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打車為什麼將補貼短暫調為 5 元後,又迅速調至 12-20 元?
這種補貼策略轉變的原因是什麼?新一輪補貼遊戲會玩兒多久?
http://tech.qq.com/a/20140217/006881.htm嘀嘀打車宣布,從 2 月 17 日零時起,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開啟第三輪補貼活動,補貼總額達到 10 億元。
據悉,本輪嘀嘀打車的補貼活動具體措施分為以下三點:
1、使用嘀嘀打車並選擇微信支付,乘客立減 10 元,每天 3 次,新乘客首單立減 15 元;
2、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用微信支付收車費,每單獎 10 元,每天 10 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 5 單每單獎 5 元,後 5 單每單獎 10 元;
3、所有城市的司機使用微信支付首單立獎 50 元。
今年 1 月初,嘀嘀和微信支付展開活動,微信支付乘客立減 10 元,司機立獎 10 元; 2 月 10 日,雙方推出第二輪營銷,將返現額度減為 5 元。
-------------------------2.18----------------------
更新:嘀嘀打車補貼升至12至20元不等 可獲贈微信飛機遊戲高端戰機_Techweb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宣佈於今日零點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20元不等的補貼,每天3次。同時嘀嘀打車宣布與騰訊遊戲聯手,將對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高端戰機1架。
快的打車調整補貼 最低減13元_Techweb
針對此番調整,快的方面表示:「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只要對手調整了,我們的政策就自動調整。」
由於微信支付的補貼才剛開始不久,所以第一次下調為5元初衷也許就不是永久性的
我認為一降一升原因有二:1、測試補貼和推廣的相關關係,可以類比成app store付費應用時常的調價行為;2、用戶始終面對不變的補貼政策容易降低新鮮感、習慣於10元後也就認為這個補貼理所應當了,而不是把它真的當作福利-------------------------------------------------------修改時間:2月19日--------------
這兩天正好在思考關於平台產品如何快速建立門檻的問題。
1、由於打車軟體提供的服務本身僅僅是「調度台+支付」,而實際提供「打車服務」的是個體計程車司機,兩個軟體在核心服務的體驗角度來說很難做出差異化2、因為用戶(司機+乘客)切換平台沒有任何成本,單純通過燒錢形成壟斷是沒有希望的3、回歸到初衷,阿里投快的、騰訊投嘀嘀,本質是支付寶和微信在移動支付的市場上打架所以,這個補貼大戰可以看作是如何為自家的移動支付帶來更多的用戶和粘性。
這是另一個平台競爭,於是我們可以暢想一下其他的補貼政策。
補貼是關於資源,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兩家的主要資源。
阿里——重電商+輕社交(微博)騰訊——重社交+重遊戲+輕電商(易迅,maybe京東?)這樣一比,阿里是很吃虧的。電商的背後是貨品,一個個都是物理屬性,如果要談補貼,阿里只能硬生生地掏錢。
而對於騰訊來講,無論是社交還是遊戲,都是虛擬屬性的資源,補貼無上限(高端戰機送1架跟送100架沒有成本上的差別)所以阿里一定有將價格戰進行到底的決心,就是比你多一塊。因為它沒有別的選擇,總不能補貼淘寶賣家信譽吧。。用快的,送皇冠噢親~~而騰訊的選擇就多多了。用嘀嘀,送飛機;用嘀嘀,建千人微信群;用嘀嘀,當月表情免費載;用嘀嘀。。。。先吃飯去了,下次繼續扯~~~~~~~~~~~~在滴滴下調到5元之後,在我認識範圍內十幾個滴滴打車的使用者在第一時間換用了快的。
是的,如果不繼續燒錢,那麼之前的錢就白燒了。
除非兩家達成默契,或者有一家完全壟斷司機市場,否則燒錢將會繼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明確像滴滴打車、快的搭車這樣移動互聯網公司如此大規模燒錢的目的 如此大規模補貼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講有兩個: 1.短時間內推廣;消費者的用戶習慣是很難改變的,當下我們打車主要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路邊攔車,其二是電調(個別城市有)。那麼讓用戶在短時間內使用該移動應用,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用戶帶來看得見的實惠,最給力的實惠是什麼,你說是什麼?當然是錢,有一天你打車12元車費,你只需要花2元錢的時候,你就會愛上它。別跟我扯什麼滴滴打車簡單、方便什麼的,電調也能做到,目前情況下補貼是最誘惑人的。所以,燒錢的目的之一就是抓住客戶,急速推廣。 2.培養用戶習慣。放一起說就是培育市場,我們知道一旦用戶的消費習慣被培養了起來,那麼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國內培育市場典型的案例就是淘寶和茶飲料,淘寶之前花大量的時間金錢去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如何培養用戶習慣(如何培養用戶習慣)茶飲料也是,之前沒人喝,但是用戶消費習慣被培養起來後,其價值各位都看到了。統一茶飲料如何闖進消費者的眼球?(http://info.ceo.hc360.com/2004/03/290824946.shtml)。習慣這個東西力量非常強大,像我目前玩遊戲,只玩DOTA,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玩DOTA2,及其LOL,原因就是我不習慣DOTA2、LOL的畫面,有人他們畫面做的更好,但是對不起,我習慣了DOTA,你再BBBBB其他,我還是說「我習慣了DOTA」。 了解上述知識之後,我們回到問題本身,滴滴打車當下如此大力度的補貼,其目的自然是培育市場,而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舉動,目的有四個:1.檢驗其之前培育市場的成果,在抽離如此大強度的補貼後,用戶數量是否會震蕩,從而判斷用戶消費習慣的養成與否(補貼由10元變為5元)。2.最近滴滴打車現金流吃緊,騰訊對其財力支援停止(補貼由10元變為5元),從這方面看也可以看成是滴滴主要削減市場培育成本的嘗試,畢竟這麼多錢誰都燒不起,燒錢只是短暫的。3.新一輪融資談妥,滴滴已經過了C輪融資,金沙江創投A輪300萬美元融資,去年5月獲得騰訊1500萬美元投資,獲1億美元融資 中信產業基金領投),又有錢了,我又是爺了,啦啦啦啦(5快補貼調回10快)。4.競爭對手補貼政策強度不減少,快的目前算是滴滴最大的競爭對手,在此補貼調整期間,司機反映來自快的打車的單子明顯比滴滴多了許多,消費者看重的還是價格補貼,畢竟快的和滴滴二者的用戶體驗幾乎無差異,基於市場佔有量考慮,有錢了得立馬調回來,不然之前攢的家底都會被快的掏去(5快補貼調回10快)。 當然從這補貼調整我們也能簡單的看得出點東西:1.用戶習慣還在培養期,需要扶持。2.市場佔用率是關鍵,有習慣無市場佔有都是扯淡(有興趣的可以查看我們過茶飲料用戶消費習慣培養的資料,大概意思就是某企業把用戶習慣培養起來了,但是市場佔用率木有,悲劇)。3.補貼下調後,客戶量發生了震蕩。 最後我想吐槽下,這個用戶習慣培養到底是培養用戶使用打車軟體,改變傳統打車的習慣,還是培養用戶享受10塊錢補貼的習慣,貌似客戶現在習慣了有補貼,哈哈哈,是不是和公司的補貼初衷事與願違了?暫時就想這麼多,回答的不專業,可以討論,再補充。
————我是閹割線————我是線線———————我自豪————————我驕傲————-
問題1: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會不會出現倒逼形象:就是你不用APP根本打不到車的情況,因為計程車們都「有主」了,逼著你使用APP打車?問題2:那麼如果那些沒有使用APP習慣的人不買單,並轉向監管部門吐槽說打不到車云云,那麼監管部門又會有什麼反應,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又如何與監管部門達成一致意見? 各位知友,歡迎就上述我提的兩個問題展開廣泛的,不失逼格的討論。——————————————————————————————————————————更新於2.19 很多人提到手機支付問題,感覺有必要提醒下大家。我認為這兩家公司絕對不是這麼想的,這兩家公司是滴滴和快的,而不是阿里和騰訊。阿里和騰訊只是投資人,而且不是天使投,連A投都不是。快的和滴滴的燒錢決策不是由投資人做的,最多受到投資人的影響。當然阿里和騰訊可能是奔著推廣移動支付去的,但這不等於滴滴和快的也是。試想下,移動支付習慣培養起來了,滴滴和快的有何收益?個人認為,兩家公司如此燒錢的初衷不在於培養用戶的支付習慣,其初衷是發展自己的打車業務,各位請牢記,他們是提供線上打車服務的公司,而不是支付寶、財付通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說現有培養客戶線上打車習慣的同時,順帶培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滴滴和快的看重的是培養客戶打車習慣,而阿里和騰訊看重的是培養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切莫把投資人的業務和創業公司的業務混淆。嘀嘀和快的通過前一輪的土豪燒錢,已經把其他對手基本打殘了,市場上只有這兩家在體量和實力上能抗衡,背後站著騰訊和阿里,都不是缺錢的主。
嘀嘀之前下降補貼,一是燒錢太快,二是想改變營銷策略,通過降補篩選有效用戶,嘗試其他方式來吸引用戶。但是快的沒有退讓的意思,繼續保持投入。而目前的用戶基本以趨利為主,無論司機還是乘客,降補後轉向快的可能性都在增大。如果嘀嘀不及時跟進,有可能前功盡棄,把之前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了。
背後撐腰的阿里和騰迅目的是培養用戶支付習慣,搶佔移動O2O市場的入口。於是嘀嘀在和小馬哥商量後,果斷又砸5億重新展開攻勢。.
騰訊最近一段時間明顯加快了布局,動作挺大,投資大眾點評、京東,直逼阿里的要害。這個時候阿里絕對不可能避讓的,不能把後面跟的一幫阿里陣營小兄弟搞心寒了。所以目測雙方燒錢砸場子還將繼續一段。
----------------------------------再補充個預測:戰爭的結果,快的最終可能被阿里全盤收購。----------------------------------3月3日更新:據說快的現在實際控制人已經是支付寶的樊治銘。我覺得上面有些人把培養習慣說小了,這兩家絕對不只是在培養打車的習慣,更多的是,讓用戶發現,除開網路購物,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用手機付款。
比如說哪天我去商場買件衣服,結算的pos機上出現個二維碼,我自己用手機一掃,付款完成。或者我去菜市場買個菜,賣菜的和我拿出手機一碰,也付了款。可能有部分原因是騰訊測試微信對用戶的粘合度,10到5,再5到10之間的用戶數據分析。測試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之間的用戶差距。為未來戰略提供可靠的數據。
很簡單吧,就是快的/支付寶逼的嘛。。
兩家都以為只要自己堅持到最後就能得到馬太效應的獎勵,不過這類低頻次工具性軟體粘性很差,就如同當年的新華字典,就算做到了人手一份,誰會在上面逗留,照樣用完即棄,喜新厭舊
就是自從發現紅包這個自己陪自己玩的東西好像被各方評價得不錯以後,又新憋的招唄。
總會有人一天需要打三次或者四次車的啊。
個人覺得馬雲之所以在快的打車上花費如此大的投資有兩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為了給快遞增加客戶基礎 第二個原因也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使更多人用支付寶 因為支付寶和餘額寶是相包含的 所以月寶的用戶量會增多 這樣就會騙更多人往餘額寶存錢 而餘額寶的收益是非常不穩定的 因為跟馬雲投資的證券保險有很大關係 收益是浮動的 而且不可能達到與其承諾的標準 客戶在餘額寶中的錢不一定是定量 所以世紀能得到的手的收益是微乎其微
關鍵對於他們兩家來說,這就是玩,不覺得這樣吵一吵很好玩嗎?我認為這樣的競爭對雙方都有利,不這樣怎麼會有這麼多話題,這麼多免費廣告?說不定快的和嘀嘀的老大們,正坐在一起喝茶呢。
為什麼?因為快的!快的一直10元補貼,還承諾永遠比嘀嘀多一塊
說明了用戶的選擇,產品的用戶粘性太差。誰的優惠力度大用戶選擇誰,此時產品的體驗,支付的便捷性都不在是用戶關注的主體內容了。這是有與沒有的差別了!
藉此問題再問個問題 @羅文@劉關張@趙冬 ,兩家公司的燒錢競爭什麼時候會停止(停止的特徵)?圈到了用戶,後期的盈利模式如何看待?(前向面向用戶的還是後向針對服務的)首先,我認為對於這項服務,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基本可歸結為在服務相差不多的情況,誰給的好處多就傾向於哪邊,所以我覺得回調的原因應該更傾向於滴滴發現自己的市場佔有率被快的侵佔了所以趕忙又提回原來的補貼準備奪回自己丟失的陣地。
其次,我也很贊成培育用戶習慣,而且排除補貼,這項服務其實最大的受益者是計程車司機,因為打車軟體的存在節約了司機很多時間成本以及物質成本(汽油),同時又給消費者帶來很多時間上的便利之處,一石二鳥的存在,使用打車軟體成為一種習慣。現在主流趨勢就在於要滿足用戶們的需求,而不是創造需求,打車軟體正是滿足了用戶們的需求而產生的。
但是為什麼要下調補貼,我覺得在還在拼市場佔有率的時候,這步非常冒險?真的只是為了測用戶數量震蕩么。。。用戶習慣應該養成有那麼快嗎?現在感覺身邊人依然還是處在誰給優惠多用誰家軟體的情況。。。以上只是自己一些小小想法~歡迎各位一起交流 - -有人和我一樣好煩在車上聽到打車軟體的聲音嗎?所以至今為止貼多貼少都堅持電掉…
推薦閱讀:
※交通部 2015 年 10 月公布的專車新規會對滴滴出行、Uber 等運營造成哪些影響?
※乘坐滴滴順風車是怎樣的體驗?
※滴滴打車的專車是否屬於合法的計程車?
※嘀嘀打車的模式與 Uber 有哪些差異?Uber 能否進入中國?
※把uber在中國總部被查與打破壟斷,打倒特權聯繫起來的人是沒有用過滴滴與快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