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看不明白《消失的愛人》?電影想表達什麼?


一句話說,消失的愛人的故事,就是(美國)當代社會的真實寫照。

我想了想,美國還是可以加括弧的,因為當代社會就是這個樣子。

1. 我們是自以為是的看客。

影片開頭,鄧尼克在去找了自己的孿生妹妹鄧瑪格喝酒吐槽,並據說去海邊發了會呆之後,回到家中,發現老婆艾米丟了。

第一個發現兇案現場的十有八九就是兇手,看過老多SB偵探片的我當時就是這麼想的。

之後劇情一點一點把疑點加到鄧尼克身上去,家裡發現了種種內鬼的痕迹,家外發現了不明主人的小內褲。後來乾脆小三直接找到了家裡去,鄧尼克呀鄧尼克,老婆消失了,明顯最大的受益人就是你。我們是不是也像那個男警官那樣自以為是的覺得,一臉無辜的鄧尼克就是謀害他妻子的人?因為看多了肥皂劇的男警官的妻子都是這樣覺得的。

2. 我們是最愛狗血的看客。

粉絲團為了找到他們的女神組織了活動,去現場勞軍的鄧尼克明顯不知道自己這時候已經是媒體的魚肉了。和女粉絲合影時,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你都敢傻傻的笑,媒體分分鐘塑造你一個花花公子。光是一個公眾人物失蹤了是不足以維持我們看客的熱情的,恐怕沒過三天就被地球另一邊的飛機掉下來搶走了收視率。為了我們對狗血的愛,媒體恨不得把畫面一幀一幀的仔細拆解,再把《lie to me》里的lightman叫來做個分析。

3. 我們是愚蠢的蒙在鼓裡的看客。

艾米早都知道知道你們都是SB。名校畢業,人家的智商天生就是要玩弄你們這些屁民的情緒的。弄點小把戲,你們就恨不得把艾米家的負心漢整死了,妄艾米原本還計划了去沉河自殺。

SB們,大天才艾米決定不死了,指揮你們太容易了。

4. 我們是永遠正確的正義的看客。

你老婆說你打她,neng死你。你敢說黑人半句不好,neng死你。你敢吃狗肉,neng死你。你敢政治不正確,neng死你。你敢和我們不一樣,能死你。

4. 我們是滿臉仁義道德,內心骯髒自私的看客。

出軌男人謀殺懷孕妻子,媒體導演了你的形象,群眾們個個恨不得neng死你。

但是等等,事情總有轉機。我們不希望被出軌的另一半謀殺,但是同時內心裡也明確的知道,自己也可能自私的作出對不起另一半的事情。當尼克來到鏡頭前承認自己的出軌和表示自己的「悔改」的時候,我們竟這樣容易的同情了他的背叛。坦誠的混蛋好過虛偽的君子,只不過是不到萬不得以,我們是絕不會坦誠自己的混蛋的。

好吧你們這些放不下面子的,電影還開了一個網站給你們:The River of Secrets

去那裡說些不能對別人說的吧。

5.我們是不需要事實,只需要心裡爽的看客。

艾米回家了,心黑手辣的艾小姐,玩死了智商不夠的富家子,從他的血中重生為自私的怪物回來了。但是看客們滿意了,有個變態富翁把壞事包圓了,他娘的讓你為富不仁。法醫,警察,FBI都看到了結案的希望了,你個鄉下女警察還多問什麼。

相比之下國內的人辦事就太不靠譜了,出什麼事情都讓臨時工來頂罪,naive,群眾當然會說你扯淡。你找個小財主出來頂一頂,告他偷工減料,僱傭沒有上崗證的臨時工,群眾絕對個個叫好。

未完。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看不明白?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我先回答後半部分,相信前半部分自然也會得到解答。

你為什麼看不懂?你自己就是答案,你和我(我和其他人)這樣的關係就是芬奇在這部電影里表達的核心:由人和人之間宿命式的誤解產生的哥特元素。

這些哥特元素借著電影中以下幾個(組)角色產生的誤解而表達:

1.善良群眾的對男主角的聲討(誤解)。

2.男女愛人之間對於關係和彼此的誤解。

包含著這四個使人思考善與惡的場景的外殼,是一個精彩的黑色故事——陰險變態的妻子偽造謀殺,陷害頭腦簡單的丈夫,在丈夫在律師和妹妹的幫助下眼看就要自救成功時,變態的妻子又通過殺死另一個人的方式回到了丈夫身邊,並通過同樣變態的輿論將丈夫鎖在了家中,最後,丈夫被迫得跟陷害自己謀殺的人以夫妻之名共居一室,並養兒育女。

在這個故事中間,還出現了理智正義的當地女警察,覽盡人世變態的紐約律師,正義但少根筋的當地男警察等角色,但他們更多地是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並沒有表達什麼深意,如果硬說有的話,那個律師表現了以紐約人為代表的現代人對惡行的愈發習以為常,不過這一點的表達更多地是通過惡意的媒體和反智的群眾。

既然說哥特元素是這部電影要表達的,善良的題主沒看懂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不知道哥特元素是什麼,哥特元素多用在恐怖片中,如吸血鬼啦、狼人啦、blablabla,都可以說是哥特元素,

如這樣

但我們討論這部電影與傳統的哥特不同,這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惡魔的一角」,是人性的惡在社會規範畸化下鑽出的一小截,這類的哥特元素以人性不經意間的異化為代表,你想想看,比起逃竄在外的食人魔殺手取人內臟掏食而盡,突然發現自己媽媽是食人魔,冰箱里全是切好塊的人屍體是不是更恐怖?善與惡界限的模糊,來自我們comfort zone的危險,這就是這部電影要哥特元素的特點,你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http://baike.baidu.com/view/7316205.htm,會了解的更清楚。

解決了哥特元素是什麼,再來看一看這部電影的哥特元素是如何表現的,按照我前面提出來的兩點。

一.群體對個人的誤解

群體與個人的命題一直是黑色元素借用的偏愛,《迷霧》中的邪教、《伊甸湖》中的村落、《讓子彈飛》中剖腹的六爺、《活埋》中主角切下自己手指等等等等,都可以說是從黑色的角度表達了薩特所說過的「他人即地獄」的思想,但在電影中,關於這一主題往往不是對於存在和本質的討論,而更傾向於表達受社會中群體壓力脅迫的人意志的扭曲與背叛,這個從不想打仗的士兵、不想上學的學生都可以看出例子,為了贏得他人的理解(這一點在社會中必不可少),必然作出自身價值觀的宣言,而這一宣言無可避免的是以普世價值觀為基礎的(讓你不被社會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必然產生分裂和迷失,如士兵不想打仗卻宣誓勇猛、強姦犯意猶未盡卻假裝懺悔等,當你被迫撒謊時,你心裡是否總是有個聲音「哎呀我就是說著玩」來安慰自己好讓自己覺得自我並沒有迷失?可是,當被迫的程度逐步加深,士兵為了不相信的事而活生生的殺死了一個人,強姦犯因為懺悔的太真而被選舉為鄰里領袖,戰友們圍著士兵為他殺人而慶祝,鄰居們圍著強姦犯讚頌著他的(不存在的)優秀品德,這時他們的心裡還能通過自我安慰的聲音保持對自我(不愛殺人的士兵和想作惡的強姦犯)的堅守嗎?這就是群體壓力對個人意志的扭曲,在這其中產生的分裂(想像士兵與強姦犯獨處時的思考),不可避免的產生「我還是我嗎?」的疑問,群體給個人安裝的身份的逐漸牢固,相應的就是個人對自我扭曲的程度越來越高、表演的難度越來越大,最後就是自我被群體的抹殺,六爺為了實現觀眾給他安加的「沒多吃涼粉的六爺」形象而剖了自己的腹,電影中尼克為了電視上看起來是(觀眾想要他成為的)好男人而對陷害自己的女人說了我愛你,這是群體對於個人暴力的誤解和其中產生的被迫的扭曲,這就是哥特元素產生的地方。

群體對謊言的迷戀和媒體的武器性——這就是《消失的愛人》想要關於媒體和群眾想要表達的。

群體的對謊言的迷戀,電影中34和54分鐘的兩場戲(志願者中心和守夜)最能體現,守夜是為了找回Amy,真能通過這樣找到嗎?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集會者印製了統一的T恤,拿著統一的道具,布置了舞台現場,他們不是為了行為的有效(找到Amy),而是為了形式的完整(編織謊言),換言之,這是為了自我角色的實現(我在找Amy,我在道德上正確),這些人不僅每個人給自己劃定了角色,還給別人也劃定了角色。另一邊,在從志願者中心出來後,尼克的微笑遭人詬病,為什麼千口一詞的說他不能笑?因為人們覺得他不應該笑,這一點守夜戲中也有體現,當尼克在台上講關於找尋妻子的套話(謊言),台下的群眾又因為尼克表演出和自己期望的角色一樣的行為而感到欣慰,這就是群體對於公認謊言的信奉,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扭曲自己的意志的接近道德觀(當然我承認這是必須的),在中間因為扭曲而漏出來的一點點惡意,就是哥特元素的地盤,這也是變態的女主角對於愛情觀的一面,不過我們後面再講。

媒體的武器性,這在電影1小時40分鐘時在酒店排練的場景明顯的表達出來,尼克接受了來自紐約律師的建議,答應上脫口秀撒謊,此時就是這個角色由「單純的受害者」轉變為「上道的復仇者」的變化關頭,紐約的律師將脫口秀視為武器,謊言視為子彈,真相在他口中從來不重要,關於真相他只有口頭上的感嘆,按理說,媒體和新聞應該是假象的破除者和這種騙子的敵人,但事實相反,群眾對虛偽道德形象的熱愛成為了律師這類人利用的通道,媒體不是樹立正確的形象去糾正群眾的行為,而是發掘出群眾希望樹立起來的虛偽形象繼而模仿,電影中,在機場的電視上出現主持人刻意營造的兄妹亂倫情節,這何嘗不是因為觀眾想看的就是這些東西(而不是因為這是真相),正如《夜行者》里的台詞,「他們想要血腥,不想要真相。」,於是深知觀眾喜好的律師這類人便可以將媒體當做自己的武器,他知道觀眾看什麼,大家的預期是什麼——丈夫露出自己真誠的一面,誠懇認錯。這樣,真相自然就不值一提了,在電影中的酒店房間里,尼克的背後是百老匯式的大燈泡化妝鏡,通過這諷刺的場景將新聞和表演並列成對比,這樣類似表演充滿謊言的媒體環境正是來自我們每個人的對於虛偽道德形象的期許,我們的無知更需要認可,我們的偏見更容易迎合,我們傾向於用自己的誤解去聲討某個不遵守我們道德教義的叛徒來捍衛自己的道德形象,而反之,個人也會輕易地被群體的意見扭曲(尼克學會騙人),真相和人性在群體與個人的不適中被扭曲,這就是電影中要表達的關於群體的哥特元素。

二.性別之間的誤解

這一點應該是《消失的愛人》的表達核心,即男人和女人對於愛情的不同看法,Amy為什麼要虛構一個家暴的老公?從故事角度來說,這是為了她能陷害到尼克,如果從一個女性來看呢?

從Amy與女罪犯的幾場戲可以看出來,首先在泳池邊,女罪犯問她是這樣被老公虐待啦、還是那樣被老公欺負啦、還是怎麼怎麼,語句中透露著女性對於自己弱勢地位的揶揄(也就是對男性某種程度上的體諒),此時從Amy僵硬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偏激者對於樂觀言談的無所適從,緊接著後面一場戲,電視中放著Amy驕傲的戰績,此時女罪犯卻說「這就是個富家小姐被渣男玩了的故事而已」(這其中也是包含著對男女關係宿命缺陷的容忍),這不可以不說是一語中的,一下將Amy所做的一切一切擺到一個滑稽的位置上,她精密的復仇,為的只是一個別人可以坦然接受的一點小事,這讓她看到了自己偏激者的真實一面,而真實,是Amy最不願意接受的。

(此時Amy竟小氣作出到往別人飲料里吐痰這樣下作的行為,到底誰才是中西部沒經過教育的人,令人莞爾。)

這就是Amy會做出這樣事情的原因:她想要理想的婚姻,當現實出現裂縫時,她選擇逃避,用虛假去掩蓋過去,接著去尋找下一段童話般開始的愛情,她只想要愛情的甜蜜而不想負擔成熟關係的責任,而實際上,愛情中的甜蜜褪去瑕疵顯現又是經常出現的。

沒有像其他女人(女劫匪)一樣選擇母性的諒解,Amy選擇了變態的復仇和逃避,將愛輕易的變成了另一極端的仇恨,Amy對於男女關係的誤解(男女必須永遠相愛),最終使她做出了合理而又瘋狂的行為,對女人來說,這好像沒什麼不合理,而對男人來說,這簡直是恐怖,愛和恨的界限在誤解的催化下模糊,這就是電影要表達的愛情中令人可怖的哥特元素(想像你被自己女/男朋友殺死)

關於Amy另一個變態的地方,就是對於謊言的偏愛,在舊情人家看到簡單純樸的老公終於也學會了虛偽的一套(說我愛你)時,Amy興高采烈地奔向這謊言(通過殺死舊情人),從那時她看電視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她喜歡這謊言(而不是撒謊者),她寧願要混雜著公眾目光和群體虛偽道德的假愛情,也不要老公有血有肉真實的離婚,從女性的角度來說,她們想要伴侶的關愛和忠誠(換句話說,伴侶被佔有),失去這些則會讓她們發狂,和說實話我作為男人實在是想不通,不過你可以看一下這本書,之後就會多少明白一點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29773/,這種不能失去男人,又痛恨自己不能失去男人的心理,應該只有女人才有,芬奇能在完整表達完一個有哥特元素的黑色故事的同時適當地提起對男女關係的疑問,值得佩服。

說句題外話,我記得知乎上有一個女人是決定不嫁給她男朋友又為了不讓他跟別人生小孩而想偷偷把她男朋友結紮的,可見Amy這樣的黑色故事並不僅是電影才有,也可見芬奇對於Amy這類女人的刻畫不是空穴來風。

前面所說的的新聞中的反智和Amy對男女間的誤解是正常中的不正常裂縫,是人性的惡時不時地在秩序的空隙中閃現,最後Amy挽回的婚姻則是整個化身為正常的變態,在所有人眼裡都正常無比,只有關上門後,恐怖的空間才開始形成,婚姻變成仇恨,家裡變成監牢,同時這一切全部發生在一個正常無比的地方,這一點無時不刻地在提醒我們,我們以為的正常有序的社會裡,有多少這樣令人毛骨悚然的黑暗角落存在,這就是哥特元素的精華:正常中的變態和變態偽裝的正常。

三.電影中的善意

不過以上的一切並不代表電影里沒有好人,牛逼的地方正在於:這部電影里的好人在做壞事,而做了唯一一件好事的,是兩個壞人(我相信也有男同胞看到Amy被搶劫感到揚眉吐氣?),女罪犯的言談中充滿著人性光輝(諒解、幽默),她最後愛上男罪犯也體現著愛情最初的美好,愛情不就是兩個人產生同感和同情而互相扶持成長嗎?另一個很明顯的真善美的地方就表現在妹妹對尼克不變的支持,由始至終簡單而堅固的兄妹之情,那句「我當然站在你這邊!我們出生前就是一邊了。」可以看成是這個表達的高潮。

相信回答到這裡題主應該大致明白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是什麼了,即哥特元素為氛圍,黑色故事為框架,從男和女、群體個人中間出現的誤解中提煉出恐怖的細節引人思考的地方,再加上影響不了故事黑色的善良細節。

這部電影劇情結構新穎又驚險,演員的表演(尤其是女主角)也惟妙惟肖,不過這不屬於題主的問題,就不多說了。

至於你為什麼看不懂,我姑且猜你是太善良。


認真回答!

這是一部好片,一開始看到最後,全程無尿點,只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我很想知道下一步他們雙方會怎麼走,結果又是怎樣。

我為男主的豬腦袋感到可惜,而欣賞女主的高智商。越看到後面,我越覺得女主不是什麼高智商,只是控制狂而已,我只看到一個女人想要控制男人的急切渴望。

這部片子我看到了施暴者變成受害者,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的逆轉。人性的險惡,為女主等待多年甚至在最關鍵時刻拯救女主的男二竟然抵不過男主那一句冠冕堂皇的懺悔。…………

我先留下此坑,帶我閱讀玩原著再來補充


其一是對婚姻的探討。

大多數相愛的兩個人最終會選擇結婚,如同NickAmy

婚姻或許是答案,但這卻是一道主觀題。

有人期待從此無論天涯海角與另一個人一起享樂人生,也有人只願舉案齊眉平淡相扶到老。

又或者,雖然相看兩相厭,但因著各種緣由繼續搭夥過日子;再不濟,大不了一別兩歡,各生歡喜。

那麼相識7年,結婚5年的Nick與Amy呢?

與Amy結婚五周年的紀念日,Nick卻早早來到The Bar找妹妹Margo,看起來心情不佳。

Nick對妹妹抱怨自己的婚姻,這時鄰居打來電話。Nick回到家後發現門開著,屋子裡有打鬥的痕迹,妻子Amy卻消失不見。

隨著Amy的日記,我們會了解他們的故事。

2005.1.8

兩人相識於一場聚會,聰明風趣的Nick用唐風暴里的一個吻俘獲了Amy的心。

2007.2.24

Amy在慶祝父母以她為原型創造的傳奇人物AmazingAmy結婚的派對上,Nick向Amy求婚了。正如他所承諾的,他會把Amy解救出來。

2009.7.5

兩周年紀念日,兩人依他們所願沒有淪為尋常夫妻。Nick完成了Amy設置的周年尋寶遊戲,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樣的禮物送給對方。

2010.6.8

Nick失業了,同時失去的還有他的鬥志,錢成為了問題。

2010.9.23 Nick

的母親生病了,他們要搬回密蘇里州照顧她,而這只是Nick一個人的決定。

2011.10.2 Nick

母親去世。Amy用自己剩餘的錢為Nick和他妹妹置辦了一個酒吧,但是酒吧經營狀況不好,始終沒有盈利。Amy想要一個孩子,Nick認為當時不是好的時機。兩個人開始爭吵,Nick推到了Amy。

2012.2.14

Amy想要買一把槍,她覺得不安,認為Nick想要殺掉她。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段狗血的婚姻危機,七年之癢中的兩個人彼此埋怨。當初願意討妻子歡心的丈夫變得懶惰,而疑神疑鬼的妻子開始歇斯底里。

但Nick的種種表現卻讓人迷惑。

對妻子的工作和朋友毫不知情

不合時宜的傻笑和對其他人的熱情

與二十多歲姑娘有婚外情

對妹妹坦白Amy失蹤當天想要提出離婚

這些都讓Nick看起來有謀殺妻子的動機

Amy懷孕、巨額信用卡賬單和增加的保險額度,則無疑使Nick成為謀殺妻子的最大嫌疑人

然而另外的一些細節,似乎又預示著Nick並非是殺害妻子的兇手。

如果不是Nick,又會是誰帶走了Amy?是Amy父母口中的兩個前任之一,還是Nick認為的流浪漢

就在Nick解開Amy留下的第三條線索,來到小木屋時,事情的真相也隨著Amy的禮物一同揭曉。

本應身陷危機的Amy開車飛馳在公路上,她親手製造了自己被殺的假象,並把這一切嫁禍給自己的丈夫。

Amy憤恨地控訴著Nick:

Nick Dunne奪走了我的驕傲、我的尊嚴、我的希望和我的錢。

聰明、漂亮又善良的Amy得意地講述她的計劃。

和當地的笨蛋交朋友,向她們灌輸丈夫的暴躁。

製造財務問題,不動聲色地提高自己的保險金額。

用現金買好準備逃走的車,假裝懷孕。

設計犯罪現場,再故意留下破綻。

最後,準備一本寫滿回憶的日記,並確保警察可以找到。

剛開始是美好生活的場景,要讓人們喜歡Nick和Amy,後面你就可以創作了。

Amy深知人們的喜好,她能夠預測到輿論的朝向,以及自己愚蠢的丈夫的糟糕表現。

你會看到她周密詳細的計劃,精確到天地算計著如何確保Nick被定罪,以及永遠有備無患的Plan B

初遇時Amy假裝自己是Nick喜歡的那種cool girl,也同樣享受把Nick變得更加聰明能幹的過程。她從小生活在Amazing Amy的陰影之下,哪怕比一般人都要優秀,還是有一種挫敗感。

她無法忍受自己變得平庸,更不能讓自己的婚姻走向失敗。

想像一下Amy如果離婚了,媒體會如何報導?

而除了婚姻,電影更多得是對社會輿論的諷刺。

就如同律師對Nick所說:

這個案子取決於社會輿論,要讓他們喜歡你。你做了這個,就會觸及到幾百萬人的內心。

人們並不關心面對妻子失蹤的Nick真實的心態,而是Nick有沒有表現出他們想要的樣子。

社會輿論隨著脫口秀充滿話題性的指引而改變,越是勁爆的猜測越能引起看客的關注。

真相是什麼,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起案件所創造的話題,挑逗著大多數人的獵奇心理。

律師深知輿論的重要,步步為營;警察迫於輿論的壓力,儘管案子疑點重重,卻不願繼續追查下去。

Amy深諳此道,雖然扭曲,卻總是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而最大的諷刺,莫過於Amy被搶。

野蠻總是容易取勝。

如果你已經讀到了這裡,說明你覺著還不賴,那麼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吧。

這是一個關於美劇、電影以及烘焙的公眾號,我只想分享一些有趣的事。


作為一個不燒腦不舒服斯基,每當我開始看劇情系電影的時候,一般都會自動開啟強行預測劇情走勢這個功能。當然啦,大部分電影常常都會成為我「看了一半就知道結局」的對象。所以,我不得不說芬奇就是我愛的那類導演,他的電影一般會成為「看了一半以為知道了結局,其實被啪啪打臉」。

  比如這次的gone girl,看著看著直覺就告訴我萌萌噠男主是被陷害的,帶著已經洞察劇情各種展開的滿足感我查看了一下進度條,結果發現尼瑪片子才到了一半。後面還有渣男主演技翻案和抖s女主的峰迴路轉。

  總的來說,芬奇同學又掏出了經典的雙線劇情。除了男女主奉獻的「婊子配狗天長地久」精彩表演之外,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也塞滿了機智的警察阿姨、自帶搞笑加成的律師大叔順便還黑了一下近年來一直被吐槽的「牽著大眾鼻子」的傳媒行業。內容夠充實,人物夠豐滿,可惜這些精彩的配角們在女主又一次精彩的「被強姦」戲碼之後迅速退場,明顯的頭重腳輕啊喂!

  當然啦,號稱今年最適宜情侶檔共同觀賞的影片,我這種死宅估計不能全然理解這種「婚姻就是演戲」的精彩觀點。男主先是以一出浪漫戲碼拿下女主,女主便欣然扮起good girl陪他玩過家家,哪知金融風暴一把扯下兩人偽裝,男主發現演不下去了,便去老梗騙嫩草,女主一看,我去!這老娘不能忍,和我比演技你還嫩了點,轉身演了一出「被謀殺騙財」苦情劇博得世人同情,男主定睛一看,干!陪你演了一輩子,以為老子吃素的?遂上電視飆演技,吸引女主回歸。正值女主進退兩難之際,如此一來正好到台階下,妙哉,二話不說回家陪老公演雙簧吧!

  罷罷罷,雙眼已瞎,三觀已毀。影片最後還來了個首尾呼應,這尼瑪的回眸一笑是要嚇死枕邊人么!


這部電影是我覺得2014年從劇情上來講我看過的最好看的電影。當天週五下班去電影院看的午夜檔,當天實在累得不行前30分鐘睡了三四次,但是30分鐘之後完全清醒了。

切入正題,這部片子從宏觀上來說是一部將博弈論應用其中的好片子,運用了心理學(輿論心理學)社會學的一些東西。

前30分鐘描述了整個事件,隨著男主隱瞞一些綫索和警官的持續調查讓觀衆以爲這是一個拌豬吃虎的男主。但是突然被害人出現在了屏幕上,然後從女主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我們爲什麽會上當。我們因爲一些先入爲主的概念以及一些證人的證詞被左右了。這個過程我們的思維是跟警官在一條綫上。然後博弈開始,之後的過程並沒有按女主的安排走到最後(讓男主進監獄),男主開始反擊,但在反擊的過程女主不斷的調整策略。這個過程我很是喜歡,兩個人就像下棋一樣預測對方將要作出的反應。最後女主犧牲了備胎獲得了這場博弈的勝利。結果就是男主,男主的妹妹以及女警官知道真相但不能說出來。同時男主還沒有辦法離婚和離開這個女主(會遭受輿論的譴責),最後還生了一個孩子。儅一切都結束的時候影片回到了片頭的那一段,電影結束。

整部影片就是心理學的博弈,我的闡述可能很蒼白但劇情真心不錯。單故事很簡單,女的發現男生有外遇進行的一系列報復。但這個報復的過程真的太精彩了各種陷阱以及心理的提前預判。


婚姻就是大坑,該配合演出的人們儘力在表演


我感覺就是講結婚是個大坑,哈哈。



剛看完,也順便逛了這個話題的知乎答案。個人也不是很看懂,照我的三觀來看這是個渣劇。(但不否認我看的津津有味)

首先,戴西被殺了居然就這樣了。其次,尼克居然為了物質妥協了一切。最後,根本就是兩個渣貨魔鬼般的結合了。

我最欣賞的就是那個女警探了,正義的代表,但又無可奈何。而且我發現,無論美國還是別的國家在正義這方面總會映射一切絕對政權。要麼就是很雞湯的壞人,都被消滅了。很套路的感覺。


最初相愛的兩個人,不再偽裝包裝自己後相愛相殺的故事…。


很過癮的片子


婚姻的本質、媒體的本質、司法在某些情況的無力性(甚至是無可奈何)。

還有一個最古老的弱肉強食的法則,宏觀上,到了高度文明法制社會依舊無法動其分毫,只不過換了戰場換了手段。


因為這些並沒有對村民起到實質性作用.可有可無還有村民那一種一夜爆發的念頭


你教我粵語


總有一天你會懂



推薦閱讀:

能否詳細解析一下電影傀儡人生?
如何評價梁朝偉影評《聽見流星的聲音》?
如何評價張藝謀導演的《十面埋伏》?
如何評價歐格斯·蘭斯莫斯導演的電影《聖鹿之死》?
如何評論內地軍隊題材的影視劇如(我是特種兵1 2 火鳳凰 特警的力量 火藍刀鋒等)?

TAG: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