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蘋果產品的型號、配置選擇很少,卻很成功?
以MacBook Pro這個產品為例,只有三種型號:13、15、17英寸。每一型號最多兩種配置,全部產品只有5款。再看聯想,以ThinkPad為例,包含7個系列,系列之下是型號,T系列包含6個型號,每個型號下又包含多種配置,而且還可以定製。你根本說不清楚ThinkPad到底有多少款產品,少說也有數百款吧(T401就有69種不同的配置,價格從8000元到30000元,差距懸殊 http://goo.gl/4dfhK )。
這兩種做產品的思路非常不同,聯想產品的選擇餘地非常大,蘋果的則很小,可是為什麼沒有多少選擇的蘋果產品可以非常成功?
我認為這是蘋果骨子的里的東西的體現。
在一次採訪中,談到 flash 問題時,喬布斯就說過這樣的大體意思,我們幫用戶做選擇,用戶用錢決定買不買來告訴我們做的選擇是不是正確,我們想的只有一件事情,做偉大的產品,用戶用買不買來告訴我們是不是對的。
所以一定程度上,「剝奪」用戶選擇權,替用戶做他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明智選擇,這是蘋果一直以來做的事情。
其實,你說的也不完全對,在蘋果的官網上是可以對每個型號做很多定製的,應該說選擇也不少策略不一樣,蘋果瞄準的是高端市場,其它品牌瞄準的是全市場以手機為例,iphone每年就那麼一款,不管是哪個國家,什麼樣的人,只要你想要蘋果手機,就只能買iphone,甚至連前一兩年的舊品都沒地方買去(二手和非官方渠道不算),而諾基亞則在一線城市賣N97,二線賣N73,三線賣四五百的非智能機,針對的不同人群。 筆記本也是類似,macbook定價都偏高(我指絕對數字,不是指性價比),購買人群特徵很明顯,而你提到的聯想品牌下有很多選擇,卻跨越了3000到20000的所有區間,購買人群幾乎包括了學生,職員,商務人士,設計師等全部對象。正式這個差別,導致了在產品型號分配部署上的巨大不同。 蘋果這樣做的好處,最簡單直接的一點就是,產品的一致性使得廣告和營銷變得很簡單,就那麼一款,目的性很強。而聯想的廣告多是針對品牌本身的,很少看到針對具體型號的廣告,消費者也很難有什麼印象。只要提到蘋果,你就能想到mac和iphone,而提到聯想,你很難直接說出一個具體的產品。另外單一的產品也更利於集中的研發和維護
去年十月恰巧寫過一篇關於蘋果的日誌http://www.visionpan.com/?p=216有興趣的知友們可以去看全文,呵呵。關於蘋果的單品策略,文章中也簡單提及了一些,如下:iPod和Mac系列都形成了品類內部的產品延伸,覆蓋了中高低端的用戶,相信Apple下一步也會繼續將這種延伸方式引用到iPad和iPhone系列以進一步拓展用戶群。當然,這其中相信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的。以iPhone為例,從價格上看它在美國並不能算是面向高端用戶的產品,它未來的延伸恐怕也不僅僅是簡單覆蓋高低端的方式。或者說,iPhone和iPad未來可能的延伸如果是以覆蓋中高低端為目的的話,那它的目標用戶則不是歐美用戶,而可能是主要面向中國這類發展中國家的舉措。因為iPhone和iPad在中國形成的品牌認知還是帶著那麼一點點奢侈感覺的。這可能是因為Apple在不同地區塑造差異化品牌形象的原因,很多國際品牌通常會如此運作自己的品牌。蘋果的產品延伸還是非常謹慎的,基本上不會搞出過多的產品線來,同一小產品類別中幾乎採用的都是單品系列。以iPhone為例,它和Nokia和Moto等手機廠商的產品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一方面,這種精品策略維繫了蘋果的品牌形象,一方面這也給了iTunes store大發展提供了便利——開發者們無需考慮適配問題,而作為單品用戶數量最高的iPhone又給了他們獲利的空間。
蘋果的單品策略和NOKIA他們在定價策略上也有極大的區別。蘋果的價格幾乎是恆定不變的,對於用戶而言就是保值。NOKIA和MOTO則更多採用一款明星級帶動一個系列中低端機的銷售,由於新品非常多,導致產品價格先溢價銷售,而後下降很快,讓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蒙受了損失,更讓用戶覺得虧了,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選擇多了也是一種困難,而且面對複雜的參數,普通用戶很難理解它們對於實際應用會產生什麼意義。把精力浪費在對比和選擇上面是一件不值當的事情,精力應該花在工作和創作上,蘋果產品帶給我的啟示就是這些產品都會讓我拋開那些意義不大的選擇和配置,把精力更集中在工作上。
我認為,選擇少,在產品足夠好的情況下,反而會是一個優勢。
經常有朋友要買電腦,問我意見。我一般都會說,你要是有精力的,可以在各大品牌n個系列無數配置中找到最適合你的。或者,你也可以直接選擇mac,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比對,也就不需要選擇,但是卻絕不會讓你後悔。
這就是優勢。產品少,讓人沒的選,同時,產品夠好(這裡不止是硬體,還有軟體和服務),讓人不需要選。這是任何一家別的公司做不到,也不敢這麼做的。蘋果賣的是「品質」。有品質的東西不需要劃分太多的系列,簡單說蘋果是迎合美、品質等要素而不是迎合用戶。有了品質有了美,用戶自然會追隨。understand?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先拋開蘋果的品牌價值再來討論。因為很簡單,蘋果的品牌擺在那裡,很多人僅僅圖個時尚,不從易用性、性能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都會購買蘋果的產品,因為這部分根本不會考慮使用MacOS系統。
其次,「每一種型號只有兩種配置」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至少我在蘋果官網購買筆記本的時候,確定一種型號後可以選擇多種的配置方案,從內存、CPU、硬碟、顯卡等方面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製。一台8900的13寸MacBookPro,通過定製可以達到上萬元。
再次,從使用的角度來說。我覺得Mac OS系統和iOS一樣,相比Windows系統使用簡單、人性化。和周圍使用Windows筆記本的朋友們相比,我不用知道什麼是驅動程序、什麼系統資源佔用、什麼是重裝系統,如何數據備份和遷移,所有一切蘋果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最後,作為一個開發者,Mac OS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個無需多說了,很多各種層次和類別的開發者和設計師都在使用Mac OS作為開發環境。在這個類似Linux的環境下,開發者可以實現比Windows系統更方便和快捷的開發。這些Geek對Mac OS系統的鐘愛的影響力會鋪散到IT圈,然後向外延伸。從我自身的經歷,身邊有三個開發者都因為這種原因換上了Mac OS系統,同時有2個朋友表示要選擇MacBook Pro。然後這種影響力在公司正在普及開來,大部分人都打算入手一台蘋果電腦。原因並不是它的時尚品牌效應。
1、首先認知差異化。PC已經是大同似的市場,但是蘋果產品的品牌定位,決定其產品的任何小差異,就是與其他品牌的大差異。消費者對蘋果的認知有別與其他產品,即使產品的實質相同,但在消費者心中判斷時就是不同的,所以它的產品線精簡效果特別明顯。2、因為在品牌上的認知差異化明顯,就已經把蘋果與其他廠家的產品建立了很大的區別,所以並不需要象其他廠家那樣通過頻繁的更新換代來刺激銷售。例如當年隨身聽只有索尼出的時候,其實是16個月換一代,後來松下、東芝都出來,更新變成了3-6個月,最後就靠換花色來刺激消費,因為與競爭對手差異小了,就要不斷的建立差異去刺激消費;3、雖然蘋果的單品價格看起來很高,但是:A.在同等配置中,不算高價位,例如其15寸2.2Ghz I7macbookpro,雖然要1.2萬,但是同等配置的索尼卻要1.8萬。同時其產品更新保持著16個月左右的更新周期,使得產品具有相對較長的保鮮時效。所以產生的結果是:社會認知認為蘋果的東西就是貴,即使實際價錢比索尼低,但是社會不會認為索尼貴,而是認為蘋果貴(除非把兩個價錢放在一起比才會恍然大悟),加上整個產品可以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不可替代的狀態。能夠滿足購買者較好的滿足感,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性價比。4、最後就是其BOOTCAMP使得蘋果與WINDOWS兼容,使得早就喜歡蘋果設計和喜歡裝B的人,能夠放心的購買。
同意@肖洋 的觀點。這是取決於市場定位的,高端的相對產品類型會少一些。打全系的會有花式繁多的產品系列。給樓主打個比方用來補充他的觀點:
高端的車型,一般都只有幾款車,比如瑪莎拉蒂只有GT, 總裁, Cabrio幾款車型; 捷豹只有XK, XF, XJ三款車型.
但我們看寶馬,就有1,3,5,6,7, x1,x3,x5,x6, z4, mini 等等一大堆. 大眾汽車更是數不勝數,自己去汽車論壇數吧.少而精的產品線對內對外都有極大的優勢:
- 對內,所有產品都使用同一個系統,所有軟體工程師所有的精力都著眼一處,所有設計人員也都著眼一處,所有市場營銷都著眼一處……風險,成本客觀上會保持相對低的水平,而效率,質量等等相應得到加強
- 對外,所有應用開發人員都不必考慮上百種硬體和系統的組合(考慮Android),所有用戶記住了一款產品即記住了全部產品,所有硬體合作廠商只需要考慮一種模具……
蘋果的成功,不單單是自身的成功,而是打造好的模式帶動整條產業鏈受益。優良的模式,低風險,高收益,多贏,勢必得到大多數人的追捧。
蘋果產品精於設計以及系統完美配合,相對於其他手機廠商每年發布N款手機,而且喜歡對比配置、對比屏幕的大小,這難免蘋果仍然不會比較這些數據。
就像早期的手機市場一樣,但如今,蘋果也給了用戶一些擴展式的選擇,plus系列,se系列,尤其是顏色這塊,越來越貼合消費者了。但我相信,比較長的時間內,蘋果還是只有一個系列的手機,se可能會逐漸淘汰。
我想消費者也並沒有抱怨過蘋果手機種類少,沒有選擇吧,不給用戶過多選擇,更能加快消費決策。如今,也就一加手機還保持著一個系列吧。
我覺著這是一種設計思路, 其實"給用戶更少的選擇" 的用戶體驗更好. 不能不說購買商品的時候消費體驗也是一種用戶體驗. 其實用戶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啥, 大部分的硬體都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就別把簡答的問題複雜化.
少而精,產品線過長勢必導致開發,維護、售後工作人員的培訓,產品零配件的供給時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現在我身邊的人還有在用nokia停產四五年的東西!!
當你給用戶提供很多種選擇的時候,用戶就會很茫然不知道到底哪個才是適合自己的。而大部分用戶傳遞的內容不是某某型號好用,而是某某型號不怎麼好用。那裡不舒服。少而精的產品線,能夠提高產品升級維護售後的周期。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所以IPhone做到了「在一次改變了世界」!
兵不在多。
產品線的多與少其實不是關鍵,關鍵是看是否針對性的細分了用戶市場,並且減少了交叉性。比如,商務人士和學生是相比比較分界清晰的用戶群體
聯想對工程師們來說是糟糠之妻,你做得好是應該的,你打扮的再漂亮也就那麼回事,審美疲勞了;而蘋果是夢中情人,工程師會調整自己去適應情人。蘋果打動人的除了功能方面,更多是品牌和文化的影響力。
產品少,註定了每樣產品的精度要高於其他產品,這也算成功的一大原因把
蘋果是質產,走得成功是因為工業設計優秀,產品體驗優秀。
你說的什麼聯想、Think Pad ,包括手機類產品HTC、諾基亞 是量產路線,因為沒有絕對的完美體驗,所以總想做得更好(亦或是尋找更好賣的產品)。太多的選擇餘地的結果是造成人們無從選擇,最終放棄選擇。就像我有選擇恐慌症一樣,選擇太多,腦袋就大了,然後直接轉向簡易選擇的那一方向了。
推薦閱讀:
※Samsung S6 Edge + 和 iPhone 6S + 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
※如何看待蘋果沒有像華為小米一樣在自家手機的照片上加上機型的水印?
※iphone7有必要換到iphone8嗎??
※iPhone6突出的攝像頭,在設計時要怎樣避免?
※為什麼同一軟體的 Mac 版比 Windows 版更美觀、更舒服?
TAG:蘋果產品 | 蘋果公司AppleInc | 產品 |