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職級是怎麼評定的?
我從公司治理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首先,沒有工作經驗的就不要來看我的答案了,看@三爺 的,比較清晰易懂。我的答案針對的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職場人群,用以提綱掣領。
Rule No.1 所有的title都是虛的。title不過是公司需要給你名片上印的內容而已,有的公司Manager就是很大的官,有的入門的小銷售也叫客戶經理。還有的銷售動不動就叫客戶總監的。其實啥都不是。在公司裡面,真正有意義的東西無非就是對公司的影響力,說的更粗俗一點,就是你能決定什麼,你手下有多少人,有多少槍(錢)?
所有的企業都是以BU這個模式來運轉了,BU,就是業務運營的最小單位,應當一個BU,至少包含產品/服務的產出部門,銷售/售前部門,運營部門,麻雀雖小也要五臟俱全,至於HR和財務,則不是必須,某些大公司會有相對獨立的多個BU,他們共享使用公司的HR和Finance部門,小公司自己就是完整BU。
BU以下,要分各種功能模塊,我們叫他Function,比如銷售,比如市場,比如項目管理,技術。HR和財務自己就是一個function。
在公司治理角度看來,function及以下真正的員工級別只有3種,分別是初級,資深,Leader,加上一個總監(Director),已經在function和BU管理層的分界點上,一隻腳進入管理層。
初級:就是剛進來的新人,啥都不懂,只能跑跑腿,幹些雜事,為資深和Leader打雜。
資深:就是能獨立開展工作,不需要給指導事事指點的員工,他們是業務層真正的執行者。資深和初級的區別是:開展工作不需要上級事事指導(自己知道自己該幹什麼)。
Leader:就是手下帶幾個初級或資深,他們一般負責一個function下面的某些分支,部分工作內容已經轉向管人和培養下屬。他們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所在,一般大的公司,優秀的公司,都是擁有一個相當可觀的優秀的Leader(也叫一線經理)人才隊伍。Leader和資深的區別是,工作職責里除了管事,還要管人。
總監:就是公司某一個function的總負責,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職責,對於公司管理層來說,他是公司管理層意圖向下分解到各個funtion去的負責人,他負責把公司戰略意圖成實際任務向下執行,同時把公司微觀業務層情況匯總向上彙報的中間人物。對於公司管理來說,所有公司的具體問題就此打住。具體和抽象問題就此分野。總監和Leader的區別是,總監負責把管理層的要求分解成具體問題,有時候也參與解決,Leader只負責解決他們。
總監以上員工,Deputy head,BU head, BU manager(還是那句話,名字不重要)就進入PL管理層,所謂PL是ProfitLoss,盈虧管理。在總監以前的所有層級,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你只要負責把事情搞定,不需要考慮到底這麼做是不是掙錢/是不是有戰略價值/有沒有現金流……
副總經理一般分管一個或幾個funtion事務,比如銷售副總,運營/生產副總,財務行政/人事方面的副總。
副總和下面總監的區別是:1、有資格討論公司戰略方針。對於某些公司重要的事務有知情權和建議權,下面沒有資格。2、他們管理基於公司整體方針,能看到財務報表。
副總和老總的區別是:後者能對重大議題進行決策,而前者不能。後者有公司的法定代表權,前者沒有,且一般情況下,後者已經具有BU的領袖身份,前者沒有。
一般副總和總經理加起來,構成管理團隊(management team)。當然有些公司不設副總,就以高級總監,資深總監,VP身份為稱呼,以區別於普通的總監,沒有決策參與權的總監,進入管理團隊。
到這個級別,一般就是BU的管理層面,再往上,就是比較大的公司才有的職務,大公司往往有多種不同的業務,就擁有不同的BU,有些BU之多一個團隊都管不過來,這時候就會設立事業群/集團/事業部,把多個近似的業務單元BU合併在一起成為一個業務集團,比如惠普就有列印與成像集團,企業業務集團等,這些集團,一般由多個BU組成,他們或面向共同的市場,或者共享後端生產製造資源。
業務群級管理者,和下級管理者的區別是:除了管理下級BU以外,集團管理層已經可以動用投資/參股/併購功能,在公司級別實現行業戰略布局。以借用BU之間的協同效應。而下面經理職責是管理好你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CEO,不詳談了,大家都知道。
許多公司會採用矩陣式管理結構,即每一個經理人地域,區域等歸屬一個管理reporting line,在具體產品線/業務上歸屬一個另一個reporting line。但是日常事務上,他們主要服從Local管理層管理。
這裡講講VP,diector等模糊的職務。有些VP,director是公司為了開拓新業務,或者一些重要專門事務設立的虛職,只負責這方面的事務。有些則是在公司集團層乃至事業群層任職,VP參與事務在集團處於很高的地位上,但在下級BU沒有任何直接領導權。有點「欽差大臣」,和「中央巡視組」的意味。
外企有很多種,從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到兩三個人的皮包公司都有。我只介紹我呆過的(全球2000-10000員工,年營收20-100億美金,總部在美國的IT企業中國研發中心研發崗位)公司的職級,其他的外企/職位我覺得應該大同小異。
第一級:
初級工程師(engineer):大學本科/研究生應屆畢業生,畢業後的2-3年都在這個職位上。這是個人職業生涯的初期。基本上在這個職級你不能獨立完成工作,需要更有經驗的工程師指導。公司對你的期望和要求就是按時完成任務,做事踏實認真,僅此而已。
第二級:
資深工程師(senior engineer):工作2-6年的工程師。不要被「senior」這個詞蒙蔽了。在外企,「senior」不代表對你技術或成就的認同,僅僅是「混得年頭久」的意思而已。絕大部分的工程師處於這個級別,並且會呆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作為senior,你被期望能獨立完成任務,有時會指導初級工程師工作,但是你基本不會獨立負責一個項目。第三級:
主任工程師(staff engineer,MTS):工作5-8年,甚至更久的工程師。通常在這個職級,你已開始承擔一些獨立的項目(可大可小),有幾個組員供你驅使。你的日常工作中,慢慢開始不全是技術工作,會有一些溝通協調、項目管理、進度追蹤之類的事情。如果你仍然希望保持在技術前沿的敏感(在中國,做到這一點是比較難的),那你應該已經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了,所謂的「go-to person」——「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的go-to guys.有的研發外企喜歡稱這個級別的工程師為MTS ——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意思沒兩樣,只是更好聽一點而已。這個級別其實是蠻尷尬的。大部分勤奮+天資一般的工程師做若干年以後,都會達到這個級別。但是再往上,就會遇到職業生涯的第一個瓶頸。通常在這個級別上,很多人會考慮轉型做管理。但是:第一,管理崗永遠僧多粥少,輪不輪得到你,需要準備、人脈和機會;第二,工程師的思維模式和管理崗位的思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別,你要先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並且適合做管理(關於工程師轉型做管理的問題,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第三,外企的一線經理其實很難做,其中苦楚不足為外人道(同樣,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外企一線經理的苦樂經)。如果你覺得自己適合併且喜歡做管理,就要早做準備,讓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體現。
如果你希望繼續保持在技術專家的道路上,這條路在中國其實更難走,你要有堅持下去的思想準備,或者早作打算出國。再往上,你通常就會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做管理,或者繼續做技術。正經的歐美公司都會強調同崗同酬,就是相同級別的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待遇相同。怎麼說呢?這一點外企至少比國企和民企做得好,相同級別上管理崗和技術崗的薪資確實大抵相當。但是在職業發展上,相同級別的管理崗位總是要比技術崗位的責任更大一些,相應的話語權更大一些。外企的潛規則之一就是:技術崗始終是僱員,但管理崗是自己人。
下面分別介紹每一級別上的管理職位和技術職位。每個公司的職位title不同,職責和待遇也不盡相同。我這裡說的是我所經歷過的幾家公司的級別(這幾家公司都是差不多的),我相信也是大多數外企研發部門的普遍情況。
第3.5級:
初級經理(section manager/team lead):Section manager 在很多公司和MTS是平級的。套軍隊里的術語,MTS 相當於專業軍士,而section manager相當于軍士長或者准尉。section manager多數是個過渡級別,為了讓有潛質做經理的工程師慢慢適應管理崗位的工作性質、工作倫理和行事風格而設。有的公司就直接管這個級別叫lead。這個級別一般還是要做技術工作的,但是精力已經逐漸轉到項目管理和人事管理上來了。第四級
經理(manager):外企的中堅力量。大部分外企的成功運作依賴著眾多一線經理的不懈努力。不同外企不同職位對經理的定義千差萬別,不過共同的一點是經理要直接負責一個項目的成敗。經理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項目管理:調配資源、分配任務、外部溝通、控制進度、發布成果;-技術決策:是否/何時/何人/以何種方式解決某個工程問題,技術方案的取捨,工具/流程的改造;- 人事管理:招聘、團隊建設、評級、加薪。
經理就是部隊里的連長兼指導員。如果團隊里有資深且合得來的MTS/SMTS,經理可以抽身出來專註於做指導員,否則經理就要技術管理一肩挑,不是個好活啊!資深主任工程師(senior staff engineer/SMTS):MTS的自然延續。國內的技術人員,能走到這個級別還堅持做技術的,已經不多了。SMTS有兩種,一種是承擔了經理的技術決策(甚至一部分項目管理)職能,類似project manager;另一種是純粹的技術專家,專門啃硬骨頭的。
第五級:
資深經理(senior manager):和senior engineer不太一樣,這裡的「senior」除了資歷老,還往往附加有「管理範圍大」或「職責重要」的含義。資深經理常常會管不止一個項目或團隊,有其他經理/初級經理向他彙報。做到資深經理這個級別,意味著達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二個瓶頸,再往上每上一級台階都越來越辛苦。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PMTS):國內工程師,我見到過最高的技術級別就是PMTS,每個公司一兩個,基本就是「大牛」的意思。Principal engineer在國外,經常是一個完整產品項目的技術負責人(之一)。
前面說過,在國內做技術,玻璃天花板更低。除了國內和國外在技術起點和信息豐富程度上的差別外,「信任度」和「溝通能力」是兩個更大的問題。要成為PMTS,就要有PMTS級別的項目做。國外總部是否信任中國的工程師能承擔這個級別的項目,以及中國工程師是否能夠完成這個級別項目需要的繁重(跨部門,跨時區,高頻度)溝通,是妨礙中國工程師晉陞的主要障礙。在全球,PMTS之上的技術崗位往往還有幾級,比如distinguished engineer/architect等等。最高的技術級別一般稱為fellow,通常是公司的技術形象代言人,在行業內享有崇高聲譽。級別上fellow常與VP是平級的。(在華的)中國人能成為外企的fellow嗎?拭目以待。第六級:
總監(director):總監通常是一個部門/工種的總負責人。比如在我呆過的IC設計公司,硬體/軟體研發中國方面的最高職位就是總監。他們下面通常有不止一個項目在運作。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並不了解所有細節的情況下)確保所有這些項目都能順利交付。在總監這個級別,個人魅力、人際關係和判斷力,就要比技術能力來得重要得多了。從資深經理到總監,是外企管理人員要面臨的另一個瓶頸。一般來說,外企中國區的總監位置就那麼幾個。從外企總部的眼光來看,資深經理還是「當地人」,而總監則已經成了「自己人」。總監們除了個人能力,和總部的關係也非常重要。很多經理人幹了一輩子,職級就停留在資深經理上,這種情況一點都不少見。
第七級:
資深總監(senior director):我呆過的幾個外企,無一例外的,中國研發中心的大老闆都是資深總監,且都是由美國總部直接外派過來的,且都是在美國受教育,在美國浸淫多年的台灣人。關於外企喜歡用什麼樣的中國區高管,為什麼台灣/香港人成為外企在華高管的主流,以後有機會另文介紹。這個級別以上,就不是我能輕易接觸得到的了。有很多外企在華的最高管理階層是副總裁(VP),但是請注意,VP這個職級是水分很大的。我目前所在的公司裡面,title都叫VP的,內部級別可以差三級。一般來說,中國區老大這個VP的含水量都不小,我覺得其實和senior director沒有什麼差別。通常他們都不是核心決策層的成員。對銷售VP來說,如果中國區業務做得好,可以成為「封疆大吏」,但中國區研發中心的VP,話語權往往是很有限的。而對大多數在職場打拚了半輩子的senior director來說,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就止步於此了。從director 到VP,是只屬於少數職場精英們的最後一個升職(升值)瓶頸。第八級:
副總裁(vice president/VP):前面說過了,外企在中國的VP都水分挺大的。但是在外企總部,VP是所謂「高管」的入門級別。成為VP意味著成為某一項業務/職能的最高負責人。VP也是分級別的。以外企的慣例,普通的VP只是senior director的自然延續,或者比較小的業務方向/支持性部門的頭。Senior VP才是核心業務部門的總負責人。並非所有的senior VP都有資格成為executive VP——EVP才是整個公司的核心管理層。第九級:
首席執行官/總裁(CEO/President):這個級別就不討論了。對外企來說,這個位子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輪不到中國人坐。此外,外企中常有General Manager(GM)的職位。但這個職位經常是代表某個業務方向/市場的總負責人和協調人。GM的職級可大可小,從director到EVP都有可能(manager級別的GM我也見過,不過通常只是唬人而已)。成為GM僅僅代表在他所管理的方向上,他具有最高的決定權。
以上。
我司簡單明了,叫做LX,就是level啦
L1- 就一個 CEO
L2 - 各條塊老大
L3 - 各分條塊老大
L4 - 各條塊各區域老大
L5 - 高級經理和高級顧問
L6 -經理和顧問高級專業人員
L7一般專業人員
L8-實習生
扁平不
如果題主是想了解如何評定的,以上很多答案都沒有回答提主」如何評定「這個問題,只是說明了存在哪些職級、或者職級的工作許可權大小、需要什麼樣的任職資格等等。我認為提主說的職級如何評定,可能包含兩方面,一是確定安排某個職位、二是確定這個職位在企業里的等級是什麼?關於如何確定是否安排某個職位,這個就是諮詢裡面定崗定編的業務範疇,具體方法有業務量預測法、觀察法等,可以搜索了解下。關於職位的等級如何確定,本人外企呆的時間不長,純從諮詢方法論角度來說,有好幾種職位價值評估方法,如美世的IPE、合益的海氏評估法、翰威特的Job Link、韜睿惠悅的GGS都是比較常用的職位評估辦法,核心原理都是點因素評分法,就是選取評估要素,然後對每個要素進行打分,結果就是得出每個崗位的等級,以上四種都有一定的缺陷或者說是適用範圍,四大人力資源諮詢公司賣這套工具,核心價值還在於它們積累下來的資料庫,能夠很好的按照市場水平去安排職位等級,便於企業參與市場化的人才競爭。當然,後續還可以建立與之對應的任職資格要求,甚至還有一系列諸如能力素質模型、發展培訓體系等等。
做為外企工作人,只簡單介紹跨國企業的職級,分兩條線,管理類與技術類
管理類PM--&>senior PM--&>Program M--&>Senior Program M-&>Director-&>Senior D--&>Region VP-&>VP--&>Enterprise VP-&>CXO
技術類 Technican-&>engineer-&>senior engineer-&>staff engineer-&>Pric engineer--&>Senior Pric-&>Scientist-&>fellow/CTO
一般來說,除非是企業初創期,從技術路線走到Fellow/CTO,基本不可能,所以在Staff E/Pric E之時,要轉行啊,不過管理崗也是僧多粥少,努力吧.
推薦閱讀:
※有哪些曾經別人說你不懂,現在自己經歷了,懂了的事?
※你是否有過「出淤泥而不染」的經歷呢?
※你有過哪些細思恐極的經歷?
※你做過什麼歷史事件的見證者?
※考試考倒數第一是怎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