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 的賠款是如何籌措的?
甲午海戰2億3千萬兩白銀是如何籌措的。 今天看《曉說》的時候,說頤和園才花了600萬兩,最先進的戰艦100多萬兩。
而日本依靠其中的8000萬兩賠款發展海軍,在10年日俄戰爭的時候就能打敗俄國。為什麼中國當初拿不出充足的錢來發展自己的海軍呢?如果更進一步希望有人能詳細解釋一下中國當時的經濟狀況。據說一開始的時候是2兩白銀兌換1美元,1戰的時候能夠0.6兩白銀兌換1美元。美國,英國,中國這些國家的政府收入每年有多少?
一億二千萬兩白銀對一個人口億萬的大一統帝國來說不是太大的數字,當時是用關稅抵押向西方銀行團借款貌似。
有意思的是甲午戰敗後清廷開始了財政改革,建立了部分近代化的稅收制度,不到十年間就又建設出北洋六鎮這樣起碼硬體上近代化的軍隊,說明錢其實不是大問題,會不會組織運用財富才是問題。農業帝國和近代工業國差距太大了。
所以本質上,甲午戰敗並不是因為什麼沒有拿錢來發展海軍(北洋艦隊成軍後的確是亞洲噸位第一),而是整個國家組織體制和動員能力的不足。簡而言之,老式帝國的一個地方軍閥(淮軍+北洋艦隊,其實都是李鴻章的部曲)是打不過初步近代化的民族國家(日本)的全部精銳部隊的。
想了解近代歷史上政府財政經濟狀況的信息,有本書叫《北洋軍閥軍事經濟史》。北洋軍閥軍事經濟史.pdf_免費高速下載戶部歲入銀七千萬,常歲亦已患貧,大農仰屋,羅掘無術,鬻官稅賭,亦忍恥
為之,而所得無幾。然且旱潦河災,船炮巨帑,皆不能舉。聞日本索償二萬萬,是使我臣民上下三歲不食乃能給之。
——康有為
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5億1千萬(日元,這個可能是按3億兩算的)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日本國民都覺得無比的富裕!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
至於這筆錢怎麼還,還了多少,《馬關條約》有具體規定:
「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准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於本約批准互換後十二個月內交清;餘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遞年之款於兩年內交清,第二次於三年內交清,第三次於四年內交清,第四次於五年內交清,第五次於六年內交清,第六次於七年內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約批准互換之後起算。又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中國之便。」
加上利息之後,清朝繳納的賠款要明顯多於規定的2億兩(嚴謹一點說,還要加3000萬兩贖遼費和150萬兩駐威海衛日軍軍費——每年50萬兩,共三年)。不僅如此,日本方面還借口庫平銀成色和英鎊匯率問題,從中漁利。
清朝實繳賠款為2.597億兩,合3.895億日元,為日本年財政收入的約5倍,中國的約3倍。(甲午戰爭日軍軍費僅為7896萬日元,占賠款22%)
順便說一句,有個上古老謠言就是「甲午戰爭的賠款有百分之多少多少被用在教育上了,所以日本才這麼強」,甲午賠款中只有1000萬日元(3%)用在了教育上,而用于軍隊的佔了85%。
【部分數據來源:鳳凰網《重讀甲午》】
理論上的甲午賠款總共包括2億兩白銀以及2125萬兩的利息,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日軍佔領七年共350萬兩的費用。
這包袱實在太大,好在附加條件是只要三年內付清,利息可以免除,日軍也可以從威海衛提前撤走,所以大清國想盡辦法湊錢,畢竟只要湊錢夠快,2000萬多的損失還是能挽回的。大清再怎麼說也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本來不是賣國的話,是老佛爺跟大臣說的,實際聯繫上下文的意思是,咱們大清都被打成狗了,你們去談判,賠款在所難免,但是得考慮國情,想想咱們家底還有多少,能少賠點就少賠點,把洋鬼子糊弄住就成。
所以說清政府還是不傻的,不然也撐不到20世紀。不多省錢拿什麼過日子修園子啊!所以明知道西方銀行團不懷好意,借款絕對是出賣靈魂的交易(厘金,鹽稅做抵押,海關管理權,鐵路修築權,開設分行權,擴大通商通航,甚至直接割地)。那沒辦法,管他那麼多呢,海關都讓英國人把著多少年了,鐵路又不是沒讓歪果仁修過,至於開銀行和割地都TM習慣了,要緊的是眼前這2000多萬得先省下來。
於是就有了95年向俄法銀行團借款,賠了第一筆八千萬兩,但是第二年賠款又沒著落了,還想再借。英德兩國又不幹了,生意不能全讓你們一家給包了,俄法實力差英德太多,只能讓步。於是96,98年兩次改向英德銀行團借款。這兩次就直接把賠款還清了。
省錢作戰大成功√老佛爺很高興。
然而為了省那2000多萬兩銀子,大清海關完全成了洋人的,厘金和鹽稅都支了出去。要知道大清朝的經濟命脈可都在這三樣上啊。。。。
更噁心的是三次借款的利息結算不是一成不變的,俄法借款是4%,英德借款是5%,即使這樣也是高利貸了。更何況TMD利率還帶漲的。。。還不允許提前還清。。。。(那你豈不是很棒棒.jpg)
除了毛子有命借沒命收,1917年鬧了革命,剩下的法國借款1931年還清,第一批英德借款1932年還清,到了1938年還沒還清第二批。。。。。足足被噁心了40年啊。所以說,老哥們,
高炮一時爽,還錢火葬場啊喂!(滑稽)乾貨出自https://mr.baidu.com/livfyqf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的三次大借款研究》原作者文天植 白城師範學院共分了四期,兩億兩庫平銀約合3000多萬英鎊,雙方約定以英鎊還款。
第一期於條約簽訂後六個月還款,清政府向俄法銀團借了1600萬英鎊,還了820w英鎊,合5000萬兩白銀。
第二期於條約簽訂後一年,也就是1896年5月還款,清政府向滙豐和德華借了1600英鎊(英德借款),5月清政府駐德駐英公使分別向日方交付400多萬英鎊,約5200w英鎊(5000w兩應還款+200w利息+50w駐軍費)第三期於條約簽訂後兩年還,還了290w英鎊。包含50w駐軍費第四期於1898年5月還,清政府向英德借款1600w英鎊(英德續借款),向日方支付1200w英鎊。甲午還款共計3100w英鎊。之後三國干涉還遼,清政府從俄法借款和英德借款中提取500w英鎊,作為贖遼費。總賠款3600多萬英鎊,約兩億兩千萬兩白銀。光緒初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約為8000w兩,考慮到增長,相當於賠了兩年半的財政收入……當然,比著之後的庚子賠款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向外國銀行借款,幾十年後還清
用英國人管理的海關稅收作為抵押,以此進行分期償還。
我記得是向外國借款,把款先賠上,然後外國掌握關稅,收到的稅先用於償還欠債和利息,然後剩下的再給清朝政府補貼
法俄借款,英德借款,英德續借,關稅抵押,地方厘金,鹽稅抵押。慘不忍睹。
稅收,厘金,地方分攤,關稅抵押借款。
「為什麼中國當初拿不出充足的錢來發展自己的海軍呢?」我記得我的歷史老師和我說 那時候中國的海軍很厲害 號稱亞洲第一 但是海軍畢竟是後興起的 所以清政府花了很多心思和金錢 刻意拔高其地位 導致同樣等級的陸地士兵(也就是現在的陸軍)心裡失衡 最後甲午海戰 日本不是從正面攻打北洋艦隊 而是繞到陸地上 佔領旅順的陸地炮台 調轉炮口 炮擊港內軍艦 最終造成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毛主席說的好: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外無派,真是奇怪。大清朝廷派系粗略的分兩派(注意,是粗略分)。滿蒙官僚一派,漢族官僚一派。北洋艦隊主力艦隊25艘,輔助艦艇50艘。
發展到最後北洋艦隊已經成了李鴻章個人的私產了。如果在發展北洋水師,漢族官僚做大,滿蒙官僚在朝廷說話就沒分量了。所以寧可拿錢來修頤和園,也不拿錢來再投北洋水師,畢竟要雨露均沾。
甲午海戰,李鴻章心裡是清楚的,力戰,有損失,打贏,功高震主,北洋水師換人。輕則失勢,重則丟烏沙。吃力不討好。力戰,有損失,打輸,永遠不會出現在朝堂之上。不戰,有損失,打輸,和談(前車之鑒),主力保存(畢竟亞洲第一的艦隊),朝廷依賴。當時李鴻章的政策是避戰,為的是保留實力,因為在朝廷上說話是要有軍事實力再背後撐腰的。同時,各路官僚不配合,在關鍵時刻跑的跑,投降的投降,日軍陸軍直接端了劉公島海軍基地,等於是大本營都沒有了,基本上北洋水師在海上就成靶子。中國人歷來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這只是從一個方面來分析(不喜勿噴),甲午的失敗是所有問題的總爆發,帝國衰落,大勢已去的最直接體現。本來要賠三億兩白銀後因打了李鴻章一槍賠了兩億三千萬兩白銀
推薦閱讀:
※為何曹操不認為孫家有英雄?
※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有沒有因為女性而壞了大事的情況?
※如果美國這個國家突然消失了,現代世界格局會變怎樣?
※滿族人口是漢族的幾百分之一,為何清朝能統治中國幾個世紀?
※非史學專業者應如何選讀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