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電力市場是如何定價的?
今天看了一則新聞,20年未遇嚴寒令美國天然氣和電價飆升,其中提到「
5000美元每兆瓦小時相當於一度電5美元=30元人民幣,即使是短期需求突增,這價格也也太不可思議了,而190倍則意味著平常一度電的電價只有0.15元,中國最便宜的水電上網電價大概也是這個水平,倒還不是太離譜。5美元一度電應該不是最終消費者掏錢買的吧,是不是電網之間的交易,請熟悉美國電力市場的人士指教。
德州地區現貨電價有史以來首次突破5000美元每兆瓦小時,幾乎是在數小時內翻了190倍。 」,對於發電這種公用事業的銷售價格會波動這麼厲害嗎?相比之下,中國的上網電價和終端電價都是政府管控的,一旦確立,短期內就保持不變。
天然氣市場不太知道,對電力市場略微有點了解。新聞中提到的電價,實際上是指電力市場交易價(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 price),天氣雖然不會立刻影響到居民的電費單,但也還是有影響的。美國的電力市場,是由區域性獨立系統運營商ISO,同時也是RTO(regional transmission operator) 來控制和調配的, 其中最大最典型的是位於賓州的PJM。PJM採取的運營方式叫做two settlement,定價方式叫做LMP, locational marginal pricing(指價格根據每一個bus的loading來定),這兩個概念在他們的網站上都有詳細地介紹,感興趣可以讀一讀。大概來說,two settlement 分為day ahead(現在改名叫forward market了)和real time market.其中day ahead是PJM從早8點開始通過電力公司預先報價,然後進行評估,最後下午4點之前通報結果,這個市場的定價是hourly 變化的;而real time的定價是取決於實時的電力系統的情況,每五分鐘更新一次。PJM的LMP定價主要由generation,transmission congestion和loss組成,對這三個部分,天氣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比如天氣影響到供求關係,以及電力公司發電輸電的運營費用,還有損耗費用在這種惡劣天氣都會提高。但總是來說,電力市場的定價,是不立刻影響居民的electric bill的。一般的電價提高,是由電力公司向PUC(public ultility commission)提出申請,通過了以後才能進行的。這裡天氣也有很大影響,比如sandy造成的破壞,電力公司需要投入資金和人力修復和維護輸電系統,就需要申請rate rise來補這部分錢。
咳咳,感覺這個問題問我才對嘛(哈哈哈厚顏泥垢)
樓上有個妹子回答的有點點小錯誤,我修正下,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再指正。
(聲明:美國市場我從未在學生時代全面研究過,認知可能不系統。只是工作於電力企業海外部門,恰好遇到過在美國德州的投資項目,手癢了,一時興起手機打幾個字)
(1)
美國有七大獨立系統運營商ISO(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共計佔據了全美60%的客戶,其餘40%仍在壟斷一體化運營。因此,電力市場的概念在美國並非通用概念,如果從經濟規模來看,確實大部分發達地區都已經市場化,但是如果從地域角度來看,實際上很大面積的美國區域,仍然沒有推行電力市場(尤其美國西北部地區)(2)
首先,賓新馬電網PJM確實是最大的美國系統運營商(經濟規模),pjm三個字母表示了該運營商橫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馬里蘭州,如果沒有記錯,還涵蓋了哥倫比亞特區。但是德州電網(英文縮寫ERCOT)特點和PJM差異較大:ERCOT電網獨立性強,對外只有直流弱連(不同步),潮流交換在很多弱連線路上,基本隨時為0(可在ERCOT網站上查詢實時數據),因此,德州電網是一個非常封閉的電網。其次,德州電力系統電源點分散,以燃氣、新能源電廠為主,核電和水電非常少,今年八月美國的最終版碳排放法案發布,德州準備再上新能源。新能源多了,出力預測就會變得比較難(風功率預測問題),如果恰好遇到負荷高峰期間風力下降導致出力銳減,那麼,在考慮到燃氣電廠高額開機成本的前提下,產生一個高額電價並不奇怪。
再次,德州這個區域很有意思,德州人民的獨立意識非常強(並引以為榮),因此人家就是喜歡自己玩自己的。和德州電網ERCOT交界的SPP、MISO電網(不同步,不強連,遠期也沒有連接規劃),沒有任何機會去插一腳。說白了,就是基本無外部競爭。
(3)
現貨市場的英文是spot market,而回答中妹子說的那個wholesale electricity market的意思是批發電力市場(文鄒鄒的說法是躉售電力市場),其區別就是交易的時間尺度差異,後者大部分以較大提前時間、雙邊合同形式完成提前交易,前者則是實時結算。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你下個月要用多少電,其實你不知道,於是你以歷史數據為準,在批發電力市場上提前「批發」了500度,但是實際到了那個月你發現你需要510度,而此時批發電力市場已經關閉交易了,那麼多餘的10度電就要到現貨市場買,這樣的交易肯定會價格貴,基本的市場規則,大家都懂,不再啰嗦。如果恰好又碰到我上面說的那個極端出力減少情況,產生很大的增發缺口,30元一度很奇怪嗎?並不奇怪。
所以說,一定要區分概念,30塊一度的電你要知道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它並非代表美利堅牛到這麼高的消費水平。從某個意義上來說,這個價格是一種極端電力情況的市場反映,並沒有平均電價水平的這層參考意義。
當然,這個高電價還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說spinning reserve,replacement reserve等等的容量市場的結算機制,在這裡我也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研究吧,美國電網其實很好玩。(其實是再說就把我的報告說完了哈哈哈哈哈……好吧……我虛偽了)
over.
————————————————————
(2015 11 23增加)附上一個新加坡USEP的報告摘錄:「2006年12月21日,USEP達到價格上限4500美元/MWh。該峰值出現原因是兩台CCGT(聯合燃氣循環機組)強制停運,同時天然氣供給意外中斷,導致短時電力缺口為77.8MW」
由此可見,題主您所看到的這種高價,新加坡十年前都體驗過一次了……上面幾位的解釋我都認真看過了,對美國電力的定價機制也表示理解,不過我就一個問題啊,要是這事發生在國內該怎麼解釋?
1. 千萬別被這一個數字嚇著了,美國電力市場(ISO/RTO)的批發市場都是5分鐘的運行區間,也就是說每5分鐘就會出一個新的價格。(但出清目前是按15分鐘出清)
2. 美國的電力市場是節點電價LMP,像加州ISO,PJM 這種大型電力市場都有5000多個節點,每個節點的電價都是根據實時的供需與電力系統狀況(如線路阻塞情況)變化的。所以當一個節點出現了5000美元每兆瓦小時的高價,你猜15分鐘、30分鐘後會出現什麼狀況?當然周圍地區會向它輸電啊!有錢誰不賺啊!所以這個高價絕不會持久。(不信的話可以在網上實時看美國幾個電力市場主要節點電價的變化:California ISO - Price Maps https://www.misoenergy.org/LMPContourMap/MISO_All.html
3. 如果某個節點出現長達幾個小時的高價怎麼辦?當外面的電輸不過來,線路阻塞,這個節點的價格就會高。這種線路阻塞也是由市場機制解決的,叫做 congestion rights(阻塞權利),也就是說市場參與者,如果認為哪些線路會阻塞,可以提前購買阻塞權利,那出現阻塞的時候就可以賺錢。所以就算由於阻塞,當地當時的電價變高了,它也不會賠很多錢。
4. 如果某個節點電價長期高怎麼辦?前一個講得是小時級別的問題,這裡講得是以年為單位的問題。如果一個地方的電價長期偏高,就會指導投資者建新的發電廠,或者建設新的電線。
5. 現實生活中,由於上述原因,某個節點電價的突高不能持久,一個月下來交電費時用戶根本感覺不到其中某個5分鐘的電價有多高。而且恰恰相反,由於德州ERCOT大規模的風電併網,導致現在整體電價走低。因為美國電力市場報價,報的是發電運行成本,而非初始投資成本。風電光伏的運行成本基本為零,加上風電的補貼,所以風電可以在市場上報負價,以確保它能被調度。而市場出清時,是按 marginal price 的價格統一出清。見圖:
舉個最最簡化的例子,假設我們這個地區在這個時刻需要500兆瓦的供電能力:
風電報價說:我負50美元/ MWh 可以出200兆瓦
光伏報價說:我0美元/ MWh 可以出100兆瓦
核電說:我5美元/ MWh 可以出100兆瓦
煤電說:我20美元/MWh 可以出200兆瓦
結果如何呢?
因為風電、光伏、核電便宜,所以他們這400兆瓦都可以發電;因為煤電較貴,所以煤電可以發100兆瓦。然後不管你報價多少,都按最後那個marginal unit 邊際機組的報價來統一出清,也就是每家都是按20美元/ MWh 拿錢,所以風電拿4000, 光伏2000,核電2000,煤電2000。當然這只是5分鐘的價格,所以所有人拿的錢應該是以上數值乘以這個出清價持續的時間除以60分鐘。
美國的七個電力市場全部是集中式電力市場。在集中式電力市場里,發電單位向電網公司遞交競價。這種市場里的電價是電網公司用數學優化模型算出來的。
在滿足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前提下,以最小化系統總運行成本為目標,在某區域某時間段,多發一度電的成本,即為該區域該時間段的電價。從數學上理解,電價就是系統運行成本對於電力需求的導數。而當瞬時供求關係無法在定價模型中被滿足的時候,系統則會生成極端電價(極高的電價或者是負電價)來表明系統將面臨極端運行狀態,這種極端電價是系統的臨危運行成本,而不再代表發電成本。
參考下圖。橫軸是實時發電量,縱軸是系統電價。在下圖的例子中,當系統電力需求小於大概32萬兆瓦時的時候,系統電價是比較穩定的。一旦系統需求超過32萬兆瓦時的時候,電價就會迅速升高。而當出現電力需求無法被發電機組實時滿足的時候,定價模型則會生成極高的電價(一般都高達數千美金每兆瓦時),來提示該節點供小於求。而當某個節點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則可能會出現負電價。
從物理意義上理解,極端電價代表著系統的臨危運行成本,比如輸電線的過負荷運載對應的成本。在數學優化模型中,輸電線的傳輸約束或者負荷平衡約束無法被滿足時,硬性約束變為鬆弛約束。一般定價模型中鬆弛變數對應的邊際成本都高達數千美元每兆瓦時,所以當約束鬆弛化的時候,邊際電價就會轉為鬆弛變數對應的成本。
希望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我對美國電力市場有些了解,但如果那裡說錯了請大家指正。就像 @陳一 答案中提到的美國的獨立系統運營商(ISO)分管美國不同的區域。其中德州所在的ERCOT大概是幾個ISO中現貨電價(spot price)波動比較大的了。然而現貨價格波動一般不會立刻對消費者產生影響,因為一般電力公司都會將現貨價格風險(price risk)和電力消費量風險(quantity risk)通過簽訂一種電力合同(Load Following Contract)轉嫁給電力提供商(Load Serving Entity)。這種合同要求電力提供商不論現貨價格是多少,提供一段時間內該地區消費者消費的所有電力,而電力公司會按照固定的合同價格支付給電力提供商。所以這次德州的現貨價格飆升並不會立刻影響消費者,因為合同價格在短期內是固定的。但由於現貨價格對遠期價格的影響,未來的合同價格是會受到影響的。
全球目前有兩種主流電價定價模式:
Pay-as-Bid 和 Uniform Pricing
德州的ERCOT是Uniform Pricing,壞處就是,有可能出現 Hockey stick bidding,就是樓主描述的現象。
具體解釋這個問題有點複雜,但是直接原因就是這一點。您可以搜索一下這幾個英文關鍵字,會有更全面的了解。
這個應該是金融衍生品市場吧?
占坑,周末有空了回答
5美元一度電的話肯定會有很多人選擇自發供電或者選擇替代能源,這樣電力需求就會下來,下來之後電價會隨著需求的降低而稍有降低,也就是說能夠承受得起這個電價的人會選擇用電,其他人承受不起的會選擇其他方式或者不用電,這就是市場化和實時電價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目前制約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因素有哪些?
※2014 年 2 月 12 日發表在 Nature 上的美帝國家點火裝置 (NIF) 在可控核聚變上的新突破前景如何?
※什麼是天然氣分散式能源?
※天然氣的前景怎樣?
※如果化石燃料耗盡,目前能利用的核燃料能供人類社會用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