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怎樣還原作者腦中真實的想法?

莎士比亞腦中虛構的人物,通過文字留在紙上。人通過閱讀文字,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印象,得到了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以上信息從一個大腦傳遞到另一個大腦,經歷了哪些過程?

當我們閱讀時,究竟是在幹什麼?

能否還原文字(包括但不限於藝術)作者腦中真實的想法?有哪些方法?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能力?


這個是藝術接受的主體性的問題

一、藝術意象的再創造是審美對象在被接受過程中的現實生成。是接受者調動主體性因素進行的意象創造;

二、藝術接受的主體性,源於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

三、藝術品形式的結構,是一個特殊的結構,其中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點,給接受主體的參與以自由;

四、不但文學作品,一切藝術品都只提供較模糊、概括的總體框架,需要接受者主體性的參與。

綜上所述,所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從小到大經歷過的事情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所以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盡相同。

而且相同的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會去看有不同的結果。

所以當然就有「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了。


於我而言 這是對文藝創造的最高評價

即是不失真的鏡子 又是藝術創作 還是有梯度的一張試卷


由於人的知識素養,視野寬度,認知水平,生活環境的不同,面對相同的客體事物,常常會有著不同的感知認識。

譬如,對相同的一棵樹,學藝術的,則會從藝術的角度去感知,學科學的,則會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學宗教的,則會從宗教的角度去理解。

所以,面對萬事萬物,不同的眼中看到的感知到的是不一樣的。So.....


雖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老莎心裡絕對只有一個哈姆雷特,要想知道他心裡的哈姆雷特就要仔細研讀劇本,並熟知劇作家的工作方法。找到劇本中哈姆雷特最不合常理的行動,搞清楚作者為什麼這麼寫,這麼寫作者能佔到什麼便宜,都搞明白,你就看到老莎心裡的哈姆雷特是什麼樣子了。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哈姆雷特只有一個


一花一世界,世界觀價值觀不可能一樣。主觀判定的問題。

這問題我覺得沒什麼難懂的。


我崇尚於用簡單的話解釋很難的哲學問題。

我記得South Park(南方公園)裡面說這樣一個事情,往往改編自很有名的電影是很難的過程,很多人因為把很有名的書改編成很差的電影從而落得罵名,我感覺1000個人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過程。當你看一段文字的時候你心裡會根據你多年來的經歷去腦補一個人。

當我對亞洲人說請你想像一個人,他幾乎不可能想像成歐洲人

當我對一個女孩子說請你想像一個你心目中的完美男人,對於不同的女孩來說,這個男人可能是一個高大威猛型的,可能是一個暖男居家型的。

當我對一個人說請你想像當你富有的時候,從小清貧的人想像的可能是在北京有一套房子,妻子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然而對一個富有的人來說可能是擁有一個上市公司,或者自己的公司進入世界500強。

所以讓兩個兩個不同國籍的小女孩描繪出你富有以後與你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的形象就會不同,所以說1000個人中有1000中不同的經歷,對於同一句描寫,棕褐色的頭髮,兩人的想法都會產生差別,甚至僅僅是棕褐色的頭髮這一句話,想像的畫面雷同的情況也少之又少!

This is my answer Thanks


前一段讀了很多不同的書,發現就算你和別人讀了同一本書,你們的感悟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我們面對同一個人,對方問:你吃了嗎?第一個人可能會在想,他就是隨口問問。第二個人可能會想他是不是還沒吃飯。第三個人可能會想他是不是有話要跟我說。

面對面試官,我們說的答案可以不是自己最喜歡的,只要是面試官最看好的就行。

這兩天看電視劇突然發現古代那些皇子爭皇位,你可以不是最有才的,只要你是最了解皇上的就行,皇上想做的你先做了,皇上不想做的,你推了就好。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想必跟人的學識,性格都有關係。


你看到的東西,呈現在你腦子裡,別人看見的東西,呈現在人家的腦子裡。這些東西的形成,都是以個人所經歷的,感受為基礎的


在一個人有兩個人眼的前提下,五百個人有一千個人眼。所以平均每個人看到異於其他人所見的兩個哈姆雷特。這既說明了同一個藝術形象在不同讀者心中展現出了不同的樣貌,也說明在同一個讀者心中,一個藝術形象也往往具有兩面性。


如果只是是消遣性的閱讀,在自己眼裡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也沒關係。

如果是為了學習而閱讀,拜託,這話都被用爛了。讀書本就是為了獲取他人的思想,若是因為現在常有人說的「文章成文後就與作者脫離了關係」這種說法作為借口,讀來讀去竟一直禁錮在自己的思維中「暢想」,這種讀法不讀也罷。

至於說怎麼還原作者的想法,不敢妄談還原,盡量接近吧。請盡量細心的把自己帶入到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動機上去,仔細體會字裡行間為何如此著筆;像這種有人物的故事,還可把自己帶入到作者筆下的人物中去,仔細體會如果你也和這個人物有相同的社會背景、知識水平、經濟情況,是否也會有相同的作為。

在我看來,一個好的閱讀方法,無論先後,總要想方設法抓住作者的寫作本意,避免毫無章法的誤解。除此之外,要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一些思考,得出些新的意味;如若可以,更妙的是還能假借別人的情況再做些思考,再得出些新的意味。如此多方面的對比參考,方能學有所得。這法子理工科一樣適用,還更簡單一些。

當然從劇本角度上講,這句話如果成立確實說明了人物塑造的成功,但對所有文學作品都抱著這種心態去讀,總是要求太低了一些。再有一言,即便真有這一千個哈姆雷特,怕並非是與一千個人一一對應的,也許有人想到了十個,而另外十個人心中的卻都是同一個。


"你是一間美術館,你的臉,誰來看你都不能管……"


推薦閱讀:

有哪些支持自由意志存在的書籍?
為什麼千里之行,當走到九百九十九里的時候,我們卻要放棄?
托爾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是謬論嗎?怎麼證明?
「真理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與從古至今「少數服從多數」的選擇方式是否矛盾?
什麼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

TAG:閱讀 | 思考 | 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