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歡中國歷史上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要求是現實中的人物
霍去病。
記得初二時學歷史,課本上有張他的墓的照片,說明為紀念他的戰功,漢武帝下令修成祁連山的形狀。現在已過去10多年了,猶記得當時,第一次讀到課本上講他「17歲帶兵,6入匈奴,從無敗績」時的心馳神往。父母私通生下他,卻因為傳奇的姨母入宮封后而養尊處優,舅舅更是抗擊匈奴的名將,一家都是傳奇。然而在他人生的巔峰時期,居然23歲就病死了,如流星一般划過大漢的天空。因為他,匈奴哀唱「亡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因為他,匈奴遠遁,從此漠南無王庭;因為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封狼居胥成為歷代兵家的最高追求。
因為他,西漢成為我最喜歡的時代。到現在還記得,初讀課本時的驚艷和自豪,那種作為大漢子民的驕傲!武大郎,有美貌無雙的妻子,有神勇無比的弟弟,有英俊瀟洒的情敵,還有聞名於世的炊餅。。這輩子,值了。
當然是張居正。
第一次在知乎上發言,但卻是個一直想表達的觀點。@高凌宇 兄的理由闡述的很充分。披堅執銳、開國創家者難,力挽狂瀾之欲毀,手扶大廈之將傾者更難!難到什麼程度?難到縱觀歷史,竟無第二個人可以做到的程度!人言曾國藩乃千古第一完人,我笑其比之太岳公,於國有何脫胎換骨、重振雄威之功?且不論其最大之功勞乃鎮壓太平天國,說到底還是漢族的內戰,只是為滿清王朝一家一族服務,怎能望太岳公南盪倭寇,北拒韃靼之項背?修身或易,齊家或易,治國平天下,談何容易?立言易立,立德易立,立功或易立,立不世之功,談何容易?把一個搖搖欲墜、幾近崩潰的泱泱大國在五年之內就治理的吏治大振、國庫充盈,十年之內就治理的富足強大、邊防堅固、百姓安居,幾乎就要在短短的時間內恢復漢唐經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盛世局面。縱觀歷史,何人能出其右?!
出身平民,天賦異稟,49歲執掌內閣首輔印。對官員使用考成法,裁汰冗員,使他們能夠高效地干實事;對全國土地進行丈量,實行條編法(就是所謂的一條鞭法),使得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國庫也同時充盈起來,並且皇族和大地主佔地無數的棘手問題也基本得以解決。考成法和一條鞭法皆非其首創,但他能運用,並在部分試驗成功後徹底運用,方能再創中興!能想到可能難得,但是真正去實行,去徹底的實行,才是真正的難得!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可能很少立言,甚至立德,但是他能做出對大部分人有利的創舉來,就是因為他已經寓言於行,只去想如何做好並始終在做在完善!
「非常之時,用非常之人,成非常之功」這應該是太岳公回答友人的信里提到的一句話。在國家隨時都可能因內部或外部的原因而崩潰的時候,亟需的,是人,是人才,是人傑。不但要有捨我其誰的魄力,更要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他的前輩于謙有。但此時可能不太亟需個人的道德和名聲。太岳公常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是戚繼光私下給他送金送美女,且不說這些查無實據,就算有,(而戚繼光個人生活可能算不上那些自詡的清流),在那樣一個非常時刻,是應該用舉史(沒錯,是史)無雙的名相和不世出的名將還是言語和道德都是巨人但能力實在拙計的將相?答案不言而喻,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幾度頒布求賢令時堅持認為道德和能力不可兼得,而他堅持用有才有能力之人而非有德無才之人(這點完全和漢代舉孝廉的思想相悖),當然,肯定有德才兼備之人才,但當二者不可得兼時,舍德而取才也。事實證明,太岳公的做法非常正確,戚繼光等盪清東南沿海倭寇後北調鎮邊,「北兵方知有軍紀」,用戰車火器大破土蠻十萬騎兵,至使蠻兵從此只敢到遼東活動,才會有後來李成梁屢有戰功,當然李成梁,方逢時,王崇古,俞大猷皆是當時名將,太岳公對他們皆十分信任,並都委以重任。還有敢於提拔潘季馴,讓其在治水方面大有作為,挽救的不只是當時的百姓,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鞠躬盡瘁,但為國是;死而後已,大業已成。」這是徐階(抑或高拱?給忘了。。)問還是年輕的國子監祭酒的張居正的志向。他做到了。其實沒有徐階當年有意的栽培,讓年輕的太岳任後來的穆宗那裡當老師,也許很難有相對年輕的他順利就進入內閣吧(私以為徐階真是造時勢的英雄,能發現絕世千里馬並重用之,當真是絕世的伯樂)。
從十二歲改名,到十六歲受犀,再到二十三歲二甲第九名,四十三歲入閣,四十九歲首輔,五十九歲與世長辭,也許從他立志要百尺竿頭、為國盡忠的時候,他的命運,就和大明王朝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他用自己絕世的能力,超世的魄力,用材的獨到眼光和手腕,貫徹了封建王朝史上最後一次成功的改革,將一個快要不行的國家在10年時間之內就重新打造成國富民也富,兵強將更強的超級大國,創造出了一個歷史上真實的神話,刷新了極限的可能。
所以我最喜歡他,最敬佩他。張居正。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和他一比,就只能說自己有高尚的情操了。都知道自古創業易,守成難。開國易,中興難。是他在使奄奄一息的明帝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是他實行一條鞭法,真正的給農民朋友減壓。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歷來農業稅就是整體稅收的重中之重。而古代農業稅主要來說就3個方面,土地稅,人頭稅,徭役。可能不同歷史時期提法不一但大致相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偉大之處,就是在於取消了徭役,將前2種稅收合二為一,大大的給農民減輕負擔。農業稅在什麼時候取消的呢?到了500多年後的200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這一決定。這還是和歷史原因有關,農業稅在稅收中的比重已經很低了。這是他作為一個改革家作出的最卓著的貢獻。品德非常高尚的人一般只能作為民族的精神圖騰來膜拜,君子是成為不了優秀的政治家的
如果是國內的話,當然是管仲啊,真的神人也,。智力比商鞅還高,。文韜武略,春秋五霸第一人齊桓公就是他輔佐的。並且是善終,活的瀟洒,有美人,有美酒。論能力絕對是上下五千年第一人。
沒有最喜歡的朝代但有最喜歡的人物——劉備…
《三國演義》是我完整讀下來的第一本課外書,那還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所以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也是我目前為止讀的次數最多的一本書。
每一次讀都伴隨著更進的感悟,從原先看到的打打殺殺到後來的快意恩仇,再到現在我會自覺的去思考其背後透露的經濟社會原因。
我為自己一直在尋找三國裡面的一個人物作為我心目中天地間的大英雄。
這個英雄原來是曹操。
因為曹操那句蕩氣迴腸的話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充滿了多麼豪壯的王者氣概!昔日曹操與袁紹曾經一起反抗董卓,兩個人在一起商議反董失敗之後怎麼辦,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爭天下,庶可以濟乎?」但曹操卻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兩個人的戰略眼光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曹操左言天下,右言天下,氣勢與膽魄非一般人可比。
所以,曹操因為這種王者氣概讓我崇拜了十餘年。
轉變發生於我偶然間看到的那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因為人在一生之中20歲的時候最崇尚實力,40歲的時候最崇尚成功,60歲的時候最崇尚一生的價值與意義。於是,我恍然間想到了那個一直被我看不起、被我遺忘在角落的劉備。
如果劉備的履歷放在今天的話,可以這樣概括:47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正處級幹部(新野縣令),57歲的時候成為正部級幹部(漢中王),61歲的時候成為了總書記(皇帝)。劉備一生大半在顛沛流離,直到後來才功成名就。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這首詩雖然是曹操所寫,但是依我看,唯有曹操一生最看得起的對手劉備,才真正用自己的人生為此詩作了一個幾乎完美的演繹。 《三國演義》固然讓人們記住了劉備的仁慈,卻也讓很多人以為劉備是只會哭哭啼啼的懦夫,正因為如此之前我一直看不起劉備。但今天再看《三國演義》的話,我才明白劉備建立一番帝王之業是多麼的艱難坎坷。我想完完整整的去尋找劉備的一生。
(一)
東漢漢恆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劉備生於幽州涿郡涿縣樓桑村(今河北省涿州市)。劉備最敬重的對手曹操則於六年前即公元155年誕生於沛國譙縣。
劉備雖然名義上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事實上不過是一個織席販履之徒,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貧賤的小民而已。《三國志》關於曹操的出身如此敘述:「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兩人出身的高低、家庭的貴賤不言而喻。
但劉備自幼懷有遠大的抱負,他不甘心自己的身上留著最高貴的血液卻註定一輩子只能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那樣庸碌一生,對他而言,如果不能「乘此羽葆蓋車」——轟轟烈烈地生,那就要轟轟烈烈地死。
由於劉備偉大的母親歷盡艱辛的堅持,劉備15歲時得以求學於當時著名學者盧植。從學兩年,論學業劉備不是最好的,但他另有強項:懂得尊重人,喜歡結交各類豪俠,身邊總有一些追隨者。從盧植私學肆業後的六七年時間裡,劉備沒有做什麼實事,只是四處廝混。關羽張飛這兩個生死兄弟就是在這時結識的。
同時期曹操得到了全國著名學者許劭的宣揚:「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不僅如此,曹操憑藉強大的家族關係,得以拜見當時的太尉橋玄。從此,曹操少年得志,容光煥發:
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即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遷頓丘令(縣委書記),徵拜議郎。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濟南市委書記)。
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省長)。
曹操當時的年齡,與今天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相差無幾,然而他當時的職位,豈是劉備這個落魄人家能比的?曹操的名滿天下,已經到了「(別人)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的地步,居然連廢立皇帝這樣的機密事情都要提前告知曹操。
兩個人的人生軌跡越來越遠,兩個人雖然都懷有匡扶天下的夢想,熟料曹操這時候已經有充足的權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劉備因為出身低下在受盡挫折和貶斥之後,仍然落魄潦倒,只能與關羽張飛這樣的社會底層人物往來。
(二)
命運的轉機依然沒有到來,平庸的現實一直在衝擊著劉備的內心。某位思想家曾經說過:階級一旦形成,那麼出於各個階級的人想打破階級的鴻溝壁壘幾乎不可能。
憑著建功立業的心愿,劉備放下自己的自尊,開始了長達將近20年的寄人籬下的生活:
1:大約公元187年,劉備「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
2:公元194年,「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豫州刺史聽起來級別高,但實際上當時豫州被曹操佔據,所以這只是一個虛職)
3:公元196年,「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楊奉、韓暹寇徐、揚間,先主邀擊,盡斬之。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
4:公元197年,「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
5:公元200年,「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6:公元201年,「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7:公元208年,「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而劉備顛沛流離的20年,正是「魏武揮鞭」的時代。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張綉、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三)
《九州春秋》曾經記載這樣的一件事: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誰又能想到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快50歲了呢?拼搏半生,到最後還是在寄人籬下,幾乎一事無成的地步,換作常人,不知道要心灰意冷到何種地步。然而劉備,即使在這種地步,僅僅是髀肉復生這件小事,都讓他憂慮,讓他再度提醒自己,決不能就這樣庸庸碌碌的作為一個小人物度過一生。
「髀肉復生」是一種主觀對時間流逝的態度,而時間最大的功力是什麼?它催你變老,打磨你的意志,讓深植內心的愛好憤恨逐漸歸於平淡,讓你逐漸接受周遭壓力給你創建出的環境,讓你學得殘喘之術,以了殘生,時間就是這樣一個壞東西!劉備深知這點,他是個太有時間緊迫感的人,他知道人活於世,不取霸業功名,不成一世之功,枉來於世。所以蜀中安樂只可盡阿斗之歡顏,卻打動不了我巍巍大漢皇叔的統一之志,這是什麼東西的驅動給此人造成此般摧枯拉朽之狀?那是使命感!
每因霜鬢生頹念,不忍低頭望使君。
(四)
公元207年,曹操最重要的幕僚郭嘉因病去世,同年,劉備得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諸葛亮。
自從,劉備如得水之魚,入海蛟龍,縱橫捭闔:
1.公元208年,「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2.大約公元209年,「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3.公元214年,「雒城破,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
昔日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此時的劉備才真正成為那條「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的蛟龍。隨著劉備勢力的急劇膨脹,他和曹操之間終將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這場戰爭就是漢中之戰。
我不否認,劉備一直對曹操深有畏懼,因為這個人實在太強大了,赤壁之戰前縱橫天下未逢敵手,這個人的政治眼光和用兵能力讓劉備從心裡感到敬畏。所以有人說,劉備生平最怕的是曹操,因為劉備幾乎都是見了曹操就跑。這句話,我不反對,同時我還想說,曹操生平最怕的,也是劉備。其實劉備的事業做得這麼艱難,除了出身貧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曹操時刻都在關注著他,防他龍入大海,一躍而起,所以每次劉備的事業稍有苗頭,曹操一定是第一個撲滅他。但是,曾經敗在曹操手下並不代表劉備就永遠戰勝不了他。事實上,在每次的交鋒中,劉備一定都在琢磨曹操的用兵特點和他統帥下的軍事系統的弱點。量變引起質變,劉備自入駐荊州以來,從博望坡之戰拒夏侯到赤壁之戰拒曹操的一系列戰役,在多次與曹操集團的對抗中,他發現,原來曹操並不是真的那麼可怕,他是可以戰勝的。特別是奪下西川之後更讓劉備信心大增,所以看到曹操本人從漢中撤走,他果斷決定停止與孫權對荊州的爭奪,帶著自己的集團,到漢中去向曹操叫板。於是歷史聚焦在了漢中之戰,這也是兩人一生的宿命對決。此時曹操也許比劉備更沒底,因為劉備也是曹操一生最怕的人,這個他提防了一輩子的對手羽翼已成,他已經沒有那麼自信能夠壓得住劉備。最後劉備以及其老辣的戰略眼光搶先一步佔據地利,讓親統大軍前來的曹操處於被動,幾番交戰之後曹操無奈退兵,兩人一生的對決最後定格在漢中之戰,平局!我覺得,漢中之戰對劉備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此戰標誌著他已經成長為與曹操同一水平的超級統帥。人是會成長的,這個曾經賣草鞋的人,歷經數十年的刀光劍影,已經成長到具有撼動天下的力量。
公元219年,「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這大概是劉備一生中最得志的時刻。
(五)
所謂人生大勢,勝久必敗,敗久必勝,反反覆復,趨於巔峰。曹操有赤壁之敗,劉備有荊州之失,不過如此。
公元222年,「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從前我讀到這裡的時候,總是感慨劉備的胸襟何其小,曹操赤壁大敗仍能在逃亡的路上大笑三聲「諸葛無謀,周瑜少智」,劉備怎麼就一病呼呼、闔然長逝了呢?
但是當我再去重新看待劉備生平的時候,恐怕沒有人能夠理解一個出身卑賤的人,靠著數十年的艱苦努力才漸漸地取得了一點事業,誰料這點事業卻在晚年被自己親手斷送?其中的慚愧、悲憤和遺憾,一個63歲的老人怎麼能夠承擔呢?只有經歷過一手創業再經歷徹底失敗的人能明白劉備的強大,儘管曹操也有濮陽之敗,家業幾乎盡喪,但相比劉備這一生實不算什麼。當一個人獲得一定成就再全部失去,那樣的心理打擊非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有人自暴自棄徹底墮落,有人窮困志斷,不再某圖弘志。
(六)評論一
亂世的常態在於綱紀的崩碎,規則的淪陷。天地之間充斥著陰謀,野性,肆意和殺戮。自上而下的秩序崩潰了,中央政府的政令失效,天下洶洶,道德淪喪。原本良性上位的階梯崩塌了,邪教,亂兵,謀反,篡位都成了上位的方法;刺殺,陰謀,毒殺,屠城,都成了上位的手段。你狠,有人比你更狠。你狡猾,有人比你更狡猾。有主之物,無人敢動;無主之物,人心洶洶。
阮籍一句:「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不知嘆盡古今多少英雄豪傑。阮籍、嵇康這種心懷天下大志的人,終未免在司馬家淫威之下煎熬。劉備出身實在卑賤,在此後的一生中,這都是一個黑點,「織席販履小兒」,幾乎是所有他的對立面,都要拿來用一下的辭彙。固然他有很多的光輝頭銜,就如演義中說的「漢左將軍宜城亭侯皇叔劉備」,但童子一句「我不記得這麼多名號」,就只能說「你就說劉備求見」。
「我本淮右布衣」,洪武皇帝這樣對這個世間宣告。可惜我們的昭烈皇帝,生命中始終不曾真正有如此讓他可以大膽驕傲的放開的時刻,他一直都是相對較弱的勢力,始終不得不隱忍,不得不收起心中的驕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當他一生中最大的對手,魏武帝這樣對他說的時候,他的反應是「聞言失箸」。
漢中之戰,劉備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擊敗曹操時已59歲。魏蜀吳三家,唯有劉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而且他這一生,還是屢戰屢敗的一生,從真正的社會底層起步,幾乎整個一生都在失敗,但是無數的失敗都不曾打倒他,奮鬥到白髮蒼蒼,奮鬥到半身已經踏入墳墓,才終於成功,我想若真有上帝,上帝也不會吝嗇把成功賜予這樣一個男人吧!如此的毅力和決心,就算是到最後,我們的劉玄德,還是一事無成,還是如喪家之犬一樣,他依然是英雄,當之無愧。
英雄之為英雄,他們不甘心,永不甘心,他們奮鬥,永不停止奮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魏武若以此贈昭烈,昭烈蓋無愧焉。
(七)評論二
一個人欣賞什麼樣的人,跟他當時的經歷與認知、價值體系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有關。而歷史人物往往在歷經時間的沉澱後變得符號化以及純粹化了。如劉備,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白手起家終成王業的梟雄,同時很有感召力,能吸引很多豪傑為他肝腦塗地。歷史書只會輕描淡寫地帶過劉備無數個迷茫困頓的日日夜夜,而只留下他一生中重要的隻言片語以及一些很有影響的事迹,大多數人不會去深究他們內心曲折而漫長的變化。
在年紀比較小時,看蘇軾,認為他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十分意氣的人,而後自己年紀大了些,也來看了他晚年的事迹,才猛然發現曾經那個豪情壯志、甚至諷刺王安石的青年,最終變得那麼淡泊,面對挫折不再有那種「長風破浪會有時」(借用李白的詩句)的雄心,也沒有了那種恃才傲物式的嘲諷,如同一支堅韌的空杯,掏空了內心來容納世事變遷。 謀殺凱撒的一個青年叫布魯圖斯,凱撒待其如親生兒子,甚至把他定為了自己的第二繼承人。在歷史書上,只會寫布魯圖斯的祖先是羅馬共和國的創始人,布魯圖斯作為保守派,很不滿凱撒的專制統治,故密謀在劇院門口殺害了凱撒,然後以政見無法調和、利益矛盾尖銳這麼冰冷的話語作為點評總結。但不難想像那一天,在劇院的台階上,看著自己的「精神父親」、「共和國」的最高領袖,褪去一切榮光,被一群激憤的元老撕扯圍捅,如同一隻被狼群撕咬的小鹿,最終奄奄一息地躺在那裡無助發抖,凱撒身上的刀孔仍在向外涌動著鮮血,凱撒還在不解地感嘆布魯圖斯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布魯圖斯不忍直視凱撒的眼神,低頭看著自己手上的匕首,此刻竟然如此刺眼,周圍的人,卻還在打著雞血一樣地咒罵歡慶,毫無憐憫。見到此情此景,布魯圖斯恍如隔世,一切恩仇此時皆化為烏有,他的世界此刻坍塌了,羅馬共和國的秩序此刻也坍塌了,只剩下不知從何說起的浩大矛盾與迷惘,而他還需要故作鎮定,故作兇狠去面對接下來的風雲變幻。此中滋味又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而對於大多數在打拚的平凡人來說,白手起家不折不撓的情節更容易引起自身的情感共振。對於大多數有野心又精於算計的人來說,隱忍而又心機深沉的司馬懿才是自己的偶像。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階段的人,自然有著不同的認識與追求,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深度不會跟年齡成正比,邏輯與道理大多數人都知道,而情感上卻難以控制,所以做不到。不管人在哪個年齡、喜歡誰,先分清楚曹操劉備到底是他們本人還是一個被純粹化了之後的符號,而那時的你喜歡誰,更多的是誰能給你更多情感層面的共振,同時你喜歡誰往往代表著你更想成為哪樣的人。而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更多的是一種對於人物深刻的洞悉與包容,懂得他們的「矩」在哪裡,懂得他們的「矩」是如何限制著他們,然後拋去一切妄念,無愛而又無不愛,從自身出發,從己之心,為己所欲,容己之矩。(八)評論三
活的越久,越意識到自己的平凡,越明白自己可能一生碌碌無為,就越佩服劉備。在生命的終極面前,一生勝負輕得像天平上的瑪特羽毛,卻也只有千載的賢名能在天平的另一端稍稍壓得住這根羽毛的重量。人之一生難免外界被干擾,或失其本心、或面對現實、或放浪形骸、或泯然眾人矣。能不失其志而在這種可能性很小的事情上徒耗自己一生。這等心境、我想,難上加難。
等到花甲才知道,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夢想並為之奮鬥一生有多困難。我們的一生有無數個目標,我們也願意為之定下無數個誓言。百折不撓九死不悔的背後,一定是同等分量的慘烈和淚水。
劉備即我,我即劉備。將來的幾十年中,我會經曆數不盡的挫折,數不盡的背叛,數不盡的懷疑自己的能力,而我願像劉皇叔那樣在嘆一聲髀肉復生之後,仍然不顧他人的貶低、指責與偽善的勸告,轉身繼續努力。
一個人的野心就像小草,你不讓他試一下,他總是會不甘心的。
(評論一及評論二借鑒了知乎上的一些答主的看法,侵刪)
呂不韋
早期從商已經非常成功了!在趙國發現秦公子異人,認為奇貨可居,於是散盡家財結交異人,獻愛妾趙姬給異人以一人之財力,往來秦趙兩國之間打通秦國上下關係,獻說辭於華陽夫人,使得20多位皇子中,把庶出的異人立為嫡子異人改名子楚。秦昭王年高,死後。太子安國君登基三天就死了,子楚以安國君嫡子身份順利登基,成為秦莊襄王呂不韋可謂化腐朽為神奇,把一個屌絲安排成當時最強國家的國君。以一人之力改變歷史。傳說秦始皇都是呂不韋的兒子(記載於史記,存疑)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召集三千門客,編著《呂氏春秋》,雜家代表作秦王嬴政幼年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 ,呂不韋私通太后(趙姬原本就是他的妾),後發掘並推薦了中國歷史上JJ最大的男人嫪毐請問歷史上有哪個人能做到,富甲天下,改立帝王,位極人臣,私懷龍種,私通太后,著書立說,發掘人棍。更不要提這些改變在歷史的影響力了。中國歷史上我最佩服他最愛王陽明.
《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
他的同鄉、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黃宗羲稱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清初學者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清代著名學者王士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日本學者高瀨武次郎在《日本之陽明學》中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低首拜陽明」七字。
錢穆把王陽明的《傳習錄》歸為七本「中國人所必讀的書」之一。
土木堡之後,明朝似乎馬上就要變成第二個宋朝了,華夏民族彷彿又想起了被外族支配的恐懼,然而于謙以一己之力挽狂瀾之於即倒,扶大廈之於將傾,主持朝政,擁立新帝,推薦良臣,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終破瓦剌進犯。在個人操行上,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剛正不阿。他並非如海瑞一樣不懂官場潛規則,不然不可能官至三公,而是身陷泥淖之中卻出淤泥而不染,難能可貴。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曹操。一代梟雄,
王安石.我認為他是孔孟之後唯一的聖人.
1品德上他一生只娶一個妻子,終身清貧,即使是政敵都無法在他的節操上挑出一絲毛病(宋代官員一般都很富有的,標榜君子的范仲淹等人全是良田千畝萬畝,家中妻妾成群...)
2學問上精通六經,好學不倦,常常通宵達旦苦讀.詩詞散文均有極高造詣,氣象識度我個人認為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3政治上見識深遠,敢作敢為,王安石變法很多內容甚至領先時代有一千多年.而且他和傳統儒家官員不同,具有極為強烈的實幹精神,在入主中樞主政之前,他在20年的時間裡數辭中央職務,待在地方做實事,實驗他的施政措施.這才積累了巨大的政治聲望.
有人說,王安石不懂政治,推行變法失宜,然而王安石已經說過,倘若不變法,宋朝百年內必亡.所以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當仁不讓,否則百年之後的事情與他何干.
再者,他進則勇於作為,退則獨善其身修身養性.罷相後隱居江寧,不問政事,也不借著聲望斂財享樂.實是儒家學者可常可變可進可退,達濟天下窮善其身的第一等作派!
可惜元朝蠻子脫脫修的宋史一塌糊塗,居然還把王安石列入奸臣傳中,王荊公與神宗皇帝泉下有知當情何以堪!(元史是公認24史里質量最差的一部,簡直一堆失實,蠻人終究是蠻人啊)蘇東坡
張居正+1,從高中開始喜歡,看了各種張居正的傳記及評述,當然他也有許多歷史的局限性。但在我的印象中,他永遠是腰桿筆直的舉起雙臂托住整個下墜的大明王朝,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挽大廈之將傾的姿態,真是太帥了!同理,也喜歡幕府末年的新選組,拿著武士刀衝上去砍機關槍,想想都熱血沸騰啊有木有!
必須是辛棄疾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沒有喜歡范蠡的嗎?
怎麼都是儒家二逼們。我推繼承華夏傳統嘲笑孔子是個二逼半瓶子醋的墨子。墨家與現代文明的主體西方文明也比較接近。
嵇康
孔子
高漸離。
1.荊軻赴秦,太子丹送至易水,高漸離在岸邊擊築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為惺惺相惜。)
2.荊軻刺秦失敗, 高漸離是因失去荊柯這樣的好友而悲痛。一夜間,哭瞎了雙目。(悲從中來,發自肺腑,至情至性者。)
3. 秦一統六合,嬴政稱始皇帝。而帝都咸陽也多了個潦倒的盲人擊築者,混跡市井中,隱忍著、蓄勢待發,終於名聲大噪。始皇帝惜才而赦免其死罪,但熏瞎了他的雙眼,讓其為自己擊築。隨著接近始皇帝的機會增多,當以為時機成熟的高漸離將灌鉛的築擊向嬴政而最終擊空,也無憾了吧。最後,高漸離身死。(小人物的意志,也是可以左右歷史的。)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鍾愛屠狗者高漸離。以上。李鴻章,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推薦閱讀:
※古希臘歷史是真實的嗎?
※歷史上美國政府有過哪些鮮為人知的罪行?
※如何看待魏徵和方孝孺在相同問題上的不同選擇?
※歷史上有沒有哪些本該名垂青史,而現實中口口相傳卻變成遺臭萬年的名人?
※在武則天的時代,女性的地位是否有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