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沒有科幻文學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題主是個工科男,大學以前,接觸的課本以外的外國文學大多是科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列表,亦今為止,110人,由於只頒給活著的,不算太少。科幻小說的文學水平真的那麼不濟?

如果那天評委會,文學院開竅了,要頒獎給科幻作家,哪幾位最有可能?


實際上,即使不算戈爾丁的蠅王,科幻文學也早就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了。

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詩人哈瑞·馬丁松的代表作《阿尼阿拉號》,描寫人類因地球受到放射物質毒害而無法居住,被迫乘坐飛船離開,遷移其它星球,但飛船最終失去控制,脫離原定航線,聽任在渺無盡頭的茫茫太空中墜落,展示了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對自然環境的關注,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你說這麼有名的書我怎麼沒聽說過?

因為它是一首科幻長詩!

長詩!

原文是瑞典語,英文版差不多20年後才出版,早已絕版,除了在費諾·文奇的《深淵上的火》中留下了一個「阿尼阿拉艦隊」以外,基本淡出了科幻界的視線,而且在天淵系列翻譯成中文時,被誤譯成了「阿麗亞娜艦隊」,更是差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

前兩年國內有翻譯出版,但是再一次複製了英文版的遭遇:喜歡科幻的不知道這是科幻,喜歡詩歌的覺得你寫的這是什麼鬼。

比較一下英文版和中文版

100

For the fierceness of space does not exceed mankind"s.

No, human cruelty stands up more than well.

In the desolation of a death-camp cell

space made of stone enclosed the souls of men,

and the silence of the cold stones met the ear:

Here mankind rules. Aniara"s ship is here.

100

太空的殘酷遠不及人類殘酷

不,人類的冷酷更無可匹敵

地球上隨處可見死牢的荒涼

石頭築起高牆圍困囚徒的靈魂

冷涼的石頭在沉默中聽到回答:

這裡是人類主宰。

這裡是阿尼阿拉號。


《阿尼阿拉號》,出版於1956年,與《群星,我的歸宿》出版於同一年。

當阿爾弗雷德·貝斯特還在醉心於由超能力「思動」驅動的個人英雄主義科幻版《基督山復仇記》時,哈里·馬丁松已經用「一滴露珠般」的長詩「映射」整個「人類世界」的命運。

1974年,哈里·馬丁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而在《西方正典》這部書中,能進得了作者法眼,入選20世紀西方文學經典書單的科幻小說,倒也有三部:

恰佩克的《RUR(羅素姆萬能機器人)》(Robot「機器人」一詞的起源);

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索拉里斯》;

厄休拉·勒古因的《黑暗的左手》。

前兩部的作者早已作古。如果那天評委會,文學院開竅了,要頒獎給科幻作家,就讓我們祝願勒古因奶奶健康長壽吧。


謝邀。

已有的回答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感覺自己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幾乎沒讀過什麼科幻小說,所以就憑粗淺了解姑妄言之吧。

就目前而言,科幻作品往往以故事、科技設定取勝,再上等一些的佳作可能會有更豐富的人文關懷。但是,很少有作品能夠對深刻且有見地地對現世當下的更廣泛的人世/人事進行刻畫、拷問或關懷,也沒有回望過往人類社會或科技社會發展的、具有記錄與刻畫意義的作品。科幻作品作為設想、構建未來的作品,作者常常會將精力架構相關的科技與技術上面,著眼於人類對於科技的態度、對未來的嚮往與擔憂,簡言之,它是面向未來的作品。

但是諾獎鍾情於面向過去與當下的作品,稍微翻閱一下它賦予每年獲獎者的獲獎原因就能發現,諾獎特別關注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否能夠描摹人類的情感與狀態、關於民族歷史的過往、或是人類正在發展進程中被忽視的方面、社會發展變遷過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諾獎希望強調的是文學對於記錄與反思作用,這是文學作品最初、也是最厚重的創作目的。得獎的作家理應在他的創作生涯以及諸多作品中體現到對自身的民族、國家的關懷,或是對人類本身精神世界的思考。通過作品向他們思考的對象,甚至於世界本身發出他們的拷問或是關懷,以對讀者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記憶或影響,從而促起更廣泛的思索。

當今的科幻作品並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對於科幻作家而言,他們可能也認為這不是他們必須負擔的使命。

除此之外,作品能不能在文學史或文學創作的意義上有所建樹也是得獎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於這樣的理由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亦不在少數。倘若科幻小說作家能夠獲得諾獎,那麼在因為這方面的貢獻獲獎的可能性會比較大。但這就要求這一作家能夠對整個科幻小說界甚至是科幻之外的整個文學創作作出足夠具有顛覆性或創造性的創新。這種創新和影響通常都是文學創作意義上的流派、敘述技巧等方面。只是文字工夫似乎也一直不是科幻小說作家較為關注的方面,也有可能是雕鑽故事和科技本身就已經需要傾注他們的全部精力。

也不知言之是否有物,希望有所幫助。


樓上的答案改掉了,原答案的這一句我很贊同:

科幻小說還在等待真正的大師。

我算是讀過不少科幻小說,也教熱衷於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在我的閱讀體驗中,深深的感覺到了科幻小說技藝的不成熟,對於情感把握的膚淺。現在有事不能詳細作答,挖個坑。

附上小文一篇:

科學發展,逐漸成熟之後,對於文學的影響居然如此緩慢。科幻只是科學文學的先鋒部隊,真正偉大的作品正在襁褓之中。以前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必定是關係哲學的——除此之外我實在想像不出有什麼更偉大的事情。而今以後,我能預言,科學,這個哲學最出色最令人驕傲的孩子,也必定深刻的影響到文學的氣質,當然我指的只是那些稱得上是偉大的東西。一批同時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優秀人類作家正在成長,科幻這偏僻的小角落再也不能容納他們的成就和著作,他們必將成為新的探索者和開拓者。與曾經的偉大作家不同的是,他們將更加睿智和理性,也更能用自由的思想,撥開宗教、情感、本能、利益的層層迷霧,目光如炬,帶領人類前行。他們應當放開自己的心胸情懷,忘記自己的年齡性別家鄉國家種族類種,具有科學視界的他們將用上帝才會有的眼神打量這個也許真是十一維的宇宙,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代都看的更深更遠。這種深遠的眼界給予他們勇氣。他們能奮勇、熱情的不斷拷問自己、歷史、現實。堅定的批判,理智的反思,這是他們的自負和傲氣。他們也不會忘記愛,這個和宇宙一樣偉大的東西。滿懷著愛,滿懷著善,就像曾今的偉大作家曾今設想個做的那樣,一脈相承。這是偉大和愛的一脈。


科幻文學關心的問題實際上比較膚淺而且虛偽。所謂極端環境和未來環境下的人性,也就是刻畫一堆被嚇的驢子瞎跑。

一般科幻作品裡的人性刻畫連類型文學平均線都達不到。

所以你要知道三體里的情節多麼令人驚喜,黑暗森林的反轉簡直驚為天人。


為什麼邀我?

喏,給你個地址,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問他們。

http://www.nobelprize.org/contact/


個人覺得是因為科幻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分不強。

舉個例子,我們比較西語諾獎得主略薩、馬爾克斯和西語文學大師博爾赫斯:略薩和馬爾克斯更貼近於諾獎喜愛的現實主義作家,而博爾赫斯的風格似乎更類似於(優秀的)科幻小說。我們看《綠房子》和《族長的秋天》,會體會到這種「史詩」的一種明顯的現實針對性,而博爾赫斯的《環形廢墟》和《永生》等作品,是討論其《口述》中提到的對於時間、永恆等形而上學與認識論問題的思考。

概括來講,博爾赫斯的作品不能告訴人們現實是怎麼樣的。

當然我不知道博爾赫斯沒有得諾獎的原因是不是這個,但是我想這是一種思路。這種思路應用到科幻作品中,就類似於魔幻主義沒有上升到魔幻現實,科幻作品如果不上升到科幻現實主義是不可能得諾獎的。一位答主說「還沒有科幻大師」私以為是正確的。現在的科幻作品只是對於理論技術的可能性的一種探討,答主看科幻不多,但就阿西莫夫和劉慈欣這兩位著名科幻作家來說,他們的作品完全沒有揭露一種「人」的現實,看這種作品彷彿是在看另一個世界的冒險故事。現在的科幻更類似於《哈里·波特》或《魔戒》,而沒有變成《百年孤獨》。


瀉藥

但本人讀過諾獎書太少了。純粹屬於瞎回答一氣

個人認為,科幻裡面的好書好作者太少了。20世紀下半葉開始科技突飛猛進,一個人要同時在文學和科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寫出來的東西要讓大眾能看懂,已經太難太難,而且我認為會越來越難。

科幻的創作背景也不知不覺的越走越狹隘,怪獸/反烏托邦/世界末日/善惡決戰/外星人/機器人/黑科技等等,隨著大多經典被搬上銀幕觀眾也逐漸審美疲勞。

個人感覺科幻還是要分化的,要走諾獎的路子就必須要走人文思想的路子,必須要輕科學。而走科學路子人文思想就很難兼顧完美,諾獎不會喜歡這類淺薄的作品的,但是好萊塢會喜歡的。

隨手黑一發三體,個人N年前讀過三體,近期又重讀三體一,二三尚無耐心再讀下去,也感謝各位劇透打消了我讀書的樂趣。

三體在國內可以說優秀。但是本人不太喜歡這類小說,讀書好比導遊帶著逛景點,快看那有個題字,快看那有個假山,現在給你十五分鐘自由活動,哎那本寂靜的春天第一次讀就激發了對人類惡的認知有點太突然了,好像早上看到了個女人下午就結婚晚上就生孩子哎,再說那本書說的後來不都解決了怨怎麼還在,無關的問題不要多問,來看下一個景點。。。

總之本人不太喜歡說教的作品。

對,本人目前又開始讀科幻了。感謝kindle。


謝邀~

小說是在寫故事。大眾更喜歡的是故事的精彩程度,而文學性大概是指寫故事的技巧和故事的深度。

為了得到更高的技巧和更深的深度,是很可能犧牲精彩程度的。因為精彩與否更與讀者有關,技巧和深度則是可以有一定的方法來評價的,更能代表作者本身。

我想,大概這就是流行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區別吧【瞎扯的,憋當真

科幻小說作為類型小說,更是因為天馬行空的想像或有趣但縝密的設定邏輯,而使得故事精彩,吸引讀者。文學性什麼的,並不是那麼重要的。

可我們也有自己的獎項啊,表得隴望蜀嘛。

然而,偵探小說在愛倫坡的五大模式束縛下,難以創造更加精彩的推理時,便有了社會派這一大門派。

相比本格推理啊DND奇幻啊等類型小說,科幻小說對作者的束縛是很小的,只要有關於科技的幻想,就算是。

當年阿西莫夫可以把科幻小說寫得跟偵探小說似得,那麼我們怎麼能肯定未來一定沒有可以得諾獎的科幻小說出現呢?


重新答一下吧,本來舉了卡爾維諾的例子,後來自己也覺得不恰當。

不過大體的意思是很明確的,科幻是探討可能性的文學,是點子的文學,譬如如果能有時光機器,會如何;或者能發明一台能模擬宇宙的量子計算機,會如何。並從中引申出思考。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它太依賴於好看的精彩的點子了,你文字寫得再漂亮,寄託再深入,如果沒有好點子,或者你的點子在科學上硬傷太大,都不能說是一個好小說。如果說魔幻現實主義中的魔幻元素是為了表達而設置的,那麼科幻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點子才引申出如何如何的內涵。

這樣的結果是,一個文學家要想出精彩的科幻點子,有時候如果不是對物理學、天文學、機械、數碼等方面有一定理解,就很困難;而一個文學天分不是很飽滿,但是對科學有天生愛好和想像力的人,就很容易想出點子,然而文學的手段不足,表達不到一個很好的水準。

前者大概是正統文學中很少出現科幻的緣故,後者也就是一些科幻作家為人詬病的原因,譬如劉慈欣,想像雄奇,寄託深邃,但是手底下未臻於文學家的檔次,所以始終不能讓人很滿意。我最初的回答中之所以舉卡爾維諾的例子,是覺得他的出現是一個信號,《宇宙奇趣》和《時間零》是很有意義的嘗試,科幻未嘗不能有純文學的地位。

未來如果有一個大宗匠,兼具科學的愛好,偉大的想像力,一流的文學水準,那麼他會寫出真正一流的科幻小說。

最後再加上這一句:科幻小說還在等待真正的大師。


重點不同


我只知道兒童文學獲得過。拉格洛夫《尼爾斯切歷險記》。


是因為寫科幻的通常是工科狗,而評這個的是文科男吧?

在我心中如果連阿西莫夫都拿不到諾獎其他人就更沒機會了。。。


瀉藥?啦啦啦? 個人覺得要是非要設這個獎的話基本上只能頒給腐國作家們了?然後就演變成一個小圈子獎了?這樣就不科學了……


謝邀。我看過的科幻書實在不多,此刻想到的只有凡爾納系列和時間機器。我的知乎名也是借鑒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們》里的法國地理學家名。不過我看凡爾納注重的更多是探險元素。我看過的科幻電影、美劇,那倒是不少,安德的遊戲,機器之心之類。早年間還追了部迷幻學院,然後第一季結尾留了巨大懸念然後被砍了……

但這類歸根到底還是換了個大背景,講未來科技的發達和人的矛盾(不過想必科幻類最終要講的故事也得全歸類為人)。

我看科幻極少的原因可能歸結於國內在科幻類著名小說作者的宣傳力度本身不夠,我知道的也只有劉慈欣。其次,科幻本身的寫作難度可能就很偏理科類,但理科類愛寫小說的也少。

不列了,我閱讀廣泛但科幻涉獵不足是事實,等以後多讀幾本國內外科幻小說再說吧。不過我是文科類,物理化學生物爛糟糟,導致最初可能就排斥科幻類小說。(有種終於說出了真相的感覺)題主既然看這麼多,直接推薦幾部給我們吧。共同進步。


謝邀,雖然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邀請我...

我在這方面並不是很了解,所以就說說從我自己的角度對這件事的看法吧。 事實上,不光是文學,在其他的藝術領域的獎項中,科幻類型也不太受待見。

2015年奧斯卡獎《星際穿越》僅獲幾個技術獎項。

2014《地心引力》獲最佳導演與幾個技術獎項

再往前 呵呵

實質上 科幻電影從來沒有得到過奧斯卡最佳電影這一獎項

就連獲得過最佳電影提名的科幻電影用指頭也能數過來:

《發條橙》 《奇愛博士》 《ET》 《星球大戰》 《盜夢空間》 《阿凡達》與《第九區》但是沒有一部科幻電影可以斬獲該獎項。

歐洲三大電影節我不是很了解,但是好像也沒有科幻電影獲得最佳影片吧。

這個現象說明,不管是文學還是第七藝術,科幻類型始終得不到徹底承認,如果科幻文學的思想內涵不得到更深一層次的提高,恐怕還是很難被徹底承認。不可否認現在的許多科幻作品都非常的優秀,但是與其他的題材比起來,科幻作品的思想內核還是略顯單薄的。

所以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諾貝爾文學獎的關注重點,往往是科幻愛好者眼中的卓越的科幻小說所關注的重點相異的。


諾獎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就這一點而言,科幻類的明顯要排除


逼格不夠吧 話說回來 幹嘛又非得拿諾獎呢


奧斯卡也沒有科幻片的地位。


推薦閱讀:

中國的武俠小說在海外有多知名?比如金庸古龍等的作品?
如何看待村上春樹在他的新作中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描寫?
如何用古典文體信達雅地翻譯這首外文詩?(進階版)
什麼叫語言美?

TAG:科幻小說 | 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