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的創新能力不足?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偽命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這麼多年的快速發展,本身就是各種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等等推動的結果,竟然視而不見。

不是iPhone、iWatch才是創新,那只是代表了IT領域頂尖的產品、技術、設計和供應鏈創新,如果拿這個說事,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的經濟水平還沒發展到那個階段。


這個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特別是90後80後經常談到中國人沒有像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那樣的創新能力,因為很多的產品可以說99%的產品都是國外先有,然後國內才有的,都是外國人先創造出來的,很多人都怪罪於體制問題,還有我國的教育問題,認為我國從小到大的教育問題就是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而不是多樣性,導致了咱們中國人沒有創新能力。

我其實想寫這篇文章想很久,因為可能咱們都認為這個認知沒什麼,國外的月亮比國內的圓這種想法沒什麼;但仔細一想,其實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如果有人覺得這種想法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可以參考這個視頻為什麼認為自己丑會對你不利,套用《思考致富》與《吸引力》書籍中的一句話「如果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那麼你就將會是怎樣的人。」

為什麼別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創新,只能山寨別人我們就相信自己真的沒有創新呢?同樣的一句話聽一遍笑呵呵,聽兩遍懷疑,當你聽無數的新聞報道,無數的公知與周邊的人說中國人沒有創新意識的時候,謊話說一千遍,那它就是真理了。

在西方社會,他們確實很牛逼,比如鼎鼎大名的智能手機就是他們先創造的,比如飛機、大炮、mp3、計算機、平板電腦、非死不可、衛星、空調....大部分產品都是從國外有,中國才有的,這個確實是一個事實,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國人沒有創新,但卻忘記了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我們只是其中一個而已,按照比例的話,那麼應該是200件創新產品中我們只有一件。在公知方面總統候選人就說中國人考試能力超強,但沒有一丁點創新精神,只會抄襲山寨。像李開復和很多公眾也曾說中國人沒有創新意識,無法創造出偉大的產品,無法出現喬布斯那樣的人物,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的教育體制。李開復在大學生圈裡很知名,在很多大學演講,每發一條微博都會影響著幾千萬人的想法。他是我一個很尊重的導師,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並不代表這些公知所說的觀點就是正確的。對於他們說的國人沒創新意識這一點我要反駁一下。有人會說大量產品已經證明了中國只會抄襲,不會創新,連無數的公知都那麼說了,你還怎麼反駁?別人會相信你說國人有創新意識這句話嗎?我知道我的語文能力很差,無法很讓人信服,但還是要反駁,也許有人理解呢?而且很有反駁的必要性,下面講一個小故事。

小故事

有個心理學家到一個小學做個實驗,在所有六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出10名學生,並告訴老師們這10名學生經過心理測試,擁有非常大的潛能成為天才,希望好好培養,但不要告訴學生。而這批學生有一些成績很差,只有個別成績很好的。所有老師都相信這個心理學家的預測,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一直在關注著這10名學生。一年之後心理學家再次來到這個小學,詢問老師這10名學生情況怎樣?老師說:你太厲害了,預測得太准了,全年級300多名學生中你挑選的10名學生佔了前15名。但實際上這個心理學家只是隨機挑選而已,每個人智商都差不多,但老師的心理期待不一樣,對於那些被隨機選中的學生心理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但該想法卻讓這10名學生成為天才。為什麼講這個事,因為心理認知很重要,它會影響你的看法。有時候我很不明白同為中國人的公知卻不斷地在證明自己國家的人沒有創新意識,出不了人才,給國人這種消極的潛意識,不斷抹黑自己國家的人才。這段話只是說了心理認知對人的影響。

什麼叫創新?

百科的答案是: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簡單地說:創新就是創造這世界上還沒有出現的功能來滿足需求者。

關於教育影響創新意識?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教育比不上外國人,讓整個腦子都規範化思維固定化了,因為很多人認為我們教的書籍只有一個答案,不能擁有另外的答案。我們國家實行的是「精英教育」,而國外則是「放養教育」,有興趣可以去百度谷歌一下。所謂的精英教育就是從小3歲開始就每天不斷學習大量的知識,每天有很多作業。而國外則是放養教育,就像放羊一樣,沒啥作業,你在上大學之前你想幹嘛就幹嘛。很多人崇尚國外的教育,特別西方。但很少人知道中國在知識量方面連上5年級的小學生都可以打敗美國18歲的高中生了。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的智商排行版中我們中國是第一名。也很少有人知道連英國也開始向中國學習,引進我們的教育體制(不信可以谷歌一下)。因為我們的精英教育可以讓小小的我們就掌握了世界上大量的知識。而教育中有很多門課,但很多門課答案都是唯一的,比如化學、物理、數學、法律、生物....很多學科答案都是唯一的,只有語文一直都被人批評,因為語文是涉及思想的學科,考驗的是理解作者能力,但是呢我們除了讀學校的語文外難道沒有看別的書籍了嗎? 中國的學習一直都是自由的,不僅在課堂上學習,只要你想看任何書籍資料幾乎都是可以的。不僅僅在網路上,線下的書店也是一大堆,國外國內的書籍都可以找到,而每讀一本書,你的思想就會改變一點。所以不能說中國教育是禁錮思想,那隻不過是外媒的遮眼法。

中國有哪些創新產品?

估計這個是你的最大疑問吧,我說國人有創新意識,那我好歹也證明一下吧,下面列舉的產品都是國內自主創造出來的,沒有半點抄襲國外的。

1.迅雷,全世界上市公司中下載市場只有迅雷這款軟體。

2.360安全衛士,全世界唯一一個免費的殺毒軟體

3.傳奇,全世界的運營創新產生的第一款免費網遊,國外真的沒有

4.于敏型氫彈,是原子彈的進化版,但與原子彈不一樣。世界上有5個國家有氫彈,而于敏型構造的氫彈只有2家,另外一家是法國,由中國把技術出賣給法國,獲得對方先進性常規武器。

5.十倍音速的導彈,已經研發成功,目前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家實現,但美國是20倍,不過只能飛行2分鐘、10分鐘就炸毀,還在不斷嘗試中。中國的10倍音速導彈很乖,說爆炸就爆炸,不讓它爆炸就不爆炸。

6.全世界唯一的北斗衛星

7.全世界唯一一家模塊化蓋樓公司,6天建造一棟15層的酒店,18天建造50多層的大夏,並且抗地震級別達8級。這種中國創新國外真的沒有的,國外一棟樓往往需要一年多時間,我們只要半個月。

8.豆瓣模式,是中國首先創造出來的,國外沒有先例。

9.QQ軟體通訊模式也是國人先創造出來的,當然,是借鑒以色列的一款軟體。但與那款軟體的區別是功能性手機與智能手機的區別。

10.91助手、豌豆莢。這個應用國外真的木有。

11.YY遊戲語音

12.大疆創新,大疆無人機佔了全世界無人機70%的份額。不信?可以谷歌下

13.嫦娥登月,為國人自主製造,全世界就3個國家有這技術。可能你認為抄襲美國?這技術要能抄襲別人早抄襲了,美國對中國早就實現技術封鎖,特別是航空技術,完全一點點靠國人的想像力來實現的。

14.喜羊羊與灰太狼,借這個來說一下,中國的漫畫其實都很好人,有人說很幼稚,漫畫比不上日本的漫畫。但只是因為國內的規定漫畫是給小學生看的。而日本的漫畫是老少皆宜,往往都是暴力與愛情的漫畫。中國的漫畫實際比你想像的還要更優秀,只是知名度不高,感興趣可以搜索「有妖氣」,裡面的漫畫都是民間人士創造的漫畫。

15.餘額寶,國外還真的沒有

16.阿里巴巴模式,國外最牛的電商是易貝、亞馬遜,但兩者走的都是c2c。而阿里巴巴是b2c,同時走外貿路線。

17.。。。。。。。

中國率先創造的創新產品還有很多、很多。上面列舉的產品還不到1%。之所以列出來是讓你明白,中國真的有創新,只是你沒關注而已。

創新的本質問題

但有一個問題,世界200多個國家,而生活中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歐洲、美國、日本這三個國家創造出來的,個人非常認同以上這些國家創新能力,我們無法比較的。但有一點,我認為李開復說的中國人沒有創新意識是錯誤的。因為他只是說了表象問題,他沒有談到本質問題。也是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的本質問題,這個本質問題無關教育、無關人種,無關性別,本質問題不是國人沒創新意識,是國人沒有足夠強過西方的創新環境。

給大家講幾個例子,中國沙縣小吃很出名,為什麼那麼出名呢?沙縣有一個人出去開一家小吃賺錢了,第二個人也開一家也賺錢了,結果沙縣50%的人都跑去全國各地去開沙縣小吃。像福建莆田的私營醫院年產值幾千億啊,為什麼?還不是第一個人開了賺錢,結果大部分莆田人都是開醫院了。杭州的IT產業為什麼在那麼發達?還不是因為馬雲創建了阿里巴巴,並把總部設立在杭州。像美國的矽谷也一樣,就是剛開始有這麼幾個人在搞互聯網,賺錢了,一大堆矽谷人,或外地人都跑了矽谷搞互聯網了,他們成功的背後就是有這樣的環境,才導致他們的成功。而環境是由某個人想一個點子,結果就圍繞著這個行業創新出一大堆不同的產品。計算機是從美國首先創造出來的,當時他們有條件,那是我們還在打鬼子,有心思創造出計算機嗎?創造了計算機,就有了網路,漸漸了個人電腦、cpu、電源、磁碟,周邊產品都在美國誕生出來的。真的是美國人創新能力強嗎?只是他們的發展比我們早一步,早一步就差一萬里啊。

我們國人也有創新意識,但為什麼沒有創造出西方那麼牛的產品?

我們都知道朝鮮是一個很落後的國家,很多產品都是我們中國的公司製造出來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聽到朝鮮創造出十倍音速的飛機、朝鮮製造出世界最大的飛機,朝鮮發射火箭進行探月活動,朝鮮開發出旅遊宇宙飛船、朝鮮製造出比蘋果還牛的手機,朝鮮擁有世界第一款時速1000公里的高鐵。你聽到這些會哈哈大笑,怎麼可能,朝鮮到處抄襲我們,怎麼可能創造出那麼牛的產品。我告訴你為什麼美國人老說中國沒創新,因為在他們眼裡的中國,就是我們眼裡的朝鮮一樣。之所以講這個,是為了讓大家明白一點,創新這種東西,不是一下子憑空就有的,而是有階段性的。像蘋果開啟智能手機時代也不是一下子有的,而是因為之前有無線電,後來有固話,然後手機,再後來有功能型手機,才有智能手機。每一個創新都是階段性不斷進行。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在工業技術方面指標整整比德國落後100年、比日本落後20年。產品的創新和工業技術相關,像喬布斯那樣的人到中國估計永遠都無法創造出個人電腦,並不是我國的體制問題,也不是教育問題。而是沒有達到那種環境條件而已,他根本就不會想過製造個人電腦,連電腦是什麼都不知道。所謂的創新純粹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像國內網速那麼龜速,所以才誕生了迅雷,如果網速再快幾倍,迅雷估計會死掉,但又有新的產品出來。因為所有的創新都是為了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總結:

其實長期有人問科技型的諾貝爾獎為什麼中國一個都沒有,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心中已有答案,獲獎的幾乎都是歐洲、日本、美國,並不是中國人不行,是創新環境沒有到達發達國家的階段。

說到最後只想說中國人並不缺乏創新意識,只是現社會階段創新環境無法與發達國家作對比,但比大多數發展國家狂甩幾十條街,但國家已經有某些行業創新能力超過了發達國家,國家整體的創新環境一直在前進,未來將會有更好的創新環境,趕英超美不是夢啊。


引用一下英媒FT的文章:中國創新不足嗎?

中國的創新不足一直以來被當作既成事實而為人詬病。在網上隨便搜索一下「創新不足」四個字,就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文章或發言批評中國創新不足的現狀,痛陳中國創新不足的種種原因——無外乎是體制的弊病或者文化的缺陷,警告創新不足將拖累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確實,我們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用品都可以說是西方發明的。很多高科技產品和設備雖然是中國製造,但是核心技術卻是發達國家的。我們用的蘋果手機也是中國生產的,但中國的附加值只是整個手機價值的零頭。中國有數十萬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但年年的諾貝爾科學獎都與中國無緣;而瑞士這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卻出過二十多個諾貝爾科學獎成果。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新確實非常不足!但是,少有人想到,這樣的比較可以用到世界上所有發展中國家身上——不只是中國創新不足,巴西、墨西哥、土耳其這些人均收入高於我們的發展中國家的創新甚至還要不足,更不用說其他更為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了。事實上,不只是中國本土沒有產生過諾貝爾科學獎成果,可以說所有發展中國家本土都沒有產生過。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之下的創新不足不是中國所特有,而是全世界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特徵。這樣的創新不足顯然不是簡單的體制問題,更不可能是文化問題,畢竟世界上約140個發展中國家的體制和文化是千差萬別的。

拿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簡單地相比意義不大。根本不用比,一定差距很大。如果要質問為什麼中國(或者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創新不足,就等於質問中國(或者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什麼還沒有成為發達國家。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關鍵的問題不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而是這個差距有沒有在縮小,縮小的速度快不快,國家創新體系的效率高不高。

雖然很多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創新水平和能力評價很低,但是由權威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歐洲管理學院(INSEAD)共同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或GII)卻沒有低估中國的創新能力。在其最新的2014年國家創新指數排行榜上,中國位居第29名,排到了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前面,而排在中國前面的全部都是遠比中國發達的高收入國家。顯然,根據這三家機構的評價標準,中國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創新能力最強的,超過很多人均GDP高於中國的中上收入國家,更是將其他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後面。

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能力的常用指標有專利申請數、科技論文的數量、研發的投入及科研人員的數量等,不只是看總量,還要看人均數量。在將中國與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相比之後很容易看出,無論用什麼指標,中國的創新水平和能力與發達國家的距離都在快速的拉近,與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新水平及上升的速度都遙遙領先。

首先以發明專利的申請數為例,中國在2012年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就在2002年,中國的專利申請總數還不到2012年的10%,世界排名第七。專利申請總數第一當然不說明中國現在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具創新力的國家,其實還差得很遠。因為中國也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按人口平均以後的專利申請數中國就比發達國家落後多了。中國每百萬人口專利申請數大約只有韓國和日本的10%,不到美國的30%,也顯著低於英法德等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均專利申請數已經超過、甚至大大超過了多年來發展水平一直高於我們的國家,包括曾經的超級大國俄羅斯、東歐大國波蘭以及中上等收入的發展中大國土耳其、巴西和墨西哥。中國的人均專利數更是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於發展水平低於中國的所有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專利數量雖多,但質量可能不高,尤其是在國內申請的專利。不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雖然各國專利法不盡相同,但所有國家授予的發明專利都必須滿足相似的標準,即必須是新穎的、非顯而易見的及有工業應用性的。

中國在國際上申請的專利是由外國的專利機構審核的,所以也許國際專利的申請在質量上更有可比性。申請國際專利的一個主要途徑是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管理的專利合作協議即PCT(PatentCooperationTreaty)這個平台。從每百萬人口PCT國際專利申請數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不到美國的10%,但是超過比我們更發達的俄國、波蘭和土耳其,更是大大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事實上,中國的中興和華為兩家公司已經是PCT國際專利申請數名列前茅的公司,進入了世界前三名的行列,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思議的。

雖然中國的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已經超過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的距離正在快速的縮短。在最近十年里,中國的國內和國際發明專利申請數及授權數的年複合增長率都接近甚至超過30%,是全世界最快的,不只是遠遠快過發達國家,也同樣快過其他發展中國家。從圖1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1992年時,中國的專利申請數與印度和拉美加勒比地區(指該地區全部國家申請數之和)相比是處於同一個數量級的,但二十年後,中國的專利申請數超過了歐洲(全部歐洲國家申請數之和)、美國和日本,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專利申請數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卻沒有明顯地縮小。還可以看出,中國專利申請數在2002-2012十年間的增長速度要大大快於1992-2002的十年。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向創新型經濟的迅速轉型。

專利是創新活動的產出,研發支出和研發人員則是創新活動的投入,也是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指標。發達國家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是最高的,研發人員在總人口中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中國的研發人員佔比雖不到發達國家的1/3,但已明顯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研發支出佔比一直在快速上升,與發達國家水平愈益接近,已經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當然,研發支出的大幅增加並不必然是好事,如果創新體系效率很低,支出的增加不一定會帶來相應的創新產出的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了一個指標來衡量國家創新體系的效率,就是每百萬美元研發支出所帶來的發明專利的申請數。用這個指標衡量,中國的創新效率一直在不斷提高,超過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與效率最高的韓國已經非常接近。

技術創新離不開基礎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水平決定了技術創新的潛力和後勁。科學論文發表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水平的主要指標。根據最權威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或SCI)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資料庫的信息,中國已經成為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從人均論文數量來看,中國還不到美國的10%,但已經超過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包括人均收入高於中國的拉美國家。更加重要的事實是,發達國家發表的科學論文總量在2001-2011十年間沒有太大變化,而中國論文的數量增加了3倍多,年增長率超過15%,遠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

有人可能會說,光數量多沒有用,也許中國作者發表的論文質量更低呢。這個可能性當然存在,但是首先,上面所說的論文都發表在質量相對較高的國際學術期刊上;其次,論文的數量其實是質量的基礎,兩者是高度正相關的。中國的人均論文數量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平均質量可能也會低一些;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數量又顯著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質量絕對不會比他們更低。

引用率是衡量科學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湯森路透集團最新的研究報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科學頭腦:2014》(TheWorld"sMostInfluentialScientificMinds:2014)公布了2002-2012年間全世界在SCI和SSCI期刊上發表高引用率論文(指同一領域和同一發表年份的論文中引用率在前1%的文章)數量最多的約3000名作者的名單。中國(不包括港澳台地區)有112位這樣的高引用率作者,數量上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超過了日本和法國,更是把俄國遠遠甩在後面。從人均數來看,中國與歐美髮達國家的相差還很遠,但是遙遙領先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其實,最前沿的基礎研究從來都是發達國家的遊戲,令人驚訝的不是為什麼發展中國家沒有多少世界領先的科學成果,而是為什麼作為一個人均收入還處於世界中等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世界級學者。

所有關於中國創新不足的流行觀點大概都犯了簡單類比的錯誤,即只是將中國與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相比或者將現實與某種理想狀況相比。簡單的類比很容易讓人得出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乃體制所造成的結論。可是,中國過去十年里在政治、經濟和科教體制上並沒有發生什麼根本性的變化,卻在基礎科研和技術創新上取得了空前的進步。雖然中國的各種體制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之處,但顯然沒有影響到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快速崛起。即使可以將發達國家的制度立即照搬到中國,也很難想像我們的進步還能夠更快。

如果以為只要有一個「好的」體制,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就可以迅速趕上發達國家,那就把科技進步想得太簡單了。若真的只是體制問題,我們就不能理解為什麼全世界一百多個發展中國家沒有一個通過體制變革而成為領先的創新型國家。事實上,中國已經是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創新水平最高、也是全世界創新能力增長最快的國家,難道說中國擁有世界上最佳的創新體制嗎?這大概不會是相信體制決定論的人所希望得到的結論。

簡單的類比也容易讓人將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歸結為文化上的缺陷,好像中國文化天然不利於創新。殊不知這種差距非中國所特有,而是文化各異的所有發展中國家(包括一直比中國富裕的中上收入國家)的特徵。如果中國文化真的不利於創新,怎麼解釋二十年來中國創新水平舉世無雙的進步速度呢?

對於技術創新的研究者來說,真正有意思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中國創新還很不足,而是為什麼中國的創新力在過去二十年的增長遠遠快過世界上所有國家,尤其是其他發展中國家。


中國的創新能力是天生的

美食最典型,世界沒有國家像中國這麼多美食,而且搭配得合理。比如番茄水煮魚,毛血旺,牛肉湯大餅,豌豆炸醬麵烤鴨配田醬,番茄雞蛋,宮保雞丁。。

這些美食的搭配,絕對是千錘百鍊的,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創新得來的。中國特色的配料,十三香,滷水汁,火鍋料,小肥羊,那配料都是絕對精到,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

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在吃上發揮淋漓盡致。

而中國在技術上創新的問題一個是禁運,一個是發展水平。

禁運,就相當於歐洲人發現辣椒不給我們種子,這樣我們的調味品就缺了一大塊。這樣中國不論怎樣都無法創新出水煮魚,火鍋來。很多技術封鎖 沒有基礎零件很難創新。

第二個就是經濟基礎。如果沒有千家萬戶的溫飽,就不會有很多人去火鍋店,那麼火鍋的技術自然不能傳承發展。還不溫飽是沒法創新的。

只要突破這兩點,我們科技就跟美食一樣,跟歷史上的瓷器茶葉一樣會創新不斷。


文化 比如概念「實在」, 「正能量」

  • 實在觀 中國很多人都講實在 穩定 反對 「虛擬」 冒險 比如社會上傾向公務員 國企 認為其穩定 反對商業 認為商人天性奸詐 女孩子選男孩子 標準包括「靠譜」 不喜歡特立獨行 不喜歡異於常人
  • 正能量 對什麼都要求不能否定 而創新剛好就意味著否定過去

  • 尊重傳統,服從和既有知識。 古代教育系統強制學生記憶四書五經, 現在教育系統把科學當事實而不是思考方式灌入學生。 對比來看, 蘇格拉底則用對話引導他人思考


貼一下剛才的回復:

1.教育

從起初的教育開始,就不鼓勵創新,應試教育作為大浪淘沙的模式有利有弊,但恰恰是創新的殺手,而國外的教育則開放的多,社會實踐會帶到課堂中,鼓勵學生髮散思維。

想想每個媽媽都說過的那句話--你看看人家XXX多好。

2.環境

首先是ZF環境,保護知識產權有形無實,相應的法律機制沒有建立,從而導致創新者們大多都得不到善終。

其次是商業環境,比如天朝的互聯網,基本被BAT所壟斷,一方面大量壟斷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由於已在很高的位置,所以不用去創新,直接複製的成功率和性價比最高。

3.風險成本

國內最佳的創新年齡是25-35歲,巨大的社會成本(比如房貸)會攔住相當一部分有創業夢想的人,既要能養活自己,照顧家人,又要實現個人價值,並不一定可堅固。

4.能力

每一個創新都需要時間的醞釀和市場的檢驗,過程是寂寞的,考驗的不僅僅是業務能力,更包括管理能力和人脈能力,而數據表明國內初創公司的平均年限只有美國的1/4,表明前赴後繼的創業家還沒開始飛就已經臉部著地了。

現在我們就在創業,做的項目叫 Teambition 是團隊協作工具,當初選擇自己開發就是因為找不到令人滿意的項目管理工具,除了瀏覽器版本,全功能的 teambition for iPhone 和 teambition for Android 都已上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體驗一下。


(1)因為」創新「就是」反傳統「」反權威「。培養創新精神,就是要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懷疑能力。如果我們的政府這樣子的話,我們的人民是否會開始懷疑我們的政府的所有行為,甚至懷疑他們的合法性?這在dictatorship的制度下是不可能被允許的。我們的政府顯然更喜歡聽話的沒有反叛精神的臣民。我們長年以來在洗腦教育下成長,漸漸地就從根本上喪失了創新能力。

如果是在美國等民主國家,由於憲法保護人民的言論自由,政府的權力也要由人民的投票賦予,所以人民天生不崇拜權威,所以從根本上思路不受限

(2)我國沒有真正的法制,不保護創新。


我倒是覺得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是不足,而是創新沒有很好的平台去展示。你可以看每年中國的發明專利的數量(當然不排除裡面的水專利),裡面有很多的好想法,好思路,甚至裡面可行性極高的也不少。可是為什麼給我們的錯覺是創新能力不足呢?舉個例子,你有一個想法,於是你經過一陣苦思冥想理順了思路,最後也申請了專利,然後就咩有然後了。沒有大企業去理睬你,大多數的他們不相信中國的專利,他們喜歡買外國的,或者喜歡自己琢磨琢磨不用花錢啊。再加上中國的創新專利轉化為實際產品的渠道很窄,轉化速度非常的慢,即使有一個轉化平台,也會因為市場的選擇性,很短時間內不能得到市場承認,又沒有一個體系來支撐,最後也會關張大吉。轉化主要靠需求公司偶爾的發掘,毛遂自薦簡直沒門。於是我們只能看到大把大把的專利擺在專利公示欄里,而市面上還是一成不變的,這算不算眼高手低?所以提高中國的創新能力必須給我們的專利找一條出路。


這和中國的教育有關,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事實性教育,注重已有知識的學習。例如古詩,學校僅僅讓我們背誦古詩而不是如何寫出一首詩,這種教育不注重創新能力,因此國人普遍缺乏這種能力;相比而言美國教育注重能力和知識結合的教育,將錨式教育和傳統教育結合在一起,錨式教育是一種需要大量實踐的教育課程,以解決具體問題為主,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能力就有所提高。可以參照這篇文章錨式學習法 - 能力大本營


我的意見是,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缺乏對科研技術人員發自內心的尊重。

以我的生活經歷來看,中國人素質之低主要還不是不排隊隨便吐痰之類的表象,關鍵在於內心缺乏遠見、既自大又自卑,各種媚上踩下。

舉一個例子,it男。這是一個技術人員,不善交際,但智力高,邏輯思維能力強。這樣的人在美國擁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儘管他有各種缺點,可是美國人能發現他們的美,不會看不起他。但在中國就不同了。人們會說他不會追女孩子,單身,宅,孤僻,黑眼圈等等,總之,儘管他工資高,就是不尊重他。老闆也是如此,用完就扔,給高工資不過市場原因,絕對不是特別尊重他們。

其他的如科研人員,你在中國聽過幾個?

中國的科學家地位遠遠不如領導和企業老闆。周圍的人喜歡叫別人老闆來恭維他,絕不會叫他科學家來拍馬屁。企業老闆和領導可以隨意指揮技術人員,內心也只是當他們是工具,打工仔,從沒真正當他們是平等的存在。

反過來,技術人員總想轉管理、做老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同。

這樣的地方,誰會靜下心搞研究,不如做管理指揮別人痛快。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critical reading,直譯是批評性的閱讀。

中國從小到高中,包括過去千年的科舉(那更是只考聖人經典),老師所教是否有一個字涉及「批評的閱讀」。

創新的土壤之一必須是對異見、新奇、特別、甚至是反傳統與權威的包容與鼓勵,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大同文化、階層秩序,完全是另一種土壤。

而另一個土壤甚至是決定性的,則是對知識產權的文化與法律層面的保護。據說有個日本作曲家寫了一首流行歌曲,過去一二十年了,他老人家的歌還在KTV被點唱,結果是他老人家每年還能收到二千萬日元(合一百萬人民幣)的版權費。

中國萬科十年前創新了一款洋房戶型,申請了國家專利,結果是第三年就全中國遍地開花了。


現實來講,人都是利益驅動的。中國目前沒有形成完善的專利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發明創造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比如某人生產了一個新的東西,但山寨東西馬上出現,發明者從而得不到應得的利益,自然而然創新的熱情就消失了。


晚清中國人總被描述為「麻木、冷漠"云云,

參考下至90年代的農民形象,

"陳景潤"的形象以獲得農民階級的同情,

參考下"平凡的世界"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心智狀態,

另外我還看過一篇關於中國幼兒的心智發育遲滯不良問題的報道,

既有物質貧窮,營養不良,親子關係問題(這又涉及到社會問題),家庭教育不良,智商認知能力發展的問題,

又有文化問題,傳統遺害,教育有毒,

心智發育不良和營養不良是一個問題,別不承認,也別說成民族特色,是病要正視。


雖然這是個很久以前的問題,不過我還是想告訴你根據2017年wipo發布的世界創造指數排名中國位列第22(進入前25強即是創新強國) 而且中國是進入前25的唯一一個中等收入國家


因為需要有一份快公司來鼓舞。


中國創新能力不足嗎?請分清創新和噱頭


首先,如果你說的創新力是指可以完成獲得世界認可的獨特作品的能力。那本身創新就有著一個前提,即獲得多數人的認可。然而,一個新東西的誕生獲得其他多數人的認可,本身就是取決於多種因素的。更別提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它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國家影響力基礎上。

而現如今,中國近幾年才剛剛崛起,我們才剛剛擺脫原來世界對我國的一些原有的看法,況且西方對我們至今仍存在一些偏見,因此,在國家層面的創新力的認同上任需一些時日。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功。

其次,我認為,中國從古至今一直不缺創新的人才。

很多人詬病中國的教育,認為從古至今這種類似科舉考試的制度阻礙了創新,摧毀了人們的思維。我認為其實並不是如此。

不然,為何在科舉盛行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會出現各種舉世無雙的工藝品、詩詞、小說和被後人老生常談的四大發明?

所以教育必然不是所謂的「缺乏創新」的背鍋俠。

而至於很多國人感受不到我國人才的創新力,我認為,原因是——會創新的人沒有創新的權利。

以現在實際情況來說,我們國家目前推崇商業,既然是商業,必然是以盈利為目的了,而生產各種產品(無論是藝術品還是電子產品還是其他)的資源、資本都掌握在商人的手中,出於降低風險的考量,他們自然不會把資金投入一件市場上從未出現的產品當中,自然會選擇跟隨潮流,於是,山寨、仿冒大量盛行市場,而很多消費者又有從眾心理,最終國內自然成為一個現在獨特的體系。

而那些創新作品,一般能在某個領域有創新點的人要麼是年輕人,要麼潛心研究此方面數載之人,他們共通的特點是,在社會上沒有太多的決定權,頂多只有建議權。而他們的創意又能有多少概率流向社會,被人孰知?

同時,很多作品儘管流向社會,由於我們社會一直以來的主流群體在藝術、專業水平知識上的缺失,也導致很多創新作品,只能孤芳自賞,被束之高閣,投資人吸取教訓,自然不會再資助同類項目,如此惡性循環,豈不悲哉!

(如果,非要說教育有錯,那大概就是它沒有教會我們如何接納和欣賞不同!)


中國企業的創新被集體潛意識禁錮。

從古至今,中國哲學體系都保持著博、大、精、深,似乎沒有哪一個國家或民族,會像中國一樣,全民追逐和熱愛著哲學。儒、釋、道等哲學流派的思想,在中國得以延續千年,並不是因為他們選對了地方,而是因為這裡的百姓堅定的選擇和供養了他們。

愛哲學的人是快樂的,哲學思想便于思想上矛盾的疏導,讓心平穩,有利身心的健康。但同時它也造成了思想上的糾結,在快樂與痛苦的博弈中,不斷地進行辯證,到底是真的快樂嗎?如果快樂是我們追求的生存動力之一,那為什麼不能一直保持快樂的情緒呢。這樣的一反一正、一陰一陽、一坎一離,一問一答,讓人的左右腦不停的思考和跳躍,最後相互摩擦而出的火花,卻讓人的心裡得到一絲慰籍,甚至是虐心般的快感。最後,就連被體制和權利枷鎖捆綁的不悅,也都隨之煙消雲散了。是的,除了辯證和哲學,我們找不到更好的精神鴉片,能夠讓人麻醉與陶醉進去,這種短暫的出離,可能還被不少人認為是某種境界的達成吧。

辯證是一種很好的思維工具,作為工具應該隨時用拿得起,用完立刻就能夠放得下,更要用在思考正確的事情上,否則對它產生的依賴感,會讓人窮其一生去漩渦中追逐。是否能跳出來,以觀察者的角度看待辯證這個問題,則是一個難題。


中國的小創新還是很多的,像以色列和美國那種大創新改變世界的比較少,和亞洲人的基因好社會傳統有關,我們比較強調集體主義。


中國古代創新能力那是相當強的,只是從宋代以後衰落了


推薦閱讀:

什麼是創意?什麼是創新?
創意或者創新一般在什麼態度下被激發出來的?
中關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工業產品設計有哪些創新點?它們的創新來源體現在什麼地方?
創新工場為什麼都在抄襲國外項目?

TAG: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