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海塞爾為什麼不做動鐵耳機?
森海塞爾,拜亞動力,都不怎麼做動鐵耳機啊?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森海45年成立,同時代小夥伴還有拜亞、AKG,這些品牌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研究動圈耳機技術起家,後來的技術體系都是圍繞動圈延展出來的。森海從創立開始就是做無線電電聲器材的,在二戰前就做擴音設備,所以動圈技術儲備深厚,而在二戰後依託西門子的銷售網路重建的森海塞爾,也成了西方世界一流的麥克風和耳機設備廠商。具有深厚積澱的動圈技術一脈相承,助推森海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音頻設備廠商。
而幾家動鐵大廠是什麼情況呢?基本都是助聽器或醫用聽力設備起家,UE和WESTONE早先是一家,後來分家了,這倆都是做助聽器起家的,自然技術儲備都在動鐵上。ER4P廠商因特美,也是有重要的技術儲備在醫用聽力保護器和測試系統上,所以動鐵對於他們是更加成熟可操作的技術。
賣油翁說的多好——無他,唯手熟爾。
飽醉豚 吹的有點兒過了。
儘管我也尊重森海,但打個比方,你讓職業tennis的運動員去玩table tennis,你認為他能同樣玩好么?不就是球小點兒么,是他不屑玩好還是根本就是兩回事呢?
看似單元變小了音質劣化, 但你不能拿著3寸的發音單元跟動鐵比,這公平么,這要是可以比,我也可以說某大廠出的8寸監聽音箱能虐森海耳機,聲場大且真實,但這有意思么?
話說回來,怎麼不拿ie系耳機跟動鐵比分離度呢?比佩戴舒適度呢?同等體積設計個跟3003一個水平的單單元純動圈,價位一致,森海就能信手拈來?
這就像你讓那個網球運動員拿著網球拍去乒乓球案上打乒乓球,還得打弧圈球,是不是聽起來挺魔幻的。
還是那句話,沒法比,兩回事。Senn在動鐵領域沒有任何技術積累,所以「暫時」自己做不了。
而有技術積累的動鐵廠商,從各個角度來看,可能也「暫時」不會和Senn合作,為其貼牌。動鐵品牌雖多,其實稍微理一理就明白了。
看歷史,主流動鐵產品主要是兩條線。
一條線是Etymotic音特美。1991年ER4問世,到現在持續賣了24年。音特美這條線的特點是「單驅動器」。
另一條線是UE,由Jerry Harvey夫婦於1995年建立,第一代產品就是雙驅動器,日後也主要是多驅動器的動鐵產品。
這條線要多講兩句。JH是Van Halen的音響工程師,最早的產品都是賣給美國的一些樂隊、歌手和他們的樂迷的,這些樂隊里包括了滾石。UE創立以後,不僅為Shure貼牌,還作為技術提供方與Weston合作生產耳機。所謂的四大動鐵製造商,原本其實只是音特美和UE兩大而已。Weston得到技術後與UE交惡,2001年開始自己設計生產。Shure據說在E系列以後也開始自己設計生產(未經證實)。然後UE因為管理層分歧,2008年被羅技收購,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JH離開UE,創立了自己的品牌JHaudio,主打豪華定製多驅動器耳機,他的入門級可能貴過別家旗艦產品,就是只為專業人士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姿態。over。一方面是一條er4賣24年;一方面是三大動鐵製造商其實源自一家,還要勾心鬥角爭奪技術。可想而知Senn從零開始並不容易。
——————調侃的原始答案——————
因為他們和動鐵單元研發企業談不攏價格。廠家的喜好導致的偏向而已,只要森海想做隨時可以組建一個團隊出來做動鐵的耳機,動鐵這種東西,無非根基就是單元性能,加上調試匹配的相結合,也沒多玄學,最近聲揚新出的那些小型單元素質和聽感比好多尺寸大幾圈的動圈單元還好,比如像傑士的X12,音特美ER4XR,試問你聽過?哪怕一次?沒能力開發單元,那就大不了買現品、代工,其他公司不都這麼做的,能出結果就可以了。
那反過來我也可以問,森海為什麼還做微動圈或者做靜電呢?即便是CXIE系列當年剛出來那時候都可以認為是「微動圈」 ,你以為做微動圈會比做動鐵來的複雜?你是真正的業內人?
我真想問,貶動鐵的有什麼意思?真想問你聽過多少動鐵?超過30副?那反過來你如何解釋塞子的超頂端市場大部分都是動鐵?廠家技術偏好就好像為什麼寶馬堅持直列六缸而不用V6的結構,subaru堅持做水平對置,那Shure塞子基本動鐵和少量動圈,為什麼也玩票弄了個KSE1500這種東西?為什麼豐達這個長年做動圈單元研發的公司也會去找fitear合作做了款圈鐵?你會發現其他公司不都如此嗎?
反過來我也可以問,為什麼森海不去開發平板單元的耳機呢?平板單元的市場、技術潛力特別的大,挖掘空間明顯比動圈多了去了,abyss和HE1000、HE6都是平板耳機上的頂尖存在,平板優勢也多多,具體就不闡述了,那森海為什麼不做呢?沒技術?能做靜電的公司會沒技術?拜亞也做過靜電耳機的開發。
我只想說,技術導向有時候真的不是一切,動鐵和動圈是不一樣的聽感型,而廠家對聲音的偏好是影響很大的,你想想為什麼一堆日美的小眾耳機公司都愛搞動鐵?目的是什麼?這實際上也並不是誰更優秀問題,這就好像做箱子的公司,有些喜歡用鋁合金挖空做殼體,有些堅持做木頭箱體,有些自己特立獨行搞什麼等離子高音頭,有些搞什麼鍍鑽的高音頭,有些搞什麼勵磁結構等等等,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很多時候就是核心人物的喜好取向而已,沒那麼神秘。和自身的動鐵技術積累還有產品的戰略定位有關
因為奧尼爾不會苦練三分球!!!
它們在音響界擁有這麼高的聲譽和地位,自然不會推出不夠好的動鐵產品,如果他們無法推出能在動鐵領域遠強於對手的產品,那麼就相當於自降身價,甚至被稱為倒退即將被超越,這對他們的地位產生動搖。話說akg是有動鐵耳塞的,它所研發最為牛逼的耳塞k3003,就是動圈加動鐵的。
一個做烤鴨的老字號突然聽說隔壁的叫花雞做得不錯準備兼賣,這面子上咋過得去呢?
另外,對於那個動圈吹,貶動鐵的,我只想說比起晶體管音響,動圈耳機真是太垃圾了!樂器放上面簡直不能聽,只有600W以上的晶體管音響才能聽樂器。(斜眼笑)我覺得:
1耳機不在於什麼技術類型,對於消費者來說:音質足夠好才是一切——換新技術,結果消費者的感知是「音質退步」豈不是捨本逐末?是買聲音,又不是賣技術。所以廠商責任感上,不應該這麼做。2如果做得動鐵比不過美系那幾個,那相當於自毀身價,人家就會說:「森海不如舒爾」,雖然不是真實情況,但名聲是一個耳機廠商的生存根本。所以對於自身地位的保護,也不應該這麼做。謝邀。
森海塞爾,是我最尊敬的品牌。作為一個耳機愛好者,二十多年前,我最喜歡的耳機HD600, 到現在,價格還是和當年的價格一樣,還是當年的那個質量,還是在繼續生產,是一個了不起的事實。
森海塞爾為什麼不做動鐵耳機?或者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我們要做動鐵耳機?
耳機的功能是什麼?是發聲。聲音足夠好,適合特定人群的聽音偏好,就可以。無論是動鐵耳機、動圈耳機、靜電耳機、駐極體耳機、壓電陶瓷耳機,關鍵是聲音足夠。
在耳機里,最好的入耳式耳機,也不能媲美頭戴式耳機。即使是上萬元的動鐵耳機,並不能媲美價格只有三分之一的頭戴式耳機。即使是八個單元的動鐵耳機,也不如一個單元的動圈耳機好聽。
我說的沒錯,森海的一個動圈單元的耳機,確實比AKG的三單元的K3003好聽,更不用說那些堆砌一大堆動鐵單元的純動鐵耳機了。
既然一個單元就足夠,為啥需要好幾個單元?
既然動圈可以做得比動鐵好聽,為啥要做動鐵?
世界上從來不曾有一個動鐵單元的頻響可以超過動圈單元,也許以後也不會有。世界上也從來不曾有一個動鐵單元,在大音量的失真可以媲美動圈單元。尤其是中低頻部分,動鐵和動圈的性能是有明顯的差距的。
而動鐵單元的最大的毛病,是它本身的結構從理論上就是非線性的,從電到機械振動的非線性隨著振幅的增大而增大。而動圈是可以線性的。
很多企業在動圈方面做不到森海這樣的水平,沒有辦法在一個動圈單元上做到超越森海,只能在多單元上做文章。一個典型的例子是AKG和1MORE。但是,他們的低頻單元,依然還是採用動圈的更好,動鐵只適合用於延伸高頻。尤其是在近代數碼技術的普及,大眾對較高音頻的偏好開始擴展,Hi-Res認證之類的,就是這種傾向。
但是對於經典音樂而言,動圈依然是聽感最好的,一些大動圈耳機甚至比靜電的還好。
即使是入耳式耳機,森海的已經做到夠好,完全沒要再上一條動鐵線。
動鐵耳機的出現,是為了提高靈敏度,首先得到廣泛應用的是耳聾助聽器。
隨著隨身聽設備越來越小,電池也越來越小,這就需要更高靈敏度的耳機,動鐵耳機是隨著這個潮流而成為音樂聽音的流行耳機的。但是動鐵單元先天性的低頻缺陷,只能做成密閉式,或者和動圈低頻單元合作。一旦使用動圈單元,則動鐵的高靈敏度就失去了意義。最終還是依靠動鐵作為動圈單元的高頻延伸。
所以,動鐵單元最大的作用,是為了與難度較低的廉價動圈單元搭配做耳機,正如大多數的音箱,是二分頻或三分頻結構的,這樣性價比更高。
但是,森海的技術出類拔萃,他偏好於全頻帶單一單元。而且一個動圈單元就能做的很好聽。
動圈單元是森海的優勢。無論是AKG、拜耳動力、索尼、歌德,他們做的都不如森海好。即使1MORE用多單元結構,即使HIFman用平面等磁耳機,即使一些靜電耳機,聽感上都不如HD800和HD700,甚至不如20年前的HD600。
所以,森海在動圈上有極大的技術優勢。放棄自己的優勢去跟人家競爭動鐵,不是有病么。
畢竟動鐵的成本在於單元的研發和模具工裝。一旦大批量生產,動鐵的成本會變得非常低。即使99元的小米活塞4代,也是真正的圈鐵耳機,有動鐵單元。而任何動鐵單元,即使看起來還昂貴的樓氏,一旦做到小米那樣的每年上千萬產量,成本就可以降到十幾塊錢一個。
但是,動鐵要做到森海塞爾的動圈單元的音質,還很難。森海沒必要陪你們玩這種噱頭。來一條純屬臆測的回答。
首先這個問題是森海為什麼不做動鐵。大概問題不是森海不做動鐵,是森海沒有開拓高端入耳市場的野心。森海近些年的動作,高端大耳產品基本不再變動,短時間內也的確沒什麼技術突破。同樣的,森海的高端入耳產品線也不再變動,然後從高端慢慢變得中端變的快不入流。ie80和ie60這些基本上已經不存在性價比了。動鐵有優勢的應用範圍,基本上是四單元走起,ie80以上的檔次開始的。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森海根本就無心好好做高端入耳,不是沒有動鐵,是根本沒有新的高端入耳。ie系列早就沒法扛下旗艦的風采了。個人覺得這和森海的企業文化也不是沒有關係。總體看這是一家相當保守的公司。這幾年森海最大的動作就是把消費級的低端換殼又換殼,做了一大堆beats向的隨身產品。大概這樣做是穩定的可以賺錢的,市場體量也足夠大,也就沒必要去搶佔佔比微不足道的入耳高端市場了。中端入耳市場ie系列還能騙幾年是幾年,森海的牌子還在。家用大耳上我是認可森海塞爾的,但是在隨身,入耳上,這公司給人的感覺相當的中庸。他們更像是客觀追求利潤而不是追求音頻的公司。反觀日本的索尼鐵三角jvc,入耳換了一代又一代,各種技術嘗試,出了一堆不成功型號,最後慢慢成熟在同價位完全可以壓制ie60,80之流,他們的利潤率大概是完全不如森海的,考慮到研發,物料等成本,商業上還不如森海這樣吃老本。如果要確實利用動鐵的技術優勢,3000-4000,甚至6000以上價位才比較合理。3000-4000價位森海完全可以好好做一個動圈來賺錢,技術積累更多研發也更低,加上一些營銷賣到6000也沒大問題(參考謝蘭圖t8ie)。如果真要用動鐵來做,那就要上5000-6000及以上。先不說森海根本沒做過這樣價位的塞子,這個價位簡直血海啊,市場不算大,牌子特別多。再往上走的價位基本靠玄學和奢侈品定位了。考慮到森海那麼商業化的公司,不去搶這一塊市場也情有可原。森海不像是會怕失敗的公司,他們八成是覺得成功了也無錢可賺。既然不能賺錢,就沒有出產品的意義。他們的確是有為了證明技術實力打招牌做高端的傳統,大奧啊,hd800,ie800之類的,但畢竟動鐵他們打了招牌也沒用,本來就不是主業。主業是賣大耳,賣動圈,動鐵入耳不符合其中任何一個,做好了動鐵入耳也沒法證明他們其他產品的實力。
所以綜合來看我覺得就是,中低端沒必要,動圈能用,出動鐵不如換動圈,中低端動鐵也不見得能降低成本。本身牌子夠好的情況下沒必要用動鐵的噱頭來開拓市場,本來就開拓滿了。高端的基本就是沒錢賺也就沒必要。手淫(首因)效應
給個似乎不恰當的例子,微軟擅長做PC平台系統,轉戰移動終端平台,結果呢?windows phone 真的賣得不好,因為android和ios已經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他們已經做得很棒了,即使windows phone 很優秀,消費者似乎更鐘情前者。傳統動圈廠商已經在其領域內做得很好,轉戰動鐵是捨本逐末的表現。別人已經很優秀了,除非你比他們更優秀,否則就沒必要插一腳。技術當面不太了解,有待牛人補充。只有聽過圈、鐵的對比後才有發言權。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我覺得劇本可能是這樣的:豐達出方案, 出設計, 出調音. 然後給森海的負責人測試. 豐達想要讓森海的人滿意, 出得設計就必須要符合森海的一貫風格.於是, 豐達一直出這類耳機, 通過率高, 研發成本低. 由於送測的方案都是同一類型, 導致森海也就沒啥機會改變自己的策略. 畢竟豐達一個外人, 總不可能去建議森海改變自己的產品定位吧?
我覺得這個就是每個廠商在對自己的定位比較清晰,專精做好一樣。並且很他們的戰略有關。發展動鐵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因為動鐵單元貴啊,影響利潤。頂級的動圈單元五塊一個,隨便一個動鐵單元就百十塊
我認為跟技術基本無關,只跟利潤有關。那就是森海玩動圈這麼多年能把動圈耳機的研發,製造,採購,管理成本控制的非常低。一個009接近20k,he1000一代真實售價14k,但是他們的利潤可能比hd800低得多
聽久了你會發現動鐵雖然解析高但不耐聽過於刺激,我有se846和se835,只說舒爾這兩隻,能聽到極細微的聲,但泛音、寬鬆的感覺與ie80比差很多,尤其聽爵士樂這類。準確但不合我的音樂口味,你看舞台演出很多歌手用各種定製動鐵監聽,那是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好聽。生活中這些人大多換聲海索尼akg等,甚至beats也不少用。聽音樂和監聽准不是一回事兒。以森海在音頻行業積累做都不是問題,包括拜亞akg這些市佔高的老牌廠都不做純動鐵的音樂塞子,索尼做了現在看並不成功,這些應該有音樂方面的考慮,ps:以前有個er4b,高音女聲極為刺激,聽其他音樂畸形,後來知道這公司主營業務是助聽器。另外動鐵並不算新技術,老式電話聽筒都是動鐵的,高科技都談不上
推薦閱讀:
※入耳式耳機的挑選,200至500求推薦,在乎性價比不在乎外觀,簡約就好?
※小白求問?求推薦一款100-200的耳機?
※如何看待現在的耳機diy?
※入耳式耳機,500-2000求推薦?
※500元之內入耳式耳機性價比最高的是?
TAG:耳機 | 動圈 | 森海塞爾Sennheiser | AKG | 耳機頻道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