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魚片和納豆據說都發源於中國,為什麼後來大部分地方都不吃了?
1、因為有更好吃的東西。
2、因為有更便宜的東西。3、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地區會吃,只不過你不了解罷了。
就像韓國的泡菜,事實上東北很多都吃泡菜的。
生魚片,沿海地區都有吃魚生的。但是這些東西因為沒有像日本韓國那樣藉助文化輸出而廣為人知罷了。
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使用電力,使用內燃機了,而不是使用蒸汽機?漢族菜系是有不熟不吃的傳統的(絕大部分,不是全部,無需較真),而且熱衷於炒菜,而在其他文明中也很少見,為什麼呢?很簡單,炒菜需要鍋,鐵鍋,在古代沒有發達冶鐵技術的文明是不可能大規模使用炒菜技術的。。。。。。這就解釋了為何中國人現在不吃生魚片了。然後補充一下,中國人是有吃生食的傳統的,孔子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就是指把肉食切成薄片,也就是生吃。但後來這傳統由於生產力發展的原因就改變了。從生到熟本來就是一種進步,當然很多人出於很多心理,是不願意承認的。
納豆一樣的道理,還有,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納豆難吃?
納豆是馬的飼料。
我是湖南長沙的,中午還吃了納豆。我們這裡叫臘八豆。
在天涯[歷史隨筆]中國古代的生魚片文化找到了一段對生魚片的說明,我感覺很滿意。納豆的還沒發現。最後一部分轉帖在此:
(六)結語
古人類都經歷過生食的階段。在發明取火與保存火種的技術之後,吃生肉的習俗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還延續了幾十萬年。孔子及其門人纂修
的,戰國時期成書的《禮記?內則》篇,詳細開列了當時士大夫階層的食單,其中,生肉佔據了可觀的比例。在這份食單上,切成薄片或細絲狀的生肉有魚膾、牛
膾、羊膾、兔膾(後兩者見於《禮記?少儀》篇);切成條塊狀的生肉(稱為「軒」)有鹿軒、麋軒、獐軒、野豬軒。秦漢之後,大部份生肉被淘汰,而魚膾卻保存
下來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魚膾所以能倖存下來,魚肉本身的性質是最重要的因素。與牛羊等其它肉類比較,魚肉更適合生吃。當今世界上流行的各大菜系中,以日
本料理使用生肉最多,而日本料理中的生肉,絕大部份是生魚,正是魚肉更適合生吃的有力證據。
如果從公元前823年尹吉甫
的那次私宴算起,魚膾在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長達二千八百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魚膾見於詩詞、歌賦、正史、傳奇、神話、小說、戲劇、繪畫、雕刻之
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主要利用現存的詩文,本文得出了魚膾是唐宋兩朝流行的菜肴的結論。與此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一個問題:魚膾為什麼衰落
了?筆者在構思本文時,曾做過四個方面的假設。第一,北宋以後,北方少數民族三次入主中原,導致飲食習慣的改變;第二,生態環境的惡化,特別是北方漁業資
源的枯渴;第三,寄生蟲在內河各水系的傳布,使得在淡水區域捕獲的魚類再不適宜生食;第四,生魚片與中國各大菜系的發展方向南轅北轍,逐漸被邊緣化,最後
終於被淘汰。筆者目前收集到的資料,否定了第一個假設,卻不足於支持第二、第三、第四個假設。既然資料不足,對於魚膾為何衰落的問題,只好老老實實地回
答:不知道。飲食文化史不是筆者的專業,只因為在閱讀古代詩詞時,見到太多的「膾」字和「鱠」字,才下海玩了一票。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有待具有漁業史、
醫學史、飲食史諸多方面專業知識的高明者。但一種風俗習慣的改變,若不是由於「留髮不留頭」這類的血腥行政命令,而是靜悄悄地、非常緩慢地發生的,要找出
有說服力的理由也難。 (作者/西乞術)
生魚片還是很多地方受歡迎的
沒有認真讀題 引以為戒
推薦閱讀: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時出現那麼多自發維護王朝的「湘軍」,淮軍。而明末面對李自成起義時確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
※中外歷史上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都曾經是列國林立,但最終走向統一。而為什麼中南半島卻沒有走向統一?
※古代其他國家有哪些獨特的發明發現?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