班也不多。也算是小康了吧,你還要求多高呢?公司的薪水保密的,但我估摸著加上年終獎前輩們少說一年也有20w吧。利潤率0.9%,聽起來有點誇張,作者一定是在國企吧,外企私企你當老闆和股東是傻子么...不過有些國企呢,就算虧錢員工也能過得不錯的,為什麼自己想吧。
說到人脈啊,作者只接觸過設計和生產部門吧....QA、採購、銷售這些部門,沒有那麼差了,行業壁壘也沒那麼高,偶爾跳跳槽,工資也不錯。
再說了,一個搞技術的,天天沒事想什麼人脈啊...就是因為不喜歡這些才搞技術的好嗎?自己混的不行了不怪自己技術差怪人脈,不要開玩笑了。不養老不養小也有點誇張了,年輕時候可能賺的少點,不過有個3-5年經驗,換換行業根本沒那麼難,產品不一樣也沒問題,要跳起碼也是往同類產品跳啊...拿我以前做的港機來說,就有N多鐘不同類型,岸橋門座卸船機堆取料機,差距並不大,換個公司根本不成問題,又不是讓你往IT跳...
我就見過在天津這邊拿3k工資做海工,天天悶頭畫圖,自己努力學習,回頭去北京就1w5的..「而且老工程師一般都是審圖,在一個部門裡,比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數工作人員,還都是青壯年。」搞笑么...只有老國企研發才這樣吧...工程師的工作多了,整個產品的一切相關都要涉及到,哪方面技能拿出來都能獨當一面的。總的來說,這個文章的作者,是一個一直窩在某效益不好的老牌國企技術中心的人(畢業拿1k,應該趕上了06年前後那段黃金時期,如果還沒賺到錢只能說企業實在太爛了),沒什麼眼界,沒出來過,鬱郁不得志,自己也沒什麼上進心,這樣的人。
也只有在國企,他才能生存呢...
題主你要被這樣的人影響了就太虧了。機械比IT確實比不上,買房不說了,現在這鳥樣,又不是光機械一個行業傻眼...不過讓你過上小康生活還是可以的。
退一萬步說,不要干機械了,也沒問題,我大學同學好多不做機械的,機械就業面那麼廣,也不是死路一條。我也不請自答一個,畢業快5年了,在國內工程機械發達的城市,我的工作就是研發,對於不懂的東西就自己不斷學習,作為一個設計人員真的發現不是某些人說的我們行業工資低,怎麼說呢,就是設計的東西不能佔有市場,不能有較高的利潤率。舉例說明,國內的高壓水泵同樣的參數要麼就是壽命不行,要麼就是密封不行,不然就是一坨死鐵,國內的高壓水泵基本靠進口,國外相當多的公司就靠一個產品發達的,在國內基本沒見過,我們的產品太不注重質量和信譽了。舉例近來買了某小公司的高壓專利水泵,今天測試感覺效果還可以,但是產品的其他真的不想說。所以我想說的是我們作為設計人員應該注重產品的質量與品質。不論什麼情況下給人一種信任,這樣才能有下一次機會。好像有點跑題了。對於這個行業知識我們了解的太少,所以得不斷的在工作中學習。
看到這個問題有些感觸, 講不出大道理,就和你分享一下身邊的人和事情。
我們家真能算是有機械傳統了。
先說老一輩,當時搞三線建設的時候,外公外婆從陝西跟著工廠到重慶來,在重慶紮根,開枝散葉,我記事的時候老一輩都退休了,所以他們那時候工廠的工作情況我也不知道。
接下來我是媽他們那一輩,一張桌子4條腿,外婆一共生了4個女兒(= w =),老大老三留在工廠工作了,找的女婿,也都是那個工廠的人。老二老四比較野,一會說。
老大嫁得比較好,不多說。說老三家,三姨父一直在工廠做質量監控性質的工作,我還記得第一次去他負責的車間見到滾珠絲杠的時候的驚訝。三姨父一輩子兢兢業業,現在還沒退休,依然還在崗位上,應該比較符合主貼裡面描述的做機械的從業者的狀態,收入低,人脈少,付出不少,卻回報不高。老三家的經濟狀況一直不算太好,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一度也非常的困難,但是,也還是讓我表哥茁壯成長,小日子過得也得去吧。
回來說老二,老二就是我媽,我媽不上知乎,我就不在這兒吹捧她年輕的時候風華絕代神馬得了。我媽是老三屆,上山下鄉,沒少吃苦,但是當改革開放後恢復高考的時候,她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會,每天勞動完了之後還堅持複習,考上了華中理工(現在的華中科技大),學的專業是內燃機,畢業後分配回重慶的另外一個工廠,離外公外婆不遠。在那碰到了我爸,我爸一樣是老三屆,讀的是哈工大的內燃機。當時的大學生金貴不像現在,分到工廠來都是當寶貝,他們倆當時都是在技術中心做設計,我媽說,快生我的時候她都還在畫圖,肚子太大了怎麼辦呢,就把肚子擱在圖板上趴著畫。我讀書的時候數學奇爛無比,但是幾何和空間想像能力很好,我媽把這都歸功於那時候的胎教(=。=)。在那個工廠幹了10幾年,我爸成了負責技術的副廠長,我媽成了技術中心主任,但是經濟轉型期的混亂,工廠發不出工資,斷水斷電啥的也經常發生,加上我爸一次莫名其妙的背鍋,還有長期二手煙讓我媽得了哮喘,他們決定離開工廠,跳出來,去大學機械系當了老師,現在兩人都是教授,掙得不算多吧,算是活得清閑,身體也養好了,也自得其樂。
再說老四,四姨貪玩,大學學的是紡織機械,出來以後去一個紡織廠當女工,混了幾年,不樂意了,自主創業,賣襪子賣保險,啥都搞過,兜兜轉轉最後進了房地產公司,現在的身家就不多說了。
到了我們這一輩,在大機械信仰的感召下,我和我表哥先後進入了大學,都是機械自動化專業,出來以後都進了汽車行業,收入水平中等吧。我哥是負責線上生產線改造以及優化的,因為需要招標之類的,和外面的接觸還真不少,應酬什麼的也不少,應該不能算人脈少的吧,這兩年,和朋友一起搞了個公司,他主要是技術入股,做一些生產線改造的方案,每年也能添個小10萬的收入了。比起來,我就是混得最不行的那個了,技術不精進,人脈不寬廣,還沉迷遊戲,直到去年開始還房貸了才倍感壓力,這才開始審視自己,慌亂中發現已經落後別人很多了,這才忙不迭的開始磨礪自己。
家裡這麼多從機械行業出來的人,有的還在做本行,有的從事相關行業,有點已經完全沒關聯。雖然都是機械行業,但是從老一輩到年輕一代,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外公他們那時候是沒得挑,父母選擇機械是順應了時代,我們這一輩,當時確實是考慮了畢業之後就業環境之後的選擇。
機械是個很大的行業, 也是個目前已經很成熟的行業,想要有高速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有很多很多的結構性的問題亟待解決,這是機械行業的現狀。但是同時,也有很多新興的產品在不斷湧現,傳統的機械加工在沒落是肯定的,自動化,信息化,是發展趨勢。如何讓自己在這些新興的方向上具有競爭力,這才是你應該多思考的問題。
任何行業的不同產品都有利潤高低之分,機械不例外;任何行業的從業人員的收入也有高低之分,機械同樣。以偏蓋全的來談整個行業是不恰當的。找准自己的目標,做好定位,挖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樣,你就不會那麼恐慌了。在機械上默默前進的人還是很多的吧,,,才剛開始偶爾看看知乎,看到了大家對於機械的一些感觸,其實題主說的一些都是挺真實,但是看著自己辛辛苦苦構思出來的機構,裝配出來的整機,在運行的時候,相當有成就感的吧,做著十幾萬的項目,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說的就是我們!
去做機器人吧,比較有前途。
當然最有前途的是轉行金融,從機械行研做起,都是做民工,金融民工比工科民工靠譜一些不要把低水平的重複工作當成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就這麼一句話。
林林種種的低利潤低收入還不是因為產品的低水平。
機械的,非大牛。
首先,沒必要把自己narrow down在畫圖看圖的領域裡。我會告訴你我昨天通宵做的東西基本是在干碼農的活嗎!學的專業和就業不一定是完全吻合的,但是相關就可以。畢竟就算都是學機械的,有些人喜歡生物機械,有些人喜歡研究機械材料,有人喜歡計算流體,而且即使都是cad,有些人是抄圖改圖,有些人是做二次開發,有些人寫底層代碼……所以,機械畢業的,不一定就是畫圖的啊。話說,我們學校去年畢業的,真正出去畫圖的很少啊。有做系統工程師的,有做網格生成的,機械專業畢業的,主要的就業方向是工程師,不是製圖員,會用一個軟體的員工肯定比有學歷的員工便宜啊!
其次,我承認,我沒有什麼機械類的工作經驗。但是有些同學在國內工作過的,國內似乎機械專業應屆畢業生確實相關工作很多是畫圖的。有兩個朋友一個之前做cad的,另一個用catia的,但是他們都沒有題主說得那麼慘啊,他們差不多都是10~20k一個月,而且,都不是985。不過我不知道這樣的樣本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因為也有很多同學是不喜歡機械的,所以畢業之後也沒有從事相關工作。
另外,經驗,一方面是技術上的積累,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是聲譽的建立,別人知道你在業界是什麼樣的威望,自然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前。此外,走出校園不代表學習的終結,而是終身教育的新開始,如果覺得走出校園就可以一勞永逸的用那些重合度公式,NS方程,那麼最終會一老用難逸吧。一個在國內工作過,收入不錯,之後辭職來這裡念碩士的大叔找到了個GE的工作,他還常常找我們下論文。我們好奇,覺得GE應該有買論文庫吧,他說,純粹是為了自己充充電,跟現在的工作沒什麼關係,他工作也用不到那些論文,所以沒有申請許可權。看論文一方面不過是自己的滿足求知慾,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以後用到的時候迷茫。
最後,我沒那麼偉大,學好機械,想要治國平天下的。我學機械,純粹是傻傻的喜歡和純純的愛啊。好吧,雖然後來貌似出現了小三小四的,但是,機械確實是我喜歡的,做一件自己熱愛的事情,還能拿工資,再開心不過了,誰還計較多少,夠生活,讓這份愛可以持續下去,就很滿意了。不請自來,說白了,國內大部分大機械設備都是沒有創新性的低端產品,能賺錢才怪,所以要就去做競爭性強的產品我做的設備成本2k USD, 賣5k USD,人家還巴巴催貨當然一個設備不光是機械的功勞,軟體,電子都有,大點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同崗同酬,錢什麼的不是什麼問題關於跳槽,萬變不離其宗,就像例子中說的兩個東西,都是壓鑄,花幾個月研究下原理,新東西有啥好怕的機械看著東西多,真到最後,也就是材料分析及材料加工罷了
「機械利潤之低,令人膽寒」膽寒是讓人害怕的意思,用心寒稍微更合適一點。
在所謂的車企,快過年了我會告訴你根本就沒有年終獎么,工資還低的要死,幹了兩年還是三千多,在這大城市怎麼生存。
已經徹底失望,年後轉行互聯網。哪行都有收入高的,也有收入低的。只有你的工作的不可替代性高了,才能對應的收入增加。如何使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提高,就是靠自我修為了。同樣的一批新人,幾年後有些人當主管了,有些人還是大眾,這種差異,各行各業都一樣。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性價比還不錯
樓主所說是985里比較差的機械狗,混得好的機械狗還是很不錯的(^_^),本科,機械,昨天來我校招機械本科有給10萬的,當然估計挺累,不過讀一個好一點學校的研究生出來就不會很辛苦工資待遇也不錯,假如能出國也不錯。
不要做傳統機械了,現在的職業培訓基本可以覆蓋機械產品的大部分,小部分人設計,大部分人製造。強度分析,結構設計完全可以委託第三方或者引進現有技術,與其說產品競爭力重要,不如說銷售才是產品成功的精髓。以後的機械離不開電,建議轉向機電結合方向,群眾設計的時代已經快結束了,計算機輔助技術使得設計階段的工作可以弄的很分散,成本降低的也就很厲害。生產階段從來都不是賺錢的地方。機械小型化精密化是個發展方向。題主不如好好學習下數學,可以去做機器人。或者出國,德國機械工程畢業生工資還算可以,學車輛待遇也會很高。
從某個角度上來講,現在的製造業真的很艱難,一方面原因是行業較重,如題主所述,重資產循環慢,另一方面利潤率也不斷被外部壓低,利潤空間在大的經濟環境下被壓縮到極致。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是這個行業的特徵之一,相比於金融諮詢等服務行業高的可怕的毛利率來講,製造業的利潤簡直低到髮指。
但是,如果僅僅從這一點來進行比較,我覺得是不太妥當的。因為兩個行業有不同的特性,必然會導致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得不承認一句聽上去很不好聽的話:人確實是分三六九等的。這裡的三六九等並不是指地位高低,而是說各個行業的進入是對「人」本身有不同的偏好的。所以行業的選擇本身就不是自由的。題主的問題,我覺得是很多人會遇到的一個情況,即「學一行怨一行」,個人認為重點不在於行業而在於選擇。選擇需要權衡的,不僅僅是收入。另一個問題說到的是轉型,不論什麼行業,都會是金字塔型的人事構成,要接受這個事實,即獲得更高的職位或是收入,總歸是少數人才可以達成的成就,這中間包含個人能力、大環境乃至機遇等等因素,只能說可遇不可求,不大可能有很明確的像是種瓜得瓜這樣的路徑可循。我是汽車專業的,我覺得樓主寫的這個人應該是一些沒落國企的現象。舉個例子,南京依維柯大家應該都知道,我覺得它就和樓主說的很像。自從上世紀80-90年代先後從義大利引進了三款發動機以後就再也沒引進過新發動機,近五六年才在前三款的基礎上研發了一個自主改進型,他們基本沒有研發任務,招聘的本科生,都是生產線技術人員,研究生很少招,有可能去研發部。從人員比例上,除去管理層,工人:技術員:研發人員=6:3:1大概。工資也不多,也沒有太多晉陞機會。但其實國內絕大多數汽車企業包括一些較好的零配件企業還是會注重研發新產品的,而且企業內也會有很多培訓、學習的機會,企業內也會有比較明確清晰的精神渠道。效益好的汽車企業一年發二十多,甚至三十多個月的工資的也不是什麼新聞。再說一下機械行業內不同產品的技術壁壘也沒那麼大,跳槽也沒那麼難,只要你自己技術過硬就沒什麼問題。不能否認,機械行業基層勞動力數量還是很大的,因此機械行業整體收入比較低也是事實,但是作為名牌大學的學生出來找工作,待遇也不會比其他行業有什麼差距。
關於4.行業壁壘非常大,
我有一個同事在車企,2年後去蘋果公司了。推薦閱讀:
※女生學機械真的沒有好處嗎?
※自行車前輪驅動和後輪驅動分別有哪些優缺點?
※為什麼汽車製造水平代表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水平?
※從事機械行業的前輩對機械專業的學生有什麼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