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社會設計?


由於目前的工作是在一家社會企業做行動創新教育,因此對社會設計也算是入了門,還在不斷修習中。

本著 Social Design 的精神,本答案會不斷迭代。如有任何不足與意見,請直接評論區討論。

什麼是社會設計?

首先,「社會設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猶如天外來客,並不知其所云。

Duang,讓我們先撇開概念這件事,讓我們來看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品牌——舒服的懶人鞋品牌,美國的 TOMS。

TOMS 的建立,並不是起源於一個商業 big idea。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Blake Mycoskie 非常 random 地進行了一次自我探索之旅來到了阿根廷。在阿根廷首都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Mycoskie 發現當地的窮苦孩子們不僅僅飽受疾病的威脅、教育權利缺失的折磨,甚至許多孩子連一雙鞋子都買不起。在商業世界中萬花叢中過的 Mycoskie 腦海中產生了一個新的念頭:我要做一個賣鞋子的公司,並且每賣一雙鞋子就要送給這些孩子們一雙鞋子,「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回國後他迅速行動起來,起價 50 美金以上、好穿透氣又花樣繁多的 TOMS 鞋隨著「Buy one for one」的理念就此誕生了。從一般人看來,TOMS 更像是一個在做公益事業非盈利的品牌;在每一個消費者看來,他的購買行為不僅僅獲得了一雙舒適、價格合適的代步鞋,更是獲得了一段源自於一個關於孩子、貧窮、希望和回饋的故事;而從 TOMS 的角度看,它的產品作為一種剛需的存在,通過設計一種機制,除了完成公司的盈利,成功地實現了「可持續做好事」並為三方(TOMS - 消費者 - 贈予方)提供了幸福感。

But, it is just a beginning of Toms 「Buy one for one」.

從賣鞋模式的成功,Toms 開始賣眼鏡了。沒、錯,賣、眼、鏡。所以你猜他們是想買一副眼鏡送一幅去需要眼鏡的地區咩?

如果說單純思考」Buy one for one」的表面意義,那麼其模式很容易被理解為買雙份後的捐贈行為。一般人都會很簡單搬用這樣的思維去衡量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一種簡單的買一樣捐一樣的捐贈行為,這會讓 TOMS 的模式看上去沒有生命力,「不過如此」。

可是愛的力量絕對不僅於此。TOMS 所作的決策是:凡是購買一副眼鏡,TOMS 公司會向那些貧困地區捐出一個眼科疾病治療的就診機會,無論是何種程度、何種類別的眼疾,該捐贈都負責到治癒。

2014年,跨界不止大愛不息的 TOMS 開始莫名其妙地開起了咖啡店,這時候人們就不認為新業務是送咖啡豆了(笑)。凡是在店內買一袋咖啡豆,就捐出140公升的乾淨飲用水(相當於一個人一周的飲用量),每賣出一杯咖啡,就捐出一日飲用水,給這些咖啡豆產地的人使用。除了到店購賣之外,也可以加入Coffe Club網購咖啡豆,分為3個月,半年,一年,每個月自動配送到府。這當然不是 TOMS 模式的終極形態了!現在 TOMS 成立了 Marketplace,幫其他經過挑選、有「Buy one for one」理念的公司提供銷售平台,幫助更多社會議題提供解決方案:動物、教育、女性、社會公義、健康、就業、兒童、營養、飲用水等。每一樣商品都會告訴你:你買的這樣東西,可以幫助哪個議題,以及地區。

TOMS 這類型的企業,就是商業世界的新興力量——社會企業。這樣的創業企業的誕生初衷是「創造更好的未來「。這些企業往往用「社會設計」的思維設計其商業模式,針對各類社會議題提出良性循環的解決方案,並不斷迭代使其逐漸形成一種完善的機制,讓設計所服務的相關對象都能在該體系之中提升幸福感。

《美學 CEO》的作者,台灣的吳翰中先生曾說:

「以前大家會覺得社會設計就是公部門或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的事,但打開MoMA典藏或國外被視為好設計的代表作品,很多都來自商業界,因此我想談一個概念:社會設計是將來商業設計最有發展的潛力之一。社會設計的背後來自設計思考,如果懂得設計思考,業主會更瞭解使用者的需求,也更瞭解自己的產品及品牌精神,企業和社會其實可以有一個共通的願景,競爭力大師Michael Porter最近談的「創造共享價值」就是這個理念。最近有個案例,就是文創品牌薰衣草森林也和我們在談,希望能將社會創新和社會設計的概念,變成他們企業組織轉型的方向,這說明企業界也開始思考這個議題。」

在物質水平與精神文明不斷攀升因而對生活水平有更高要求的現代社會,「設計」這一具有目的性的創造成為人們越來越依賴的生活問題解決方案,越發地具有影響力與地位。但與此同時,社會之中的環境問題、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正在日益激化。正如同生活的需求需要被設計妥善解決,社會問題則需要一個立足於新的設計方式來解決。社會設計則是立足於「為90%的人謀求公共利益與公共福祉」而非「5%的金字塔尖人群」的需求,保證了功能與個性之外多了人情關懷的設計。

譬如慈濟發明了用冷水浸泡就可以煮熟的香積米,對救災賑災有著極大幫助;如上方答案中 @范凌 提到的建築師謝英俊在重災後的台灣南投與四川汶川發起重建計劃,鼓勵民眾用當地材料共同重建;譬如,日本新瀉縣的大地藝術季,因為當地有嚴重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因而有位藝術家策展,邀請藝術家們去做田野調查,希望找出當地生命力的方法。其中一個展覽是利用當地廢棄小學及閑置空間,作為繪本作家創作裝置藝術的場地,將童話故事變成了立體的大型展覽;在其中一間小屋裡面,則是將 大小不一的竹子排成一排,走過去可利用敲擊發出不同音階,那裡成了小朋友戶外教學的場所,小朋友去到那裡都很開心,廢棄的小學也重新活了過來。

(迭代 1.0)

社會設計不僅僅是設計,它往往設計的是一種機制、一類生態環境,它的設計需要不斷根據社會各層各方面的需求去進行調節。人類社會並沒有恆定的普適發展規律,那就沒有一蹴而就的社會發展預測和設計,運用這些規律對社會進行主動改造必然具有不斷迭代、具有生命力的過程。

曾有友人指出,TOMS 的創新程度其實並不夠高,相比之下類似於香積米、就地取材共建的建築會更具有創新意識。以在賑災時期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香積米為例,它實際上解決的只是整一個救災過程之中比較小的一個環節——溫飽問題。面對「救災」這一議題,未來的解決方案應當包含但不限於基於當地的氣候、地理、民情、災況,能快速被運輸、被搭建並且能被循環使用的 refugee 的建設,包含輕且 essential 的醫療系統(生理心理傳染病預防)、以及溫飽問題解決方案。它具有在解決社會議題上的可持續性實操價值,並且能夠以最快速的方式適應同樣場景下的不同需求。 TOMS 的經典,在於它不斷針對新的社會議題迭代出新的解決方案,最後衍生出了一種類似於「眾籌」模式平台,為各類貧困地區社會議題解決方案提供了可持續的系統。

這是社會設計最具價值的「共享、共創」精神。好的創意是優秀的,但當好的創意能成為被共享的善念真正流動,它則是偉大的。

社會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方法,更應當是一種視野。當我們的設計不僅僅立足於專業的功能與個性,而上升到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思考,希望讓每一個設計之下的參與者都能夠感受到能量的流動和來自設計者的友善。

這也是我所在的團隊——開物,現在正致力於去推動「針對心智障礙的社會設計創新大賽」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

開物作為一個針對「青年人面臨缺工具、團隊、機會來真正行動「的社會議題所誕生的社會企業,我們看到了心智障礙人群就業議題中創新力量的缺乏,也看到了擁有創新力量的行業與年輕人對這個議題的忽視,所以我們希望打造這個品牌以作示範,並提供一個媒合創新力與心智障礙人群議題的的平台。

社會議題和創新本不應該割裂,解決問題的能量應該流動到推動這個社會更公平發展的地方。所以在「初」的社會設計比賽中,我們重視創造的過程和後續的落地推動,希望讓理想主義更懂行動。

P.S. 我們的活動有大牛,有好玩的課程,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和遊戲在等著你哦~

P.P.S. 我們的活動雖然在杭州上課,但是我們還有專門為遠程想要來參加的同學設計的課程和參與方法哦~~~~

(必須貼上活動介紹地址:http://www.huodongxing.com/myevent/home?id=7278781303100)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於比賽的事,請戳:初·社會設計大賽 )

最後送上團隊合照!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社會設計的領域,先從其他設計師口中學習。哈佛大學的Curry Stone獎每年頒給具有社會性的設計項目,去年獲獎的有中國台灣的建築師謝英俊。下面是另外一些設計師的話。

"A designer doesn"t necessarily create things or discover stuff: you identify the potential in a particular material." —Luyanda Mpahlwa

"Design is a subversive practice. It has the power to imagine reality arranged in a different order of values." —Antonio Scarponi

"We"re not asked to just do a design; we"re asked to come up with the question that we need to solve." —Alejandro Aravena


這個東東與社會設計有關聯嗎? Macro Thinking Micro action|ikuku.cn|在庫言庫

摘要:

這篇論文旨在為中國當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提供一種替代性的革新方案。通過使用數字技術,作者試圖將當地原有城市網格的多樣性在社會和空間層面上達成統一,並同時滿足城市擴張及發展潛能的需求。首先,通過相關數據及信息的參數化,將當地的市政設施,工業鏈以及生活模式都被抽象成圖表,量化並錄入到資料庫作為源數據;第二,數字化序列模擬作為一種創新型工具來推進人介入到以上提到的元素中,通過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的互相影響並且形成自發的發展進程;最後,在這塊地區的建築行為被預測並且自動產出未來可能的總體規劃。本研究提供了一種開放性的規劃方法其結論用來反思這一進程及得到的成果以及其中的不足。


針對某一個社會問題或者需求,在產品、流程、方式進行設計?

我想到的包括集裝箱魚塘、廢舊場地公益性改造、廉價簡易凈水器、只僱傭傷健人士的各類企業、各種買一捐一、各種傷健人士用的產品不一而足。

但回到概念我覺得還是不知道,說不清楚。

ps

個人觀點:浸淫在NGO領域越久,越對社會創新、社會企業、企業公民還有本題的社會設計等各種概念不感冒。各種混雜、紛擾的概念也許更適合營銷,但對社會問題本身的解決價值不大。也許會有局部的成功,但這和對其帶來改變的期待並不相符。例如現在聽起來有些老土當年很潮的沼氣扶貧,農村小額信貸,公平貿易等。

有些社會問題,解決方案並不一定越新越好。我傾佩創新者的初衷與努力,但好的評價是看效果。好心未必辦好事。


應該是充分考慮社會責任(讓社會更加平衡)的設計吧


研究如何設計社會的學科。懂啦嗎 懂了嘛 懂了嗎 重要的事情要說3遍


依稀記得是一個PhD課題方向


我認為設計沒有什麼限制的它能讓我們回到小時候的天馬行空般的想像,把看是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推薦閱讀:

工業設計史上,有哪些經典的劃時代設計?
仿製古代的首飾難度有多大?
Fotor的設計功能和創客貼哪個好用?
設計成果不被保護,也無法保護的現實環境下,從事設計事業的人可以依靠什麼成長起來?
為什麼說工業設計的發展史也是建築設計的發展史?

TAG:設計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