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李宇春、鹿晗等人的數字音樂專輯獲得百萬千萬級銷量,是否能代表或預示音樂行業普遍性的積極轉變?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音樂版權白皮書」,更多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生意上,可能算是吧。畢竟實打實的銷售業績呢,本人不才,也和 @林展秋 還有Rainbow團隊受益於此。

內容上,周杰倫、孫燕姿我就不談了,起碼李宇春、鹿晗等的專輯,包括吳亦凡、王源、易烊千璽等的個人單曲或EP,確實在製作上和創作上都遠遠領先於很多大眾眼裡被稱道為好歌手、歌星的一些主流流行歌手的一些所謂的新作品了。

但是,在傳播上,即使考慮了大眾對新的流行音樂類型和風格的接受度問題,這種轉變依然看不到八字那一撇。大量主流的音樂消費者(我們都先把寬度放到了音樂消費者,也就是主觀上有意願消費音樂的人了),依然在主觀意願上不願意消費甚至哪怕是了解、接觸這些年輕偶像的優秀音樂作品,依然用可笑的bias和《我是歌手》式的審美標準否定他們的作品的音樂性。

傳播層面的問題不解決,我認為,起碼對非資本層面(包括平台)的音樂行業從業者來說,沒有什麼好積極的。


12.21更新補幾句一下

韓國公司不止SM一家做後續 只是他們家的正規輯都基本有後續 還有質量超級好的冬專 之前有人噴過 說公司用後續專艹銷量賺錢 表示專輯這種東西你不買沒人能強迫你 況且SM出周邊比出專輯勤快

其實一定程度上,不能的

很多銷量很高的歌手(泛指,求別撕)都是粉絲刷出來的成績,飯圈有飯圈的模式

比如大吧集資,買專(實體專)送特典,一批二批特典還不一樣。買數字專,截圖換特典。

國內音樂榜的銷量成績都是粉絲錢堆出來的。哪個走飯圈的粉絲不是屯了一柜子和幾個賬號的專輯﹉

純路人可能沒什麼興趣聽,最多過一遍mv就算聽過了,要是身邊有個粉絲朋友,那麼恭喜你,八成可以免費得到ta送的數字專。

路人粉支持版權所有的就買正版數字專聽聽看,實體專覺得划算的可能也買一兩張收藏意思一下。

銷量不等於聽眾數量,但可以證明至少有人願意在音樂上花錢,比起之前免費聽歌版權混亂的時候,現在是規整多了。

再者,很多歌手沒怎麼做實體專了,一是成本高,容易虧,而是價格貴,打榜不容易。

比如一張數字專一首兩首就可以上線,迷你實體專怎麼都要五六首,正規專十首是必須的,那麼這麼多歌,數字專發行的話可以分好幾次,加起來總銷量自然高。

歌曲數量少,每張專輯的主打明確,打榜推廣什麼的也容易一些,一旦銷量和排位上去了,國民度就高了。

數字專一張大多15-20,看歌曲數量,5塊10塊的也有,另外一般單曲數字專2塊。有的銷量看賣的專輯張數,有的看銷售額。

還有一種情況,一張專輯分幾個封面,幾種語言,再加一版送花絮視頻,銷量高但聽眾沒變

有的公司,比如SM(韓國),出專輯喜歡正規+後續兩版實體專,這樣也可以加銷量

不過目前國內好像很少見這種出後續專的,國內主要是數字專。

像題主說的有周杰倫,李宇春(最新專輯質量在線的),此外還有JJ,陳奕迅,他們國民度高,屬於音源bug,但凡出新歌了大家基本都會去聽一聽,而且原意花錢聽,路人一人買一張,粉絲可能多買幾張送送朋友,沒多少集資拼銷量的存在,聽眾基數大這是,要是粉絲也組織一下集資送特典的話,估計銷量會更高吧

但到底國民度高又有水平的歌手沒那麼多﹉

而國內音源買專輯沒限制,有賬戶就能買,數量隨便,外網上有的一號只能買一張,mv一個ip一天最多刷十次,每看一次還要清記錄,翻個牆還要買計費vpn,油管廣告還不讓跳了,要是國內也這樣來,並且音源公司不那麼急著圈錢的話,銷量數和播放量大概也不會那麼高。

匿了匿了

提刀來要懟我的 小心我摺疊你哦


不能。

周杰倫一直都是神一樣的存在,數字專輯銷售量大不能說明轉變。

李宇春,鹿晗等人,粉絲龐大。粉絲買專輯沖銷量,一個人能上千上萬張的買,並不能推導出其他音樂人的專輯買得人能多。

其實流量偶像他們的專輯製作水準不僅不低反而挺高,有錢,製作寫曲編曲,直接交給歐美厲害人手裡。製作創作很不錯。但是畢竟國人聽歌,結構風格律動是歐美現代的當然好,但是旋律也是國外的,國人聽了缺乏親切感,詞沒什麼打動國人的內涵,不如直接聽歐美歌手演唱了。加上演唱者唱功偏低,還是難以出粉絲圈。粉絲狂熱,粉絲經濟賺錢,反而會有擠壓國內有才華的歌手,尤其年輕未成名創作歌手上升和擁有舞台的效應。


積極轉變是肯定有的,

要是說普遍性積極轉變……

即使我是這其中一人的10年+鐵杆粉絲,也不敢這麼說。

題主所提的幾人的的確確是華語樂壇近年來銷量的保證,個人認為這三人代表了國內三種不同類型的歌手,三人的共同點是粉絲多、銷量高、高級製作、在國內外均有一定影響力。然而三人還有一些顯著的區別。以下基本全都是題外話……不喜可以噴。

周的作品幾乎是80後90後的共同記憶,即使是路人,不會唱至少也聽過5首+他的歌曲,不想聽都不行,因為有段時間大街小巷都在放他的歌,一個理髮店裡沒有兩手周杰倫的歌是不可能的。

這導致了即使我媽我爸不知道周杰倫長啥樣,也知道「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嘿」,或者「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我不信你沒有跟著唱出來,周真的算是靠歌火起來的,加上那時候有貴人相助,有自己獨特的歌唱風格,而且作品比較有辨識度,雖然爭議很多,但依然火的一塌糊塗,現在已經是天王級別。大家既能記住他的歌,也能記住這個人,而且他開始火的那個年代,即使是路人,也會去買他的專輯,買來送人的也很多。周的路人粉真的很多,很多歌曲在KTV男女都能唱,表達感情的比較多,包括了親情友情愛情,可以說非常貼合市場需要了。

李是選秀出道,早年間除了比賽時期翻唱的「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幾乎沒有傳唱度稍高的作品。下個路口見、蜀綉、和你一樣,基本上也就是這幾首全是路人知道比較多的。

我只能說她是活活被中國直男癌黑紅的啊,那時候網路上天天瀰漫著對她性別的各種辱罵造謠,現在的信xx不掛科之類的就是從那時候來的。然並卵,李宇春越來越紅,神奇的鐵杆粉絲越來越多,脫粉的太少,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90後小粉絲們開始工作了,越來越有錢,而李是一個幾乎不出周邊的人,粉絲想要給愛豆花錢,怎麼辦呢,只能等基本一年一度的專輯和一年一度的演唱會,而一年一度的演唱會彷彿是在搞飢餓營銷根本搶不到票……所以,粉絲砸錢買專輯完全是被逼無奈。大陸第一張數字專輯也是她出的,粉絲又開始買數字專輯送給路人,強行推銷一波,不圖你買,就圖你好歹聽聽,別張嘴就罵。

就李宇春的作品來講,她其實一直是一個小眾音樂人,近兩年才開始有固定風格,之前的專輯一直是風格混亂的,多數表達自我個性等等。近兩年開始她離開老東家天娛以後,彷彿看透了市場和人生,感覺她的作品越來越表達一個道理:反正唱片市場就這樣不景氣,為啥還要迎合大眾,就做自己喜歡的就好啊。

於是作品越來越有味道,審美也越來越高級,只是有一點想吐槽,為啥傳唱度低呢,因為她的歌太難唱了,這種難唱不同於某綜藝節目上那些嗷嗷飈高音的難,而是氣息和高低音的轉換,聽上去沒啥,因為她總能唱的滴水不漏而看上去不費吹灰。

李宇春算是安安靜靜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典範吧。

鹿出道時間晚一些,出道以來一直是流量代表,跟前兩位比,作品不算多,畢竟年輕,但從音樂作品上來說都還是很用心的。拋開他的負面新聞,他的音樂作品是前衛型,可能因為韓團出道的緣故,他的風格不一定是大陸聽眾能接受的,看得出他現在還在一個摸索階段,在音樂上還沒有找到自己最想做的點。也聽過一些他唱的電影插曲主題曲,還是非常有感覺的,畢竟那時候做練習生還是很刻苦很優秀才能夠出道。關注他的人太多了,每天熱搜新聞都是他的八卦和綜藝,很少有人注意他的音樂,而他的粉絲大部分年紀還小,不懂得怎樣保護愛豆,於是給路人的印象一般都是腦殘粉多、炒作等等,一聽到鹿晗出新專輯了就說這是圈錢……尼瑪你看哪個明星不圈錢……沒錢咋活咋工作咋變得更好……

對於他本人我不做過多評價,單從專輯銷量上來說,他粉絲的購買力還是很強大的,畢竟早在組合時期就擁有有組織有紀律的官方粉絲團了,粉絲團的購買力是十分強大的,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完全不像李的粉絲,出道12年了都沒有一個官方粉絲站全靠散粉。

言歸正傳,其實國內的音樂環境就是這樣,還是那個老問題,盜版聽多了就不願意花錢買正版,這是素質問題,也是價值觀問題。

某個歌手的專輯銷量奇高,這只是個別現象,買專輯的人不是單純為了購買這張專輯,不是為了支持好音樂,而是為了支持愛豆,不然他們完全也會花錢買其他歌手的好專輯,然而並沒有。大家習慣了在網路上聽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網路付費歌曲,音樂的傳播也是需要錢來支撐的呀……


中國有多少個周杰倫,李宇春。又有多少個音樂人。


這幾個人不能放在一起比吧,很簡單以QQ音樂數字專輯購買頁面為例點開看看,周杰倫最新一張專輯數字銷量112萬,20一張,粉絲都是幾張幾十張的買,購買榜前10都是個人,1位是個人300多張。歸國鮮肉們銷量也大多上百萬張還有快到200萬的,購買榜1位基本都是2萬張起步,而且已經開始出現打榜組粉頭出動買專了,更有甚者購買榜前10有7個是鮮肉個人貼吧集資去買的,話說數專也就5塊10塊最多不超過20還需要集資買嗎?還是他們的粉絲都不會網上購物5塊10塊也要貼吧代購?還有粉頭學韓團搞實體專不運回(買韓團專輯搞不運回是為了節省高額國際運費,你在國內買專輯也搞不運回是為了什麼?),那這些銷量就很耐人尋味了,其中是否涉及到公司工作室回購?注水的豬肉能稱作豬肉嗎?這種虛假的繁榮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有些人喜歡CD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筷子兄弟的《小蘋果》?
辦一場音樂演出是什麼體驗?
The Doors 首張專輯《The Doors》在音樂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如果唱片的發行不是以專輯為單位,樂評應該怎麼寫?

TAG:互聯網音樂服務及應用 | 音樂人 | 音樂產業 | 數字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