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沒有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東西?

中國搞不好電影,搞不好動漫,(就算有搞好的那麼幾部在國際上也沒有多麼流通或者年代久遠),就目前的技術,也造不出好的手機好的汽車好的飛機,那到底有什麼是可以拿得出手東西呢?難道只有那些陳舊的所謂「中國五千年文化傳統」?傳統里多是糟粕。


一群妄自菲薄的人,我大中華料理哪裡拿不出手了!

黑政治黑體制是立場問題;

黑工業黑科技是技術問題;

黑烹飪黑美食那就是智商問題了。


能造出好手機。

好汽車技術上其實也可以,但是市場上因為牌子的原因不會被接收

好飛機,目前是真不太行,這個門檻確實夠高。


拿出手_____那麼我要說的就是15億人口

為什麼西方會說中國和美國是超級大國?

就在於此,一個1億人口和區域性國家能做的事怎麼和美國這樣5億人口全球性國家相比,同樣,中國15億人口所能做到的事,美國也是無法觸及的,只要我們能徹底開發這1/5世界人口的力量!

先別罵,我來講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計算機最初是美國發明的,CPU,內存,液晶電視,CMOS也是最初在美國生產製造,

但是,之後就像接力棒一樣,日本人做出了更好的內存,液晶電視,再以後,韓國人做出了更好的手機,內存bulabula~

為什麼美國人,日本人,抓不住這些產業,使之轉移到別的國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和成本,

當成本高到一定程度,做這種產業就不賺錢了,」那好吧,乾脆不做,直接買日本人」(模擬鷹醬的語氣)

而日本也是,當液晶電視,內存製造成本高還不如買國外的,就停止本國發展這些產業,

於是可預見的未來,這些產業一定會轉移到中國,而中國則會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完整的產業鏈,就是15億人口能夠做到的,從CPU的單晶硅,到外殼的塑料全部在本國內加工從汽車上螺絲到橡膠,全部可以整合在一個國家內,

這就是中國能夠做到的,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PS:請不要提印度,人均教育水平,社會秩序,基礎建設差很多個等級的國家發展空間實在有限,


拿的出手的太多了。

全世界如果就那麼幾個大國,中國的傢伙也許根本不夠看,可現實是,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都不如中國的傢伙拿得出手。

中國可以大規模製造戰略核武器

中國可以獨立發射太空裝置

中國是世界主要軍火販子之一

中國在非洲大規模經濟殖民

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基礎

中國是美國現階段最大的對手

以上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中國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最好的,但是剛剛好。

很多人貌似還沉浸在東亞病夫的迷夢裡,好像這個國家獨裁專制,已經無可救藥。

遇到好多印尼人都問我,為什麼大多數你們中國人不會說英語?

我回答說「because China is another world 」


百雀羚啊,你沒見國母都是送這個送出手的吧


人多,高鐵,華為


1:厚(mou)黑(lue)

2:為了活下去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基因

以上兩樣是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為外界暴力干擾所打斷的根本,絕對可以拿得出手。


中國傳統5000年歷史文化 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 孔孟的思想,博大精深的智慧。


你在說技術么?乒乓球!


世界上能稱為大國的,不超過5個了,就包括中國,有什麼拿不出手的。


必須是清涼油啊

到埃及旅遊的中國遊客必定會帶上硬幣大小的紅色錫盒,裡面裝著提神醒腦、止癢止痛的清涼油,作為小費隨手送給當地的服務人員。

埃及旅行「通行貨幣」

在參觀卡納克神廟時,中國遊客葉三石(音譯)在複雜的神殿里迷路了。一個埃及導遊給他指路,為了表示感謝,葉先生送他一個硬幣大小的紅色錫盒,裡面裝著提神醒腦、止癢止痛的清涼油。中國產的清涼油已經成為中國人在埃及旅行的「通行貨幣」。

在短短6天的旅途里,葉先生送出去50瓶清涼油。「來到埃及前,旅行社反覆告訴我要帶足夠多的清涼油,旅途才會暢通無阻,」葉先生說。「埃及人對中國遊客非常好,他們很喜歡這個小禮物。」

雖然人數遠遠不及歐洲遊客,但去年到埃及旅遊的中國遊客已經增長至13.5萬人。從埃及吉薩金字塔到紅海,中國遊客到處送清涼油,對象包括酒店工作人員、海關官員,甚至拿著AK-47步槍的警察。

埃及人有時會以拇指划過額頭的動作來向中國遊客詢問是否有清涼油。一位中國遊客在微博上寫道:「真想知道埃及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清涼油,我準備了72盒。」

清涼油如何架起文明橋樑?

在紅海海岸赫爾格達海灘度假村做清潔工的馬里昂說,他收到的清涼油太多了,只能把大部分都轉送給親朋好友。埃及導遊路易斯也表示,他多年來已收到上萬盒清涼油,偶爾也有泡麵和面值5元的人民幣紙鈔。

大多數埃及人不了解中國遊客為什麼老是給他們送清涼油,而大多數外國遊客會給現金。在北京開旅行社的季小姐表示,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提醒中國遊客帶清涼油去埃及。清涼油如何在兩個古老文明之間架起橋樑?埃及導遊瓦利德·柯利安認為,送清涼油的習慣可能源自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經濟處於起步階段,節儉的外交人員將清涼油作為帶有中國文化象徵意義的禮物帶到埃及。

東北師範大學埃及學家李曉東則認為,中國遊客一開始把清涼油帶到埃及,是方便個人使用。後來發現埃及人也喜歡清涼油,才發展到把清涼油作為小費。「埃及非常熱,在那種天氣下使用清涼油還是很舒服的,」在很多中國遊客看來,清涼油作為小費比錢體面。葉先生說。「但送清涼油,就像是送禮物給朋友。」旅行結束時,葉先生把身上所有的清涼油送了出去。

………………………………

來源見水印,侵刪


如果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必將獨佔鰲頭一枝獨秀。


沒有。沒有!沒有!!!

我多麼希望有啊……

可事實就是沒有。沒有!沒有!!!


漢語普通話最拿手


中華料理!!想了很久很久很久……好不容易想到的好哇~~~


HUAWEI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鷹熊龍象玩大國遊戲》: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同日,喬治亞政府軍進入該國的自治地區南奧塞梯首府,引發俄羅斯直接出兵干預。格軍無力抗擊,退守至首都第比利斯一線。俄軍攻入喬治亞境內,轉了一圈,幾天後撤出。喬治亞領導人向全球哭訴,美國、北約、歐盟除了給予道義支持和資金援助,別無他法。俄羅斯一氣之下,支持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從喬治亞分離,各自獨立。

南奧塞梯問題屬於世界上統一和分裂之爭中芝麻粒級別的故事。喬治亞自蘇聯解體後獨立,因懼怕俄羅斯的威脅,執意謀求加入北約,外交政策極端親美。俄羅斯對北約在東歐的擴張已經非常惱怒,明確反對近在咫尺的外高加索地區加入北約,這次出兵行動算是一次反擊。俄羅斯的「囂張」必然招致西方政客和媒體的口誅筆伐,免不了將「俄羅斯威脅論」又重複一遍。

俄羅斯(包括蘇聯)進入世界舞台成為重要角色只有幾百年,資格更老的西方和東方對它的認識都有一些困惑。西方認為它屬於東方,東方認為它屬於西方。其實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就是它的地理定位,歐亞大陸中的北方大國,北方民族的歷史烙印極深。

冷戰後期,當技術紅利不足以支撐蘇聯集團正常運轉時,結果就是華約解散、蘇聯解體。俄國熊生病後國力大減,短暫倒向西方,過得非常凄慘。隨著一輪石油價格上漲,經濟困局得到舒緩,並憑藉軍事優勢,俄羅斯又恢復了大國的姿態。對付國內分裂勢力,下手絕不留情;面對北約咄咄逼人的態勢,針鋒相對,幾乎以一國之力單挑北約。統一的俄羅斯領土面積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九分之一強,擁有毀滅世界的軍事能力,一直是歐洲的夢魘,美國的心病,所以謀求肢解俄羅斯是西方的長期策略,也是肢解蘇聯的延續。俄國熊和中國龍同病相憐,為保障共同利益和地區安全,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規模不斷擴大,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子,還要看美國鷹怎麼飛。

印度是另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以前溫順的印度象總是默默無聞,冷戰期間遊離於美蘇之間,與中國一樣,保持著貧窮而獨立的大國地位。如今印度憑藉衛星上天、航母下海、核武試爆、經濟發展,也開始指點江山,儘管它還不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前進的印度,充滿著神奇。種姓制度與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各種工業遺產相結合,居然令印度這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傳統強勢割據國家維持了統一的狀態。而缺少集權傳統,又與現代民主制度的某一方面很合拍,所以印度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了世界上人口龐大的民主國家。多黨制的民主選舉一絲不苟,就是計票工作慢了一些。印度統一和民主的效率都不高,公平性也難以保證。印度的工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貪污腐敗依然嚴重,快速增長的人口可能會招致災難。面對種種不足,印度人民也在努力。由於整體實力還較弱,有人經常輕視印度的現在,但是最好不要輕視印度的未來。

雖然美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但是俄中印三國都不承認美國的絕對權威。雖然美國可以無視很多國家的反對聲音,但是對這三個國家至少要在暗中認真對待。雖然不能說其他國家不重要,但是這四個國家現在確實很重要。

美國的超強地位基於超量的技術紅利,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逐漸積累起來的。美國鷹翱翔全球,傲視全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還在很多地區擁有強大的控制力。作為第一軍事強國,美國不僅有炫目的武器裝備,豐富的實戰經驗,還將昔日強國英法德日等納入麾下。它所打造的軍事同盟和所能動用的軍事資源,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企及,遠遠不在一個數量級。也就是說,美國不僅是一股單獨的力量,而是在領導一個龐大的集團。不管其性質是白社會還是黑社會,以美國為核心,大家合力維持集團運轉,爭取最大利益。這個集團是大航海時代以後,集五百年的功力形成的。雖然錯綜複雜,也並非鐵板一塊,但是傳承有序,現在的老大、盟主、宗主國就是美國。由此也不難理解美國驚人的國防開支,因為龐大的費用里包含了許多其他國家的國防開支。

以美國為核心的集團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值得大書特書。比如中國雖然不屬於美國領導的集團,也沒少遭受美國的明槍暗箭,但是改革開放年代,在美國維護的大環境下,中國受益良多,分享了很多好處。如果只有窮兵黷武,沒有維持和平,美國的地位根本不能保持。

以美國的實力,在很長一個時期,不需要什麼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只要少犯低級錯誤即可。不過相比於全世界和大歷史,美國還是太小。另外,重大技術突破不常有,有錢也禁不住折騰。隨著技術紅利減少,從冷戰結束至今,美國正在走下神壇,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露出敗相。老歐洲之後也會有老美國,就像歷史曾經抹去雅典城邦、大唐盛世的超強地位一樣,美國很難獨善其身。但是如果因此就斷定美國會一衰到底,也不現實。美國只是剛剛開始告別極盛時代,許多優勢還在,尤其是軍事實力仍然可以保證獲得很多的技術紅利。

美國現在還是按照當老大的傳統行事,在它的眼中,俄中印都是潛在的對手。而三國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要與美國展開競爭。如果按照過去的套路來推演,爆發戰爭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歷史有繼承,也有創新。現在這種新型大國關係既不同於冷戰,更有別於其他歷史時期。因為四國之間有對抗也有合作,而且從趨勢看,合作會越來越大於對抗。換一種說法,就是新的國際關係正在擺脫專制,邁向民主。

俄中印三國都不是傳統的海洋軍事強國,不過與美國一樣,都有廣闊的疆域。能成為當代的大國,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的五百年相比,海洋的重要性在二戰後呈現下降趨勢,其中英國的衰落很具有代表性。一個重要標誌是海軍規模大幅萎縮,例如航空母艦的數量急劇減少,因為在核武器面前航母威力大減。不過在戰術層面,海軍的威懾作用及對區域的控制作用依然不可小視,四處遊盪還是很管用的。

以前通過海洋四處派兵,藉助軍事手段獲取利益的效率很高,比如對資源富庶地區,強國出兵佔領即可。但是現在儘管還要依靠軍事力量,卻要用一套非常複雜的手段才能實現目標,很難強取豪奪奴役對方。從經濟角度看,戰爭本身是一項消耗活動,如果預估沒有收益不會主動開戰,儘管歷史上對戰爭的收益經常估計錯誤。但是現在,因為核武器的制衡作用,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普遍的共識是戰爭的投資收益率在下降,甚至肯定為負。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戰爭中人員傷亡和資源損耗的成本遠高於過去,對促進經濟弊大於利。進入21世紀以後,美國還希望通過戰爭獲益,但事與願違。阿富汗戰爭大賠特賠,美國總不能去靠種植鴉片來挽回損失。伊拉克戰爭的石油收益也不足以抵消費用,只能慘淡收場。除了避免直接參戰,挑撥別人打仗、坐收漁翁之利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畢竟全球化程度加深,大家的共同利益緊密糾纏,傷人等於傷己。對於各種可能引發軍事衝突的事端,尤其是大國之間,多是息事寧人,不像以往強勢的一方總是把事態擴大。這種軍事局面的變化,不僅讓很多曾經的兵家必爭之地失去了重要性,而且降低了各國軍事強人主政的幾率。

如果不論防禦作用,軍隊缺少實戰的情況在全球越來越明顯。現在軍備的規模與實際發生的戰事相比,確實有些浪費。但是誰也不敢輕言,由於戰事減少就要降低軍費,因為各種假想敵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國身兼大軍閥和大軍火商的雙重角色,它不放下刀,各種軍備競賽就不會停步。道有所不同的國家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只能舉刀相陪,幾個大國還要力爭做到「你有,我也要有」。

運用科技提升戰鬥力的路數大家是一致的,容不得半點邪門歪道。軍事演習和新武器的研發是現代軍事的亮點,血腥屠戮變成競技表演,實力較量淪為技藝切磋。軍事資源在實戰中消耗的比例越來越低,大家的所作所為都在避免真刀真槍,更多依靠提高嗓門和展示肌肉來獲取利益。如果不是因為潛在的威脅和零星的戰火還提醒著人們,僅從表面看,軍事已經變質為高碳和高雅的藝術,軍事產業幾乎可以歸入文化產業了。

儘管俄中印的的經濟已經與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接軌,但是三國的軍事均保持獨立。俄中印都具有很強的軍事威懾力量,在戰略層面,可以做到以陸防海,彌補海軍的弱勢,發展太空技術,彌補空軍的不足。隨著經濟體量的增大、軍事實力的增強,作為美國單極世界夢想的破壞者,三國展現出的「傲慢」態度令美國集團極為不適。三國不用向美國交保護費,卻可以自由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但是三國認為這是應得的利益,並籌劃制定更有利於自身的規則。所以同樣是經濟發展和商貿往來,三國背後的軍事意義與很多國家有本質不同,而歷史上的大國都是這樣行事的。俄中印之間也有矛盾和博弈,各自的發展並不是針對美國及西方,只是歷史進程中的一部分,但結果必然是減少西方的利益,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美俄中印四國都不是好好先生。印度是後來者,「逢印必反」或「印度威脅論」還缺乏市場。但在國際上,「逢美必反」、「逢俄必反」、「逢中必反」的大有人在,能獲得如此多的反對也是大國的殊榮。美俄中印四個國家之間各種差異極大,卻可以歸為一類,都是當今世界的大國。大國的地位很難只用精確的經濟數據或者製造業水平來衡量,有時候只能用籠統的綜合實力來概括。

大國有大國的邏輯和行為,可以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也可以是改變者。當自身利益受到影響時,就會有改變規則的舉動。大國有一己之私,也有國際擔當。在外人看來,每個大國都有所謂的雙重標準或者多重標準。其實不管什麼具體標準,目的都是綜合考量後維護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才是一條最通行、最根本的標準。面對強者,弱者如果想保持真正的獨立,需要提高安全成本的支出,這勢必會影響其他方面的發展。所以小國削弱獨立性,依附大國是一種常見的選擇,當然幸福與悲哀也就經常不能自主了。大國在地區擁有強勢,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正義。以往當大國發生衝突,誰擁有更先進的綜合技術,誰的實力更強,就會顯得更正義一些。現在大國間都不能形成絕對強勢,完全壓倒對方。彼此在利益分配上會出現妥協合作,各自的正義也會得到修正。這種新型的大國關係表明全球化的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避免大戰的同時,也避免了個別軍事強國多佔多得,促進了全世界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不隨他人之言,我的命運我做主,大國只能自己當自己的救世主。美俄中印可以做到各自為政、相互制衡,而且隨著實力的此消彼長,經濟的相互滲透,制衡的作用愈發明顯,也帶出了更大的合作空間。世界各國和地區正在摸索建立一種新的國際秩序。這一過程中,大國要學會適應,小國也要學會適應。現在世界人口眾多、國家眾多,國際關係看似複雜,其實可能是歷史中最簡單的。因為地理空間已經接近窮盡,主角又很少,再加上核武器坐鎮,因爭奪利益導致的政治衝動不能突破軍事和商業的限制,各種不切實際的妄想很難付諸行動,所以造成國際關係很難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重大變數。

新型大國關係的目標不僅要為本國謀利,美俄中印還是歷史傳承中形成的大文化圈的代表,所以也要為地區謀利。從趨勢看,俄中印三國合作,在全球尤其是歐亞大陸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同時美國影響力的減弱也是趨勢之一。這種演變存在競爭和博弈,但不一定要以勝負論,而更像是自然生態的恢復,最終要為全世界謀利。一個大文化圈如果階段性沒有大國當領袖,最容易出現亂局,突出的例子是伊斯蘭世界,因為其他各國找不到一個可以對地區安全負責的國家作為談判及合作的對象。

世界政局形成多極化很重要,各大文化圈有一個負責任的代表也很重要。大國維護地區長期穩定,不時顯露霸氣,有收益也有付出;小國處於弱勢,左右逢源,有收益也有付出。複雜的國際關係就像物理學一樣,有時候用經典力學就可以解釋,有時候則要用相對論或者量子力學來解釋。無論如何,誰都不能違反這些規律。用生物學來理解可能更直觀,就是一個由大家共同組成的政治生態圈。

————————我叫分割線————————

搜狐新聞:中國已成「製造大國」 220種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

  中新社北京10月5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達到20.8%。

  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近日在《人民日報》撰文,介紹新中國成立65年來的經濟成就,稱「中國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堅韌、智慧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令人讚歎的"中國奇蹟"。」

  文章稱,改革開放後,中國工業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中國製造」享譽全球,工業結構由門類單一到齊全、由低端製造向中高端製造邁進。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當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達到20.8%。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3年,中國完成工業增加值21.0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資料,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位,製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升級,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文章指,201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1847億元,比1995年增長33倍,年均增長21.6%;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08%,比1995年提高1.51個百分點。

  馬建堂指出,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非凡的成就,其經驗在於做到了「四個始終堅持」,一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二是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三是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四是始終堅持改革開放。

原標題: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超1/5

————————我叫分割線————————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中國第二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中國第一

農業生產總值:中國第一

工業生產總值:中國第一

國際貿易總額:中國第一

出口總額:中國第一

外匯儲備:中國第一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九十年代是個怎樣的時代?
如何看待美國蘭德公司的中國現狀分析報告?
為什麼中國堅持反對印度加入NSG?
如何把大學宿舍裝修成工農紅軍風格?

TAG:電影 | 技術 | 思考 | 影響力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