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體塊開始設計建築?
不同於從平面開始的設計
想像你擁有的,在此刻仍然只是一個純白色的cube,它因純粹的完美漂浮在空中,與世隔絕。
想像它即將坐落的世界中的每一個個體,那些自然的(一棵樹,一片草原,一條河流…)和人工的(一個廣場,一座水塔,一塊石碑…),那些靜止的(山谷…)和運動著的(風…),那些已經擁有的(陽光…)和即將來臨的(雨水…),那些黑白的(MUJI專店…)和五彩斑斕的(夜總會…)……都具有它們獨有的磁性:引力,或是斥力——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外部的力場。 想像它即將擁有的核心——居於其中的使用者——人(一位運動員,一個截癱患者…)或動物(一隻倉鼠,一頭大象…)……同樣具有它們獨有的磁性:引力,或是斥力——它們構成了一個內部的力場。 外部的力場和內部的力場,構成了一個合力場。想像你的cube,緩緩地降落於一個合力場中,它始終純白而完美,直到它最終靜止的那一刻——突然,外部環境的力與內部核心的力共同對它產生了作用!它的形態開始猛烈地變化起來,猛烈到就連變化,也只是一瞬間的事……
它的形態可能堅實,可能通透,可能完整,也可能分裂,然而那並非來自它的自身屬性,或是你的主觀選擇: 陽光和雨水的力,讓它產生了中庭,而恰好位於庭中的那棵樹,讓中庭的形狀變得不規則… 室外河流的力,讓它產生了沿河的折角,路上駛過的車的力,讓它形成了高處的退台… 截癱患者的力,使它的內部出現了坡道、扶手,攝影師的力,又使它的內部出現了一個幽暗的黑房間…… 還有色彩:它或許已不再是最初的純白,轉而染上了酒巷的霓虹、暴走族的塗鴉,或是遠處鐘樓的紅色屋頂在夕陽下的反光…… 還有材質,還有構造,還有許多… 一瞬間之後,變化停止了。它成為了一座建築。在此,我講了一個關於想像的故事。我十分同意袁牧先生說「設計不應該是從體塊開始的」——建築最終呈現出某一形態,然而從形態上對其進行過程的反推則顯得有些本末倒置。因而為了避免回答問題時產生自相矛盾,在故事中,我省略了一個關鍵:過程——即故事中的力場作用的時間。 條條大路通羅馬,「從體塊開始設計建築」的確是一種設計手法上的選擇,誰也不能說這就是錯的,採用這種思維方式的建築師也比比皆是。然而影響建築最終成因的條件,不能完全來自「體塊」本身,那一定是錯的——只有環境和人,才是建築的形態最終的成因。身為建築師,我們能做的,只有謙卑而努力地尋求那一片土地上原本就存在的答案。設計手法沒有一定的。每種設計手法背後都是一整套的理論體系。用體塊來做建築設計,背後的核心邏輯是相信這個世界是有序的,是有元型的。任何物體都可以背基本的幾何形體所描繪,所規劃。人可以通過幾本的幾何形體來規整我們的空間,進而規劃人的行為準則。
題主的問題問的有點過大,我想從2個角度說一下:一個是從體塊設計的歷史發展說起,另一個是從歐洲特別是瑞士的建築師的體塊設計的案例說起。
從體量開始的設計:
最早人類對體量的理解是穴居,這種包裹感的來源被認為是來自胎兒時期母體子宮的包裹感,這個時候幾乎是沒有空間的概念的,因為幾乎很小的空間就可以棲身,幾乎可以認為體量就是整個包括身體外部的世界——洞穴外全部的世界。而空間的概念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早期人類的構築物,金字塔,已經初步有體量的概念了,這種穩定的三角體量的內部,空間十分狹小,使用效率很低,拋開歷史的因素來說,空間相對於體量來說,已經出現了。
(來自空間操作,物質和空間是相對的概念,物質體量的存在使得空間存在)而到達古希臘時期的建築,這種體量感依然存在,儘管我們認為神廟建築來自於木構,但它保持了一所硬山房屋的外形——那些柱廊可以理解為從硬山外形掏出得來的,它依然符合對於硬山外形的格式塔心理學。(我個人認為西方建築的體量感來源於建築材料,石構,厚重,很少談論中國傳統建築的體量,也許因為大部分中國建築是以磚木土為材料,建造的時候是以加法操作,而西方建築從石材的操作來說算是減法操作,當然這也和材料特性有關,所以石構建築的豎向性強,而木構材料的建築水平延展性強)現代主義誕生之前,西方建築的材料使用可以說是越來越輕薄,裝飾越來越繁瑣,這是一個減法的過程,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造房子原本不需要如此厚重的材料,繁瑣的裝飾到達洛可可時期到了頂峰,這個過程也削弱了建築的體量感。直至佈雷的建築出現,重新關注了關於建築體量的問題。之後經歷了巴黎美院體系的教師的發展,到路斯,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體量的概念重新被強調
接下來說一說與體量密切相關的空間問題,因為空間的誕生是伴隨著體量的出現的。他們的關係正如太極中的黑白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接下里我摘取一下東南大學的葛明教授《體積法
—設計方法系列研究之1》的文章。我們可以理解體積就是體量,體塊。請注意我用紅色方框標註的地方,首先是介紹概念,之後是操作手法。因為案例實在太多了,所以就不多發了。
體量重要麼?重要!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常常被教育體量要與場地呼應,它可能決定了建築的大部分,它反映了圖底關係,它反映了空間,甚至功能,至於說是要從功能開始出發還是從體量開始出發,我認為其實2個並不矛盾,外部環境的矛盾限制了體量,內部功能的矛盾限制了體量,但我們需要尋找體量和功能的平衡點,而不是說何為第一位。把體塊想成各個空間,建築就是空間的穿插,虛實,交錯。然後按照邏輯排布功能,然後就是和平面的來回推導。
我們老師就喜歡讓我們先從體塊開始,一步步細化。結果就是一個方案下來做了無數個小方塊【手動拜拜
謝邀
設計不應該是從體塊開始的,所以我無法回答你這個問題。但我可以談談怎麼開始設計建築。通常的設計是從環境開始,進而體量,進而立面,進而細節。體塊只是第二環節,並且受到其他環節的制約。實際上建築設計的開始,往往是個綜合複雜思考然後整體湧現解決方案的過程。分作四步走是為了便於初學者理解和操作,但分步奏研究之後,還是需要綜合這四部分,提出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詳見我的博文建築設計的基本要點——評圖四步走多切些泡沫塊擺擺或許有用。從平面入手是先畫草圖的話,從體塊入手或許就該從多做草模開始吧。
如果建築的設計思路直接由體塊開始的話,我想高迪可能就做不出那麼美妙的曲線。
1.體塊也要邏輯推理得來
如果直接從平面拉起到立面的方法的確容易讓形體做「平」了,但體塊設計也是要先考慮布局和合理的流線出入口在先的。
哪怕是扎哈她也得先算整體的體量,不然這個體塊大小把握不好,做好了也得被改得變形掉了。大致功能分區的面積*合適的層高就是小體塊了,能融一起的功能就把小體塊合併為幾個主要體塊,根據流線,哪裡合適擺哪裡,大致的裸盒完成後,開始做變化!
2.內部空間變化在剖面上設計,外部在造型上設計,入口、節點做出色,作業也就差不多了。
最怕做一堆造型和場地毫無關係,也不考慮功能流線內部空間合理不合理,這樣搞一百個也不算完整作品占坑。。。。。已經從體塊和板片開始設計已經快一年半年了。推薦讀一下顧大慶的《空間、建構與設計》。正如樓上所答的,從平面開始設計多畫草圖,從立方體入手多做草模。待續。。。。
看到這個題目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題目應該是在問遊戲圍攻(Besiege)的攻略……於是我滾進來了……然後看見一堆人在討論建築設計什麼的……
體塊難道不是代表的空間么,設計不應該從空間出發嗎?
你玩過 我的世界嗎?
其實還是要從大概的功能分區開始,有了一個基本的平面才能有個大概的體塊吧我覺得
體量應該是對場地和建築性質的交代吧,再帶一點自身咬合的關係,感覺就那麼幾種,很容易總結出規律
給定的體塊(想必型態可以是無限種),單從藝術角度考慮你可以隨便處理,只要你覺得它具有藝術感就可以。如果從實際情況出發你必須考慮設計的經濟,安全,合理,美觀等,在這諸多的條框限制下基本上出來的就是窗外的那些建築。當然有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因素是安全,美觀,合理,經濟,那麼這種情況下設計出來的可能就是地標性建築了。
1給你一塊地形。2發揮想像用SU拉體塊3細化4細化5細化。。。。細化到死。。。。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建築設計很少看到壁爐?日韓有嗎?
※關於建築設計的思路問題?
※房頂結露怎麼辦?
※結構工程師對於建築設計需要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
※怎樣自然地跟外行人談(pu)論(ji)自己的專業?比如建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