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拓一個互聯網或者物聯網的新興市場?

每一個互聯網產品背後都有一些隱藏的產品鏈,你有沒有過開拓互聯網新興市場的經歷,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物聯網作為一個剛剛提出不久的概念,其新興市場還有待發掘,你有過什麼發掘經歷或者想法嗎?


-

大三上學期,當時 QQ 推出名片點贊功能不久,一開始就覺得這東西就是一個滿足別人虛榮心的東西,沒想太多。後來和基友點開附近的人看妹子照片的時候,簽名大多都是「求贊」,「互贊」,「有贊必回」,然後我們倆默默對視一眼,說這東西怎麼樣。

然後兩個人就開始上網查現在是不是有刷贊的業務。結果是已經有了,貼吧的討論很熱,淘寶也有商家在賣這種東西。但還算是小範圍的。我們意識到刷贊市場需求很大,但是當時還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絕對是一個新興市場,因為大部分淘寶賣家用的方法是純手工操作,就是登多個 QQ 幫你點贊,不僅耗費時間,而且價格貴。一小部分用的是模擬器,同樣很慢。基友直接說了句,「我做的東西可以直接秒殺他們」。然後我們就開幹了。

一開始和身邊的朋友講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誰會這麼傻用錢來買這種東西。以至於我們後來做網頁版的域名都是諧音(就是要裝逼)。他把刷贊程序寫好之後,我們買了 3 W 個 QQ 號用來跑刷贊的程序。( QQ 號的價格當時好像是 0.006 元/個)

1. 前期推廣:

我們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從附近的人下手,一方面是我們要做大,就找下面的人做代理。為了通過附近的人推廣,我們寫了一個程序能夠把 QQ 賬號放到地球上任意一個經緯度上去,然後通過簽名來做廣告。另一方面,我們在淘寶開了一個店,刷贊速度快且價格低。吸引那些價格高但速度慢的同行,讓他們主動成為我們的代理。我們根本不用擔心銷售,代理商賣給下一家代理商,最後是個人用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商業鏈。我們要做的就是專註開發優化,把任務分配給其他人。我們只負責優化代碼和服務,其他的推廣,銷售的工作,因為與代理商的切實利益相關,他們會賣力的幫你推廣,銷售,賺的錢越多,他們推廣的就越賣力。

個人用戶推廣這塊,我們做了分析之後,得出刷贊的用戶年齡大概在 12-28 歲之間。所以我們用營銷號精準的在學校,商場,寫字樓通過附近的人投放我們的刷贊廣告。區域推廣給我們帶來了第二波的刷贊高潮。

2. 用戶體驗優化:

一次次改進代碼與演算法,加快刷贊的速度。

3. 業務拓展:

  • 增加照片牆業務。因為精力有限沒做,當時做的話又會是一大筆收入。

  • 拓展 PC 端。製作刷贊網頁(免費贈送一定數量的贊,增加體驗),使在 PC 端使用我們的產品時更加便捷。

  • 拓展手機端,增加支付便捷性,我們想要使用簡訊扣費來進行刷贊的付款,記得當時我們查過好像是要和手機運營商 4,6 分賬,雖然利潤減少,但是無疑會大批量增加我們的業務量。但是最後因為對手惡性競爭手機端的拓展沒有完成。

4. 急流勇退(通俗的講究是沒錢賺了……):

刷贊我們做了四個月,做到後期的時候我們也意識到這個產品是有時限性的,所以後來出現幾家惡性競爭的競爭者把市場搞亂之後,我們也及時把業務停掉。沒有在做。(吐槽一下:做到後期出現了幾家惡意競爭的商家,把價格一降再降,導致刷贊價格從最初的 30 個/元,到後來的 1K 個/元,再到最後我們離開時的幾萬個/元。)

最後實際收入差不多六十萬的樣子。

————————————————————

註:

其實這樣的機遇確實是階段性的,可能並不算是一個新興市場,但可以讓大家管中窺豹吧,每一個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產品背後都能帶出無數階段性的利益鏈,不僅僅是騰訊,人人,微博,甚至是微信手機遊戲的排行榜都有人能看到背後的可能存在的利益邏輯。

機遇是階段性的,但人的需求和慾望,無止境。

-


先看一組物聯網的相關數據:據IDG的測算,2020年全球物聯網有望影響的下游市場規模將突破3萬億美元,超過250億台系統/裝置聯網,而同時使用網際網路的用戶總數達44億人。麥肯錫2015年7月的一份報告更是直言,全球物聯網有望滲透的下游應用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以前成長達到3.9-11.1萬億美元,達到約11%的全球經濟佔有率。大家都看好物聯網的未來,但是若要開拓一個物聯網的新興市場,僅靠技術是不夠的。用我們特斯聯舉例,對於定位城市級移動物聯網平台的特斯聯而言,其涵納了智能硬體、智能工程、智慧社區、智慧辦公、智慧城市、智慧停車等多維場景,兼之智慧社區里的社區金融、O2O、房產後服務市場、共享經濟、智能化移動生活等領域和方向。今年以來,特斯聯的專利項目從十幾項增加到了四十餘項,涵蓋智能硬體、智能工程和智慧解決方案等方面;產品條線上,兼顧軟體、硬體、解決方案、融資租賃、能源合同等,幾乎每個領域都有諸多市場標杆項目;覆蓋京、滬、渝、粵等核心城市人口千萬量級。

由此可見,若要開拓一個物聯網的新興市場,簡要來說,大致重點如下:

1,創建巨量級的物聯網智能分享平台;2,提供可發展的基礎的智能硬體和自適應嵌入應用;3,實現大數據收集、智能分析、再融合的展現,支撐實時分享與傳輸


感覺更多的會像是長尾理論。

任何一個產業鏈,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產品(類似於超市的堆頭)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

谷歌是搜索、微軟是操作系統,Facebook是社交網路……

騰訊的產業鏈剛開始是QQ,阿里是B2B,百度是搜索……

產業鏈基本上都是在某一個產品上迭代的過程,由最初的一個產品通過自主開發、收購等方式,最終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鏈。

對於互聯網而言,收費模式一般是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服務收費,和廣告兩種形式,所以互聯網的新興市場,由於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新興產業,可能現在更多的在於能夠在巨頭的腳趾縫中活下去。

而對於物聯網,現在更多的還留存在概念上,據我所知,並沒有出現實質性的東西,能夠像互聯網一樣可以全民使用。

當然,配合現在的一些新興的技術,或許這一方面能夠出現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不過這也需要考慮到環境,目前國內軟體技術或許還行,但硬體技術,實在不敢恭維。

對於想要挖掘新興市場,在一些傳統企業,例如農業電商、供應鏈優化、食品溯源等方面,或許會更有機會。


新興市場的開拓,從用戶角度來說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1)天使用戶

2)早期發燒友

3)技術時尚前沿人群

4)普通人

5)技術抗拒者

新興市場的開拓是非常艱難的,特別是新概念、新產品,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找到合適的天使用戶。

這一方面谷歌的營銷值得借鑒學習。

----------------------------------------------分割線----------------------------------------------------

去年7月份的回答,時隔半年,再來回顧一下赫馬的市場推廣。

從7月份我們開始尋找天使用戶,當時確定了天使用戶、種子用戶的路線圖,不打廣告,不搞線下推廣。

1)天使用戶階段:7月~11月。

一、最初在天使用戶的選擇方面,遇到了不少困惑,到底誰是我們產品的天使用戶呢?這方面沒有先例可循,反覆思量,我們參考了李開復對於微信早期用戶群的分析,即投資人、創業者、產品經理。同時對於用戶所屬領域也確定為物聯網、智能家居。

二、確定了目標的天使用戶,如何讓他們知道,如何讓他們願意試用呢?我們首先分析了這些人在哪裡?初步確定了微博、知乎、豆瓣、找同行網這幾個地方。在後續的工作中,又剔除了微博、知乎之外的其他網站,目標鎖定在微博和知乎。要讓人信服,你得有專家權。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們開始積極運用微博和知乎,主要是發原創文章和回答問題,與我們感興趣的人尋求互粉。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名小V。

三、列舉名單,篩選。我們列舉了400多個可能感興趣的用戶名單,逐一聯繫,選擇對產品有興趣的用戶。最終選出了第一批天使用戶。

2)公測階段:11~12月

一、產品經過幾次跳票,終於發布,並免費贈送給天使用戶使用。然而在公測過程中,我們發現,天使用戶的使用率並不高。分析原因,一是產品首次使用,難免有一點使用門檻,特別是新概念產品。二是年底了,這些用戶特別忙,往往沒時間使用,或者試了一下就放棄了。

二、產品定位難尋,對於新概念產品,大部分用戶往往不知道能幹什麼,市場需要培育。

3)總結

總體而言,產品的市場推廣不能算是成功。自我分析,最大的問題是低估了新興市場的難度。

一、新概念產品的使用門檻

二、新興市場的普及、教育

三、在選擇天使用戶方面,重影響力,忽視了興趣、時間精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四、現在終於理解谷歌對於谷歌眼鏡、無人駕駛的耐心了,這是對新興市場的正確態度。對於試圖開拓新興市場的企業,你有這樣的耐心嗎?


論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格局:關鍵詞,兩各字

新浪 在做 分享,最近涉及支付

騰信 在做 溝通,最近涉及語音和遊戲

阿里 在做 電商,最近涉及溝通和域名,馬雲在布局電商閉環,我相信2~3年內完成。

百度 在做 數據,最近涉及智能媒體

360 在做 安全,最近涉及很多。。。

都是在做平台

其實這些大頭做的產業都形成不了一個閉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目前移動互聯網,個人認為可以做的方面的:

1.廣域網的一站式一鍵自動建站(個人企業網站)(這個實現不難,針對日趨微型化的中小企業,幾個人小公司)。

2.信息大屏幕,任何一個平台,都需要一個信息點去出發,以前都是靠別人來分享信息或者提供信息,才會觸發信息點,進入平台,但是看科幻片都會看到從城市有很多大屏幕,這就是主動觸發信息點,由大屏幕為信息發射點。

3.同城智能急速物流:物流是口碑的基礎,口碑是品牌的基礎,品牌是影響力的基礎,所以要打造一個智能物流,例如:把物流做成自動販賣機式的收發快遞件,運送可以使用定位系統進行接力傳送,力求同城2小時送達,同時可以做外賣服務。

4.整合中小企業商品的交易平台。

5.一個會增長的金融支付工具產品。

6.產品聚合,Bioss信息二維碼鏈接工具。

以上是我對目前移動互聯網空白地方的一些想法,希望對你有用,也希望你能實現其中的一兩點功能,我們一起改善世界!


無力吐槽於上面的回答。

我的畢業設計是《基於REST服務的最小物聯網系統設計》,可以在這裡看到我的論文:More / 物聯網 畢業設計

而物聯網實際上這個概念只是一些底層上的內容,真正的是在應用上。當我把自己的畢業設計 放在Github上時: gmszone/iot · GitHub。我發現會關心這些底層的這些的只有學生,而更多的一些加入到社區里討論的人則是已經工作的人。他們討論的內容主要有:

1. 創建物聯網平台。

創建平台對於一個市場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們並不生產內容,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平台。而在HTTP時代,物聯網的市場已經被佔領完了。於是我們提出了利用CoAP協議來構建物聯網,gmszone/iot-coap · GitHub 接著我們就開始在Github上幹起來了。對於開拓者而言,所付出的努力會比一般進入市場者所面臨的壓力要大。我們需要去向人們普及CoAP協議是什麼東西。

2. 設計硬體

由於平台本身是免費的,我們只能在某些情況下提供特殊的用途,才能產生付費服務。於是,我們就需要設計一些對應的硬體來獲得收入。

當然上面只是現在進行的想法 。


看到這個問題,不僅想到,現在全體人民都在談論互聯網思維,我忍不住來分析一個,看能否做大做強。不算是開拓,但是也能算是一個很少人做的方向吧。

首先,本人是計算機相關專業出生,做過一段時間手機的軟體,不過不熟。對於現在火得發熱的移動互聯網行業還是觀察好一陣子了。從騰訊的霸道抄襲,到遊戲行業的暴利;從團購網站的興起和倒閉,到打車軟體的砸錢大戰。我平靜的內心也小小地激動了一下。

最火的還是算微信。掌門人張小龍被很多創業者推崇為神的級別,一篇《微信背後的產品觀》被譽為眾產品經理的聖經。

關鍵是,這把火已經燒到行業之外了。現在,一個極平常的人,不管你是不是互聯網從業者,都可以從漫天飛的朋友圈、微博圈裡看到大量的分析和評論文章,大談互聯網思維。連買菜的大媽都在談論打車軟體下一步應該怎麼做,怎樣才能提高用戶體驗。前幾天耍了個軟體,叫「秘密」,朋友之間關於這個軟體盈利模式的討論又發散開了....

---------------------------------------------- 分割線 --------------

我也就順這個勢,談論一下自己之前的一個想法:關於停車場反向尋車

剛買車的時候,到一個停車場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車位,停好,滿頭大汗,(鄙人技術不佳,能開走就謝天謝地了),逛街。回來,記性不好的我就忘了停在哪裡了,汗....不過還好,找了不多久,大約7、8分鐘吧,吸了不少汽車尾氣,還是找到了。

當時就冒了一個想法,看看有沒有能夠幫助人找車的軟體!!!(當時覺得這是個挺大想法吧。但當時還沒有互聯網思維,更不曾想過賺錢了)

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鄙人為人較懶,加上看到很多新的停車場附帶有導航的標記,也沒有怎麼非常難找到車的情況發生。就淡忘了這個idea。

直到後來發生的BAT移動互聯網大戰,和偶然發生的幾件事情,讓我再重新回頭思考了一下近幾年的趨勢。

---------------------------------------------- 分割線 --------------

第一件事:

成都萬象城盛大開業了!懷著看一看的心情去逛了一下。

真心喜歡~~雖然品牌很高端,作為屌絲我基本買不起,只有去無印良品買幾雙襪子的經歷。

問題來了:萬象城停車場真心大,自詡還比較有條理的我還是忘了車車停在哪裡,硬是找了10多分鐘,有點想罵娘的心情都有了。還好停車不收費~~安一個。

後來又陸陸續續聽到很多朋友說,萬象城公認的不好找車。我又小小的激動了一下:你們看,我就說有這個需求吧!!!

不過,悲催的我還是沒有動作起來,當然,屌絲也沒有資本來動作。

後來,萬象城就推出了一款APP用於找車!根據路邊社報道,還是華潤的高級客戶對停車場提出的異議,華潤高層推動的這款APP。(純屬小道哈)

(有APP了...我那個悲催呀,這麼個香饃饃就沒了。要倒退個一兩年,說不定還能賺個萬八千的。)

說實話,不過這個軟體做得不怎麼樣,要下載,很大,用2G的屌絲是承受不起這個流量的。(具體找車的方法大家可以去下載APP來試驗)

這裡順帶提一下後來開張的環球中心,比萬象城又大了一個級別,不過它沒有帶給我觸動,這是後話。

---------------------------------------------- 分割線 --------------

第二件事:

一天看王府井的樓下貼了張海報,「王府井支持微信找車啦」。一開始以為是王府井的微信,後來發現是一家成都本地公司做的,支持多家商場。心裡一顫:微信就支持?不用下載APP,這個好!掃一掃碼就可以了。(後來知道,其實在公眾賬號里搜一下「傑途商場指南針」也能關注,就是一個公眾賬號)。(具體找車法大家可以去關注這個賬號來試驗,基本是傻瓜化的)

看來又有一家跟商場合作了... 我現在有點後悔我那個事後諸葛亮的心態了。

這家公司後來在成都電視台有跟進報道,賬號推送上有看到,說要做到成都所有商場的地下停車場。(媒體更誇張,說這個軟體可以支持上千家商場的停車場找車)。我一下就發現了這個意圖的好處:作為用戶,不可能到一家商場就裝一個APP,那樣成本太高;這樣能夠一個微信就支持所有商場的話,是絕對有搞頭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不用下載這麼麻煩了,用微信就可以。之前百度一個推廣,叫做「輕應用」,微信也是想發展類似的方式吧。

這一點想想很恐怖的,騰訊可能有這個發現,就是很多應用其實是基於服務的。但是服務內容又很簡單,可能點擊一兩個按鈕就可以完成想要的服務。所以,每個微信公眾賬號就是一個「輕應用」。點擊左下角的那個菜單按鈕,就可以在文字模式和按鈕模式之間切換。相信很多人沒有發現這個使用方式。

這就是說,騰訊的微信,在應用之中又加入一個APP市場的概念,這個市場就是管理這些「輕應用」的,也就是微信公眾賬號。

不像很多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賬號,整天給你推送一大堆勵志的、養生的、廣告的內容,讓你閱讀;其實服務類的微信應該是默默提供服務的,需要時才去打開它,平時它不會來煩你。

這裡對騰訊的戰略扯遠了哈,哈哈哈哈,我又神遊了。

回頭來說這家的這個微信找車。本土化有了,差在宣傳不夠,再沒有看到它的推廣了,更談不上賺錢了。這是我的看法哈,或許別人已經有考慮了呢。

---------------------------------------------- 分割線 --------------

第三件事:

萬達。逛萬達的時候,又看見萬達推出了一個「萬匯」APP,覆蓋了全國所有的萬達廣場,用WIFI的方式進行定位和導航,當然,包括我最關心的找車功能。關於這個技術理論上(注意,是理論上)可以做到像百度地圖一樣,實時!準確!從百度地圖轉換到室內地圖,可以說用戶是無縫切換的。用戶體驗可以做到最好。可惜....

可惜的是,我當場下載來試了一下,(我的流量呀~~~~~5555),定位非常不準,注意,是非常不準確!!我在負二樓,它認為我在負一樓;我在路口,他認為我在直路上...總之,用了萬匯之後,我迷路了...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萬達的這個應用,從思路和技術上是最好的,模式和目的也是最高端的,就是想做到全國的萬達用戶大數據,據說是王建林親自抓這個項目。但是,技術好,不一定就是用戶接受的;有錢,但做的時候也給了供應商更多的油水,結果就是交付出來的不準確。總之,萬達的應用怎麼發展,還真不好說。

---------------------------------------------- 分割線 --------------

從現在的情形來看,(咳咳,知乎大牛很多,我這裡就胡亂擺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吧),個人覺得,要在這個比較偏僻的市場領域上做大,做強,有幾個里程點要逐一達到:

1. 覆蓋要廣。只有少於10家的商場是不能做大的,用戶量達不到要求,不符合現在凡事做」大數據「的方向,沒有數據和用戶,怎麼能盈利?至少成都應該能夠覆蓋20個停車場,至少要覆蓋5-6個城市。這是基本,還不帶打折的。

2. 第二步,要立體化,從停車場做到商場內部。只有停車場的地圖,用戶很有針對性,就是廣大車主嘛。這可以說是優勢,但同時也是劣勢。劣勢就是,用戶多樣性很低,盈利模式很窄。如果做到商場里就不同了,立體化了,消費人群擴大,消費信息更多,想一想都錢途無可限量。

3. O2O現在不是提得很火嗎?現在我們就來談一談O2O。車主用戶有了,有使用頻率了,從停車到尋車,再到付費(停車費、洗車費、購物費),全部可以從軟體里搞定,誰還帶錢包出門?以前是你找車,以後可以做到是車找你,商品找你,錢找你。不要說資金不安全之類的話,安全這個問題交給軟體商考慮。10年前的淘寶讓多少人覺得不安全?現在的雙十一銷售額達到350億!一年前,打車軟體找不到出路;現在,誰都知道那15個億是怎麼燒出去的。

4. 往娛樂方向發展。世界是和平的,和平就會有閑暇時間。這個是我現在正在從事的行業,也是以後想發展的方向,個人覺得互聯網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具體做法現在容我先賣個關子哈。有立志做大的同學,歡迎一起探討。

最近什麼懷舊的電影呀,歌曲呀,比如《同桌的你》、《致青春》、《時間去哪兒呢》,等等,感嘆時光的內容大量推出,也勾起了不少人的回憶和感嘆,我也感慨良多(裝個13),覺得吧,現在還是有想法就要立即、馬上、快速去實現。不然,幾年一過,總是發現身邊出現一些新事物,其實就是以前自己考慮過得。哦,說到這裡,我還想起一個東西:電子書!2001年上大學的時候,非常希望書是電子的、便攜的,能夠存儲很多很多本(那時眼光所及之處還沒有這產品)。過了幾年,就有大家知道的kindle,漢王...唉,說起又是淚呀。

這裡發牢騷也發夠了,想表達的也表達完了。算不上回答問題,也就是覺得想把自己的這一丟丟自認為可惜的經歷和感受擺出來,留個紀念,表示一下存在感。有共鳴的童鞋,可以聊聊。

不瘋狂,就老了。


加油呢~


開拓一個新的市場,首先你得知道布局方向。

圖來自於:一張圖看透170家IOT公司25個細分產業布局


現在要做成功的東西真的太難了。要找到願意跟自己乾的人、而且跟你一樣去投入、只是最難得。idear是最不值錢的、你有技術又說干就能幹的執行力才能開拓。小東西賺錢接地氣很容易、只是多數人不會而已。


其實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所以不算是最近提出的,只是最近各方面條件開始成熟起來,才開始進行實踐。


互聯網衍生了移動互聯網,那下一步就是物聯網了,人們對生活的便利慾望越來越強烈。無錫是國家首批物聯網基地


http://www.yuda.cn/ 這個呢 覺得咋樣捏


我們聚焦一個問題,從目前的發展階段到下一個新興市場,要經歷那些巨大的變化?

1 硬體上的要求會變得很高。因為物理上的智能聯網要涉及到「運動物體追蹤,3D坐標測量等等」,這些物聯網基礎能力目前也還沒有商業化的徵兆。現在做的比較商業化的就語音識別和圖像(主要是人臉和車牌)識別。但是還是比較粗糙的。

這也是為什麼」IphoneX加深了視覺識別後,跟你說燒屏變屏是正常現象,嚴重影響你的操作體驗,你還忍不住原諒他「的原因

2 對機器的要求從」理解我要什麼「到」跟我交流引導我要什麼「。這個難度就更大了。現在比較淺層的人工智慧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就是從我的歷史數據推薦新聞和商品給我,但是現在機器是靜默的,推薦給你的動作就是「諾,這裡有一堆你自己挑」。以後肯定是」對話交流場景「,人可以更懶一點,我也不知道我三餐吃什麼,萬能的網路你幫我預訂好一日用餐吧,挑都不用挑。那麼從穿戴硬體到生活服務機器人的改造,都是上述場景所需要的

3 雲儲存的容量和大數據處理速度在物聯網時代都已成熟,但是加速晶元,通信基礎設施還需要很大的改造(你知道小扎為啥自己搞通信網路了吧,成功了就是未來的壟斷之王了)。

從這三點你驚訝的發現,這都不是現在「搜索,社交,電商」幾大巨頭所擅長的哎。但是得益於他們強大的人才招募能力,他們也在轉行。從google在搞智能機器人,Elon Musk在搞智能汽車,amazon在搞無人機,FB在搞虛擬現實就可以看的出來。

當然也不完全算轉行,這些技術商業化後還是要解決我們消費大眾最根本的需求問題。簡單點說,物聯網的搜索是智能機器自動搜索,比如智能汽車幫你規劃路線;物聯網的社交是機器與機器的交流,比如你通過智能眼睛操控無人機上傳圖片;物聯網的電子商務是通過機器即看即買,比如路過商品掃一下手機就進入物流準備到你家了。

說了半天,你可能很絕望,意思是下一個時代還是巨頭的,那我們創業創點啥呢。不知道你在讀上一段文字時,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會進行非常大的扭轉。比如現在我一直說要吃的健康,可是我還是沒時間安排我健康的三餐怎麼吃,但是機器或者說智能的網路可以幫我規劃啊。只要是對生活方式的改進,同時又符合我們人類需求演進的想法,都可能是物聯網細分市場上新建壟斷基地的立足點,想想是不是有點小興奮。

—— 轉自專欄「行研慢慢叨」《我為什麼說王興的四橫四縱不全對》


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增加連接,現在互聯網行業社交軟體、即時通訊都是在做人與人的連接。而在工業自動化方面主要做的是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主要工作無非就是採集、控制。

以後工業自動化的方向就是把這種連接做成統一的平台,並且是開放的平台,不管誰只要想獲取服務或者提供服務,提供一個介面就可以。讓所有人都成為工程師。所有人都像現在自由獲取互聯網信息一樣,獲得一些設備服務。

估計還的幾年國家把基礎設施做好吧。例如,RTU連一個國際標準都沒有,怎麼做連接啊。


請問諸位前輩,怎麼才能在互聯網上推廣我獨創的生活技巧諮詢業務呢?


財力支持的情況下 找垂直領域


知乎上討論物聯網的真不少,物聯網至少還有兩三年才會形成市場吧,智能手機才剛起步


可以給你一個公眾號去看看,訂閱微信號是光谷聯邦智造,說不定有你借鑒的地方!


垂直創造價值,曾經在一個地方性互聯網年會上聽到一句話:我絕對比58同城了解我家樓下拉麵店。


首先要看到能開拓的市場,看不到都是白搭……


推薦閱讀:

為什麼「嘀嘀打車」要改名為「滴滴打車」?
眾多網址導航中,哪個最好?理由是什麼?
為什麼大多數互聯網公司自己寫 PHP 框架?
怎麼看待豆瓣人對於粉絲的關注?
隨著人們在網上的社交行為越來越豐富,網路上的人格是否會取代線下的人格?

TAG:互聯網 | 物聯網 | 商業 | 新興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