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銀行的估值為什麼用 DDM,而不是傳統的 DCF 估值方法?

銀行的估值為什麼用DDM,而不是傳統的DCF估值方法


銀行是balance sheet-centric. 也就是說利潤是由資產負債表驅動的。因此,很難區分什麼是operating activities, financing and investing. 比如debt可能對於普通公司來說是financing,但對於銀行來說是某種「原材料」 應該屬於operating的範疇。因此cash flow 很難計算。

基於以上原因,FCFF計算Enterprise value變得沒有什麼價值,而FCFE又排除了interest,而銀行的interest乃是主營,也意義不大。

此外Capex也難以計算,對於普通公司來說資本支出應屬於對經營業務的再投資,但銀行財務報表上的資本支出一般都很小,這是由銀行特殊的模式決定的,而另一個一般可以歸為銀行資本支出的基本就是人力資本了,但這一項你又很難在財報中找清楚。

運營資本波動很大,預測出來也肯定不靠譜,意義不大。

因此,自由現金流難以計算。

DDM的假設都是基於資產負債表的,更加符合銀行的經營模式,也不依賴於利潤表、自由現金流。因此多用DDM。


本身銀行財報的結構就和其他公司不一樣,dcf對銀行意義不大。等待專業人士來詳細解釋。


樓上對於銀行財報和結構都給了比較清晰的答案,我就從實際操作上來講幾點吧。

1. FCF:對於銀行來說,它們的傳統業務上盈利是透過借出借入資金的利息差而來的,意味著一般企業的operating result跟financial result在銀行看來是難以區分的,這樣的話Free Cash Flow怎麼計算?計算不了。(在銀行或一些金融機構,利息支出更像是COGS,而利息差就好比Gross Margin,就像樓上所說的一樣,財報的結構是不一樣的)

2. WACC:銀行有至少上百種不同類型的債務,其中包含不同種類的存款賬戶,在這種情況下,Cost of Debt怎麼計算?計算不了。因此也導致作為Discount rate的WACC也計算不出來。

3. 目標資本結構:很多時做DCF都有一個預設的資本結構(Debt to equity ratio),有別於一般企業,銀行的equity ratio取決於風險加權資產(risk weighted assets)而不是資產,因此在風險結構複雜的情況下目標資本結構也是確立不了的。

保險公司也是一樣的原因。


樓上說的很對,我來補充兩點他們沒提到的:

1. 之所以用DDM估值銀行,操作上無法計算現金流確實是最主要的原因。這點@Under Dog 的回答已經說清了。

2.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銀行(或其他金融企業)正好也比較適合DDM估值。其一,多數銀行運作比較成熟,加上有撥備起到平滑效應,業績波動不大,分紅穩定,適宜DDM。其次,銀行的發展非常受限於資本金 equity(有資本充足率等要求),而凈利潤減去分紅就是資本金的增加值。所以分紅是直接影響銀行之後的成長能力的,使用DDM可以一定程度上模擬出銀行的運營。

3. 其實也有用別的模型來對銀行估值的。比如 Excess return 超額收益模型,它用銀行取得的超出股東要求回報的收益來貼現估值。但是本質上和DDM是差不多的。


美國和香港關於business valuation的評估準則中一般都有提到,有兩類公司的估值一般不適用income approach。做investment和做real estate的公司一般都不用income approach估值。因為income approach的估值結果是基於對未來cashflow 的折現得到的,而對這兩類公司無法可靠預計未來cashflow。

例如,對於製造業公司,只要結合歷史財務數據,合理估計未來sales的增長率和各種cost的比率,基本可以相對合理的預計未來幾年的cashflow。而對於investment和real estate公司,在預測cashflow時存在兩個問題,1)無法從歷史數據合理預期未來盈利情況,2)未來的cashflow不是趨勢性的,或者說無法預計一個長期穩定增長率g。

個人觀點,對銀行企業的估值用DDM也不是很好,畢竟DDM的估值基礎是要能合理預期未來的dividend,而且要求dividend比較穩定。這兩點在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都不能很好滿足。


補充一點,銀行,保險公司不常用fcff的原因,是因為受到資本充足率的限制,使普通計算口徑的fcff不能夠真正自由的分配,因此常計算考慮資本充足維持後可分配的股權現金流。


現在互聯網金融的公司有使得這個估值體系有了新的發展。對於一些類銀行模式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說,因為發展在早期階段,用DDM等模型也不太合適。因為監管的灰色(沒有明確槓桿率要求)也不可能用PB,PE等可比公司的方法,大家有什麼好建議嗎?


推薦閱讀:

是什麼撐起小米高達450億美元的估值?
併購中如何選擇估值方法?
小團隊如何進行估值?
為一家公司做估值時,一般常用什麼方法和模型?

TAG: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